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立性和 自主性 . 促进学生主动地 、 富有个性地 学习 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 自主学 习为基础 合作的过程 , 也是交流的过程 , 合作 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 但“ 合作 ” 也罢 . “ 交流 ”
也罢 . 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 以独立思考 为基础 合作前 , 学生要有 自己的思考 : 交流 前. 学生要有 自己的想法 没有独立思考 的合 作. 只是一种形式上 的“ 合” . 合作 的效率 和效 果都要大打折扣 : 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 . 只是 单 向的信息传递 . 就不能产生碰撞 . 不会产生


I I 组 .在每个小组中男女生人数搭配 比较 均衡 , 尽量根据每 个成员 的性 格 、 个 性特征 、 学 习成绩 、 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进行组建 这 样就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 . 互相促进 另外 .

每个大组 中都选择一名思想品质好 .学习成 绩优秀 , 具有专长 , 思维灵敏 , 口齿清楚 . 说话 流利 . 有一定组织能力 . 在同学 中有一定威信 的学生作为固定的大组长 .并有针对性地进 行培养 。 为 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使每个 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小组 中实衍 , j 、
够 课 改 在 线 静
摘要: 如 何让 学生 自主学 习 . 发挥 学生 的主体作 用 . 充分调 动学生学 习语 文的积极 性. 是 新课改理念 的核心 笔者根据 多年从
4 6 1 0 0 0 )
事 中学语文教学 的实践 经验 . 谈谈在新课 改 形 势下.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 内容
动学 习 爱 因斯坦说过 : “ 学校的 目标应 当是培养 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 新课程标准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一、背景及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随之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致使了人格发展的惨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

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与此同时,经济全世界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时期精神的“主旋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材之间的竞争,培育什么样的人材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眼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名语文老师眼前的一个大问题。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来讲,由于各种原因,咱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锁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许多学校,讲义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教学进程中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考试模式单一、呆板,轻忽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轻忽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很多地方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致使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

咱们培育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情感品质。

这与时期所呼唤“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各种不良现状,咱们必需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提几点意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是: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1.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

所谓“新思想”,就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如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质量的思想,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等等。

所谓“新理念”,就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理念,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的变化 , 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 强调 师生 交往 , 构建互动 的 师生关 系、 学关 系 , 教 是教学 改革的首要任 务。教学是教师 的教 与学生 的学的统一 , 这种统

1 教 师内涵的转变 : 、 教书匠一 教育 家 著名语言学 家吕叔湘先生说过 :教学 , “ 就是 教学生学 , 主 要 不是把 现成 的知 识教 给学 生 ,而是把 学 习 的方法 给 学 生。 ” 但在语文 实际 教学中 , 人们 往往走入单纯“ 老师教 , 学生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几点思考四川省双流县金桥初级中学高永琼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几点思考
四川省双流县金桥初级中学
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 的学 习方式 以及教 学过 程 中师生 互动 方式 的变革课程 改革 的核 心环节 是课程 实施 , 而课程 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 当课程方案一旦确
学 式” “ 、 讨论式 ”也 可以是传统 的“ , 讲授式 , 但完全 可以让学
纯粹被动地接受 、 的过程 。 记忆 这种学 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 热情 , 影响 了学生思维和智力 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
变这种学 习状态 , 把学 习过 程中 的发现 、 究、 究等认识 活 探 研 动 凸显出来 ,使学 习过程更多地成 为学 生发现 问题 、提 出问
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 , 从而指导 自己更好 地
过程 的主体 , 在教学 过程 中, 强调 师生 问、 学生间 的动 态信 息 交流 , 这种 信息包括 知识、 情感 态度 、 需要、 兴趣 、 价值 观等 方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篇誗高效课堂课堂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要场所,是推进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使课堂教学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一、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成功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既是课堂改革的践行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既是学生成绩的评价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让学生做舞台的主角,教师要做好导演,指导学生把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活跃的舞台。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充分讨论,也可以进行辩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合作探究,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需要共同参与,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的,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需要和他人交流,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交流、合理分工、善于倾听,学生具备合作意识,比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而不是消极地听取一个人的讲述,或者某一部分的学生来解决全组问题,有效的合作探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以完成小组的共同目标,使学生乐学,提高学习效率。

