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
三承气汤——功效作用之区别
三承气汤——功效作用之区别
三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
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朴以行气,故攻下之力较峻猛,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而大黄与甘草煎,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
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加味而成,重用厚朴、炒莱子,下气除胀,更配枳壳、大黄、芒硝,荡涤积滞而除梗阻;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兼能润肠,既助诸药泻结,又可防止梗阻导致局部血瘀可能引起的组织坏死,所以对于急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有一定疗效。
吴谦《医宗金鉴》:“诸热积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
满者,胸胁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积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
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之。
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
承气汤类方
2、小承气汤 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主证: 腹满便硬 病机:肠腑燥实,证势较轻。 治法: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微烦
谵语
方药: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厚朴二两 :行气除满。 枳实三枚 :理气消痞。
潮热
本方不用芒硝而用枳、朴,泻热之力较调胃承 气汤为弱,但通腑之力又较调胃承气汤为强。所 用枳、朴之量,较大承气汤为小,又无芒硝,故 泻热或通腑之力,皆逊于大承气汤,因此名曰小 承气汤。 如果全身热毒内盛的证候为主,则用调胃承气 汤;如果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则用小承气汤。
心烦(谵语)
腹胀满
大便燥结
芒硝半升 :软坚润燥。
甘草二两 :缓急和中。
阳明腑实证,也就是三承气汤证,是由全身热
毒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组成 的. 当全身热毒内盛的证候明显,而腹部的实证 表现较轻时,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调胃承气 汤重在泻热. 调胃承气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的临床应用 ,都体现了泻热为主的作用.
水蛭三十个 破血逐瘀 虻虫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活血化瘀 大黄三两:荡涤瘀热,使瘀血 从下而出。
7、抵当丸
论蓄血症的缓治法 主症:
伤寒有热
少腹满 小便自利
病机:表邪不解,邪热与瘀血结于 下焦。病势较缓。 治法:破血逐瘀,峻药缓攻。 方药:抵当丸 水蛭二十个 } 破血逐瘀 虻虫二十个 桃仁二十五个:活血化瘀 大黄三两:荡实除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活血祛瘀
少腹急结
桂枝 二两:温通血脉
大黄 四两:荡实除热祛瘀生新 芒硝 二两:泻热软坚 炙草 二两:调药和中,且防伤正
6、抵当汤 蓄血重证的证治。 主症: 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 其人发狂 少腹硬满 小便自利 病机:瘀热互结,证势较重。 治法:破血逐瘀泄热 方药: 抵当汤
【孝波讲稿201012】阳明三承气汤证
阳明三承气汤证【孝波讲稿201012】引子从伤寒论的贡献谈起,(第一本临床专著,继承与发扬。
总结东汉以前医疗成果,“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方书之祖,此为继承之功;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此为发扬之功。
)然后讲到“八法”,一方面复习前面之太阳汗法、瓜蒂散吐法,白虎栀子清法,一方面引出本节之“下”法。
下法之代表方剂即三承气汤。
一、承气之本意(结合阳明病之生理、基本病机-提纲证论述)1.阳明生理“二阳合明”,阳热巨大,作用脏腑在胃肠。
①消化须大量热能。
胃主受纳腐熟、肠主传导变化。
例:生米煮成熟饭②“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肠更虚更实,虚实交替。
例:公交车有上有下2.基本病机:里热实证,即“胃家实”胃肠属里——里胃主受纳腐熟、肠主传导变化——热胃肠不通、热与实结——实(非“邪气盛则实”)结论:承气,承接六腑生理之气,虚实更替之气。
故“下法”不仅仅是通大便,着眼点在于功能,即调整胃肠生理功能。
伤寒方剂命名举例:功能命名法二、三承气汤之药物组成与煎服法药物分析①大黄————推陈致新、荡涤肠胃、泻热去实(苦寒泻热、通腑去实)“将军”南宋诗人范成大题为《大黄花》的诗:“大芋高荷半亩阴,玉英危缀碧瑶簪;谁知一叶莲花面,中有将军剑戟心。
”诗人曾任四川制置使,帅兵驻蜀。
诗人所咏的大黄,是盛产于蜀地的地道中药,故名“川军”,杏林誉之为“将军”。
历代医家对大黄都很重视:药苑的“四大金刚”(人参、熟地、附子),“药中张飞”。
南北朝-陶弘景:“大黄,其色也。
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②厚朴、枳实————理气消满、理气消痞(枳实之“实”)同:皆可理气行气,异:①厚朴重消满、枳实重消痞②厚朴性温、枳实性寒③芒硝————咸寒,泻热软坚④甘草————甘,①甘缓硝黄峻下之力,②甘益护胃和中,“国老”三汤之别▲大承气汤证————泻热去实的峻剂。
①药物组成:黄朴枳硝,无草最猛;②药量:半斤五枚,药劲最大③煎服法:大黄后下(狠)▲小承气汤————泻热去实(重在通腑)①药物组成:黄朴枳,无硝无草,理气通腑为主;②药量:二两三枚,③煎服法:同煎▲调胃承气汤————泻热去实(重在泻热)①药物组成:黄硝草,无朴实,泻热为主;②药量:二两三枚,③煎服法:同煎三、症候之辨在阳明热证的基础上,增加实证表现。
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两方,皆治足阳明有实热者也。
至热入手阳明之府,致大便因热燥结,其燥结愈甚者,蕴蓄之热必愈深,此非开其燥结其热固不能消也。
若斯则攻下之剂,若承气汤诸方在所必需矣。
《伤寒论》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来未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首句为阳明病脉迟,此见阳明病脉迟为当下之第一明征也。
而愚初度此句之义,以为凡伤寒阳明之当下者,若其脉数,下后恒至不解,此言脉迟,未必迟于常脉,特表明其脉不数,无虑其下后不解耳。
迨至阅历既久,乃知阳明病当下之脉原有迟者。
然其脉非为迟缓之象,竟若蓄极而通,有迟而突出之象。
盖其脉之迟,因肠中有阻塞也。
其迟而转能突出者,因阳明火盛,脉原有力,有阻其脉之力而使之迟者,正所以激其脉之力而使有跳跃之势也。
如此以解脉迟,则脉迟之当下之理自明也。
然愚临证实验以来,知阳明病既当下,其脉迟者固可下,即其脉不迟而亦不数者,亦可下。
惟脉数及六至则不可下,即强下之,病必不解,或病更加剧。
而愚对于此等证,原有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煎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者是也。
愚因屡次用此方奏效,遂名之为白虎承气汤,爰详录之于下,以备医界采用。
生石膏八钱捣细,大潞党参三钱,知母八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
药共五味,将后四味煎汤一盅半,分两次将生石膏细末用温药汤送下。
服初次药后,迟两点钟,若腹中不见行动,再服第二次。
若腹中已见行动,再迟点半钟大便已下者,停后服。
若仍未下者,再将第二次药服下。
至若其脉虽数而洪滑有力者,用此方时亦可不加党参。
愚从前遇寒温证之当下而脉象数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其大便亦可通下。
然生石膏必须用至四五两,煎一大碗,分数次温服,大便始可通下。
间有服数剂后大便仍不通下者,其人亦恒脉净身凉,少用玄明粉二三钱和蜜冲服,大便即可通下。
