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5 广东曲江马坝人的发现6 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7 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8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 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10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1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2 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3 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4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5 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6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7 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8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 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20 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1 湖北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2 河南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23 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4 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25 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6 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27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8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9 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0 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31 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32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3 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4 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35 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36台湾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7 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38 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39 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40 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41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42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3 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4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方国遗址的发掘45 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6 江西清江吴城商时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发掘47 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型墓葬的发掘48 四川广汉三星堆相当于商代晚期祭祀器物坑的发掘49 陕西周原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50 陕西丰镐西周都城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51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52 山西曲沃西周晋国贵族墓地的发掘53 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的发掘54 山西侯马东周晋国故城遗址的发掘55 河南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的发掘56 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57 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58 湖北江陵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周围东周墓群的发掘59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60 湖北铜绿山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的发掘61 陕西咸阳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62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63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的发掘64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65 陕西西汉帝陵的调查及陵园的勘探与发掘66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67 江苏徐州地区汉代楚王陵的发掘68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69 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的发掘70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71 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72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贵族墓地的发掘73 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74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75 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76 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77 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78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79 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8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8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82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83 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84 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85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86 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87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88 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89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90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91 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92 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93 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94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95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96 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7 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98 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9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100 北京明定陵的发掘说明:所列项目先后顺序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与评委评选的得票数多少无关。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1、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景帝年间,是北
魏南朝时期佛教艺术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2、马王堆:马王堆发掘于西汉早期,是历史上墓地形式最完整
的一处墓葬,是中国古代西北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3、南宋徽州墓葬:南宋徽州墓葬发现于1970年,是中国重要的
性别和身份代表性墓葬,反映出南宋时期地方社会的性别和身份分工。

4、黄河文化发现:1975年起,多地出土的黄河文化遗物,揭示
了中国文明的萌芽,是研究早期文明的重要数据。

5、宣和遗址:宣和遗址出土了大量宣和造像,反映了五代十国
时期重要政治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6、西洋重器:1981年以来,中国湖北和贵州的汉代梵宫出土的
大量西洋重器,揭示了近千年来中外文化的发展史。

7、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1981年“夏商之际”甲
骨文碑出土,证实了夏朝文字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来写记录文件的阶段。

8、夷坞山洞窟:夷坞山洞窟发现于1997年,出土了大量手工绘画,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最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

9、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现于2005年,出土大量青铜、玉器,及数以千计的兽骨等殉葬陪葬品,是青铜时代社会结构、生活方
式的宝贵资料。

10、扎西尼莫遗址:扎西尼莫遗址出土了多件陶器、金属器,研
究表明这里是游牧民族社会最大规模的驻扎地。

柯文 在中国发现历史

柯文 在中国发现历史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

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中文版前言“中国中心观”: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译者代序)前言序言第一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第二章超越“传统与近代”第三章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第四章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附录《在中国发现历史》新序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作者姓名汉译表百度了解这些历史学家:柯文周锡瑞魏斐德杨连升葛兆光费正清茅海建评《在中国发现历史》“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

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萨义德将其引用,放在自己《东方学》一书的开头。

马克思似乎是用这句话来凸显无产阶级没有“话语权”,而萨义德则借此痛斥西方殖民者对近东、中东地区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文化的歪曲表述,揭露隐藏其后的权力支配关系。

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著作中似乎都摆出了一副为无法自我表述者代言的架势,可现实却十分吊诡,马克思的那套宏伟理论似乎很难得到当时广大无产阶级的响应,直到被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们“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被伯恩斯坦们“修正”为社会民主主义后,才真正开始在现实中发挥重大影响;当然,马克思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后代倒不是共产党国家的那一套教条,反而是以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们为首的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出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而这套理论也没有鼓动起工人运动,反到是在1968年煽动起资产阶级的儿子们造自己老子的反。

