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阳明病:脉证并治总结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展开全文《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阳病辨证提纲证治:太阳病系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营卫功能失常所致,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辨证提纲,可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大类型。
太阳病主表证,其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
风寒类太阳病,治当辛温解表,太阳温病治当辛凉解表。
其中,太阳中风证为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见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见恶风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用麻黄汤,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表郁轻证为太阳表证日久,不得汗解,邪气渐轻,见发热恶寒如疟状,或伴面热、身痒、汗出,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小发其汗,前者用于症状略重者,后者用于症状略轻者。
⒉太阳病兼证证治:太阳中风证兼经脉不舒,见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兼邪气犯肺,见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发表,降气平喘;兼阳虚,见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解表;兼胸阳受损,见胸满甚或脉微恶寒,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解肌祛风,宣通阳气,后者加附子温经复阳,用于阳损稍重者;兼营气不足,见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太阳伤寒证兼经脉不利,见项背强几几,用葛根汤,以辛温解表,升津舒经;兼内热,见烦躁,用大青龙汤,以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兼心下有水气,见咳喘,用小青龙汤,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表郁轻证兼有郁热,见热重寒轻,口微渴,心微烦,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⒊太阳病变证证治:太阳变证的治疗总原则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见心烦懊憹,用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兼中气不足,见短气,用栀子甘草豉汤,以清宣郁热,益气和中;兼热扰于胃,见呕吐,用栀子生姜豉汤,以清宣郁热,降逆止呕;邪热较甚,又兼气机阻滞于腹,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不用香豉),以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兼中焦有寒,见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用栀子干姜汤(不用香豉),以清上温中。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2.六经表里图3.六经传变图4.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症图少阳经病图少阳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陽病辨證提綱證治:太陽病系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常所致,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可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大類型。
太陽病主表證,其治療原則為解表祛邪。
風寒類太陽病,治當辛溫解表,太陽溫病治當辛涼解表。
其中,太陽中風證為風寒外感,衛強營弱,見惡風寒、發熱、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以解表祛風,調和營衛;太陽傷寒證為風寒外束,衛閉營鬱,見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用麻黃湯,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表鬱輕證為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見發熱惡寒如瘧狀,或伴面熱、身癢、汗出,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小發其汗,前者用於症狀略重者,後者用於症狀略輕者。
⒉太陽病兼證證治:太陽中風證兼經脈不舒,見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兼邪氣犯肺,見咳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以解肌發表,降氣平喘;兼陽虛,見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扶陽解表;兼胸陽受損,見胸滿甚或脈微惡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解肌祛風,宣通陽氣,後者加附子溫經複陽,用於陽損稍重者;兼營氣不足,見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以調和營衛,益氣和營。
太陽傷寒證兼經脈不利,見項背強幾幾,用葛根湯,以辛溫解表,升津舒經;兼內熱,見煩躁,用大青龍湯,以外散風寒,內清鬱熱;兼心下有水氣,見咳喘,用小青龍湯,以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表鬱輕證兼有鬱熱,見熱重寒輕,口微渴,心微煩,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小發其汗,兼清鬱熱。
⒊太陽病變證證治:太陽變證的治療總原則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表邪內陷,熱鬱胸膈,見心煩懊憹,用梔子豉湯,以清宣鬱熱;兼中氣不足,見短氣,用梔子甘草豉湯,以清宣鬱熱,益氣和中;兼熱擾於胃,見嘔吐,用梔子生薑豉湯,以清宣鬱熱,降逆止嘔;邪熱較甚,又兼氣機阻滯於腹,見心煩腹滿,用梔子厚樸湯(不用香豉),以清熱除煩,寬中消滿;兼中焦有寒,見腹滿時痛,食少下利,用梔子乾薑湯(不用香豉),以清上溫中。
《曲黎敏解读 伤寒论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6
● 中医 的整体观
01
● 中医 元气说
02
● 关节 疼痛有良 法
03
● 腰椎 间盘突出
04
● 慢性 咽炎、扁 桃体炎、 梅核气
05
● 治疗 咽喉的轻 巧小方
06
● 现代 人的病, 大多跟焦 虑有关
第十一章 妇科、男科疾患
01
● 囊肿 的问题
02
● 说说 活血化瘀
03
● 子宫 肌瘤
04
● 妇科 首要是温 经散寒
03
● 问而 知之谓之 工
04
● 切而 知之谓之 巧
05
● 脉, 是生命的 真相
06
● 《黄 帝内经》 《伤寒论》 就是中医 的标准...
