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概述
(二)嘧啶拮抗药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
氟尿嘧啶在体内转化为一磷酸脱氧核糖氟尿嘧啶核 苷后,与胸苷酸合成酶及N5,N10–甲烯四氢叶酸结 合形成三重复合物,使脱氧尿苷酸不能生成脱氧胸 苷酸,因而DNA合成减少,最终使细胞死亡。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实体瘤,如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卵 巢癌、胰腺癌、胃癌及头颈部癌等。局部应用治疗 皮肤过度角化症和表皮基底细胞癌。常见不良反应 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胃肠道及口腔黏膜溃 疡、脱发、骨髓抑制。长期全身给药可见“手足综 合征”,表现为手掌和足底部红斑及脱屑。
吉西他滨(gemcitabine)
吉西他滨在体内也需经脱氨及磷酸化作用而获得活性。其
作用机制也与阿糖胞苷类似。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胰 腺癌、膀胱癌、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不良反应较少,主 要为骨髓抑制,亦可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血栓静 脉炎和肝功能受损。
(三)嘌呤拮抗药
巯嘌呤(mercaptopurine,6–MP)
三、嵌入DNA干扰转录过程的药物
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 D)
放线菌素D又称更生霉素,分子可嵌入DNA双 螺旋的小沟中,与DNA形成复合体,阻碍RNA 多聚酶的功能,抑制RNA的合成,特别是 mRNA的合成。属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抗瘤 谱较窄,用于肾母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横 纹肌肉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等。常见不良反应有 恶心、呕吐、口腔炎和胃炎等,骨髓抑制较明 显,偶见脱发和严重的皮肤毒性。
2.胃肠道毒性:
(1) 恶心、呕吐:烷化剂用后较早出现,为药物及代谢产物刺 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所致,可用中枢性镇吐药治疗。
(2)消化道粘膜损害:口腔炎、咽喉炎、粘膜水肿、腹泻等, 严重者可使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烷化剂较少见,抗代谢药 较多见。
抗恶性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用药原则(药理学)
1 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和主要不良反应 2 熟悉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应用及用药护理 3 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李先生,45岁。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环磷
酰胺化疗。在治疗期间,李先生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 血尿等症状。 请思考:
1.病人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2.为了缓解上述症状,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1.依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增长慢的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增长快的先用周期特 3.根据药物的毒性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4.依据抗肿瘤谱 胃肠道腺癌(氟尿嘧啶);鳞癌(博来霉素) 5.依据给药方法 大剂量间歇疗法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抗恶性肿瘤药的基本作用与药物分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3、根据药物作用的时相及周期特异性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 )
抗恶性肿瘤药的基本作用与药物分类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1.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1)烷化剂:氮芥类、乙烯亚胺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莱霉素类、放线菌 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碱 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类。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和酶等。
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有的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 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现象。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或称多向耐药性 (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 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肿瘤 药的耐药性。
4、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周期非特异性药
喜树碱类(camptothecine, CPT)作用 靶点是DNA拓扑异构酶I(TOPO-I), 干扰DNA的结构和功能。
羟喜树碱、拓扑特肯、依林特肯
鬼臼毒素衍生物 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I,
依托泊苷、替尼泊苷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DNA合成药物 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更生霉素 DACT) 嵌入到DNA双螺旋中相邻的鸟嘌呤和胞嘧啶 碱基之间,与DNA结合成复合体阻碍RNA多 聚酶的功能,阻止RNA尤其是mRNA的合成。 属周期非特异性药 多柔比星(doxorubicin, adriamycin) 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rubidomycin)