三、构建多元评价教学体系新课改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就发展而言,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要以学生为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诊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具体改革目标的认识——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具体改革目标的认识——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164跨世纪2008年7月第16卷第7期c№s cen t ur y,J une2008,V ol16,N o.7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具体改革目标的认识——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张征(遵化市高级中学,河北,遵化,064200)【摘要】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许多发达国家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革目标,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教学方式的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改革目标,课程管理改革目标。

这六项项标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c632.o【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c r74(2008)07一0164一ol1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目前,传统的以单纯的知识传授,追求升学取向和追求精英主义思想的狭窄的课程定位,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样就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为实现学生“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如学习课文《死海不死》时我要求学生带着“死海”为什么“不死”这一问题去阅读课文,同学们带着好奇心理,自然要对课文问个究竟,通过阅读、讨论,同学们都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可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性。

2调整课程结构。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还不合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性。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初中学校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

初中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创新应当要有重要认识,用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教育语文模式的创新进行相关探析,以期通过相应的讨论,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语文模式的创新提出可行的措施,进而完善初中教育的语文教学,增强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的语文方式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新时期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管对当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做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以及教学方式枯燥死板等方面,严重的束缚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新时期背景下,着重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初中教育语文模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理念实施的创新,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这就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使语文知识得以有效传播的路径。

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做习题、巩固提高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当前仍旧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更为盛行。

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之间,从根本上忽视了语文的根本作用,也没有对学生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培养学生要充分地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只是让学生知道怎么解题,怎么求得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学习没有多大用处[1]。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 新 课程 改 革轰 轰烈 烈 的开 展 ,我们 初 中语 文教 学也 积极 学 ,要 教给 学生 基础 知 识 ,基本 技 能 。而体 现新 课标 理念 的 辅 阵 地— — 综合 实践 活动 是 联系 课 内外知 识 的纽 带 ,是语 文 服务 于生 活 的体 现 ,是提 高 学生 综合 能力 的捷 径 。所 以,教师 要 尽量 利用 各 种 机 会 ,尽 可 能地 开 发 课 程 资源 ,千 方 百 计 引 导 学 生 关注 自
张扬 、发展 、提升 。
三 、让学 生 学会合作 新 课 程 下 的 语 文 教 学要 让学 生 学 会 合 作 , 培养 学 生 的合 作 能 力 ,让 学生 都可 以得 到不 同程 度 的发 展 。教师 可 以 以班 级 为单 位 , 依据 教学 目标 定位 以及 学 生的特 点,运 用 不 同的合 作学 习方 式 对 学生进 行 指 导。 让学 生与 学生 合 作,最 简单 的 方式 是 同桌互 相 合 作 ,发 挥 各 自的 学 习优 势 ,就 疑难 问题 相 互 启 发 , 相互 研
19日
性 。教材 不仅 是传 授 知识 的工 具 ,更是 师 生情感 交 流 的载体 ,也 是培 养学 生人 文精 神 的主 要渠 道 。语文 教材 中蕴 涵着 丰 富 的人 文 因素 ,一 篇 篇 古今 中外 的散 文 、 诗 歌 、 小说 、戏 剧 、 童 话 、 寓 言 ,构筑 了一 个个 精致 、完整 、丰 富 、生动 的美好 世界 ,那 里有 美丑 的交 锋 ,有优 美 的人 性和 风景 ,有 崇 高 的人格 和景 观 ,有 人 生 的 悲和 喜 ,也 有 世 界 的 幽默 和 滑 稽 … …它 们 不 仅 启 迪 人 的 智 慧 ,陶冶 人 的德行 ,而且 自身赏心 悦 目,令 人 留连 忘返 ,情 感激 荡 。其次 ,古今 中外 大量 美文 佳作 、 名言警 句 的欣 赏 、阅读 也 可 陶 冶 学生 的身 心 , 使他 们 感 受 到 人 文 世 界 的道 德 、理 想 光 辉 , 如 :勾践 的 “ 薪尝 胆 ”、孟 子 的 “ 卧 舍生 取义 ”、屈 原的 “ 漫 路 漫其 修远 兮 ,吾 将上 下而 求 索 ”、李 清照 的 “ 当作 人杰 ,死 亦 生 为鬼 雄 ” 、文天 祥 的 “ 生 自古 谁无 死 , 留取 丹 心照 汗青 ”、于 人 谦 的 “ 身 碎骨 浑不 怕 ,要 留清 白在 人 间 ”等 。可见 ,语 文教 材 粉 中有 其他 学 科无 法 比拟 的丰 富人 文 内涵 。在 语文 课堂 教学 中培 养 人文 精神 ,就应 立足 课堂 ,把握 教材 ,挖 掘其 中的人 文火 花 ,使 学 生在对 教 材 内容 的咀 嚼 、体验 中,感受 人 生 的智慧 ,从 而潜 移 默化 地形 成 良好 的人 格 。 语文 教 师在 课堂 教 学时 ,应 不断 地注 入 “ 水 ” ,这 是 时代 活 发 展对 语文 教师 提 出 的新 的要求 ,让 我们 在 语文 教 学的天 地 中执 著 追求 ,大胆 探索 ,体 验成 长的幸 福 吧 !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摘要】语言是交流沟通的桥梁。

