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合集下载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而言,其具有着十分稳定的秩序以及风格。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居更是具有着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本文中,将就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1 引言川西,即我国川西平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在该区域中,民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独特样式,同现代民居相比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从性质以及规模角度看来,可以将其分为农舍、庄园以及民居这几种类型。

结构方面,其一般为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墙体则为穿斗式模结构。

外观方面,具有着较大的屋檐以及斜坡式屋顶。

为了更好的对其特征做好把握,就需要从色彩以及形成原因方面做好研究。

2 川西民居色彩外貌2.1 典型川西民居色彩对于传统传世民族而言,瓦为青黑色、墙为粉白色、木结构为褐色是主要的特点类型。

组成方面,木构件则在建筑墙面进行穿插以及分割,这也是川西民居建设的主要构成色彩。

除了这部分结构之外,其也搭配有枣红色的门窗以及黑色的立柱,在风格上具有着较为清雅的特征。

同时,川西民居也具有着一定数量的飞檐斗角以及雕梁画栋,但这部分结构在应用中更多的表现为材料本身的色彩,即使在其上方具有一定的绘画,在色彩选择方面也较为清淡。

2.2 其他民居色彩根据分布区域以及建筑材料应用上存在的差异,川西民居除了传统色彩表现类型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其他色彩形式。

在部分民居中,并没有在色彩方面进行更多的雕琢,而是对材料的本色进行突出,即属于不同色相、且纯度偏中低的色调,具有着较为朴实的特征。

如木板房的褐色、麦草民居的黄色等等,且具有完全以草、石等修建的住宅,并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对不同色彩进行呈现。

3 川西民居色彩形成原因3.1 自然条件影响对川西地区来说,其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着较多的雾气天气以及丰富的雨量。

在川西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冷热差异小、雾多、湿度大以及夜雨多是其主要存在的气候特点。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川西指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称成都平原,当地称之为川西坝子。

广义的川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峡山之间,中部的眠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千米。

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都江堰、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

传统的川西民居就是诞生于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

川西民居,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从民居建筑采用的材质和样式来看,川西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穿斗”结构(又叫“穿斗式木结构”),这种结构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使用的材料一般来自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体现了川西民居建筑就地取材、自然生态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些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的木制构件均可以循环使用。

川西建筑的墙体无定规,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还有四川特有的竹编夹泥墙(先用竹片编织,现敷上泥巴,既透气,又吸潮,新津观音寺著名的明代壁画就是画在这样的竹编夹泥墙上,让壁画修复专家们瞠目结舌,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选择众多,以经济、廉价、易得的材料为主。

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或者夯土原本的黄色,以解决四川地区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引起的采光问题。

川西建筑的屋顶均为两面坡式,覆以小青瓦,采用的是“冷摊瓦”工艺,即在房顶仅用一厘米左右厚的小青瓦,不设木望板,不加黏合料,以“一搭三”的方法,散铺在瓦桷子上。

冷摊瓦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而且透气性良好,对冬天保暖、夏天防暑以及房屋内外的气流交换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