抗肿瘤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选择及用药要点
抗肿瘤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选择及用药要点恶性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癌症,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最佳选择及用药要点。
一、手术治疗与辅助药物治疗相结合手术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切除肿瘤组织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手术难以完全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存在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因此,手术治疗常常需要与辅助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通过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干扰其正常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化学药物治疗通常采取综合应用多种药物的方式,以增加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三、靶向药物治疗与传统化学药物不同,靶向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从而阻断其生长和复制的能力。
靶向药物治疗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同时也面临药物耐药性的挑战。
因此,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肿瘤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四、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其治疗效果持久,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然而,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而且在部分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免疫相关的副作用。
五、用药要点1. 确定治疗目标: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需要明确治疗的目标,包括治疗的意图(治愈、缓解或维持)以及预期的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选择:针对患者的基因型和肿瘤类型,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3. 药物联合应用:针对恶性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推荐采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4. 监测治疗效果:在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11页)
药理学第四十五节抗恶性肿瘤药一、A11、紫杉醇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肾毒性C、心脏损害D、骨髓抑制E、肺功能损害2、三尖杉碱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肾毒性C、心脏损害D、骨髓抑制E、肺功能损害3、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使核蛋白体分解,抑制有丝分裂的抗恶性肿瘤药物是A、长春碱B、顺铂C、紫杉醇D、地塞米松E、三尖杉碱4、属于阻止原料供应,而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癌药是A、紫杉醇B、孕激素C、顺铂D、门冬酰胺酶E、阿糖胞苷5、门冬酰胺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过敏性鼻炎C、心脏损害D、骨髓抑制E、低蛋白血症6、对骨髓没有明显抑制的药物是A、5-氟尿嘧啶B、甲氨蝶呤C、喜树碱D、巯嘌呤E、长春新碱7、主要作用于M期的抗癌药是A、氟尿嘧啶B、长春新碱C、环磷酰胺D、泼尼松E、柔红霉素8、干扰DNA合成的抗癌药是A、白消安B、长春新碱C、顺铂D、阿霉素E、甲氨蝶呤9、巯嘌呤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脱发C、心脏损害D、骨髓抑制E、肺功能损害10、抗代谢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A、G1期B、G2期C、G0期D、S期E、M期11、甲氨蝶呤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B、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C、抑制DNA多聚酶D、抑制RNA多聚酶E、抑制肽酰基转移酶12、大多数抗癌药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肺毒性C、心脏损害D、骨髓抑制E、肾毒性13、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疗效显著的抗癌药是A、甲氨蝶呤B、羟基脲C、环磷酰胺D、白消安E、丝裂霉素14、氟尿嘧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肺毒性B、过敏反应C、急性小脑综合征D、消化道反应E、肝肾损害15、下列药物通过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抗肿瘤药是A、环磷酰胺B、丝裂霉素C、长春新碱D、他莫昔芬E、甲氨蝶呤16、抗肿瘤药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A、肾毒性B、肝毒性C、神经毒性D、骨髓抑制E、呼吸系统毒性17、主要作用于S期的抗肿瘤药物是A、长春新碱B、环磷酰胺C、紫杉醇D、氮芥E、氟尿嘧啶18、属于作用于S期的周期特异性药是A、阿霉素B、巯嘌呤C、紫杉醇D、长春新碱E、环磷酰胺19、下列药物中最易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是A、青霉素B、异丙嗪C、奎尼丁D、甲氨蝶呤E、可乐定20、下列药物中不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的是A、他莫昔芬B、长春新碱C、紫杉醇D、巯嘌呤E、氟尿嘧啶21、雄激素治疗乳腺癌属于A、干扰核酸合成的抗肿瘤药物B、影响微管蛋白形成的抗肿瘤药物C、干扰核糖体功能的抗肿瘤药物D、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E、影响激素功能的抗肿瘤药物22、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