生存于社会中,语言成为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根本需求。

语文教学在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常被认为是工具性教学,只在乎是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了让新时代中学阶段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针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

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

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引言新课标的出现要求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改革,那么怎么进行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初中语文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就成了老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通过对适应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相应分析,让读者对新语文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2合理的教学方法2.1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课堂上的主题从来都是老师本人,这种传授式教育,只能将语文教育限定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上,即使老师在讲台上进行再精彩绝伦的演讲,也很难勾起下面学生的听课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达到传授知识的效果,甚至效率更低,应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古老的教学体制也要进行进一步改革,而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守旧的师生关系,只有缓和了师生之间的讲与听的僵硬关系,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保证这个新课堂的主题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样不仅能提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做到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这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帮助,同时也能在讨论的同时保证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2.2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有效的情境创设使教学情境更生动化和生活化,让学生感到语文的知识不会难以理解和枯燥,而有效的情境创设也会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情境的创设,笔者也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举例,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情境创设,并清楚怎样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

2.2.1创设质疑情境书本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相信课本只会让自己学到死的知识而不会有什么意外收获,如果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够进行一定的质疑情境的创设,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学到的基本的课程知识,同时对知识也能够进行自己的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发现,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样的教学也是极大的符合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培养的目标的响应。

当然在质疑情境创设时,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想,大胆想,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在进行学习时,不要依赖固定的方法和答案,而是通过自身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循 环牢 记忆 , 巧练 促乐 学 , 生 的识 字效 果很 好 。 学 二 、 住 识字 规 律 抓 小学 生识 字 是一 个 比较 大 的 困难 . 字 中 7 %都 是形 声 字 . 汉 0
赞 美 会 激发 一个 学 生 的 潜 能 . 论 是 白发 苍 苍 的 老 者还 是 无 风华 正茂 的青 年 . 都 希 望 得 到 别人 的 真 诚 的 赞 美 . 谁 由衷 的赞 美. 赞美 有 时 候 能 够 改变 一 个 人 的 一生 记 得 讲 《 小 鸭》 课 让 学 生们 谈 启 发时 , 里有 一 个 小 男 丑 一 班 生 很 内 向 , 举 的 手很 低 . 他 但我 看 得 很 清 . 悄悄 走 到 那 个 小 男 我 孩 旁 边 , 微 笑 地 对他 说 : 大 家 都 想 听 听 你 的声 音 , 关 系 , 我 “ 没 相 信 你 能行 !” 我从 他 的眼 睛 里 看 到 了答 案 . 然 . 完 后 , 果 答 同学 们 给 他 热 烈 的掌 声
练 习 语 文 教 学 不 能 只 限于 课 堂 当 中 传统 的语 文作 业 就 是 抄 抄 写写 . 了 动笔 还 是 动 笔 . 学 生 产 生 了 厌 烦 和排 斥 的情 绪 。 除 使 往 往很 难 达 到 预 期 的 练 习 目标 。 随着 新 课 标 的 实施 . 新 课 程 在 中 对学 生 的评 价 也 发 生 了变 化 .不 能 光 看 学 生 的学 习成 绩 . 更 重 要 的是 学 生 的 学 习过 程 。 教 师 的要 求 就 是 要 在课 堂 上 充 分 对 调 动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1 验 性 练 习 新课 程 注 重 学 生 的体 验 . . 体 强 调 学 生 的 参 与过 程 , 学生 有 悟 而 谈 、 感 而发 。 师 设计 练 使 有 教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2 0 04 01
西部大开发 ・ 中旬
w Es T C H I NA D E ELO PM ∈NT V
教 学 理 论 与 实 践
浅谈新课程 背景下 的中学语 文课 堂教学
李 晓 青
汉 阴县 蒲 溪 中学 。陕西 汉阴 750 2 1 0)

