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学案2
CJB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2 课《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2课红军长征1.说出红军长征开始和胜利会师的时间;背诵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概述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体会红军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3.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路线。
1.长征的开始(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1934 年10月,江西瑞金。
2.遵义会议(1)时间:1935 年1月。
(2)内容: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意义: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1)路线: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掌握作战主动权→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2)结束:1936 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长征从这里出发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生死攸关的转折(2)右图是哪一会议的遗址?它的召开有哪些重要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共同向前——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
共同向前——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历史和人民精神。
其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方案来提高教学效果。
本篇文章就是对于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的一次深入解读和探讨。
我们需要知道本次长征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引导学生了解“长征”史实和其所包含的人民精神,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艰辛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教师需要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思考和行为。
我们需要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需要教导学生:“认识王进喜的事迹和人民群众热爱他的精神;领会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伟大意志;通过深入学习王进喜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使学生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心愿。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配合演示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深入了解“长征”的过程和历史含义。
可以使用情景化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和革命战争的严酷考验。
可以使用问答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轻松愉悦切入重点。
接着,我们需要注意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学内容。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王进喜”这个人物以及其所代表的人民精神。
可以通过历史图书的介绍和重点人物的具体描述来引导学生认识;说明王进喜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牺牲精神和对革命道路的信仰,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信仰。
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即时反馈系统(例如提问答题,小组讨论等)或追踪式反馈系统(例如笔记,小测试等)来监控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反馈信息,我们可以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成绩。
第12课_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2课红军长征(导学案)一、学生预学1、通过结构化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2、通过预习生成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动答疑3、整理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相其他小组或老师寻求帮助【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开始与结束的时间、遵义会议内容及其伟大意义,理解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
2、感受长征精神、感受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作用、感受革命家的人格力量。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路线【学习难点】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知识体系梳理】阅读课本59—62页。
(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1.原因:红军失败,被迫进行。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出发开始长征。
红①红军向湘西前进,冲破了敌人的,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②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
军时间:年月,2.经③遵义内容:解决了,取消了。
不会议肯定了 , 增选。
过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怕这次会议挽救了。
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打乱了。
远⑤红军巧渡,跳出了。
⑥红军强渡,飞夺。
征⑦红军又翻过大,通过,进入甘肃。
①年月,党中央和方面军到达革命根据地的。
难 3.胜利②年月, 方面军和方面军,到达 ,同前来的方面军会师.红三大主力回师,标志着。
4.长征的意义: ,。
【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上交老师二、展示交流(相互检查)三、预学反馈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他们应该去 ( )A.江西瑞金B.贵州遵义C.陕北吴起镇D.甘肃会宁3.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事件是( )A.八七会议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三湾改编4、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A.攻占遵义 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四、合作探究【探究一】材料一红旗飘,军号响。
第12课 红军长征 学案
第12课红军的长征班级姓名一、【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形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长征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历史伟人的伟大人格力量。
二、【课堂笔记】(一)、长征的开始1、长征的背景:从,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
根据地先后在指挥下,采取正确方针,连续取得反“”战争胜利。
2、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重点。
中共在这时执行的方针和政策,排挤的正确领导,红军反“围剿”一再失礼,被迫转移,红军踏上长征路程。
(二)、遵义会议1、遵义会议内容:2、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经过:初期:突破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中期:后期:胜利会师。
,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
第二年10月,、、在胜利会师。
4、长征的历史意义:拓展延伸: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长征精神)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同甘共苦,团结奋进;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团队协作,艰苦创业;乐观豁达,积极上进三、【巩固练习】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什么?()2、《长征》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3、《长征》诗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哪一支部队?()4.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B 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C 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D 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5.万里长征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指( )A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B 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C 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D 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知识补充】《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26课 红军长征(学案)
第26课红军长征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第五次反围剿与红军长征;
②遵义会议与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以及会议前后长征形势的变化。
2、难点:长征途中,事件多、头绪繁,涉及党内矛盾、国共矛盾,需要妥善处理。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120-123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第五次反围剿★:
1、左倾策略的误导
2、王明、博古、李德
机械照搬马列主义,不考虑国情与敌我实际情况
二、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即长征
2、长征时间:
3、长征路线:
4、长征中的“纠左”会议:
遵义会议★
①时间:
②会议内容:
③历史意义:
5、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①时间与地点:
②三支主力红军:
6、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收获与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召开的史实。
2.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
【重点难点】1.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难点: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自主学习】一、长征原因:1.内因:(1)1933年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人的“左”倾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失败。
2.外因:蒋介石推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共产党。
(补充)二、长征开始时间:_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长征。
三、长征之遵义会议:1.背景: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_____,人员损失惨重,革命处于生死关头,________ 提出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_________前进,红军强渡_________,攻克贵州北部重镇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_。
3.性质:政治局扩大会议。
4.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__的错误,肯定_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2)选举_________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5.意义:(1)确立了以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长征之过雪山草地:1.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
