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黄绿叶基因YGL4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合集下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与栽培稻相比,野生稻更富含细条病抗性资源, 岑贞陆等¨1鉴定了1251份野生稻和栽培稻材料,其 中,977份广西野生稻中有37份表现为抗性反应, 150份国际稻圃材料中有23份表现为抗性反应, 124份广西区试品种中有3份表现为中抗,表明野 生稻、地方老品种及外引品种中抗源较为丰富。徐 羡明等一1从2017份普通野生稻中,筛选出30份抗 细条病材料。彭绍裘等¨刮对分布于我国云南省的 3种野生稻进行了生态和病害的考察,发现疣粒野 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均表现 出高抗。此外,黄大辉等【1川从31份药用野生稻发 现了15份抗病材料,抗性材料比率高达48.4%。 综合分析认为,水稻细条病的抗源是丰富的,特别是 普通野生稻中存在丰富的抗性资源,发掘野生稻的 细条病抗性资源,对抗病品种的选育有着重要的 意义。
Key words:Rice;Bacterial leaf streak;Gene;Breeding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简 称细条病)是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简 称XooC)侵染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该病是目前威胁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也是我国、美国 和澳大利亚等国重要的检疫性水稻病害…。据估 计,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水稻细条病能在感病品种上 引起15%一25%损失,严重时可达40%一60%¨1。 发掘利用新抗源,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
辐射诱变结合常规选育和新兴的水稻无融合生 殖育种技术,无形中推动了水稻细条病抗性育种的 发展,足见多种育种方法综合利用在细条病抗性育 种中的潜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技术,在细条病抗性育种中 也得到初步的应用。陈志伟等日3j筛选出3个细条 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应用于把高抗 细条病的品种Acc8558中的抗病基因导人到高感细 条病的品种珍汕97B中的回交育种中,感病亲本抗 性得到明显提高。用这种方法可实现选育持久抗病 品种,如将多个不等位的抗病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

水稻基因定位方法

水稻基因定位方法

水稻基因定位方法
水稻基因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同工酶法和DNA分子标记定位法。

同工酶法是利用水稻的近等基因系的组织(叶片等)提取的酶经等电聚焦并变色显影后,比较不同的近等基因系之间同工酶的差异,以确定某个基因与何种酶连锁。

例如,研究表明sd-1与Estl-2紧密连锁,其重组值为%。

DNA分子标记定位是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基因定位方法。

即利用实验室构建的覆盖水稻全部12条染色体的RFLP、SSLP等分子标记图谱,运用RFLP、SSLP、RAPD和AFLP等方法,通过构建极端株高(高秆、矮秆)基因池筛选阳性标记,再利用阳性标记检测整个群体,根据群体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计算交换值,从而定位基因。

基因定位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定位方法是RFLP和SSLP。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专业植物学书籍或文献。

基因定位与克隆

基因定位与克隆
第5章 基因定位与克隆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
寻找基因的思路: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 基因分离
克隆目的基因片段 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
e mapping )
基因定位: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将基因确定到染
色体的实际位置。
Wilson, 1911年首次将红绿色盲基因定位到X
二、体细胞杂交法
体细胞杂交法 也称细胞融合(cell infusion),是将来源 不同的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新细胞。新产 生的细胞称杂种细胞(hybrid cell),含双亲 不同的染色体。
原理
细胞进行融合时,培养液中只有部分细 胞融合成杂种细胞,还有大量未融合的双 亲细胞。这就需要选择分离纯化杂种细胞。 为此要创造一种只让杂种细胞生长繁殖而 亲本细胞死亡的环境。这就要利用杂种细 胞和亲本细胞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和代谢的 差异来进行选择。其中最常用的是HAT选择 系统。
SSR标记RM169和RM39在Ⅱ-32B/162d F2代半矮秆和矮秆群体中的分离
F2群体 RM169 半矮秆 矮秆 RM39 半矮秆 矮秆 总株数 Ⅱ-32B带型 杂合带型 株数 株数 18 57 20 39 5 15 5 9 9 31 11 22 162d带型 株数 4 11 4 8 理论比 X2 P
混合池的利用:
在实际利用中,两个混合池通常与两个亲本一 起做分子标记的分析。当两个亲本的带型有差异, 而两个混合池的带型无差异时,表明该标记与目的 基因不连锁;当两个亲本的带型有差异,而两个混 合池的带型也有相应的差异时,表明该标记与目的 基因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通过混合池的利用筛选出可能与目的基因存在 连锁关系的标记后,还要利用整个作图群体做连锁 分析,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
plno 1 3 4 5 6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4 35 37 38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齐昱婷
刘汉兰
20000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负责
人姓名
指导教
师姓名
项目经费
(元)
201610504079
Bi/rGO/Bi2WO6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
性能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刘文成
瞿阳
20000
201610504080
多孔金棒的生物模板合成方法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梁晨楠
鲁哲学
20000
201610504081
20000
201610504050
白斑病毒分子蛋白A的分子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李卓聪
兰江风
20000
201610504051
团头鲂颗粒溶素NK-lysin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黄浩
袁改玲
20000
201610504052
光照和温度对蚤状溞生殖转化的诱导作用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刘思甜
刘香江
20000
201610504053
创新训练项目
耿佩赟
பைடு நூலகம்刘睿
15000
201610504076
基于矩阵理论的亏损系统灵敏度模型
创新训练项目
黄文琳
沈婧芳
15000
201610504077
后基因组时代农药一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构建
创新训练项目
徐芳婷
位灯国,
郑芳
20000
201610504078
醚基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对纤维素溶解性能的
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刘灵芝
20000
201610504090
大学生参与和使用众筹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

