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失败案例
成本控制失败案例
1.北京的三元牛奶失败关键:大本营失守,成本控制乏力市场结局:三元已经在大本营北京退居第三,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
此消彼长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爆发性的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而最近,产品涨价——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亏损困境的险招,有可能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
营销事件回放: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已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大本营失守以及成本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滑。
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
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业绩原因,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此消彼长。
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有太大的增幅,而面对主要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竞争乏力,三元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败笔解析:品牌力不如对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件的炒作,蒙牛、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多。
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较模糊,摇摆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鲜牛奶”等概念之间。
而品牌定位的模糊,导致品牌传播效果的减弱,刺激企业减少品牌传播活动。
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上也很少能够看到三元的广告。
三元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价格缺乏竞争力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李光斗发现:乳品属于价格敏感型商品。
早在2003年年底,在北京市场上伊利和蒙牛的产品销售价格就比三元低。
成本控制的失败案例分析
成本控制的失败案例分析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方案一、引言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许多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导致成本控制的失败。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成本控制失败案例,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一:人力成本失控在某家制造企业中,人力成本占据了企业总成本的较大比例。
然而,由于企业在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人力成本失控。
一方面,企业在招聘上没有明确的人员需求和招聘标准,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员进入企业,增加了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进一步增加了人力成本。
解决方案:1. 招聘:建立明确的招聘标准和流程,确保只招聘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2. 培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3. 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绩效,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三、案例二:采购成本控制不力某家零售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
该企业在采购时没有进行有效的供应商评估和谈判,导致采购成本较高。
此外,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的能力,无法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和库存管理,导致滞销和过期商品增加。
解决方案:1. 供应商评估和谈判: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进行有效的谈判,降低采购成本。
2. 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有效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减少滞销和过期商品,降低采购成本。
四、案例三:能源成本控制不善某家制造企业在能源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企业能源成本居高不下。
该企业没有进行能源消耗的监控和管理,导致能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此外,企业在能源采购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谈判和优化,导致能源成本较高。
解决方案:1. 能源监控和管理:建立能源消耗监控系统,对能源的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成本。
成本管理失败企业案例
成本管理失败企业案例概述成本管理是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然而,有些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出现了失败,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企业案例来探讨成本管理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
案例背景该案例中的企业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主要生产家具产品。
在过去几年里,该公司一直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利润率持续下降,管理层决定对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调整。
失败原因分析1.缺乏准确的成本数据:该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大部分成本只是估算而非准确计算。
2.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不够:管理层过于关注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3.未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机制:仅仅通过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来控制成本,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潜在成本。
4.忽视人力成本:该公司大量使用临时工,导致了员工的培训成本增加和员工稳定性降低。
教训与启示1.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准确了解各项成本的构成和分布。
2.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管理层应该意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3.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机制:企业应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控制各项成本,避免出现盲目地降低某一项成本而导致其他成本增加的情况。
4.重视人力成本:企业需要在人员培训和员工福利方面进行投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稳定性,降低人力成本。
结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会导致企业利润持续下降,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成本管理失败的企业往往是由于缺乏准确数据、管理人员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机制等原因所致。