● 眼睛的病
● 眼病,要细细 辨证
● 一场奇怪的头 晕症
● 颈椎病、富贵 包、脱发
第六章 脾胃问题:阳明病
01
● 自由, 就是上下 皆通
02
● 大便 难,用大 小承气汤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曲黎敏解读 伤寒 论》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序 能自救,是最大的 福报
02 第一章 学医的次第
03 第二章 抑郁与躁狂
04 第三章 中成药的使用
05
第四章 中医、西医的 治病思路
06
第五章 中医看病:望 闻问切
目录
07 第六章 脾胃问题:阳 明病
08
第七章 如何辨别阴虚、 阳虚
04
● 精神 恍惚有良 方
06
● 小儿 “变蒸”
05
● 智者 察同,愚 者察异
● 如何对治发热
● 《伤寒论》第 一方:桂枝汤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精品PPT课件
提要:调胃承气汤证证治
主症: 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讝语,腹胀满。
病机: 阳明里热亢盛,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 泻热通便
提要:调胃承气汤证
方药: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
煎法:先煮大黄、甘草,冲化芒硝 服法: 1)顿服——泻热祛邪功效明显; 2)少少温服——泻下力较轻。
原文2:大承气汤证
二、阳明病中风、中寒之辨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 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 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 脉紧则愈。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 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提要:大承气汤证
主症:
发热(潮热,以日晡潮热为典型),汗出 较多(手足濈然汗出);汗出热不退;
提要:不典型的阳明病
1、阳明中风——偏实热——能食 2、阳明中寒——偏虚寒——不能食---禁下 3、湿热郁表
固瘕:脾胃虚寒的久泻,大便初硬后溏。 注意点:攻下宜慎。 1)表证未罢,阳明腑实未成,不宜攻下; 2)大便先硬后溏,不可攻下。
三、阳明病发黄及其他证候
提要:
阳明发黄的见症: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心 中懊憹,身痒。
大便秘结(大便硬,或燥屎),严重者热 结旁流;
腹胀满痛(持续不减,多为绕脐痛),严 重者伴喘冒不得卧;
《伤寒论》思维导图
《伤寒论》思维导图亿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温病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太阳病传变与否、预后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辨病发于阴阳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 11 病人身太(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病理与证治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辨证桂枝汤主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重症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病重药轻)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诠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伤寒论诠解》
思维导图PPT模板
1 书名页
03 出版说明 05 凡例
目录
02
刘渡舟医书七种编写 委员会
04 整理说明
06 伤寒卒病论集
目录
07 绪论
09
附:《伤寒论》原文 校勘
08 各论
本书是在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研究生讲授《伤寒论》录音整理而成。取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 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 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解释。全书共十篇,414条,113方(佚1 方)。本书在保持作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体会的同时,适当介绍历代注家观点。着重于理法药的分析、病机的探 讨、病证的鉴别比较等。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在阐发理论的同时联系临床病例,对《伤寒论》学习者有较好的参 考价值。
02
辨太阳病 脉证并治 法中
03
辨太阳病 脉证并治 法下
04
辨阳明病 脉证并治 法
06
辨太阴病 脉证并治 法
05
辨少阳病 脉证并治 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 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法
辨霍乱病脉证并 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 复病脉证并治法
附:《伤寒论》原文校勘
【伤寒论原 文校勘说明】
【蓝本及对 校书目版本、 出版年代】
书名页
刘渡舟医书七种编写委员会
出版说明
整理说明
凡例
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一、《伤寒论》 的产生与演变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176、219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注释: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
“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
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
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
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
“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
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
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霓裳部落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伤寒论讲堂实录 下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三节 太阴病兼 变证
第四节 太阴病预 后
CHP4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 治
第一节 少阴 1
病辨证纲要
2
第二节 少阴 病本证
3
第三节 少阴 病兼变证
4 第四节 咽痛
证
5
第五节 少阴 病的预后
CHP5 第七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
01
第一节 厥阴病辨 证纲要
02
第二节 厥阴病本 证
03
第三节 辨厥热胜 复证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伤寒论讲堂实录 下册 》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CHP1 第三章 辨阳 明病脉证并治
05
CHP3 第五章 辨太 阴病脉证并治
04
CHP2 第四章 辨少 阳病篇脉证并治
06
CHP4 第六章 辨少 阴病脉证并治
目录
07 CHP5 第七章 辨厥 阴病脉证并治 CHP7 第九章 辨阴
04
第四节 辨厥逆证
06
第六节 厥阴病预 后
05
第五节 辨呕哕下 利证
CHP6 第八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 治
第二节 霍乱病 证治
第一节 霍乱病 脉证
第三节 愈后调 理
CHP7 第九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 复病脉证...