激素药物是A、雄激素B、雌激素C、孕激素D、抗雌激素药E、肾上腺皮质激素23、对骨髓造血功能无抑制作用的抗癌药是A、烷化剂B、抗癌抗生素C、植物来源的抗癌药D、抗代谢药E、激素类24、下列抗癌药物中对骨髓造血功能无抑制作用的是A、甲氨蝶呤B、环磷酰胺C、柔红霉素D、长春新碱E、他莫昔芬25、塞替派属于A、干扰核酸合成的抗肿瘤药物B、影响微管蛋白形成的抗肿瘤药物C、干扰核糖体功能的抗肿瘤药物D、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E、影响激素功能的抗肿瘤药物26、白消安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脱发C、心脏损害D、骨髓抑制E、肺功能损害2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最宜选用A、氟尿嘧啶B、阿糖胞苷C、白消安D、丝裂霉素E、博来霉素28、丝裂霉素属于A、干扰核酸合成的抗肿瘤药物B、影响微管蛋白形成的抗肿瘤药物C、干扰核糖体功能的抗肿瘤药物D、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E、影响激素功能的抗肿瘤药物29、顺铂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肝毒性B、肾毒性C、心脏毒性D、骨髓抑制E、肺毒性30、用环磷酰胺治疗下列肿瘤疗效显著的是A、肺癌B、恶性淋巴瘤C、子宫内膜癌D、乳腺癌E、神经母细胞瘤31、下列不属于烷化剂的药物是A、氮芥B、环磷酰胺C、塞替派D、氟尿嘧啶E、白消安32、环磷酰胺在体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物是A、卡莫司汀B、磷酰胺氮芥C、醛磷酰胺D、丙烯醛E、异环磷酰胺33、患者男性,64岁。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 【药动学】
口服吸收不规则,需静脉给药;肝和肿瘤组织中分 布高;主要在肝代谢灭活;CO2由呼气和尿排出。 【作用机制】
1. 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而克制脱氧 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 从而影响DNA旳合成;
结束旳时间。
分为四期
G1(DNA合成前期) M(有丝分裂期) G2(DNA合成后期) S(DNA合成期)
Antineoplastic drugs
1. 增殖细胞群:按指数分裂繁殖,对药物敏感 2. (增长快旳肿瘤 GF值大接近于1,对药物最敏感、疗
效好,GF值小旳肿瘤,对药物不敏感,疗效差。)
2. 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复发旳根源)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旳细胞 死亡细胞
称药物外排泵。
Antineoplastic drugs
第二节 常用旳抗恶性肿瘤药物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旳药物 称抗代谢药,构造与正常代谢物类似,干扰核酸合成。 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一) 二氢叶酸还原酶克制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 甲氨蝶呤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有强大而持久旳克制 作用,能干扰DNA和蛋白质旳合成。
【临床应用】抗癌谱广,可用于胃、肺、乳癌、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不良反应】明显而持久旳骨髓克制,其次为消化道 反应。注射局部刺激性较大。
Antineoplastic drugs
博来霉素(平阳霉素、争光霉素) 属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于G2、M期,能与铜或
铁离子络合,产生氧自由基,使DNA断裂,克制复制。 对磷状上皮癌(口腔、头颈部、皮肤、外阴)疗效很好 ,对食管、肺、宫颈鳞癌也有效。
专升本_药理学_习题及答案
第1~4章药理学总论一、填空题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及的学科。
2、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主要方面。
3、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和三个阶段。
4、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和。
5、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载体转运方式主要有和两种。
6、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率与膜两侧的药物、药物分子的和细胞膜的等因素有关。
7、肾脏对药物的排泄方式为和。
8、体内药物消除方式分为动力学和动力学。
9、根据治疗作用的效果,可将治疗作用分为治疗和治疗。
10、受体的调节方式有和两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1、绝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A.主动转运B.简单扩散C.易化扩散D.膜孔滤过2、药物简单扩散的特点是A.水溶性扩散B.逆浓度差载体转运C.脂溶性扩散D.顺浓度差载体转运3、药物pKa值是指其解离时的PH值A.100 % B.90% C.50% D.0 %4、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5、在碱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在肾小管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6、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药物作用暂时A.增强B.丧失C.加快D.不变7、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性质是A.药物的活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化学构造发生变化D.药物的排泄8、药物在肝内代谢转化后都会A.毒性减小B.毒性增加C.极性增高D.分子量减小9、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决定其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10、以下关于药酶诱导剂的表达哪项最正确"A.使肝药酶活性增B.使肝药酶活性减少C.使肝药酶含量增加D.使肝药酶含量减少11、以下对肝药酶有诱导作用的药物是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12、药物的首关效应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人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13、大多数药物通过肾小管重吸收的方式是A.