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供应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销售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共享是指企业之间共享和传递知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力。
一、组织结构与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很大。
在组织结构方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解除层级壁垒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传递,在这样的结构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员工更容易获取和传递知识。
而在文化方面,鼓励和支持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知识共享的发生。
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手段。
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传递,提升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准确性。
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实时信息共享,以更好地协调和优化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
三、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也很重要。
企业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提升企业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从而推动知识的共享和传递。
激励机制的设计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之一。
明确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四、供应链伙伴关系:供应链企业间的伙伴关系也会影响知识共享的发生和效果。
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和合作程度越高,他们越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建立稳定和互利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非常重要。
五、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果企业担心共享自己的知识会被他人滥用或侵权,就会对知识共享持保留态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知识共享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对于推动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至关重要。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与文化、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伙伴关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只有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并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才能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力。
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应用层上看,如果是企业间知识转移,双方最关心的是自己通过转移中能获多少利益,这种利益是否符合自己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能力只是利益的载体,是双方获利的工具。
知识接收方关心的是:通过使用新增的能力,自己能否生产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市场份额能否扩大,利润能否增加。
同时考虑进行这种技术引进的成本、周期、风险。
发送方关心的是:知识转移给接受方,自己能获得的技术转让费,或者获得多少利益。
当然也会考虑对方具有了这种能力后,对自己存在的潜在利益或者威胁。
虽然并非所有知识转移都要求明确的利益交换,但广义上来讲,任何主动的知识转移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应用目标。
如果转移过程只完成了前几个阶段的转移,而没有完成应用层转移,即一方或双方都没有从中获利,那么这种转移是不成功的,因为这意味着转移双方在进行这个转移过程中的投入没有获得回报。
3.2.3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的四个阶段知识转移不是简单的一个转移行动,知识转移是一个过程。
Suzlanski将知识转移过程划分为发动、实施、加速和整合四个阶段(参见图3.2),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受方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不同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5引。
(1)发动阶段(initiation),这个阶段包括了引起知识转移这个行为的所有事件。
知识转移既可以由知识接受体发动,也可以由知识发送体发动,分别称之为需求驱动和供应驱动。
当知识的转移需求存在,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受体都具备的时候,双方就有可能做出转移策略。
转移需求的出现会引起对潜在知识源进行搜索,这种机会搜索和转移决策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确定性,如果可以证明所转移的知识在转移环境下有用且知识源和知识接受组织是值得信赖的话,这种不确定性是可以降低的。
因此,知识源或知识接受组织被信赖程度降低或者知识转移需求不确定的时候,知识转移的发动阶段就不能确定。
知识发送体和知识接受体同时存在,并且参与双方有意愿进行知识转28。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
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值的效果,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
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
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对“缄默知识”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东方,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典籍《道德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这可以看作是早期东方文化对缄默知识较为精确的界定。
西方,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认为感觉经验也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知识。
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则认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暧昧的”。
真实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获得的,它是对原子和虚空的把握。
感觉所获得的知识是暖味的,它停留于事物的现象,并受认识主体因素的影响,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容。
至于“暧昧知识”如何过渡飞跃到“真实知识”,德谟克利特没有说明。
但是,他注意到了那些模糊的,不能清楚表达的知识的存在,而且这些知识是约定俗成的、主观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并可上升为显性的概念。
这些论述无疑使我们看到了缄默知识的影子。
后来的哲学集大成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进一步认为,人的认识有不同的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灵魂状态:相当于最高一部分的是理性,相当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相当于第三部分的是信念,相当于最后一部分的是想象。
企业内部沟通中信息传递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沟通中信息传递问题研究企业内部沟通中信息传递问题研究一、引言企业内部沟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效的内部沟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团队合作、改善工作氛围。
