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古茶道 二百年俄商情

合集下载

中俄茶叶之路验证

中俄茶叶之路验证

茶砖先集中到汉口,再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过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

俄商们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彼得堡与莫斯科。

聂家市茶以船载,由方志盛、方志昌、土地巷、康公庙、大桥等码头下到聂市河,经黄盖湖入长江,再经汉水至樊城老河口上岸,自聂家市至老河口水路不足200公里。

上岸如同武夷山茶一样,改用大车陆运,每个商队常有大车千辆,穿河南至山西大同,然后分东西两路分销。

东路,以张家口为集散地,除当地销售部分外,大部分北运,越戈壁至外蒙古的库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携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还有少量茶叶继续北运至赤峰、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海拉尔等地。

西路,以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为集散地,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北运至外蒙古的乌里雅及苏台等地,西运至包头、宁夏,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各处。

由此可知,临湘聂家市茶与武夷山茶相较,聂家市茶运输无旱路之劳,中途不需几度改包、装卸,水路也短约400公里。

1、清代初、中期湘鄂闽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清代初、中期,“丝绸之路”衰弱,“中俄茶叶之路”兴起。

中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

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

“中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俄国境内的主要是俄罗斯人。

茶路遥远,数万骆驼和马匹穿梭运输,车水马龙,驼铃马啸之声,飘散旷野,数十里可闻。

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事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

西客者,山西商人也。

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

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6月)(教师版)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6月)(教师版)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6月)姓名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内外服制D. 郡县制2. 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

据此可知()A.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 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 边疆和内地一体化3. 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A. 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 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 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 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4. 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

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A. 儒学开始渗透基层B. 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C. 边疆局势日趋稳固D. 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5. 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

繁荣近200年的中俄茶叶之路

繁荣近200年的中俄茶叶之路

繁荣近200年的中俄茶叶之路许多人都知道,中国和中亚、欧洲之间有一条古丝绸之路,它曾经是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却很少有人知道,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我国的北方草原曾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并且能直抵欧洲的驼道。

那是一条已经被历史尘封,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

这条茶叶之路繁荣了近200年,是当时重要的国际商道。

昔日的边境小沙丘恰克图逐渐演变成“沙漠威尼斯”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

公元1654年,俄国公使巴伊科夫在北京住了半年多,清政府每天提供一定的普洱贡茶给俄国使团,巴伊科夫在同清政府打交道的北京贸易谈判中,购买了茶叶带回国。

公元1674年,莫斯科已经有中国茶售卖。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不但确认了两国东段的边界及其走向,也正式开启了两国间的商贸往来。

公元1716年,俄国来华商队开始成交茶叶,此后,茶叶逐步成为俄国商队采购的重要商品。

1727年,清政府与沙俄帝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的边界线,更丰富了清王朝与俄国的贸易形式。

从此,两国贸易局面一步步打开,从单纯的商队贸易逐步过渡到商队与边境互市贸易并存。

恰克图这个昔日的边境小沙丘,也由于贸易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繁荣一时,被俄罗斯和欧洲的商人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造成这种繁荣的根本原因就是茶叶贸易。

当时,茶叶是两个大国主要的进出口商品。

中国茶叶输入俄国后,开始还只是俄国王公贵族、富商和文化名流的时尚饮品,到了18世纪末,茶叶就成为了俄国西伯利亚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在俄土战争和俄法战争中,俄国军队还配备了中国茶叶。

从19世纪开始,清政府同俄国的茶叶贸易进入了辉煌时期,茶叶出口量逐渐超过棉布、丝织品而跃居第一位。

公元1811年,茶叶出口俄国达8万普特,公元1820年超过10万普特,茶叶已占当时两国贸易额的88%。

1857年,马克思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

万里茶路之晋商:中俄商贸往事

万里茶路之晋商:中俄商贸往事

(三)跨国贸易、开辟商道
康熙五十九年(1720),库伦成了 中俄双方贸易的合法地点。
谢谢观看!
(三)跨国贸易、开辟商道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亲征 噶尔丹获胜,全面开放了汉蒙民族的 民间交易,俄国商人通过外蒙古(今 蒙古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
(三)跨国贸易、开辟商道
• 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廷允许俄商 由恰克图入境经商,俄商来北京进行官 方贸易的路线是:圣彼得堡——雅罗斯 拉夫尔——大乌斯秋格——索利卡姆斯 克——秋明——托博尔斯克——伊尔库 兹克——贝加尔湖西南端——恰克图— —库伦——张家口——北京。
万里茶路之晋商
中俄商贸往事
(三)跨国贸易、开辟商道
• 最初的贸易的路线主要是:色楞格——库伦——张家口——北京。
(三)跨国贸易、开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
• 康熙三十一年(1692),彼得大帝 任命伊台斯为沙皇使节,携带国书 前往中国。
• 伊台斯一行人的行进路线大体是: 莫斯科—凯戈罗德—乌特卡—涅维 扬克斯—托博尔斯克—上乌丁斯克 —尼布楚—张家口—北京。

