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清末新教育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清末新教育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
作者:郭文景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
【摘要】清末,在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清政府在教育制度的变革上,从废除科举考试、兴办西式学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逐步改进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结构和内容,建立和发展了新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充当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先导,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末;教育制度;改革;发展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182-02
十九世纪末年至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而民族危机也随着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而进一步加深。

在这短短几十年里,清末的历史经历了“百日维新”、“新政”、“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清朝的教育体制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简单论述清末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及其原因、后果。

一、教育体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尝试
(一)中国近代主要有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教育:一是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奴化教育;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文化教育;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教育。

它们分别体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近代资产阶级的目的利益,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了整个近代的教育史。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进一步侵吞中国领土,不但在政治上进行瓜分中国主权,而且用那些牧师式的文化教育来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

帝国主义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几乎都塞入了在通商口岸开设教堂、学校等文化侵略的条文。

基督教式的教育正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的实质。

(二)中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时期,也正是封建政体的腐朽时期。

地主阶级的旧封建教育弊端百生。

科举制度支配着整个清王朝的教育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

到了清末,考试作弊司空见惯。

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一文中提到,“自学校之弊既极,……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及徒存学校之名……。

”1897年,孙中山也明确指出,“现在由有学问而诡诈老师冒充学生下场顶替考试,已全然不是什么不平常的事了。


(三)在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部分代表封建大地主的地方军阀向官僚买办转化,提倡办“洋务”兴“西学”。

当时以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极力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办工厂,兴办西式学堂,并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以此救国。

1893年的湖北自强学堂,1897年的天津电报学堂等,它表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且作出了一些让步性改革。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中国腐朽的封建教育,因而兴起了一次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他们提出中国要富强必须“开民智”,而开民智首先要从教育入手,“救弊之法、归于报废科举”。

提倡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把教育改革作为政治改革的基础。

梁启超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可见,维新派把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作为社会政治改革的前提。

(五)面对这种局势,清政府内部也涌现出一部分主张教育改革的封建官僚。

1884年潘衍桐入奏提出开设艺学科;1887年经监察御史陈琇莹奏准,把算学列为学科科目;1889年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

这些具有西方性质的学科设立,表明了清政府已经开始逐步改进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接受西方文化。

(六)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拟出了一个最早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富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

光绪帝采纳了维新派的教育措施,发布了几十条关于改革教育的诏令,其中主要有废八股,办学堂,创办农务、茶务学堂,设立翻译局及编译学堂。

设立医学堂、鼓励设置各种实业学堂,鼓励著作和发明等。

(七)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进步要求,也反映了我国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强大,但是由于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致使“百日维新”失败。

如果说“百日维新”是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次尝试,那么这次教育的维新则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

二、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中国人民的奴化教育,培养“以华治华”的人才。

当时我国教会大学纷纷成立,他们办学的宗旨是“依基督教主义教育中国青年,俾皆被基督教之泽。

”这种赤裸裸的侵华野心在中国大陆滋蔓,因此清政府改革教育体制已迫在眉睫了。

(二)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迫切需要有新的教育体制来代替封建的腐朽教育。

全国各地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导下,掀起了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浪潮。

在教育方面,革命党人对传统的旧文化教育展开了斗争,他们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传统教育是“卑污狗贱”的奴隶教育,中国是“实无教育之中国也”。

认为教育要培养自由独立的国民,打破封建精神桎梏,在这点上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看法是一致的,“居今日我国而言教育普及,惟在导之脱奴隶就国民。

”同时革命派也认识到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严重性,邹容在《革命军》中说:帝国主义“私其国,奴其民,为专制政体,多援符瑞不经之说,愚弄黔首……。

”并且对教会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彼其口言上帝,直以上帝为其余杀戳人之前导。


(三)革命派极为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

为发动更多人参加革命,他们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教育和高校教育。

同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也不甘示弱,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改良主义教育,提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

1902年梁启超根据日本的教育制度,在《教育政策初议》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全面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内容、方法。

(四)当时,立宪的呼声深深打动着人心,革命的热潮汹涌澎湃,而殖民者势力也步步伸入,慈禧不得不作出“新政”姿态,命令“参酌中西政要”,进行改革。

这次“新政”的内容主要有调整官制,整顿吏治,废除科举,选派留学生等,其中教育改革是最彻底的。

1901年清政府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和废除武试。

但科举的封建性并没有改变。

到1905年许多封建士大夫纷纷入奏,请求停止科举,在这种强烈的呼声中,慈禧太后于八月“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到此,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的旧教育形式被扫进了历史的拉圾堆。

(五)1901年3月,清政府采纳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这是一套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方法。

该章程颁布后各地蒙养院相继成立。

据统计,1904年全国公私小学堂学生数从1902年的895人增至485,213人。

此外,许多地方都开设了中学堂,实业学堂也自成系统。

同时,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套完整的章程,从中可见清政府在教育方面不但重视科技教育而且重视工商业教育的发展。

(六)我国清代留学教育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因“神州陆沉,国几不国”,大批学生开始出洋学习,寻找富国之路。

“新政”时期大力提倡、鼓励自费留学,诱以官职,其间也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

1902年外务部制订了出洋游学办法章程,据统计,1904年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人增到1300余人,扩大了100倍,1905年增至3000余人,留学生的增多,正是教育改革的产物。

(七)科举制度的废除及新式学堂的设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变化,它对我国的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逐步解体,腐朽的封建教育逐渐地被资产阶级先进文化教育所取代。

三、新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除了经济上压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更加重视文化侵略,他们除了原有的教会教育之外,还利用赔款创办学堂,支持中国青年留学,以“顺中国人之心愿”,“谋中国教育之权”,培养“以华治华”的人才。

他们主观上想教化中国人民,而客观上却一定速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殖民者的目的在于用教育奴化中国人,当时的民众已有了初步觉醒,并且指明了这种侵略的严重性。

1907年《外交报》发表编者按说:“外人欲谋我教育之权者久矣。

”资产阶级分子也大声疾呼:“乃独于教育问题,关系一国之死生存亡。

”,民众呼吁清政府应“谋教育普
及之策”,这种呼声,在不同程度上给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加了催化剂。

作为清末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改革,这时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

1905年以后,清末教育制度已更加完善,范围更加普及。

这时的教育制度不仅抄袭日本的教育制度,而且对西方其他的教育制度也兼收并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到清末,我国的小学、学龄前儿童、中学、大学、师范、实业等教育迅速发展,据统计,宣统六年学龄儿童学生总数达1,552,793人,比1907年的918,586人增加了近一倍;大学生达22,262人。

到宣统二年,清政府设立的师范学校达415所,学生共28,572人,同时,向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派遗留学生,其中1905——1906年留日本生达8000人以上。

总之,到1911年为止,新建学堂达52500所,学生人数达156万。

由此可见,清末最后十年间教育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二十世纪初年,两万多名中国留日本学生从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改革。

所以清末的教育改革,使教育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纲常转为以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法学为主,在中国教育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总之,清末的政治改革引起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结构和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

新的教育思想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当时社会的封建专制统治,广泛深入地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激发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的信心,充当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先导,对政治变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群.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2]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邓岳群,张亚群.探析民国时期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作者简介:郭文景,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