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当认真对待,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机制,注重人力成本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成本控制有问题的案例及分析
成本控制有问题的案例及分析案例一:美的的成本控制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到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
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业的“三甲”之位,但是不无一朝城门失守之忧。
自2000年来,在降低市场费用、裁员、压低采购价格等方面,美的频繁变招,其路数始终围绕着成本与效率。
在广东地区已经悄悄为终端经销商安装进销存软件,即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VMI)和“管理经销商库存”中的一个步骤。
对于美的来说,其较为稳定的供应商共有300多家,其零配件(出口、内销产品)加起来一共有3万多种。
从2002年中期,利用信息系统,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
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100多个仓库精简为8个区域仓,在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
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到20%。
运输距离长(运货时间3到5天的)的外地供应商,一般都会在美的的仓库里租赁一个片区(仓库所有权归美的),并把其零配件放到片区里面储备。
在美的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的时候,它就会通知供应商,然后再进行资金划拨、取货等工作。
这时,零配件的产权,才由供应商转移到美的手上,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库存成本都由供应商承担。
此外,美的在ERP(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了直接的交货平台。
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通过互联页(WEB)的方式就可登录到美的公司的页面上,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等等,然后由供应商确认信息,这样一张采购订单就已经合法化了。
实施VMI后,供应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疲于应付美的的订单,而只需做一些适当的库存即可。
工程造价管理失败案例
工程造价管理失败案例导言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涉及到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结算等方面。
然而,有些项目在造价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失败案例,导致项目进度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工程造价管理失败案例,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案例一:XXX项目XXX项目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商业综合体工程,预算金额巨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造价管理失控的情况。
项目初期编制的预算未考虑到市场波动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导致后期施工过程中材料成本急剧上涨,最终导致项目成本超出预算30%以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教训1.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材料价格波动因素,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和预案制定。
2.加强对成本的监控和分析,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案例二:YYY工程YYY工程是一座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存在着频繁的变更和追加工程量,这导致了原本编制的预算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在缺乏有效的变更管理机制下,工程最终造价高于预算30%以上,给业主和承建方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教训1.建立健全的工程变更管理机制,确保所有变更都经过严格审批,并对造价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
2.加强与设计单位和业主的沟通与协调,尽量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可能的变更情况,提前做好预案。
案例三:ZZZ工程ZZZ工程是一座工业厂房建设项目,由于工期紧迫和现场管理不到位,导致材料浪费严重,施工效率低下,最终造价超支20%以上。
此外,工程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给项目后期运营带来了隐患。
教训1.严格控制工程进度,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
2.强化现场管理,加强对材料使用和施工进度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
总结以上案例反映了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包括预算编制不足、变更管理不到位和现场管理不到位等。
对于未来的工程项目,需要引以为戒,积极学习失败案例的教训,提高对造价管理的重视和有效性,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案例一美的的成本控制中国制造企业有 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
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业的“三甲”之位,但是不无一朝城门失守之忧。
自2000 年来,在降低市场费用、裁员、压低采购价格等方面,美的频繁变招,其路数始终围绕着成本与效率。
在广东地区已经悄悄为终端经销商安装进销存软件,即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 VMI )和“管理经销商库存”中的一个步骤。
对于美的来说,其较为稳定的供应商共有 300 多家,其零配件(出口、内销产品)加起来一共有 3 万多种。
从 2002 年中期,利用信息系统,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
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 100多个仓库精简为 8 个区域仓,在 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
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20%。
运输距离长(运货时间 3-5 天的)的外地供应商,一般都会在美的的仓库里租赁一个片区(仓库所有权归美的),并把其零配件放到片区里面储备。
在美的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的时候,它就会通知供应商,然后再进行资金划拨、取货等工作。
这时,零配件的产权,才由供应商转移到美的手上——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库存成本都由供应商承担。
此外,美的在ERP (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了直接的交货平台。
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通过互联页( WEB )的方式就可登录到美的公司的页面上,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等等,然后由供应商确认信息,这样一张采购订单就已经合法化了。
实施 VMI 后,供应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疲于应付美的的订单,而只需做一些适当的库存即可。
成本控制管理负面案例
成本控制管理负面案例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盈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风险。
然而,有些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出现了一些负面案例,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1. 忽视核心成本项目有些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往往会忽视核心成本项目,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次要成本项目上。