水稻育种第6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育种-2012年

水稻育种第6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育种-2012年
分离群体的类型p1p2f1f1p2f1f1p2f1p3f2bc1三交f1临时性群体antherculturerilbildh永久性群体亲本1亲本2f1基因型分离群体f2bc1dh和ril等筛选获得在亲本间呈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对分离群体的各个单株进行基因型分析t175313133103331331131133313111203133311333333313131110131300331313133103313311311t93313233103321233131133313111313121311333323321131311133311111313233103131133313c35313133103331331131133313111203133311333333313131110131300331313133103313311311c66313133103331331131133313111203133311333333313131110131300331313133103313311311计算机软件如mapmarker等进行连锁分析m1rkersdist1ncet17542cmc35150cmt93119cmc66122cmt502432cmm1rkerslog0likeli3ood042494选择适合作图的dna标记ssr标记选择用于建立作图群体的亲本组合xz3150co39建立具有大量dna标记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群体ril构建标记连锁图遗传作图的主要步骤若标记覆盖整个基因组质量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基因定位质量性状基因定位近等基因系分析法nearisogeniclinenil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极端集团隐性群法近等基因系培育示意图近等基因系分析法如果一对近等基因系在目标性状上表现差异那么凡是能在这对近等基因系间揭示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就可能与目标基因连锁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过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间接选择,以在早代就能够对目标基因的转移进行准确、稳定的选择,而且克服隐性基因再度利用时识别的困难,从而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

(一)发展回顾我国的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始于90年代初,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1.构建了水稻等作物的染色体遗传图谱;2.构建了水稻染色体物理图谱;3.利用分子标记对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对一些重要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定位、作图与标记,相应的基因克隆已在进行。

在基因组计划开展以来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连锁图的绘制均已完成。

1996年我国用RFLP标记对水稻进行作图,构建了水稻12条染色体的完整连锁图。

此后,又构成了有612个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较好地满足水稻遗传育种工作的需要。

除水稻之外,还绘制了谷子的RFLP连锁图。

构建了大豆分子标记遗传框架图、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小伞山羊草的连锁图以及小麦的第1、第5、第6染色体部分同源群RFLP连锁图等。

1997年,利用广陆矮4号水稻品种构建的BAC文库,建立了631个长度不同的跨叠群。

用水稻遗传图谱上的RFLP标记及STS标记确定了631个跨叠群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位置,绘制出了水稻的染色体物理图。

该物理图长为352284Kb,覆盖了水稻基因组的92%。

我国近年来对作物的重要性状,如育性基因、抗性基因及产量性状基因的作图与标记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育性方面,找到了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敏不育基因位点连锁的RFLP标记。