万里茶道 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 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大道,它起始于中国福建省的武夷山市,经过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最终通往俄罗斯。

在这条商道上,茶叶贸易繁荣兴盛,成就了许多著名的茶叶品牌和商人。

其中,景隆号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景隆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时,景隆号码头每天有三百艘船只在崇安下梅转运茶叶,盛极一时。

1694年,邹氏家族落户于武夷山下梅村,开始种茶、制茶和贩茶,开创了陆路万里茶路和海上万里茶路,将茶叶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隆号茶叶逐渐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关闭了各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邹氏家族将武夷茶市场转向广州十三行,售卖给洋人,开辟了邹氏茶的海外贸易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邹氏后裔秉承“无二值、无欺隐”的祖训,恪守“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商德,立志传承和振兴百年老字号。

2014年,景隆号第十代
传承人创立了武夷山邹氏景隆号茶叶有限公司,公司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核心区,这里是全球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世界武夷岩茶的发源地。

2017年,景隆号岩茶和红茶分别被蒙古国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馆藏,这也是对景隆号茶叶品质和品牌价值的肯定。

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同的今天,万里茶道作为一条同“丝绸之路”一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作者:王茹芹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31期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到1924年结束,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

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外蒙古,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000余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茶道”,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19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20世纪初,由于运茶线路改走江海水路和铁路通讯事业的发展,前苏联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的影响,以及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一、万里茶道的历史沿革(一)万里茶道的形成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

饮食以肉食为主,缺少蔬菜等维生素的摄入。

由于茶能解腻、提神、补充体内维生素,所以,自唐以来,游牧民族“均赖茶以活”,以至于“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成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

唐宋以来,中原统治者开辟了“茶马互市”,这种交易不仅对经济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成为相互制约的主要手段。

明政府开创了“东有马市,西有茶马”的茶马贸易全盛期。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起,张家口、大同、宣府(河北宣化)等成为北方“茶马互市”重镇。

1571年,三镇年交易马匹7000余匹,到1582年,年交易马匹数量就上升到5万匹以上。

清代时东口(河北张家口)、西口(山西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杀虎口)两口茶叶贸易更趋繁荣。

张家口和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不但成为北方茶叶集散中心,而且发展成为茶叶国际商路上对俄贸易的重要商埠。

清代中俄边贸关系渐趋活跃,俄多次派遣商队来华进行贸易。

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涅尔琴斯克条约》),为双边贸易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路就此开通。

1727年,中俄再次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了双方各在划定的边界建立商贸城市进行交易的原则。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繁荣约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古商道。

这条古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一路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继而通往欧洲和中亚各国,全长1.3万公里。

中俄“万里茶道”,以汉口为起点,借道汉水北上,过河南,进山西,越大漠,至今俄蒙边境的恰克图,继而经莫斯科、圣彼得堡,贯通亚欧,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清咸丰初年,晋商在恰克图卖出的茶叶总额达到600万卢布以上,占中国所有输出到恰克图商品的98%。

从17世纪到19世纪,晋商与俄商交易的重点在茶叶贸易上,所以当时的中俄贸易之路被称为茶路一点都不为过。

中俄“万里茶道”由晋商开辟,在19世纪中叶之前,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也一直由晋商主导。

中俄茶叶贸易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及我国内地种茶业、茶叶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深了中俄文明的交流。

数百年历史中,茶叶之路一直起着亚欧大陆之间交通线和融汇点的作用,亚欧两大洲的人民正是通过一件件商品的交换,使双方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漫漫茶路驼铃声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茶路运输贯穿中俄,在中国境内经过八省,山西茶商把能够运用的交通工具用到了极致。

遇到水路,就雇船装载;遇到旱路,就靠牛、马、骆驼运输。

夏秋两季以牛马为主,据当时资料记载,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冬春两季运输就要靠骆驼,大约35天抵达库伦,之后渡河到恰克图。

