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合集下载

房颤与脑卒中--指南与共识2015《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By Dr.Li

房颤与脑卒中--指南与共识2015《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By Dr.Li
脑出血后抗凝治疗
( 3) 目前推荐重启抗凝治疗的时机应该在出血事件发生10 w 以后。另有 资料显示脑出血合并房颤启动抗凝时间需个体化,7-8周可能是合适选择
( 4) 房颤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不论考虑到因此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 险还是获益,抗血小板治疗都不能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
( 5) 由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所致脑出血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所以对于使 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引起脑出血的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可以考虑改用新 型口服抗凝药。
抗凝—出血风险↑,控制好INR+其他出血危险因素,颅内出血发生率为 0.1%-0.6%
出血风险评分系统HAS-BLED,0-2分为低风险,≥3分风险增高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CHADS2≥2+HAS-BLED≥3时,审慎评估获益风险,纠正出血风险因素, 严密监测,适宜抗凝方案,仍能净获益,HAS-BLED↑不是抗凝禁忌症
华法林抗凝·用法
一次INR轻度升高或降低可以不急于调整剂量,应寻找原因,短期复查 INR超出目标值范围明显增加不良事件,但单次INR超出范围,不良事件
发生率相对较低 两次INR位于目标范围之外,应调整剂量
华法林抗凝·用法
INR升至5-10,暂停华法林1d或数天,再重新调整并监测,若患者有高 危出血倾向或发生出血,需积极措施迅速降低INR(Vitk1、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酶原浓缩物、重组凝血因子VIIa)
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优选抗凝 =0,不用抗栓 年龄<65岁孤立房颤者,女性性别不作
为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非瓣膜性房颤
瓣膜性房颤: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 尖瓣修复合并的房颤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年5月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指导规范]◢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中国心房纤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带备注讲稿)

中国心房纤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带备注讲稿)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1)华法林初始剂量 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1-3mg(国内华法林主要剂型为2.5mg 和3mg),可在2-4周内达标。(某些患者如老年、肝功能受损、充 血性心力衰竭、出血风险高的,可适当减少初始剂量) 如果需要快速抗凝,可给予普通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 应用5天以上,在给予肝素的第1天或第2天即给予华法林,当INR达标后
停用肝素。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以下情况下暂不宜使用华法林治疗:
1、围术期(含眼科及口腔科手术)或外伤
2、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3、中重度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 4、凝血功能障碍并伴有出血倾向
5、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6、两周之内有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 7、妊娠 8、其他出血性疾病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INR,直至达标后并维持 后数天至每周监测1 至少两天,此后根据INR 次,当INR稳定后, 结果的稳定性数天至1周 可每4周监测1次。 监测1次,根据情况可延 长,出院后稳定患者可每 4周监测1次。
初始剂量治疗1周 INR不达标时,可 按照原剂量的5%15%的幅度调整剂 量并连续(每3-5 天)监测INR,直 至其达标。
中国心房纤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概述
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2、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
类型。
3、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成为房颤患者综合
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其中抗凝治疗是 最关键的。
目录
CONTENTS
1、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2、出血风险评估 3、抗凝药物的选择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5、对于INR异常升高和/或出血并发症处理 6、特殊人群抗凝治疗

房颤卒中预防整理版

房颤卒中预防整理版
1.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HAS-BLED评分0-2分者属于出血低分险患者,评分3分出血分险增高 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很好地控制INR,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1%-0.9% 在非瓣膜病房颤,70%的卒中后果严重,或为致命性,或为致残性,在抗 凝所致大出血中,除颅内出血外,大多并不致命性
5.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髙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 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 凝治疗。即使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或 INR 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 (<2.0)。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1.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主要遗传因素包括:
(1)华法林相关的药物基因多态性。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发现编码细胞色素 P450(CYP 2C9) 和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 1(VKORCl) 某些位点的多态性影响了华法林的代谢清除和维持量,可导致对华法林的需 求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国内外已经将测定华法林剂量有关的 基因突变商品化,主要是用于检测 CYP2C9 和 VKORC1 的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性可解释 30%-60% 的华法 林个体差异。但目前尚不推荐对所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以 决定剂量。如有条件,基因型测定将有助于指导华法林剂量的调整。 (2)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患者需要高出平均剂量 520 倍才能达到抗凝疗效,可能与华法林对肝脏受体的亲和力改变有关。 (3)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房颤卒中预防规范版