然而,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信息传递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沟通中的信息传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企业内部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二、信息传递问题的现状分析在企业内部沟通中,信息传递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个人之间的信息获取和获知方向不均衡,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例如,一些重要的决策只局限在高层管理者之间,而没有向基层员工广泛传达,这样会导致基层员工对企业目标和策略的理解和执行产生偏差。
2. 信息过载:现代企业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员工往往面对大量的工作相关信息,容易出现信息过载的问题。
此外,由于信息过载,重要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琐碎信息中,导致员工忽略了重要信息。
3. 信息失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常会被篡改、误传或隐瞒,导致信息的失真。
例如,某些员工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受阻。
三、信息传递问题的原因分析1. 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层级繁多、程序复杂的问题,这样会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延迟、偏差等情况。
此外,企业内部缺乏灵活且高效的沟通渠道,也会导致信息传递效果不佳。
2. 个人因素:企业员工在信息传递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有些员工无法准确理解、解读和传达信息,或者有一些员工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信息传递效果不佳。
3. 缺乏沟通文化:部分企业缺乏积极、开放、透明的沟通文化,会导致员工不愿意分享信息、倾听他人的观点,甚至在沟通中出现冲突和矛盾。
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四、信息传递问题解决方案为解决企业内部沟通中的信息传递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简化组织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缩短信息传递的路径,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作者:刘博文刘春艳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刘博文刘春艳(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分析了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诸多因素,并为提高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提出合理性建议对策。
【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经济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企业间不再只是对一些资金、资源进行竞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竞争当中,企业在知识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对一个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一种体现。
随着知识理论的丰富,企业逐渐重视起知识管理,以期从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资产,而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成为了知识管理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企业若想在知识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知识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细化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试图找到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因素并提出建议性对策。
1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它能够将企业内部的个体化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从而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不同,企业内部在知识转移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成员之间的沟通密切,能够及时的更新企业知识库来增加新知识的储备,且一般的企业经过多年的经验都能够建立起其自身的企业内部知识网络,这为知识转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
鉴于以上这些特征,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也就略有不同,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整个过程可以细化分为:知识的提出、知识的共享、对知识价值的评价、知识的蔓延、知识的应用五个阶段,如图1。
(1)知识的提出。
知识转移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有新知识的提出,员工通过自己学习或者工作,积累、创造了一定的企业内其他人不具备的个人知识,当他觉得其中某些知识对企业有益时,第二阶段就可能会发生。
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隐性知识的出现变革了组织行为管理模式,要想实现组织内隐性知识的有序稳定流动,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必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研究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影响因素,对于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隐性知识在企业中流动主要由信任和知识分布决定的。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流动知识分布问题提出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年度报告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讨论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其中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特别引人注目。
由于显性知识就是指那些能够被编纂整理并能用语言和文字等大众工具传播的知识,本文重点讨论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
隐性知识的出现变革了组织行为管理模式,要想实现组织内隐性知识的有序稳定流动,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必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因此,研究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影响因素,对于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献追溯与梳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1967)和Weiskrantz、Warrington(1974)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
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
尼尔逊(Nelson)(1977)、斯班德(Spender)(1993)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
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李一楠,2007)。
浅析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浅析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在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是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实现组织目标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存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准确以及信息丢失的问题。