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
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承气汤简介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古代医家所创。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物功效。
承气汤是由三种主要中药组成,分别是红参、黄芪和白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红参承气汤红参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红参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红参承气汤的功能主治:•缓解疲劳:红参具有补气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机能,缓解疲劳症状。
•提高免疫力:红参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改善心情:红参具有平衡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调节血液循环:红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改善手脚冰凉或血液不畅等症状。
黄芪承气汤黄芪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黄芪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黄芪承气汤的功能主治:•补气扶正:黄芪具有很强的补气作用,能够增强人体阳气,扶正气血。
适用于气虚引起的疾病。
•提高免疫力: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
•抗疲劳作用:黄芪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适用于虚弱病人或体力劳动者。
•改善食欲:黄芪具有增加胃液分泌的作用,能够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白术承气汤白术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白术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白术承气汤的功能主治:•利湿除痰:白术具有利湿除痰的作用,适用于痰湿阻滞引起的脾胃失调症状。
•健脾安胃:白术具有健脾胃的作用,能够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止泻止痢:白术具有收敛作用,能够止泻止痢,改善腹泻等症状。
•调节肝脾功能:白术能够调节肝脾功能,缓解肝脾失调导致的恶心、嗳气等不适感。
以上是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介绍。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非常重要,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承气汤,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伤寒论》中有多个条文论述过这3个方子。
提起承气汤,不少人都能想到它们是下法之剂,虽都名承气,但具体应用时并不尽相同。
让我们跟着今天的推文,再一起学习巩固一下这3个方子吧。
调胃承气汤01组成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02方剂简介与条文《伤寒论》论述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共有9条,其中第248条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燥热内结的方剂。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
三物相合,为泻下阳明燥热结实而不损伤胃气之剂。
03研究进展由于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对于急性肺炎伴大便秘结者,采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常可获效。
04医案选辑张某,男,81岁,2010年6月18日晚10点多其子急叩我门,说他父亲高热昏迷不醒,邀我去他家急救。
患者近10日胸痛、咳嗽,当地医生以扩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
近两日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5℃。
今日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家属已为其准备后事。
急则治其标,15日未大便,因考虑年高体弱,故用调胃承气汤先通便。
中医诊断:高热。
治则:通腑泄热。
处方:大黄56g,炙甘草28g,芒硝120g。
先煮取大黄、炙甘草15分钟,再放芒硝煮10分钟,将药液适温后用鼻饲管一夜分5次注入。
次日凌晨5点30分左右,便出十几枚坚硬粪蛋。
便后高热消退,神志清醒,嘱其饮小米粥调养。
处方如下。
云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制首乌20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后下),川芎10g,丹参30g,白术20g,砂仁6g。
郝万山讲《伤寒论》:阳明腑实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阳明实证,阳明实证中的阳明腑实证,也就是三承气汤证。
构成三承气汤一定有两组证候,一组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组是腹部的实证体征。
如果只有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热证,如果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而没有全身热毒内盛这样的证候,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杂病的实证的腹满,而不能说它是阳明腑实证。
所以要诊断为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热盛的症状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症状都存在。
三承气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的书中条文非常散乱,涉及到的条文也非常多,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便于归纳总结,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列了一张表。
上次课我们从全身热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一一把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作了对照。
全身热盛的证候,包括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还有精神神志症状以及一些其他的症状。
从发热来讲,由白虎汤适应证的,或者说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蒸蒸发热,到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这是热邪由弥散到内剑的不同阶段。
所以你看到一个高热的病人,那你就琢磨琢磨他的热邪是弥散的呢还是内敛的,是弥散到内剑的中间阶段呢,还是完全已经内收内敛,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然后你再决定用白虎汤清热,还是用调胃承气汤泻热,还是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
这是从热的角度来说。
从汗出的角度来说,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有多汗,只不过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已经到了阳明腑实证的后期,全身津液有所耗伤,化源不足,所以他全身的多汗的症状可能表现得不特别突出,但是有明显的手足漐漐然汗出,或者手足濈然汗出。
这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种特别的表现。