要 :新 的 语 文课 程 标 准将 语 文性 质 定 位 为 “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 并提 出 了语 文课 程 的 四 个 基 本 理 念 : 面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 ; 确 把 工 , 全 正
写 . 听 说 读 写 之 内 的挖 掘 与 创 新 , 不 是 游 离 于 听 说 读 写 之 外 的花 样 是 而
翻 新 可 时 下 语 文 课 堂 中 的 有 些 做 法 就 值 得 反 思 了 , 不 少 老 师 课 堂 上 有 特 别 重 视 对 语 文 人 文 精 神 的 挖 掘 , 对 字 词 句 等 基 础 知 识 教 学 , 乎 没 但 几 有 提及 . 的 教 师甚 至 认 为 搞 这 些 教 学 就 显 得 落 后 、 时 , 时 教 学 不 重 有 过 平 视了. 上公 开 课 更 是 不教 这 些 不 能 “ 彩 ” “ 头 ” m 的 添 。课 堂教 学 热热 闹 闹 , 教 学 形 式 变 化 多 样 , 就 是 听 不 到 朗 朗 读 书 声 , 不 到 对 语 言 文 字 的 揣 可 看 摩 品 味 , 赏 不 到 对 优 美 精 彩 文 段 的 必 要 的 独 到 分 析 见 解 , 有 了必 要 欣 没
握 语 文 教 育 的 特 点 : 极 倡 导 自主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 力 建 设 开 放 而 有 活 力 的 语 文 课 程 。语 文 课 堂 教 学如 何 体 现 这 些基 本理 念 , 何 做 到 工 具 性 积 努 如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浅谈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浅谈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浅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新局面,迎来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新课改下,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适应新的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对教学的要求,将语文教学改革落实在课堂中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感悟和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限定在教材的方面,课堂采用灌输式、满堂灌的教学,教师主宰了学生的学习。

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机械,依赖于教师和教材,学习过程只是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自我建构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教师要从教教材改为教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由原来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探究,才能获得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脱离教师的“搀扶”,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该转变主观的因素,引导学生带着探究的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得学习体验,学会探究性学习。

自主性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是学生进行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学生有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性。

通过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调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其产生“内驱力”,发展创造力。

合作性探究学习。

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大家共同讨论探究,集思广益。

个体的学习有局限性,在合作中,互相弥补思维的差异,实现了资源共享,给予思维灵感的火花,活跃了思维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浅谈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浅谈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浅谈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它为学校教育指明的方向,直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这就对处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课堂教学改革要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那么。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师角色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围绕应试而展开教学。

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这实则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素质教育初衷的。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指导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

这样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才能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获得学习能力。

教师是新课改的执行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

教师没有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语文教师要做到:首先,专业知识要扎实。

不能一知半解。

对教材要全面理解,才能面对学生的要求。

很好地驾驭课堂。

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语文是知识面覆盖很广的学科,教师要对各种知识有所涉猎,让自己成为杂家。

