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民俗”视野中的丁玲土改题材小说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丁玲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
作者: 濮海燕
作者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25页
主题词: 女性主义;心理描写;译文
摘要:起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后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和翻译家。
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具有女性意识,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笔者认为,丁玲在其早期创作的日记体裁的小说《莎菲女士日记》中所透露出的大胆的女性意识主要是借助于她创作的语言风格。
本文从原作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角度入手列举原作与译作的若干例子来解读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看丁玲的小说创作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看丁玲的小说创作作者:刘凡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7期内容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抒写着心中的话语,为中国文坛塑造了一系列充满个性精神的新型女性。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诞生为研究者解读文本,尤其为分析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光芒解读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于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批评理论丁玲小说丁玲沐浴了“五四”思想启蒙的社会风尚,也感受到了退潮后“无路可走”的苦痛,其内心充斥着浓郁的感伤情调,却苦于无处倾诉,便踏上了文学诉求的道路。
这位在文坛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进行文学创作,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呼应文学主流的前提下,创作出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精神的女性形象,为文学画廊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丁玲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女性抒写意识。
在丁玲早期的创作中,作者引领我们认识了憧憬独立自主生活的梦珂、勇于追求幸福爱情岁月的莎菲、为了大山外面的梦想最终选择自杀的阿毛姑娘、几位饱含苦闷感情心理的女教师……在30年代革命文学盛行的风潮下,丁玲紧跟时代潮流写出了许多以革命救亡为主旨思想的作品,例如有“革命加恋爱”模式的《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等作品,但是文中仍然有女性的身影,并且相比较于丁玲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女性有了更加明确的出路。
延安生活,是丁玲进行文学创作的一大际遇,《讲话》前丁玲的创作思想重回“五四”时的启蒙主旨,文本主人公再次聚焦于女性的身上,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作品。
《讲话》之后,丁玲践行《讲话》精神,深入“工农兵”生活,零距离地体验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创作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还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创作了《母亲》这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一九四六年,党中央下发“五四”指示,要在农村中进行土地改革,丁玲参加晋察冀中央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河北怀来县、涿鹿县工作时的作品。
此部作品在1952年3月,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截止当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被译成俄、德、日、波、捷、匈、罗、朝等12国文字。
小说是以华北地区暖水屯为具体背景,以暖水屯农民张裕民、程仁和地主钱文贵、李子俊等为主线,展现了土地改革酝酿一发动一获胜b n 的全过程,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农村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
较之丁玲以往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有些反应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作品,往往令人感到没有充分的表现农村斗争的复杂情况。
例如我们很少写到地主阶级内部的差别和矛盾;在表现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时,往往也容易公式化,往往过分简单的去看农村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看到农村各个阶级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
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们复杂丰富的现实。
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却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中,丁玲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些难忘的农民的形象,他们在艰苦的流血战争中战胜了敌人一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并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政权。