萨义德的阿拉伯、伊斯兰兄弟们则似乎对他的反美反殖作派更感兴趣,至少他的大多数著作目前还无法在自己所“代言”的地区出版,其声誉更多是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的参考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重说中国近代史》
3.《史学九章》
4.《叫魂》
5.《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6.《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8.《中国史研究入门》
9.《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10.《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11.《清史史料学》
12.《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1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14.《晚晴七十年》
15.《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16.《百年嬗蜕:近代中国的士与社会》
以上书目涵盖了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可以作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参考书籍。

同时,也要注意选择权威、可靠的版本和作者,以确保获取准确、客观的历史信息。

百年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百年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27、牛河梁遗址
•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建 平两县交界处。 • 发掘年代:1983年至今 • 揭示了红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 玉猪龙;礼器(右上,高14厘米) • 彩色女神头像:(下,高22.5厘米)
28、城子崖遗址
• • • •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 发掘年代:1931年 龙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 发现 •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 黑陶罍:食器或礼器(下)
20、河姆渡遗址
• • • •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 发掘年代:1973年 是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发观。 鱼稻穗纹黑陶双耳盆:食器(上,高16.2厘 米) • 骨耜:工具(下,长16厘米)
21、大溪遗址
• • • •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 发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发现了长江中游地 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 单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 高8.5厘米)
15、半坡遗址
• • • • (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发掘年代:1954年~1957年 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 时代聚落遗址。 • 人面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上,高16.5厘 米) • 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下,高17厘米) • 指甲纹陶壶:盛器(右,高15.8厘米)
12、兴隆洼遗址
• • • •
• • • •
(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40O年)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 发掘年代:1983年 兴隆洼文化命名地,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 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筒形陶罐:盛器(左下,高36.4匣米) 玉玦:装饰品(上右,长2.8厘米) 玉玦:装饰品(上左,直径2.9厘米) 人猪合葬墓:(右下,墓口长2.5米,宽0.97米)

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二、西方中心模式的解读与 “中国中心观” 的分析
柯文认为 70 年代前,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最严重的 问题在于种族中心主义造成的歪曲。[1]序言53页 他还指出近代 以来中国史家,无论是费正清还是李文森都是将西方的标 准套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他们在重建自己过去的历 史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从西方借来的词汇、概念和分析 框架,柯文不采用西方的价值观,主张发掘立足于中国本 身的历史。
“传统—近代” 模式盛行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模 式的塑造下中国是个停滞不前的、有待先进的近代西方来 赋予生命的、古老懒惰社会。如费正清、赖肖尔和克雷特 认为,在每个东亚国家都具有一种惰性,只要未和西方直 接接触它们就未曾发生过根本变化。[2]历史学家兰克也把中 国描述成永恒停滞不前的状态,认为当时中国犹如过时的 社会, “注定要在一潭死水般的野蛮状态中衰落下去,直 到……西方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它脱胎换骨”[1]第二章第57页 。
2012 年第 24 期 总第 326 期
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 24 2012 Sum No. 326
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李 苗 (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美国学者柯文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一书中提出 “中国中心观” 一词后,学界纷纷对
此书展开论证,众说纷纭,很难断言柯文史学思想代表当时美国史学思想的主流,但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史学
家实际上的学术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该观点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对指导和反思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文笔者对该书的内容和影响稍作要剖析。
[关键词] 柯文; 中国中心观; 《在中国发现历史》

读书报告 在中国发现历史

读书报告 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崛起》读书报告1984年,美国著名中国学家柯文的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崛起》一书在美国出版。

198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同奇着手翻译了此书。

笔者读的是由中华书局2002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文版本。

本报告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要内容本书中文版的副标题并未直译,原英文原标题是“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柯文用了“the Recent Chinese Past”的说法,而不是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之类,因为柯文是反对将中国分为“传统—近代”的单纯二元模式的。

也就是说,柯文特意回避使用当时美国学界主流认可的“近代”这一概念,而强调了中国的历史本身。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柯文的严谨学风与历史观。