一个学识渊博、知识丰富的教师能够旁征博引,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形象地传达给学生。

同时,教师要有教研能力,要从机器型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的教育家,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审视教学理论和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意识。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摘要:语言是交流沟通的桥梁。

生存于社会中,语言成为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根本需求。

语文教学在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常被认为是工具性教学,只在乎是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了让新时代中学阶段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创新语文是教会我们读书写字、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可以说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

在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中,除了要用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力量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思想和认识,掌握正确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育中的很多不足,为了让语文教学发挥人文力量,我们应积极实施语文改革,强化语文教学质量。

一、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在求实中改革创新语文老师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确定教学定向和目标,实事求是地展开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实施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不少专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我们应吸收这些专家的经验,同时改革创新,脱离传统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开放思维,扩展现代语文教学内涵。

作为语文老师更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力量,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分析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只有能读能写,才能发挥语文才能,使之持续提高,那么,在新课改教学中也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1.发挥教学方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各种教学办法,为的就是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方法的具体性,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势和弊端,所以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方法,而是要多样化。

其次,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老师要使用自己熟练的教学方法,并掌握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情况,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3-0077-0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在追求真正高效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得一些新课改理念根本没有落到实处,而是流于形式。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为了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加强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自身效率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教学艺术,使学生能够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引导初中生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增加初中生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感知,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内容含量十分大,也比较枯燥,再加上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将理论性很强的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的生动有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工作。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创造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自信,成为其终生受用的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和源泉。

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何老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通过讲故事、听名人轶事、猜想故事结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活动中,何老师对他们进行了适时的启发和引导。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

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

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其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大胆改革,引进开放式教学方法(1)截取精华,留出空白,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

教师应总揽全局,精讲精练,力戒老生常谈,炒冷饭,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应目标突出,重点保证,难点攻破。

同时,反对“满堂灌”,所有知识由教师完全传授,应该在课堂和课后给学生留出空白,设置问题,引发他们进一步探求疑问的欲望,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这样做,学生每上一课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获得一种强烈的印象,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这一新鲜的感觉,也产生强大的动力,使学生不断探求新的知识,获取新的内容。

试谈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

试谈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

试谈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

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转换;改革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112-01一、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

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

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一)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二)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浅谈

技 能
这次的语文课程改革带给一些教师这样一种 印象 :如果 然 是教师喋喋不休 ,教室 内死气沉沉 ,学生 昏 昏欲 睡 ,那
教 学 中谁 注 重 知 识 , 强调 训 练 ,他 就 会 被 认 为保 守落 后 ,跟 么 ,就 基 本 可 以 断 定 这 样 的 课 不 符 合 课 改 精 神 。 反 之 ,如 不上 课 改 的步 伐 。 这种 想 法 是 很危 险 的 。语 文知 识 是 语 文 学 果 教 学 活 动 有 了 学 生 的 参 与 和 探 究 , 课 堂 气 氛 就 能 活 跃 起 习 的基 础 ,没 有 掌 握基 本 的语 文 知识 ,就 谈 不上 培 养 语 感和 来 ,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就 会 提 高 , 学 习 效 果 也 就 不 同 。在 新 形 成 技 能 ,更 不 用 说创 造 性 思 维 的培 养 , “ 双基 ”这 面 红旗 的 学 习 方 式 形 成 这 一 点 上 ,课 改 是 比 较 成 功 的 ,语 文 课 堂 应 该 永远 地 而 且 坚 决 地打 下 去 。历 次语 文 教 学大 纲 无 论 怎样 上 经 常 可 以看 到 “ 奇文 共 欣 赏 , 疑义 相 与 析 ” 的场 面 。
变化,其教学 目的有一点是始终不变 的,那就是让学生能够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
三 、在必要 时教师要精 心讲解 语 文课 改 中有 些 教师 矫枉 过 正 ,告诉 他 要转 变 教学
学 生 具有 一 定 的 阅 读 能力 、写 作 能 力和 听 说 能 力 。而 要 形成 方 式 , 教 师 要 讲 得 少 而 精 ,要 把 更 多 的 时 间 留 给 学 生 去 探 这 种 能力 ,就 必 须 在 义务 教 育 阶段 ,让 学 生 扎扎 实 实 认 识 一 究 ,他 就干脆不讲 或讲得很少 ,甚 至对那些有难度 的课文 定 量 的常 用 字 ,掌 握 一定 量 的 词汇 ,积 累 一 定量 的语 文 知 识 也 不 做 必 要 的 讲 解 , 语 文 课 由 过 去 的 “ 堂 灌 ” 变 成 现 满 等 等 。这 是 义 务 教 育 阶段 学 生 语 文 学 习 的 “ 保底 口粮 ”, 如 在 的 “ 堂 问 ”和 “ 堂 转 ” 。 学 生 们 反 映 ,这 样 一 来 满 满 果 这 个 “ 线 ”都 保 不住 ,课 改还 有 何 意 义 ? 随着 课 改 速度 课 堂 上 的 收 获 反 而 不 如 课 改 以 前 。 为 此 , 我 们 要 正 确 处 底 的 不 断加 快 ,力 度 的 不断 加 大 ,在 这 方 面 确 实 出现 了 问题 : 与课 改前 相 比 ,学 生 的背 诵 积 累 少 了 ,错 别 字和 病 句 多 了 , 考试 成 绩逐 年 递 减 。 理 授 受 与 探 究 两 者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 片 面 强 调 一 个 方 面 而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2001年正式启动,并且也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和纲要来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十余年,在语文教学上,无论是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评价,还是教师素养,教学的价值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从实际来讲,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的影响过深,所以导致了初中语文教学在实际的改革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和问题,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者造成了诸多的困扰,因此,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思考就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思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思想陈旧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的初中语文教师仍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思想。