这样做会导致企业在关键成本项目上无法有效控制,最终可能导致成本超支和利润下滑的情况发生。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将大量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员工福利方面,而忽视了生产成本和原材料等核心成本项目,导致最终产品成本过高,失去了竞争力。
2. 降低质量追求短期利润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采取了降低产品质量的方式来控制成本。
他们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产品检测等环节上削减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长期发展。
例如,一家食品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劣质原料,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引发了产品质量事故,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3. 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在一些企业中,缺乏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意识,只由少数负责人和部门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缺少全员共同努力的团队合作。
这种情况下,成本控制管理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容易出现成本控制失控的情况。
例如,一家零售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计划,但由于员工普遍缺乏成本控制意识,造成了浪费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4. 未能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有些企业在制定成本控制策略时,没有及时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
他们坚持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案,不愿意变通和调整,导致了成本控制管理效果不佳。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后仍然坚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和成本结构,导致产品积压和库存积压严重,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成本控制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案例。
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需要重视核心成本项目、坚持质量至上、培养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意识,并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以确保成本控制管理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成本控制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企业成本控制的实践与案例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考量。
未经有效控制的成本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还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成本控制得以有效实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与现状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企业发现成本漏洞和浪费点,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成本怎样进行合理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基础。
但是,不管是大型企业亦或是小微企业,都存在成本控制上的盲点,而这些盲点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一方面,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过度包装、产品附加值过高等问题,导致成本过高,而企业又无法提高售价,久而久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削减。
另一方面,企业在运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劳动力管理不善、原材料采购不合理、设备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造成企业成本增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成本控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成本控制方法:1.制定成本预算:制定成本预算是企业管理成本的常用手段,通过制定预算方案,企业可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掌控。
2.优化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管理流程往往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降低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在企业经营中又是一个重要的成本项之一,通过科学的工资体系、合理的职位安排等方式,可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4.设备设施管理:除了管理人力成本外,还需要科学的设备设施管理,及时维修和保养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企业的设备更新成本。
5.控制库存:库存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合理控制库存,既可以减少库存占用成本,又可以避免由于库存积压引起的资金流失等问题。
三、成本控制的实践案例1. 案例一某大型制造业企业对其200多个部门进行了成本优化分析,通过对各个部门的成本分配、设备设施、库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认真实践成本管理,从而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优化。
总结成本控制分析
总结成本控制分析第一篇:总结成本控制分析成本控制分析是一项关键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控制,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将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工作参考和借鉴。
一、成本控制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各项成本的深入了解和控制,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成本控制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通过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企业可以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
2.优化资源配置。
成本控制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消除浪费现象,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高效的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3.加强内部管理。
成本控制分析要求企业对各项成本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这有助于企业发现和解决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4.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企业可以有效防范市场、生产等环节的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
二、成本控制分析的主要内容成本控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对企业各项成本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统计,以便于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
