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探讨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况
和 口 靠性 。运 用- 药粗提物 直接添 加有许 多缺点, J { 大致 可归 纳 为 3点:①缺 乏复方体 内的代谢物或机体反 应物等 实际有 效成 分 ;②机 体非吸 收物质的体 外作用, 造成假 阳性 ) 对离体反应
1 蒋卫 民, 7 唐蜀华, 陈晓虎 高血 压病辨 证分 型与胰 岛素 抵 抗关 系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 98 4 1) 19 , (1 :
3 7
分型演变规律 与肾素一 血管 紧张一 固酮系统 、心钠素的关 醛
系. 天津 中医, 9 3 () 1 1 9 . 1 :2 1 赵伟康, 文聪, 0 顾 万叔援 高血压病 阴虚 火旺忠青肾素 血 管紧 张素~ 固酮系统 的观 察. 醛 上海 中医药 杂志 , 96 (O l8 . 1)
8 李
泓.卜 秦俐 , 胡宪蕴 原发性高血压 肾素一 血管 紧张索~
发性高血压及 中医辨 证分型的关系. 天津 中医药, 9 4 () 19 , 1
25
醛固酮 系统及血 浆心 钠素水平与辨 证分 型的关 系. 中西医 结台杂志 9 1 () 7 19 , 5 :2 1 9 张玲 瑞, 刘淑云 白智 峰, 原发性 肾性 高血压 中医辨证 等.
维普资讯
8 0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O 年 1 2 D 月第 9 卷第 1 期
中药 血清药理 学研 究概况
曹 俊 审校 : 张红 梅 王 旋
武汉 4 0 6 ) 30 1 ( 北i医学 院 湖 p
中药血清 药理学 研究方法就 是将动物灌服 中药 或复方制 剂 后, 一 在 定的 时间内采集 其血清液, 分离血清 以进 行体外药 理 的实验 方法。 中曲血清药理学 于 2 世纪 8 年代始于 1 0 O 5
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的研究概况
造成 的。给药剂量= 床常用量 X动物等效 剂量 系数 X培养基 内的稀 临 释度 。这一方法 的可以部分的 弥补含 药血清在体外反应 系统 中的被 稀
释 。缺点是血 药浓度 并不能与给药剂 量呈等倍数增加 ,对药 味多 剂
收 ,肠 道菌使 苷分 解 ,释 放的 苷元易 被肠道 吸收 而成 为真正 产生药
( p r e t Me i n 1 , a n n dc l ol eA h i u u 4 0 2 Dea t n o dc e 1 W n a Me i C l g , n u h 2 1 0) m f i 1 a e W [ b tat T esrm p a c lg f r io a C i s me i n s gs u k nf m a i a ee ie hn s h rs r hn s h ra A s c] h e hr o yo a t n l h ee d i i ui e m t e o m l w r g nC i e e iee e l r u ma o tdi n c es n r a r n s v e boC b
最好是通过预试验解决 。 ] 3给 药方 案 在进行 中药血 清药理实 验之前必须 确定合适 的给药方 案 ,是否 禁食、给药的次数以及给药间隔都将会对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在1 8年 第一届 和汉 医学会上 首次提 出 的 ,近 年来 ,我国越 来越 多 94 的 中药 专家 应用此法 来研 究 中药药理 作用 。从而 避免 了 中药 体外用
要 的浓度 。这 一方法可 以根据 实验 的需要 ,相应 的提高 实验动 物血 中
集动物 血清 ,用此 含药成 分 的血清作 为药 物源加 入离 体反应 系统 中
研 究其药理作 用的实验方法 … 。血清药理学 是 日 本学者 Hrk ma i o1 o wa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作文/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金阳(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051)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Abstrac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 serum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of experiments .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长期以来,中药体外药理实验开展难度大,仅从体外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角度很难阐明中药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加上方剂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
基于以上考虑, 80年代田代真一教授先后提出含药血清实验方法的设想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其初衷是利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复方或其提取物而供实验研究使用的一种非单体药物药理研究的方法,在体外药理实验中尽可能地模拟和反映人或动物服药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观察到中药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是指导复杂中药成分研究、药效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1]。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因而它最大的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揭示药物作用机制较为深入、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等。
中药血清与血浆药理学方法商讨-Rochester
原因
凝血及相关过程产生的活性物质 ↓ 非药效应 ↓ 实验组������������≠ 对照组Ec (违背齐同对比原则 ⇨丧失对照意义) ↓ 干扰实验结果 ↓ 假阳性或假阴性结论
举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 血小板能够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其中 包括VEGF等多种生长因子。 平时这些生长因子储存在 ������夥粒中。血液凝固时,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生长因 子。 据报道血清中VEGF含量约为血浆5-10 倍。 (Verheul HM, et al., 1997;Webb NJ, etal.,1998; Maloney JP, et al.,1998; Wartiovaara U, et al.,1998; George ML, et al.,2000)
中药药学专家述评
• 没有一种实验方法是完美的,血清药理学从 提出伊始就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血清 药理学要想真实反映药物在机体内的生物效 应,就需要克服可能干扰实验结果和作出结论 的多种不利因素。(韩 笑, 等。2009)
• 新近报道从应用层面也指出血清药理学方法 存在诸多具体问题,它并不是中药药理体外 实验的适宜方法。(张红敏,等,2011)
小结