定位了水稻不育系5460F的育性隐性单基因tms1,并找到与之紧密连锁(1.2cM)的RFLP标记。

定位水稻野败不育系恢复基因的两个主效基因Rfi3和Rfi4,初步确定了与其中Rfi3基因紧密连锁(2.7cM)的RFLP标记,并已转化为STS标记。

水稻叶缘白化突变体mal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水稻叶缘白化突变体mal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40214.1016.002.html
592
Hale Waihona Puke 作物学报第 40 卷易于观察的突变性状, 是开展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9-10]。 同时, 叶色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良种繁育和杂交 育种, 也可作为观赏稻应用于休闲观光农业[1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mal 来自 EMS 诱变恢复系缙恢10号(Oryza sa-
tiva L. ssp. indica), 经过多代自交, 突变性状稳定遗 传。2011年, 用表型正常的不育系材料西农1A 与突 变体 mal 杂交, 同年在海南种植 F1, 并收获 F2种子, 于2012年在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分别种植亲本和 F2 群体。 1.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上午9:00, 在种植小区中间随机选择长势相对 一致的野生型和突变体各5个单株, 分别测定苗期
和抽穗期的光合色素含量。称取0.01 g叶片剪碎装入 离心管, 加25 mL丙酮﹕无水乙醇(1∶1, v/v)混合液 封口暗处理24~48 h, 其间经常摇动, 直到叶片完全变 白为止, 重复3次。参考Lichtenthaler的方法计算[23]。 1.3 农艺性状调查
本研究利用EMS诱变恢复系缙恢10号, 从其后 代中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叶缘白化突变体mal (marginal albino leaf), 该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过程中, 叶片边缘均呈白化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 隐性核基因控制, 利用BSA法最终将其定位在第8染 色体, SSR标记M22和InDel标记ID27之间, 物理距 离为171 kb。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Marginal Albino Leaf Mutant mal in Rice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食品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人们需求,已成为目前水稻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水稻的叶色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水稻叶绿素合成和代谢的反应之一。

然而在育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水稻叶色发生突变的情况,这可能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水稻的叶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对于深入了解水稻的叶色形成机理,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以研究其叶色形成机理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1. 对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外观观察和鉴定,分析其叶绿素合成和代谢的差异;2. 利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这两个突变体的基因进行定位和功能鉴定,探究其叶色形成机理;3. 对比分析这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在形态、植株生长和发育、生理生化特性、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异同;4. 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这两个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场试,验证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5. 对这两个突变体的遗传育种利用进行探讨,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研究意义:1. 探究水稻叶色形成的机理,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2. 鉴定和基因定位水稻叶色突变体,可以为深入了解水稻叶色形成机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 研究水稻叶色突变体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4. 在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两个突变体,可以加速水稻优异品种的选育和培育。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l ow— r e r i a h e dln tge a r du ly c a e i t e r e r g e n tat tt e s e i g sa , nd g a a l h ng d n o p a g e n fom hetle i g sa .Co p e i t l t pepa - t ilrn tge m  ̄ d w t iswid—y r h
水 稻第 2 色体 短臂 的 S R标 记 R 10附近,n e 标 记 C 22 染 S M 1 ID l h —7和 C 23 h —2之 间,该基 因与这 2 IDe标 记 的遗传 个 n l 距 离分别 为 12c 和 23c . M . M。认 为 D8 3所携 带的 突变基 因是一个 新的水 稻黄绿 叶 突变 基 因,暂命 名为 c l3t hl ( 。 )
作 物学报
A T G O O C I IA 00 3()15- 0 4 C A A R N MIA SN C 2 1,66: 00 15
htp: ww w.h n c o .r / wx / t / / c i a r pso g z b
I N 49 — 49 ; SS 0 6 3 0 CODEN TSHP 9 A
L uL n ' S a — u, I — a , UN XioQi WANG Pn — o g, HOU Hu a dDE a —in, Xi igR n Z i n NG XioJ , , a
C l g o Lf cec, uuNomaUnv ri , uu2 3 6 , hn ; ie sac n tue Scu nA r utrl nvri , h n d 110 ol e f i Sin e Q f e e r l iesy Q f 7 15 C ia Rc ReerhIstt, ih a gi l a U iesy C eg u6 13 , t i c u t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研究进展Curr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with Rice 摘要: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具有极大威胁。

Xoo主要以hrp基因簇编码的三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分子注入寄主细胞中,促使其产生抗感病性。

TAL 效应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作为黄单胞杆菌的蛋白类效应子之一,能够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 进入植物的细胞核,并与特定基因启动子DNA 结合,类似于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启动植物基因的表达,以控制植物的生理生化进程,进而引发抗感病性。

Abstract The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cause of Rice Bacterial Blight is at present the most serious bacterial diseases of rice, one of the great threat of rice production has Xoo mainly hrp gene encoding the third Type of the secretion system will effect into host cells of molecules, and urges the produce of feeling sick sexu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as one kind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protein effectors , can through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TSS into the nucleus of plants, and And with a particular gene promoter DNA union, similar to the eukaryotes transcription factors, start plant gene expression, to control the plant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 and trigger a feeling of disease resistance.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而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0%。