三个承气汤证都是里有热而表无寒,所以它们都是但热而不寒的。
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有精神神志症状,这是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阳明浊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出现心烦和心中懊憹,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就可以出现谵语。
三个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三个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一、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清热提神:承气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人体内部的热毒,提神醒脑,使人精神焕发。
•消炎止痛:承气汤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对于一些炎症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利湿除热:承气汤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使体内热毒得到有效清除,从而改善湿热引起的相关症状。
二、小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温中益气:小承气汤能够温中益气,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肠问题。
•解表散寒:小承气汤可以散寒,缓解体内的寒气,对于感冒引起的寒症、寒疼疼痛等有一定疗效。
•祛风止痛:小承气汤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关节炎、风湿性疼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利尿消肿:小承气汤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水肿,缓解水肿引起的相关症状。
三、大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大承气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调理脾胃,改善胃寒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固表止汗:大承气汤对于病后虚汗、盗汗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止汗效果。
•解表退热:大承气汤可以解表退热,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宁心安神:大承气汤能够安抚神经系统,有助于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症状。
总结
三个承气汤分别是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
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
但都以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等为主要功效。
承气汤系列在中医药中应用广泛,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药物方剂。
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合适的承气汤进行治疗。
然而,使用前仍应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论三承气汤之功能与运用
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9,Vol.12,No.71057 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姜元安);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张清苓)作者简介:姜元安(1962-),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与体系之理论及临床运用㊂E⁃mail:yajiang@.hk论三承气汤之功能与运用姜元安 张清苓【摘要】 仲景设三承气汤为阳明病腑实证立法,专为攻下热实者而设㊂ 承气”之名,取其承顺胃气自上而下之意㊂由于腑实程度轻重有异,故攻下之方其力亦有大小不同㊂大㊁小㊁调胃三承气汤所用之药不同,其攻下之力亦异㊂即使如此,在具体运用时,视其病之进退,服药方法及方药剂量又有多少之不同㊂三承气汤攻下强弱之力甚明,仲景于‘伤寒论“中已详论其用㊂但目前大多只依据三承气汤所用之药而将其与痞㊁满㊁燥㊁实之证相对应,则失去从疾病过程中根据所见之脉证而判断腑实之轻重运用三承气汤及其变化之妙㊂【关键词】 承气汤; 功能; 运用【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7.017 ‘伤寒例“云 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言承气汤专为攻下热实者而设㊂仲景设三承气汤为阳明病腑实证立法,三承气汤之论虽主要见于‘阳明病篇“,但又不局限于此篇㊂凡三阳㊁三阴病中邪气涉及阳明病腑实者,皆于此三方取法而治之㊂在‘伤寒论“中,三承气汤之用可谓蔚为大观㊂1 承气”之名承”者,奉也㊁受也㊂奉㊁受,皆自上而下之意,故 承”乃 下载上也”㊂ 承气”之名,取其承顺胃气自上而下之意㊂凡阳明病内实,腑气不能通降于下,皆因不大便所致,故必用攻下之法乃能复其通降之性以承顺胃气㊂由于腑实程度轻重有异,故攻下之方其力亦有大小不同,此三承气汤之由来㊂较之大㊁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攻下之力最弱,仲景以调胃”二字命名,意在微除其热以和胃气,只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而轻者,或阳明腑实而胃气有所损伤者㊂小承气汤之力虽不及大承气汤之猛,然大㊁小承气汤之分,只在伯仲之间,曰 大”㊁曰 小”,以别其攻下之力㊂故凡用大㊁小承气汤,仲景必以 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若更衣者,勿服之” 得下,余勿服”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等语以戒之㊂2 承气汤”之功能方以药成,三承气汤攻下之功,全在所用之药㊂而三方所同者,只有大黄一味而已㊂大黄,‘神农本草经“谓其 味苦,寒㊂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㊂其功专于攻邪,其用甚广,而承气汤中用之,则取其 荡涤肠胃”之功,能去留饮宿食而通利水谷道,使陈积化去而胃肠之气得以顺降㊂大黄之性大寒,‘药性解“谓之 性沉而不浮,用走而不守”[1],因其攻下之力猛,陶弘景称其有 将军之号”[2]㊂凡热实积滞于胃肠者,必用大黄以攻之,王好古引‘药类法象“谓其 专治不大便”[3],‘本草图经“亦谓 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4],此所以三承气汤皆取用大黄以攻阳明之腑实㊂然承气汤之功,不专在大黄一物㊂芒硝之咸寒,能软坚㊁泄热,助大黄则能使燥坚之糟粕速下㊂惟恐其下之速而反伤胃气,故调胃承气汤中以炙甘草之甘以缓其攻下之力㊂大承气汤乃攻下之重剂,方中不惟不用炙甘草,且更以枳实㊁厚朴辅之,以行气之药推动荡涤之品,则其力焉能不大?