• 血浆是体内循环体内循环血流中的液体成分。 • 血清是 体外血液凝固后去除凝块(含纤维蛋 白和血细胞)的液体成分。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循 环血流中的液体成分并非血清。 • 制备血清的凝血和相关过程,致使血清成分在 多方面偏离血浆。有些成分减少甚至消失,同时 又产生许多新的成分。 •《血清= 血浆- 纤维蛋白原与/或消耗因子》 概 念是错误的。 • 血浆较血清接近体内真实情况。
四
含药血浆药学实验的可行性
1,药学实验采用血标本首选血浆的理由 ● 血浆成分较血清接近体内真实情况 ● 血浆制备较血清简单,干扰因素相对少 ● 血浆获量较血清多15-20% 2,西药 (1)药代动力学研究 西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与 药效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研究通常首选血浆已成常规。若 抗凝剂干扰实验,则采用血清。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
开始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的报道【Ⅷ。随后在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下,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方面论文逐年上升,目前处于 高峰平台期。由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得到的实验结论 存在不确定性,故这种畸形发展趋向可能给中药的
研究与开发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 二、血清与血浆差异的多样性
因消耗而减少。⑨完全的凝血过程通常刺激并损伤
验结果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血清1,。们。
在体外实验中,全血指抗凝的血液,血浆指抗凝
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血清指凝血完成
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三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一般认
为血清是无纤维蛋白原的血浆,这是不正确的。随着 生物科技进步,特别是蛋白组学与肽组学飞速发展, 现已明确凝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7~9】:
失,同时有5个蛋白反而升高;以80个可溶性蛋白 为指标,热处理血清有11个蛋白显著高于热处理血
验组与对照组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齐同可 比,保证组间非处理因素(包括可控和非可控的)所 产生的效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才是有效对照。由 于许多中药(特别是与中医“气”、“血”相关的药物) 可能通过不同作用环节,对凝血、纤溶、补体及激肽 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血小板 与白细胞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差异就会造成含 药血清与未含药血清的凝血及其相关过程反应不 同。在这种情况下,含药血清的非处理因素引起的效 应与未含药的对照血清往往缺乏齐同可比性。也就 是说,非处理因素效应与处理因素效应的差异混杂 在一起,容易造成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例如实验目 的是利用半体内实验筛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 中药。若该药确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作用,但同 时也有一定抗凝作用,则由于凝血酶生成量减少,血 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PDGF,VEGF)降低;如用这种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动物给药方案
给药前禁食
饮食可能影响中药复方体内动力学和临床疗 效。如食物对口服小柴胡汤者体内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和黄芩素等的吸收影响明显。 因此应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特点、实验要 求,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并拟订给药后采血 时间。目前,给药前实验动物多禁食6—12h, 不禁水。
给药途径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 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①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 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给 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 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 血时间; ②在药理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还, 存在血浆药理方法 和血清药理方法之争。 ③含药血清在体外反应体系中,血清药物浓度被稀 释问题,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微量成分及蛋白 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 了难题;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及 思考
黄峰 中药学 2110948107
中药血清药理学定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 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 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的选择
• 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 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 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 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问在 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 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 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 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的重要分支领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临床需求的增加,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因此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难度很大。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分析技术,来探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等方面。