主动转运B.被动扩散C.胞饮D.膜孔滤过14、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吸收与代谢平衡B.血浆药物浓度完全消除到零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15、药物的血浆T1/2是指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组织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16、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往往呈现A.毒性较大B.副作用较多C.过敏反响较剧烈D.容易成瘾17、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A.治疗作用与副作用B.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响C.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18、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响"A.治疗量B.无效量C.极量D.中毒量19、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响的A.相对药物浓度或剂量B.最小药物浓度或剂量C.最大药物浓度或剂量D.药物中毒浓度或剂量20、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根底是A.药物的剂量太大B.药物代谢慢C.用药时间过久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21、平安X围是指药物A.最小有效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剂量距离B.最小治疗量与中毒量间的剂量距离C.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剂量距离D.ED95与LD5之间的剂量距离22、药物的常用量是指A.最小有效量到极量之间的剂量B.最小有效量到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C.最小有效量到最小致死量之间的剂量D.最小有效量到半数有效量之间的剂量23、完全冲动药的概念应是与受体有A.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B.较弱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C.较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较弱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24、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冲动受体引起的反响强度C.药物水溶性大小D.药物对受体亲和力上下25、受体阻断药(拮抗药)的特点是对受体A.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B.无亲和力而有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D.亲和力大而内在活性小26、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不良反响属于A.毒性反响B.副反响C.后遗效应D.变态反响27、竟争性拮抗剂具有的特点是A.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效应B.能抑制冲动药的最大效应C.同时具有冲动药的性质D.使冲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反响不变28、药物经血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向脂肪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A.再分布B.消除 C .易化扩散D.简单扩散29、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最重要途经是A.进入血循环B.由血进入组织C.在组织中被代谢D.排出体外30、经任何给药途经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A.生物等效性B.生物利用度C.吸收D.再分布三、多项择选题1、对后遗效应的理解是A.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B.血药浓度过高C.残存的药理效应D.机体产生依赖性2、通过量效曲线可以反映A.最小有效量B.效应强度C.最小中毒量D.最大效应3、下述对受体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是细胞膜上的蛋白组分B.细胞膜上受体数量不变C.能与配体或药物结合D.与配体或某些药物结合后能产生效应4、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说明药物作用根本规律与原理B.研究药物可能的临床用途C.寻找及创造新药D.创制适用于临床应用的药剂5、促进药物跨膜转运的原因是A.药物分子量要小B.药物解离度要小C.药物脂溶性要大D.药物浓度梯度大6、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A.容易吸收B.不容易吸收C.排泄减慢D.排泄加快7、首关消除包括A.胃酸对药物的破坏B.肝对药物的转化C.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D.药物在胃肠粘膜经受酶的破坏8、药物从肾排泄的多少与A.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关B.尿液pH值有关C.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D.合并用药有关四、名词解释1、1、首关消除2、2、生物利用度3、3、半衰期4、受体脱敏4、4、表观分布容积5、5、效能6、6、效价强度8、半数有效量9、治疗指数10、冲动药11、拮抗药12、毒性反响13、副作用14、后遗效应15、受体增敏16、习惯性17、耐药性18、耐受性19、依赖性20、储藏受体五、简答题1、药物的不良反响有哪些?2、从量反响的量效曲线上可以看出哪些特定位点?3、根据受体蛋白构造、信号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大致可分为哪五类?六、论述题1、试论述体液pH对酸性和碱性药物吸收的影响。
药理学44抗恶性肿瘤药物
L-门冬酰胺酶 主要影响某些肿瘤细胞的氨基酸供给。
【药理作用】L-门冬酰胺是机体合成蛋 白质不可缺少的氨基酸。某些肿瘤细胞 不能自行合成,需从细胞外摄取。L-门 冬酰胺酶将血清中门冬酰胺水解,使肿 瘤细胞从血清中得不到门冬酰胺,蛋白 质合成受阻,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临床用途】 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缓解率较高(60%),但作用不持久, 可与其他药合用。 因是酶制剂,用前先做皮试!