茶叶贸易繁盛期间,茶路上驼队繁多,一队队的骆驼、一个个的商队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景象。

茶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那里的茶叶经由晋商带到俄罗斯,使武夷山闻名国际;茶路的终点――俄罗斯恰克图,从普通的要塞发展为当时的大城市;茶路途经的下梅、归化、库伦等地无不成为熙来攘往的集贸中心。

浅析清代中俄“万里茶道”由盛转衰三个阶段及其原因

浅析清代中俄“万里茶道”由盛转衰三个阶段及其原因

浅析清代中俄“万里茶道”由盛转衰三个阶段及其原因摘要:“万里茶道”是一条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跨越欧亚大陆1.3万多公里的国际贸易通道。

对“万里茶道”的分期问题研究是研究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基础。

虽然我国目前中国尚无确切定论,但中俄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出兴起、发展、繁盛、衰败的趋势也是不容置疑。

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首先,《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签署,使中俄茶叶贸易由民间走向官方,创造了新的局面;其次,大约在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数据见顶但急剧下降;在此之后,20世纪初,随着外商全面控制茶叶生产和市场,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全面下滑。

在发展研究过程中,“万里茶道”呈现出独特的生态环境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市场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财富,对当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中俄“万里茶道”是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自福建武夷山起,经过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抵达内蒙古,进而向北通往蒙古和俄罗斯的以茶叶贸易为主的长达13000多公里的国际贸易要道。

它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穿越亚欧大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也是亚欧文明相互传播、共享的文化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具有文化自信和自我意识的专家、学者等自发地对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城市的万里茶道历史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实地勘查,同时前往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寻找与万里茶道有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学术论文,部分以专著形式发表,相关成果丰富。

南开大学米镇波教授的《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是一部研究万里茶道的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李希曾主编的《晋商史料与研究》是山西阳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关于晋商历史研究的文集。

这本文集从多方位多视角进行再现了当年晋商的历史文化风貌,探讨晋商的历史地位、作用、兴衰主要原因、经验教训及对当今的实践意义。

万里茶道 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 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品牌故事一、引言万里茶道,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茶贸易古道,东起福建武夷山,西至俄罗斯圣彼得堡,跨越中国、俄罗斯、蒙古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证了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辉煌。

如今,万里茶道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传承着茶道文化,传播着茶的精神。

二、万里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万里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

它不仅是茶叶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茶文化、儒释道思想的传播载体。

在我国茶文化中,万里茶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品牌故事万里茶道品牌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茶道文化。

品牌创始人通过对古法制茶工艺的挖掘和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高品质、独特风味的茶叶产品。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万里茶道还不断创新,为现代人提供更多优质的茶产品。

四、万里茶道品牌的特色万里茶道品牌以高品质、独特性为核心竞争力。

在选材上,严格筛选优质茶叶原料;制作过程中,遵循古法,结合现代科技,确保茶叶品质;口碑传播上,以消费者为中心,秉持诚信经营,赢得了广泛好评。

五、茶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茶道文化的传承者,万里茶道不仅致力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还注重茶道文化的传播。

通过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讲座、体验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体验茶道文化,感受茶道的魅力。

六、茶道旅游的开发与推广近年来,万里茶道积极拓展茶道旅游业务,结合茶文化、地方特色,打造富有魅力的茶道旅游线路。

游客在游览茶园、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深入了解茶道文化。

七、当代茶道生活的实践与体验在现代生活中,万里茶道提倡简约、宁静的茶道生活方式。

通过推广茶道课程、茶艺培训等,让更多人学会品茗、领略茶道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八、结语万里茶道,一条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古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见证着茶道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趣谈中俄万里茶道 亦为汉口茶叶由俄国转销至欧美通道

历史趣谈中俄万里茶道 亦为汉口茶叶由俄国转销至欧美通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俄万里茶道亦为汉口茶叶由俄国转销至欧美通

导语:百多年前,中国茶叶从汉口经中俄万里茶道长途跋涉运至俄罗斯,部分茶叶再由俄罗斯运销欧美。

这一史料记载的事实近日发现物证。

昨日,“布衣
百多年前,中国茶叶从汉口经中俄万里茶道长途跋涉运至俄罗斯,部分茶叶再由俄罗斯运销欧美。

这一史料记载的事实近日发现物证。

昨日,“布衣参事”陈勇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印有当时俄国国徽的英文茶叶包装标签,标签显示,中俄万里茶道也是汉口茶叶通过俄国转销至欧美的通道。