房颤卒中预防规范版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
2、对于瓣膜性房颤 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 修复合并的房颤。 瓣膜性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治疗适应证。
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制 INR,仔细调整华法林 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等现代治疗情况下,颅内出 血的发生率为 0.1% ~0.6% ,比以往有明显降低。
08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 中后急性期的抗栓 治疗建议
09 房颤脑卒中预防的 总体治疗推荐
前言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2% 。 根据2004年发表的数据,我 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 , 其中80岁 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 以上。
前言
非瓣膜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 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 ,是 无房颤患者的2~7 倍
INR(不同实验室测定的PT经过凝血活 酶的国际敏感指数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ISI)校正后计算得到的。 INR可使不 同实验室测定 的凝血指标具有可比性。)
华法林抗凝治疗及监测:
抗凝强度:老年患者应与一般成年人采取相同的 INR目标值 (2.0~3.0)。 监测频率:
新型口服抗凝药适应症
所有新型口服抗凝药仅适用于具有危险因 素的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
对于CHADS2 或CHA2DS2-VASc 评分为1 分的患者,应根据出血 风险的评估和患者的意愿决 定是否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原则上不可用于严重肾功 能不良的患者。
新型口服抗凝药种类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均作用在凝血瀑布中 的单靶点,主要是活化 的因子Ⅹ(Ⅹa)和因子Ⅱ(凝 血酶原),分别为Ⅹa抑制剂和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要点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要点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要点一、前言心房颤动(房颤) 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

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非瓣膜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房颤相关脑卒中与非房颤相关脑卒中相比, 症状更严重,常为致死性脑卒中,更容易复发,病死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医疗费用1.5倍于非房颤相关脑卒中。

三、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亦将增加出血风险。

1.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目前CHADS2 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

为能识别出真正的低危患者,有条件时可使用CHA2DS2-VASC 评分系统进一步评估。

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详见表2。

表2 CHA2DS2-VASC 评分系统(危险因素评分)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C) 1高血压(H) 1年龄≥75岁(A) 2糖尿病(D) 1脑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 2心、血管疾病(V) 1年龄65~74 岁(A) 1女性(Sc) 1最高累计分9(2)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制INR,仔细调整华法林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现代治疗情况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1%~0.6% ,比以往有明显降低。

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PPT课件

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PPT课件

01 02
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 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 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 率。
03
心肌梗死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风险。
识别并及时处理脑卒中症状
患者应了解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如头 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旦出现这 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Hale Waihona Puke 4脑卒中风险评估与监测风险评估方法
CHA2DS2-VASc评分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等进行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HAS-BLED评分
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不稳定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老年(如年龄>65岁)、药物/饮酒史等因素。
风险监测与随访
定期随访
房颤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评估 病情变化和脑卒中风险。
监测指标
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 等,以及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变 化。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 治疗方案,及时向患者和家属反馈 病情和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调整与干预措施
抗凝治疗
控制心率和心律
根据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选择 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等方法,控制房颤 患者的心率和心律,降低脑卒中风险。