作用机制:
Endoxan
血液循环 肝微粒体酶作用下
氧化、裂环
醛磷酰胺
分离出具有强大 肿瘤细胞内 烷化作用的
磷酰胺氮芥
磷酰胺氮芥与DNA烷化形成交叉联结 影响DNA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
不良反应: (1)脱发发生率较高 30%~60%; (2)可致出血性膀胱炎(血尿、蛋 白尿):刺激膀胱粘膜所致; (3)骨髓抑制:对粒细胞影响明显。
破坏DNA的抗生素
丝裂霉素C(Mitomycin )
① 因化学结构中有烷化基团,如乙撑 亚胺等,称为抗生素中的烷化剂。 ② 抗瘤谱较广。可用于肺癌、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胃癌、乳 腺癌等。 ③ WBC、PLT明显下降(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偶见心脏毒性。
博莱霉素(Bleomycin) ①主要作用于G2期及M期,干扰细胞分 裂增殖,并延缓S/G2边界期及G2期时 间;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②主要用于鳞状上皮癌(头、颈、口腔、 食管、阴茎、外阴、宫颈等)及淋巴 瘤和睾丸癌; ③骨髓及免疫抑制作用小。
【药理作用】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阻止 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抑制DNA 合成。 选择性作用于S期细胞。 【临床应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黑色素瘤。 【不良反应】 抑制骨髓等。
职称--药学士(专业知识题库讲解)
第三十九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药品种类 作用特点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多烯类: 两性霉素 B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十分常见高热(超过 39℃)、
两性霉素B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和 寒战;常见头痛、疲乏、嗜睡、
强大的杀真菌作用,对绝大部分真 惊厥、全身酸痛;
菌具有活性。
偶见周围神经炎、肾损伤(几乎
既可以深部感染,也可以局部感染。 都存在)。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分类
直接影响DNA 结构和功能
干扰核酸生物 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 成与功能 调节体内激素 平衡
结构特征与作用 氮芥类 乙撑亚胺类 金属配合物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嘧啶类 嘌呤类 叶酸拮抗剂 长春碱类 紫杉醇类 雌激素调节剂 雄激素调节剂
环磷酰胺 塞替派 顺铂、卡铂、奥沙利铂 羟基喜树碱、伊立替康、多柔比星、柔红霉素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 巯嘌呤 甲氨蝶呤 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瑞滨 紫杉醇、多西他赛 他莫昔芬、托瑞米芬 氟他胺
其他药物
药品种类 作用特点
不良反应 及禁忌症 药物相互 作用
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
1.机制与大环内酯类药相同,即与细菌核糖体的 50S亚基结合,从而抑 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2.抗菌谱为需氧G+球菌及厌氧菌,最主要的对各类厌氧菌有效; 但对G-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无效 3.临床常用于厌氧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及关节 感染的首选药。
第四十二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代表药物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甲硝唑
对滴虫、阿米巴和兰氏贾第鞭毛虫等原虫,以及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 具强大抗菌活性,为治疗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的首选药。
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
1
恶性肿瘤
(Cancer, malignant tumor,
neoplasm)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 病,已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的第二大死因。
治疗方法:化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等
2
治疗方法
1. 化学治疗:全身给药、局部动脉内给药、半身化疗、靶向治疗; 2. 手术治疗; 3. 放射治疗:电磁辐射钴60等;粒子辐射-中子放射等; 4. γ -刀 (伽玛刀 ):即立体定向放射,将201个钴60同位素放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某一增殖期细胞有杀伤作用。 • 作用于S期的药物:羟基脲、阿糖胞苷、甲氨喋呤、巯 基嘌呤、5-FU、溶癌呤等。 • 作用于M期的药物:长春新碱、长春碱、秋水仙碱。
7
细胞周期及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
靶点
CCSA 长春碱类 紫杉碱类
CCSA,周期特异性药物 ; CCNSA,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肿瘤细胞中进一步分解为活性产物磷酰胺 氮芥,与DNA发生烷化交叉联结,影响DNA30
环磷酰胺
【临床应用】 • 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 • 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
癌、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肺癌和卵巢癌等 都有效; • 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的 排斥反应。
31
环磷酰胺
?根据作用靶位不同分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抗嘧啶药氟尿嘧啶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抗嘌呤药巯嘌呤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dna聚合酶抑制剂阿糖胞苷第二节细胞毒类抗肿瘤药13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药理作用化学结构与二氢叶酸相似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继而抑制s期dna合成也可干扰rna和蛋白质合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专升本《药理学》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专升本招生《药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一、总纲安徽省普通高职(专科)层次升入本科教育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是安徽省应届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和安徽省高校毕业的具有普通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士兵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安徽中医药大学根据报考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择优录取。