转录组分析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条斑病的侵染

转录组分析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条斑病的侵染

转录组分析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条斑病的侵染导读细菌性条斑病(BLS)是目前水稻的第四大疾病。

Dular和H359是两种对BLS有明显的水稻品种。

Dular品种抗性较高而H359品种易感。

本研究使用RNA-seq研究接种细菌性条斑菌不同时间后Dular 和H359的抗性反应的早期分子过程。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在12和24小时后,Dular中有3031个DEGs和H359中有7161个DEGs。

H359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Dular,下调基因明显多于上调基因。

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Dular品种中的一些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在苯基丙烷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

进一步比较和分析表明,两个品种中抗性相关的基因数量在感染BLS24小时后明显下降,抗性相关基因在早期阶段主要包括WRKY转录因子、受体激酶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本研究表明,抗性相关基因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本丙烷代谢相关基因可能响应Dular对BLS的抗性,从而为今后水稻BLS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实验设计结果1 H359对BLS易感而Dular具有较高抗性B LS病变初期呈很小,深绿色的斑点,很快扩散到叶脉之间的深绿色到黄褐色的小斑点。

病变部位会有大量黄色液体小珠。

在感染严重下,条纹会呈现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类似于细菌性叶枯病。

Dular感染BLS后会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会抑制病变的扩散。

BLS感染10天后,Dular病变长度一般小于0.5cm,然后H359的病变会快速扩散并达到5cm以上(图1)。

图1. Dular和H359表型。

a.两种水稻感染10天后表型。

b.病灶长度统计分析。

误差线表示重复。

2 Dular和H359接种BLS不同时间后DEGs的鉴定使用BGISEQ-500平台测序24个样本。

使用Trimmomatic对raw data进行过滤,得到clean reads。

每个样本平均数据量为6.27G,平均比对效率为90.58%(表1)。

水稻的高光效分子育种

水稻的高光效分子育种
水稻灌浆后期,穗逐渐弯曲被遮光会影响光合作 用。尽管穗本身的光合能力很低,但如果穗部得不到充
朱观林等:水稻的高光效分子育种
2009 年第 5 期
分的光照,会导致成穗率降低。直立穗型(erect panicle, EP)群体中,消光系数减小,对群体的光分布的截获和 利用最为有利,植株中部光照强度在一天内均高于半 直立和弯曲穗型。这说明,直立穗型品种的水稻能够提 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1 为何要进行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
光能利用率是指太阳光中的能量被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时转化成化学能而贮存于光合产物中的百分率。 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相当低,据统计,地球上所有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能,整体平均不超过 0.1%。太阳光能中真正被转化为农作物各类物质的能 量不到转变为生物量的太阳能的 5.0%[4]。水稻光能利 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漏光,主要是苗 期个体小,捕获光能的面积小所致;(2)反光,地面和 叶片的反光;(3)遮光,后期个体充分发育后,大群体叶 层之间相互遮光;(4)生理原因,稻株的光合及转化能 力的影响限制了光能的充分利用。可见农作物产量的 形成主要与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呼吸消耗 和经济系数等因素有关。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培 育有高光合能力、低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长、 叶面积控制适当,株型与长势长相均理想的水稻品种, 就成为经济而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水稻产量最 为有效的途径。水稻的光合生产力尚有巨大的潜力可
·6·
进行高光效育种,后者是从生理生化功能上进行高光 效育种,只有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有可能选育 成功高光效品种。要想卓有成效地成功选育高光效水 稻品种,还必须根据不同水稻优良品种应具备的高光 效生理生化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高光合性状的选择 指标与鉴定指标。 3.1 借助分子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手段选育高光效株 型 3.1.1 叶型相关基因的利用

利用CRISPR

利用CRISPR

颜静宛,陈子强,周淑芬,等.利用CRISPR/Cas9系统创制水稻品种GW2基因的突变体[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3):73-7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3.011利用CRISPR/Cas9系统创制水稻品种GW2基因的突变体颜静宛,陈子强,周淑芬,王 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省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培育具有育种价值的GW2基因编辑的水稻优异新品种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13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对粒质量基因(GW2)进行定向性状改良,通过农杆菌转化创制出一批无T-DNA元件的水稻非转基因GW2突变纯合株系。