因此,深入分析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对于解决沟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有多种,例如:语言、非语言沟通、沟通技巧、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等。
语言是沟通的基础之一,因为不同的语言和口音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和误解。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语言的使用,尽可能提供多语种的培训和翻译服务,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此外,非语言沟通也是影响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
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态和眼神等都可以传递出信息和情感,并影响沟通的效果。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观察和理解员工的非语言信号,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图。
沟通技巧是影响有效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提问、反馈和表达等。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关键,管理者应该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并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提问是获取信息和澄清疑虑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学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讨论。
反馈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员工反馈,并指导他们做出改进。
表达是传递信息和意图的方式,管理者应该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沟通渠道也会影响有效沟通的效果。
企业管理者应该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传达。
例如,面对面的沟通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和非语言信号,而电子邮件、办公软件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则更适合传递正式的信息和文件。
最后,沟通环境对于有效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积极和支持沟通的环境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企业管理者应该创造一个开放、透明和互信的环境,鼓励员工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解决问题和冲突,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企业成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论、 思想 、 技 能、 价值 观 , 以及 大众 经常用 到 的方 法 、 工 具等 , 还包括 一些 个人 的理解 、 经验 、 观念、 智 慧 等等 。 按照知识是 否能够具 体表 达 出来 , 知识 可 以分为 显性 知识和隐性 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式 。显性 难 的 问题 。 知识可 以存储 在文件 、 图书馆 、 网页和 资料库 等地方 , 因为有具体 的记 录载体 , 显 性知识 容 易传播 以及 被其 1 知 识 及 知 识 共 享 的概 念 他人理解 。而隐性知识是那种我们 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 1 . 1 知识 不容易 以某种 具体 的形 式表达 出来 。比如我 知识 的概念很 广泛 , 不 仅包括 公众 普遍 认可 的理 的知识 ,
企 业 成 员知 识 共 享 影 响 因素及对 策研 究
刘 婷 吴熙宸 张 冬
( 成都理工 大学,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 摘 要: 在今 天高度竞争的环境下 , 企业只有充分利 用好知识 , 不断创新才能持 续发展 下去 , 才能不被 大环境 所淘汰。知识 的创新依赖 于成 员之 间的知识 共享 , 而现代企 业知识共 享的 实施还存 在着一 些 问题 , 因此 , 为 了解 决企业成员间知识共享的问题 , 分析 了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并提 出对策 。 关键 词 : 知识 共 享 ; 因素 ; 对 策
激励不仅是员工创 新 的主要动 力 , 同时也会 让员 工感 受到企业对他的赞 同。研究者们在研 究 中发现 用不 同 的方式进行奖励和评 价 , 对 员工 的 内在动机 和创 新行 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员工把组织 的奖励和评 价看作 是 自己成功的进行 工作 的信息 时 , 就会 产生 较高 的 自 主性和胜任感 , 从 而提高 内在动 机的水平 , 最终 促进创 新构想的产生 和实 施 ; 当员 工把 奖励 和评价 当作 是监 督与控制时 , 内在 动机 的水 平 就 会 下 降 , 从 而 造 成 创 新 行为 的下降 。企 业的创新激励 机制主要应该从 物质激 励和精神激励两个 当面进行 , 物质激 励和精 神激 励都 能够促进创新 , 激励 创新行 为 的发生 。精 神激励 是从 精神方面对员工进 行奖励 , 物 质激励 是从 物质 方面奖 励员工创新 , 二者相 互支 持 , 互相 补充 。同时 , 需 要 注 意 的是 , 在建立这种激励 体制时特别要 注重公平 , 应该 ( 2 ) 合理授权 , 充分发挥授权对 员工创新行 为 的影
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
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知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备受企业关注,知识共享为员工及企业间搭建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知识共享在备受重视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
本文针对各因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提高知识共享水平。
标签:知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系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共识。
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知识的创新,因而,抢占知识资源、争夺人才资源,成为了许多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
市场优胜劣汰法则下,许多企业及企业员工都养成了“零和博弈”的惯性思维,即,要么你赢我输,要么我输你赢的。
但基于知识资源的特殊性及市场竞争策略多样性的考虑,通过知识共享完全可以实现企业间或企业员工间的“双赢”或“多赢”。
影响企业正常开展知识共享活动的因素除了思维定势之外,仍受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
进一步分析制约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知识共享运作机理,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效果,推动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知识共享的客观因素1.知识本身的特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其载体是人。
不同于实物等有形资源可以直接通过交换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转移,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需要人为的思维再加工。
对于显性知识,知识的传播者运用主观能动性将显性知识进行编码,通过合适的传播途径传递给知识接受者,同时,知识接受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接收到的“知识”进行解码,再结合自身的需要进一步理解和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对于隐性知识,如工作经验、个人思想、价值观等,由于难以显性化,知识传播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将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的传播方式告诉知识接受者,而知识接受者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通过各种感官从中理解和内化其中的要义,并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
