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诸行无常
无常读后感
无常读后感无常读后感用心品位一部名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可以眼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麼大家该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边是我搜集整理的无常读后感,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无常读后感1诸行无常,世事难料,人鬼诸行无常。
“鬼而人,理而情”,诸行无常也,乃勾魂使者。
勾魂摄魄之事,行于密道,一点也不虚情假意。
诸行无常是个具备亲切感的鬼,去勾魂摄魄的情况下,见到妈妈哭去世的孩子那麼忧伤,决策放孩子“回阳半刻”,結果被大领导阎王爷打过四十棒子。
想是本来虚无缥缈当中的卑鄙无耻,竟令人觉得凄凉的心被抚慰。
实际中的丑恶嘴脸表层是光鲜亮丽亮丽,私下里多么的的阴恶。
诸行无常,要我觉得世事难料。
前一秒的欢离,后一秒的再也不见。
每一天改革创新的全球,每一天衰退的幸福快乐。
“规章制度”写着的公平,“公仆”惦记着的欲念。
最恐怖的并不是无穷扩散的黑喑,只是隐藏在光辉中的黑喑……人鬼诸行无常。
为“老百姓”服务项目的“公仆”,怎能变为食人族肉体的“鬼吏”。
怎奈,无可奈何。
虚伪的鬼魂借“好事多为”,托词为坏。
大鬼顺理成章的披裹着光辉的衣冠,以支配权迫使欲念的进行。
儿时,无奈下我曾寻求帮助过红会,一场六位数手术治疗大家仅获助屈指可数的三位数。
红会如同一只偌大的鬼,喜欢。
光辉的衣冠下,极大的身体内正蓄养着饕鬄。
这还不如何心寒,心寒到可怕的是在诊室的存亡的地方,要送钱向医师买命,不合胃口的就期待着自身的死状能好看点吧。
全球怎样,终于明白,我只搞清楚,我身处此处,心寒此处。
我唯一的自豪,乃我是人们的诸行无常地狱判官,手指头务必则有鬼。
我厌烦光辉,光会虚情假意,转弯抹角。
光越亮着黑喑越浓,人工合成的强光照会伤过了自身。
如同,官越多鬼越大,政阶越高鬼越大。
我很喜欢黑喑,黑喑不容易虚情假意,心直口快。
直率的邪惡好得过面具之下的诈骗。
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人格特质”比不上“鬼格”。
最恐怖的并不是无穷扩散的黑喑,只是隐藏在光辉中的黑喑。
鲁迅是憎恶了那边的诸行无常而喜爱了那边的诸行无常吧。
诸行无常
三法印之诸行无常大家好,今天我们谈的是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
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
若与此三印相违背的,即使是释尊亲口说的,也不是了义法,那是方便法,是释尊的慈悲,为了摄受众生而不得不用之的方便法、权巧法。
反之,即使非佛所说,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也可认为是佛法。
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故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
佛说真理的轨律——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
诸受皆苦,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
佛陀时代修苦行很盛行,那个时侯的各派外道,以为在生死五蕴身中,或生死五蕴身外(身中就是这个肉体里面,身外就是这个身体外面。
)有一个真实常住的“我”存在。
佛陀以缘起立场,以有情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和合之法,变化不居,所以,无常无我是必然的理则。
诸行无常中的行:是运行或存在,变化或运动。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是从前后延续的时间上说,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都在不断的迁流变化。
这千变万化、动转不停的现象,其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存在,这就是三心不可得,也就是无常。
我们念念生灭的心行,正是无常的一个写照。
《宝雨经》说到:“此妄心如流水,生灭不暂滞。
如电,刹那不停。
”这里是说我们的妄想心,如流水般的生灭变化,一刻都不得停留,如电光石火一样,刹那不停的变化着。
其实,万法迁流不息,不仅心意识,我们生理的色身也是如此:毛发爪甲的代谢,血液淋巴的循环,是时时刻刻有新细胞的产生,也有老细胞的死亡。
今天的我,已全然不是十岁时的我;三十岁的我,也全然不是二十岁的我。
所以佛陀说:“一见不再见”。
道家的庄子也有说到:“交臂非故”。
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
眼色眼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蒲耳声耳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根境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臭豆腐好香噢!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法尘(心相)味尘根境识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根尘触身根、动态(迁流变化不断)、无自性,契入寂静涅磐)。
8就是具足空慧,就是般若智慧。
当我们从五蕴六处中跳脱出来,返观这些因缘变化时,悟入「但见于法(缘起),不见有我(自性)」。
.心镜 是比喻,就是说我们把心比作一面镜子,把六根触六尘缘生的六识(见、闻、觉、知)当作镜中的影像(心相)。
在一期生命中, 只要六根健全,每个刹那都在根尘触中,因此每个刹那都在缘生六识,也就是说这面心镜无时不刻在显现影像。
因为生命是动态的,因此 镜中显现的影像也是动态的,而且必然是迁流变化不断。
由这些因缘所生法(见、闻、觉、知)缘生受、想、思(身、口、意三行),即 是根尘触当下的身心反应,成为生命的整体。
这就是根尘触缘生受、想、思,念念相续,相依相缘的必然性(所谓缘起),从这里也可以体 悟到念念不住的实相。
只要是缘起的必然是无自性(我)的、无常(必归于灭)的、虚幻的现象其性空寂。
「如实观照」就是「如实知」, 「如实知」不离当下, 就是当下的「觉知」,就是「看」,是用心在看(体验、感受):所见的现象,所听 的音声,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所触的感受(冷、热、暖;硬、软;风拂面,痛、痒、酸、麻、胀、舒适等等),因此而缘生的受、 想、思(行为的跟进),必然是在当下才能体会到(照见),这些都是觉知(看、体验)的内容,就在这些现象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直接 体会它们的无常,无我(自性);不用想象的,思维的,而是直接照见,直接觉知因缘变化的过程,明白了,就是证入空性,体证到空性2、根、境、识1、五蕴轮回生死示意图:此三法和合 触(六入处)3、六根、六境称为色法十二因缘里面讲的‘也即是所谓的‘四识住’4、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是指三世生死因果,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的因缘中去体会刹那生灭的五蕴:法法的缘生缘灭,在我们六根门头显现,在作无声的呐喊!只要用心观察体会,当下即能自己证明。
无常观后感200字(9篇下载)
无常观后感200字(9篇下载)无常观后感200字篇1《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代求学的历程,追忆着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这一点在《无常》一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常》一文事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在阴间。