这张彩色茶叶包装标签宽、高分别为35.5厘米、43厘米,纸棉材质,标签中间印有彩色俄国双头鹰国徽图案,上面印制的英文翻译成中文大意为:源自汉口的上等头茬新季功夫茶,经由陆地至俄国精选。

收藏者陈勇透露,该标签为一位朋友不久前从美国觅得。

陈勇业余关注万里茶道历史研究及实物收集,他认为,该标签应为当时茶叶运输箱上的张贴物,印制年代大约为19世纪80年代至1910年,至少不晚于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时间。

当时,俄商基本垄断了汉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标签上所说的“功夫茶”即在汉口生产的中国红茶砖。

茶叶由汉口启程沿万里茶道运至俄境内,然后再由俄国运往欧美国家。

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曾对近代汉口茶叶输俄线路作过专题研究,他证实了陈勇的说法。

张笃勤说,中国茶叶从汉口启程经万里茶道长途跋涉运至俄罗斯后,一部分茶叶由俄罗斯销往欧洲腹地,这一史实有据可查,但相关实物在国内尚是首次见到。

他认为,这张英文茶叶包装标签的发现,同时也证明了作为近代中俄万里茶道起点,“汉口”及
生活常识分享。

万里茶道历史背景及意义

万里茶道历史背景及意义

万里茶道历史背景及意义
万里茶道指的是一条始于中国南方茶产区,最终抵达俄罗斯的国际商道。

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如下:
1. 历史背景:
*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食用茶叶的国家。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清边销茶的兴盛,中国茶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 17世纪末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人在武夷山、幕阜山、雪峰山、武陵山等茶源地采购茶叶,通过水陆运输至汉口集中,再转运至俄罗斯。

这条商道全长约14000余公里,连接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地区。

2. 意义:
*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联通欧亚的人流、物流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 它见证了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的兴盛,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成果。

* 万里茶道沿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茶园、古村落、交通类遗产、加工类遗产、商贸类遗产、服务性遗产、礼仪类遗产、纪念性遗产以及可移动文物等。

史上最著名的茶道经典诗句

史上最著名的茶道经典诗句

史上最著名的茶道经典诗句史上最著名的茶道诗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史上最著名的茶道诗句,一起来看看。

史上最著名的茶道诗句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郑板桥)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唐·徐夤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范仲淹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

(王师俭)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郑板桥)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茶道的诗句1、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2、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俄商对近代中国砖茶业投资的发展阶段_文|陶德臣

俄商对近代中国砖茶业投资的发展阶段_文|陶德臣

俄商对近代中国砖茶业投资的发展阶段文|陶德臣砖茶是流淌在“万里茶道”上的主要茶类,是中国对俄贸易的主要货物。

然而,这一重要产业成为俄商长期投资的项目,并为俄商严密操控。

正是凭借投资造成的产业优势,俄商控制了近代中国砖茶产业。

俄商对砖茶业的投资是近代中国茶业经济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对近代中国茶叶生产、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对于这一重要课题,学术界虽有研究涉及相关内容,却没有专文发表,这与俄商砖茶厂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为推进此专题研究走向深入,拟从俄商投资近代中国砖茶业的发展阶段作出研讨。

俄商砖茶厂生产能力的增加是一个历史过程。

但“茶叶是俄国对华投资最初的原因。

俄国茶商在华设立了茶厂,购置了地产。

以经营茶叶为主的俄人,开始侨居于华北某几个都市,如天津、张家口等处,由此将茶叶输到恰克图”。

这里讲的茶厂就是砖茶厂。

俄罗斯古代茶壶起步鄂南俄商设立砖茶厂始于1863年的鄂南茶产区,羊楼洞是其设厂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了更多通商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茶叶的掠夺。

1861年,距羊楼洞砖茶区不远的汉口开埠通商,大大刺激了俄商就近掠夺中国砖茶的野心。

于是,恰克图的俄商立即南下汉口,抛开晋商,自开砖茶厂制销砖茶。

“嗣汉口辟为商埠后,俄商始在湘、鄂两省内地产茶之区,设立茶厂,以便制造砖茶”。

俄商设立内地砖茶厂的时间是1863年,地点为羊楼洞、崇阳、羊楼司。

1876年的《海关关册》说:“砖茶几乎是专门供俄国销场而制造的。

直到最近几年才由俄国人监督在以汉口为出路的崇阳、羊楼洞及羊楼司等产茶区制造砖茶。

”工厂设于1863年,可从下列资料得知:“前几年在边境市场上山西行庄大约有一百个,可是自从1863年俄国人自己在汉口开办企业以后,山西行庄的数目就缩减为六十或七十个。