丁玲没有采用把农民描写成某类怪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手法,没有把农民生活理想化,没有追求什么异地的农村情调。
她的主人公不是农村里的怪人和倒霉人,而是一些真正的人,劳动人们的真正代表,有着他们的一切缺点和优点,带有旧社会的胎记和解放了的自由的人、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具有崇高目标的人、人民中国国家事务管理者的新张裕民具有很大抱负的人,始终如一的、有才干的、对党的事业深信不疑的人。
与特点。
张裕民一起的有共产党章品,他是人民忠实儿子,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员,热情的宣传家,在劳动农民中享有威望......正是在这些完全当之无愧的人民之子、先进队列中的人们、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穷人的命运起了惊人的变化,农村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人们获得了新生,他们面前首次出现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女权主义视野中的丁玲小说
【 关键词 】 女权主 义; 丁玲 小说 ; 飞翔 ; 平等 ; 解放
【 中图分类号1 1 2 0 7 . 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1 8 8 3 ( 2 0 1 3 ) 0 1 — 0 0 4 9 — 0 4
“ 看 见 天 空 中飞 旋 的鹰 鸟 , 就 希 望 自己也 生 出 两片强而有力的翅膀 , 向上飞去 , 飞 到 不 可 知 的地
对 自我 价值 的 肯定 , 是 女 性 自我 觉 醒 的 一 个 体 现 ,
这 是 内化 为 自身 的 一 种 意识 上平 等 的权 利 。 丁玲 方去 , 那地方充满着快乐和幸福。 ” ( 《 阿毛姑娘》 ) 正 作 品 中便 深深 烙 印着 女 权 主义 的 色彩 , 以上 谈及 的 如作 品中所期待 的那样 , 鹰鸟飞翔的姿态一直是 丁 外在和 内在 的价值平等 的追求 , 在其作品中体现颇 玲理想的妇女生存状态 , 自由翱翔 , 无拘无束 。丁 为深 刻 。 玲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 一直关注着中国妇 外在世界 : 社会 平等权利 的追求 女 问题 , 这 缘 于母 亲 的影 响 和特 殊 的 童年 经历 。少 丁玲对于现实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的现象 , 早 年时代便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妇女解放运动 的丁玲 , 有所关 注 , 于是 自少年起 , 便 积极参加一 系列 的妇 自初 登 文 坛起 , 就体 现 了强 烈 的女 性 意 识 , 她 有 意 女解放运动 , 可 以说 , 丁玲 自身这种女权 主义精神 再现女性 在社会 中不平 等现象 , 意 在唤起 女性 自 的觉醒是很早 的。正是过早 意识 到这种不平等 的 觉, 重 塑男 女 社 会 中 的地 位 角 色 , 宣 扬 女 性 自我 独 存 在 , 为 了改 变 这 一 切 也 做 出 了不懈 的努 力 , 去 争 立 的意识 , 这 内在体 现 的是 女权 主义 的一 种苏 醒 。 取在社会存在 中女性 的价值 。丁玲有意模糊在社 丁玲 的作品对女性 的关注 , 是对女性价值身份 会 中男人 与女人之间的性别差异 , 追求 的是社会 中 的认 同 。 她运 用 解 构 主义 改 变 女性 “ 第二性 ” 的角 人 的权利 和价 值 , 女性 理 应 与男 性 在社 会 中同等 享 色, 并 重 新 建 构 一 种 颠 覆 性 的角 色 定 位 , 将 男 子 从 受 法律 、 教育 、 经济 、 家庭 等方 面应有 的权 利 。 以往 社 会 主 流 的地位 拉 出 , 同时将 以往 一 直处 于 边 在 父权制 统治社 会 中 , 女 性 扮 演 着 一 个 重 要 缘位置甚至被忽略的角色——女人 , 凸显并拉进人 “ 物” 的角色 , 这一 角 色 的重 要性 在 于满 足 了父权 社 们 的中心视线 中 , 唤起人们 的注意 , 进而肯定女性 会 中男性 的需要 , 填充 了男性 在 社 会 中其 他 同性 人 存在 的 自身价 值。在解 构以往的男女传统意义上 所不能给予 的空 白, 但无论角色重要程度达到何种 的尊卑地位 的 同时 , 建 构 新 时 代 的平 等 的 男 女 地 深 度 , 女 性 充 当 的 也 只 能是 “ 物” 的角色 , 它 隶 属 于 位 。作 品 中妇 女 飞翔 的姿 态 , 是对 妇 女 真正 享 受 作 男 性 的财 产 , “ 实 际上 她 是任 何男 孩 子 的奴 隶 , 只要 为人 这 一属 性 的价值 和 权 力 的企 盼 , 亦 是女 权 主 义 她 的父 母 强 迫 她 戴 上一 个 戒 指 。 ” u 在 父 权 制 的法 的体现 。 律 习俗 中 , 西蒙 ・ 波娃用 “ 第二性” 来 指 代 女 性 的 地 女权 主义根据 韦氏《 新世界字典》 定义 : “ 女权 位 , 她 们 是男 人 的专 属 物 品 , “ 只被 许多 人拿 来 玩 弄 主义系指妇女在政治 、 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子享有 着 , 调笑着 ” ( 《 阿毛姑娘》 ) , 没有独立的 自由和法规 平 等 权 利 的原 则 。 ” 因 此 女权 主 义 旨在追 求 一 种平 的保 障 。于 是 女 权 主 义 首 先 要 解 放 的便 是 在 父权 等 的权 利 , 这种平等权利的争取 , 一 方 面表 现 在对 制 法 律 习 俗 中女 性 这 种 奇 怪 的 生存 状 态 , “ 得 不着 现实社会 中存在价值的追求 , 具体包括争取女性在 我所等待于他 的赐予 。为什么他仅仅只懂得我的 政治言论 中的话语权 , 法律 中的保 障权 , 教育 中的 无用 , 我的不 可轻侮 , 而不够 了解他在我心中所 占 受益权 , 经 济 上 的 独立 权 等 等 , 这 是 对 社 会 中一 个 的是一种怎 么样 的地位 ! ” ( 《 莎菲女 士的 日记》 ) 这 确实存在的人这一价值 的追求 ; 另一方面则是女性 样 的一 声 感 叹 则 是 女 性 意 识 开 始 觉 醒 后 的 思 考 。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1927年,北京沙滩汉花园的一幢学生公寓里,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成立了一个文学团体,名之“无须社”,以示其年轻。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舞文弄墨、高谈阔论,发一通怀才不遇的感慨。