”*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议论结合的自然恰当,天衣无缝,揶揄嘲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正话反说,犀利风趣,耐人寻味。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的*,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作者撷取那些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特别事作者善于描摹人物的神情心态,把人物写的栩栩如生。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的鲁迅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把这个农村妇女的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和惊喜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又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向后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如写百草园的景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云雀从草间直窜向云霄,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构成了富有情趣的风景画,成为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
作品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类散文中的珍品。
无常观后感200字篇2无常,也就是鬼的意思。
每逢迎神赛就会有不同的人来扮演大大小小的鬼怪,鬼物们大约都是些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赤着脚。
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影响
摘
要: 《 聊斋志 异》 以谈狐说 鬼为主要 内容 ,与佛教有 着密切 的联 系。佛教 的转世投胎 、灵魂 不灭、
因果报应 等思想对其题材 来源、 思想 内容 、情 节结构 以及作 家创作 心态有一 定的影响。 同时值得 注意的是 。
蒲松龄充分运用 了佛教 文化 “ 诸行 无常” “ 、 诸法 皆空” 以及佛 家因果轮 回等观念来塑造人物 ,显示 了佛教 文
内容 、题材来源 、情节 结构 以及 作家创作 心态等方面 的
中,蒲松龄把 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生命真谛 的体会借助于
佛教 “ 诸行无常 ” “ 、 诸法 皆空”的世 界观寄托在作 品的 人物形象身上 。 《 ) 颐生》一文 中顾生因 目幻而被邀入一 巨 宅看戏 ,中途只稍一耽搁 ,再 “ 循故道而入”时 ,前时婴 儿 已成 “ 蓬首驼 背”之媪 ,少年王子 已 “ 颔下 添髭 尺余 矣” 。一转瞬而少者 已老 ,正所谓百年犹旦暮耳 。生命有
皆空”意 即一切 事物 皆无独立 的实 在本体 ,万 物 皆空 , 世界 是妄 。印度佛 学家龙树在 《 中论》 中提 出 : “ 因缘
所生法 ,我说 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 中道义 。 ”这就
离合 皆有定数 ,只要两情相悦 ,亦不必朝朝暮暮 ,只求 聚
而不散是违背佛理 的。蒲松龄正是在离合无常的人物形象
教 的僧侣观念三个方 面加 以论 述。
一
于有 了 “ 诸行无 常” 、刹那生灭 的禅意的渗人而更具一种 慷慨悲凉的人生幻灭感 ,抒发了作者的伤时之哀音 ,突现 出生命无常的哲理 。 “ ”相对于 “ 运 命”而言是指人的际
遇 ,它也是瞬息万变 ,非人力所能操纵的。 “ 人有 悲欢离
、
限,时光无情 ,这便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 ,这种体验 由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安妮宝贝作品中女主人公身上的佛教思想影响
“ 法 无 我 ” 论认 为 , 界 是 没 有 单一 独 立 的 、 诸 理 世 自我 存在 的 、 自我 决 定 的 永 恒 的 事 物 , 切 事 物 都 是 因 缘 合 成 一
到 佛 教 精 神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 以 及 他 们 作 品 流 露 出 来 的 浓 重 的佛 教 思想 。在 当代 作 家 中 , 受 佛 教 思想 影 响 之 深 , 深 界 定 缺 失 性 童 年 经 验 :所 谓 缺 失 性 经 验 . 即 他 的 童 年 生 “
活很 不 幸 , 是 物 质 匮乏 , 是 精 神遭 受 摧 残 、 抑 、 活 或 或 压 生 极端 抑郁 、 重 。 ” 1 妮 宝 贝作 品 中几 乎 所 有 的 女 主人 沉 E安 3 公都 有 着 缺 失性 童 年经 验 , 们 虽 然 物 质 富裕 , 神却 或 她 精
的 、 对 的和 暂 时 的 。 妮 宝 贝作 品 中 的女 主人 公 身 上都 相 安
流露 着 佛教 思 想 , 们 或 者认 为 一 切都 是 偶 然 的 、 定 好 她 注
验对 创 作 的 影 响这 个 说 法转 换 成 童年 经 验 对 于个 人将 来 性格 的影 响 。 性 格 又是 决 定命 运 的 , 么童 年 的经 验也 而 那
就 可 以决 定 一个 人 成 长后 的命 运 了 。童 庆 炳先 生 曾这样 佛 教 自从 古 印 度 传 来 以 后 , 经 过 中 国 本 土 文 化 的 改 造 , 经 成 了 中 国文化 中不 可 缺少 的一 部 分 。从 古 到 今 。 已 很 多 大 思 想 家 、 文 学 家 都 深 受 其 影 响 。从 唐 宋 的 王 维 、 大 柳 宗元 , 至 曾经 力 反 迎 佛 骨 的韩 愈 、 东 坡 等 , 现代 甚 苏 到 的鲁 迅 、 作 人 、 达 夫 、 地 山 、 名 、 红 等 , 直 到信 周 郁 许 废 萧 一 仰 严 重 缺 失 的 当 代 , 余 华 、 铁 生 、 妮 宝 贝 , 可 以 看 如 史 安 都
初中资料朝花夕拾无常原文及赏析
朝花夕拾无常原文及赏析《无常》通过此类事件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该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朝花夕拾无常课文原文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乔尔纳,凡是神,赦罪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掌理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祠庙和东岳大帝之类。
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角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迪阿尔库乡下人扮演的。
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锯齿或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鬼卒拿着钢叉,钩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的虎头牌。
据传说,鬼王是只取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蜘蛛抱蛋什么鳞,却仍然腿脚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