他还说,在1864年俄国人学会了怎样制造砖茶,在1865年有半数以上的茶经由天津发往恰克图的砖茶,是俄国人自己在湖北内地加工制造的”。

其实,1863年俄国“开办企业”的地点是“湖北内地”,而不是汉口。

万里茶路上的河南商业重镇

万里茶路上的河南商业重镇

万里茶路上的河南商业重镇作者:华夏经纬网盛夏一“万里茶路”鼎盛二百年恰克图茶市仓库翻拍资料图片引子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有一群山西商人通过一条古商道,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公里,纵贯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辉煌的国际商业传奇。

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把商业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跨越区域之大、经营时间之久,世所罕见。

站在大历史观角度下横向比较,我们发现,茶路两端中与俄,共同创造了两百年的繁荣。

之后,由于两国对商业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不同轨道向前运行。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定两个帝国哪个可以得到领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显示出谁占经济优势。

”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

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失去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

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当面对世界和俄国时,晋商非晋商,他就是中国人。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庞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强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

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不同”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商号,使之公平有序。

当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就是“商业理念最先进”的中国商人。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剖析,晋豫两省生活相近,水土相连。

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

晋商至豫,“感觉一半回乡了”。

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干系。

茶路在豫境绵延,沿途串连起多个重要商业城镇,并通过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当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长期友好交往、关联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路线,走访主要商业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势力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怎样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晋商智慧,中俄茶战

晋商智慧,中俄茶战

晋商智慧,中俄茶战在万里茶路兴盛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商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将茶叶运送到了遥远的地方,而俄商也通过与他们的交易获得了诸多利益。

在历史的长河里,波浪翻涌,商路也折射出了国运变换过程中的坎坷。

晋商是万里茶路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从武夷山到湖南、湖北、内蒙古,经过库伦再到恰克图,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其中都充满了险恶,而晋商却用自己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打通了重重关卡,在历时一百多年的中俄茶战中努力坚持。

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福建、江西等地的茶路被阻断。

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也对行商增加征税厘金,让运茶的成本大幅提高,万里茶路在动荡之中差点儿被中断。

晋商却找到了办法,他们绕道两湖地区。

在湖南安化和羊楼洞找到了新的茶源,将这里的茶叶加工成砖茶,沿着水路运送到汉口集中起来,然后再从襄河送到樊城,登上陆地之后又用畜驮的方式,行进数千公里,进入恰克图、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也正是因为这一改变,19世纪后期,万里茶路的起点从下梅村变成了汉口,也让汉口在18~19世纪成为我国三大茶叶集散中心之一,被称为“东方茶港”。

1890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二世来到中国访问,专门前往汉口参观茶叶市场。

张之洞在汉口宴请了他,并介绍了俄商与晋商在汉口的贸易情况,令其大为赞叹。

汉口成为万里茶路的起点之后,茶路也逐渐分化成为两条商路,一条是从汉口出发,水路到襄樊、唐河、社旗,登陆后骡马运往张家口,或者是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归化城(在今呼和浩特市),再运送到俄国各地;另一条则是从汉口出发,沿着长江运到上海,再转运到天津,再从陆路送到恰克图、西伯利亚。

茶叶产地和晋商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作为万里茶路的基本货源,福建茶叶资源被晋商垄断。

品种全、产量高的福建武夷山星村、赤石、下梅村等集散中心成为晋商采买茶叶最重要的货源,而随着晋商的到来,当地茶农也得以开辟更大的茶园。

在努力经营茶叶产业的同时,晋商也对当地茶树的培育、加工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茶道带来襄阳商业繁荣

茶道带来襄阳商业繁荣

茶道带来襄阳商业繁荣清晚期,茶道逐渐被俄国人垄断。

鸦片战争以后,俄国商人开始从襄阳转运茶叶。

《襄樊港史》载:“俄商经襄阳转运的茶叶数量很大,据1892年至1901年《通商华洋贸易总册十年报告》记载,清晚期,茶道逐渐被俄国人垄断。

鸦片战争以后,俄国商人开始从襄阳转运茶叶。

《襄樊港史》载:“俄商经襄阳转运的茶叶数量很大,据1892年至1901年《通商华洋贸易总册十年报告》记载,俄商经汉水北运的茶叶‘每年约有20万担运往俄国本部,平均约2.5万担运销于西伯利亚和蒙古’。