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2.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对企业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为成本控制依据。
成本分析主要包括成本波动分析、成本结构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等。
3.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根据成本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制定成本控制策略、实施成本控制措施和监控成本控制效果等。
4.成本优化。
成本优化是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
三、成本控制分析的实践与体会在成本控制分析的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2004年度十大败笔1三元牛奶:失守大本营案例主体:北京三元牛奶失败关键:大本营失守,成本控制乏力市场结局:三元已经在大本营北京退居第三,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
此消彼长。
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爆发性的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而最近,产品涨价——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亏损困境的险招,有可能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
营销事件回放: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已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大本营失守以及成本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滑。
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
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业绩原因,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此消彼长。
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有太大的增幅,而面对主要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竞争乏力,三元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败笔解析:品牌力不如对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件的炒作,蒙牛、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多。
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较模糊,摇摆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鲜牛奶”等概念之间。
而品牌定位的模糊,导致品牌传播效果的减弱,刺激企业减少品牌传播活动。
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上也很少能够看到三元的广告。
三元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价格缺乏竞争力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李光斗发现:乳品属于价格敏感型商品。
浅谈无效成本的控制及案例分析
浅谈无效成本的控制及案例分析展望2022年的成本管理,很多房企提出了降本增效的工作方向,然而,降本增效的前提是没有成本浪费,如何杜绝成本浪费、杜绝无效成本呢?亚泰地产集团成本体系依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对无效成本的管理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了事前分析,事中跟踪、事后管理的闭合管理流程,并对无效成本原因分析并录入复用经验总结中,有效的规避同一问题重复发生的现象。
无效成本管理是一项实务性很强的复杂工作,需要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思路、管理体系以及全员意识,是长效的管理机制。
所以本日项目管理中心收集整理了“无效成本的控制及案例分析”,其中的案例分析有内部企业也有外部企业的,分享各企业。
一、深度剖析无效成本无效成本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管理失误产生的成本增加。
有效的成本是能够形成有效产品所必需或能提升价值、总体收益、对促进营销有积极作用的成本。
有效成本=总成本-无效成本换句话说,无效成本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对形成产品、提升价值、促进营销没有作用,无法获得客户认同和补偿的费用,属于浪费的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无效成本不仅仅是表面呈现的浪费,如反复拆改,图纸错漏碰缺等,也包括由于工作失误带来的决策浪费、机会成本增加等等。
一个企业无效成本的多少,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无效成本多的企业具有共性:1 凭感觉决策,用话语权决策;2 方案过渡保守,自留空间过大;3 各自为政,不考虑整体影响,消耗大;4 超标无预警、浪费严重;5 跟踪考核滞后,关键问题走形式;6 权责利不清,也不对等;7 随意切分合同界面,增加管理难度,责任无法追溯;8 违规照顾自家关系和利益;二、各阶段无效成本及案例复盘成本管理我们会发现,无效成本存在于整个开发过程中,而且应该着眼于整个经营,不应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成本。
(一)设计阶段1、设计错误对设计效果把控不准;设计变更下达不及时;材料、施工工艺选择不当;多工序设计图纸矛盾;装饰设计未结合建筑现状等等。
失败成本管理规范
失败成本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失败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不良决策、低效管理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损失和浪费成本。
合理管理失败成本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失败成本管理的规范,包括定义、分类、计量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定义失败成本是指企业因为决策失误、流程不当、技术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损失和浪费成本。
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与特定决策或者行动相关联的成本,如产品退货、修复费用等。
间接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或者行动相关联的间接成本,如声誉损失、客户流失等。
三、分类根据失败成本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决策失败成本:由于错误的决策导致的成本损失,如投资失败、产品开辟失败等。
2. 流程失败成本:由于流程不当或者操作失误导致的成本损失,如生产线停机、物料浪费等。
3. 技术失败成本:由于技术问题或者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的成本损失,如产品质量问题、技术故障等。
4. 市场失败成本:由于市场竞争不利或者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成本损失,如产品滞销、市场份额下降等。
四、计量为了准确评估和控制失败成本,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计量方法和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计量方法:1. 成本核算:通过对失败成本进行分类和分析,确定成本发生的原因和金额。
2. 成本比较:将失败成本与预算成本或者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评估企业的失败成本水平。
3. 成本-效益分析:将失败成本与企业的效益进行对照,评估失败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 成本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失败成本的趋势,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五、控制为了降低失败成本,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1. 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失败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2. 决策优化:加强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3. 流程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流程中的浪费和错误。
