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

合集下载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建筑师背景‎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

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

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

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

路易斯•康,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独特的约‎束性。

其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

建筑概况萨尔克研究‎所是由乔纳‎斯•萨尔克(Jonas‎Salk)博士——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人——出资建立的‎一所旨在研‎究基本生命‎原理的机构‎。

在这里,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协同探‎索人类发展‎中的医学问‎题。

1960年‎,萨尔克邀请‎当时已经颇‎为知名的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工程至19‎65年完成‎,最终成为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之一。

研究所坐落‎于加州西海‎岸的拉•霍亚(La Jolla‎,Calif‎o rnia‎),静静的俯瞰‎着太平洋。

设计最初包‎括三个部分‎:实验室、社区中心、宿舍区(图3),可以容纳5‎7名教学人‎员及850‎名科研工作‎者从事研究‎,但最终只有‎实验室部分‎建成。

光与影——路易·康建筑作品解读

光与影——路易·康建筑作品解读

【城市建筑研究】一、关于光影自远古社会至今,对光明的追求和探寻是人类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梦想,从钻木取火到工业时代电灯的诞生都体现了光明这一人类一直追求不懈的目标。

圣经里也提过,“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宗教理念里光明就是救赎,认为黑暗、阴暗是混沌的,因此人们更应该在个人精神追求里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种观念的辐射广泛并且深入人心。

影,新华词典———路易·康建筑作品解读光与影殷常腾飞摘要:光和影是大自然的礼物,它们二者的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限情调和趣味。

在建筑领域里,建筑光影通过材料质感、明暗关系、虚实之间,将空间和形态紧密连接,成为建筑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光影赋予建筑以生命,为建筑带来一种虚幻古典的气质。

令人心醉的光影艺术不仅是建筑效果,还是一种建筑表现形式手段,光与影同时存在,强烈的光线与深沉的阴影相得益彰,让空间形式、质量、体感、空间感被明确体现。

而对光影的运用,建筑大师路易·康的作品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康建筑作品的赏析来浅谈光影美学的应用。

关键词:光影;空间;路易·康里是这样定义的:“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如人影,花影,倒影,幻影等。

”我们由此可以得知影并不是一种具象的存在,它伴随着光,依附着光的存在同样也被光改变。

光影之间的艺术美学,自古以来都是这个文艺领域里面的主流研究对象,油画中的光影明暗对比,雕塑里人体线条依附光影刻画出的磅礴气势,工业设计领域里的投影工艺技术等等方面都体现着光影美学的结合。

同样的,建筑领域也自然被光影艺术影响很大。

从罗马的万神殿到近现代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尽管建筑结构材料不断更新,技艺不断进步,但是对光影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

光影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光影被建筑所捕获,却又通过光和影的艺术美感结合将整个建筑设计艺术与自然环境谐和共存,进而成就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建筑艺术。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