从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俄商从襄樊港转运的茶叶达2684214担,占俄国输入茶叶总量的15.9%,最高年份占64.7%。

俄商利用襄樊港转运茶叶达数十年之久。

”另据日本人水野辛吉著《汉口》一书载,自俄商垄断汉口的茶叶市场后,山西茶商分化为直接与外商贸易的“洋庄”和继续往来蒙古做生意的“口庄”两类。

口庄每年运往蒙古的茶叶约8万箱,运往张家口的约4万箱。

在樊城换装的茶叶数量最高年份可达30万担以上,最低年份也有10万担左右。

大批茶叶在襄阳换装,运茶后南归的大车和骡马载回北方物产,又成为南来茶船的回程货源。

南茶北运和北货南运给襄阳带来商业经济的繁荣。

那时,樊城沿河兴起了一条河街,有3公里长,是现在中山前街、后街的前身,商行、货栈、银楼、店铺、手工作坊密布,后来逐步演变为“九街十八巷”。

叶植认为,“当时襄阳的商业中心已转到樊城,这和茶叶贸易有很大的关系。

”不仅樊城商业兴旺,老河口亦如此。

《襄樊交通志》记载:“清初老河口建镇后,四方商贾云集,港埠应运而兴。

光绪年间,街道基本定型,素有鄂、豫、川、陕四省之衢的‘小汉口’之称。

”到清末,老河口的商业繁盛一度超过了附近的樊城、南阳,“天下十八口,除了汉口是河口”是过去老河口人引以为傲的话。

“现在老河口保存较好的有清一代形成的太平街就比樊城的前街后街宽得多。

茶道青红的内容

茶道青红的内容

茶道青红的内容所谓晋商,一般是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其卓著的代表有三:一为明代擅于取惠官方“开中法”的盐商,二为清中期独掌陆路外贸的茶商,三为晚清执全国金融牛耳的票号。

这部小说即以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对俄罗斯及欧洲进行华茶贸易为背景,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了那一段被正史弃之已久的民间历史、“世俗”的经济场景。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清乾隆五十年之后的八年间。

经历两代数十年经营,已将华茶外贸做大的晋中康氏家族,突然面临中俄边境因刑事纠纷,大清朝廷关闭边境、禁止两国贸易互市的空前危机。

而当时康家主事的康乃骞、康乃懋兄弟,才智中常,远不及创业的父辈。

其中较能担当的二爷康乃懋,又因边境封关,被困俄国。

长门康乃骞陷惊慌失措中,懦弱毕现。

外部的突发危机,彰显了康家商务的内部隐患。

在几位贤能的掌柜策动下,康乃懋的夫人戴静仪,被推举出来当家主事。

戴夫人临危受命,依赖商号各路掌柜伙友,运筹应对,守法苦撑,不为走私黑利所动,严护祖业根本。

她以妇人之身,亲自巡走万里茶道,从福建武夷山产茶地,直至俄蒙边境的恰克图,历尽艰险,也收获了平生难得收获的亲操事业、施展才智的愉悦。

她更力排众议,借危成“机”,将康家祖传的财东当家、亲掌商务的商业体制,改革为“伙东”制:财东只管商号大政,商号掌柜全权执掌商务,即今所谓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此举消除了祖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即因子孙不肖,商号败落的宿命。

子孙难保代代贤能,但选择贤能的掌柜,却是可能的。

康家在此封关八年的经济危机中,一面守护商号根本,一面顺势改制,因此赢得了危机过后的强势复苏以及日后的百年不衰。

这条主线之外,小说还描写了中俄两家茶商年轻一辈的爱情绝唱。

与康家常年交易的米哈洛夫家族,是当时俄国六大茶帮之一喀山帮的大户。

主政的瓦西里每在华茶贸易季节,一直将年轻美丽的女儿叶琳娜带在身边,活动于恰克图及库伦等华商云集地。

纯真的叶琳娜,渐渐对健行于万里茶道的康家少爷康仝霖产生爱慕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余载古茶道二百年俄商情
——xx砖茶xx之历史
谈到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人们往往被近年来的一些片面广告及宣传所迷惑和影响,很容易联想起云南的“千年古茶树”和滇藏之间、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等,却忽略了一条真实而漫长的“万里古砖茶之路”——“中俄古砖茶之路”。