4. 技术升级:持续改进和升级技术设备,减少技术问题导致的失败成本。
农业企业成本控制流程落后的案例
农业企业成本控制流程落后的案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案例背景某农业企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
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是实现盈利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并总结出一些启示供读者参考。
1. 案例一:汽车制造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控制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业,原材料成本是其主要成本之一。
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在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他们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得了较低的采购价。
其次,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原材料采购流程,并实施了多重审核制度,确保采购的原材料质量和数量的准确性。
另外,汽车制造企业还通过研发新型材料、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不断降低原材料消耗量,从而降低成本。
以上案例提醒我们,在成本控制中,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至关重要。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争取更好的价格和服务,并减少资金和时间成本。
另外,优化采购流程并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可以降低原材料质量问题和采购错误所带来的成本。
2. 案例二: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成本控制电子商务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运营成本控制尤为重要。
某电子商务企业成功地控制了其运营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
首先,他们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系统,实现了订单与库存的实时管理,降低了仓储和物流成本。
其次,电子商务企业还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了解了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定制了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提高了销售效率,降低了市场营销成本。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订单、库存和物流的有效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另外,精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客户需求,提高销售效率,减少市场营销成本。
3. 案例三:餐饮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成本是其主要成本之一。
一家连锁餐饮企业成功地控制了人力资源成本,并提高了服务质量。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一、引言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财务决策、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报告等方面。
然而,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失败的案例。
本文将针对某企业的财务管理失败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描述某企业是一家中型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电子产品。
然而,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经营困难。
具体问题如下:1. 资金管理不善: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缺乏规划和控制的问题。
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导致资金占用过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2. 成本控制不力: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材料采购成本过高、生产成本控制不严等。
这导致企业的产品价格不具有竞争力,影响了市场销售。
3. 财务报告不准确:企业的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账目记录不规范、财务数据统计错误等。
这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来,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失败原因分析1. 管理层决策失误:企业的管理层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
他们没有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策略和目标,缺乏对财务状况的全面了解,导致决策不准确。
2. 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财务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等。
这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混乱和不规范。
3. 缺乏专业人才: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
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高,导致财务工作的执行效率低下,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四、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管理层的财务意识和能力:培训和提升管理层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企业的财务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和目标。
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招聘和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财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执行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一、引言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资金的筹集、运用和监控等方面,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浮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本文将对某企业的财务管理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企业是一家以创造业为主的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
在过去几年中,该企业向来处于亏损状态,财务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1. 资金管理问题该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企业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制度,导致资金的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所需。
其次,企业在资金调度方面缺乏科学性和灵便性,导致资金被固定在低效益的项目上,而无法及时调动到高效益的项目上。
此外,企业对资金的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控制,导致资金被滥用和浪费。
2. 成本控制问题该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无法准确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企业在定价上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其次,企业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导致成本不断上升,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此外,企业对成本的监控和分析也不够充分,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异常的问题。
