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高原地貌一、简介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川盆地的一个地貌单位,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东临巴蜀山地,西隔长宁河与偏南山及宜宾低山相望,南与云南陆良、石林相连,北至四川华蓥山隔屏山。

二、形成过程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是由于亿万年以来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量岩石和土壤被剥离并被冲刷到了各个地方。

同时,气候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季风的作用下,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沉积。

三、地貌特点1. 地势平缓黄土高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山地和高地。

这是由于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导致的结果。

2. 黄土丘陵黄土高原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要特点,这是因为黄土在充分干燥的条件下,会形成坚硬的土体,在河流冲刷的作用下,会形成各种不同规模的丘陵。

3. 河谷地貌黄土高原地貌中还存在着一些河谷地貌,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河流冲刷和侵蚀形成的。

这些河谷地貌具有狭长而深刻的特点。

4. 沉积平原黄土高原地区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沉积平原地貌,这是由于古代大河冲积、冰川退缩、湖泊堆积等过程形成的。

四、环境问题黄土高原地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严重缺乏,土地退化严重。

同时,水土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量的黄土被冲刷到河流中,造成了河道淤积和水域富营养化。

五、保护与治理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修建防护林、植被恢复等措施。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

再次,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等技术。

最后,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六、经济利用黄土高原地域的地貌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首先,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天然气、盐等。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

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64万km2。

(图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1自然因素1.1.1 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

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

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3]1.1.2 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

1.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片神奇而又脆弱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却也深陷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里的土壤,原本是孕育生命的沃土,如今却在风雨的摧残中逐渐消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那些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得从自然因素说起。

气候干旱,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说实话,黄土高原的雨水就像是稀有的宝石,来得少,走得快。

秋冬季节,风一吹,土就飞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更是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还有,那些不规则的降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把土冲走,留下一片狼藉。

想象一下,原本丰饶的土地,现在却是满目疮痍,真让人心疼。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简单粗暴,大片土地被翻耕,土壤失去了保护。

种植单一作物,根系不够深,无法稳住土壤。

再加上放牧过度,牲畜们在地上踩得稀烂,原本的植被被摧毁,土地裸露,风一来,土壤就成了流动的沙。

看着这些曾经的绿洲,如今变得荒芜,真是感慨万千。

接着,咱们说说治理措施。

首先,得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

恢复草木的生命力,让绿色重新覆盖大地。

种植一些深根植物,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比如说,可以种一些羊草、紫花苜蓿,这些植物根系深,能扎根土壤,帮助稳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沟渠和梯田。

沟渠能有效引导雨水,减少径流。

而梯田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截留水分,让水分慢慢渗入土壤。

想想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

农民们在这里耕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毕竟看着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谁不心动呢?还有,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告诉他们科学的耕作方式,教他们怎样进行轮作,合理施肥。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明白水土流失的危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植被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再者,推广小水利工程,增加灌溉设施。

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尤为重要。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高原地面沟壑纵横,这是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

黄土为颗粒细小的土壤,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属于粉沙壤土,有机质和粘粒的含量较低。

因此,结土粒的作用大部分依黄土中的碳酸钙质。

碳酸钙质又极易溶解于雨水,因为雨水中含有碳酸,碳酸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碳酸钙质溶解,失去粘结土粒的作用,因而造成黄土在雨水中容易分散和冲失的特性。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地形图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沟壑,平均沟谷的密度达到3至5公里每平方公里,有的区域甚至能够达到10公里每平方公里,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使得黄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很多高原面被沟壑分隔开。

这些沟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区域甚至超过150米,独特的地貌特征使得人们之间的来往十分不便,这也催生了陕北高亢的民歌。

黄土高原中的村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具有土体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的特征,渗水性极好,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的时期,黄土层能够保持较好的形态。

但是,随着区域气候的变迁,黄土高原地区受到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气候转变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状况,至此,流水侵蚀开始塑造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从黄土高原发展历史分析,黄土的物质来源及搬运外营力,在早、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有较大差异.目前源区所在地,也就是黄土发育最完整的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是一个盆地,盆地中的物质来源主要来于周围山地的风化壳。

