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撤点并校”问题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摘要】“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高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逐渐凸显。
资源聚集于少数名校,导致各地区高校发展不均衡,学生面临心理压力增加,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政策调整方面,应加强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育公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未来,应该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撤点并校政策、高校资源、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地区经济、调整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撤点并校政策在中国教育领域被广泛实施,旨在优化高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撤点并校是指将两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合并,撤销冗余的学科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高校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也希望借助撤点并校政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争议,如高校资源不均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需谨慎考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可能的不利影响。
1.2 政策内容“撤点并校”政策是指校点结构调整和学校合并的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政策规定,学校应根据学生数量、教学质量等因素,适时撤销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校点,进行学校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学校合并可能导致高校资源不均衡。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得失。
正因如此,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我市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对本市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我镇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乡镇教师,我目睹了我镇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
调整之前,我镇有小学八所,分散在几个较大的村子,经过几年的撤并,最后合并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
亲历并观察这一过程,我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调整以前,各村的小学校舍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大部分的学校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雪天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提心吊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过去,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投入,以及教师、管理人员的投入,这样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调整后,我镇在原来的镇完小的基础上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结实坚固,抗震能力强。
学生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不论什么天气,都能安心地学习。
过去学校分散时,各小学基本没有餐厅,学生的午饭都靠从家里带,学校没有伙房,不能为学生热饭,就餐时只能吃凉的。
新的餐厅设备齐全,干净卫生,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
学校为学生编排了合理的菜谱,为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政策,一方面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仍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国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时,也明确要求保护贫困家庭孩子的自由受教育权。
然而,推进农村撤点并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贫困家庭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受教育权。
首先,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极其不平等。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资源分配变的更加不均,有的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
这样的不平等,使贫困家庭孩子在获得教育上处于劣势,使同龄孩子在学习技能的发展上出现差距。
其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环境恶化,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缩小,校园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水平降低,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一些撤点并校学校里,学生们可能出现教室过少、厕所设施落后、饮用水不卫生等问题,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得更难。
- 1 -。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
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推荐下载】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进入新世纪,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校,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
马克思指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①目前,人们对于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倍加关注。
从表面上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提升了办学效益,可以为农民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是,这种教育效益的提高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有些孩子会因此而失学。
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远远超过免收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农村贫困家庭受到更加不公正的教育待遇。
当政府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伤害了农民利益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启动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关系的重新平衡,确保教育公平。
②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补偿措施,农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灭。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的均等。
一般来说,人们把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导致的教育不公凸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起点均等上。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从一开始就体现着明显的效率价值取向,其最原始的动力是节约办学资源,虽然其中也提到质量和公平,但这是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前提的。
所以,许多地区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中小学适龄人口的递减速度。
由于盲目大规模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致使新一轮的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出现。