结果表明:13份T0代水稻转基因中,有28.0%~59.1%植株的GW2基因发生了突变,纯合突变株数量占总突变株数量的35.0%,双等位突变株数量占总突变株数量的14.2%,杂合突变株数量占总突变株数量的50.8%。

此外,不同水稻品种发生的突变类型也略有不同。

对13份T2代非转基因水稻GW2突变纯合株进行千粒质量性状的考种分析。

与对应的野生型亲本品种相比,纯合突变水稻植株的千粒质量显著提高10.81%~58.22%。

本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GW2的突变类型,为不同水稻品种的高产稳产创造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同时也为利用基因编辑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价值的育种信息。

关键词:水稻;CRISPR/Cas9;基因编辑;粒质量;GW2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Q344+.14;S51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3-0073-06收稿日期:2023-04-08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编号:2020R1027008);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5511”协同创新工程(编号:XTCXGC202100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成都石室中学高2025届2024-2025学年度上期十月月考生物答案及解析1、【答案】B【详解】A、多糖的结构多样性与其单体的数量、排列顺序和多糖的空间结构有关,A错误;B、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都属于能源物质,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B正确;C、真核细胞的RNA也有少量分布在细胞核内,DNA在细胞质内也分布,C错误;D、生物体内能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生物大分子,如二糖可以水解成单糖,但二糖不是大分子,D错误。

2、【答案】D【详解】A、多种核仁蛋白会参与rRNA的编辑,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某些核仁蛋白参与核糖体的形成,A正确;B、NPM1是一种核仁蛋白,可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发挥作用,B正确;C、NPM1与中心粒结合后可抑制中心粒的复制,细胞质中的NPM1增多可能会抑制动物细胞分裂,C正确;D、细胞癌变的本质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NPM1与抑癌基因P53结合后会增强P53的转录,NPM1基因突变后不能增强P53的转录,可能会促进细胞发生癌变,D错误。

3.【答案】D【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DNA是裸露存在的,无染色体存在,错误。

B、细菌含有细胞壁,细胞壁可以维持细菌形状,故细菌不会吸水张破,错误;C、牙菌斑是由细菌产生的,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但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内质网、高尔基体等,错误;D、由题干可知:牙菌斑“帮助细菌附着在牙釉质”,故附着在牙釉质上的细菌难以清除,正确。

4、【答案】D【详解】A、运输至细胞质基质的ATP参与了细胞代谢中的吸能反应,A错误;B、米酵菌酸与ATP竞争AAC上的A TP结合位点,从而抑制ADP与ATP的交换,可能会造成ATP在线粒体基质积累,细胞质基质严重缺少能量而死亡,B错误;C、磷酸转运体运输速率降低可能会影响Pi进入线粒体基质,从而影响ATP的合成,可能会导致AAC转运速率下降,C错误。

D、线粒体内含有遗传物质DNA,只能编码部分自身所需蛋白质,其余蛋白质依然由核DNA 编码运输而来,故被称之为“半自主细胞器”,D正确。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耐低氧萌发QTL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耐低氧萌发QTL

收稿日期:2023-03-09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2B02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优势产业学科团队建设项目(202101TD);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种业振兴项目(2022NPY00005,2022NPY00014);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1)广东农业科学2023,50(4):13-21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04.002闫晓霞,朱满山,王丰,柳武革,李金华,霍兴,黄永相,刘迪林.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耐低氧萌发QTL[J].广东农业科学,2023,50(4):13-21.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耐低氧萌发QTL闫晓霞1,2,朱满山2,王 丰2,柳武革2,李金华2,霍 兴2,黄永相1,刘迪林2(1.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目的】耐低氧萌发能力是水稻直播适应性的核心性状之一。

采用直播型温带粳稻品种Francis 和多穗型优质恢复系R99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开展水稻耐低氧萌发QTL 定位研究,旨在为直播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基因资源,促进直播稻新品种培育和直播稻生产方式的推广。

【方法】以28 ℃ 淹水10 cm 暗培养 7 d 的水稻胚芽鞘长、芽长和最大根长作为耐低氧萌发能力指标,通过低倍基因组重测序构建含有3 106个bin 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WinQTL Cart 2.5进行QTL 扫描。