由于知识的特殊性,使得知识共享对共享平台、共享技术、共享参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知识共享的成本知识在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知识对企业真正产生效益,更直接的说,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提升过程却是相对缓慢的。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析
、
知 识共 享的 内涵 界定
1 、建立 知识 共享 系 统 知 识 共享 的研 究 焦点 最 初 集 中 于相 关
一
合作 氛 围。 于团 队的 奖励 和公 司范 围的激 基 励 ( 收益共享 、利润共享和员工持股 )也将 分 别对增 强 团队 内部 及跨 团队的 知识共 享行 为有 所 帮助 。 3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机制是企业员工实现知识 共享的必要手段 , 能增进 员工之间相互了解 和认 同 。通过建 立健 全 的反馈 机制 , 善上 完 下级双 向沟通 渠道 以及 员工之 间正式和 非正 式 沟通 渠道 。 在 这一 过 程 中 ,企 业 传统 的金 字塔 式 的组 织结 构 由于层 级较 多 ,信 息 流通 不 畅 , 往往 需要 扁平 化改 造 。 种新 型的扁 平 式组 这 织结 构弱 化 了等级 关 系 , 使得企 业 内部沟 通 畅 通 ,便于 知 识的 传递 和 共享 。 4 、培 育 知识 共享 文化 由于 知 识 的 难 以度 量 性 , 同时知 识 拥 有 者追 求 的往往 不是 金钱 而是 互惠 、 人声 个 誉 等 非物 质性 的心理 满 足 , 得 在缺乏 信任 使 的前提 下 , 仅通 过激 励 、制度 等手段 无法 仅 产生 积 极的 知识 共 享意 愿 。在 这 种 隋况下 ,
更 具推 动作 用 。 然而 ,企 业 的 文 化建 设 并 非一 朝 一 夕 之 功 ,需要 高层 领导 者 身体力 行 ,不断在 实 践 中强 化 员工的 分享意 识 , 养员 工之 间忠 培 诚 友好 的感 隋和 开放 坦诚 的交 流氛 围 , 得 使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是指不同企业之间在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知识共享和传递的过程。
这种知识转移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知识转移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间知识距离企业间知识距离是指不同企业之间在知识的领域、内容、层次等方面的差异。
企业间知识距离越大,知识转移效果就越差。
因为不同企业之间知识的异质性导致了知识的难以共享和传递。
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转移前需要对自身和合作方的知识水平和差异进行深入了解和调研,以针对性地制定知识转移计划。
二、双方合作意愿企业间的知识转移需要合作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信任。
如果一方缺乏合作意愿,知识转移就难以进行。
因此,企业在选择合作方时需要综合考虑对方的秉性、信誉、经验、技能等因素,确保合作方能够始终保持诚信合作态度,真诚地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知识转移计划的实施。
三、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文化也会影响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效果。
一些企业由于秉持着“封闭思想”、“知识保密”等组织文化,导致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知识的共享和传递不畅,这就会影响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转移。
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转移前需要营造一种有益于知识共享和传递的组织文化,激发人员的知识主动性,促进企业内外部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
四、知识保护企业在进行知识转移时,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保护,避免知识的不当使用和泄露。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保护机制,包括知识的分类、标记、存储、访问等方面,确保知识的安全可控。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通过合同等方式明确知识转移的权利与义务,规定知识使用的范围和条件,保护双方的知识产权。
综上所述,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积极采用合适的措施,推动知识转移的健康发展。
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研究
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研究【摘要】技术联盟在现代产业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企业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中的关键环节。
在技术联盟企业间进行知识转移时会面临一系列障碍性因素。
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制度和利益冲突、资源不对称性以及缺乏信任和沟通渠道是主要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企业合作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关键词】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障碍性因素、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制度冲突、利益冲突、资源不对称性、信任、沟通、应对措施、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技术联盟是指为了共同利益而建立的跨组织合作关系,通过分享技术和知识来实现创新和竞争优势。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技术联盟已经成为企业跨越地域和行业限制、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随着技术联盟的增多和深入,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变得尤为重要,因为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企业实现协同创新和共享资源的核心机制。
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面临着一系列障碍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差异、制度和利益冲突,还包括外部环境中的资源不对称性、缺乏信任和沟通渠道等问题。
这些因素制约了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技术联盟企业的合作成果和竞争力。
深入研究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对于提升技术联盟的效果和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其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技术联盟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对技术联盟合作的影响。
通过对文化差异、制度和利益冲突、资源不对称性以及缺乏信任和沟通渠道等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技术联盟企业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供深入了解,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技术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为技术联盟的发展和合作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
从企业管理角度探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技术协作信息2023(4)总第1485期业论坛从企业管理角度探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张叶姣云南工商学院摘要:5G时代来临,有效的信息分享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在后疫情时期,知识资讯的传播是公司生存的关键。
本文结合关于知识分享的文献,将其归结为个人、组织和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