这是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贸易之道,历经了数百年,期间繁荣了200多年,其后几乎湮灭了近100年。

它是一条以鄂南羊楼洞(今属赵李桥镇)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畜驮车拉,翻山越岭至黄河,然后货分两路,一路走东口(今河北张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内蒙古包头)。

东路砖茶往北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俄罗斯贸易重镇——恰克图,从这里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各国。

恰克图,这个小小的边境沙丘小镇,因为有了中俄之间的商业交往特别是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

1689年《尼布楚》条约,确认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境及其走向,1727年“清雍正五年”,清政府和俄国政府确定把库伦(今乌兰巴托)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商人贸易点,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的边境线和商业贸易协定,至道光年,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是茶叶,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茶叶800多万俄磅。

羊楼洞—汉口—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从十七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整整繁荣了两个多世纪。

1863年俄商开埠汉口后,俄商为了摆脱晋商长期以来茶叶的垄断地位,先后在汉口自行开办了顺丰、新太和阜昌砖茶厂,到羊楼洞出资合办了多家砖茶厂,加工和销售砖茶。

茶叶贸易的繁荣,推动了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以及我国内地种茶业,茶叶加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俄国远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乃至欧洲文明的交流和了解。

一、中俄茶叶之路的形成
俄国人饮茶的历史不算太长,大致有五百年左右。

有些史料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567年。

当时到过中国的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
舍夫曾经描述过一种不知名的希奇的中国饮品,这种饮品在当时的西伯利亚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

百科全书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砖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蒙古可汗一些紫貂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砖茶,砖茶被送到沙皇那里,皇宫中所有人不知如何使用,有位来自远东地区的侍女知道如何使用,她支起火炉和水壶,破碎砖茶,放在水中熬煮,片刻整个皇宫中弥漫起浓浓而又醉人的茶香,品尝的人赞不绝口,沙皇也喜欢上了这种饮品。

从此,砖茶便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宫宝殿,成了皇宫贵族中的奢侈贡品。

俄国人包括许多其他西方人都称此茶为“蒙古茶”和东方“神秘之茶”。

“砖茶”一词俄语发音也和蒙古语发音基本相似,读“CHEA”。

所谓“蒙古茶”是当时整个蒙古地区乃至远东和中亚地区很普遍饮用的产自中国江南一带的砖茶,至今赵李桥茶厂所产青砖茶仍被许多人称之为“蒙古茶”。

历来西方与东方有着人种和地域的不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本身存在着一些隔阂,所以俄罗斯的饮茶相比之下要迟中国许多。

实际上,中国的种茶、加工和饮茶有一千多年历史,蒙古地区及远东地区的饮茶大约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逐步普及并形成独特的饮食茶文化。

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清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定了关于俄国长期进口中国茶叶的协定。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0年),中国的茶叶贸易异常活跃,发展到了较鼎盛时期。

山西商人大量云集鄂南,在羊楼洞开设了数家茶庄。

所产砖茶最初由晋商贩运至漠北,而后逐步延伸到蒙俄交界的恰克图,再从恰克图西延至布里亚特首府乌兰乌德和西伯利亚最大城市伊尔库茨克、经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可、秋明、叶卡捷琳堡、比尔姆、柯斯特洛马、雅罗斯拉夫最终到莫斯科。

二、xx茶的辉煌历史
鄂南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茶叶种植和加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砖茶是这里最负盛名的独特产品。

砖茶生产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产品也一直畅销至今,扬名海内外。

据史料《新唐书·隐逸传》记载,早在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95年),长江中下游一带“尚茶成风”,鄂南羊楼洞一带大量种植加工茶叶;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朝景德年中叶(1006年左右),官府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到明朝中期(1400年左
右),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改进了制茶工艺,初制后的茶叶,还要经过拣筛、蒸汽加热,再压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呈现出青砖茶的雏形。

中俄、中欧这条商道在交换着物质的同时发展文明。

马克思在《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中就论及这条商道上的交易。

以发现普氏野马和发现罗布泊位置之争而闻名的俄国探险家蹼尔热瓦尔斯基带着布里牙特籍译员,于1871年从恰克图经库仑、卡尔干(Kalgan,布里亚特人和蒙古人称张家口)到北京,他写道:
“在整个俄罗斯库仑城和蒙古,流通最广和最普遍的等价交换物是砖茶,一块砖茶可换一只羊,十块砖茶换一峰骆驼,砖茶常被分割成小块用于其它物品交易,老百姓和一些商人常常背上一口袋砖茶甚至于拉上一整车上市交易购物,卢布和中国银两都不及砖茶。