【结果】低氧萌发条件下,Francis 的胚芽鞘长度和根长显著高于R998,但是两者芽长差异不显著。

构建的遗传图谱总图距为3 646.2 cM,其中12号染色体标记数最少,1号染色体标记数最多,分别为174个和389个。

普通野生稻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普通野生稻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T 通 稻 属 野 生 种( l p ce1 Wi S ei 被认 为是 一 个 具 有潜 的规 律 ;4 开 展 Q L的 比较 研 究 , 过 和其 他 野 生 d s 在 利用 价值 的基 因库 。F e ry等人研 究表 明 , 尽管 野生 稻和 玉米 的 比较 , 出禾 本科植 物 的共 线性 关 系 , 找 为
摩2 i
i I
在 1 0个 被 检测 的单 株 中 ,每 个 单 株均 检 测 到 4
性 状 : 高 、 株 有 效 穗 、 穗 实粒 数 、 实 率 、 粒 来 自普 通 野生 稻 的渗入 片段 。 4 株 单 每 结 千 10个 渗入 系共 包含 了 重 、 长 、 株 产量 、 粒 密 度 、 粒 长 、 穗 单 着 谷 每穗 粒 数 、 谷 17 4个渗 入 片 段 , 1 片段 渗 入 数在 不 同 的染 色体 间存 粒 宽 和长 宽 比 . 同时采集 叶片用 于提 取 D A。 N
目的是 : 1 为 普通 野 生 稻 重 要农 艺 性 状 () 命 以后 水 稻 的产 量得 到 了大 幅 的提 高 。 目前 在生 产 状 的研 究 , 上 使用 的 水稻 栽培 品 种 。都是 人 类通 过 长期 的劳 动 基 因定 位 和培育 新 品种统 一 到 同一个 过程 之 中打 下 实践从 野 生稻 驯化 而来 的。这一 过程 , 聚集 了大 量 基础 :2 在 不 同环境 条件 下 开展重 要 农艺 性 状 Q L 在 () T 确定 其在 染 色体 上 的位置 、 效应 大 小 和 的有 利基 因或性 状 的 同时也 降 低 了栽培 稻 的遗 传 变 的定 位研 究 , 方 找 异 。随着 国际种 质 交 流 的频 繁 和精 细 的育 种手 段使 作用 方式 、 向 , 出在不 同环境条 件 下都 能有 效表

黄花菜维生素E_含量遗传分析及QTL_定位

黄花菜维生素E_含量遗传分析及QTL_定位

第46卷第4期2023年7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6 No.4Jul.2023黄花菜维生素E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段春宇,熊 雄,景梦岳,高 阳,侯非凡,邢国明,李 森(山西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山西 太谷,030801)摘要:维生素E是黄花菜中重要的营养成分。

本研究以黄花菜地方品种‘东庄黄花’和‘冲里花’杂交获得的F1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杂交后代连续2年的维生素E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黄花菜F1群体维生素E含量的变异系数为50.44%~54.23%,变异系数较大,整体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并出现了含量超过双亲的超亲后代个体;遗传分析显示黄花菜维生素E含量符合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2MG-AD),第1对基因加性效应更为显著,主基因遗传效率高达95%以上;对黄花菜维生素E含量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与黄花菜维生素E相关的QTL,分布于8号和10号连锁群上,LOD峰值的范围为2.96~3.60,单个QTL贡献率介于10.80%~13.00%。

本研究结果为黄花菜高维生素E含量的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了数据基础。

关 键 词:黄花菜;维生素E;遗传分析;QTL定位中图分类号:S644.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献标志码:AGenetic analysis and QTL localization of vitamin E content in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DUAN Chunyu, XIONG Xiong, JING Mengyue, GAO Yang, HOU Feifan, XING Guoming, LI Sen(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tong Daylil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ute,Datong 037004, China)Abstract: Vitamin E is an important nutrient in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In this study, the F1 population obtainedby crossing the local variety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Dongzhuang Huanghua’ and ‘Chonglihua’ was used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vitamin E content of the cross progeny was examined and analyzed for 2 consecutive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tamin E content in the F1 pulation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displayedan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a lar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at ranged from 50.44% to 54.23%. There were super-parental progeny whose content exceeded that of both parents.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vitamin E contentof Hemerocallis citrina conformed to the additive-dominance model controlled by two major genes(2MG-AD). Thegenetic efficiency of the main genes are over 95%. QTL analysis has identified two locus related to vitamin E in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The two locus distributed on the linkage group 8 and 10, and the range of LOD peak was收稿日期:2023-01-01基金项目:2021年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21Y3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21YFD1600301-2);山西农业大学生物育种工程项目(YZGC122);2021年度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科研合作项目(2022QT003-1).第一作者:段春宇(1996-),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E-mail:****************通信作者:李 森(1982—),男,山西高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技术应用研究.E-mail:****************本刊网址:文章编号:1000-1573(2023)04-0038-08DOI:10.13320/ki.jauh.2023.005739第4期2.96-3.60.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dividual QTL ranged from 10.80% to 13.0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data base for the selection of new varieties and variety improvement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with high vitamin E content.Keywords: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vitamin E; genetic analysis; QTL localization位于大豆1、4、9、13、14、15、17以及20号连锁群上[16]。

