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与教学论.doc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全套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全套教案

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一、主要内容:1、什么是科学2、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3、科学教育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科学2、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对于科学的本质的认识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看录像。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科学的三位一体说: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家的独特品格•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提起科学,人们自然会想到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及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多数人视科学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

事实上,知识本身并不等于科学的全部。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目前科学教育界较流行的观念是所谓的科学的三位一体说,即完整的“科学”定义应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家的独特品格•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对比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医生的工作目的)•科学课堂上的提问技巧: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有关材料,提供信息,设置环境,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如一杯水里等溶解多少食盐?)2.学生接触和进入境界,了解和分享信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3.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什么不同意见?有什么更好的想法?”4.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少提“这是什么?”这类知识性的问题,多提“有什么特点”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5.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探究。

•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知识和常识的区别:科学知识经得起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时刻准备接受别人的修正;有明确的适用条件的阐述;具有预见性或普遍性。

1.可重复性。

强调科学方法的规则性、操作步骤和所获结果表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2.可积累性。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的发展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理论基础。

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这使得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还关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影响。

二、课程理论及其实践1.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确保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指明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基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等要素。

同时,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系统性、发展性、主体性、一致性和量力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课程与教学论(Word)

课程与教学论(Word)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学科结构运动”。

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是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了美国朝野,于是开发了“学术中心课程”,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集了约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集会于马萨诸塞的伍兹霍尔,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二)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第一种涵义被称为“学科的实质结构”,第二种涵义被称为“学科的句法结构”。

学科结构即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三)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学术中心课程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施瓦布曾与布鲁纳并驾齐驱地领导了结构课程改革运动,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

这场课程改革运动进行了10年,未取得预期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末,耗费巨资开发出的“新课程”被纷纷废止。

在课程开发中如何尊重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性?如何体现教师的需要?从1969年至1983年,施瓦布历经14个春秋,撰写了4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分别是《实践:课程的语言》;《实践:折中的艺术》;《实践3:转换为课程》;《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由此建立了一个根植于实践的新的课程开发理论——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论述题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论述题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

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对象;要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授课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的不同形态,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涵义及其不同取向,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二、学习课程的诞生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

(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三、古代学校的课程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四、现代课程的形成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六、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3.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4.20世纪50年代,课程开始现代化,具有学术性七、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注: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理论

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九章课程与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理论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杰罗姆·S·布鲁纳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本世纪50年代后期苏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当1957年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美国政府震惊不已,感到美国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落后于前苏联,并把它归罪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良影响。

当时,教育界普遍认为,杜威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能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就,降低了学校课程的学术水平,也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充实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抽象理论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大批专家和工程师,以确保美国在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于是美国全国科学院于1959年9月约35位专家学者在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促进中小学数理学科的课程改革。

布鲁纳任大会主席,并作了总结发言,即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

他用结构主义的观点阐明旨在改革美国中小学课程的理论假设——学科结构说。

此后,他又相继出版了《教学论探讨》、《教学的适合性》等书,逐步形成了他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完整体系。

其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以发展智力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论根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的?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他看来,当时的美国科技空前发达,人们业已处在各种工艺和社会都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个人和国家要想有更好的生存机会,有赖于年青~代智力的充分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所以他在《教育过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强调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就是说“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在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布鲁纳又主张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把这一工作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

思维能力有分析思维(有清晰的过程或步骤)能力和直觉思维(没有清晰的步骤、突然了领悟)能力之分,布鲁纳在重视发展分析思维能力的同时,尤其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因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被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方法和应用》教学案例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方法和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1. 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

老鼠有决策能力吗?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

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

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

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

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

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

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

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

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老鼠没有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

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做出的决策。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答案】:发现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二,注重直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2.下列案例中,父亲的作法对吗?请你谈谈理由。

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

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600分的只有11人,聂愿愿只比第一名645分少17分。

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

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聂其文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