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专升本考试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专升本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实施专升本考试内容改革、规范专升本考试命题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基于考查考生基本知识掌握、关键能力培养、学科专业素养及依据《药学专升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
专升本考试的开展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贯通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衔接培养,进一步完善我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专升本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考查维度方面,要兼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多原则。
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安徽中医药大学。
二、《药理学》课程考查内容纲要(一)《药理学》考核目标与要求1、学科课程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本科《药理学》课程标准。
2、教材版本朱依谆、殷明主编,药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知识目标3.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3.2掌握各类代表性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中毒防治及禁忌症。
3.3熟悉药物的分类、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类因恶性肿瘤而引起的死亡率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化学治疗),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化学治疗为主。
抗肿瘤药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又称抗癌药。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起源于四十年代,以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开始,经六十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成为抗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联合化疗和综合化疗,可治愈病人或能够明显地延长病人的生命。
由于对肿瘤特性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作用靶点。
抗肿瘤药物通常按其作用原理和来源分可分为烷化剂、抗代谢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有效成分,抗肿瘤金属配合物等。
第一节 烷化剂烷化剂又被称为生物烷化剂是一类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它能与生物大分子(如DNA 、RNA 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 分子发生断裂。
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抑制和毒害增生活跃的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其他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上皮细胞、毛发细胞和生殖细胞也同样产生抑制作用,因而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按化学结构,目前临床使用的烷化剂药物可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磺酸酯及多元卤醇类、亚硝基脲类等。
1、氮芥类NCH 2CH 2Cl CH 2CH 2ClR载体部分 烷化剂部分氮芥类药物是β-氯乙胺类化合物的总称,其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烷基化部分和载体部分。
载体部分可以改善该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动力学性质,提高其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
依据载体部分的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脂肪氮芥、芳香氮芥、氨基酸氮芥、杂环氮芥和甾体氮芥。
(1)脂肪氮芥:当载体部分为脂肪烃基时,称为脂肪氮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肿瘤细胞的共同特点: 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 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
故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 导致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胞增殖周期动力学
1
2
3
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 (, ); . (, ); . (, )
生长比率( ,)
控制点( )
28
长春碱 ()、长春新碱()
药理作用 ➢机制:影响微管装配和纺锤丝形成 裂停止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期
大家好
1
第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2
概述
• 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 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
• 化疗适应证: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某些化疗效
果好的实体瘤:皮肤癌、绒癌、恶性葡萄胎、 睾丸癌、小细胞肺癌;实体瘤术后或放疗后的 巩固治疗,或有复发和播散者;实体瘤已有广 泛转移,不适于手术或放疗者。
24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治疗实体瘤,特别是对消化道癌
症和乳腺癌疗效较好;对卵巢癌、宫颈癌、 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重者血性腹 泻而死。骨髓抑制、脱发、共济失调等。 因刺激性可致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偶见 肝、肾功能损害。
25
巯嘌呤(, )
➢腺嘌呤位被所取代的衍生物,抗嘌呤药。 ➢体内在作用下转变为硫代肌苷酸,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
根源(期)
10