水稻GUN4基因克隆与功能概述.doc

水稻GUN4基因克隆与功能概述.doc

水稻GUN4基因克隆与功能概述第一章导论1.1黄玉B及其在杂交稻生产中的应用高纯度的杂交稻种子为维持其在生产中的杂交优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杂交种制种过程中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波动经常会造成雄性不育系malesterility line, MSL)的育性回复,导致商业杂交种批量生产中受MSL自交种子不同程度的污染舒庆亮等,1996)。

两系杂交稻系统对该类波动特别敏感,因为杂交种制种过程中异常的低温能够恢复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P/TGMS)的育性,所以对于保持种子纯度是个巨大的威胁斯华敏等,2011)。

为了增加、保证和快速检测种子纯度,在杂交稻生产中己将两类标记性状导入MS系。

第一类包括各类隐性的非绿叶性状,如失绿(董凤高等,1995)、黄叶(Zhou etal., 2006a)、白化转绿Wuetal.,2003和2011)和紫叶牟同敏等,1995);第二类为条件性隐性致死,如苯达松敏感突变Zhang etal.,2002; Wang etal., 2012)。

携带有这些标记性状的MS系配制的杂交稻品种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生产中曹立勇等,1999;余新桥等,2000;鲍正发等,2006;沈圣泉等,2004和2007; HYB的黄叶表型(xantha)由60Co y福照诱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ytoplasmicmale sterility, CMS)龙特甫A的保持系——龙特甫B (L TB)获得Zhou etal.,2006a)。

与L TB相比,HYB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降低,但Chi a/b和Car/Chi的比率则更高Zhou et al., 2006b)。