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

聂愿愿高考成功后,聂其文名声大振,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表示:“我想在教学方面实践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学前班到高中13年,我准备用10年完成。

当我的第二个孩子成功以后,我的教育方法才真正有说服力,那时我要把我的教育方法总结推广。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价值(1)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的任务: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课程。

1、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3)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小学科学课程是国家设立的一门课程。

国家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教育功能,都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不能缺少某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人为地将各门课程分为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违法的。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其教育效果短期不明显,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课程基本教学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课程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依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教学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二是坚持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科学与技术教育(初试)--916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科学与技术教育(初试)--916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附件5: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填报表一、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916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二、招生单位(盖公章):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精英主义教育,帕克的中心统合法,杜威的经验主义,STS科学教育思想,STSE科学教育思想。

(三)考核重点STS科学教育思想,STSE科学教育思想。

第三章科学课程(-)考核要求1.掌握课程的基本组成、结构,作用和意义;2.掌握科学课程的特点、分类;3.明确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并能应用于实际课程教学案例;4.能够比较美国与英国科学课程的区别,并能与之联系。

(二)考核内容分科科学课程,综合科学课程,美国科学课程的设置,英国科学课程的设置,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

(Ξ)考核重点分科科学课程特点、结构、作用以及意义,综合科学课程特点、结构、作用以及意义,美国与英国科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科学课程标准的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运用过程。

第四章科学学习(-)考核要求1.掌握科学学习的相关概念和理论;2.掌握科学学习的学习策略并能够进行运用。

(二)考核内容学习的概念,科学学习的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学习的学习方法,科学学习的学习策略,科学学习的学习能力,认知方式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影响,科学学习中的探究学习,科学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三)考核重点3学学习的学习方法,科学学习的学习策略。

第五章科学课的教学(-)考核要求1.理解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原则;2.掌握科学课的教学方法;3.掌握科学教学的行为规范。

年月日。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1、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2、“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

(即课程的“目标模式”)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

2、了解课程计划P37 了解课程标准P383、对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4、“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5、“学科教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优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今教育领域中,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它涉及到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教育课程和教学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和组织教育课程,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该学科涵盖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学科知识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如何设计和实施更好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

因此,学者们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并将其归纳总结为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与教学论也不断发展。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论在提倡个性化教学、多元评价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三、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的影响1. 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成绩的提升: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分析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3.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应用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4. 教育改革的推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研究教育课程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者们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所用教材: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一.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三.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四.掌握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即是什么;为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问。

其研究对象是课程和教学。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 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

(1)已有的定义研究教材P30。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都隐藏着对课程的理解,即课程观,或是“教什么或学什么”的答案,区别在于有的人自觉,有的人不自觉而已。

从社会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就倾向于服从大众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要求孩子的,就倾向于服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还有既能服从社会要求又能照顾到儿童的兴趣需要的。

总之,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隐藏着自己的课程定义。

理论家们给课程下的种种定义,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捏造和想象的,而是基于人们对课程各种各样的理解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所以,任何一种对课程的界定都会有一群忠诚的追随者。

可以用语言把自己经过思考的对课程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你自己的课程观。

(2)词源分析从词源上来追溯课程的内涵,有些寻根究底的意思、因为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

从语言最初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早期对课程内涵的认识,然后,把“课程”还原为最原始的状态来把握它的本质。

中国:教材p29.根据年龄而设的课程,《礼记,内则》记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年有三,学乐、颂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课程与教学论是由FRORPress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由著名教育专家马克福莱什、戴维R贝纳特、西蒙穆勒所著的著作。

该书内容涉及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多种教学因素,通过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深入挖掘、分析、总结了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具有权威性、可见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当前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广泛好评和重视。