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村妇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
他不但随性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要说,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你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所,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
我虽然也曾瞻仰过十几次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
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养生魂的使者。
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度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往回,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年幼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机考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
经典的古风禅语 (菁选2篇)
经典的古风禅语(菁选2篇)经典的古风禅语11.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
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源自:《随念僧经》2.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4.空余漱漱是泪眼,自此一刻便注定你就是我前世未阐释的姻缘。
5.善恶一念之间。
6.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7.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8.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9.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
10.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11.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12.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13.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
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14.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15.学佛人*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
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经典的古风禅语2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2.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3.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4.愿所有的众幸福安宁,内心满足!5.水中捞月一般毫无结果?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樊登解读:正见
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北京的朝阳区里边就有几千个仁波切,那么谁将仁波切这个词第一个传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本《正见》的作者。
这本书当年风靡了整个的文化圈,大量的知识分子都是通过这本书,对于佛教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这个书的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他的推荐人很厉害,一个是李连杰先生,还有一个就是胡因梦,他们推荐了这本书,所以它的销量非常大。
这本书是一个普及性的著作,它起源于哪儿呢?就是有一次这位仁波切在飞机上,因为他生活在美国,他有特别多西方的教育的背景,而且很幽默。
书里边经常会用到很多只有现代的潮流人士才会用到的比喻,所以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
他在飞机上做旅行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看他是一个和尚,就问他说到底什么样的人算佛教徒?这个仁波切就想了半天,然后说那我回答你,如果满足这四个条件就算是佛教徒。
就开始讲这本书里的主旨,就是四法印。
佛陀所讲的四法印,这四法印如果你满足的话,你就是一个佛教徒。
当他把这一大段讲完了以后,旁边的那个人已经睡着了,但是仁波切决定说我得把这个东西写下来,用《正见》这本书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正见,就是我们说的八正道之一。
正念、正见、正定、正信、正精进、正思维、正宇、正定,这些东西是八正道。
正见就是你怎么样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你看待这个世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叫作诸行无常,你相信诸行无常吗?什么叫诸行无常?就是一切和合的事物皆无常,就是这个杯子,你现在看起来它很横长,这就是一个杯子,我随手一摔,它就不再是一个杯子,它就会变成垃圾,这叫诸行无常。
第二个叫作诸漏皆苦,人产生的一切情绪都是苦的,一切的情绪都是苦的,你相信吗?当然我们知道生气、愤怒、嫉妒、伤心、绝望,这都是苦的,但是爱情呢,喜欢呢?那么美好的瞬间,吃冰淇淋时候的感受,看电影时候的感受,难道这也是苦的吗?那这叫诸漏皆苦。
你相信这些东西都会是苦的吗,它会变。
第三个就是诸法无我,诸法无我什么意思,一切事物皆无自信。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 涅盘寂静的意思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是佛教的四法印,也称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诸行无常:世间上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诸法无我: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
有漏皆苦: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叫做“有漏”;因为有漏,所以都是变化无常、生灭不息的,既然无常变化,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存在,所以都是虚妄不实的。
既然虚妄不实,因此众生所追求的一切有为法,都是痛苦的根源。
涅槃寂静:涅槃是无漏法界,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超越时空,超越相对,绝对圆满清净的境界。
这四法印是佛教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所在。