3. 财务报表问题该企业在财务报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企业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财务报表编制和审计制度,导致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企业在财务报表的披露和公开方面存在着不透明的现象,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
此外,企业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利用也不够充分,无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失败原因分析1. 管理层问题企业财务管理的失败主要源于管理层的问题。
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无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
同时,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和主观性,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导致了错误的决策和行动。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该案例分析的企业为某电子产品创造公司,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端电子产品。
然而,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失误,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失败。
二、财务管理失误分析1. 不合理的预算制定该企业在制定预算时,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导致预算制定不合理。
例如,他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销售额,而未能考虑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实际销售额远低于预期。
2. 资金管理不善该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他们没有建立有效的现金流管理系统,导致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控制失衡。
其次,他们没有及时偿还债务,导致债务逐渐积累,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 未能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该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他们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导致了产品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4. 未能及时进行财务分析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财务分析,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他们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指标和报表,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困境。
三、影响与教训1. 影响财务管理失误导致了企业的失败,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损失。
不合理的预算制定、资金管理不善、成本控制不力等问题导致了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倒闭。
2. 教训该案例给其他企业提供了以下几点教训:- 合理制定预算:在制定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和计划。
- 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系统:建立现金流管理系统,加强资金的监控和控制,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和储备。
- 建立成本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 及时进行财务分析:建立有效的财务指标和报表,定期进行财务分析,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问题。
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案例
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案例:
1.案例背景1:
某企业在进行一个新项目时,为了成功控制成本,项目经理需要具备一系列技能和知识,如成本估算、成本分析、预算管理和项目风险评估等。
同时,项目经理还需要善于协调和沟通,与项目团队、供应商和利益相关方保持密切联系,以保持项目成本的适度和有效控制。
1.解决方案2:
CIO对市场上不同的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比较,发现大部分软件存在以下问题:
•工时表:项目成员工时表中的实际工时无法与项目计划的任务安排对应。
•完成情况:无法有效判别活动、任务是否百分百完成。
•成本结算:不能按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量结算员工成本。
•安装:整个项目组很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工具必须可以安装在云上,而非安装在本地的服务器上。
最后找到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套项目管理软件,例如:项目成员在完成任务提交时,同时需要提交相应产出物给干系人进行评审,通过后才算这个任务100%完成,避免组员可以随意自称100%完成。
IT项目的大部分成本是人力成本,项目管理工具可以依据每个工种的成本,按照实际的工作量结算出实际的工作成本。
通过以上解决方案,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制度失败案例
一、案例背景某制造企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生产电子产品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内知名企业。
然而,在2015年,该企业因财务管理制度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倒闭。
二、案例经过1. 管理层决策失误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层在投资、融资等方面存在决策失误。
一方面,企业盲目扩张,投资多个项目,导致资金紧张;另一方面,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忽视了对其他融资渠道的拓展。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1)财务核算混乱:该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成本、费用核算不准确,导致企业财务数据失真。
同时,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审计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问题。
(2)资金管理不善:企业资金管理混乱,大额现金支出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导致资金流失严重。
此外,企业应收账款、存货管理不到位,造成资金占用过多。
(3)内部控制失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财务管理漏洞百出。
如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采购成本过高。
3. 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在面临财务困境时,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在企业破产倒闭前夕,企业已出现严重的资金链断裂,但管理层仍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三、案例启示1. 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同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防止财务管理漏洞。