常有一个梳短发的年轻女子,怀着仰慕之心,默默地在一旁谛听。
到了秋天,这个女子悄悄写出第一篇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登载出来,令“无须社”的须眉们惊叹;第二年早春,她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轰动了整个文坛。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
1904年出生于破落官僚家庭,早年曾在长沙上中学。
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全国。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翌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36年秋逃离南京赴陕北参加红军,后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
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1948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
1955年和1957年被错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和右派,后下放北大荒,“文革”中入狱。
1979年获平反,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
1986年3月在北京病逝。
xx形象的“现代特征”的主要表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
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代的、进步的。
她一方面对两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
介绍几种观点1、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莎菲抛弃了老实的白苇弟,而爱上了新加坡留学生凌吉士;可凌吉士找莎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肉感的享受”;莎菲异常失望,“更陷到极深的悲境里”了。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鬟 。于是丁玲一刹那产生 了灵感创作 了黑妮这一人物形象 。
虽 然说黑妮 的原型很多读者都 了解 , 但是 过去我们并 没 有深入 地探 究这一女 性人 物 的创作 意 图。丁玲 曾经这 样说 过: “ 黑妮生 活在 那个阶级却不属于 阶级 中, 土改进 行 中不应 该将她列入 那个 阶级 中 , 因为 她是 没有地位 的 , 她并 没有剥 削劳动人 民 , 相反她也 是一 个受 害者 。 ” 因此 , 丁玲借 助黑妮 的形象来反 思土改 中这类 女性 的不幸 遭遇 。可 以想象 一个
工作的过程 中, 曾经 遇到过 一个 小姑娘 , 她 在地 主 家的 院子 中晃了一下 , 之后 被告知小女孩是地 主的侄女 。但 是她却 很
[ 作者简介 ] 盛捷 , 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
一
对民主政权和民主革命有所憧憬。所以丁玲在< 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 》 中给黑妮设 置了 比较光 明的前景 , 黑妮 在土 地改革 胜利之后终 于摆脱 封建家庭的束缚 , 让 自己也融入民主政治 革命 的大潮之 中。这样 的结 局其 实搁置 了这类 女性 在 民主 政治革命 中无 法解 决的命运遭际问题。
一
切活动都 任人 摆布。但 是当政治 民主革命 到来的时候 , 她
还要承受新 的阶级批判 和歧视 。丁玲敏锐 的捕获到 , 这类女
性生存于历史的夹缝之中, 她们的命运具有双重的不幸。
从黑妮 的原 型以及丁玲创 作这一人物 的出发点来思 考 , 我们就能够更好地 了解 丁玲超 越 阶级 限制 的人道 主义情 怀 和深沉浓厚 的女 性主 义思 想。虽然黑 妮这 一人 物身上 闪耀
相对客观 的让读者来评论 。站 在本 文的叙述 角度上 , 笔者 尝 试从女性主义 的视角 切入 , 以期能够发现 丁玲 隐藏 在小说 深
女权主义视野中的丁玲小说
Dingling's Novels on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作者: 魏杨斌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5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女权主义 丁玲小说 飞翔 平等 解放
摘要:鹰乌飞翔的姿态是一直是丁玲理想的妇女生存状态,自由翱翔,无拘无束;丁玲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一直关注着中国妇女问题,这缘于母亲的影响和特殊的童年经历。
在女权主义视野下,丁玲的作品对女性的关注,体现在外在的社会世界中模糊性别差异,赋予女人以社会中人的属性,去争取与男人平等的生存权利。
同时在内在的女性世界中凸显女性性别特性,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旨在享受社会赋予女人与男人平等的权利之外,在意识上也要得到真正的觉醒,对女性自身的价值有自觉的认可,以此来达到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1941年创作的一部抗日文学作品,文本讲述了一个解放区乡村青年女子贞贞,在遭受日寇奸污后忍受着灵魂与肉体的折磨为抗日做着地下工作却遭到乡亲们的唾弃,最后选择了出走开始新的生活的故事。
贞贞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追求的农村少女。
“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民主新风吹进了她的心田。
她热烈的爱着磨坊小伙计夏大宝,但她的父母却因夏大宝家境贫寒而执意要将她许给西柳村的一家米铺小老板作填房时,贞贞为了反对这桩包办婚姻,毅然决然的决定进教堂当修女。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敢爱、有作为、有胆识、敢于同封建礼制反抗的少女形象。
然而,贞贞没有成为所谓的“烈女”,反而被日军掳去一年多,沦为“慰安妇”,身心均受创。
身心饱受摧残的她回乡治病却遭受到乡亲们的嘲笑,挖苦,鄙视,甚至是自己家人的不理解。
村子里有好些关于贞贞的评论:“听说病的连鼻子都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