本书主要分为六个章节,首先,第一章从理论上探讨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实施性。

其次,该章以由结构主义、社会实践理论和结构主义教育等思想形成的课程研究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分析了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性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同时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接着,第二章实施过程的主旨在于确定在课程设计中应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主要涉及指导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框架,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此外,第三章致力于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主要介绍了教学组织的原则、目标的实现期间的各个阶段的组织活动、教学和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课堂控制的重要性等内容,并且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实用性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教师具有良好的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主要着重于课程评价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各类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评价实施的步骤、效果以及请求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内容,最后,给出了一些特定的应用案例,以帮助人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活动。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由一流的教育学家所撰写,通过概述、分析、总结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提供了一套完善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管理方案,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可以帮助教师在实施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照规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实施,从而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3)

课程与教学论(3)

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有几种(一)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P195)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是什么⑴能够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这适应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⑵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

⑶可以调动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⑴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

⑵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

⑶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为、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特点: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⑴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⑵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推荐《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合合理,具有较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及教师阅读、学习、参考。

·查看全部>>∙·《正能量》(《怪诞心理学》作者又一顶级巨著!)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实战篇)》最新到货!>>内容简介本书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分册。

全书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合合理,具有较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及教师阅读、学习、参考。

本书是钟启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和研究的成果。

进修是教师知识更新的源泉,是教师有效工作的活力机制。

古人云:“人才置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科委带除了进修的真谛。

而这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一真谛。

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查看全部>>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教授男,1968年1月26日生,山东省莱芜市人。

教育学博士。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IAACS)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课程研究: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会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编委;《全球教育展望》编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节关于科学与科学教育一、科学的含义及特征《辞海》: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英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科学本质的特征是一种人类的认识探索活动科学的本质特征:(1)科学是一种探究活动,是一个从问题到答案的过程,它具有统一性和预见性;(2)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3)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专门领域;(4)科学既是理性的探索,也是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社会事业二、科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1、科学教育是一个有不同层次和类别构成的专门教育系统2、是有关科学的教育,它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有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涵三、科学教育系统的构成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系统反映着其科学教育事业的构成及功能,我国科学教育系统主要由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研究与业务管理机构、专业性学术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组成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又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学科门类课程的开设来实施的,学校设置科学教育的课程门类主要有学科系列、综合系列、实作系列三大系列四、科学教育的价值第一科学教育起着促进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竞争水平提高和培养科学事业后继者的重要作用;第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习惯的良好途径;第四,是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节关于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一、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有关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2.科学教育的实践应用研究3.科学教育的发展研究二、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的倡导“学习中探究、探究中学习”理念目标:1.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掌握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形成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设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专业能力 3、养成科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教育价值观,思考怎样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1.收集资料与文献阅读的方法2.案例分析与研究的方法3.调查与研究的方法4.探究学习的方法第三章、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标准:指国家发布的关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能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二、性质和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三、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课程的基本概念,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

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五大领域。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是目标动词和案例。

四、设计和思路:五、1、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整合:a、超越学科界限,北、把不同学科进行融会贯通 b、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和渗透 c、通过设置体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教育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六、2、构建科学合理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层次(三层次:a、对学习领域的设计(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b、对主题的设计 c、对专题的设计3、给与富有典型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和教学建议。

五、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a、体现义务教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b、体现义务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2、立足学生的发展(a、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b、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c、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体现科学本质(a、科学认识论的问题 b、科学方法论的问题)4、突出科学探究(a、教师引导的课内探究学习(讲解、实验、讨论、学习) b、小组分工合作的探究学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从课外引进的有关生活方面 c、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围绕一个社会或生活主题,师生共同探究)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六、科学课程的目标解析:1、对科学素养的解析2、课程的总目标3、课程得分目标(a、科学探究 b、知识与技能 c、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d、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七、超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1、《科学课程标准》知识体系的构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2、对知识点的理解(a、问题背景的知识 b、推理规则 c、解题策略)3、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八、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属于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九、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十、教科书的功能:1、课程目标不再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对过程方法的掌控,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2、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一种在有认知图式基础上的意义构建3、只是星系的快速增长,使得教科书不能完全包容所有部分。