对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一、从企业管理角度探究知识共享相关概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个以能量资本为主要优势的时代,知识管理和分享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诸多方面中,知识分享是能够发挥其传播价值,产生知识效应的一个因素。
因此,对知识分享的动因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并有效地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角度思维为题目,剖析并找到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热情的办法。
这一实践方式要求企业建立过程制度、建立绩效薪酬和福利倾斜、对员工进行激励和对能力的发掘。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了知识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采取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主动分享意识,鼓励建立社区组织,推进知识共享在员工层面的实施,构建虚拟社区等方式来实现知识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所以,本项目的目标就是找到一种适用于这类企业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的工作方法论。
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一)个人因素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种人认为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工作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越高的人所具有的信念也就越强烈。
在工作中,随着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人员会感受到工作任务和荣誉,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分享。
“自我效能”是影响知识分享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效能”对知识分享具有积极的促进效果,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效能会对知识分享产生直接的影响。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传递与共享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传递与共享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如何有效地传递与共享企业内部的知识,成为了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知识传递的现状企业内部的知识传递面临着一些障碍。
首先,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密切,无法顺畅地传递信息。
其次,某些关键人员或者部门拥有重要的知识资源,但他们并不愿意与他人共享。
第三,企业管理者没有重视知识共享的价值,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
二、促进知识传递的方法1.建立知识共享文化企业应该建立一种知识共享和倡导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管理者应该提供一系列的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共享。
通过定期组织知识共享研讨会、交流活动,促进知识之间的交流。
2.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企业应该建立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共享平台,以方便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这个平台可以包括企业内部的论坛、博客、即时通信等,也可以将企业的知识库建立成一个可以公开访问的知识共享平台。
3.培养知识传递的专业人员企业应该培养专门从事知识传递管理和实施的人才。
这些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协调、信息传递等能力,协助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和共享。
4.利用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可以协助知识传递和共享的平台,例如外卖行业的知识应用如美团,技术手段可以是云计算、移动应用等。
三、知识传递与共享的价值1.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知识共享能够促进团队内部沟通交流,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对于更好地协调任务和完成项目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实现企业持续创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发挥创造性思维,达到更高的创新高度,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3.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源自于其创新能力。
知识传递和共享是企业创新及其它方面优秀绩效的关键。
独立沉默的知识就是一笔潜在财富,它只有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的暗涌
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的暗涌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绩效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暗涌,这些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与成果。
本文将针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的暗涌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知识孤岛现象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知识孤岛现象。
这一现象指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知识隔阂,导致知识的流动受限,知识的获取和共享变得困难。
知识孤岛现象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
针对知识孤岛现象,企业应该注重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的知识分享机制。
通过建立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管理效能。
二、知识流失问题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的另一个暗涌是知识流失问题。
员工的离职、退休以及人事调动等因素可能导致企业知识的流失,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为了解决知识流失问题,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与继承机制,通过内部培训和知识传承,确保企业知识的延续性。
其次,通过引入新的人才和知识,补充和丰富企业的知识库。
此外,企业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将知识进行录入和整理,以备后续使用和共享。
三、知识管理文化落地难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知识管理文化的建立与落地是一个重要但困难的任务。
许多企业在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时,虽然在实施层面上有所尝试,但缺乏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文化,从而无法形成知识管理的良好氛围。
要解决知识管理文化落地难的问题,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领导层应树立起重视知识管理的意识,将其纳入到企业战略的发展中。
其次,企业应鼓励员工的知识分享与创新,培养一种积极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氛围。
最后,企业可以运用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和激励的方式,推动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实践。