抗癌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情况: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 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包括期细胞,烷化剂、抗肿 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
特点:剂量依赖性 作用靶点:分子本身 ()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杀灭某一时相的增殖细胞 抗代谢药对期作用显著 植物药主要作用于期 特点:给药时机依赖性 作用靶点:合成所需的各种酶
20
甲氨蝶呤(, )
药理作用: 又名氨甲蝶呤, 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抑制二氢
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 酸。 亦可抑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延缓期,将细胞阻 滞于期,因而作用有自限性。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血药浓度与骨髓毒性密切相关,可据其监测毒21
临床应用: 儿童急性白血病 绒癌、恶性葡萄胎 骨肉瘤、软组织肉瘤、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头颈部肿瘤 其他:鞘内注射
3
• 化疗的两大障碍:毒性反应、耐药性
•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 基因治疗:将目的基因、抑癌基因导入靶
细胞
4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药物 生物反应调节药(如干扰素、)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药(如维酸) 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药 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药(,) 肿瘤耐药性逆转药 纳米药物
8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静止细胞群 (期)和无增殖能力细胞群。
肿瘤细胞分裂经历的四个时相: 合成前期( 期) 合成期( 期) 合成后期( 期) 有丝分裂期( 期)
9
增殖细胞群:按指数分裂繁殖
生长比率( ,):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 细胞群的比值。
大:对化疗药物敏感 小: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非增殖细胞群:对药物不太敏感,是复发
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合成。 ➢儿童急淋白血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大剂量用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多见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少数病人可出现
黄疸和肝功能障碍。偶见高尿酸血症。
26
27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 影响微管蛋白的药物: ➢ 长春新碱类(阻止微管蛋白聚合) ➢ 紫杉醇(阻止微管解聚药) ➢ 干扰核糖体功能:三尖杉酯碱类。 ➢ 影响氨基酸的供应:如门冬酰胺酶
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研究细胞周期 的科学家,他们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所有真核有机 体中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分子 。众所周知,所有有 机体都是由通过分裂而增殖的细胞而组成的,而细 胞周期中不同的时相又必须通过相互协调来完成。 三位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和细胞周期素()一起驱动细胞从循环的一个时相向另 一个时相转换。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合成药物 药物嵌入到碱基对之间,阻止尤其的合成。
属周期非特异性药。如:多柔比星
16
()直接影响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① 烷化剂 ② 破坏的铂类配合物:顺铂 ③ 破坏的抗生素类:丝裂霉素;博莱霉素 ④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喜树碱类
17
()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特异性酶及受体的抑制剂或阻断剂
化学结构与核酸代谢的必需物质叶酸、嘌呤、嘧啶等 相似,属作用于期的周期特异性药。 ①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甲氨蝶呤 ②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 ③ 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药:巯嘌呤 ④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 ⑤ 多聚酶抑制药:阿糖胞苷
15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① 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如:长春碱类、紫杉醇 ② 干扰核蛋白体功能药物如: 三尖杉生物碱类 ③ 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如:天门冬酰胺酶
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表皮生长 因子受体抑制剂曲妥珠单抗 ()诱导细胞分化
如维酸。
18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蝶呤() 儿童急性白血病、绒癌、恶性葡萄胎、卵巢 癌、消化道癌、头颈部肿瘤;同种骨髓移植、 器官移植、类风湿关节炎等。
19
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 药)
干扰核酸代谢的药物:主要作用于期 抗叶酸类:甲氨喋呤,阿糖胞苷; 抗嘌呤类:; 抗嘧啶类:;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
11
12
抗肿瘤药物的生化机制 •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 影响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合成的药物 •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 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特异性酶及受体的抑制或阻断 诱导细胞分化
13
生 化 机 制
14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 在不同环节阻止的生物合成,属抗代谢药。
22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消化道症状 肝、肾功能损害 生殖功能减退(少数) 色素沉着、脱发、皮疹及剥脱性皮炎(偶 见) 预局防限:性亚肺叶炎酸、钙骨质疏松性骨折(偶见)
23
氟尿嘧啶()
药理作用: 本身无抗肿瘤活性,在细胞内转化为 ,抑制
脱氧胸苷酸合成酶的作用,阻止甲基化生 成 ,从而影响合成,造成细胞死亡; 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核苷后,也能掺入中, 干扰蛋白质合成,对其它各期细胞也有抑 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