201x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陈湛愔

201x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陈湛愔
.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 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二级 预防中的应用
1、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建议给予口服抗 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单药治疗均 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据)。阿司匹林单药 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00mg/d。阿司匹林(25mg)+缓 释型双嘧达莫(200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mg)2次/d,均可 作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替代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抗血小板药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基础 上进行个体化选择(Ⅰ级推荐,C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
危险因素控制——脂代谢异 常
1、对于非心源性卒中/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Ⅰ级推荐,A级证据)。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 NEW C≤1.8mmol/L时,二级预防更为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 颅外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和头臂干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 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疗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
1、对于近期发生TIA/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严重 狭窄(70-99%)的患者,如果预计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6%,推荐行 CEA或CAS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对于近期发生TIA/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中度 狭窄(50-69%)的患者,如果预计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6%,推荐行 CEA或CAS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3、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50%时,不推荐行CEA或CAS治疗(Ⅰ级推荐, A级证据) 4、当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有行CEA或CAS治疗的指征时,如果无早起再 通禁忌症,应在2周内进行手术(Ⅱ级推荐,B级证据)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doc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doc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 年 5 月 8 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 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 [指导规范 ]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 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 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右房内径RA 右室内径RV 左房内径LA 左室内径LV
33-41mm 7-23mm <30mm 45-50mm
临床评估-其他检查
• 动态心电图 • 心电事件记录仪
• 心脏电生理检查
• 运动实验 • 睡眠呼吸检测仪
临床评估-其他检查
• 动态心电图: ——诊断未明确的心律失常 ——评价心室率控制情况 • 运动试验: ——心室率是否满意控制 ——运动诱发房颤 ——选择Ⅰc类药物时除外心肌缺血 • 食管超声: ——检测有无左房血栓 ——指导转复 • 电生理检查: ——了解宽QRS心动过速的机制 ——了解起始心律失常 ——是否可进行消融治疗
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在抗凝策略中的 Nhomakorabea要性降低
• 患者拒绝接受任何一种OAC (口服抗凝药) , 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
• 阿司匹林单一治疗只限于因过高的出血风
险而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 者
华法林
• 最大疗效多于连续服药4-5天后达到,停
药5-7天后其抗凝作用才完全消失。
积分≥3分,提示出血高风险!须警惕,并定期复查; 积分0-2分,出血低风险
出血风险评估
解读
HAS-BLED 评分用于出血风险的评估时,应避
免将出血危险因素等同于抗凝治疗的禁忌证。
不能仅依靠这些评分就将患者排除在抗凝治疗 之外。 出血高危人群往往也是栓塞高危人群,抗凝治 疗对多数患者仍增加净获益。
中国房颤抗凝治疗
CHADS2(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2的房颤患者:
• 欧洲华法林使用率约为55%,而中国约为20%。
• 全球华法林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2.0~3.0),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规范用药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规范用药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规范用药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流中断而引起的脑缺血、缺氧的一种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0月29日是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世界卒中日,关注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心房颤动(房颤)导致心脏血栓脱落,阻塞脑血管,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

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1]。

因此加强对房颤相关卒中的认识和预防,势在必行。

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同时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必须合理、规范地使用抗凝药物。

华法林华法林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及治疗的有效药物,已成为瓣膜病房颤的标准治疗。

有研究显示,华法林与安慰剂相比,可使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缺血性卒中相对危险度降低67%[2]。

但由于华法林的吸收、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容易受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影响,导致在我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率偏低。

1.初始剂量与西方人群比较,亚洲人群对华法林的肝脏代谢酶的差异较大,中国人群平均华法林剂量低于西方人群。

建议中国人群的初始剂量为1~3mg,在2~4周达到目标范围。

老年人、肝功能受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初始剂量可适当降低。

为防止过度抗凝,通常不建议给予负荷剂量。

2.华法林抗凝作用监测通过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均最低。

首次服用华法林后2~3天应给予INR监测。

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1次,待INR稳定后,可以每4周监测1次。

3.剂量调整初始剂量治疗1周INR不达标时,可按照原剂量5%~15%的幅度调整剂量,并连续(每3~5天)监测INR,直至其达到目标值(INR2.0~3.0)。

一次INR轻度升高或降低可以不急于改变剂量,但应寻找原因,并在短期内复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