而小承气汤中虽无芒硝,但用枳㊁朴行气之药以推动大黄荡涤胃肠之功,已具大承气汤之势,故本方攻下之力较调胃承气汤为甚,不可不知㊂三方所用之药不同,其攻下之力亦异,故‘活人书“有 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汤又次之”[5]之论㊂奈何刘河间未能察仲景分立三承气汤之心,以为大承气汤可以为腑实攻下通用之方,又恐其过用而有所加害,而于大承气汤中加入甘草,另立 三一承气汤”通治大㊁小㊁调胃三承气汤证,以为 于效甚速而无加害”[6]㊂张子和不辨其非,反承其衣钵,以为刘河间之 三一承气汤”最得仲景之秘,更于大承气汤中加入姜枣而称作 调中汤”,且云 俗见姜枣,以为补脾胃而喜服,不知其中有大黄㊁芒硝”[7]㊂若依二子之说,而大承气汤可为通治腑实之方,则仲景之法尽废,故罗谦甫斥其 与仲景之方甚相违背,失轩岐缓急之旨”[8]㊂3 承气”之用方剂之功,虽以其所用之药为主,然煎服之法,亦甚为紧要㊂调胃承气汤有调和㊁承顺胃气之义,欲以 和胃”之力以求 承气”之功,则治阳明腑实时须 顿服之”始能奏效㊂纵然如此,若用之治疗胃有燥热而非阳明热邪所致者,如‘太阳病篇“第29条所论,则又宜 少少温服之”而不使太过㊂1058 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9,Vol.12,No.7又如小承气汤,本当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每次服六合㊂若 恐有燥屎”,则 少与小承气汤”试之㊂若 谵语,发潮热”而未至于燥屎者,则 与承气汤一升”㊂或少或多,其攻下之力又有不同㊂至于大承气汤,则曰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先后之序井然,乃本方取大泄下之关键㊂大黄有 荡涤肠胃”之功,故三方俱用之,亦俱用四两而酒洗,使之攻下通泄之力更捷㊂而三方攻下之力不同,更在于煎煮大黄之法不同㊂在调胃承气汤㊁小承气汤中,大黄与诸药同煮,而在大承气汤中,大黄则俱后于枳㊁朴而下㊂先煮之药相对于后下之品,则有生熟之分,此正柯韵伯所谓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9]㊂今之学者只知大黄生用而力猛,而不知因其后下,相对而言故为生”㊂又未察仲景在承气汤中用大黄皆为 酒洗”,误将是否后下之 生”大黄当作未经炮炙之生大黄,以为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而 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 不宜峻下者”[10]㊂此说盛行于院校‘中药学“教材之中,于后之学者焉能不误?4 以 痞满燥实”分论承气汤之误三承气汤之功,曰 调胃”㊁曰 小”㊁曰 大”,尤在泾谓 各因其制而异其名”[11],其攻下强弱之力甚明,仲景详论其用,若不能于阳明病中求其腑实形成之理及其证之轻重,则难以明仲景制方㊁用方之法㊂仲景书被誉为 众方之祖”,然读仲景之书,切不可以方为中心㊂方之所依,法㊂法之所立,机㊂机之所定,证㊂证之所生,病㊂若只着眼于仲景之方而不知方之所依,则方剂之用,但见其药所主之证,而失方剂所治之病㊂‘医方考“是一部研究方剂之书,专从方剂所组成之药物来分析方剂之用㊂于三承气汤则谓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㊁朴者,以其不作痞㊁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㊂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㊂此(大承气汤)则上㊁中㊁下三焦皆病,痞㊁满㊁燥㊁实㊁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12]㊂吴昆虽有痞㊁满㊁燥㊁实㊁坚之语,但未明确所指之具体证候㊂至‘医宗金鉴“论大承气汤方时则将其具体化, 满者,腹胁满急骤胀,故用厚朴以消气滞㊂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㊂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散用芒硝软坚㊂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13]㊂并谓 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㊂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㊂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㊂”‘医宗金鉴“之原意虽然只在于运用大承气汤时要视 四证之轻重”而定 剂之轻重”,但将大承气汤所用之四味药与痞㊁满㊁燥㊁实之证一一对应,则使后人以为有据而将 痞㊁满㊁燥㊁实”四字妄推于三个承气汤所治之证,故今日通行于院校之‘方剂学“教材,便只据三承气汤所用之药而将其与痞㊁满㊁燥㊁实之证相对应,以为 大承气汤 主治痞㊁满㊁燥㊁实具备之阳明热结重证㊂小承气汤 主治痞㊁满㊁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㊂调胃承气汤 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㊂”[14]若以调胃承气汤无枳㊁朴而谓其不治痞㊁满,第249条所治 腹胀满”非痞满而何?若以小承气汤无芒硝而不治燥结,第213条所治 胃中燥,大便必硬”非燥结而何?从‘伤寒论“来看,痞㊁满㊁燥㊁实诸证,可以出现在阳明病腑实形成过程的任何阶段㊂痞㊁满源于胃肠腑气不降,而腑气不降则源于津伤胃燥㊂ 邪气盛则实”,三方皆治阳明病津伤化燥之腑实证,皆以通腑泄热为法以承顺胃气,故皆以 承气汤”为名㊂须知三方之异,只在其制之大小而对应于疾病过程中所出现之证之轻重㊂阳明腑实,其证或以痞㊁满为主,或以燥㊁实为主,皆须从其疾病过程来判断燥热邪气之轻重,而不得以痞㊁满㊁燥㊁实诸证之有无来别三承气汤之用㊂5 小结仲景因病而用方,而非因药以断证㊂方之所具者,惟法而已㊂而法之所依者,乃病之机变㊂若能从疾病过程中根据所见之脉证而判断其腑实之轻重,则三承气汤之用及其变化之妙,岂是药证相对所能尽?故钱天来曾云: 创法立方,惟量其缓急轻重而增损之,使无太过㊁不及,适中病情已耳㊂若不量虚实,不揆轻重,不及则不能祛除邪气,太过则大伤元气矣”[15]㊂读者宜用心体察,方能尽调胃㊁小㊁大承气汤之用㊂参考文献[1] 包来发.李中梓医学全书:(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581.[2]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陶隐居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83.[3] 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70.[4]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83.[5] 朱肱.活人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4.[6] 刘河间.伤寒直格㊃伤寒标本心法类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2.[7] 张子和.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60.[8] 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7.[9] 凌一揆,颜正华.高等医药院校教材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1.[10]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㊃伤寒论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24.[11]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9.[12] 郭君双.吴昆医学全书:医方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13] 吴谦.医宗金鉴㊃订正伤寒论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5.[14] 许济群,王绵之.高等医药院校教材㊃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5.[15] 钱天来.重订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伤寒溯源集[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15.(收稿日期:2019⁃01⁃21)(本文编辑:董历华)。
比较三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比较三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的异同点“三承气汤”即指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
三承气汤为寒下剂,均用大黄以涤荡胃肠积热,共俱泻下热结之功,治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阴阳热结重证,还可用治热结旁流,下利纯清臭秽清水;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物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或痢疾初起者。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痞、满不甚之证;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1) 药物组成及用法的差异大承气汤由酒大黄12g、炙厚朴24g、枳实 12g、芒硝6g组成。