朝花夕拾无常的笔记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无常的笔记读书笔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无常》一文以生动有趣的笔触描绘了无常这一鬼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和人性的特点。
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开篇就对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进行了描绘,“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
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样的描写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幻色彩的世界。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无常是一个有人情味、公正善良的鬼。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拿人也常常是在傍晚或深夜,倘若夜行的人被他看见,他便飞也似的拿了钢叉追去,这人便吓得半死。
待到被拿的人到了阎王殿,无常便放下钢叉,对阎王说:‘这人是我一时拿错了的。
’阎王多半是不相信的,但他仍然把人放了回去。
”这种行为与那些冷酷无情、刻板僵化的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无常的善良和人性。
无常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现实寓意。
在当时的社会中,封建礼教和旧制度的束缚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公。
而无常的出现,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他的公正和善良代表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鲁迅先生通过无常这个形象,对那些虚伪、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比如,文章中提到“在庙里泥塑的,在书上墨印的模样上,是看不出他那可爱来的。
最好是去看戏。
但看普通的戏也不行,必须看‘大戏’或者‘目连戏’。
”这里的“大戏”和“目连戏”正是当时社会中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而通过对这些戏中无常形象的描写,鲁迅先生揭示了传统文化中那些腐朽和落后的部分。
同时,无常的形象也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无常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都逃脱不了生死的轮回。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无常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有限的生命。
无常的文章主旨
无常的文章主旨无常。
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们常常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无常意味着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变化,无常的存在让人们感到不安和恐惧。
然而,正是因为无常,人们才能够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生活中的无常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变故,比如生老病死、财富的得失、人际关系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但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在社会生活中,无常也是普遍存在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在自然界,季节更替、天气变化也是无常的表现。
无常的存在让人们明白,一切都是短暂的,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无常,人们常常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因为无常意味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不安。
然而,正是因为无常,人们才能够学会适应变化,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如果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能会变得麻木和漠视。
无常让人们懂得,生命是宝贵的,每一刻都值得被珍惜。
在佛教中,无常是三无之一,也是修行的重要内容。
佛教教导人们要面对无常,要学会接受变化,要明白一切都是短暂的。
只有面对无常,人们才能够超越生死,达到解脱的境界。
因此,无常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人们修行道路上的一块拦路石,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引。
如何面对无常,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无常,人们需要学会接受变化,学会适应变化。
人们需要珍惜当下,不要总是留恋过去或幻想未来。
人们需要学会放下执念,不要总是执着于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面对无常,人们需要学会放下功利心,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功利而忽略了生命的本质。
面对无常,人们需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总是抱怨和埋怨。
无常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人们修行的指南。
面对无常,人们需要学会接受变化,珍惜当下。
只有面对无常,人们才能够超越生死,达到解脱的境界。
让我们学会面对无常,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2.5《无常》(自读任务单)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2.5 《无常》自读任务单1. 理解本章节主要内容。
2. 自主完成各章节测评。
《无常》、导读微课、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阅读下面的资料,初步了解本章节概况本文描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只有在阴间,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任务二:阅读原文,结合下列问题,做好圈点批注。
【思考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无常?2.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塑造无常这个形象呢?任务三:观看导读微课《无常的魅力》,理解探究阅读中的疑难。
【疑难解析】1.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无常?鲁迅在《无常》这篇散文中,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的形象。