3.之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_________,进入_________。
红军长征 (导学案)教案导学案
2-4-3 红军长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掌握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及伟大意义;理解长征精神。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红军长征的原因1.红军第________________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二)红军长征的过程1.江西瑞金(1934年10月)—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____—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__________(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__________,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的标志。
三、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材料二(1)阅读材料一,找出红军长征开始、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地方。
(2)阅读材料一中的《七律·长征》,找出诗中提到的地名。
(3)材料二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地址。
据图分析这次会议的名称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2.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提问:认真阅读地图,数一数,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份。
教师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四、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敌人的力量强大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C.远离根据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2.下列年代中属于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是( )A.1921年B.1935年 C.1936年 D.1978年3.下面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红军长征教案2 川教版
红军长征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
教材首先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会后又由毛泽东等负责军事指挥,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材简要介绍了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法建议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之《长征》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之《长征》教学设计注:本文为生成,其纯属虚构。
导言长征是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持续奋斗、不屈不挠的象征。
五年级语文《长征》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篇文章的学习,更应是培养学生爱国、勇敢、团结、坚持的好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针对五年级语文《长征》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背景和成立;2、了解长征的必要性及过程;3、领会长征精神,明确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我牺牲、坚持战斗的理念;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知识。
2、长征的必要性及过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必要性,包括了解四行仓库事件、百团大战、毛泽东用“去蒋化”夺取红军军权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长征的过程。
3、长征精神的传承通过阅读,让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强调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我牺牲、坚持战斗的理念。
4、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分配角色,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此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诗歌朗诵:让学生朗诵《红军之歌》、《忆长征》等有关长征的诗歌,以抒发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3)课堂游戏:通过课堂游戏,增强学生对长征历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从图片中找出符合描述的场景或人物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历史背景的理解,了解长征的必要性和过程,明确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如何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并进行深入了解是比较难的。
12课 红军长征 学案
1、原因: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课题:红军长征
课时
1
学习
目标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导7min)
注:(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3、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三、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四渡,南渡乌江,巧渡,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接着,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飞夺,翻越夹金山,进入四川西北部的草地。
2、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镇,同陕北红军会师。
3、三大主力会师:年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合作
探究
10min
小组合作交流后,解决如下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伟大的“长征精神”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容?
课堂
小结3min
回顾红军长征路线
达标
检测
3.长征 学案
《长征》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自主预读】1、作家,作品:长征是指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出发,途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字词积累:(1)给下列画线词语注音:(小提示:红笔订正哟!)逶迤()磅礴()岷山()(2)词语解释:等闲:逶迤:磅礴:3、修辞判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4、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文本研读】1、诗句理解:请写出诗中句子的意思。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B.《七律·长征》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八句,每句七字,首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C.《七律·长征》这首诗,它不仅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初中历史红军长征教案
初中历史红军长征教案
课题: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经过和作战策略;
3.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 红军长征的路线及其重要节点。
教学难点:
1. 红军在长征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
3. 红军长征相关图书、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背景和重要意义。
二、学习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
1. 讲解红军长征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国民党追剿红军的原因以及红军为什么选择进行长征。
三、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其重要节点(20分钟)
1. 介绍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
2. 分析红军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四、探讨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影响(15分钟)
1. 分组讨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深远影响;
2. 学生展示并讨论不同观点。
五、总结(5分钟)
总结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一些红军长征相关的问题或撰写一篇小结。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事件;
2. 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2
红军长征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学习重难点:重点:长征起止时间和遵义会议内容、意义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回声: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
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长征》中文版自序二、预习导学: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知识结构:1、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中央红军离开___________根据地2、转折:(1)时间:___________遵义会议(2)内容:批判了___________肯定了__________增选______________(3)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转折点胜利进军:经过______________,巧渡____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__3、胜利飞夺_______________,过雪山草地。
(1)吴起镇:________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________________大会师:(2)会宁、静宁:_______年10月,红军______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三、学习研讨导学:1930年的中国,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根据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4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图1 图22、第5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3、长征进程:(1)长征开始:出发时间:__________ ,出发地点:__________初期的严峻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死转折(遵义会议)?内容:①②③?意义:①②③?(3)胜利前进: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几个关键地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标志:大会师?今年多少周年?(4)重大意义:①②③4、感悟长征精神:(1)长征精神的内涵:(2)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3)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四、课堂小结:1、读歌谣1至4次反“围剿”,正确方针取胜利;可是5次反“围剿”,“左”倾冒险导失利;红军被迫去长征,前途渺茫路难行;力挽狂澜毛泽东,危急关头指方向;夺取遵义开大会,总结经验与教训;确立党的新领导,生死攸关成转折;红军从此奏凯歌,胜利走完长征路;革命形势开新篇,长征精神永不灭。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导学案_2