路易.康的启迪----希望大家从中能学点东西(2007-04-28 23:09:47)转载分类:建筑学习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步入了繁荣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建筑大师.路易.康作为第一代建筑大师,他的建筑及建筑观不仅对现代建筑而且对后现代建筑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路易.康被称为“费城学派”的创始人,或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即他常常不太容易被明确地划分哪个派系,但其作为一代大师的地位不容质疑.他在20世纪中后期以当时的新技术、新材料为表现手段,常以最简单的几何元——正方形、矩形、圆——为构图的“基本元”,创造出极有个性特色的建筑物,同时其建筑观也别具特色.他的许多经典著作及其建筑观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学习.1 设计的“本源”——寻找建筑的本质路易.康在他的整个设计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追求建筑的精神功能,而不仅仅满足于建筑的物质功能.他强调在设计之前要寻找出该建筑的“本源”、“本质”即“Form”.路易.康信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认为“意志”先于物质而存在.一朵玫瑰之所以成为一朵玫瑰,是因为它的意愿要成为一朵玫瑰.同样,他认为一个建筑物在它特定的环境中都有它特定的存在意愿.在他的每一项设计中,并没有泛泛地根据通常的设计规则、通常的做法去划分各种功能,分配各自的面积,而是去仔细地研究使用者的要求,对建筑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发掘出每一个建筑物的“意愿”——它想成为什么样,它应该有什么样式.康的作品以尊重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出发点.建筑物是给人使用的,为人所服务.每一个建筑物对于使用者而,言具体需求是什么,是需要建筑师全面地、深入地推敲的.路易.康不愧为一代建筑大师,他的每一项作品均遵照人的感受及建筑的意愿,经过深入地分析、研究、推敲,使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譬如一个学校的设计,路易.康并不是简单认为是由一系列教室、办公楼通过走道、道路与庭院组合而成,而是根据教师与学生在使用上的具体要求,把它作为一些特殊的空间——谈话空间、思想交流空间来设计、考虑.只要有了这些思想交流的空间,无论其规模大小便成了学校.而学校里的任一空间也均是此空间.就连走廊,他也遵照学生们的意愿,把它不仅仅作为一种通行走道来考虑,而是作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第二课堂空间进行设计.学生们在这里可以自学、聚会、交往.康提议在设计时可以把走廊做得宽一些,设一些可以俯视花园的凹室,这样这条走廊便成了一条有生机、有特色的廊道.如今的学生被家长、教师越来越多的规则所约束,更需要同龄人自己的交往空间.因此康关于把走廊、门厅、花园等变成孩子们的课余活动、游戏空间的观点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的建筑师如今在设计中、小学校时常常参考康的这一观点.笔者在一个写字楼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遵照康的上述理论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写字间它应该能满足哪些要求呢?当然要创造出舒适、高效的工作空间,但作为使用者每天工作很长时间的场所,作为一种社会小环境,还应该设计出同事间交往、休息的空间.因此在这个写字楼中,笔者采用了局部拓宽的走廊、独立于办公间外可眺望风景的阳台、中庭空间与办公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此写字楼便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建筑物.每一个建筑物如果都能按照康的理论去分析、研究、推敲,就一定能创造出符合使用者要求的、有个性的建筑空间.路易.康在他的许多建筑作品中都取消了“大门”这一围合空间形式,而以廊道空间来替代.这些廊道多有顶无墙,能使人从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在心理上有很好的过渡.众人可以在这些敞廊中休息,观看室外不同的风景,并能信步进入建筑物.康在肯贝尔艺术博物馆中使用了敞廊空间.由于敞廊的设置,建筑物并没有咄咄逼人的气氛,而给人一种很谦虚、尊重人的感觉.路易.康还认为建筑应遵守它自身的规律.建筑物离不开建筑材料.康认为建筑师应忠于它采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必须认真地研究每一种材料的特性,推敲各种材料的形式.康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用了砖,并采用了拱券这种形式.康常用一句话来说明他的观点:“‘你想要什么,砖’?砖对你说:‘我爱拱券’”[1].这是由砖的受力特点所决定.砖所能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它能承受的拉力.而拱券便能使门窗洞口上的砖的自重产生的拉应力传递到两侧墙体上转为压应力.所以他喜欢在砖墙上采用拱券,而且常采用清水砖墙,不加以粉刷、装饰.康不仅使材料与其结构特性一致,对于各种材料:钢筋混凝土、石材、木材等也看重于发展它们的质感和肌理,使建筑物从总体到细部达到完善统一.在现今的时代里,高科技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材料.如何应用好这些建筑新、老材料,使各取所长?康的作法对我们有所帮助:研究各种材料特性,使材料用法与性质一致.路易.康在进行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的设计时,把空间按照其自身的特性分为两大序列: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在这个研究楼内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学,因此实验室常会排放出一些有气味的气体.康认为实验室作为人使用的主要工作地带,应该是没有废气污染的工作环境,也不应受公共交通的干扰.因此,他便把作为被服务空间的实验室与由管道、井筒、楼梯、电梯所组成的服务空间分开,被服务空间均由服务空间在外围绕着(图1).从空间中区分出服务空间是为了优化被服务空间.