”“听说起码有一百个男人总睡过,哼,还做日本官太太。
”“弄得比破鞋还不如。
”“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哎,怎么好意思见人。
”日本鬼子的残酷蹂躏让贞贞身心皆受创,乡亲们的闲言碎语简直就是精神虐待,把她推向绝望的深渊。
“尤其是那一些妇女,因为有了她才产生对自己的崇敬,才看出自己的圣洁,因为自己没被敌人强奸而骄傲。
”对受过伤害的贞贞的鄙视胜过了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的憎恨!村民们对贞贞本来纯真,美好的本性从来不提,对于他们而言,失去贞洁就是破鞋,就是应该被轻蔑,就是应该被肆意评说,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管原因是自己自愿去卖身还是日本侵略者的虐行,失去了贞节的女子一律应该受到谴责,唾弃。
由此可见,贞贞当然是不贞的,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更是可耻的。
于是贞贞的失节和疾病便成了淫荡和不祥的象征。
那些愚昧落后的村民是是非不分的“道德家”,他们用冷酷无情的“道德”无情地伤害着无辜的贞贞。
村民名执拗的以贞洁作为对女性道德判断的尺度,凭借的无非是延续了千年的道德传统。
从《阿毛姑娘》到《我在霞村的时候》3000字
从《阿毛姑娘》到《我在霞村的时候》3000字摘要:《阿毛姑娘》与《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展现丁玲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品,她在这两部短篇小说中展现了动荡的时代里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
本文拟通过对两部作品里的主人公阿毛和贞贞进行对比,看《阿毛姑娘》与《我在霞村的时候》中所展现的丁玲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转变与发展。
毕业关键词:丁玲;阿毛;贞贞;女性意识1 丁玲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丁玲的中篇小说《阿毛姑娘》写于1928年,当时笼罩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光环下,这篇小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这篇文章中的背景与人物都深深扎根于现实,无论是情节亦或是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不逊于丁玲其他的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在别的作品里没能展现的意识层面的挣扎与无力。
少女时期的阿毛曾经就是一个思想蔽塞的传统女性,她接受父亲和姑姑的安排,嫁给了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男人。
这是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真实的生存现状,在家一切由父母做主,出嫁一切听从夫家安排。
她真正的痛苦起源于那次的旅行,她在城市里,在繁华的都市文明的冲击下,感受到内心深深地不满和渴求。
这是一种觉醒的征兆,在肉体层面得到满足,即温饱不成问题后,开始了更深的精神层面的新追求。
她曾寄希望于自己的丈夫,那时的她心里把女性认作男性的附属品,认为只有男人可以给女人带来富贵而满足的生活。
但这明显是她在“欲望”实时激发下的错误判断和过度幻想,“她却并不真真的认识了什么。
她只有一缕单纯的思想”。
后来她意识到这种希望比梦还渺茫,她的丈夫无法满足她的幻想,她失望乃至放弃。
她已经有了觉醒的苗头,但公婆、丈夫都不理解甚至暴力相加,奋力绞杀这点点微弱苗头。
直到最后,那个让她艳羡的隔壁的女人因肺病去世,原本支撑她的那点点希望也被熄灭。
这时的她思想上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她意识到外在的一切,包括欲望、金钱,无论幸福苦痛,最终都归结于死亡。
她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女性崛起的正确途径,但现实让她绝望。
而她唯一还能改变的,还能自我掌控的,唯有自己的生命了,她于是选择自我了结。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者:盛捷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 盛捷(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是否具备丁玲的创作个性,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反对封建思想的角度出发来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农村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丁玲并没有完全摒弃延安前期的创作追求,她依旧在以自己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来为读者解析当时的社会。
这是一部革命文学作品,而它的产生拓宽了我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道路,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的人道主义情感给我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女性主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5-0041-02丁玲所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1948年出版到现在,其间对其的褒贬毁誉以及因此给丁玲所带来的荣辱心酸更是让人欷歔不已。
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分为了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方面认为丁玲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但是她在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已经失去了她的艺术特性以及作为女作家的某些独特禀赋。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具备的独特性为起点,但是却以这样的作品为终点。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这种观点,他们觉得这部作品是丁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其女性立场完全丧失的标志性作品。