总观副标题,本书应既有对前人“书写”方法的总结,也有对新方法的论述,是美国对中国的“历史叙述”的概览。

正如柯文在“中文版前言”中所说:“其目的一是想总结美国史家论述中国近几百年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再则也想对这一发展提出带有批判性和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

”1这也基本概括了本书的意旨。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其整体结构乍看为“先破后立”,实则为“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也就是说,书中对其它三种研究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性地指出其局限;同时,正是在这些局限中,“中国中心观”也渐渐浮出水面,露出真容。

冲击—回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及帝国主义模式的主要局限就在于它们均认为西方的介入是近代中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这种局限导致的后果就是“剥夺了中国历史的自主性,使它最后沦为西方的思想附属物”1。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作者:陈君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697 更新时间:2005年08月02日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所提倡的“中国中心观”,不仅仅是一个史学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深层次的史学理论问题;尽管它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对于克服美国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The China-centered approach,advocated by Paul A.Cohen in his work Discover ing History in China,is not only a problem in historical methodology but a d eep one in historiography.Albeit with flaws,it is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vercoming American Westcenterism defect in their Chinese history study.美国卫斯里学院历史学教授柯文(Paul A.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出版后,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围绕书中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Chi na-centered approach或译“中国中心取向”)的方法论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对蕴藏于其后的历史观——传统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却未能作更进一步的剖析。

① (注:有关这方面的评论主要有:M.Gasster 认为,“中国中心观”提出了“我们应发展什么样的分析工具来调和中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

见M.Gasster“Discovering H istory in China:Some Comments on Paul Cohen's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Summer 1987),5.2:151。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我阅读《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

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柯文教授撰写的一部在汉学学术界颇有影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论著,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不仅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煮豆燃萁》这个故事了。

《煮豆燃萁》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植为了争夺王位,与他的兄长曹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曹植的才华和机智使他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但同时也引起了他兄长的警惕和猜忌。

最终,曹丕下令煮杀曹植,这个故事深刻地表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背叛。

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打动。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了权力、忠诚、友情等主题,这些主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历史故事之外,这本书还深刻地探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比如“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停滞地区”、“中国缺乏近代化因素”等等。

这些观点虽然有些争议,但也不无道理。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在中国发现历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更让我们深入思考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醒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

《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

《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其中不乏一些研究者的创新性观点和观念。

柯文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理论,并对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根据柯文在该书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其中国中心观的感悟。

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概念,他认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应该回归到中国自身的文明传统和历史演化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认识中国文明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特点。

这个观点呼应了当今全球多元文化和文明交融的趋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自成体系、拥有完整文明体系的国家,历史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一直很大,以中国为中心来进行历史研究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的。

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也强调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应该以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历史。

柯文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历史交流和文化交融,强调中国历史与世界的互动和交融,这一观点是非常有深度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历史研究也必须立足全球视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相互贯通,共同构建世界历史的图景。

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也呼应了中国自身的历史演进和文明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天下大同,互相尊重。

柯文在书中也提到了中国古代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和交流,呼吁人们重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这一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一个和谐包容的国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理念对当今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柯文的中国中心观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认为,中国历史研究不仅关乎中国的自身命运,还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未来。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国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三一文库()〔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张立方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批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

主要针对三种种族中心或西方中心的模式:(1)“冲击—回应”模式,(2)“传统—近代”模式,(3)帝国主义模式。

这几种模式都夸大了西方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十九、二十世纪中国所可能经历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能引起这些变化,这样就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把中国近代史引入狭窄的死胡同。

在批判的基础上,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研究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史的研究;把中国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注重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柯文注重对中国历史作精细化的描绘,特别强调“区分”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认清中国历史的真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现实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实质和规律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和理性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

一句话,历史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历史是复杂的,多面向的,而历史是由历史学家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掺进历史学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经验体会。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观点为当代人书写的,这是典型的历史相对主义。

胡适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柯文指出: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探知。