2. 提高风险意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在投资、融资等方面,要谨慎决策,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3. 强化内部审计,确保财务合规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问题。
同时,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总之,某制造企业的破产倒闭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意识,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王太玲失败案例
王太玲失败案例王太玲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曾经在商界崭露头角,但却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以下是关于王太玲失败案例的十个实例。
1. 销售业绩下滑:王太玲曾经经营一家服装零售店,但由于没有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她的店铺销售业绩一直下滑。
她没有及时调整产品组合,也没有开展有效的市场推广活动,导致竞争对手逐渐占据了市场份额。
2. 资金链断裂:在经营服装零售店的过程中,王太玲没有有效控制成本和库存,导致资金链断裂。
她没有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无法及时了解和应对资金压力,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倒闭。
3. 人才流失:王太玲在企业初期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留用,导致了人员流失的问题。
她没有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没有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导致了优秀员工的离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4. 品牌形象受损:王太玲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没有重视品牌形象的建设和维护。
她没有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导致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5. 供应链问题:王太玲曾经尝试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但由于供应链管理不善,经常出现货物延迟和质量问题。
她没有建立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关系,也没有有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了订单取消和投诉增多。
6. 缺乏市场调研:王太玲在创办新业务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盲目投资导致了失败。
她没有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盲目跟风投资,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收益。
7. 战略错误:王太玲在经营企业时,没有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导致了业务的混乱和不稳定。
她没有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缺乏长远规划,无法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8. 领导能力不足:王太玲在管理团队时,缺乏有效的领导能力。
她没有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无法有效地协调团队合作,导致了决策不同步和执行不力。
9. 与合作伙伴纠纷:王太玲曾经与合作伙伴发生纠纷,导致合作关系破裂。
她没有建立合理的合作协议和风险控制机制,也没有及时解决纠纷,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经营失败案例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管理员代为选出揪错┆评论┆举报changyang0371[学者] 我国1.北京的三元牛奶失败关键:大本营失守,成本控制乏力市场结局:三元已经在大本营北京退居第三,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
此消彼长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爆发性的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而最近,产品涨价——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亏损困境的险招,有可能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
营销事件回放: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已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大本营失守以及成本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滑。
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
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业绩原因,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此消彼长。
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有太大的增幅,而面对主要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竞争乏力,三元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败笔解析:品牌力不如对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件的炒作,蒙牛、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多。
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较模糊,摇摆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鲜牛奶”等概念之间。
而品牌定位的模糊,导致品牌传播效果的减弱,刺激企业减少品牌传播活动。
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上也很少能够看到三元的广告。
三元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价格缺乏竞争力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李光斗发现:乳品属于价格敏感型商品。
早在2003年年底,在北京市场上伊利和蒙牛的产品销售价格就比三元低。
如伊利500ML 利乐包买四赠一,同规格的蒙牛也是买四赠一,价格都是11.2元,每袋2.24元,而旁边的三元则为2.6元/袋。
到了2004年,蒙牛、伊利又发起多轮降价促销活动,第一轮价格战从6月底至8月中旬,促销、买赠幅度之大都为近年来所罕见;国庆黄金周过后,第二轮价格战又重新燃起,甚至比上一轮来势更为凶猛。
而在这两轮价格战中,三元均没能踏上节拍。
由于加大了营销力度,蒙牛、伊利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
蒙牛乳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蒙牛营业额攀升105.2%,旗下三大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及乳制品)的营业额分别上升97%、84%及5.66倍。
伊利上半年营业额为41.8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8.75%.在有限的市场规模中,对手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必然导致了三元市场的失守。
大本营被入侵在全国市场中,北京向来都是大家垂涎三尺的肥肉。
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一直高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2003年,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为48公斤,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5公斤。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各乳业巨头纷纷携重兵杀入。
为了扩大北京市场的份额,减少运营成本,2002年年末,蒙牛就开始投资3.3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布局生产线。
自2003年6月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以来,到目前已有23条生产线投产,日产奶量已突破300吨。