川西自然地理条件
• 川西平原位于龙泉山以西,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热,全年云雾多、日照少。盆地降水 大,且多夜雨。李商隐就曾写过”巴山夜雨涨秋池“。因此,在这种 气候条件下对建筑朝向的要求就不是那样讲究。 • 山区石材丰富。毛石墙、乱石墙应用较普遍。较好的石材,如青百、 石灰石,也有广泛分布。雅安、简阳一带还出产花岗石。石灰石广泛 用于烧制生石灰。 • 木材丰富,川西及盆地四周山地均森林密布,松、柏、杉、栋、杨、 槐及香樟、楠木等树种十分多样。竹林则不仅生长于山林间,乡间房 前屋后亦广有种植,既是生活用品和各种工具制作的材料,也是房屋 建造的极好用材。 • 黏土丰富,但多夹杂风化的砂页岩,一般常在山区有版筑土墙的应用, 而高大坚实的土筑墙则较少见。 • 烧制黏土砖、小青瓦是民居中应用极广的材料,特别是用于砌造空斗 墙的薄型砖有较高的质量。在广大农村,稻草、芭茅草是随处可见的, 常用于屋顶作为覆盖材料。
曾小芳 张沁妍 郑晓丽 骆稼祥 张峰 贺瀚泉
• 一、四川民居简介 • 二、传统川西民居 • 三、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四川民居发展简史
• 古巴蜀时期:
• 成都十二桥商周时期干栏木结构居住 建筑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川西平原湖 沼地区的典型住居形态,已具有后世 四川民居的雏形。以干栏体系为主的 建筑,架空的住屋适应环境,满足了 防潮避水的居住要求。十二桥干栏遗
三、现代建筑的回应
居住建筑--川西新住宅发展概述
• 一、完全的传统符号的复制:以一
种营销策划为目的的建筑设计,如芙蓉古城。它是由 川西民居、苏州民居、云南民居、唐风区建筑成芙蓉 古城的住宅体系;住宅为全复式,独有三层空间;充 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组合了各种特色建筑 符号,复制老成都特色,在各种原有地方风格上加以 创造;外观复古,住宅内部有较强的使用性。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厢房:东西厢房是子孙的住房,也常为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 房为卑,东厢房一般是长子长媳居住,而且在建筑高度上,略高于西 厢房。
耳房: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如果院落狭长,厢 房通常也设有耳房。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后罩房:通常是最里面的一进院落,靠近边界的房子,通常为女 眷居住。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因此房屋尺度和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倒座房:这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 排房子,临近胡同,一般不开窗。 其中的房子一般都是仆人居住。
垂花门:又称为二门,开在内外 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中轴线 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 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可以 说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正房:四合院的正房一般都是三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 所。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1-历史渊源 江南水乡民居历史可以追 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 渡文化,之后随着战乱, 大批人口迁移南方,带动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使得 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到了 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 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 区,因此达官贵人、文人 雅士纷纷在此建宅定居。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木构架为主 徽派古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注重装饰,
一般以桐油饰之,彰显古朴典雅。立柱用料也很大,斜撑等大多饰 以花纹、线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注重装饰 在装饰上面,大多采 用砖、木、石雕工艺, 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 如画,融古雅、简洁、 华丽于一体。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所谓四合, 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答案分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答案分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答案100分1【判断题】(10分)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同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A1.对2.错正确2【判断题】(10分)动画片《人猿泰山》讲述了主人公泰山的成长历程。

泰山自幼丧失双亲,由母猩猩卡娜抚养长大。

在科考队到来之前,泰山一直认为自己是猩猩的同类。

虽说泰山长期与猩猩生活在一起,但泰山却本能的具有人类的文化意识。

B1.对2.错正确3【判断题】(10分)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帕特农神庙、奥林匹亚遗址是希腊文明的象征。

这些例子反映了文化可以是历史的痕迹。

S1.对2.错正确4【判断题】(10分)中国最早的哲学着作是孔子的《论语》。

B1.对2.错正确5【判断题】(10分)汉服,即中国国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例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都受到中国汉服的影响。

A1.对2.错正确6【判断题】(10分)“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历史上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代称出现。

A1.对2.错正确7【判断题】(10分)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共同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

A1.对2.错正确8【判断题】(10分)古希腊的艺术和建筑在神庙上得到最高体现。

着名的雅典卫城的圣地帕特农神庙就是为雅典娜女神建造的。

A1.对2.错正确9【判断题】(10分)亚里士多德代表着作有《理想国》和《法律篇》。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 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 “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 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 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南宋时期张栻主教, 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 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 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 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 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 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 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 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 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 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 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 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 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 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川西建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川西建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川西建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引言川西,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方。

这里的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历史、技术和文化三个角度,深入探讨川西建筑的传统与现代交融。