中国中心观提出的移情方法,要求史家摒除作为“局外人”的种种“偏见”以便进入“局中人”的世界。

他认为尽量寻回过去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柯文又支持关于历史真理的相对主义观点,认为这个过去最终是无法探知的。

柯文也采取了折衷的态度。

他强调:“限定真理并不等于取消真理……所有人,只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认真地对待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法减弱其影响。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中国的历史开展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由封建社会被迫向近代社会国家转型,这是一个举世瞩目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人们纷纷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被人们称之为西方中心论的一些观点如冲击-反响说等最为着名,它认为在19世纪中国历史开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揭示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中国反响这一公式。

而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那么提出了质疑。

柯文在序言中提到了其写作目的一是想总结美国历史学家论述中国近几年的主要开展阶段。

二是想对这一开展提出带有批判性与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中心意思就是批判现存的三种西方中心模式,即:冲击-反响模式;传统-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

柯文认为三种模式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没有把握住其根本的症结和主要的矛盾,而却片面的、一概而论的将中国近代开展的力量皆归结为外来的力量,却无视和淡化了中国自身的内部力量。

可以说,内部取向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便是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而不是放在外来因素上,鉴别这种新取向的主要特征,是从置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着手研究。

柯文阐述了中国问题的两重涵义,第一,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在中国经历的;第二,衡量这些问题之历史重要性的准绳也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种研究问题事物怎样选择参照物的问题。

西方中心观的学者认为西方的近代是不断进步文明的,而中国的近代在西方到来之前是落后不动的,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横向的比照,即以西方的近代为参照物,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

中国中心观那么恰恰相反,柯文首先认为中国外乡社会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物体,只接受转变乾坤的西方冲击,而是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具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向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1、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制度是()[单选题] *A.郡县制B.刺史制度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度(正确答案)2、27.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

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

这位高僧是[单选题] *A.张骞B.玄奘C.鉴真(正确答案)D.晁衡3、7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这表明元朝[单选题]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正确答案)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4、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单选题] *A.赞美杭州的繁华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C.咏写了西湖秀色与人的关系D.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江南(正确答案)5、出版社要出一本名为《开国皇帝》的书,你负责隋朝部分,需要收集以下人物中有关谁的资料()[单选题] *A. 嬴政B. 刘邦C. 杨坚(正确答案)D. 杨广6、小明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

”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 [单选题] *A.大和民族B.华夏民族C.日耳曼人D.阿拉伯人(正确答案)7、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

其名称为( ) [单选题] *A.《汉谟拉比法典》B.《拿破仑法典》(正确答案)C.《新法典》D.《查士丁尼法典》8、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 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B.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C.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确答案)D. 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9、2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

《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

《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柯文(Joseph Needham)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尤其是对中国中心观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之路。

他的著作《科学技术与中国文明》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研究之一。

而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使得对他的研究和敬仰不断加深。

柯文中国中心观是指柯文认为,在古代社会中,中国曾经是全球科技文明发展的中心。

他认为中国在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领先于欧洲,而这一观点也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文明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西方文化一直主导了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并不为人所熟知,柯文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对于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感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提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

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并不亚于西方文明,柯文的研究挖掘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历史,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提出为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

传统上,西方世界一直主宰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则较少受到关注。

柯文的研究改变了这一局面,为世界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古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

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提出也引发了对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柯文的研究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参照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

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提出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研究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世界科技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启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科技文明的优秀传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也应当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读书笔记《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是美国历史界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观点,它是对战后美国历史学界费正清、李文森等人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主流观点的批判。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了众多的历史研究观点,就是为了评判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把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看作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只有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到第三部分别是作者对冲击——回应理论、传统——近代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第四部分则是本书中作者所要阐述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

在批判“冲击一回应”理论时,作者指出冲击——回应存在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西方冲击,东方回应这一说法并不存在。

而后作者又列举了十九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说明冲击——回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叛逆运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王朝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及晚清后期的改革运动,其发生的主要动机都不是为了应对西方入侵而做出的反应,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国内的危机问题,统治阶层普遍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