图1-2理查德医学研究楼标准层平面图1—工作室塔楼;2—电梯、楼梯;3—动物房;4—动物房服务室;5—新鲜空气进气道;6—送风井道;7—废气排除井道;8—生物实验室塔楼在该实验楼中,由于各个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化学实验自身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而且相互有影响,因此康遵重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其自身规律,把这些实验室分为形成相同而功能各异的七个单元.这些单元也被称之为“可发展模式”.最初只有三个单元,后来又扩建了四个单元.这七个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群体.现今的社会,由于经济、地形等许多原因,很多的建筑物都是多期建成的.这样,不同时期的建筑的衔接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康的这种“可发展模式”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2和谐建筑存在于社会之中,有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古往今来,好的建筑物一定是适应于它的环境.路易.康的作品更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使他的作品形式与其周围环境协调,而且使其建筑能适应于气候,并使之融于自然之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康很注重运用建筑材料的统一来达到新旧建筑和谐的方法.例如他在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的设计中,大胆地运用了红砖,当时美国的建筑界早已不流行运用砖这种材料,但由于该校园里众多的老建筑物多是清水砖墙,这样,这座研究楼便融合于它的环境之中了.在印度的经济管理学院的设计中,以及孟加拉国的达卡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大部分建筑物仍然采用了清水砖墙.砖在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属于本土的建筑材料.这样既经济,又能使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一个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仅仅是外形的协调是不够的,还应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创造舒适的空间.在印度经济管理学院的设计中,当地的气候十分炎热、潮湿,由于经济尚不太繁荣,不能运用大量的电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康面对实际,采用了许多的手法,如让每片墙与风的来向一致,让风带走热量和湿气[2];学生宿舍被门廊分成若干单元,带来阴影,形成“建筑抱着的建筑”;采用双层墙构造,外层砖墙上开了巨大的洞口,露出内墙,阴影隔断了毒辣的阳光,而且洞口也可通风等,使该建筑适应于当地环境.康认为“自然”是最高主宰.建筑物产生了空间,使人从自然界中隔离出来.康在他的作品中一直致力于寻找建筑物融于自然的方法.康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敞廊,使视线与光线不受阻挡,使建筑物与自然界又亲近了一步.在印度经济管理学院中,太阳光的照射解决了建筑的采光,但也带来了眩光和高温.康并没有以人工照明代替自然采光,也没有采用通常的遮阳板或厚的花格墙,而采用了“双层墙”.外层墙上的券洞使视线不受阻挠,这便达到了康的目的—人在室内,但能感受到大自然.建筑溶于自然之中.3阳光及采光设计人在建筑中工作、学习、生活均离不开采光.建筑采光分天然与人工两种.作为艺术家,路易.康认为太阳光的照射是万万不能被人工照明所代替.“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1],其明亮程度以及光影变化都是人工照明所达不到的.康在他的每一项作品中均充分利用自然光,仔细地推敲建筑的采光,使建筑的空间既比较明亮又均匀,而且他还注重利用光影对比来突出建筑物的造型特征.如他在理查德医学研究楼中,由于平面错开,形成众多的投影区.作为建筑主体简洁的立方筒体,与阳光的明暗交织在一起能给人深深地震撼.康在建筑中常采用大尺度的拱券,带来大面积的阴影.他没有将此作为一个缺点,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光线的明亮对比,突出了某些部分而增强了建筑的感染力,这一点在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和达卡行政中心中均有所体现.在论坛回顾报印刷所的设计中,康创造了“康氏窗户”,把一个大尺度的高窗和窄条形的低窗结合在一起.高窗解决了由于印刷所的精细的文字和印刷工作所要求的光线均匀,照度明亮的问题,而近窗口的地方又由于低窗窄而照度均匀、少眩光(图3).图3-4“康氏窗户”北立面肯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光学设计体现了康对此问题的严谨态度.为了改善光照的环境,使人们既不受眩光的影响,又能避免阳光直射对展品可能引起的紫外线损伤,并且能感受光影的变化,由于该建筑为一层,康决定采用屋顶采光,他与他的光学顾问工程师做了两年的分析与研究,最后采用了摆线形拱壳的屋顶,屋顶中央留一条纵长的采光缝作为采光方式,并在采光缝下设置一人字形断面的光线反射漫射板,使阳光散射于室内,达到了几乎完美的采光效果(图3).图5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剖面图在路易.康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的特别之处.康的作品总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受,他创造的空间总是使人感到很舒适.康对于他的作品的各类需求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仔细地推敲,无论是环境特点、功能要求、心理要求、艺术造型等均综合考虑.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现今时代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要解决功能要求、环境、心理等问题,还要处理好建筑的文脉、节能、生态等问题.借鉴康对建筑精神功能的研究,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让我们去感知康的建筑思想的精髓,从而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建筑例如路易斯·康设计的肯贝尔艺术博物馆,采用了组合元的方式,即以一组标准的结构元组合成美术馆的各个空间,美术馆在外观上不断重复拱形屋顶,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从静谧与光明看路易斯康