第一节 阴阳 易证
第二节 差后 劳复证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书名页
序
CHP1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 治
第一节 阳明病辨 证纲要
第二节 阳明病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 证
第四节 阳明病预 后
CHP2 第四章 辨少阳病篇脉证 并治
第二节 少阳病 证
第一节 少阳病 辨治
第三节 少阳病 兼变证
伤寒太阳病思维导图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 寒
营病(中风,汗出用桂枝)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 风,脉缓,名曰中风
脉浮,缓,恶风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 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
卫病(伤寒,无汗用麻黄)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 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 喘者,麻黄汤主之
营卫病兼脏寒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 噫,或利。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卫病兼腑热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 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者,大青龙汤主之,
营卫病兼脏湿动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 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主之。
五苓散,化水行气,(蓄水 证)
脉浮,紧,恶寒,呕逆 卫气降于肺,肺逆则喘 身痛,卫气郁,营气被伤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营卫皆病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 者,与桂枝如前法,若形如 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 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 汤
疏泄太过则发热,桂枝汤敛 其疏泄,化其热
加厚朴,杏子以治喘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者,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病在表,可发 汗,宜麻黄汤
麻黄汤
不发汗,鼻出血
脉浮数,当汗解,若下之则 身重,心悸,不可汗,(表 里实,则津液和,自汗乃 出)
咽喉干燥,不可发汗,津液 被伤
淋家,疮家,亡血失血,鼻 出血,出汗家,皆不可发汗
营卫病兼腑燥动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 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伤寒论太阳篇思维导图
伤寒论太阳篇思维导图
刘翔主任《伤寒论太阳篇总结》
人和自然一样,都在周而复始进行动态的圆运动。
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说的是人体圆运动中6个重要的动态系统。
太阳篇,是6个系统中主“升”的动态系统。
升是水化气的过程,
影响水化气的因素:水、阳气、外邪3者。
阳气是动力,外邪的阻碍因素(主要是寒邪)。
凡是影响气化的这3个方面出现问题的,都可归为太阳病。
所以,太阳病不仅有祛邪的麻桂剂,还有阳气不足的病症,还有因阳虚或外邪引发的水代谢障碍。
其次,脾胃是人体圆运动的枢纽。
脾胃的升降正常,关系到整个圆运动的升降正常。
太阳主升,所以太阳篇还有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痞证(泻心汤系列)。
太阳篇总结,包含外邪、水代谢障碍、阳气损伤、脾胃枢机不利4方面。
为什么刘翔主任的零基础中医班要讲授《人体圆运动》?是为了给学生建立宏观动态的中医理论框架,让学生即使不从事医疗行业,也可按照人体圆运动的动态规律,去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生活。
而刘翔主任的中医进阶课程《伤寒论习用》,则是用人体圆运动的动态思想,拆解仲景伤寒论的思路。
主任讲解伤寒论的一方一义,不单看方证对应,更细究在人体圆运动这个动态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相信以圆运动的动态视角来看伤寒论,大家会有耳目一新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阳明病:脉证并治总结思维导图一、阳明病简单明了总结1.阳明热证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白虎汤(清气泻热,生津润燥)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猪苓汤(育阴润燥,清热利水)2.阳明实证阳明内实,热郁心烦: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多汗津伤致便硬谵语:小承气汤(泻热去实,行气破滞除满)阳明腑实,燥屎内结:大承气汤(泻热通腑,峻下热结)脾约证:麻子仁丸(清热润肠,滋阴通便)津伤便硬自欲大便:蜜煎方(补中润燥解毒)3.