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效学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则探究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分析工具,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未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将继续发展,且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
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将被引入到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
究中,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中药分析方法将被逐渐发展和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概况
时珍国医国药 20 0 2年第 1 卷第 2期 3
LS I NME II EA T RA ME IA R S A C 02V L 1 O 2 1HZ HE DCN NDMA E I DC E E R H 20 O .3 . N
释 放 NO 无影 响 , 而含 淫羊藿 醇提 物血清 能促进 内皮 细胞 释放 的内在规 律 , 病又是 辨证论 治的依据 + 疾 如何 将二者 结台 起来是 NO。 现代研 究证明 NO是体 内重要 的信使分 子和效应分 子+ 亦是 中药 血 清 药理 学 需 要 探讨 的 间 题 因 此 ,中 药 血 清 药 理 学 ” 在 “ 存
两个未知体 系简 首次提出的。该方法就是将动物灌服给予中药或复方制剂后 一 在 完 全清楚 中药及复方组分也 是一个未知体 系, 单叠加 , 使原 本 已经 根复杂 的 体 系更 加 复杂 t 实验 的稳定性 、 其 定 时 间 内采 集 血 液 , 离 血 清 以血 清 进 行 体 外 药 理 实 验 。近 年 分
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 法的优势和特色
案 的 确 定 、 佳 采 血 时 间 和 药 物 浓 度 、 清 是 否 灭 活 、 及 体 外 最 血 以
中 药 药 理 学 方 法 是 在 前 体 外 实 验 的 基 础 上 加 以 改 进 形成 实 验 条 件 等 都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规 范 化 。 . 不 0 而 的 。 以 含药 血 清 代 替 中 药粗 提 物 进 行 体 外 实 验 , 不 仅 具 有 体 2 3 在 体 外 培 养 体 系 。 可 能 添 加 i 0 浓 度 的 血 清 一 且 不 即 它 有 外实验 的优点0 . 条件可控性强 , 如 可在 细胞、 亚细 胞水平进行 是 所 有 的 中药 都 通 过 血 液 起 作 用 . 的 药 物 是 对 消 化 道 的直 接 超 徽 、 化 、 体 、 因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 示 药 物 作 用 机 理 较 为深 作 用 , 的 是 四 气 五 味 所 起 的 作 用 , 以在 血 液 中 体 现 一 也 是 生 受 基 揭 有 难 这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思考
持一定的血药浓度 研究中常设计给药 2 次, 这是基于 中医 临床用药习惯和药物 代谢动力学 的 “ 平均稳态浓度 ”概念考
是血清供体较 为合适 的剂 量。中药复方血清药理 实验 中体外
培 养液 中的含 药血清浓度 , 以临床等效剂量 为基准. 1% 应 以 0 较 为合适. 一般不 超过培养液 的 2 % 过高或过低都 不宜. 0, 这 与周氏 报道有所不 同
给药 次数 主要依 据血药浓 度的稳 定所需时间。平均稳态
虑的 。目的是为 了使 药理 ( 试验的含药血清有较高且在一 效) 段时 间内相 对稳定 的中药 活性成 分, 以近似达到稳 态血药 故 浓度时采血制各含药血清为妥 。 以采用每天 2次, 所 连续 7 ~ ld给药法 是 比较合理 的。在制 各含药血清 的过程 中. O 目前 存在着多种给药方案, 7 0 如 ~ld给药法 ( 每天灌胃 1 连续 攻, 给药 7 D ) 3 ~1d , 次给药法 ( 连续灌 胃 3 第 12次 间隔 2 h 次, 、 0, 第2 、3次间 隔 4 ) 2次给药法 ( 1次给药后 2 , h, 第 h 再以相 同 剂量重复给药 1次) l 。各种给 药方式都是为 了使药物 等 5 】
中药血 清药理学技 术方法 的规 范化研 究主要包括 中药血 清的制各方 案与药理 ( ) 效 作用 的评 价方法两个主 要方面 含药血清 制各技 术的规范 化是研 究的基 础, 其中包括供 体( 实验动物 ) 的选择 、供体给 药方案 ( 给药 剂量 、给药次数 、 培药天数) 、含 药血清 的采取时 间, 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及 灭活 处理的影响. 药血 清的去蛋 白处理 等 含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
研究中药复方是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它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改进的,即给动物口服药物后,将含药血清加入到体外反应体系中,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来源,研究其药理作用。
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而且可用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超越性、生物化学、受体、基因等研究。
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更深入,重复性好,用料少,独特之处在于更适合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
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体外和口服给药后,经过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在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有些是药物本身的物质,有些是肝脏代谢的产物,有些是通过第二信使间接产生的。
因此,以中药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作用既不客观也不准确。
含药血清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在理论上更科学、更真实。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中药血清药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和药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综述了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现状。