从静谧与光明看路易斯康

关于《静谧与光明》的读书报告前段时间,读了路易斯.康的《静谧与光明》这本书。

一次是大概的翻翻,一次是仔细的研读了一下。

第二次读完这本,心里对康这位大师很是崇敬,关于他的对于建筑的理解,他的哲学理论,他对于道(order)的理解,他的可度量(measurable)与不可度量(unmeasurable)的交汇的阴影宝库。

当然仅仅一次略读一次细读,仅仅对这本书的阅读,是不可能对康,对他的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有太过深入的了解,因此这本文章是我个人关于这本书与康这位大师的一些较为肤浅的见解。

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

1901年出生,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入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

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

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罗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并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

之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康是一个犹太家庭的姓,路易斯.康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他的母亲伯莎则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曾是一名才能出众的竖琴手,同时,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起就出于他双亲的文化熏陶之下。

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

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康在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而专业绘画艺术。

青年时代的他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

(耶鲁大学美术馆)在《静谧与光明》中,路易斯.康将建筑视为人类在世界地位的写照,包括由此产生的经济,美学,精神等方面,人类有自觉以来,对自己在社会里的定位感到不安,而人类试图改善的结果,便产生了文化,更具体的把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带进人类的文化里。

建筑不是支离破碎的制式美学的操纵,更不是行为决定操纵的一种手段,如若不是,则所产生的建筑,所建造出来的东西,必然缺乏人性意识。

建筑师路易斯 康

建筑师路易斯 康

二、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 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是20世纪少有的建筑形式——竖向组织的不连续序列 空间形成整个建筑。在空间组织上遵照传统形式:八层高的有规整轴线的 标准实验室平面,在当时的教学研究建筑中非常常见。建筑突出的竖向组 织不仅与周围校园建筑的横向展开形式形成对比而且与那以时代的大多数 标准建筑形式甚至强调高层形式形成对比。 它形成了与 耶鲁大学美 术馆初始形 式一样的被 服务空间与 服务空间之 间的辨证关 系,康在他 的大部分作 品中都回归 到了这一点 上。
空间伦理 “空间本性的特征进一步由少数的服侍空间决定。储藏室、服务室和更衣室不能是一个 独立空间结构的部分区域,它们要有自己的结构。原室是心灵的场所。”“小房间的语 言绝对不能与大房间的语言混为一谈。”设备空间被独立出来,赋予一定的空间属性。 可度量的建造 1:结构:从一个超凡的结构切出一块以求得到一个空间,这成不了一个超凡的空间; (空间高于结构的秩序) 2:材料:材料是耗散的光; (所以材料从属于光) 3:细部:细部是空间的精神; (细部从属于空间) 4:光线:因为选择一种结构,与选择光线是同义的,要给空间以好的影响。 (光线也从属于空间的秩序)
在矶崎新的筑波中心,这个可以看作后现代“历史主义”典型体现 的作品中,也有类似先驱者康的许多形式元素 文丘里是这样评价路易斯.康的是康教会我用诗意般的感觉去塑造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宅之一,这些 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 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 间次卧室;另一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 改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空间一部分 形成过道空间。
一、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1950~1953) 康设计的建筑外表面相当简洁——清水砖墙突出的石条带体现处自然的 楼层划分,玻璃幕墙呈现出简单的竖向重复形式。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嵌在 圆柱形混凝土筒中的外轮廓成等边三角线的铁质楼梯与原有建筑之间有一个 小面积区域相联系。 在耶路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中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中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 区分,这成为在康以后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他提供了平面可以由建筑 空间和服务空间填满的可行性建议。强调建筑中服务空间元素的本来地位, 同时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在医学研究楼的设计中,小塔楼服务与实验室作为小空间 塔楼拥有了自己的形象和结构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和屈灵顿的游泳池相比,小空间已经独立,服务与被服务的空间关系更加清晰
1)建筑概况
作品位于美国费城宾州大学校园内,1957年开始设计,1964年建成。这个建筑 有一个曲折的通廊,由医学和生物学两个部门资助,两者对环境的要求有 很多不同。
.康的建筑思想及作品欣赏
第一节:建筑师的背景
1)康的个人简介
1901 出生于俄罗斯的奥塞尔岛(现爱沙尼亚的萨列马岛) 1924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士 1928—1929 旅游欧洲 1935 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筑师事务所 1941 和乔治.霍伟合作 1947—1957 担任耶鲁大学建筑系的设计评论员与教授 1901 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19241974 于纽约逝世
在建筑语言的表达方面,他注重的是某种历史上用来交流概念,思想,意 图的手法,将形式和结构关系作为表达的语言,他所用到的“词汇”是相
当新的,但同时也是相当原始的。
“砖,你喜欢什么?” “嗯,我喜欢做个券。” “不过,券不容易做,花费也多。我认为你可以用
混凝土穿过你的洞口,这是一样的。” “唔,我明白,你是对的。但要知道,如果你问我
代的大多数标准建筑形式,甚至强调横向的高层形式形成对比。
一种趋势的演进
2)建筑平面
服侍空间与被服侍空间
(servant spaces and served spaces)
康以最基本的几何形正方形 作为构图的基本元
在几何的控制下构图
使平面本身有着结构 和组成的逻辑
从平面到剖面 一个“凸”字 型 反复出现
作品中反映出康的建筑哲学思想中 对人和空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提出的“服务”与“被服务”的 空间 关系的概念已经上升到相当成熟的 理性高度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多数建筑大师都是用他们的作品影响着当代或者后代的建筑家, 改变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居住环境与审美观点。

尽管许多建筑大师也有自己的论著或文章, 但很少有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作品所带来的影响。

而路易·康的影响既来自于他的建筑作品, 更来自于他的建筑思想。

灵感是对太初的感觉,彷如一道门槛,静谧与光明在此相会。

静谧,不可度量,存在之欲,表现之欲,新需求之源泉,与光明邂逅;可度量的,实存物的赋予者,出于自然律与意志,被造物的度量。

被交会的门槛即灵感,即艺术之殿,即阴影之宝库。

康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存在意志或本质, 而且早就存在着, 做一种建筑设计, 首要的是揭示、探索、认识这一种建筑的存在意志域本质。

他举例说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见解, 他并不明白他是个教师, 他们也不明白自己是学生,很快空间形成了, 这就是最初的学校。

因此, 学校设计应反映那个坐在树下的人的精神。

康认为, 在“设计’之前, 存在着‘序”。

‘序, 先于“设计”。

设计的意义在于揭示‘形式’, 从而使“序’得以实现。

他认为并非你想要如何如何, 而是你对事物的序的感受告诉你设计什么。

康将一切建筑形式的本质归结为静谧与光明。

静谧是事物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 是已经存在并等待揭示的“序”而光明则是所有存在事物的造就者, 使物质产生阴影, 是已有形式的形象赋予者。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静谧与光明》以精致的散文笔法阐述了他的建筑精神。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话”大部分来自于他身故前几个月在纽约普拉特学院建筑系所做的演讲,简单、明了、诗意而神秘,从中可以推想出路易·康说话的状态;第二章“建筑即精神”是作者约翰·罗贝尔的论述,他基于现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路易·康的建筑观点和他的建筑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谈的是作者的理解,却给人严谨稳重的印象;第三章“路易·康的建筑”介绍了他的八座建筑,简洁的说明,配上尽可能大、尽可能多的图纸和照片;第四章则是附录,介绍了康的生平,列出了详尽的参考文献,其中有一些,是作者在2007年全书再版时增补的。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神”塑像,并将其安置于神庙内,创造神在凡间的居所,人们通过神像和神庙与神建立沟通和联系,颇有“己欲立而立神,己欲达而达神”的意味。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以下简称“康”)在古建筑遗迹游历旅程中发现,那时的建筑不仅要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还要赋予“神”一个“存在的立足点”。

受此启发,康在此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接续叩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在哪里?建筑空间的存在有何特性?什么见证了建筑的存在?这些也正是设计师在完成本土特色建筑时所面临的问题。

1建筑在人们认知的环境中寻找“存在的立足点”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是康从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游历归来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原馆建于1928年,是由艾杰敦·施瓦德沃特设计的一个由石灰石建造,有着连续高大的圆拱窗户的具有厚重历史形式的折中主义建筑。