尽管有些人会反对变革,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西方的反,相反,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改革,只不过是担心改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而会对改革进行阻挠。

所以,通过这一个个深入的分析,既可推倒冲击——回应理论。

“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源头,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按照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

该观点完全否定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认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在西方入侵前是停滞不前的,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的猛烈进攻,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考古的技术和进程在日益进步和成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金沙遗址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之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是成都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

金沙遗址分布约4平方公里,规模仅次于三星堆,再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文化的辉煌。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里耶秦简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

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

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

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位于江西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2006年12月30日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7年1月6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正式发掘。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

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风格独具特点,为全国仅见。

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

21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海昏侯墓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又称南昌西汉大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并于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简介:宁夏鸽子山遗址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中,我国同类型地貌单元大量的文化遗物都是地表采集,很少发现有精确年代的遗址,因而对该地区文化演化特征的判定一直缺少明确的时空框架。

鸽子山遗址2014-2016年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约1.2万年~5千年,即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在鸽子山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尖状器,明确了这类具有重要文化特征的遗物的时代属性;初步浮选与残留物获得了一些植物遗存,这对于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乃至该地区的农业起源都有重要意义;出土了数件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迄今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我们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数十处结构性火塘及疑似建筑遗迹为研究人类生存模式、生计能力和对气候适应行为以及居址空间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发现的疑似建筑遗迹可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同类型遗迹,可能是古人类滨水而居搭建“风篱”的遗存;遗址其中一个文化层处于一个极冷事件——新仙女木期,对于研究人类在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对环境极端事件的适应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简介:牛坡洞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原平坝县)。

2012~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

目前已发现灰坑7座、用火遗迹10余处、墓葬7座、活动面两处等。

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其中,各类型打制石制品近10万件、骨器约100件、陶片100余片。

牛坡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

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

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什么重要的考古发现吗?关于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为世界人类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

采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

老百姓称之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

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来到龙骨山。

1926年,外国学者们证实,安特生等人1923年发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颗原始人的牙齿。

这一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沉睡了5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终于被发现了。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别代表中外双方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经费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太阳落山,寒意袭来。

在昏暗的烛光下,有人忽然大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人头!主持发掘的专家裴文中激动地将其亲手取出。

这就是这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共发现了6个完整及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和大量的、包括40多个人类个体的人骨化石。

此外,还有大量简朴的生产工具和用火的遗迹,为研究四、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

化石的失踪和化石的发现一样,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定陵:地下宫殿的辉煌1956年,发掘定陵的工作正式开始,一座神秘辉煌的地下宫殿被打开。

得到珍贵文物的同时,考古学界也得到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1955年10月3日,吴晗等人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长陵。

虽有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但周恩来还是签字同意了。

1955年底,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

但考虑长陵太大,考古队提议先试掘一小型陵墓以积累经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仅是外部势力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数百年出现的内部演变的产物。

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西方冲击之后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最严重问题一直是以西方为参照物来研究中国历史。

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明显原因是由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发生了直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一不是那么明显的原因就是中国史家,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在重建我们自己过去的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依靠从西方借用过来的词汇、概念和分析框架进行中国史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框架与思考模式。

本文作者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以往的中国史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读者主要是针对研究中国史的外国学者,而本人认为这本书同样对中国学者与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冲击——回应框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使用范围这个总问题。

作者认为就用晚清历史与西方有关联的叛逆运动来说,19世纪中叶在中国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事变,并不是散居蜷缩在沿海小天地中某些西方人的恼人行为,而是内部的骚乱。

除了许多地方性的叛乱外,有四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分别是云南的回族暴乱(1855——1873),西北的另一次回族暴乱(1862——1873),捻军(1853——1868)和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

不管1850年前西方冲击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影响如何肤浅表面,但是在华南一带这种影响确是真实而深刻的,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

起义的后期最高领导人之一洪仁玕更是直接接触过西方文化。

而且,在六十年代初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英法两国的军队,由西方人率领的雇佣军,以及西方国家提供的现代化武器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说明如果没有西方入侵,太平军起义势必大为改观。