鲁迅对这个形象,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首先,这是中国的“下等人”即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个鬼魂形象。
鲁迅经过考证,证明无常不见于印度的佛经,“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人生无常”这类的话,大概这意思传入中国之后,人们便将它具象化了,因此“这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
”但他又是中国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出来的,与上层统治者塑造的鬼神根本不同。
鲁迅说:“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他“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
这里的“神”,显然是反动统治者的写照,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权“随意杀人”。
至于那些卤簿中的鬼卒、鬼王们,尽管穿得“红红绿绿”,蓝脸上“又画些鱼鳞”,手持钢叉和虎头牌,但人们对他们并“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
然而,在一切鬼众中,人们“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
只要一见他出场,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他不但有“活泼而诙谐”的性格,单是那“浑身雪白”的装束,就使他在红红绿绿中有“鹤立鸡群”之概。
鲁迅爱劳动人民之所爱,正说明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是相通的。
诸行无常成语意思
诸行无常成语意思
发音:zhū xíng wú cháng
简拼:zxwc
类型: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诸行无常,是生是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解释:佛家语。
指万物变化多端。
比喻人生无常。
示例:对于充满万物的和按他的意志支配万物的上帝,由于诸行无常意志不复存在。
广州志道禅师者,南海人也。
参六祖曰:“学人初自出家,览涅槃经仅十余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祖曰:“汝何处未了。
”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于此疑惑。
”祖曰:“汝作么生疑。
”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
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
不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
全是苦苦不可言乐。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
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
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
生则従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
无常批注赏析三篇
无常批注赏析三篇读完《无常》,那充满人情味儿的活泼而诙谐、可怖而可爱的活无常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
这位专事勾魂摄魄的阴间使者,非但没有丝毫的凶恶和可怕,相反,他的善良、可爱却给人留下了经久难忘的美感。
这篇作品创作于作者被通缉中的19____年6月23日,时值三一八惨案过去3个月。
面对反动派的血腥暴行,出离愤怒的鲁迅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①; 更令他愤慨的是在这民国以来最黑暗②的时候,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流竟充当了军阀帮凶的角色,散布流言说青年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鲁迅为此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系列投枪匕首般的杂文,揭露刽子手的卑劣行径和流言家的险恶用心;同时又以回忆往事的形式创作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现实性极强的散文,旨在更深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③。
散文创作是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必然溶进作家强烈的感情。
巴金在读《野草》时曾看到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④。
其实创作《无常》又何尝不如此! 现实是那么黑暗,实在无话可说的鲁迅,从民间文学中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⑤,他说阴间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⑥。
因此,鲁迅才以自己的再创造给无常这个民间的复仇者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
从而使无常不仅作为惩恶扬善的使者,而且寄托着作者坚定的美学追求。
如果要论《无常》的审美特征,首要的便是将小说典型化的因素与散文有机结合。
散文理论家曾概括了散文小说化的三个特征:一是注重刻划人物形象,二是适当穿插故事情节,三是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心理⑦。
这几点,《无常》几乎都达到了。
本来典型化原则就并非小说的专利,《野革》中的过客就是采用这一手法塑造的一个革命者的典型,遗憾的是人们常看到的似乎只有阿Q、孔乙己等小说中人,至于无常则不是作为典型理解的。
其实只要我们从无常所表达的人民的愿望和它对人生的达观对于死的无可奈何,而且随随便便⑧来看,就不难理解了。
鲁迅《无常》原文赏读
鲁迅《无常》原文赏读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
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
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
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
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
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
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
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踏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
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象一个“八”字。