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不伤害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家庭,保证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理解政策。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同时,也提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等一些前提条件。
摭谈_集中办学_撤点并校_的困惑及出路
求、一种境界。
要想成为区域范围内的优质教育,并持续保持发展态势,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做引领。
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上,进行重新定位,倡导“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在此基础上确立办学目标,确立校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3.深化服务内涵,打造服务品牌“教育是一种服务”已为人们普遍认同。
服务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做好教育服务工作,是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积极倡导领导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职工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服务体系。
4.建设优秀团队,打造师资品牌学校应从制度创新、强化管理、加强思想教育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师资品牌。
首先,实行“规范加自主”的管理模式。
学校结合原有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要求,实行新的教师管理模式;其次,整体优化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管理,重视教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职工的使用、考核和培训等方面,处处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潜能;再次,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5.美化绿化校园,打造优质教育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显性层面,校园环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它蕴含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实际上就是校园环境的策划。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即环境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6.着眼学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目前,有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搞“文化模型”,或者照搬别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和标语,不研究自己学校的特性,造成了很多学校外显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立。
没有独立精神的学校文化无异于没有学校文化。
“撤点并校”的双重思考
“撤点并校”的双重思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或重新走进课堂,最近部分省市开始恢复已撤的小学或教学点,拟借此补救“撤点并校”留下的“后遗症”,此举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
所谓“撤点并校”,就是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此举意在通过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提高教育质量。
历史来看,“撤点并校”政策有合理性、必要性,从一些地方的实际结果来看,此举也起到了提升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撤点并校”在实际工作中走样变形。
有的地区把“撤”“并”当成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唯一目的,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等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置若罔闻,盲目甚至强制推行“撤点并校”,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
下一步,各省市如何实施“撤点并校”政策,我们暂且不论。
从这件事中,我们倒是可以汲取一点经验教训。
具体来看,学校撤还是不撤,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本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一最高原则;同时,在公开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确保“撤点并校”工作更科学合理、更贴近实际。
现在,部分省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此前的一些不当做法适当纠偏,这种工作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因为“撤点并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当做法,就将“撤点并校”政策一棍子打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撤与不撤,都应充分尊重农村的实际情况,严格撤并程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对国家和民族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代人,可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进而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们当慎之又慎。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可以分析“撤点并校”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改变措施,如“撤点并校”的优与劣。
或“撤点并校的利弊与思考”【积极方面】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农村人口出生率和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由此带来的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从其初衷而言,学校撤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利于更好地满足百姓教育需求。
【存在问题】其一,有的地方借撤并之机减少对学校的管理并减少教育投入,造成家庭教育成本升高,上学路途遥远,乡村地区出现辍学率回潮。
其二,由于政府没有在撤点并校时考虑配备校车,不少孩子只能坐不合格校车、黑校车上下学,导致校车安全事件频发。
其三,低龄寄宿在乡村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寄宿硬件条件较差、与寄宿相配套的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没跟上,乡村寄宿生很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儿童缺少家庭教育与温暖,对其个性成长不利。
其四,朗朗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农村越显缺乏生气。
其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当初被撤点的学校,很多本来就是相当不错的校舍,撤并政策出台后,这些校舍就成了香饽饽、唐僧肉,最终被“合法”侵占。
【措施】要彻底根治撤点并校过程中的问题,首先必须从科学决策机制入手。
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要多听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诉求,以农民心声为准绳。
对教育部门乃至各级政府而言,在制度上设计长效的“通道”,让农民的声音能够被清晰地听到并得到重视,是确保这桩好事办好的重点所在。
其次,撤点并校要因地制宜,布局调整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农村地域广大,居住分散,有的山区路途崎岖、交通很差,硬性撤点并校,会增加农村儿童的上学距离,也会导致安全隐患。
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校舍安全工程,保留一定的教学点,要在便利和质量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再次,不能认为只有实行集中办学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盲目追求学校撤并的数量与速度,这会引发诸多问题。
“撤点并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 校 的正 常运 转遇 到 了重 重 困难 。问题 的在 于政 府 种 教育 资源 ,使 人力 资源 与物 力资 源完美 结合 ,才 投入 “ 新 学校 ”扩 建 的资金 不 足 以满足 新增 加学 生 能从整体上 实现教 育教学的优化。