阳明寒证阳明中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4.发黄证阳明湿热郁结发黄证: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腑退黄)阳黄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清泻里热为主,兼以祛湿)湿热内蕴,表邪未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兼以解表)5.血热证阳明蓄血:抵当汤(破血逐瘀)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胃中虚冷其人本虚,是其人本为脾胃气虚,虚则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停于胃中,则胃中满闷,故不能食。
若攻其热则伤其胃,其胃益虚,其寒益甚,胃中虚寒则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哕逆。
阳明病,不能食,应是中寒。
如:191条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
中寒者是胃中虚冷,如226条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22条曰:“……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经文反复提示,不能食,是胃中虚冷。
胃中虚冷与太阴病证之“脏有寒”是一样的性质。
太阴病证之“腹满而吐,食不下”是因为“脏有寒”,这与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哕”、“胃中虚冷故吐”实际上是一样的性质。
不同的是太阴虚寒的典型表现为下利,阳明病胃中虚冷的典型表现为大便初硬后溏。
故其治法基本相同,以理中汤温里扶阳为代表方。
2、饥而不欲食饥而不欲食,为有虚热,热消饮食故饥,热伤胃阴则不欲食。
用什么方,要看具体病证情况。
如:120条:“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228条:“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55条:“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中寒”与“久寒”有何不同?阳明中寒,是指胃中寒冷,也就是腹中寒冷,如理中丸服法“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再如《金匮要略》曰:“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阳明中寒之寒是脾胃阳气虚寒,其寒的感觉在腹中。
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是指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且内有久寒。
“内有久寒者”是平素就有手足寒,其“内”不是胃中。
4、理中汤治疗胃虚多饮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胃中虚冷,水停发热,法当温胃消水,水寒去则发热自解。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5、脉迟脉迟主寒,亦主血虚、血瘀。
此脉迟系血瘀化为湿热。
血瘀不能运化水湿,湿停中焦,则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食难用饱,饱则加重郁滞,郁而生热,热则生烦。
此烦为湿郁化热,湿热上冲影响脑部供血则头眩;湿热下流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难。
头眩和小便难是肝脾湿郁化热所造成的。
此条与《金匮要略》谷疸条互看,则更清楚。
如《金匮要略》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脉数。
此条脉迟为欲作谷疸,其表现为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难,其病机为肝脾湿热,其治法可与茵陈五苓散。
脉迟为血虚如桂枝新加汤证之脉迟。
脉迟为血瘀如143条热入血室之脉迟,还有《金匮要略》肠痈者之脉迟。
6、去湿之法当通利小便而不当攻下大便。
虽下之,腹满如故,是下之虽然热去但是湿不去,故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这是脉迟的缘故。
7、谷瘅谷瘅是因湿郁不化,谷气不行,郁而生热,不得宣泄,热熏肌肤而身发黄色。
虽下之,腹满如故,是因为其人脉迟血瘀并太阴湿滞。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8、茵陈五苓散【来源】《金匮要略》卷中【药物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计48g,茵陈比例则应为96g。
【功用】利湿退黄。
9、虚寒、虚热如何影响脾胃虚寒者不知饥。
虚热者知饥,饥而不欲食。
10、概念:1、谷疸【黄疸一】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酒疸【黄疸二】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
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3、女劳疸【黄疸三】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4、谷瘅【瘅:通'疸'。