十一、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1、以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概念为基础构建2、以科学学上的自然科学概念为基础构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十二、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构建教材体系:1、以科学主题单元构建2、以经验主题单元构建十三、能力本位的教材体系:属于综合科学教材,宗旨是发展学生的认知图式十四、朱自清的《科学》:主题逐级细化: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又采用“精加工策略”:科学入门、存在的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演化的自然(自然界的演化)、自然与人(发展与和谐)十五、袁运开的《科学》教材:注重教材的整合1、走进科学,了解自然概貌2、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3、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初步认识4、对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5、对物质、能量的进一步认识6、对人、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7、对自然界的演化的认识十六、赵峥的《科学》教材: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资源性的统一第四章、科学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一、科学教学:普及科学,立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为特征,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学价值、掌握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以及培养科学观念、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科学教学的基本性质:1、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2、动手与动脑统一于科学实践过程3、个人构建和社会构建统一与科学认识过程三、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教学过程构成及特征:三过程五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查结果、提出新问题)四、基于探究教学的科学教学过程构成及特征:科学过程的本质是探究(波普尔: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库恩:科学革命(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估以及合作与交流五、基于构建主义的科学教学过程构成及特征: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指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建构的帮助者(构建过程:准备、聚焦、挑战、应用)(四线基本条件:1、学习问题与环境的创设2、学习者的主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3、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与策略4、教师的支持协作和真实评价)六、科学教学常用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七、教学的基本模式:启发式教学(设置疑问、循循善诱、探讨解疑、追问揭疑、交流再启)、问题解决教学(领会问题的意义、分析问题、从各种资料中发现与问题相连的关系、组织获得的资料、解释经组织后的资料、建立假说与验证、得出结论)、探究教学(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导出结论)八、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立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九、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1、依据科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教育新理念2、依据科学的内容及其教材编排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的特长和教学风格十、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保证所教的知识是科学的、所选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是科学的、教学表述和指导是科学的、科学观和认识途径是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建立量的概念、给与变化发展的概念)2、实践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反映科学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实际中的运用3、培养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原则:寓乐于教之中、寓情与活动之中、寓美与过程之中、寓探究与实践之中十一、教学实施的特点与过程:1、课的引入:引入所选教材紧扣题目、从生活走向科学、引入要能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2、课的展开: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探究什么;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讲解要有节奏、逻辑性和条理性,适时进行规奈和讨论;重点需板书或重复;重视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交流3、课的总结: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把知识再括化一点十二、教学策略及其运用:1、促进概念理解和形成的教学策略:选择和恰当运用科学思维;注意观察、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2、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策略:首先确定起始概念和认识发展的线索;构建概念的层次递进关系和相互关系,形成概念发展的中心线;在形成概念发展概念图的基础上,探讨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3、问题设计与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问题设计(吸引兴趣和吸引注意力、发现问题及检查、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课堂管理、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组织或指导学习)第6章科学实验教学第一节科学实验与科学实验教学一、科学实验的特征与基本方法1、什么是科学实验?答:指人们利用科学仪器、设备等,通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来认识自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2、科学实验的特征:首先,科学实验是以认识实物的本质及规律为直接目的。

其次,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

再次,科学实验是一种现实的感性活动。

最后,科学实验是一种物化的理性活动。

3、科学实验的类型:•探索性实验:探索未知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性质或规律,也称探究性实验。

特点是人们对研究对象不了解,实验的结果具有发现性。

•验证性实验:针对科学假说,检验其正确与否而设计的一类验证性实验。

其特点是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

•析因实验:由已知结果去探寻其产生原因的一类科学实验。

特点是追根溯源。

•定性试验:以判定实物的性质及外部联系,或者物质的某种成分、结构等因素是否存在以及他们的作用是什么为基本特征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