例如认为“在课堂里需要完全听教师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等,这种传统的思想对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并且缺少课堂气氛,导致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缺乏热情。

2.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现有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过于强调整体的概念,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了班级内学生成绩差异过大。

教学工作缺乏有效性。

3.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方法不科学也是现如今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多还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在这时,教学方法凸显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来消化课本上的内容,在此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是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语文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其内容一般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等。

虽然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中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相反,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时候,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

“知识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一,要认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又是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前提,不存在不要语文基础知识的语文能力。

中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训练可分为自发性训练与自觉性训练。

自发性训练是指那种缺少理论指导,仅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式的大量重复练习以形成语文能力的一类训练。

这种训练我们不提倡,它就像在黑暗的胡同里摸索门道,劳而少功,其结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形成的能力往往是不深刻的、不牢固的、不完备的、不规范的。

自觉性训练则是指有理论的指导,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以形成语文能力的一类训练。

利用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既有感性经验为基础,又有理论知识的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语文基础知识可以改变自发训练的盲目性,有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总结、升华,增强自觉训练的指导性,使语文能力的培养更科学、更有效。

其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是文选式教材,主要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语文基础知识被分解、渗透到每个单元、每篇文章之中。

这也就使得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了统摄课文、组织单元的作用,是一个连贯的体系。

如果教师注意到每个单元之间以及每个单元中每篇课文之间的知识的连贯性,把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学习语文的“钥匙”,将每个单元里的几篇课文甚至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去学习,注意前引后续,以此处带彼处,以一点带全体,就可以使中学生在学习中积少成多,分类合并,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便于能力的形成。

如今,时值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强调必须改变“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倾向,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的新的中学语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介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讲解引导法讲解引导法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述、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和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现在仍然可以使用,并且有时还必须要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和知识点,如一些完全通过自学学生不可能完全理解而需要集中讲授的新知识和需要解释的难懂词语、文章体裁知识、文学史知识、成语典故等。

讲解引导法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引导,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探索学习,从而快速的、准确的掌握新知识、避免自我摸索,自我学习的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讲解引导法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要做到:首先,教师要明确“讲解”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取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灌输”知识,要“讲”中有“导”,为“导”而“讲”。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获取的新知识,要远比直接通过教师灌输获取的新知识深刻。

所以应当避免知识的灌输,变直接灌输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自我获取新知。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教师“越俎代疱”是办不到的,关键要“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积极主动探索求知领域的过程”。