”砖茶也是中俄、中英贸易的重要贸易商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凭借调停战争有功,得到了清政府允许其在内地通港、通商、开埠和免税的特殊待遇。

1863年,俄商在武汉开办了顺丰砖茶厂,自行发电,并拥有当时最新蒸汽设备和各种制茶机械,也是武汉第一个近代工厂,因原料和成本因素,先后有多家俄商来到晋商聚集的鄂南羊楼洞开办和入资合办砖茶厂,当时鄂南茶叶贸易跃居全国第一,年销13500吨,而此时广东才占一半。

羊楼洞镇当时有人口2~3万人,而流动人口高达5万之多,大小砖茶厂和茶庄达200多家,其中俄商开办和合办的就有十几家,晋商是这里的主流,其次为俄商和粤商等。

工厂整日机器轰鸣,夜晚灯火通明,运送砖茶的独轮车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著名的米砖茶商标“火车头”,就是当时俄商的杰出代表作。

俄商当时将德国废弃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中国,进行拆卸和拼装,将蒸汽机部分改装用于蒸茶和烘茶,将其动力设备改装用于压制砖茶。

西方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于砖茶制造,大大提高了砖茶产量。

俄商在鄂南创下了数个第一:
第一个架专线通电羊楼洞;第一个采用机械化制作砖茶代替手工作坊;第一个用易货贸易方式换取清政府所需的军事物资——军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讲,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去莫斯科见斯大林并送他礼物,是一块苏联人非常喜爱的鄂南所产“川”字砖茶,足以证明砖茶在中俄两国之间的历史地位和份量,它联系着中俄两国人民
的友谊和情感。

2002年俄商后裔——俄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茶叶商人专程来这里寻根问祖,寻找八千里古茶道的发源地——羊楼洞,还观赏了赵李桥茶厂前身制造、目前存世唯一、具有百年历史和价值百万元的陈年米砖茶,其“聚兴顺监制”五字、牌楼商号图案和俄语文字清晰可见,陈香扑鼻,艺术效果特佳,俄国客人称赞不矣。

古老的羊楼洞,昔日商贾云集、炊烟缭绕,独轮车推送砖茶,辗转于青石板上,发出吱吱呀呀声,川流不息,其景象都不见了,只留下明清石板街上破落的商铺和稀落的人群。

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离它4公里处的京广线上赵李桥镇,中国最大砖茶厂——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坐落于此。

赵李桥砖茶厂是1949年我国解放时,鄂武汉市军管会派军代表到羊楼洞,接管了当时战乱中尚存的民办资本和俄商资本及日伪资本所经营的茶庄,组建成了中国茶叶总公司羊楼洞砖茶厂。

为了交通便利,1952年厂址迁至京广线旁赵李桥镇,更名为中国茶叶总公司赵李桥砖茶厂。

后因隶属关系的改变,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

三、结合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打造中俄茶叶贸易文化和旅游新线路
鄂南砖茶,以其独特风格和品味在俄罗斯民间长久积淀,有着强烈的文化亲和力。

俄罗斯人一直没有忘记这条古老的国际商道,也没有忘记中国的汉口和羊楼洞。

仅仅因为近代大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原因,这条茶道被阻隔和中断了。

许多俄罗斯老人依旧怀念中国茶,期盼着风靡当年的中国鄂南茶,希望这条古老的商道复活。

如今,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定,中俄两国人民友谊不断加深,中俄贸易不断扩大,两国领导人都宣布了各自举办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现在,中俄两国政治互信增强,高层互访增多,商业贸易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重开两国古茶叶之路,发展古茶道之旅,这是历史的机遇。

可以相信,中俄茶叶贸易的又一个春天将会到来。

今天,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继续在生产古老的输俄式“川”字商号、“牌坊”图案和“火车头”图案的砖茶,源源不断地销往我国内蒙和新疆等漠北地区,产品占据市场同类产品85%以上份额,同时外销欧美和日、韩等二十几个国家。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是国家定点生产青砖茶和米砖茶的专业厂,年产销量达6000多
吨,规模实力和茶文化历史居同行业之首,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被香港卫视台誉为同行业“中华之最”。

新一代的砖茶人正秉承前辈的事业,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思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挖掘茶历史,弘扬茶文化,谱写砖茶事业新篇章。

xx!
2007年5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