《无常》读书笔记-《无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无常》读书笔记-《无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鲁迅的《无常》,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更可以说是一种批判。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无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无常》读书笔记【1】《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
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
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
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原来这才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我正在读“无常”这一篇章时,也正好是全书的一半,这“无常”与之前“五猖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一定是鲁迅爱看的,不然怎么会写得这样细呢!从此看来鲁迅小时一定也很贪玩,不过这里主要还是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的一面。
《无常》读书笔记【2】无常,也就是鬼的意思。
每逢迎神赛就会有不同的人来扮演大大小小的鬼怪,鬼物们大约都是些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赤着脚。
他们扮演着各种鬼怪来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鲁迅用风趣的语言来描述了他小时候看见的那场迎神赛,而且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了迎神赛的经过。
鲁迅十分怀念他小时候的时光,但在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他对那些封建行为的讽刺和唾弃。
《朝花夕拾》测试题(含答案)
《朝花夕拾》测试题(含答案)《朝花夕拾》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年所作的回忆集,共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和《》。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10、“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研究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之类。
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大水猛兽,非常广阔,也非常持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是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的气忿之情。
中观派与唯识派的“空”观比较
中观派与唯识派的“空”观比较金东淑(현견)(北京大学哲学系)空(梵语sunya),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
有关“空”的范畴和“空”义的讨论构成了佛教思想的核心。
历史上,大乘中观、唯识两大派别各在探讨“空”义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人们分别将其称为大乘空宗与大乘有宗。
空宗认为“当体即空”,有宗则强调“真唯识量”,两大派别一直是各执一词,互相攻讦。
后人认为两派对立,造成佛教内部的不统一,使佛教形象大打折扣,并阻碍其发展。
那么,空有二宗的争论是否真如后人所描绘的那样势不两立,分河饮水?本文从佛教史上中观派和唯识派的空观思想分野谈起,在简要阐释两者的空观核心和体系的基础上,辨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认识空有二宗在大乘佛法体系中的理论关系,探求对佛教之“空”、“有”概念的更圆满理解。
对这个问题的求证,缘于我多年佛经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在此谈出些许认识,望就教于方家,得思想修行的进步。
一、中观派与唯识派空观的历史分野中观派与唯识派的空观分野始于公元4-5世纪唯识瑜伽行派的兴起,但空观的思想源头则要追溯至释伽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
在此之前,古印度的思想界有两种认识影响甚大,一是婆罗门思想,持“转变说”,认为宇宙是由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二是非婆罗门思想,持“积聚说”,认为事物是多因积聚而成,即所谓“因中有果”说。
释伽牟尼对于两方的观念均不认同,他认为世界一切现象(万法或诸法)都是“因果”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即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
所以,释伽牟尼在初转法轮时,提倡“中道”思想,即“缘起观、因果观”。
这就形成了早期佛教的空观。
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遍概念。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之一。
以后佛教思想的发展,从哲学根基上讲就是围绕着对缘起观和因果观为内容的“空”的理解和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诸行无常,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消失,真修行者当住于不放逸,时时长养圣胎。
--------------------------------------------------------------------------------
时间就像流水,永不回头;人生就像梦一般,似有却无。
--------------------------------------------------------------------------------
道业已成,人生没有遗憾事,随时可死;道业未成,则应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哪!
--------------------------------------------------------------------------------
没有感悟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的人,才会整天嬉笑懈怠、言不及义。
--------------------------------------------------------------------------------
六、诸行无常
[本专栏目录]
人生最可惜的是,我们终将死去离开一切;当这件事已经觉悟,慢慢接受了,人生还有什么可惜的事。
--------------------------------------------------------------------------------
--------------------------------------------------------------------------------
人类每一个人的命运,就像被人从亿万丈的悬崖推下,现在虽然还没有粉身碎骨,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更接近谷底。换句话说,在不久的将来必死无疑。有智慧的人,应赶紧寻求不死之道。
--------------------------------------------------------------------------------
走在路上,随便被一辆车子撞到人就会死;随便得到肝癌或传染到爱滋病也会死。生命是这样地脆弱,筑基在生命体上的财富、名望、身份、地位又算什么呢?