二、历史视角:川西建筑的演进与发展1.古代至清代(1840年):这个时期的川西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采用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其建筑形式深受官式建筑的影响,如四合院、九宫格等,同时,一些民间建筑也展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如羌族的石碉和藏族的木楞房。

2.清代至今(1840年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川西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期,川西建筑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等,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建筑风格。

三、技术视角:川西建筑的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1.现代建筑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川西地区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代的建筑技术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钢结构等被广泛应用于川西的现代建筑中,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传统工艺的传承:在现代化的同时,川西建筑也注重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在修建过程中,传统的地方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仍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如砌墙、抹灰等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四、文化视角:川西建筑中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1.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川西建筑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常采用地方特色的图案、色彩和装饰物等,使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现代文化的影响: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川西建筑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

现代的建筑理念、审美观念和技术在川西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得川西建筑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

五、结论川西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它既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展示了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木雕 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 家庭用品上,宅院内的屏 风、栏柱、桌椅、文房用 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的风 采。徽州木雕的题材颇为 广泛,人物、山水、花卉、 回纹、各种吉祥图案等, 应有尽有。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 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 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 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 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 了灵气。
2-总体格局
传统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 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 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 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小四合院 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的房间 为25~40间。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影璧: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 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四合院的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 璧。
二、徽派情怀
1-历史渊源
古代徽州各村 均有独立宗祠,家 族思想浓厚,加之 地理位置及文化的 影响,徽州建筑形 成独树一帜的特点, 加之徽商的崛起, 出现大量优秀的豪 华住宅、园林、书 院等。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也是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 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 井”,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
陈家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 轴线两侧为厅堂,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之间用长廊连 通,六院八廊穿插,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
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在陈家祠中,木 雕、石雕、砖雕、 陶塑、彩绘等传 统建筑装饰的应 用让人应接不暇。 既有粗放精简、 成片的豪迈,又 有精雕细琢的细 节,庄重大气而 不失精致典雅。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地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有着各自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1.皖派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古代徽州地区的典型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出名,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青瓦、白壁、马头墙,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

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马头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因此又名防火墙。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砖雕木雕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2.苏派建筑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典雅韵致的门楼,曲折蜿蜒,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走马楼、、明瓦窗、过街楼……色调明净而素雅,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

3.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土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它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国漫电影《大鱼海棠》就以永定客家土楼做为故事场景。

4.京派建筑京派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端庄大气、对称分布作为明清的都城,北京保留了大量的皇家建筑,其中,故宫可谓是是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皇家的威严和包揽宇宙的宽广胸襟尽显于此。

川西民居与寺院建筑结构浅说

川西民居与寺院建筑结构浅说

川西民居与寺院建筑结构浅说作者:周伟来源:《现代艺术》2024年第06期川西地区的建筑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穿斗式结构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如何在保护和传承川西地区建筑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言中国拥有辽阔的疆域,其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了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

正如俗语所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孕育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多样建筑形态。

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其复杂多变的地理形态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共同塑造了川西独有的建筑文化。

民居反映了大众的审美偏好和技艺水平,而寺院和祠堂则代表了文化传统和信仰的承载,体现了对美学和技艺追求的深化与提升。

尽管从外观上看,民居与寺院、祠堂的差异显著,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技艺传承和发展方面。

二、穿斗式结构的研究与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差异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精神。

根据《营造法式》的分类,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殿阁造”和“厅堂造”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风格。

川西建筑巧妙地融合了南北建筑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穿斗式结构。

对于穿斗式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西南民居的调查。

这种结构的命名源于民间工匠用语,与学术界基于类型学的命名方式截然不同。

穿斗式结构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支撑方式,即通过柱子而非梁来承载重量,这种方式在榫卯连接技术上展现了与传统抬梁结构显著的差异。

穿斗式木构架特点在于其紧密排列的立柱和通过多层“穿”连接各柱的方式,形成了稳固而灵活的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也为川西地区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学特色。