而根据早、中更新世黄土层底部常常是粉砂层或混杂带(红、黄相混的亚粘土),黄土本身较为致密,其内部有微层理、粘土团块等结构特征,因而确定搬运外力主要是水。

至于晚更新世晚期,黄土撅区已由盆地被抬高为塬,并考虑到处于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已发育完善,故此时黄土物质来源主要是北部沙漠区,搬运营力主要是风。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浓厚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黄土高原的形成、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汇总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沉积、压实、风积和水蚀等多个环节。

1. 沉积过程: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曾是一片浅海,海底的沉积物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2. 压实过程:随着地壳的抬升,海底变成了陆地,并受到岩石和土壤的压实作用,沉积的物质逐渐变成了黄土。

3. 风积过程: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风力较大。

细小的黄土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翻飞和聚集,形成了黄土高原的特有地貌。

4. 水蚀过程:在某些地区,水的冲刷和侵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黄土高原的地貌更加多样化。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貌、水文和气候三个方面。

1.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以平缓丘陵和沟壑深切的塬地为主。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波浪状的景观,被誉为“黄土马蹄”。

2. 水文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地下水属于矿泉水,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特征: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干湿季节的对比。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较少。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1. 植被覆盖:黄土高原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植被覆盖严重破坏。

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土壤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但也容易流失。

土壤保护是保障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力实施梯田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是一种由黄色的细粒粘土组成的土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和水力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 沉积过程:黄土是由风力或水流搬运来的细粒颗粒沉积而成的。

在黄土高原地区,风力是主要的沉积力量,大风会将细粒黄土颗粒搬运到远离产源地的地区,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2. 风化与侵蚀:黄土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干燥,风化作用比侵蚀作用更为显著。

风化是指岩石受水分、气候和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其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黄土高原地区,岩石会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逐渐破碎成细小的颗粒,形成黄土。

3. 气候变化: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干旱到湿润,再到干旱。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黄土的形成和演化。

在干旱时期,风力运载的黄土颗粒被沉积,并逐渐堆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

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与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风力和水力搬运以及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黄土地区的古土壤序列记录了地质和气候变化的历史,对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考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堆积。

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

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表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2)比较建坝淤地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答案】(1)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3)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

【分析】(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2)淤地坝属于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重在拦截沟道里面的泥沙;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减少破面的侵蚀。

(3)由表格内容可知,黄土高原治理的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淤地坝、植树种草等措施体现的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方面的治理措施,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黄土高原成因 地理题

黄土高原成因 地理题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河南等省份。

其地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构造:黄土高原处于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2.气候条件:黄土高原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

3.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地势平坦,缺乏大的河流和湖泊,气候干燥,风力较强,黄土颗粒随风飘荡,逐渐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4.生物因素: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缺乏水源,不适宜大型动植物生存,这也为黄土的堆积提供了条件。

综合上述因素,黄土高原形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方法评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方法评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方法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土地条件而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并评估治理方法的有效性,对于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然后评估当前的治理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有两个主要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且集中,造成了严重的雨水侵蚀。

此外,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使得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土地的构造也是另一个因素,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富含黏土和粉砂,易于发生侵蚀。

另一个主要成因是人为活动。

随着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砍伐树木、耕地开荒和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

这些活动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土地的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非常关键。

目前的治理方法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地整治等。

植被恢复是一种常用的治理方法。

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草地建设,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防止侵蚀的发生。

因此,大力推广植被恢复计划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手段。

水土保持工程也是治理手段之一。

例如,修建沟渠和石堰可以减少水流速度,降低侵蚀的风险。

修建梯田和梁场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持能力,防止土壤的流失。

此外,建设水库和水土流失监测站也能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土地整治是另一种重要的治理方法。

通过合理的耕地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业种植技术,也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对土壤的污染和侵蚀。

然而,当前的治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规模的植被恢复计划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且效果并不总是显著。

其次,水土保持工程虽然可以减少侵蚀的发生,但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演变过程

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演变过程

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演变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凸显。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屏障,其土地退化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影响与演变过程。

首先,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变化是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降水不足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加速了土地退化的过程。