太平军是19世纪中叶受西方入侵影响较大的唯一叛乱运动。

尽管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任何重要意义上,作者认为不能把它看成是针对西方作出的回应。

他认为这个运动的矛头不是针对西方的,它不像有些通俗读物所宣称的那样,是一次想把中国弹射入“近代世界”的尝试。

也不能把它说成是为了对付西方或西方所造成的问题而作出的努力。

更确切的说,它只是按照一支主旋律演奏出来的带有西方情调的变曲,而这支主旋律大约从1850年到1870年之间曾在中国许多地区广泛出现过,同时从总体上说是对西方冲击到来以前的情况所作出的回应。

我们学习过的天平天国运动其重大意义确实在于反封建方面。

正如芮玛里所说:“19世纪控制中国的斗争是一场内部的斗争。

西方的冲击尽管从长远看十分重要,在当时则知之甚少。

外国入侵只是一种地区性的骚乱与刺激,它只限于整个帝国东南边缘的五个港口。

”从改革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冲击——回应框架存在使用范围这个问题上。

中国的改革志士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对西方作出反应,但是直到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西方问题才最后成为头等大事——而且即便到这时,有此看法的也只是很少数的学者和官员。

七十年代之前十年左右,中国大部分改革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叛乱问题。

实际上在同治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导致叛乱的祸根,西方的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如果中国能把内部整顿的比较像样,西方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体用”之说于九十年代后期尤为盛行,其目的在于证明“西学”由于实力显著,应该采纳,但同时再度肯定中国文化是至圣至德的。

从总体上说,这些改革的性质与其说是“革新”不如说是“复旧”。

这说明尽管晚清中国的改革思想与活动尽管越来越受西方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改革传统的一部分,这个传统在其渊源、风格、甚至许多内容上很少,乃至完全没有受到外国的启发。

所以作者认为为了纠正冲击——反应的歪曲,把19世纪中国历史看成由若干不同层带组成,可能有所裨益。

也许按照“对受西方影响的局势做出受西方影响的回应”这一概念来思考问题比较可靠也更加富有成果。

在冲击——反应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不论冲击或回应都应该既是中国的又是西方的。

作者冲击——回应框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对近代西方本身的认识是扑朔迷离、自相矛盾的。

究其原因首先是近代西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次“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第三,像中国这类国家所接触到的“西方”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而且即使这一部分在接触的过程中也逐步蜕变。

第四,这种西方的首次冲击,当它经由中国人传递时,还会受到另一种歪曲。

第五,在讨论“中国回应”时往往过分抽象化。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回应统称为中国回应时,实际上是把各种现象加起来,再加以平均。

而各种现象既存在地理上的区别、也有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区别。

简而言之,作者认为中国在19世纪对西方回应的这段经历,必然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尽管具有历史的重要性,但与西方冲击并无关联,或者关联甚少。

另外一些事情则虽然直接或间接接受西方冲击的影响,但绝不能把它们看成仅仅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

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传统与近代”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与近代”模式中,外国史对传统中国的普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停滞不前、沉睡不醒的国家,等待着充满活力、满载历史变化的西方,把它从无历史变化的不幸状态中拯救出来,这样中国的旧形象才能消失。

他们认为中国确实在经历一场解放,只是,它不是从自身解放出来。

而是由西方解放出来。

不是从事实上的不变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而是从一种由外界强加的无变化之看法中解放出来。

这样体现为西方文化的近代社会,通过两种途径同时作用于中国文化:一种是作为溶剂,中国的旧文化对之无力防卫;另一种是作为楷模,中国的新文化对之亦步亦趋。

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文化必然自始至终为近代西方向中国提出的问题所左右。

中国革命是一种反对西方正是为了加入西方的革命。

中国的历史发展以西方为标准。

作者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物体,只接受转变乾坤的西方的冲击,而是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具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向感。