功用:峻下热结。
用法: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煎后去渣,再入芒硝,微火溶化,分2次服。
小承气汤由酒大黄12g、炙厚朴6g、炙枳实9g组成。
功用:轻下热结。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一服大便通,止后服。
调胃承气汤由酒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10g组成。
功用:缓下热结。
用法:先煮大黄、甘草,去渣,入芒硝,微火稍煎,温服。
(2) 作用的异同三种承气汤都有寒下作用,均用大黄荡涤胃肠积热。
不同之处在于,大承气汤中芒硝、大黄并用,且加枳实、厚朴行气,而厚朴用量倍于大黄,泻下与行气并重,药力峻猛,故为寒下之峻剂,主治痞、满、燥、实倶备的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枳实、厚朴用量亦轻,厚朴用量仅为大黄之半,且三味同煎,泻热攻下之力较轻,故为寒下之轻剂,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厚朴,而是芒硝、大黄并用,虽后纳芒硝,但甘草与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而被称为缓。
仲景“三承气汤”傻傻不会用,一文道破玄机
仲景“三承气汤”傻傻不会用,一文道破玄机大承气汤大承气汤,顾名思义,力量最大、能够承住亢奋之气的汤剂。
当人体的气血如泄了闸的洪水奔涌而出时,此汤剂能够力挽狂澜,使外耗之气迅速收敛并安宁,故名大承气。
就如同巨人强壮的手臂,一把揽住外耗之气,并调转气的方向,使气朝相反的方向向内跑去,并引起泻下,既泻掉亢盛的气使气安宁,又让气的方向改变,由阳明的外散改为阴平阳秘的常态。
大承气汤由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组成。
就药用部位而言,植物的地上部分作用人体部位偏表,地下部分作用部位偏里。
枳实、厚朴为地上部分,皆为中品药,味苦,能引导人体气机由表向内苦降。
枳实质重偏于降实,厚朴质轻偏于降气。
厚朴、枳实同用,能快速地由表及里地收敛外散之气。
芒硝为上品药,上品药较静,气味苦寒,能收敛气血入里,使气血长时间聚集于里并保持安静。
如果芒硝正常剂量单用,不配伍其他泻下药,基本不会导致泻下。
大黄为下品药,动性很强,攻通之力较强,气味苦寒,通里泻下。
诸药合熬成一锅汤,能够由表到里、由浅到深地引导气血入里,当引起人体泻下之后,气便安宁。
如果一味一味药细细地体验,这个方剂的配伍真是精当,既有较平缓的芒硝缓缓地收敛,又有较急的大黄、枳实、厚朴快速地苦降,同时既有较轻的厚朴又有较重的枳实、大黄,既有地下部分大黄,又有地上部分的枳实、厚朴,这些药层次不同,作用方向都是一致的,从各个层面引导人体亢奋外散的气血入里并安宁。
对方剂的认识是从真实的体验而来的,体验每一味药的性,再体验一下这些药混合到一起综合的性,这样认识方剂才能真实地知道方剂的偏性,真实地知道在临床如何应用与加减。
认识中药不能像西方医学一样严格制定药物的适应证,既然体验到了大承气汤对人体气机的影响,就需要更进一步体验人体气机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大承气汤的引导,或大承气汤引导人体气机快速内敛,这种引导方法更有利于什么样气机状态的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自然状态。
当处于阳明病胃家实的状态,人体气大量地快速地外散,而且外散的势头越来越重的时候,这时人体最需要的就是大承气汤这样的方剂,快速内敛并使气安宁。
周末分享:聊聊三承气汤
周末分享:聊聊三承气汤聊聊三承气汤末流郎中说实话,承气汤原法,我用的不多,变法用了一些。
客观说,我的理解并不深刻,但拂逆不过年轻人的热情,也只好就有限认知扯扯。
三承气,大小承气和调胃承气是也。
出《伤寒论》。
当然,仲景以后的医家有很多发扬,这里就不啰嗦了。
大承气:原方酒大黄四两,炙厚朴八两,枳实5枚,芒硝三合。
大家看,这个方中,厚朴的份量最重,八两。
厚朴是个行气的药,它和枳实配合有消痞除满的功能。
这个大黄,它是有推荡功用的,它攻结,散结。
芒硝呢,它软坚散结,咸润消融。
在针对大承气汤证中痞满燥实四证中,分工非常明确的。
理气药厚朴的量最大,这是大承气汤的一个特点。
临证功用呢,三个方向,一个是阳明腑实证。
见诸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厚实,或见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应于指下,脉是沉实的。
第二个是热结旁流,患者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细心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第三个呢,里热实证导致的热厥、痉病或者发狂等。
虽然一分为三的说,就病机而言,不外实热内积胃肠,热盛而津液大伤。
这一点需要明确。
张秉成夫子强调,必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方可使用。
而吴鞠通夫子也同样强调了这点。
关于承气法的理解,吴是有卓识的,看看他《温病条辨》里的诸承气法,就知道了。
但夫子讲,“承气者,胃气也……,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故汤名承气”,此说有点让人不解。
承,顺承,承接,这个有次第关系的,它承什么呢?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说明承气,承的是杂气,不止一个来历。
从五行的关系看,火生土,木克土,存在顺承关系,有木火之气的可能,另外,如果按开合枢,少阳外枢,升而开之为太阳,少阳内枢,合而降之为阳明,那么,从六经中阳明角度看,它降的是少阳相火。
少阳相火里面,少阳三焦是升的,少阳胆是降的。
所以黄元御说肝脾左升,胆胃右降。
黄氏又说,胆胃右降,则肺气自降,这就说明阳明的降,也降金气。
在中土里,脾升而胃降,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所以又有胃气自降的情况。
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
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阳明腑实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腑气壅滞、积聚不散,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
而承气类方作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其药物配伍及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承气类方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同时结合药性归经药味,阐述承气类方方剂的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
承气类方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是指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君药通常具有主要的疗效,能够直接起到治疗作用;臣药则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加强疗效;佐药则有助于调节药物的性味,增强功效;使药则起到协调药物配伍的作用,使各种药物能够相互配合,发挥最佳的疗效。
在承气类方方剂中,君药通常选用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作用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这些药物能够直接清除体内的湿热积聚,促进腑气运行,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
臣药通常选用具有助君药疗效的药物,如枳实、厚朴等。
这些药物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佐药通常选用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药物,如生姜、甘草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君臣药的性味,使其相互配合,发挥最佳的疗效。
使药通常选用具有协调作用的药物,如大枣、桂枝等。
这些药物能够协调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使方剂更加完善。
承气类方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是调理腑气,舒畅气机。