( 二 )杜 绝 不合 格 车辆接 送 学 生 ,彻 底 消除校
致这 些地 区的很 多学 生 出现上 学难 问题 。政府 有关 车安 全 隐患 。要 杜绝 校车 的安 全 隐患 ,要 求 政府将
部 门还没 能 建立起 安 全可 靠 的校 车运行 系统 ,且学 校 车 系统建 设作 为基 本公 共服 务体 系 的一部 分 ,把 校 的住 宿条 件也 无法 满足 学生 的需 要 ,许 多农 村学 校 车 纳入学 校 后勤保 障 系统 ,教 育部 门要 承担责 任 生 只能选 择 搭乘 “ 三 无黑 车 ”往 返 ,存 在 很大 安全 主体 的地位 。校车 运营 体制则 采用 政府 和市 场相 结 隐 患 。 由于 农村 路况 差 ,加上 有 些 “ 黑 车” 司机 的 合 的模 式 ,将 运 营业 务 进行公 开 招标 ,审核 有 资质 安全 意识 淡 薄 ,屡屡 违 规超速 超 载 ,导致 交通 事 故 的公 司配 合运 作 ,政府 在整个 过 程 中要 加 强引导 、 时 有发 生 ,酿成 惨祸 。有些学 校 租用 社会 车辆 接 送 管理 、监督 。 ( 三 )整 合 全部教 育 资 源 ,优化教 育教 学。教 孩 子 ,而车 辆安 全性 、司机 资质 没有 保 障 ,营运 者 为 压低 成本 常 常严重 超 载 ,遇 到雨雪 天气 ,山路 泥 育资 源 的整合 不 能局 限于简 单 的合并 ,要 根据 不 同 校 泞 湿滑 ,发 生交 通 事故 的机 率就 更 大 ,这对 学生 的 地 区 、不 同学 校 的实 际情况 ,发 展适 合 自身 的 “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表现。
(一)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目标的偏离。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由县级政府进行财政拨款来举办和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加上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促使“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实施的首要目的是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预期的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的目标偏离了。
首先,改革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撤并后,很多地方的学校所在地被废弃搁置,国家投资购买的教学设备统一搁置在空荡的教室内。
其次,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引发了教育资源分配的新问题,政府缩减教育经费的目的落入空口。
并校后的城镇中心学校人数大增,一些县城甚至出现了人数上万的学校。
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撤并南部山区学校,在城市建设几所学生近万人的中学,山西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些学校就读。
”[1]。
(二)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偏离。
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人数少、规模小、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政府撤除“麻雀学校”,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城镇中心学校。
但是,规模大的学校真的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一是教师任务加重,影响正常教学。
二是学生精力有限,难以充分理解接受到的课程知识。
如果教师“教”是低效的,学生“学”也是低效的,那么就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
对教师而言,除了大班额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往返问题,住宿管理问题等,教师不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学生知识上,更不用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而言,上学路途遥远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以及学校环境的变化都会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目标偏离的归因。
(一)民主决策方式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浅谈撤点并校引发的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校车安全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标准。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而且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要使农村发展,要让农村教育走出困境,必须切实推动农村基础教育。
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撤点并校,“点”指“教学点”,“教学点”一般四年级以下,多设在人口较少偏远贫困的的村寨。
“校”是指完小,完小到五年级(部分北方小学)或到六年级,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寨。
“撤点并校”是把教学点撤了,将几个学校并成一个中心校,是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是传统的,“村村办学”,但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却没有保障,“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 农村小学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再加上城镇教育优势明显,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带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生人数的锐减。
(二) 农村小学资源匮乏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嘿,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聊聊那个老生常谈但又挺重要的问题——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义务教育如何协调发展。
这个话题啊,就像那夏天的西瓜,又甜又解渴,让人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咱们得说说“后撤点并校”是什么意思。
这就好比是把一些偏远的小村庄合并起来,集中资源搞教育,让孩子们都能有好学校可上。
这样做的好处嘛,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教育资源集中了,师资力量强了,教学设施新了,孩子们上学的路也远了,不用再走那么辛苦的山路。
但是,合并之后的问题也不小哦。
比如说,家长们可能会担心孩子离家太远,影响和家里的关系;老师们呢,可能得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还得学会怎么管理那么多学生。
还有啊,合并后的学校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个平衡可是个大难题。
再说说“协调发展”,这可是个大事儿。
协调发展可不是光靠合并就能解决的,还得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想办法。
比如,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配;当然啦,政府也得出力,多建几所好学校,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各取所需”。
在合并的过程中,每个家庭、每个老师都希望能从中获益。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
我想说的是,虽然合并是个大动作,但也是个好事。
它能让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咱们作为旁观者,看到这样的变化,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期待。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农村义务教育能越来越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是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未来加油!。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推行撤点并校?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推行撤点并校?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和各位观众:很荣幸能够在这个辩论赛上发表我的观点。
今天,我们反方辩手将为大家阐述撤点并校不应该推行的理由。
首先,撤点并校会削弱中国教育系统的公平性。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沿海内地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
而撤点并校将导致优质学校和师资资源向一些重点城市集中,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