扩建部分在整体上是两个矩形体块的简单组合,以一个小的矩形体块连接较大的体块和原馆,并顺势将沿街凹口设置为出入口[1](见图1)。

为响应外部环境秩序,建筑西南侧入口面向街道的整个立面采用完全封闭的褐色砖墙,使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在色彩、立面质感上保持协调,细部处理简洁、粗犷,姿态放得很低(见图2),处处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

扩建部分与原馆之间在地位上存在一种主从关系,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原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一种原馆似乎以前就存在于那儿,似乎以后也会存在于那儿,似乎就应该存在于那儿的状态。

康对扩建建筑的处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的某种隐性的建构秩序,探索建构背后的建筑精神。

讨论路易斯·康在建筑实践中追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探究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探讨其整合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系列对建筑存在的相关因素的本质追寻与呈现的建筑活动。

发掘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对我国建筑实践的意义,有助于建筑师在当下思潮泛滥的建筑学语境中把握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二日,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静与光”(Silence and Light),或者译为“静谧与光明”(《静谧与光明》,载《路易·康》,李大夏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在简短的开场白后,他有些突然地谈到了“静”这个概念:静并不是十分十分安静。

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

这些都是生造的词……但为何不可?无光,无暗。

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

(第三自然段)一般而言,光对暗,静对闹,从来没有看到过光与静的对举。

至于说无光,无暗;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Lightless; Darkless;Desire to be; to express),则更加不能理解。

好在路易斯·康立刻谈到了“光”:我转向光,它是所有存在事物的造就者……可以说光,一切存在的造就者,也造就了物,物产生影,影属于光。

(第四自然段)显然,这里的光(light)是一种无所不能的造物者,一个与静(silence)相对举的概念,与暗(dark)没有什么关系,难怪路易斯·康说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在我们通常对举的光(light)和影(shadow)这两个概念中,路易斯·康把后者归结为前者,于是,影不再出现在讨论中。

这种光、物、影的隐喻也在柏拉图那里出现过。

柏拉图用这个系列隐喻来说明各种“理型”(每类具体事物共同的本原)的层次关系:太阳是善的理型,物体喻为一般理型,影子则如世间万物。

只有太阳才能使物体有影子,只有物体才能有影子,而影子是源于两者的。

人们的认识如同观看物体,这也需要阳光(谢文郁:《〈智者篇〉和柏拉图理型论的发展》,载《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五年版,附录一)。

但康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重复柏拉图的见解,不是为了突出光作为理型的本原地位。

路易斯康ppt

路易斯康ppt

Laboratory
社会环境
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为引入注目。美国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 文化的转变,二战之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 社会经济条件外,还有一个 重要的因素是欧洲许多像格罗皮乌斯 (1937年抵美)、密斯、孟德尔松 (1941抵美)等现代主义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他们除了以自己的建筑作品 影响美国人之外,有的还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的美国门徒。 后来成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佼佼者,使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中期的 美国兴盛一时。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建筑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主流。 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建筑界更呈现出多元化和多 样化的局面。
主要作品目录
1951-1953耶鲁大学美术馆 1954—59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 1957-61费城宾州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实验中心(Medical Research 1959-63纽约州罗彻斯特基督教唯一神教派第一教堂 1959-65萨克生物研究所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1962-64孟加拉国达卡政府建筑群 1967-70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森堡奥里维蒂一恩特华克工厂 1967-72得克萨斯州沃思堡金贝尔美术馆 1967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Exeter Library Exeter,NH) 1967-74何伐犹太教堂 1968意大利威尼斯市政府 1969-74 英国耶鲁大学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s) 1974 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1975 孟加拉国家会展中心(National Assembly Bangladesh)
康转化为 可丈量的(静谧) 不可丈量的(光明)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 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 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 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 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 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 神,给我带来感动。
4、静谧与光明 路易斯康可谓运用光的大师。 他对光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 为静谧是不可度量的事物,而 光明是可度量的事物,建筑则 是在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 所有的物质世界是光的自我消 耗。 在埃克塞特图书馆中,他设计 了大窗和百叶小窗,使在图书 馆看书的学生不会因为大开窗 的光线而炫目。论坛回顾报社 大楼,他首创“T形窗”的设 计,而“T形窗”的设计也延 续到他之后的作品中。
耶鲁大学美术馆加建,是康在1953年的作品。在满是新哥特风格建筑的耶鲁 校园里,出现了这座现代建筑,同时它也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作品。在这里, 康处理结构柱的方式别开生面,并没有将结构柱隐藏在核心筒的墙体之中, 而是脱开墙体布置结构,使之成为定义空间单元的重要元素,限定了空间的 轮廓。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里,康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 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 圆筒之中,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 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 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 了鲜明对比,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 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 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 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路易﹒康与纪念性