其中,君药能够直接清除体内的湿热积聚,通便利水;臣药能够辅助君药的作用,加强疗效;佐药能够调和君臣药的性味,增强功效;使药能够协调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使方剂更加完善。
这些药物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调理腑气,舒畅气机,从而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
承气类方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其主治病症包括腹胀、便秘、口苦等症状。
阳明腑实证主要表现为腑气壅滞、积聚不散,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
承气类方方剂能够通过调理腑气,舒畅气机,缓解这些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八纲辩证方面,承气类方方剂属于实证,其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腑气积聚。
三承气汤证的鉴别
三承气汤证的鉴别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的有关问题,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三方,由于三方药物组成类似,皆以大黄(酒洗)为主药,配伍不同,适应症略有差别,故集而述之。
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泄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
其成分结合型蒽醌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后的产物可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促进结肠蠕动而致泄。
其本身亦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除此外,大黄尚具有抗炎、止血、利胆保肝、血液稀释等作用。
酒洗大黄是三承气汤的主药,仲景在《伤寒论》中辨证尤为注意保护胃气,用酒洗大黄是以酒之温热缓和大黄苦寒伤胃之弊,此外,煎煮大承气汤用水一斗,先煎枳实、厚朴至五升,再加入大黄煮至二升,然后去滓加芒硝一二沸,在小承气汤中,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调胃承气汤煎煮方法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
三承气汤实际上煎煮大黄消耗水分达二至三升,用时并不短,而大承气汤大黄所谓大黄后下和现在说的“后下”意义上是不一样的,与其说大黄后下,不如说是枳实、厚朴先煎。
大黄属于刺激性泻下药,其主要泄下成分蒽醌类物质在不耐热,在煎煮过程中会有损失,此乃仲景在煎煮承气类方中故意而为之,避免过竣之意也。
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一致,而除配伍不同外,药物用量亦不一。
调胃承气汤用芒硝半斤,大承气汤用芒硝三合,芒硝用量差三倍之多。
大承气汤厚朴用量达半斤之多,而小承气汤厚朴为二两,用量差近乎四倍仍多。
承气者,承顺胃气之下行之意。
感染性疾病发热,交感神经兴奋,容易抑制肠道蠕动,造成大便停留于大肠中,水分吸收过度而便秘,另外,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出汗后,体液丢失,肠道主动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亦造成大便干结。
大便停留时间过长,肠内容物腐败,毒素过度吸收,更容易引起全身尤其是脑中毒。
三承气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亦即作用于上述过程的不同阶段,程度缓解有别也。
三承气汤中症状表现也有类似之处,即皆可出现潮热、谵语、腹满。
浅析《伤寒论》三承气汤
浅析《伤寒论》三承气汤1摘要:《伤寒论》三承气汤不仅治疗阳明腑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经病证,且三承气汤的治疗偏重有所不同,本文通过症状、病机、适应证、治法、方药、煎服方法等方面分别分析比较三承气汤,从而更有效的在临床上发挥三承气汤的作用。
关键词: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清泻;泄下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均出自于《伤寒论》[1],是治疗阳明腑证的主方。
但仲景对三承气的应用不仅限于阳明病,在太阳、少阴、厥阴等篇均有应用。
如太阳病篇,当太阳病因病程日久病邪入里化热、或因误治后伤津化热,导致胃肠燥热的病证,也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厥阴病篇,用小承气汤治疗厥阴病下利证;少阴病篇也应用了大承气汤治疗“少阴三急下”证。
虽然同属攻下方剂,但由于所致病证的不同,三承气汤攻下的机理有所不同。
调胃承气汤主要治疗胃肠燥热,热邪偏重的病证,其作用偏于“清、泻”,以清燥热为主;大、小承气汤都偏于通过“泄、下”治疗有形实结之证,其中大承气主要治疗胃肠热邪与有形之邪互结形成燥屎,腑气不通较为重甚的病证,以泄热通气为主,小承气主要治疗实热结聚轻,虽有痞满,而燥热不甚的病证,以轻泄为主。
下面将分别从症状、病机、适应证、治法、方药、煎服方法等方面论述比较三个承气汤。
1.调胃承气汤在阳明病篇中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热盛,热邪尚未与有形实邪互结,或实热互结尚轻,痞满不甚,主要症状有“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蒸蒸”兴盛貌,提示热邪尚未与有形实邪相结,犹能向外蒸腾;“心烦”提示邪盛热扰心神,热重甚至出现谵语;“腹胀满”提示邪热已达阳明肠腑,热壅气机,腑气不通,“不吐、不下”也是由于腑气不通所致,但尚未逆而上行,由此可知“腹胀满”这个症状相对于大承气汤证的“腹满痛”较轻。
除阳明病篇,太阳病篇也有调胃承气汤的论述,如29条,阴阳俱虚的人用热药过多,阳复太过,更伤阴液,化燥化热,导致胃中燥热的谵语症;70条,阴虚之人伤津化燥,出现燥热初结;94条,里气被邪实闭郁而不畅;105条,太阳病日久病邪入里化热成阳明内实证;123条,病邪入里化热,又误治,致邪热郁结于里,以上病证均可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治(7)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治(7)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节课主要讲的是阳明的热证。
阳明的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
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这叫胃热弥漫证。
同时我们又在上次课介绍到了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
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 条,这5 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
首先是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
大汗出,是在第26 条提出的“大汗出后”,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
这5 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阳明三承气汤的辨治思路
阳明三承气汤的辨治思路导读// 注意防火 //当前由于风高物燥,不仅居民住宅要小心防火,各工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餐厅等更要警惕,一旦失火,极易火烧连营,火势迅速蔓延,后果严重。
当前由于风高物燥,不仅居民住宅要小心防火,各工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餐厅等更要警惕,一旦失火,极易火烧连营,火势迅速蔓延,后果严重。
《伤寒论》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即指胃肠之里,泛指食道、胃、大小肠等部位。
我们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认为阳明病是病位在里的阳证,临床多表现为大便难、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洪大有力等症,而要解阳明之邪,承气汤为典型方剂,本期内容为大家介绍三个承气汤的临证运用异同之处。