四、知识管理平台选择困难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时,企业往往面临着知识管理平台的选择困难。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研究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研究1汪克夷,赵笑一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E-mail:dorismee@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在企业中,存在很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有被人们传播并使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本文探讨了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提出了知识势能的概念,并用其来衡量个体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量。
分析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得以传播的动力之后,对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并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关键词:知识传播 企业 概念模型1.引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知识管理也逐渐成为各个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Robert M. Grant曾提出在公司的管理活动中,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其重点在于知识管理中那些最基本甚至是最简单的方面,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基本问题。
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识别并绘制组织的知识清单、如何对新知识进行提炼并归档管理、知识在企业中是如何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传递的,等等[1]。
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为企业提供新的理念、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这些基本问题中的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并依据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为其提出概念模型。
2.知识传播的概要知识传播(Knowledge Transfer)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体,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2]。
它是知识与信息通过不同媒介的交流与扩散,它是知识从生产行为过渡为消费行为,从创造主体转移至学习主体的活动,是知识生产转化为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与中介性过程,是知识与信息传递、流通的运动。
知识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在最大范围内使知识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这是知识传播的核心所在。
网络特性、知识缄默性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基于网络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The effect of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tacitness on inter - enterprise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the modificatory effect of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作者: 朱亚丽[1];孙元[2];狄瑞波[1]
作者机构: [1]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转型发展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5;[2]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科研管理
页码: 107-1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网络特性;知识缄默性;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
摘要:本文从企业层面出发,探讨知识转移双方企业的联结强度、网络密度、网络范围、网络中心度在知识缄默性负向影响知识转移效果时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缄默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是知识源企业的网络范围和网络中心度,联结强度、网络密度、知识接受企业的网络范围和网络中心度均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这一结果暗示了在缄默程度高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取得知识源的积极配合比知识接受方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
浅谈企业中阻碍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浅谈企业中阻碍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工商1301 哈治均 132406106【摘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一种使知识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它最终能为处于知识经济大潮下的现代企业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纵观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企业实际知识共享的过程发现,知识共享在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阻碍。
因此,对现代企业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现对策1.1研究背景知识经济依已然来临,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企业制度、组织形式等企业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性。
企业知识因其所具有的自身特性:不易泄露性,不可复制性被广泛的认为是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内部竞争优势。
Alavi(1999)的研究调查指出,企业最重要的七种知识类型是:①服务顾客的相关知识;②与企业策略伙伴合作的知识;③提升内部作业生产力的知识;④了解与提高;⑤产品行销与销售的知识;⑥与供货商合作的知识;⑦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
这个证实调查指出,企业中重要的知识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甚至各个员工身上。
员工的知识和经验就是一种人力资本,若能够通过分享机制,将企业内部员工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与其他员工进行分享,便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
这种分享机制便是知识管理理论中的重要一环——知识共享。
对于知识共享,尽管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或界定,但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这一概念。
Hendriks(1999)提出“互动管的知识共享”,他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接受者向他人学习知识时,必须要有重建行为。
Bostrom(1989)则认为有效率的知识共享可以视为一种团体综合效率的生产,这种综合效率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尊重。
综合上述内容,我个人将知识共享总结为:知识共享是指企业员工间彼此交流个人在工作生产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和知识,并使得这些知识和经验从个人上升到企业高度使得企业所有员工都可以查询和使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工作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传递机制研究