路易﹒康与纪念性

战前现代建筑回顾:
关于功能与形式的两条主要路线: 形式追随功能: 以功能组织不同体量,非对称、 反古典的组合关系。
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校舍(Dessau, 1926)
战前现代建筑回顾:
关于功能与形式的两条主要路线: 通用空间:密斯,单一体量种容 纳不同的功能。 早期,“流动空间”的非对称性 后期,“通用空间”的对称性
康受帕拉蒂奥的古典建筑的启 发,提出“房间—空间”的概念。 康对现代开敞自由平面提出质 疑,他批评密斯的秩序不够全面, 无法包括设备、管线、光线、储 藏、楼梯等服务空间,“他的结 构秩序只能用来建造建筑而没有 容纳服务空间。”
康对功能进行分类,提出“服务 与被服务”的等级秩序关系,在空 间和形态上各自表现。“空间的本 质是由为它服务的小空间确定的。 储藏室、服务用房不应该从一个单 一的空间中划分出来,它们应该有 自己的结构。”对服务性空间,康 常常把它处理成独立的体量,如楼 梯井、设备井和采光井。
战前现代建筑回顾:
现代建筑的另一个重点线索: 传统的承重墙体系----现代框架体 系,导致空间限定要素的变化。 传统:墙体限定空间 现代:水平向限定空间 柱是承重构件,柱列是均等的网 格,其空间限定作用被弱化。空 间变得开敞空间的划分可以自由 而连续,与结构体系脱离了逻辑 关系。 垂直墙体是维护性构建,不再承 重,导致非物质化趋向,墙面变 得轻薄乃至透明。
路易﹒康与纪念性
康的建筑采光方式与结构空间 的组织关系密切,不同的空间 单元采光模式也不同。
路易﹒康与纪念性
偏爱间接性的光源,这与其厚 墙、中心性布局相对应。
著名的“钥匙孔”窗,考虑避免眩光,下部 沉实,强化墙体的体量
路易﹒康与纪念性
反射性的光源,
路易﹒康与纪念性

走进静谧与光明的建筑

走进静谧与光明的建筑

走进静谧与光明的建筑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121520001 陈锦椿指导老师陈力摘要:本文通过对路易斯·康及安藤忠雄两位建筑大师的作品介绍,分别从他们建筑中的特质阐述了什么是有生命的建筑。

关键词:生命,精神性,静谧,光明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what is life building respectively from two architecture masters, Louis·Kahn and Ando Tada.Key Words: Life, Spirituality, Silence, Light引言什么是有生命的建筑?在我的概念里,有生命的建筑代表着有灵魂的建筑,它必须经受过时间的考验,许多建筑刚建出来的时候以华丽的外形夺人眼球,成为潮流的宠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却慢慢消失隐匿于人们的记忆中。

而有的建筑不但在时过境迁之后仍屹立在那里,而且成为了时代的永恒。

这就像大浪淘沙一样,有的沙子随波逐流,渐渐地消失于大海之中,而有的沙子沉了下来,慢慢地积累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什么是有生命的建筑?具体地说,比如说赖特的流水别墅,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路易斯·康的美国索克生物研究中心等等。

这些建筑界的瑰丽奇宝,你可以发现,他们的形体,尺度都已接近完美,添什么东西上去会多余,去掉什么东西又会欠缺,正所谓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达到恰如其分的状态。

我们知道建筑设计是无法用完美来定界的,但那些大师所做出来的作品是无限接近完美状态的。

什么是有生命的建筑?它所创造出来的场所能够激发出人的内心情感,建筑能够能主导诱发人的情感的释放而不是人自己本身先由情感来判定建筑。

比如说建筑的诗哲家——路易斯·康,他创造出的建筑能够让人思考静谧与光明,比如说光的诗意使用者——安藤忠雄,他所创造的建筑能够让人领悟到光的力量的强大是由于有黑暗的存在。

从路易斯康的精神来探讨埃西里科住宅的设计

从路易斯康的精神来探讨埃西里科住宅的设计

从路易斯康的精神来探讨埃西里科住宅的设计作者:李丹宇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自然中所有物质是发出来的光,山陵、小溪、空气、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是发出的光。

这块皱成一团叫做物质的东西投射一道影子,而影子属于光。

——路易·康,本人从路易斯康对于建筑的精神来探讨其设计的作品.关键词:读路易斯康;作品设计;分析喜悦:在所有的感觉中,我首先感受到喜悦…假若我是个画家,打算作一幅惊人巨画,若心中无喜悦的话,我不可能在画布上画下第一笔。

除非充满喜悦去做,不然你创造不出一栋建筑。

不可度量的与可度量的:人绝对是无可度量,人处于不可度量的位置,他运用可度量的事物让自己可以表达。

光:我领悟到墨水画过的黑色就是没有光的地方,然后我便真的能画了。

因为我能识别那里是没有光的地方,就是我画过的黑色。

空间:空间有它的音调,我想像自己将空间谱成高耸的、有穹顶的或是在圆顶下的,以赋予它音乐的特性,交错着空间的调子,高而窄,从银色、明亮逐渐隐入黑暗。

摘自《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1解读康是一个借助古典建筑形式通过新技术来赋予其现代性的具有自己的精神信仰的建筑设计师.从康的思想中可以解读到他认为设计首先是要有情怀,需要用心去发觉大自然之美,需要去时刻感受美所带来的精神意义,康说:所有的一切都滋生于无可度量,所有的一切的都有可度量,这与中国道德经的观点相似,说明了康认为一切事物都该遵循一定的度。

要合理处理好人的所需和自然界的关系。

从静谧与光明可以看出他特别注重光的效应,并且在建筑中成功运用光线的变化来体现场所精神,是建筑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光影的处理很细腻,也大大考虑到具体使用的效果。