黄疸病】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
区别:1、黄疸病特征---身目发黄,不能食。
2、酒客与桂枝汤的区别,有呕吐症状;3、谷瘅头眩有小便难,区别67条文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1、阳明病无汗久虚故也阳明里热,法当迫汗外出,因阳明本为多气多血,所以热结阳明者,法当多汗。
反无汗者,此以血气久虚之故。
血气久虚之人,若病阳明,则津血不足,皮肤失养,故无汗而皮肤发麻有如虫行皮中状的感觉。
此证以血气不足为因,燥热为果,当以调胃承气汤加芍药麻仁为法,或以芍药甘草汤加麻仁。
阳明里热,法当攻下。
久虚者不禁攻,故当与芍药补血泄热,麻仁润肠通便。
杂病久秘久虚属热者,也适用此法。
12、调胃承气汤方加芍药麻仁大黄(去皮,清酒洗)36g、炙甘草18g、芒硝24g,麻仁9---15g、芍药18g。
13、芍药甘草汤方:芍药18g、炙甘草18g、麻仁9---15g14、久虚大肠燥热属阳明此所谓“久虚”,应为津液久虚,皮肤干燥,故“其人如虫行皮中状”。
皮肤久虚,必然“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此久虚大肠燥热者,不能属太阴,只能属阳明。
而脾胃俱实,表现为邪气实,其性质是血热津液虚,如经曰: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一云冬阳明。
)”15、各脏中风之气冲的特异表现气上冲,是阴阳失调的表现,也是有邪气的表现,也是正气抗邪的表现。
哪里有邪气,哪里就有冲气,或者说,哪里阴阳失调,哪里就有冲气。
《金匮》论五脏中风,是与五脏中寒相比,中风为阳病,中寒为阴病。
我举《金匮》论五脏中风之例,是为了答复你所提问“五脏皆有气上冲,是不是各有症状表现?”。
当然是有的,不会都是一样的表现。
心和心下不是一个部位。
如《金匮要略》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肺中风之“冒”、肝中风之“头目瞤”、心中风之“翕翕发热,食即呕吐”、脾中风之“翕翕发热,皮目瞤瞤”等等,是各脏中风之气冲的特异表现。
16、196条文辩证a、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反无汗为表部气血不足,小便利为里热迫津偏渗。
b、二三日呕而咳,呕而咳属柴胡证,柴胡证是肝气郁热,肝气郁滞不能外达,则向上冲逆故呕而咳。
c、手足厥为少阳气郁,血气郁滞在内不能外达四末故手足厥。
d、肝气上冲于头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则没有肝郁气冲,故头不痛。
若为阳虚中寒者,寒气上逆也会出现呕而咳和头痛等,但是阳虚中寒咳逆头痛者,法当小便不利。
阳虚中寒小便利者必无头痛。
因为阳虚中寒小便利者是气脱于下,必无力上冲,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
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一云冬阳明)”17、198条文辩证阳明病,里热生风,风热上攻故头眩,表无邪故不恶寒,里有热故能食,热上冲肺则咳,热咳伤咽,咽必痛。
若不咳者,为里热不上冲,故咽不痛。
18、有咳咽痛区别因寒感冒者主要区别是,属阳明者不恶寒,能食。
不属阳明者,恶寒,不能食。
19、属阳明咳与伤寒咳用药伤寒凡咳者,盖为加干姜五味子,此咳必无咽痛。
能食而咳必咽痛者,法当为里热上冲,可与承气汤通泻里热,加桔梗利咽。
不咳者不加桔梗。
资料:五味子干姜饮,五味子粉5-10克,干姜5-10克,如果鲜姜20-50克,加水煮15-20分钟,每天服3-4次。
对于怕冷受凉咳嗽保健。
干姜温中止咳,五味子、干姜搭配对于受凉咳嗽效果好,若伴有胃痛腹泻者更优。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99条文辩证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是津液不足,蕴热于里,无汗则邪热不得从汗泄出,小便不利则邪热不得从尿泄出,热蕴于里不能外泄,则热扰心包而心中懊憹,热熏肌肤则身必发黄。
21、200条文辩证阳明病,无汗,若误用火疗,被火劫,则外火与里热相合,必当汗出。
此额上微汗出而身无汗且小便不利者,是因津液不足,湿热蕴结于里,里热不得从小便内泄,亦不得从汗外越,湿热郁结不得泄越,阻碍胆汁疏泄,则胆汁外溢皮肤,故身必发黄。
22、第199条和第200条是茵陈蒿汤的症状吗?199、200条,是从病理上讲,瘀热在里者,外不得身汗出,内不得小便通利,则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证有里热表现,如“渴饮水浆”,“腹满”,“食即头眩”等。
23、辨身黄而热病位身黄而热在里者,法当攻里去黄,如栀子大黄汤法;身黄而热在半表半里者,法当清热去黄,如小柴胡汤法;身黄而热在表者,法当解表去黄,如桂枝加黄芪汤法。
资料:【药方名称】栀子大黄汤【处方】栀子9克大黄3克枳实12克豆豉10克【药方名称】桂枝加黄芪汤【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24、身痒表郁才会身痒,无表郁不会身痒。
身黄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鲜明,属于湿热。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5、条文201辩证阳明病,脉浮而紧者,为阳气浮聚于外,且向里收敛,故脉浮而紧。
如108、189、221条之脉浮而紧。
脉浮为阳热外浮,浮而紧者,为外气向里收敛。
阳明病里部实热向外浮者,必潮热发作有时。
脉浮而紧且潮热发作有时者,不可攻里,当清热解外。
如反攻里,则如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气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