其次,要选择讲解的时机,讲解引导法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机都可以使用的,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知识初步掌握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初步学习之后,对一些问题未能“甚解”,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获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但若学生没有丝毫准备,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与问题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无论教师怎么地去引导、去启发、既使天花乱坠,也将无济于事。

再次,要注意讲解的内容。

教师应该抓住重点与难点,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同时还要注意内容讲解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无误与深浅适度。

柳友荣先生主编的《新编心理学》一书中说:“很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新的动机;难度过大无实现可能的目标,学生也会退避三舍,兴趣索然。

通过中等难度学习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得到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后的理智感的满足,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

”所以讲授内容既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过易与过难都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碍知识的传授,不利能力的提高。

二、整体把握法整体把握是指教师应了解教材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分布情况,把握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分布点,明确近期应该教学哪些知识和每项知识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及作用。

整体把握法是指教师运用教材的“整体性”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前后勾联、循序渐进,完整系统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以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

布鲁纳说过: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整体性、系统性学习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整个中学语文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共同来达到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分散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网络中都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如何运用整体把握法组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全面通读一篇课文,一单元课文、一册课文、甚至各个年级、各册语文课本中以及在每册课本中各单元、各篇之中的分布情况,把握知识体系,明确各篇课文、各个单元所应传授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与其他语文基础知识的联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纵观全局,更好地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打好漂亮仗。

否则就会使每课的教学孤立起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只是星星点点的零碎记忆,形不成体系,不便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接受新知识,以旧知带新知,会效果更好。

其次,整体把握法要注意文章的独特性,不能“只看森林,不见树木”,只看整体联系而不顾文章的个别特征。

课文中的文章类型很多,从体裁上分有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时代上分又有文言文和现代文。

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所含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文章侧重于字词教学,有的文章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还有的文章涉及的文学史常识与文化常识知识较多。

教师不能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

整体把握并不排拆讲课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的有重点的安排与处理。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文,在此基础上,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基础知识讲解的重点所在,既理清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以及整本书的基础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明白本篇课文自身的侧重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实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目标。

三、比较总结法比较总结法是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比较总结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之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这是一种很有效、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论何时它都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通过鉴别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可以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一些较难、较复杂的知识,避免由于肤浅理解而导致的知识的混淆。

比较总结法主要适用于那些相近、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或者是不同种类而有其共同点的知识,如语法知识中的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与兼语句的比较分析、单句与复句的比较分析;修辞知识中的“借喻”与“借代”的比较分析;近义词的比较分析;相近文体的比较分析等。

举个例子:比如教复句时,通过具体例句,可以将单句复句放在一起,通过典型例句比较,找出有助于进行准确区分的关键处。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其中第1句是单句,句中的“只有”和“才”起强调作用,并不是条件复句的关联词不达意。

第2句是复句,“建设”一词构成了条件关系复句,“只有”和“才”也取得了关联词语的资格,多了“建设”一词使前一个句子成了独立的无主分句。

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复句定义的理解,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分句组成的。

比较总结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区分知识点间的异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是值得提倡的。

结合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那么如何运用比较总结法呢?首先,相比较的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之间要有可比之处。

也就是说各知识点之间要具有相似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运用中容易混淆。

而把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相距甚远的东西放在一块比较,起不了任何效果,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要有充分的材料。

要进行比较,必要准备好充足的材料,例如:对于“借喻”与“借代”的比较,教师至少要准备5——6个“借喻”与“借代”的例子,然后才能比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充足的材料,是比较不出什么结果的。

第三、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找出比较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引导,结论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总结得出,最后由教师小结。

在具备了充足材料以后,就可以进行比较了,但这种比较不能完全围绕教师,而要充分地调动、引导学生,以他们为“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最深刻的、最难忘记的。

美国教育学杜威的教学理论就强调要使教学变成儿童的经验。

同时,这样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赞可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

”但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就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所以要坚决反对那种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探索过程的教学方式。

第四,要求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认识规律性的知识。

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能够认识相近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指导语文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