且具体设计常会用基本几何形体元素如矩形、圆形以及规则三角形等,这具有现代及古典共同特征,虽不用传统装饰符号,但空间组合重现些历史上已有的等级空间秩序手法,古典比如体现在建筑主从的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同时具有现代主义特征,设计简洁注重细节表现。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空间品质分析:
一些读过康的书或者谈话的人们,认为康说的不是建筑理论,而是哲学。在一定意 义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的作品似乎常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作支持。他的理 论,既有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 化的哲学思想。这就是我在文中一直提到的,康的建筑带有精神性的一面。他通过 一系列主题:“喜悦”、“惊奇”、“领悟”、“学习”、“秩序”、“光”、 “独一性”、“空间与结构体”等等,试图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让人惊讶 的是,他竟然是以建筑作为媒介的。这里没有理论,因为他大概反对理论,他试图 寻找一种属于永恒的事物——光。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窗。 天窗下面的铝制穿孔使反射板顶棚呈现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既得 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 细长的弧形采光带,让光线从外面蔓延进来。这给略带硬朗的建筑增添了一分轻柔, 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内空间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 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建筑材料分析:
从这些立面和细部材质中(下页的图),可以发现,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 的现浇混凝土、米灰色的天然钙化石类似物和橡木。 这些素雅、低调的 物品都是他的常用材料。康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像混凝土、变质板岩、橡木这些材料,它们都不至于太粗糙,在浅色的外 表下,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并结合太阳光的照射作用,在一天的不同 时间段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且我认为,随着时间的积淀与环境的 呼应,使得材料能透出一种“气质”,带有浓厚的“古典的现代感”。建 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经过洗礼,与周边的环境和场地能更好的融合, 更具整体性。比如下图中的混凝土与橡木与、变质板岩与水,混凝土与玻 璃等等。展现出康的建筑带有强烈精神性的一面

路易康

路易康

康序言一位老者,身高不足5英尺6英寸,满头白发,带着一副勒·柯布西耶式的黑框眼镜,下巴上有大块烧伤的疤痕,这就是路易·康,本书卷首页照片留给人们的印象。

路易·康出生于1901年,可以称之为世纪同龄人。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突飞猛进的时期,--也许活在每一个世纪的人都认为该世纪是空前发达的时代。

这一个人类进入立体空间活动并进入太空的时代,每一天的变化都令人目眩心迷。

且不举那些多姿多彩的二十世纪生活方式,我们只要看看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于本世纪的事实,以及这之后军备竞赛所造就核武库的毁灭力量足可把全球再返回到"混沌未开"状态的可能性,就足证本世纪之伟大了。

黍陪一隅,作为为人类活动服务的建筑,自然也就十分欣荣。

建筑师们因而也遇上了好时光,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

的确,本世纪的建筑大师就是成打之数。

而名建筑师和建筑名作,确实也如众星璀璨,数不胜数。

缘此,为名建筑师立传,研究他们的思想、观点、手法、作品一时十分盛行。

此举既非纯为某人某流派树碑立传,也不全为今日和未来发微探幽。

在人类文化史上,建筑艺术及其作品占有不容轻视的地位。

由此,或者可以说,建筑师传略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应当有逊于政治家、军事家传略,也不应当有逊于建筑通史、专题建筑史典籍。

建筑大师们的传略多见于国外书肆。

这些书,为人们较为全面地理解名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背景。

在中国,这类书就见得少了。

这倒不单因为政治上曾经有过的闭关锁国,也还因为建筑这个行当,在中国历史上只够位列于三教九流之末,地位卑微,--直到今天,也只见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帧诸位作古老先生的文集,足为一斑之证。

我们常常为中国建筑之式微叹息。

看看建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知这种状况也属必然。

今天有许多人士奔走、呼号,力图改变中国社会对建筑文化的木讷,近年的状况给我们以希望。

大师们的生平,多数颇富戏剧性。

路易斯·康代表作品的情感表达思路

路易斯·康代表作品的情感表达思路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第42卷第1 1期・13・2 0 2 1年6月Vci.O2 No. 51Jun. 20—1DOI JO. 13719/j. chkn 1009-6425. 2021.2.006路易斯・康代表作品的情感表达思路肖宗平(汕头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中心,广东汕头515441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片面重视建筑的物质性,于是以路易斯•康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探索建筑设计的情感表达。

从路易斯•康的创作思想及具体作品两方面来探索这位大师的情感表达思路。

关键词:路易斯•康,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TU244.I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26-642—(20—1) 11-6213-6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世界得到 广泛的传播。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方社会对 建筑的内容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以理性主义为 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鼓吹的是功能及技术决定论,片面重视建筑的物质性,于是不少建筑师开始探索建筑设计的情 感表达,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路易斯•康致力于挖掘建筑的内在属性和精神,形成一套 适用于表达情感主题的哲学理论和形式体系。

路易斯•康 在设计实践中善于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历史方法结合, 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堪称现代建筑情感表达的 经典。

本文从路易斯•康的创作思想及具体作品两方面来探 索这位大师的情感表达思路。

1路易斯•康创作思想中的情感表达倾向1.1 布扎体系下的锤炼路易斯•康于20年代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 筑学,当时的宾大坚持的是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古典美学和造型训练,在这一体系 的锤炼下,路易斯•康必定熟谙古典主义用来表达尊敬崇高主题的思想和手法。

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中 像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等人并没有一位像路易斯-康这样接受过正规严格的布扎体系训练,所以,当 二战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呼唤情感表达的时候,路易斯• 康那个仍然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被唤醒了,于是在实践中开始运用某些历史手法来丰富现代 建筑的情感表达。