但是在相关的研究著作中,却并未将这部小说列入研究范围内。
另一方面的观点是认为这部作品中依旧包含了丁玲在延安初期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的那种社会责任感,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有了变化,不是那么锋芒毕露,而变成相对客观的让读者来评论。
站在本文的叙述角度上,笔者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以期能够发现丁玲隐藏在小说深处的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一、从黑妮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无论黑妮这一女性形象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拥有多么浓厚的莎菲式色彩,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她明显的不是被丁玲“塑造”出来而是被“说”出来的。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品读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盛捷(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 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是否具备丁玲的创作个性,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反对封建思想的角度出发来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农村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丁玲并没有完全摒弃延安前期的创作追求,她依旧在以自己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来为读者解析当时的社会。
这是一部革命文学作品,而它的产生拓宽了我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道路,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的人道主义情感给我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5-0041-02 丁玲所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1948年出版到现在,其间对其的褒贬毁誉以及因此给丁玲所带来的荣辱心酸更是让人欷歔不已。
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分为了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方面认为丁玲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但是她在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已经失去了她的艺术特性以及作为女作家的某些独特禀赋。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具备的独特性为起点,但是却以这样的作品为终点。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这种观点,他们觉得这部作品是丁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其女性立场完全丧失的标志性作品。
但是在相关的研究著作中,却并未将这部小说列入研究范围内。
另一方面的观点是认为这部作品中依旧包含了丁玲在延安初期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的那种社会责任感,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有了变化,不是那么锋芒毕露,而变成相对客观的让读者来评论。
站在本文的叙述角度上,笔者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以期能够发现丁玲隐藏在小说深处的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一、从黑妮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无论黑妮这一女性形象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拥有多么浓厚的莎菲式色彩,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她明显的不是被丁玲“塑造”出来而是被“说”出来的。
“女性民俗”视野中的丁玲土改题材小说
“女性民俗”视野中的丁玲土改题材小说张立娟;张慧强【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folk-custom,a branch of folklore,the paper analyzes Ding Ling’s The Sun Shines Over Sanggan River.In the novel,the folk customs in Hebei are fully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narrative of revolution and politics,which reveal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eople’s production,life and folk culture in this area.Ding Ling shapes many images of rural women who are repre-sented by Heini,Dong Gui-hua and Zhou Yue-ying,etc.These images reflect different people’s spiritual en-dowments,and their life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hows certain folk life phenomena.