1、国内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1.1、在动物的选择一般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物种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择与人类具有相似生物活性的物种。
刘成海等人建议在体外培养实验中使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给细胞提供了营养,又给药物提供了载体,还避免了各种血清的干扰。
一般应该首选兔子和老鼠。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韩林贾波石含秀沈涛由凤鸣【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1988年日本学者田真代一[1]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近10年来此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药理的研究。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现状1.1 动物模型制备1.1.1 实验动物选择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
陆慧晶[2]认为,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刘成海等[3]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
动物常采用大鼠小鼠、兔、豚鼠等来制备血清。
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1.2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
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
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4] 。
1.2 动物给药方案1.2.1 给药途径一般多用口服(灌胃) 给药方式制备含药血清,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用注射、皮肤、粘膜、呼吸等给药途径来试验制备含药血清。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5]。
1.2.2 给药剂量血清药理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给药剂量的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实验的成功很重要。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一、实验目的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中药药学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选取质量可靠且稳定的中药材,通过研磨、浸提、浓缩等方法制备中药提取物。
制备的中药提取物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2.动物试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猪等。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中药提取物的给药,对照组接受对照物的给药。
3.中药给药和采血根据实验设计,将中药提取物按照合适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途径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口服、皮下注射等。
给药后,根据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可以选择尾静脉、眼眶窝静脉或颈静脉作为采血点,使用适当的采血管和采血方法。
4.血清分离和保存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离心分离,将血清分离出来并保存。
可以使用离心机进行血液离心,选择适当的离心转数和时间。
分离好的血清样品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以防止酶的降解和样品的氧化。
5.药物代谢分析对血清样品进行药物代谢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在血液中的含量。
(2)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血液中药物代谢产物,了解中药在体内代谢的产物和代谢途径。
6.药物药效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药物代谢分析结果,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
可以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理学实验,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特性。
7.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中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
可以使用计算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
8.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撰写实验结果的报告,并提出实验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三、实验注意事项1.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保证中药提取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
★★如果以不同剂量的药物给予动物,取同 体积的血清作为不同剂量药物加入体外反应 系统,则空白血清对照组可只设一组,(等 体积的空白血清); ★★如果以一种剂量给予动物,以不同体积 的药物血清加入量作为不同剂量组,则空白 对照组应设相应不同加入量的多个对照组。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7.2平行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3采血时间
★★标准法 先用少量动物进行预试验,通过不同采血时间进 行比较后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较为确切,但个体性较强, 同一种药物的不同指标或同一种指标在不同的药物的 达峰时间都不同,所得结果不能通用。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通法 将待测药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 后1h采血。
Ⅰ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按通法给药、采血, 如不能得到预期结果,疑为采血时间不当, 再采用标准法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4 血清预处理