特别是干旱年份,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裸露,易受风蚀和水蚀的侵蚀。

同时,降水的不均衡分布也会引起土地退化,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枯竭和土地沙化现象。

其次,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影响也是土地退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也呈上升趋势。

高温天气会导致土壤表层水分迅速蒸发,造成土壤干旱。

此外,地表温度升高还会引发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导致土地养分流失加剧,进一步加速了土地退化的过程。

第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也对黄土高原土地退化具有重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包括土壤沉降、山体滑坡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而且,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通常不局限于当地,还会通过水和风的作用,对周边地区造成波及。

最后,人类活动的加剧也是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加剧了土地退化的风险。

过度的开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等行为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加之林木砍伐和城市扩展导致了植被的减少和土地退化的加速。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受到降水变化、温度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推动生态农业以及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保护好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黄土高原上为什么常年覆盖着黄土

我国的黄土高原上为什么常年覆盖着黄土

我国的黄土高原上为什么常年覆盖着黄土我国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它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油料和棉花的主产区。

毫无疑问,黄土高原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作为一个典型的黄土地区,它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对该地区的土壤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常年覆盖着黄土的原因。

首先,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性质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黄土的含水量高,造成了土壤的在初始阶段的运动,而这种运动有利于土壤颗粒的分散,形成更加均匀的构造。

此外,黄土中的泥粉和砾石等细小颗粒物质都较多,地势高差大,加之常年风吹,表面土层容易被剥蚀,形成了大量的沉积物,变成了表面黄土。

其次,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同样影响了该地区常年覆盖着黄土。

这个地区整体上是半干旱的,雨季短且降雨量不足,导致植被在这个地区并不是生长得特别茂盛,而黄土上没有植被的保护,所以往往会被风沙给吹走,由此形成的表层就是黄土了。

第三,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是导致黄土覆盖面积增加的原因之一。

由于其适宜的气候条件,不少农民在这个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就对土地的改造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例如,在田地中播种农作物时,土地表面往往被耕种和深耕,导致在土地表面形成覆盖层。

而这种覆盖层往往会被风吹走,从而使地表张开,形成了大面积的黄土覆盖层。

最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构造因素也是造成该地区黄土覆盖的原因之一。

黄土地区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这引起了地层间的宏观和微观运动。

当压力条件恰当的时候,黄土形成过程中沉淀得最为丰富的粘土矿物,矿物与水分缺乏,形成了脆性的土壤结构,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固化层,从而形成了黄土地貌。

黄土在干燥季节末膨胀,使表层的结构排列变得更加紧密,使得分层不易及表土层的切割很难,从而长期稳定地保存下来。

总结起来,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常年被黄土所覆盖,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发育,是由多种自然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其主要原因包括水文地质作用、风沙侵蚀作用和流体力学作用。

首先,水文地质作用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发育的最重要原因之-O这种作用包括河流、雨水和冰川水主导的勘探作用,如湖泊、山谷、河谷等的发育;以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如矿物质的分解、石英晶粒的溶解等。

水文地质作用的存在,可使黄土的颗粒被水搬动、移动和沉积,形成大小不同的地貌,从而促进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发育。

其次,风沙侵蚀作用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风沙侵蚀作用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由气候变化、气流变化或人为活动引起的空气流体中的细小粒子,如土、砂、沙,经过力学和气动效应的作用,侵蚀黄土高原单层或多层的地表。

侵蚀过程是平原、山地、河谷等等地貌形成的关键步骤,也是地表形态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流体力学作用也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体力学作用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压力、加速度和稠度,以及湍流、阵性、分层等特征下的流动现象。

流体力学作用,在黄土高原地带可促进地貌形态的发展,如沿水流方向形成河谷,以及流体的垂直流动可导致山坡的形成。

总之,水文地质作用、风沙侵蚀作用和流体力学作用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黄土高原地表的形态发育,使它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同时也促进了当地
环境的多样性与生物活动。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是什么原因导致黄土高原的形成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大约在八百万年以前,黄土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湖面辽阔,水如汪洋,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可称其为黄土原湖。