而七十年代初西方史家对中国的认识事实上也有了这种观点。

作者在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历史研究中传统的“帝国主义”模式。

首先关于“帝国主义”的含义有两种解释:1)认为它是鸦片战争到共产党成立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种种问题的最后根源,称为帝国主义取向。

在现实中只要我们对西方入侵的一段经历记忆犹新,积怨未消,就很难接受一种冲淡帝国主义在我们过去一百五十年历史中之作用的估量,而且很可能把美国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看成是归根结底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一种以更加微妙的新形式进行的外国思想侵略。

例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就把近代中国的落后看成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

而新时代的我们在情感的作用下对“帝国主义”也是恨之入骨。

2)认为帝国主义曾起过某种有限度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领域。

这就产生了“大象和跳骚”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在经济领域,帝国主义所起的作用,不论是好是坏,总的说是比较有限的。

正像所说的大象耳中的跳骚一样,外国经济入侵可能起某种刺激作用,是局部性破坏的根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发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中国的整个经济规模庞大,自给自足的程度太高,过分贫穷,外国的经济入侵不可能产生很大影响总之,“帝国主义”模式认为外国入侵产生的政治冲击多半是间接的。

直接的是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的冲击。

但是另一方面,外国对中国政府的地位与权力的冲击,则往往要直接的多。

作者考察的以上三种模式不足为怪都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性质,这种性质剥夺了中国历史的自主性使它最后沦为西方的思想附属物。

冲击——回应模式把中国描绘成消极的,把西方描绘成积极的,近代化取向则把中国描绘成停滞不前的“传统”社会,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赋予生命,把它从永恒的沉酣中唤醒。

于是对中国这头“野兽”说,西方就成了“美人”,经她一吻,千百年的沉酣终被打破。

她那魔术般的力量将本来被永远锁闭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

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作者在第四章提出了中国史研究应走向以中国为中心。

因为以上模式是以社会文化对比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而且力图主要通过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差异来解释中国。

中国中心取向之所以适宜从历史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构想中国的过去,是因为它进行比较的重点不在于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的不同,而在于一个文化的内部前后情况的不同。

前一种比较方法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文化的比较稳定持续的属性和特征,即文化的固有特性上,容易使人们对历史采取相对静止的看法。

而后一种比较由于强调某一文化内部在时间上所经历的变异,就扶植了一种对历史更加动态,更加以变化为中心的看法。

总之,作者总结中国中心取向有以下四个特征:1、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2、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3、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4、热情欢迎历史学以外诸学科(主要是社会科学)中已形成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在中国中心观这幅画面中,西方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对这种地位的理解,要比以前复杂的多,因为我们开始看到和西方打交道的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被动的中国,而是一个长期以来自身经历着重要变化的中国,一个充满最基本的矛盾与冲突的中国。

这个中国,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加以观察,绝非离奇古怪,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度,而是由真实的人所组成,他们和任何社会中的人一样,日夜思考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在一个严厉、苛刻、往往是不可理解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中国中心观的提出无论是对于中国学者还是对于外国学者来说,开拓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这样,即使是一个似乎已很熟悉的课题,仍然可以发掘出深入的历史认识而不致有山穷水尽的困惑。

例如孔飞力所著的以中国中心观为取向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在这本书中作者怀疑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能够利用鸦片战争这样的外部事件来划界,认为王朝的衰落不同于旧秩序的衰落,中国旧秩序衰落的开始时期不早于1864年,即太平天国被扑灭的那一年。

这并不是说鸦片战争无足轻重,而是说它的作用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它和外交史,中国对外贸易史,甚至在广东和其他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地方政治史都有密切联系,但是和中国整个社会的演变的关系则不然。

当时的中国政府对鸦片战争就不以为然,即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府没有带来根本上的冲击,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历史学家的一厢情愿。

中国中心取向不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模式,而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它的思想是: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种从18世纪和更早时期发展过来的内在的结构和趋向。

若干塑造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