// 阳明腑实证,可直攻邪气 //中医认为发病的过程始终贯穿着正气与邪气的斗争,邪气由外而来,治疗的原则就是因势利导的采用合适的方法祛除邪气,恢复人体阴阳的平和。
病位在表的时候,要解表,使邪气从表而去。
邪气入里的话,也要攻逐邪气。
通过下法逐邪,开门逐盗。
祛邪途径不外乎汗吐下,能从大小便走的,就从大小便走,其中大黄就是典型代表。
邪气入里,病位在里,治疗的时候还是要开门逐邪,强调要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
用最简单的思维去理解仲景,不要想的太复杂了。
阳明病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可用白虎汤,单纯的热邪,直接辛寒清热即可。
若无形之热与胃肠道的有形之邪相互夹杂,就形成阳明腑实证。
阳明病的两大类方,一个是白虎汤、生石膏为代表的辛寒清热。
另外一个就是以承气汤、大黄为代表的攻逐有形之邪实。
很多时候,人体都是有自愈机能的,比如吃坏东西的时候肚子会痛,这时候去厕所拉一拉就好。
而对于有形的邪实在里,人体能主动驱邪外出,当正气弱或者邪气盛,不能排出的时候,就表现为一种胃家实的病理状态。
胃家实指的就是邪气实,同时正气不虚。
因此阳明腑实证的时候,可以直接攻逐邪气,也就是下法。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我们来系统的分析一下承气汤类方: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三承气汤功用鉴别
三承气汤功用鉴别调胃承气汤——阳明府实证之正方。
小承气汤——阳明府实兼表兼水。
大承气汤——阳明府实病传厥证。
典型的阳明府实证,无兼表、兼水,亦无病传,调胃承气汤正方主之。
阳明府实兼表证。
小承气汤主之。
如。
兼表的表邪未尽里热已成:大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仿寒论)250条)阳明府实兼水证而有水逆或下利,会出现呕或下利: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请语。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治》)并且小承气汤在《伤寒论》中还担任一种少见的特殊使命,它是阳明病的“以药测证”方。
因小承气汤中的积实可以双解表里兼顾水火,故而在医者未能清晰辨别阳明府实证兼证层面时,可以用来测证。
如: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
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251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252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恋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
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伤寒论》208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夫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张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鞭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三承气汤再认识
三承气汤再认识发表者:赵东奇203人已读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
“三承气汤”并非阳明腑实专用方,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对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三方,笔者略有管见,兹简陈如下。
“三承气汤”释《伤寒论》大承气汤中,大黄属寒下药物,芒硝属软坚药物,而枳实、厚朴可以下气;以大黄清热泻下,芒硝软坚泻下,枳实、厚朴降气泻下,诸药配伍,起到泄热、软坚、通腑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属刺激性泻下药,芒硝属容积性泻下药,枳实、厚朴则属于调节性泻下药。
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尤其是大黄酸,能刺激胃肠蠕动幅度增大变快;芒硝中的十水合硫酸钠则在肠道中形成高渗状态,使肠道外的水分向肠道内集中,增加了肠道容积;枳实具有使胃肠收缩兴奋、节律有力的作用,厚朴则具有明显、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两者结合,可调节肠道的排储功能。
肠道内水分增多,干结的大便濡润变软,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幅度变大,就有利于燥屎的下排,而枳实、厚朴则可使肠道蠕动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节律和幅度上,不至于过高或偏低。
临床运用大承气汤,既要掌握其使用指征,还要掌握其使用的时间节点及火候。
使用指征如“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必待“屎定鞕,乃可攻之”;时间节点如“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攻下的火候如“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总之,就是要做到适合、适时、适度、适当。
小承气汤的使用特色: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矢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这3点特色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內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
所谓“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在讲《伤寒论》承气汤前,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一患儿,10岁,2004年10月来诊。
半月前感冒风寒,发烧39.8℃,怕冷,随即到医院输液治疗三天,发烧不退,并出现咳嗽、气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壅于咽喉,喉咙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医院确诊为肺炎,继续输液治疗4天,体温降至37.5℃,但气喘不减,痰仍然很多,呼吸不利,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在床上。
遂停止输液,改用中药治疗,服一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生石膏、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叶),效果并不明显。
来诊时,患儿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辘辘作响,体温37.6℃,其母说早上体温正常,每到下午发烧(患者就诊时间正是下午)。
舌苔黄厚而腻。
问其大便,其母称干结难下,现又三日未解,患儿腹部鼓胀,按之而痛,肚子里有气转动,欲想放屁而不得,须瞪眼努挣用力向下,始能放出。
既是肺炎咳喘,为什么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药而不效?
看患儿这些症状我们就明白了,这个肺炎咳喘为什么用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而没有效果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大便干结。
这个孩子的大便干结是个热证,是大肠燥热引起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燥热大便秘结不通,就会影响肺气的下降,肺气降不下来,咳嗽、气喘就不可能得到平复。
所以,治疗这种肺炎咳喘,其治疗的关键不在止咳平喘,而在于通泻大便,大便一通,大肠蠕动正常,肺气自然就会得到肃降,不治疗喘而喘自平。
于是,我采取在通泻大便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平喘的药,用《伤寒论》的大承气汤加瓜蒌皮、浙贝母、桔梗、芦根、冬瓜仁等。