在这巨大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南边和东边是一片荒芜的山,那时期,地球上的天气干燥而寒冷,到处吹着强劲的狂风,狂风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尘粉,漫天飞扬的沙尘被吹落到黄土原湖湖泊,把湖水搅得十分浑浊。

慢慢的,沙尘沉到湖底,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天长日久,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湖底的积尘日渐丰厚起来,积了几百米至上千米,由于这一地质时期十分寒冷,大陆上吹的是干寒的西北风,所以风沙尘粉多是由西北向东南运行,在尘粉的运行过程中,大的颗粒总是要先落下来,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后落下来,落进了广袤的黄土原湖,这样在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东,泥土层由粗到细的格局,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颗粒较粗一些,靠近东南部的地方,泥土颗粒依次较细。

随着千万年的风吹,湖底的泥土愈来愈厚,在水面涌浪的感应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颗粒排布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为以后黄土的坚硬打下了基础。

当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又会带着山石和鹅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区,将这些石块粗沙平布在已积堆好的靠近湖边的粘土层上,而大暴雨过后,风沙尘粒又天长地久的落在湖中,将那些石块粗沙蒙盖好,靠近湖边的地区经常这样反复着,以至可以形成几层这样的泥层土、石层结构,这种运动大约持续了上千万年。

慢慢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暖和起来,风暴渐渐的不那么强劲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来越少了,天气的变暖,使湖边也就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湖中也慢慢有了贝类等小生物,大约2000万年以前,这里便有了数量众多的生物,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动物们常常在了湖边嬉戏,游玩进食,偶而间有些死去的动物在湖边被泥沙埋起来,继而变成了化石。

【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关于黄土的成因,20世纪初地学界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
目前认为黄土有复杂的形成过程,但风成过程是黄土形成的主要过程.就我国的黄土而言,风成说主要有以下几条根据.
(1)黄土分布在戈壁和沙漠的东南方向,虽然颗粒比较均匀,但有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规律,这种变化的方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是一致的.
(2)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和多种形态的原始地貌上,并保持相近的厚度,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坡向性规律,即迎风侧的北坡或西北坡厚度一般较大.
(3)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性动物和植物化石,反映偏干的生物气候条件.
(4)黄土中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所在区域的下伏基岩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特征充分说明,我国的北方黄土主要是从荒漠地区吹来的风积物,属悬移质风尘堆积.当然地表的一部分黄土,后来也可能经过其他外营力的再次搬运.
(5)黄土中发育有随下伏地形而起伏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这些埋藏土层均代表了黄土风尘下降间隙期的土壤风化及形成产物.这说明黄土搬运的主营力──风,随着历史上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活跃期和停滞期之分.
在短暂的停滞期内,外来黄土沉积量减少,本地风化成土过程发育,之后又被风尘黄土所淹没.由此进一步说明,黄土高原的主要构成物质──黄土,主要形成过程是“风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肃的黄⼟⾼坡感觉⼟挺厚的,怎么只有黄⼟不长树呢?的确,黄⼟的⼟层是很深厚,很多地⽅在100⽶左右。

⼀般我们常常形容新疆⼟层薄,到处是⼽壁沙滩,是⼀块块贫瘠⼟地,⼨草不⽣。

可是黄⼟⾼原⼟层这么厚,为什么就不是鲜花绿草,绿⽔青⼭呢。

如果说降⽔少,可是这⾥降⽔量也在400毫⽶左右,同地域的内蒙古东部地区,降⽔量与黄⼟⾼原相差不⼤,可这⾥却是蓝蓝的天上⽩云飘,⽩云下⾯马⼉跑的草原景观。

黄⼟⾼原有什么秘密,为什么不能成为碧绿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黄⼟结构的问题,其次是⾃然条件恶劣,⾸先我们认识⼀下黄⼟结构。

⼀般⼟壤的形成是母岩风化原地形成的,随着风化进⾏⼟层随之也越来越厚,在发育过程中,微⽣物也参与进来,慢慢地形成了具有⼀定肥⼒的⼟壤,能长出绿草和树⽊,所以⼟壤与母质有着“母⼦”关系。