这将导致少数地区和学校更加困难,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其次,撤点并校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中国的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撤点并校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这种压力。
比如,某些撤点并校政策下,优秀的学生需离开熟悉的环境,与陌生师生进行竞争,这将导致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加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撤点并校会造成家庭分离和社会不稳定。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乡人口流动、家庭分离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而撤点并校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分离现象,导致更多的家庭被迫分离,影响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撤点并校不应该在当前的中国推行。
它削弱了教育的公平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并且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撤点并校的推行。
谢谢大家!二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和各位观众:很高兴站在这个舞台上,为大家阐述我们反方对于撤点并校不应该推行的观点。
接下来,我将从教育质量、学生适应能力、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深入解释我们的立场。
首先,撤点并校将会影响教育质量。
在当前的学校体系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这种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
而撤点并校会使学生失去了选择的机会,限制了他们接触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可能导致教育变得单一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
其次,学生适应能力也是考虑撤点并校的重要因素。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推行撤点并校?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推行撤点并校?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我是正方一辩,我将为大家阐述当今中国应该推行撤点并校的观点。
首先,撤点并校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而一些学校则面临资源过剩的问题。
推行撤点并校可以将学校容量、师资等教育资源统一规划,优化分布,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撤点并校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一些小规模学校由于资源不足,难以提供全面的教育条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
而撤点并校可以使学校规模变大,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也能够增强,互相促进学习,提高整体水平。
最后,撤点并校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
当前,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甚至搬迁到其他城市。
而推行撤点并校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学校选择,减少家长的奔波和负担,让更多家庭获得教育公平。
综上所述,撤点并校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家庭负担。
以此,我强烈支持当今中国推行撤点并校。
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我是正方二辩,我将为大家进一步阐述当今中国应该推行撤点并校的观点。
首先,撤点并校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当前,一些地方的小规模学校由于招生人数较少,导致学校资源利用不充分。
而撤点并校可以将分散的小规模学校整合为较大规模的学校,提高学校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其次,撤点并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综合素质。
相比于小规模学校,较大规模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学生们可以在更好的设施和师资条件下学习,与更多的同学互动,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撤点并校”问题
作者:魏青衣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2年第07期
转眼,“撤点并校”已逾十年。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建议调整“撤点并校”政策。
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承认,一些地方在贯彻“撤点并校”政策时存在一刀切的毛病,并未深刻领悟政策的精髓,而多是从政府“省钱”的角度出发,导致一些学校的撤并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等问题。
(5月21日《新京报》)
“撤点并校”政策始于2001年。
当时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因为撤并与否直接对应着各级教管部门的管理成本,“撤并”越多,其管理成本就相应减少,所以不少地方政府走上了撤并“大跃进”的路子。
如此一来,地方政府看似减少了管理成本,但殊不知这一“减少的”管理成本已经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学生因此要承担更大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家长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应对成本。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经过实地调研后指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且寄宿生呈低龄化趋势;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本来从免费教育制度中受惠的家庭又不得不承担新的教育支出。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经过调研后发现,很多地方的村子原本只有10多个孩子,村里的学校因此就被撤并了,但这些孩子去中心校上学,每天来回要走18公里山路,许多孩子才六七岁。
显然,这些原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的孩子,必然会因为“校远路长”而起早摸晚;在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小学生早晨四五点钟就要从家中出发上学,晚上放学七八点钟才能到家的现象,这样的距离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也算是长途跋涉。
而在上学、放学途中,车祸、天灾等不可预见灾害,就更容易降临在孩子们的身上。
另一方面,学生集中到城镇上学后,形成了大量的“超级学校”,而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
据调查显示,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上,对学生的生活保障投入普遍不足。
许多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差,缺澡堂、挤宿舍、拼床位等现象严重。
有的学校学生晚上上厕所要跑很远的距离,不但麻烦而且很不安全。
与此同时,乡村学校缺乏生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低级的管理层次,教师缺乏对生理、心理还处于发展时期的寄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知识。
最让人担忧的,是“撤点并校”导致寄宿低龄化,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杨贵平指出,社区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事实上孩子的学习,60%应在社区和家庭中完成,40%才源于学校,而寄宿制过早隔断孩子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很明显,“撤点并校”在某些方面已经驶入了误区,某些地方的撤并速度与质量已经失去平衡,撤并已经由传统的“点多面广”的极端走向了“高度集约”的极端。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撤点并校在责任的划分上自始至终都模糊不清,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各应担负多少政策成本等,都缺乏细致、严谨的依据。
由此可见,调整“撤点并校”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这或许是解决“撤点并校”问题的良方。
各地教管部门应该在源头上理清思路,地方政府不能把“撤点并校”作为谋取私利和政绩的捷径,上级监管部门要深入调查,严格查办不合实际的“撤点并校”行为,对做得“过火”的,应该考虑进行纠偏,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