伊利也先后在北京的密云、北京附近的河北廊坊建立了生产基地。
2004年8月,蒙牛将营销中心从呼和浩特的大本营全部搬至北京通州。
业内人士认为,蒙牛此次搬迁之举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已经将战略目光转向最有竞争力的主市场,以北京为核心的全国市场规划已初露端倪。
而在蒙牛之前,伊利已经将其营销总部迁至北京潘家园。
三元在北京苦心经营多年,在终端拥有较好的基础。
但在2004年,这种情况也在改变。
2003年下半年开始,蒙牛在北京一方面加速进入终端,一方面开始大量招聘促销员。
据了解,蒙牛招聘的促销员多达几千人,都是做驻店促销,以便在终端拦截对手。
成本控制乏力2004年,各种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
与2003年相比,最高时,玉米价格涨幅为33%,大豆涨幅为73%,而与此同时,奶价却下跌了近四成。
这虽然是全行业性的困难,但与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三元的成本控制能力明显较弱。
2004年1~9月,伊利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比例为70.34%,而三元的比例为79.11%。
这直接导致了三元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伊利8个多百分点。
三元的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也是伊利的好几倍。
三元成本高于对手,除了地处北京,土地、原材料、环保以及奶源建设投入大,人工成本几乎要高于某些竞争对手两倍以上等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失误。
前几年,三元为了降低奶源成本,曾跑到北疆去办了一个奶源生产基地,但因那里风沙太大、缺乏优质牧草,造成牛奶的杂质超标而卫生、生化指标不达标,最后不得不放弃原定的液态奶基地计划。
2003年,三元又跑到澳大利亚建立奶源基地。
当时三元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传统的乳品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0%左右。
澳大利亚产奶量的50%用于出口。
由于天然的资源优势,澳大利亚的鲜奶价格低于我国16%至18%,而且鲜奶质量明显好于我国。
”但令三元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汇率变化及澳大利亚干旱,三元澳大利亚基地生产的鲜奶的价格没有它预计的那么低。
无奈之下,2004年年初,三元不得不放弃这个基地。
最近,面临窘境的三元不得不走一步险棋——产品涨价,原本卖0.95元的三元加钙奶现在卖到了1元,原本卖1元的三元纯鲜奶卖到了1.15元。
很明显,三元希望通过涨价摆脱亏损的困境。
但,这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
据报道,涨价后,北京一些社区的牛奶批发点减少了三元牛奶的进货数量。
北京之外部分省市的终端上,三元的产品也已经没了踪影。
不知道涨价是否会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2.案例主体:好又多量贩型超市失败关键:盲目扩张信誉缺失市场结局:总部迁往上海后的好又多,由于急剧扩张,导致资金紧张、信誉受损。
不得已之下,总部回迁广州。
就在“好又多”大张旗鼓地进行圈地运动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扩张,AC尼尔森公司一位对零售业相当熟稔的咨询师说:“你问问‘好又多’到底有几家店在赚钱?”在“好又多”雄心勃勃开赴华东市场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时,它可能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离开了。
营销事件回放:在“好又多”雄心勃勃开赴华东市场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时,它可能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离开了。
“好又多”,这个来自台湾的大型连锁量贩型企业,从1997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进入内地后,几年内就迅速在华南地区立稳了脚跟。
2003年3月,为配合其全国战略布局,“好又多”“迁都”上海,欲抢在零售业全面开放前夕,在华东和华北市场上站稳脚跟。
其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好又多”以井喷式的速度进行扩张,现在其全国店面数量已有90多家,远远超过了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店铺的数量,是内地第一家分店最多的中外合资商业连锁企业。
然而就在“好又多”“迁都”不到两年,其总部就迁回了广州。
这一去一回之间,“好又多”的经营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事实上,就在“好又多”大张旗鼓地进行圈地运动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扩张,AC尼尔森公司一位对零售业相当熟稔的咨询师说:“你问问‘好又多’到底有几家店在赚钱?”败笔解析:人、物流通不畅“好又多”在华东地区的败北,主要因为它的很多货物都依赖珠三角地区输送。
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一负责人分析道,作为流通领域的零售企业,和工业企业的需要资源要素应有所区别。
对零售企业而言,其首要条件是地理位置,其次是采购渠道,其中供货商的集中度和供货距离将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
而“好又多”2003年才进入华东这个非常成熟的零售市场,上述两个因素都大受限制。
“好又多”总裁于曰江也承认,在华东受人员和物力资源的限制,发展并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
首先是物流问题,“好又多”在广州黄埔区拥有一个3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库。
除一部分在各地采购外,“好又多”的全国采购工作也集中在这里。
于曰江曾表示,在广州的采购量远远大于上海,并且广州的基础也是最好的。
通过此话可以看出,“好又多”十分依赖广州的采购市场,华东市场的一些商品也来自这里。
据业内人士分析,连锁量贩店的销售地域性比较强,长距离的采购肯定会对成本和销售价格有所影响,因此,很多超市都选择就近采购。
并且量贩店产品的价格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比如产品更新、种类扩张都需要强有力的供货商支持。
然而在上海由于投资成本过高,许多制造商与供货商都不会选择此地为长驻地,因此,物流成本过高也是“好又多”被迫离开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人力问题,一位与好又多关系密切的人士说:“‘好又多’由于资金较紧,员工工资待遇与其他大型连锁超市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员工素质与公司发展规模和计划不是很匹配。
”于日江也曾称,“好又多”虽然在华东开有20多家分店,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才,许多中坚力量必须依靠广州源源不断输送至上海,这一点让他非常担忧。
据了解,在成都,新开的汇集超市刚刚进入市场就以高薪挖走了“好又多”数名中高层。
资金链困扰在2004年初商务部开出的2003年中国连锁30强(包括外资企业)名单中,“好又多”以90多家分店成为目前在内地开店最多的外资零售商。
2003年初,“好又多”曾以华北、华东为重点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
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好又多”在全国开出了50多家分店,为其1997年进入内地4年多以来开店总数的1倍多。
但就在“好又多”在全国高速扩张、门店网络越来越完善之时,来自资金面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好又多”。
“好又多”公司内部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公司缺少资金主要是由于近两年来新扩张的门店投入太多,加上开店比较匆忙,基础面没有做好,经营不理想,很多亏损的店还需另外投入资金填补亏空。
总部移回广州后,可能华东、华北一些亏损严重的店会考虑卖掉或者关门。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陈信康教授认为:“从营销角度来看,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实行分散经营,那么盲目四处扩张的结果只会导致在每个地方都不能确立自己最强势的地位,因此都处于被挤压的被动境地。
还不如收缩经营,避开强劲对手,寻找某个区域的有利空间,重点投入、集中拓展。
‘好又多’如果把重点放回到华南市场,无疑对公司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好又多’在大陆几乎是个无根的企业(进入中国前几年,‘好又多’一直未拿到在内地经营的牌照),其母公司不是以零售为主业,因此,不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不挣钱的扩张领域。
但就‘好又多’来说,尽管扩张面临资金压力,但在竞争的压力下,还不得不进一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