竹编夹泥墙和挑檐枋等建筑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地区建筑的特色。

加之清初大量移民的涌入,川西地區的建筑形态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域建筑体系。

三、历史战乱对川西建筑的影响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蜀地多次遭受战乱,导致许多古老建筑难以追溯,尤其是明末清初期间,一些在战乱中崛起但最终未能掌握政权的人物,例如张献忠,在其流亡巴蜀地区的过程中,给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传统建筑的6大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6大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6大派系中国传统建筑的6大派系,让我们欣赏下生态旅游 2017-02-14 10:26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1、皖派建筑:青瓦白墙、砖雕门楼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2、苏派建筑:山环水绕、曲径通幽苏派建筑是指江浙一带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置身其中,四周流淌着的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之感。

直露中有迂回,舒缓处有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3、闽派建筑:土楼防御功能闽,即福建,闽派建筑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4、京派建筑:对称分布、如意吉祥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除四合院外,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中国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

5、晋派建筑:窑洞、晋商文化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只是在这些地区当中山西一带的建筑风格较为成熟。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六大派别

中国古建筑六大派别

中国古建筑六大派别中国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派别的划分是按照当地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不同风格,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

根据风格及用途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京派、苏派、晋派、闽派、川派。

有一种安居乐业,只有中国人才懂,那就是中国古建筑带给人世代的安稳。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展开剩余94%不同流派的古建筑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1、皖派建筑关键词:粉墙黛瓦、木雕砖雕、四水归堂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2、苏派建筑关键词:山环水绕、曲径通幽、古朴淡雅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1:徽派建筑关键词:青石白瓦高墙深院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闽派建筑关键词:土楼防御功能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中国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的中国建筑8大派别吧~中国建筑流派之一:粤派建筑镬耳屋是广东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山墙形似锅耳,常用青砖、石柱、石板做材料,防火又通风。

外墙壁有花鸟图案,十分可爱。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利于通风,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屋顶是架空的双层瓦屋面,可以隔水防潮。

门口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是西关大屋的标志。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闽派建筑“闽”即福建。

福建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就是“土楼”了。

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能够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这是多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顺应山川走势和风向,沿水流落成。

土楼不只有圆形,也有方形、长方形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川派建筑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潮湿、地面蛇虫比较多,因此演化出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柱为支撑,架上楼板,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再涂上灰泥。

楼上住人,通风干燥,楼下架空,饲养家禽或放置农具。

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根据不同的民族风俗,吊脚楼又发展出了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皖派建筑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徽派建筑是皖派里头最广为人知的一支。

徽派以青瓦、白墙的印象出名。

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派“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为徽派“三雕”。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辟雍:是国子监中最华丽的中心建筑,
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古 制曰“天子之学”。辟雍建于清乾 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 国现存的惟一的古代“学堂”,是 清代帝王讲学之处。康熙皇帝之后, 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作一次讲学, 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 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 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 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最高学府。
二、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北京 安定门内国子监街 (原名成贤街),是 我国元、明、清三代 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 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 的最高学府。建于元 朝大德十年(公元 1306年)。
国子监东临北京 孔庙,与孔庙隔夹道 相连,符合“左庙右 学”的古制。
国子监的布局为轴线组织的三进院落,坐北朝南,由 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
《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礼记·学记第十八》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宫建筑在周朝发展比较正规,称“天子辟雍”。春秋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私学,官私学并存。
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 等等。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 的自由。
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 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 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 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 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中国古代书院
在中国古代文教建筑中,有两种不同的建筑——学宫和 书院。学宫为官学教育场所,书院主要指私学教育场所。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 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 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文教建筑的出现,最早可追朔至夏。据历史记载, 夏朝就出现官办的学校——学宫,主要注重伦理及军事教育。
夏、商、周设庠(xiáng )、序、学、校以教之。庠者, 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 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 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 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 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
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 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 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 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 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 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 的文化体系。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 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
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 “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 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 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 (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 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 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中国八大建筑“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 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 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 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 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 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 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 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 檐廊,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 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 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 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川西民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