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传递机制研究企业创新紧密结合知识传递机制,知识传递机制研究已成为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知识传递机制及其在企业创新中的应用研究,在探索如何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氛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传递机制对企业创新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知识传递机制可有效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知识流动。
知识传递分为横向知识传递和纵向知识传递,其中横向知识传递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知识分享、知识转让,纵向知识传递是内部结构中横向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
另一方面,知识传递机制还可以促进协作创新,通过构建多种不同的知识共享结构,实现跨层次、跨部门的多元知识交流与协作,充分利用所有参与者的资源优势,达到集中力量,共同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为了实现知识传递机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有效运行,必须重视有关激励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管理要完善奖励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以激励人们自发去探索和实践新的知识;要建立知识反馈机制,以更有效地传播和应用新知识;要精心设计创新活动,以吸引持续有效的学习和实践,推动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此外,还可以形成专门的技术支持机制来帮助企业快速适应需求变化,实现知识传递。
本文从探索知识传递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实现有效知识传递机制的激励手段,探讨知识传递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性和形成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知识传递机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传递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创新活动的灵魂所在,企业需要在完善知识传递机制的基础上,提升创新的进程和能力,以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7期2008年 7月 技 术 经 济Technology Economics Vol 127,No 17J uly ,2008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郭京京,尹秋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58)摘 要:本文从组织特征和情境特征两方面对企业与合作者、竞争者、客户之间缄默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知识管理策略、信任、前期经验对企业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具有显著影响;关系战略、合作水平对企业与合作者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传递收益则对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具有正向影响。
此外,与预期不同的是,本文发现当企业与合作者和竞争者进行缄默知识传递时,知识背景相似程度越高,缄默知识传递效果越低,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则没有受到知识背景相似性的影响。
关键词:缄默知识;知识传递;组织特征;情境特征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 (2008)07-0007-11收稿日期:2008-05-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知识密集型产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管理”(70571072)作者简介:郭京京(1984—),女,河南信阳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尹秋霞(1981—),女,重庆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独立、内部化的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竞争的需求,企业必须寻求外部知识的支持。
Powell 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知识获取和创造的基础上[1]。
L undvall 认为,对于企业甚至国家而言知识传递具有与知识创造同样重要的地位[2]。
正如Co 2hen 和Levint hal 所指出的,知识传递是企业快速应对变化、创新和取得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3]。
由于知识的传递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因此在一些情形下企业对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更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4]。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效率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组织特征和情境特征因素是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的两类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分别研究组织特征、情境特征因素对企业与合作者、竞争者、客户之间缄默知识传递的影响,尤其将研究在企业与外部进行缄默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对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效果造成影响。
与此同时,通过对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这三类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企业与合作者、竞争者、客户之间缄默知识传递影响因素存在的差异性。
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节回顾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二节提出假设;第三节说明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获取;第四节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有关的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我们在第五节中给出简要的结论。
1 文献回顾1.1 知识传递者和接收者特征影响因素企业首先要有合作和传递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知识源传递知识的动机是传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527]。
此外,企业是否具备传递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对最终知识传递效果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Beecham 和Cordey 2Hayes 认为企业为了学习到新的技术知识,其内部就必须拥有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是通过企业长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高质量的信息而积累起来的[8]。
1.2 知识特性影响因素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了解知识的特性,特别是其难以清楚表达、内隐的模糊性。
因果模糊性越大,确定相关知识元素及其支撑网络就越困难,因果模糊性是影响知识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9211]。
除模糊性外,知识的缄默性和可表达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难易度,这里的可表达性与缄默程度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缄默知识外显化和可编码化的程度越低,个体或企业获取这种7知识就越困难[3]。
进一步地,Ambro sini和Bow2 man将知识缄默程度分为4类[12]。
此外,嵌入性(embeddedness)作为一种知识特性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
知识嵌入性存在于不同层面上,个体成员、产品、组织工具和技术、组织任务、组织网络等都可以作为知识存在的载体[13]。