%以民俗学分支---“女性民俗”作为研究视角,剖析了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叙述革命、政治的同时,也较为充分地描述了河北的民俗事象,反映了河北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河北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塑造了以黑妮、董桂花、周月英为代表的诸多农村女性,这些形象分别折射了不同的民众精神禀赋,她们的婚姻家庭展现了一定的民俗生活相。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当时,冯雪峰针对丁玲的创作指出:《莎菲 女士的日记》对于丁玲来说,既是她创作上 的“危机”,也是她创作的上的“转机”。 如果作者继续沿着这篇小说的路子走下去, 就将“越写越无力,再也无法写出第二 篇”“同样有力的东西来” 。但是,如果作 家能够从那个伤感、空虚、绝望的圈子和氛 围中走出来,而和人民大众的革命力量结合, 那么,就能找到自己创作的“真的出路”。 丁玲一九三0年的长篇小说《韦护》和《一 九三0年春上海》(一)、(二)显示出创 作上的发展。
一九二一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丁玲,在 母亲的帮助下,对封建集权的家族发起了 一次进攻。废除和舅舅家的婚约,并在长 沙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舅舅和他所在的 整个社会阶层。 于是,丁玲作为一种“流放的叛徒”, “象一只放出笼的鸟”同王剑虹、王一知、 杨之华等七人结伴离开了湖南到上海。由 于她年少幼稚,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在以后 对丁玲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 有吸引住她。
丁玲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1904-1986) 一鸣惊人、异军突起、成就卓越。她实现 了从启蒙文学形态向革命文学形态的成功 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年代末,丁玲崛起于文坛,以《莎菲女 士的日记》为代表,书写青年女性的性格 心理,典型的启蒙文本的悲剧风格。 30年代,丁玲加入左联,转向革命文学, 初期的尝试粗犷质朴,不太成功。直到40 年代,在解放区表现土改中的劳动者,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革命现实主义 经典。
一、青少年时期
一九0四年,丁玲出生于湖南西部常德地区一 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祖父做过大官。父亲 曾留学日本,但一无作为,性格洒脱大方,喜 欢挥霍,不会管理家务,公子风度,生平极爱 骑马。在丁玲四岁时他就因病死去,留给丁玲 母亲的,是一个遗腹子和还不清的债。在封建 的旧中国,寡妇的地位是低下的。三十岁的母 亲带着六岁的女儿,从族人虎狼般的包围中, 勇敢地走上了自主的道路,进常德第一所女子 学堂师范科学习。
论丁玲小说中农民视角的转换
论丁玲小说中农民视角的转换不论是将丁玲的创作道路归结为由个性扩张转变为个性收缩,由自我抒发转变为自为封闭,由倾听自己的心声转变为图解现存的公式,还是将丁玲的创作道路归结为假定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题材与主题的不断创新,既不模仿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总之,是从《莎菲女士日记》到《在医院中》再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艺术个性是处于一个不断转换、变化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从丁玲小说中的农民视角切入(尽管丁玲不以写农民著称,但“农民”视角一直贯串着丁玲创作的始终),不具体评析丁玲的作品,而是从提示原因入手,探讨导致丁玲艺术个性转换变化的原因,或许也是准确评论丁玲艺术个性转换是非高下的一条通道。
一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是,丁玲在早期写农民的作品如《水》,更多地是从自我表现出发并进行创作,而到了《桑干河上》,则更多地是从再现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
在创作《水》、《母亲》时,作者“不仅观察了自己同时代的一些新女性,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艺术形象‘原型’的一部分”,“而且非常浓重地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只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与“时代的苦闷”同步,所以,使作品在抒写自我时,获得了巨大的时代、社会意义。
但是,到了创作《桑干河上》,由于作者所写对象的变化,由于作者所处位置与所写对象的差异,所以,作者就不再可能使自己成为艺术形象“原型”的一部分,不可能“非常浓重地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而只能用再现的方法,将作者所热爱的人、事叙写出来,依靠作品所叙写的人、事的社会价值使作品获得社会、时代的意义,这是与创作《水》、《母亲》不同的。
不同之处起码有二,第一,在《水》、《母亲》中,作者是因为自己生命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的,在《桑干河上》则是因为捕捉对象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的,前者的关键在于自身,力求使自身具有更大的社会代表性,后者的关键在于捕捉对象是否准确。
第二,前者更多地是从一种自身的生命冲动出发进行创作,后者则更多地是从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从一种伦理感情冲动出发进行创作。
不变的是赤诚--谈丁玲三篇农村题材小说
不变的是赤诚--谈丁玲三篇农村题材小说
王轶
【期刊名称】《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7)002
【摘要】《阿毛姑娘》、《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构成丁玲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序列,它们的组合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视野中的乡土中国在时代大潮中的变化,而这其中不曾变化的是丁玲始终不渝的人道主义立场.丁玲一直是以感同身受的赤诚为中国农村和农民探寻着一条通向"人"的解放的自由之路.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王轶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研究生,河北石家庄,0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阎连科农村题材小说价值取向及方法谈 [J], 李继华