建筑静谧与光明

建筑静谧与光明

建筑静谧与光明本⽂原载于公号:⼀代⼈(Yi-Dai-Ren)——这是⼀个由三个必然会相识的年轻⼈⼀同运⾏的订阅号,他们⼀同思考,⼀同探讨,希望藉此可以遇到更多将要遇到的⼈,共同寻找思维的乐趣。

(本⽂已由作者授权,点击⽂末左下⾓“阅读原⽂”进⼊该主页。

)这是⼀期关于建筑的专题。

始于建筑,却更多是在建筑之外:第⼆期:建筑▏静谧与光明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引⼦:“⾃然界中的所有物质是发出来的光,⼭岭、⼩溪、空⽓,以⾄于我们⾃⼰,都是发出的光。

这块皱成⼀团叫物质的东西投射⼀道影⼦,⽽影⼦属于光。

”——路易斯·康▼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Kahn)(1901-1974),美国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学者。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开创了全新的建筑美学,他的所⾔所⾏也影响了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

“现代景观雕塑⼤师”野⼝勇(Isamu Noguchi)曾盛赞路易斯·康是“建筑中的哲学家”。

“可度量”與“不可度量”要试图理解康所说的“静谧”与“光明”,需要先回到他对“可度量”(measurable)与不可度量“unmeasurable”的表达:“依我的看法,⼀座伟⼤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的起点开始,在设计时必须透过可度量的⽅法,⽽最后必定成为不可度量的。

⽤来建造的唯⼀⽅法,使⼀座房⼦实际存在的唯⼀⽅法就是透过可度量的。

你必须遵循⾃然律,运⽤⼤量砖块,构造⽅法和⼯程学。

然⽽到最后,当建筑成为⽣活的⼀部分时,它唤起了不可度量的特质,接着实存的精神便接管⼀切。

”路易斯·康视建筑为可度量的物质和不可度量的结合,他⽤静谧这个字眼代表不可度量的事物,使⽤光明这个字眼代表可度量的事物。

康认为建筑存在于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也就是他所称的阴影的宝库。

他认为伟⼤的建筑开始于对不可度量的领悟,然后把可度量的当做⼯具去建造它,当建筑物完成,它带领我们回到了当初对不可度量的领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山上的彩虹我的闲暇生活离不开书籍、离不开文字,每天的悦读时光是我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这几十年来,我的内心一直同文字前行,整颗心浸入文字中。

昨天当我读到“把建筑的出现视为人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表达。

--路易.康”后,激动地写了一篇博文后,又去当当网逛逛,想买本路易.康的书,既然没有他写的书,买了本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还很快,中午就送到了,整个下午和晚上都沉浸其中。

阅读能使人静心,整个读书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这几十年的读书时光让我有所领悟的是读书可以唤醒你沉睡的内心,有些意识当你还处在朦胧出芽阶段,还没完全醒悟时,通过读书一下被激活,这些意识通过不断地读书积累就变成了你自己的思想。

只要我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我们一定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思想,也许现在没有感觉,但在碰到某事例难解时,过去所读过的东西就会从脑海里跳出来,有一种怦然醒悟之感。

这本《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是美国建筑师约翰.罗贝尔把路易.康平时的演说整理成册。

路易.康是美国现代建筑大师,从小受传统的犹太式教育。

当读完这本书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有关建筑精神方面的书,也可称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整本书写的都是路易.康怎么把他的哲学理念呈现在建筑物中。

他的哲学思想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把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到他的建筑物中,同时也把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带给了我们,有些思想带给我许多思考和收获。

“从美,产生了惊奇。

惊奇与知识无关。

它是对直觉的第一回应,是直觉作为漫长的探险旅程或者这一旅程的记录。

”他认为惊奇同知识无关,惊奇是从直觉而来的最亲密的接触,由惊奇中必然得到领悟,直觉又是你精确和最可靠的感受,从这句话中我好像明白那次面对古建筑而流泪的原因了。

他还认为:“如果你脑中装满了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会忘掉它们,它们永远不会留在你脑中,而且你会丧失对于自我价值的意识。

”读到这句话时,发现自己读书时,对有些东西,读过就忘,还以为是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但有些东西读过后就留在我的脑海里,有些一辈子都不会忘,这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好像可以理解了,不忘的实际上已经是我自己的思想,只是过去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出来,读到后只是把我的思想强化而已,本身属于自己的,所以不会忘记。

对于忘掉的内容,只是它们本身不属于我,读过后,就没有在我脑中停留。

他还讲:“我尊重学习,因为它是灵感启发的基础,它与任何责任无关,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的意念和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鼓舞。

我并不那么被教育所吸引,吸引我的是学习。

”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实际上很多灵感都是来自平时的学习和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放下此书,发现此书带给我的除了一些建筑思想,也带给我许多哲学上的思考。

路易.康还发掘自然、人性和建筑中的永恒性,他设计的房子,他用建筑师的眼光觉察出一种文化的环境变化,将变化在房子中具体化,还超越特定的时代,他认为一栋房子虽然因时代而变化,人的深处内在不变的;他认为一栋伟大的建筑不仅仅说出了这个时代的意义,对将来的使用者,也告诉他们过去的历史。

这就是说这座建筑告诉人们有关超越时代的永恒。

借着与永恒的接触,达到一种超越任何特定时代的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