第一小学2017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进程、遵义会议、长征的结果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面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共同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新课讲授<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初中历史中国红军长征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红军长征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
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和过程,掌握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长征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向学生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残酷的
镇压,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
2.讲解长征的过程:从江西瑞金出发,穿越大江大山,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陕北延安。
3.讲解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红军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长征精神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15分钟)
1.与学生讨论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意义。
四、梳理(10分钟)
总结长征的起因、过程和意义,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拓展(10分钟)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长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
史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读后感,或制作一份长征的海报。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品教案2(小组合作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品教案2(小组合作型)一、【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学习目标】根据地图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并能说出长征途中的重要战争及价值;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伟大意义;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四、【新课讲授】【自主学习】教师安排学生结合下面的问题进行教材预习(学生课前预习即可):(1)结合教材第一段内容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长征路线简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给其他同学讲解。
长征初期路线:瑞金出发→→→弃湘西改向贵州→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4)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课外学史】教师安排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写一篇观后感。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素材内容: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大无畏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80多年后的今天,长征已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绝路逢生——原因篇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五次失败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师:(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材料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第一次(1930.11-1931.1) 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1931.3-1931.5) 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1931.7-1931.9) 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1933.2-1933.3) 30多万7万多约4∶1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长征详细教案第二课时
长征详细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标题:长征详细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目标:1. 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路线;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路线。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路线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长征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长征有什么了解?为什么长征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讲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包括红军战略转移、长征的目的和意义等;2. 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路线,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3. 辅助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事件或路线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展板或PPT等形式呈现;3.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发放学生练习册,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并回答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要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点评学生的答案,解答他们的疑惑。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长征的背景、意义、重要事件和路线;2. 强调长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书籍,进一步了解长征;2.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长征的纪念馆或景点,加深对长征的实地感受。
教学资源:1. PPT资料:长征的背景和意义、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路线;2. 图片和视频资料:长征的场景和相关事件;3. 学生练习册:相关阅读理解题目。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的表现和成果;2.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答题情况;3. 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4课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经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指导学生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难点: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泸定桥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吗?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师: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大家知道红军长征的行程是多少?这二万五千里体现长征的艰难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概!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神话!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4课,一起去感受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诗篇,去了解中国革命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二)长征开始说到长征,可能我们首先会想:长征是怎样开始的呢?这还要从红军的发展说起:1927,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课件展示到1930年,全国大小的根据地共有15个,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1930-1933年,国民党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目的是要消灭红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学案
龙坪中学吴宝华
一、自主梳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完成下列问题
(一)、长征的开始
1.反“围剿”失利: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
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会议内容:
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
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同学们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5、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三、知识升华
今天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四、巩固提升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B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错误指挥
C帝国主义的支持D蒋介石的全线出击
2、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中依次渡过的河流是(B )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赤水河④湘江⑤乌江 A ⑤
④③②① B ④⑤③②① C ①②⑤④③ D ④③⑤②①
4.红军长征中,战胜了许多恶劣的自然条件,以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强渡大渡河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翻越雪山
5.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
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6.回顾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
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D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3)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5)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那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又是什么?
附:相关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材料三
教材相关插图
材料四
有关长征的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毛泽东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
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材料五
红军长征内容歌谣巧记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等人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汀出发地,突破封锁过湘江,
强渡乌江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
过赤水,渡金沙,大渡河上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两军会师在吴起,
36年10月在会宁,三军会师喜盈盈,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