2.研究丁玲学习丁玲宣传丁玲——在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J], 蒋国斌;
3.对土地赤诚不变的深情——《我爱这土地》与《中国的土地》比较阅读 [J], 刘菊仁
4.略论丁玲的文艺思想──兼谈丁玲对当代中青年作家的期望 [J], 于河生
5.试论丁玲三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 [J], 贺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第一篇:我在霞村的时候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这部作品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根据地霞村里的一个名叫贞贞的女孩的故事,丁玲着意刻画了在抗战时期里一位心灵负着严重创伤的农村年轻姑娘的形象。
由于在鬼子扫荡的时候贞贞不幸被日军掠去沦为“慰安妇”,在那一年中她逃回来两次,之后第三次逃回来时受党指派借助其特殊的身份为抗战工作获取情报。
但她完成任务回来后,因自己得了性病,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反而无法恢复在村子里的生活。
对贞贞的态度是极度轻视、不屑、指责和自我优越感,这使贞贞在身体的伤痕累累之下更添了一层心灵屈辱。
在男人眼里,贞节事大,女人事小。
我们很清楚,失身于敌人的贞贞是不幸的,但回家后受封建传统“名声”、“贞操”、“清白”等观念毒害的父老乡亲对她的冷嘲热讽与轻蔑歧视,恐怕是她更大的痛苦和不幸。
这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羊脂球,其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多少与贞贞是有些相似的。
在遭遇了这些变故之后,贞贞并没有往祥林嫂的方向发展,最后贞贞拒绝父母安排的婚姻,不要别人同情,远离村庄,走上新生的道路。
在这部短篇小说中,贞贞的形象深深的刻画在我们的心里,贞贞再去看“我”的时候,在没有看见她的人的时候,就先听见“嘻~~”的一声,作者在描写贞贞的眼睛时说道“虽是很浓厚的阴影之下的眼睛,那眼珠却被灯光和火光照得很明亮,就像两扇在夏天的野外屋宇里的洞开的窗子,是那么坦白,没有尘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贞贞的性格开朗,并没有这些不幸的遭遇而变得阴郁。
她并没有像古代的“烈女”那样死去,强烈的求生本能和生命意识鼓舞着她再次进行抗争,与命运搏斗。
在说到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贞贞并没有因为曾受过日本鬼子的迫害而义愤填膺反而很羡慕日本女人她们都是有学问、读过书的人。
在自我描述的时候贞贞说“人大约总是这样,那怕到了更坏的地方,还不是只得这样,硬着头皮挺着腰肢过下去,难道死了不成?现在呢,我再也不那么想了,我说人还是得找活路,除非万不得已。
”贞贞是积极向上的没有轻生的念头,在那么苦的岁月里苦苦挣扎,没有迷失自己。
《我在霞村的时候》读书笔记
作为左翼作家的一员,丁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出了很多激励人心的作品。
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1933年被捕,被软禁在南京,1936年脱离禁锢,离开南京到陕北。
在延安时期她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
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中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
《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出现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怀以及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更赞美了广大人民群众与侵略者斗争的高贵品质。
贞贞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子,她与村里一个叫夏大宝的青年自由恋爱,决不服从家庭的包办婚姻。
为此她进了修道院。
但正遭日本人扫荡,贞贞不幸被掳走,做了慰安妇,也因此成了我方的情报员。
她受尽折磨,得了严重的妇科病。
后被我方解救出来。
当她回乡探亲时,受到乡亲的蔑视和冷眼。
在乡亲眼里,贞贞是一个不知廉耻的破鞋。
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到边区开展工作的知识女性(丁玲的代言人),她对贞贞的处境,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贞贞周围那些冷漠的群众、愚昧的言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1、写作风格丁玲用一大部分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当时社会的萧条,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路上遇不到人,甚至连狗也没有,只看见几片枯叶随风飘落。
烘托及渲染在小说中多次使用,如“就看见一片灰色的天,(已经不是昨天来时的天气了)和一片扫得很干净的土地,从那地的尽头上,伸出几株枯枝的树,疏疏朗朗的划在那死寂的铅色的天上”,寥寥几句,却把当时凝重的气氛给勾勒出来了,整篇小说都在悲凉的氛围中铺开,直到最后才给人一丝希望。
2、赞扬了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高贵品质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抗日力量开辟了敌后抗日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霞村正是一个这样的小村庄,虽然人口不多,但是霞村人民抗日的积极性很高,当“我”和阿桂到村里的时候,街上基本没人,而“我”看到的是民救国会办事处,妇女救国会霞村分会,民众武装自卫会等抗日组织,可见人们的抗日情绪是那么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