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县二轮视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县二轮视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2· 山东文综历史·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 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 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 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 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 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 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抓关键: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 “周孔之道”,宋代以后 被称为“孔孟之道”,紧紧抓住这一“变化”,分析变化出现 的结果和所出现的朝代,不难得出答案。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第二步:析选项
选 项 A
对应度 干扰 选项 干扰 选项
判断理由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与宋 代以后无关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 现,与“宋代以后”无关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 经典 陆王心学的兴起是在宋代以后,但陆王心学 主张内心自我反省,可排除
3、(2013· 山东文综·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 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C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 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 C错误, 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
三、横向比较儒家思想
视角3、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点解读】考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地主阶级势力壮大(3)思想: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2、流派代表及主张道家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以德治民;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影响深远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性本善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3、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w.w.w.k.s.5.u.c.o.m(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考纲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宋明理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①原因: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特点:糅合了阴阳、黄老之学、和法家的思想③基本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2)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结果: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①“理”是万物的本原②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点是宋明理学。通过引用周敦颐的观点考查学
生对理学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题干明确地 提到了万物与“仁”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仁政”思想,重 点也不是讨论阴阳问题,题干也没有体现顺应自然的思想。
典题与题源
典题7
[命题探源] 1.思想来源
学案10
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 想。 2.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 (1)天人感应;(2)君权神授;(3)三纲五常;(4)大一统。 4.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 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典题与题源
2.道家
学案10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 君主专制。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 或多余的人”,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打击旧贵族、是今 非古以及抑商等,所以D项正确。
典题与题源
典题3
学案10
(2012· 上海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 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 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14高考历史热点难点演练: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14高考历史热点难点演练: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大变革 ( )。

2.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 ( )。

3.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 )。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具有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的特点,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

5.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封建大一统思想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佛教和道教的迅速传播(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消极影响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

8.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对世界万物的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理”,而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存在于人心( )。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10.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经世致用”()。

答案1.√ 2.√ 3.√ 4.√5.×正确答案: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君权神授思想6.√7.√8.√9.√10.×正确答案: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工商皆本”【易错、易混、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有哪些?答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什么?答案“因材施教”。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什么?答案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4.诸子百家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答案孟子和荀子。

5.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什么?答案荀子提出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的主张。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学术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其他学派的主张,各学派展开争论。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时代因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针对社会变革,各阶级、各阶层从自身立场出发发表见解和主张;2、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政治的分裂使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3、文化因素: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二、“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学术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其他学派的主张,各学派展开争论。

三、诸子百家(儒、道、法、墨)的代表及主张(一)儒家学派——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

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他人。

目的:主张用爱人之心调和社会的人际关系,包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

实现仁的方式:“礼”。

内容:礼即《周礼》,为奴隶制时代的统治秩序。

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个人的私心杂念,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

目的:要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成分政治主张(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主张“德治”,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反对虐民、暴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成就: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教育不分等级,);教育实践:兴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育目标:全人观,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六艺)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76张PPT)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76张PPT)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 国古代思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 与问答题为主要形式,难度上 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 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儒学方面:先秦儒学、宋 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文学方面:主要以文学作 品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 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475B.C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规律认识】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 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 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 之间的阶级斗争。 •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源头。
【核心梳理】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君主批判思想
重点知识重建(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 ③思想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④阶级上: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 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 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意义: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
归纳总结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1)治国上,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 重人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 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 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 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 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老子(春秋)和庄子(战国)(1)老子:①主张道是世界本原,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庄子:崇尚自然、精神自由(逍遥),淡泊功利;齐物论(事物之间无界限)。

2.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战国)(1)孔子(春秋末期)①核心思想:“仁”。

其现实意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德治)。

③消极思想:礼(周礼),指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作用: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⑤整理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子(战国时期)①政治思想:仁政。

(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者统治)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3)荀子(战国时期)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基本含义:自然界的运动有其规律性,人类应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现实意义:有利于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②政治思想:“仁义” “王道” “以德服人”。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认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对后世封建治世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伦理观:性恶论。

3.墨家:墨子(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法家:韩非子(战国时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

为后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3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1.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1)原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糅合在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

考点1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 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 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 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 决问题迈进。
(1)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 材料二 • 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 “舍生取义” ——《孟子》
(2)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

明末清初儒学十分活 明代中期 魏晋隋唐时期 跃,三大进步思想家 宋代儒 王阳明把 ← 理学发展←学发展←儒学吸取佛、 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 道精神,进一 为理学 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 成为心学 步发展 的新思想体系。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需要,统治者的推崇;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 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 承; 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 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道家
法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道与自然无为
韩非
墨家
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事异则备 变’, 主张变革,与时俱进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注重实利,节俭朴素,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⑴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专题概览】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冲击与三教合一—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儒道两教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但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明初理学官方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成为八股取士的依据,后来渐渐走向僵化。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上的反映)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各学派争相发表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实质: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关系上,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特别地礼贤下士,“士”阶层的活跃;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

(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内涵和实质孔子:仁、为政以德。

孟子:民贵君轻,善待民众。

荀子思想:君舟民水,仁义与王道内涵:强调君民互相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实质:古代民本思想是维护君为中心,并不是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共13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共132页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演变二轮复 习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体现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