4.4.1什么情况下需要预处理?
★★当空白血清出现显著的阳性反应,严重干扰实 验进行时。 ★★浴槽内的离体器官实验,特别是当浴槽中加入 血清量较多,通氧时形成的大量泡沫,严重妨碍实 验进行时。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若干问题探讨
谢 谢 大 家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临床日用量倍数法
以临床日用量的5, 10,30倍确定给药剂 量;或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 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确定剂量为妥。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技术 4.2.2 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
★★单次加倍给药法 ★★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 复1次) ★★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第l间隔20h,第2间 隔4h) ★★7-10d法(1次/d,连用7-10 d) 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 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 2
中药 新 药 与 临床 药理 2 0 0 2年 3月 弟 l 3誊 第 2期
验 之 医 院级别 :经 卫生署 评 审通 过可供 临床 试验 诊 疗 训 练之 中 医医 院或 准 区 域 医 院 级 以上 之 教 学 医 院 。②执 行临 床 试验 之 医 师资 格 :a 中医 医 院 由 . 执业 5年 以上之 中医 师主 持 。 b 区域 医 院须 由该 . 类药 品之 专 科 主 治 医 师 主 持 ,并 有 中医 师协 同主
1 小 结 4
1 . 海 峡两岸 G P 有关 内容 及 项 目均相 似 ,但 41 C
具体 内容上有所不同,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 以国 家药 品监 督 管 理 局 颁 布 的 《 品 临 床 试 验 管 理 规 药
范》 内容 更为 丰富 ,说 明也更 加详 细 。 1 2 海 峡两常 G P包含 了国际协 调 会议 (C 4. C IH)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是 由日本学者于 2 0世纪 8 0年代 首 先提 出 的 ,定 义 是 给 动物 灌 服 中药 一定 时问 后 ,取 其 血 清 进 行 实 验 的 药 理 学 研 究 方 法“ ’ 。l 0余年来 ,这一方法 在中药研究 中发挥 了一定的作用 ,表明它是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 , 但 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局限性 。其 主要优点有:( )排 1 除了中药制剂 的杂质成分 、不 同酸碱度 、电解质等 因素的影 响 ,克服 了 中药 粗制 剂 直接加 入反应 系统 所带来 的干扰 ;()有利于排除体外有作用而体内 2 没有作用的药物及发现体外没有作用而体 内有作用
表 明 ,连续 给药 3d后 所 取含 药血清 的抗 血 小板释 放作 用和 阻滞血 管 内皮 细 胞钙 通道 作 用 均 比给药 1 d好 ,而 1d给药 1次较 分次作 用 好 ,且彼此 间有
1 实 验 条 件 的 控 制
离 体 实 验 要 求 营 养 液 、恒 温 、供 0 、∞ 2 、
作者铀 卉:赵万红 t9 9 . .博士 ,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 的研究 1 6 一) 男
维普资讯
中 药新 药与 临 床 药 理 2 ( 01 2年 3 月第 1 3喜 茅 2期
・
l 23 ・
果 ,将 方法 学方 面的进 展 阐述 如下 。
后 1 、3 ,各组末次给药后 3 i 采血 ,结果 、2 d 0m n
( )核 准后监 视 年限 :新药核 准 监视 期 间为 5 4
G P指南 的基本 内容 ,符合 国际公认 的 G P原 C C 则。
1 3 海 峡 两岸 G P 的名 词及 名 词解 说 不 同 ,会 4. C 影 响两 岸在 G CP领域 内 的交流 ,有 必要予 以统 一 。 1 . 海 峡 两 岸 应 开 展 G P 实 施 的 交流 与探 讨 , 44 C 为在加 入 WT 后 ,进 一 步 加 强 中 医 药 交 流 与 合 O 作 、逐步 为 相互承 认 临床试 验结果 打 下基础 ,为发 展 中 医中药作 出共 同的努力 。
收 稿 日期 :20 —o 0 l 8—2 4
的药物 ,真实地反映药物的整体作用 ,避免盲 目 筛 选药物 ;()可以真实地反映体内血药浓度及其变 3 化 ,是研 究 中药药 动学 的有力 工 具 ;()用 含药血 4 清进行组织 细胞培养,有利于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 中药作用机制 ;()操作相对简单 、费用较低。当 6 然,也存在缺点 ,如血清中的成分异常复杂而且还 有许 多活性 物质 ,它们必然 影 响实 验结果 ,如 处理 不当,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同时,它毕 竟不等于整体实验,不能代替整体实验 , 还有许多 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综合国内现有 实 验 成
中药 血 清药 理 学 的方 法学 探讨
赵万红 ,曹永孝 ,袁泽飞 (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 西安 706 ) 10 1
摘要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一种较新 的体 外实验 方法, 目前正在走向成熟。它既有优 点 ,又有缺点 ,还有许 多问 题有待解决。本文就其近年来方法学方面的进展 予以阐述。 关键词 :@ 中药血清药理学 ;@路 药方案 ;@采血时 间;@血清预 处理;研 究设计 中 图 分 类 号 :R 6 . ;R 2 5 5 9 52 8 .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 10 —98 2 0 )0 —02 0 0 3 7 3 c0 2 2 12— 3
持。
年 ,此 期间 申请相 同药 品之 其他 厂商 ,除依 现行 规 定 检 附资料外 ,应 另检 附与第 一 家厂商 相 同标准 在 国 内完 成之 临床试 验报告 。
1 . 有关新复方 ,含新药材之制剂 ,含药材新药 34 用部位之制剂 、注射剂 暂不适用本法
() 申请 临床试 验时应 检 附之 资料 :① 国家 药 2 典 收 载或 原产 国最 高卫生 主管 机关 签发 的药 品核 准 证 明文件 。②处 方组 成与 药材 基原 。③ 与宣称 疗 效 有关 之 药 效 学 试 验 等 相关 资 料 ( 含 学 术 研 究 文 包 献 ) ④依 现行 规 定 完整 之 成 品检 验规 格 外 , 尚需
包括至少 2种指标成分之 定量检验 。⑤l 临床前药 理 、毒理及安全性 等参 考资料。⑥ l 临床试验计划
书 , 临床试验原则以随机分配之对照试验设计为 其 主, 如有可能并 以双盲试验为佳 。如属开放式试验 设 计应 说 明理 由 。 ( )申请查验登记时应检附资料 :①查验登记 3 申请书 l 。②批次试制记录影印本 l ,③实施 套 份 满 3个月 以上加速试 验 报告 。④ 临床试 验报 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