嵌入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传递,Cummings和Teng指出,对应于不同载体所包含的知识,其传递难易度会有所不同[14]。
1.3 知识传递情境影响因素知识的产生、发展、转移有赖于情境因素[15],缄默知识高度内含于情境之中。
企业必须对知识传递的情境特征有足够的认识。
情境特征包括信任、前期经验、关系强度、知识背景相似性、组织文化等方面。
现有研究大多从情境的相似性着手,讨论其对知识传递的影响,包括前期经验、知识背景相似性以及组织文化。
Soekijad和Andriessen指出良好的前期经验对于联盟整体或特定伙伴之间的知识传递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6]。
Albino等、Grimaldi和Torrisi等也对前期经验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进了研究[17,18]。
知识背景相似性对知识传递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具有较大差异。
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知识背景相似性对知识传递具有正向的影响。
譬如Dougherty指出,在研发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如果知识源与接收方之间的研发活动重叠较少,知识的传递就会遇到困难[19]。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知识背景相似性对知识传递的影响是负向的,太小的知识差距可能会导致知识接收方难以丢掉旧知识而学习新知识[20221]。
组织文化也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影响因素,Davenport和Pru2 sak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颇为成熟的知识传递机制也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组织是否具备共享知识的文化[22]。
也就是说,在传递过程中,组织(尤其是知识接收者)的学习型文化是决定知识传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14]。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关系角度讨论了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包括信任和关系强度。
在对合作双方知识传递的研究中,Wat hne等提出三种影响知识传递的因素:信任、组织开放度或透明度和前期经验[23]。
此外,Inkpen等也阐述了合作者的信任和组织开放度对知识传递程度的影响。
组织开放度反映了组织传递知识的意愿,而信任对组织开放度有着直接和正向的影响[24]。
可见,信任是影响知识传递的重要因素。
关系强度指的是企业之间互动沟通的联系程度,Granovetter指出社会网络中参与者或节点(nodes)之间存在的联系的特性会高度影响知识的共享[25]。
Fernie等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他们认为以高信任、长久紧密为特征的强关系能很好地实现缄默知识和复杂知识的共享,而弱关系则会限制知识甚至信息的交换[15]。
2 理论和假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所关心的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影响因素如下。
2.1 组织特征影响因素就组织特征影响因素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能力和意愿角度探讨企业间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包括吸收能力和知识管理策略。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业认识外界新知识价值、吸收并将其进行商业应用的能力。
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间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吸收能力对于合作双方之间的学习以及知识转移等都有显著影响[26,27]。
就知识管理策略而言,缄默知识传递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也取决于对方的意愿。
自愿性与非自愿性的知识传递都有可能发生[28],倘若传递动机不强,部署于知识传递的资源会相当有限[7]。
而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则直接反映了其获取外部知识的动机大小和对内部知识的保护程度。
此外,部分学者从企业与合作者、竞争者、客户之间的关系角度讨论了企业间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包括关系战略、竞争地位、市场导向。
在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为了有效管理外部资源,企业需要从战略出发来处理与合作者的关系,这就是关系战略。
关系战略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后者对缄默知识传递的影响作用已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15,29]。
在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竞争地位较高的企业相对而言具有更多的资源,其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Borgatti和Cro ss指出,知识接收者对传递者知识或技能的评价正向影响知识传递的水平,竞争地位较高的企业由于在所传递的知识领域具有长期或成功的经验,他们拥有的知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他们所获得的威望也使其成员对共享知识具有更多的信心[30]。
在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双方缄默知识的传递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与组织学习关系的研究中,K ohli和J aworski指出,市场导向包含三种活动:市场信息的收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扩散以及组织对信息做出的反应[31]。
而这三种8技术经济 第27卷 第7期活动对企业缄默知识的获得、学习和应用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Slater和Narver也指出,市场导向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促进了企业对目标顾客需求和信息的不断收集和应用[32]。
2.2 情境特征影响因素如上所述,就情境特征影响因素而言,大部分学者都从相似性角度研究企业间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除知识背景相似性和前期经验外,还包括组织结构相似性、目标利益一致性、业务相似性。
现有研究中,知识背景对知识传递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
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相似的知识背景能够增加个体之间的共同认知(recognition)。
对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表明,当新知识与个体已有知识结构具有相关性时,个体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好。
Lane 和L ubat kin认为该理论对企业依然适用[26]。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样也很重要。
传递双方的知识背景差异性越大,越能为彼此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价值[16]。
太小的知识差距可能会导致知识接收方难以丢掉旧知识而学习新知识[21]。
前期经验对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的影响也很突出。
Grant认为组织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相对决定了其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如何进行应用、整合,甚至开发核心能力[11]。
另一方面,如果传递者具备一定的经验,他就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如隐喻或让接收者干中学[33,34],来有效提高接收者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从而促进缄默知识的传递。
就结构相似性而言, Lane和L ubat kin认为,当知识接收者与传递者拥有相似的知识处理系统时,其内化对方知识的能力会更强。
组织结构可以看作是组织知识处理系统的可靠指标[26]。
结构同样反映和储存了组织对外界的感知知识并对组织的沟通过程产生影响[26]。
如果知识接收者和传递者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那么接受者在吸收传递者知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