//TB还可保持高光合速率Zhou et al., 2006b)和充足的光能利用率武立权等,2007)。

该黄叶表型己相继被引入黄玉A(Zhou etal.,2006a;沈圣泉等,2007)和嘉浙91A (富昊伟等,私人通讯)等CMS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期从小区中随机选取 5 株, 考查株高、有 效穗、穗长、一次枝梗数、主穗实粒数、千粒重、 结实率等农艺性状, 利用 Microsoft Excel 软件进行 统计分析。 1.4 遗传分析
2007 年 夏 在 西 南 大 学 水 稻 研 究 所 配 制 西 农 1A×ygl4 杂交组合, 2007 年秋于海南播种 F1, 获得 F2 代种子。2008 年夏在西南大学 水 稻研究所 播 种 F2 代, 对每株进行叶色表型调查。 1.5 DNA 提取
有效穗
Effective panicle
株高
Plant height (cm)
主穗长
Main panicle length (cm)
主穗实粒数
Filled grain number of main panicle
一次枝梗数 First branch number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g)
水稻黄绿叶基因 YGL4 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刘梦梦 桑贤春 凌英华 杜 鹏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 / 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重庆 400716
摘 要: 通过 EMS 诱变恢复系缙恢 10 号, 获得了一个稳定遗传的全生育期黄绿化叶色突变体。其叶绿素总含量稳 定在 2.01~2.28 mg g−1 之间, 仅有对照的 38.2%~50.5%。与对照相比, 黄绿叶突变体的有效穗和株高显著下降, 而主 穗长、一次枝梗数、主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则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 1 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命 名为 YGL4。利用微卫星标记将 YGL4 定位于第 10 染色体微卫星标记 RM3123 和 RM590 之间, 分别距其 7.6 cM 和 7.8 cM。在两标记间进一步设计 SSR 引物, 将该黄绿叶基因定位于 RM1162 和 RM7093 之间, 分别距其 1.8 cM 和 4.0 cM。为该 YGL4 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黄绿叶; 遗传分析; 分子定位
于苗期选取幼嫩的叶片按 CTAB 法提取亲本和 基因池 DNA[18]。群体 DNA 按碱煮法提取[19]。 1.6 SSR 分析
参照 /microsat/, 由上海
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SSR 引物。PCR 反应总 体系为 25 μL, 含 2.5 μL 10×PCR buffer、1.3 μL 25 mmol L−1 MgC12、1.0 μL 2.5 mmol L−1 dNTPs、16.0 μL 的 ddH2O、2.0 μL 10 μmol L−1 引物、2.0 μL 模板 DNA、0.2 μL 5 U μL−1 Taq DNA 聚合酶。PCR 反应 程序为 94℃预变性 5 min; 94℃变性 30 s, 55℃退火 30 s, 72℃复性 1 min, 35 个循环; 72℃延伸 10 min。 PCR 产物经 10%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快 速银染后观察[20]。 1.7 遗传图谱的构建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Southwest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ongqing 400716, China
13.9 B
91.7 B
20.8 A
168 A
10.9 A
22.2 A
WTBiblioteka 19.3 A100.7 A
20.5 A
Abstract: A leaf color mutant was obtained by EMS treating seeds of restorer line Jinhui 10, this mutation showed complete yellow green leaves during the life, and could be regenerated and inherited stably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of 5 generations. The content of its total chlorophyll ranged from 2.01 to 2.28 mg g−1, which was only 38.2% to 50.5% of the original parent.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parent, the mut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raits of main panicle length, first branch number, filled grain number of main panicle, seed 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except the effective panicle and plant height which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Genetic analysis of F2 populations confirmed that the mutational character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nuclear gene, temporarily designated as YGL4. The gene was mapped between tw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M3123 and RM590,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7.6 and 7.8 cM to the two markers respectively. New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designed between RM3123 and RM590, and the YGL4 gene was final mapped between RM1162 and RM7093,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1.8 and 4.0 cM to each of them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provided a found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and map-based cloning of YGL4 gene. Key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Yellow green leaf; Genetic analysis; Molecular mapping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 物之一, 是全球超过 50%人口的主要食物和热量来 源。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水稻产 量的 95%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 叶绿体除了光合 作用外, 还参与了氨基酸、脂肪酸、植物生长物质、
核苷酸、维生素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1]。因此, 叶片器官的突变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乃至生长发育都 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 叶色突变体的利用价 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现已成为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机 制、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叶绿体的发育和遗传控
选取西农 1A × ygl4 群体的 F2 为作图群体。将 具有 ygl4 带型的单株记为 B, 具有西农 1A 带型的单 株记为 A, 具有 F1 带型的单株记为 H, 用 Mapmaker 3.0 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用 Kosambi 函数将重组率 转化为遗传距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ygl4 的表型和主要农艺性状 ygl4 全生育期所有叶片均表现为黄绿色(图 1),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9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 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8BA1033)资助。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何光华, E-mail: hegh@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8-11-22;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9-02-17.
1406
作物学报
第 35 卷
制机理的特殊材料[2-5], 同时叶色突变体在高光效育 种和标记性状的利用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8]。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报道的水稻叶色突变的相 关基因已经超过 80 个, 这些突变体大致可分为白化 型、黄化型、条纹型、转绿型、斑马叶等 5 大类。 其中黄化叶色突变体出现最多, 且大多数受隐性核 基 因 控 制 [9-10], 已 对 部 分 基 因 进 行 了 染 色 体 定 位[11-13], 除了第 12 染色体外, 其余 11 条染色体上均 有分布。在被定位的基因中至少 6 个叶色基因已被 克隆[14-1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缙恢 10 号是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良三
系杂交水稻恢复系, 已培育出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 审定。利用 EMS 诱变缙恢 10 号种子, 获得了一个黄 绿叶突变体, 经过连续自交 5 代, 遗传性状稳定。 1.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在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突变体和对照缙 恢 10 号的叶绿素含量。突变体和对照各取 5 株独立 测定, 测定部位为倒二叶, 时间为上午 8:30~9:00, 测定方法参照 Lichtenthaler[17]。 1.3 农艺性状的考查与分析
我们在 EMS 诱变籼稻恢复系缙恢 10 号后代中 发 现 一 个 稳 定 遗 传 的 黄 绿 叶 突 变 体 ygl4 (yellow green leaf 4), 对其形态、叶绿素动态含量、主要农 艺性状、遗传特性等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微卫星标 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定位, 以期为突变基因的克隆及 叶绿素缺失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