--------------------------------------------------------------------------------
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之后,人才会真的相信世间像梦一般的虚幻。
--------------------------------------------------------------------------------
感念世事无常,念起佛号就会倍感亲切。
----------------------------------------------------
修行不是今日知道怎么修,明日就会成就,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而死亡却随时可能来临,所以修行要及时。
人每天都在生死边缘,却不自知。
--------------------------------------------------------------------------------
人们都害怕没钱,其实生命中最大的威胁,应是无常危脆的生命本身。
--------------------------------------------------------------------------------
--------------------------------------------------------------------------------
人生就是这样,一副棺材等着你。
--------------------------------------------------------------------------------
--------------------------------------------------------------------------------
心念、身体、家庭、团体、社会、国家、世局、宇宙,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着,丝毫由不得己。修行人啊!何处是你我家乡?此时不修行,更待何时?
--------------------------------------------------------------------------------
人生无常,任何人都有可能晚上睡觉,明早见不到太阳,早上出门,晚上回不了家。可惜一般人少有这样的警惕。
--------------------------------------------------------------------------------
年轻的心不懂无常,总认为明天会更好,其实明天的明天是身在荒冢。
--------------------------------------------------------------------------------
人生不要坚持六十岁才退休;能退的时候便及早退,因为人生短暂,明日将如何,谁也无法测知;而重要的是,要及早思考、规划人生,乃至获得安身立命,通晓生死之道;否则一旦死神召唤,一切将再也来不及。回顾一生,将像是一场充满矛盾荒谬、辛劳忙乱的败秀。
有道者随时怀抱临终的心情,凡夫则企望长生。
--------------------------------------------------------------------------------
对无常的感触愈深刻,则身心就愈脱落轻安。
--------------------------------------------------------------------------------
--------------------------------------------------------------------------------
‘也许我不久之后,就要离开人间了’——经常这样警惕的人,道业就易成就。
--------------------------------------------------------------------------------
修行人观‘万物如同热锅上的芝麻’刹那跳动不已,安稳的环境也罢,变动的乱世也罢,总之,诸行无常,重要的是习定修观,见法、得法、入法。
--------------------------------------------------------------------------------
还好诸行无常,一切不公平的事,无常都会替我们解决。
--------------------------------------------------------------------------------
你能想出一种永久的关怀吗?—— 一切都是短暂。
--------------------------------------------------------------------------------
诸行无常,轮回可怖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将有限的光阴,不知明日或何日将消逝的生命,花费在贪图享受、议论是非,实在可惜!
--------------------------------------------------------------------------------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希望同修每个人都要以修行为重——而倘能念兹在兹,其实照顾家庭、爱护教团自然也在其中了。
人的生命就像太阳底下的冰块,不断地溶化消失中,人生有什么事值得计较呢?
--------------------------------------------------------------------------------
人生虽说也有快乐美好的事物,但不必经营造作,且必然会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其实是疾病、别离与死亡。
--------------------------------------------------------------------------------
佛教的思想是立基于五蕴苦、空、无常、无我的‘缘起论’;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解脱境是以契应缘起的无我智为要因。倘若我们要学的是佛法,则不能不警惕诸行无常、身命危脆,并且在警惕中,时常以缘起为念,意欲信解之、现观之。
--------------------------------------------------------------------------------
要深刻信解人生无常、世间就如苦海一般。人们常说,世间有苦也有乐呀!怎么可以说它是苦海呢?而无常也是以后的事,现在不是正应该把握青春及时行乐吗?如果有人存着这样的想法,也是很自然的事。人本来就容易为心中的欲望和眼前的顺境所迷惑。经上说,一个人若真能洞察世间果真是苦海,则其人已经是初果圣人了。尽管彻底对世间死了心并不容易,但起码若能对‘世间是苦的、无常的’‘人生犹如梦一般地虚幻’这一佛教根本教义,能有深刻的理解和信仰,则可说是具足了修习只管打坐的良好基础。
--------------------------------------------------------------------------------
--------------------------------------------------------------------------------
人类的身体就像即将腐烂的食物,无论你怎么装饰它、怎么保养它,它终将会腐烂的。千万不要忘了那个躺在殡仪馆的尸体、坟场堆积的白骨,在不久的将来,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