当晚7点,服一煎,大便未下,8点服第二煎,大便仍不下,9点接着再服第二剂,两煎并在一起服用,服后不到半个小时,大便泻下,其母在电话中云:臭秽异常,拉出足有半盆之多,患儿当晚腹胀消除,气喘大减,酣睡一宿。
第二天再服一剂,咳喘基本解除,下午测量体温正常。
再开清热化痰平喘之剂三剂,病愈。
这是个什么证呢,西医称作肺炎,中医辨证有多种,就这个患儿而言,虽然是哮喘病,但却明显表现为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腹部胀满,每到下午发烧,这种哮喘病已经属于《伤寒论》的阳明腑实证了,也就是中医在治疗这种哮喘时,重点不在于治肺,而在于治阳明腑实。
什么是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是常见的一个重要证型。
典型的阳明腑实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肠阻塞不通的症状,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或者绕着肚脐一周疼痛,害怕医生用手按自己的腹部;二是有热的症状,病人有发热,口渴,出汗。
阳明腑实的发热可表现有时间性,多在下午发烧,中医叫做“日晡潮热”,日晡是在下午的3~5点,这是阳明大肠主时的时候,此时阳明中的正邪斗争剧烈,表现为这个时间段的发烧,是诊断阳明腑实证的一个关键症状。
所以中医在临床上看发烧,见每到下午发烧的病人,就会想到有无阳明病的可能,再结合病人的大便情况和腹部的表现,就可以做出判断。
阳明腑实的出汗也有特点,多见手脚连绵不断的汗出,汗出越多,大便就会越干。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手脚出汗都属阳明腑实证,也有脾热或脾虚寒的,还有精神紧张因素也不属于这种情况。
上述这个小儿病案,有大便干结、腹胀,又有日晡发热,符合阳明腑实的两个特点,所以当诊断为本病。
阳明腑实证形成的原因
引起阳明腑实的原因,一般是外感发热,热邪较重入里,或在发热时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邪热继续发展,与大肠中的糟粕聚结在一起,就会影响大肠的传导蠕动,导致大便干结,当干结堵塞到一定程度,加上气机不通,就会腹胀、腹痛。
上述这个患儿即是先有外感,继而邪热入里到肺,再由肺到大肠,最终导致了阳明腑实证的结果。
阳明腑实的形成多见于素体内热的病人。
《伤寒论》三承气汤
《伤寒论》治疗阳明腑实证有三个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小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
调胃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所谓“承气”,就是承顺六腑之气的意思。
阳明腑实证的两个特点都具备了,即既有大便不通的症状,又有发热的症状,两方面都比较明显,就用大承气汤;如果发热的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干结难下,用小承气汤;相反,如果病人主要表现热的症状,24小时持续性发热,心烦,口渴明显,大肠堵塞的症状不甚,用调胃承气汤。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大承气汤基本是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因而可以兼治两个方子的治疗范围。
临床上,许多热性便秘并没有发热的症状,只有腹胀或腹痛,一般属于小承气汤的适应症,所以治疗热性便秘,小承气汤最常用。
大黄的使用
三承气汤方都用大黄,在于大黄泻下大便,通腑泻热。
大黄大苦、大寒,可以清除肠中蓄积的粪便,是治疗热结便秘的常用药,《伤寒论》三个承气汤都用了大黄。
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强,一般用酒炮制后,泻下作用有所减缓,服后不会出现明显的腹中绞痛的现象。
大黄通过刺激肠蠕动泻下大便,使体内的热得以疏通消散,所以大黄常被用于热盛内结证,这种热用一般清热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用大黄泻热。
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也很好,可以止痛,治一切瘀血证、跌打损伤。
所以《伤寒论》中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中也用大黄,目的是活血化瘀。
需要指出的是,大黄能通泻大便,治疗热结便秘证,但若大剂量、长时间的应用,可使大肠神经疲软、甚至麻痹,反而使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这就像失眠病人对镇静药物的依赖但又不能解决睡眠问题是一个道理。
所以,对于便秘病人,一定要辨清原因,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上来就使用大黄通便。
即时需要使用,剂量要适中,并且中病即止。
芒硝的使用
芒硝,主要含硫酸钠,属于盐类泻剂,大承气汤中用芒硝,主要在于软化大便,因为芒硝咸味,咸能软坚。
现代药理研究解释了芒硝
的这个作用,芒硝在肠管内不容易被肠管粘膜细胞吸收,由于钠盐的渗透压的作用,肠管外的水分就被吸到肠管内,随着肠管内的水分逐渐增多,大便自然就软化了,甚至服用芒硝后会拉出很稀的水便。
芒硝还可以治疗咽喉痛、口疮,像冰硼散、西瓜霜里面就有芒硝。
眼睛有红血丝,甚至目赤(红眼病),用水化开芒硝来洗眼,效果也很好。
芒硝很容易溶于水,所以这个药不需要煎煮,用热水化开和其它药液兑在一起即可,也可以用熬好的药汤把芒硝化开。
厚朴与枳实治肠胃胀气
厚朴,具有温中、除胀、下气的作用,可以消除肠胃腹腔的积气,治疗腹胀、胃胀、气喘。
枳实属芸香科植物,具有行气、下气的功能,可以增强肠胃的蠕动力,与厚朴配伍,是治疗胃胀、腹胀的良药。
《伤寒论》里除大、小承气汤外,还有栀子厚朴汤、麻子仁丸方,都是用二药配伍来治疗腹胀或便秘的。
麻子仁丸——承气汤的变方
此外,治老人便秘、习惯性便秘的良药麻子仁丸也可以看作是承气汤的加减变方。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白蜜为丸。
本方内含小承气汤的方底,可知此方主要是通便用的。
麻仁就是火麻仁,又叫麻子仁,属于桑科植物,能润肠通便,就是通过滋润肠道使大便软化,容易排出,与大黄的通泻大肠不同。
杏仁主要是协助麻仁润肠通便,同时杏仁还可降肺气,增强大肠的蠕动传导。
仁类的药物富含油脂,大多能润肠通便,除麻仁、杏仁外,其他如桃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也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白芍养脾阴以润肠。
蜂蜜也可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伤寒论》用于治疗脾约证,多见于老年人便秘、习惯性便秘。
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病势比较缓的阳明腑实证,被称为“脾约”。
所谓“脾约”,简单地说就是脾的运化津液的功能被阳明中的邪气所约束,因脾与胃相表里,阳明胃热势必会影响到脾,热易伤津液,所以会导致脾阴的不足,继而影响脾运化津液的功能,使脾不能
将人体津液均匀地布散于全身,尤其是不能运转到肠道,都偏渗到膀胱中,所以就会出现“小便数,大便硬”的症状,小便越多,大便就越干。
脾约证没有明显的肠腑气滞,所以腹胀、腹痛不典型。
上述这种境况多见于老年人的便秘、习惯性便秘的患者,这类患者一方面小便频数,夜尿多,一方面大便秘结,经常要吃润肠或用通便的东西,像果导片、番泻叶,甚至开塞路等,虽痛快于一时,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越吃量越大,不但损伤大肠的功能,而且造成心理上的依赖。
麻子仁丸治疗这类便秘效果很好。
曾治一高年患者,因腰椎病手术后,渐致大便硬结,最长10天排便一次,但腹部不胀不痛,饮食尚可。
小便频数,一天达到十几次,舌苔薄黄微腻,两脉细弱。
辨证为脾约证,用麻子仁丸改汤剂加党参、炒白术、茯苓、肉苁蓉、牛膝、怀山药、益智仁等健脾补肾之品。
7剂后复诊,病人称大便未下,只是小便次数有所减少(夜尿基本消失),患者见我仍开出原方,就要求我加重泻下药量。
我劝他不要着急,不久大便必出。
果又服药3剂,电话告知,大便已下,排除顺畅。
后又服7剂,从此大、小便均正常。
为什么见到小便数减少就知道大便将要通畅?因为脾约证出现大便秘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体内的津液偏渗到膀胱,从而使大肠内的水分减少,故而小便频数,大便干结,且小便次数越多,大便就会越干燥,所以该患者服药一周后大便虽未通,但见小便次数减少,就可以判断出体内的津液正在重新分布,将要还入肠道了,不久大便就会通畅的。
这也启示医生,对大便干结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小便情况,从而做出对病情的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