黄⼟却是风积地貌,是风⼒作⽤把西部地区的沙尘吹起来,搬运到这⾥堆积,⼀天天,⼀年年,经过上百万年形成了厚厚的黄⼟层,这些黄⼟是“外来户”,不是原⽣母岩风化的。

由于是风⼒搬运堆积起来的黄⼟,结构松散,具有管状孔隙和铅直孔隙,孔径⽐我们头发还细的⽑细管,竖直向下沿伸,当遇到降⽔时,这些⾬⽔便沿着这些⼩孔渗⼊地层深处,难以在地表层蓄⽔,⽽地表层恰恰是⽣物⽣长需要的⼟层,因蓄⽔难地表层就变得⾮常缺⽔,所以说黄⼟⾼原⼲旱与沙漠地带有着本质上区别,沙漠地带是降⽔量少形成的⼲旱,⽽黄⼟⾼原是蓄⽔难形成的⼲旱。

这就是黄⼟⾼原长草都很难的原因,更不⽤说长树了,我们见到的多是祼露的黄⼟⾼原⾯,⾃然景观空旷苍凉,⼤⾃然表现出“恶”的⼀⾯。

风积黄⼟不仅仅是蓄⽔难,还会有湿塌,⾬⽔沿着⽑细管下渗地程中,溶化了⼟壤中的矿物质,⼟层开始塌陷,地表层⼜形成了新的⼟壤⾯,⼜被⾬⽔侵蚀,新的⼟层⾯不利于肥料的累及,有机物和微⽣物也会遭到破坏,⽇复⼀⽇,年复⼀年,不能形成具有肥⼒的⼟壤,那么花草树⽊难以⽣存。

假如黄⼟没有那么深厚,只有1⽶左右,下渗的⽔或湿塌的⼟层被母岩所⽀撑,即起到蓄⽔的作⽤,还会起到“⾻骼”⽀撑作⽤,那么养料就容易蓄积,所以黄⼟厚还是⼀种”罪过“。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的形成1. 引言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集中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地区。

黄土高原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是地球地质和气候变化的产物。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

2. 地质构造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球板块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生代晚期,黄土高原所在地区处于从大陆向海洋的板块边缘过渡带,大量的沉积物被带到这个海洋盆地,并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堆积形成了强大的沉积层。

随着地壳运动的演化,该地区逐渐由海洋向陆地转变,原本的沉积物被隆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地堑。

随后,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过程使得这些沉积层变得松散,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第四纪冰期,这个地区的气候变得非常干燥,降水减少,同时也出现了强烈的风蚀作用。

这些风暴将黄土地表的松散物质掀起并迁移,最终形成了丰富的黄土。

同时,气候变暖和湿润的时期也影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这些时期的降水增加和植被覆盖的恢复导致黄土地表的侵蚀减弱,黄土层得以保留。

4. 黄土高原的特点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它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地貌起伏不平,呈现出丘陵、沟壑和河谷的形态。

由于松散的黄土土层容易被风和水侵蚀,形成了很多深刻的沟壑,这也是黄土高原丰富的地质景观形成的原因之一。

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土层疏松,水分保持能力较差,植被相对脆弱。

尽管如此,黄土高原仍然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包括草地和灌木。

这些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黄土高原的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5. 黄土高原的保护和治理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区,其保护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修复通过森林的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了改善,土壤侵蚀得到有效地控制。

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梯田、植被带、沟壑拦蓄等来减缓水流速度,保持土壤。

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

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

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
黄土高原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黄土,主要是由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地质因素: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北部,是由古老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黄土高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原本的岩石和土壤颗粒逐渐破碎并被风力和水流带走,最终形成了大量的黄土。

2. 气候因素: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和风沙频繁。

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黄土高原的水分蒸发速度快,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

同时,频繁的风沙天气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壤颗粒容易被风力搬运和沉积,进一步促进了黄土的形成。

3.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和人类活动也对黄土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农业耕种和人类的开发活动导致了土地的疏松和植被的破坏,使得黄土更容易暴露在风力和水流的侵蚀下,进一步加速了黄土的形成。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主要是由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壤疏松、干旱,容易受到风力和水流的侵蚀,从而形成了大量的黄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500字
黄土高原是指我国中部地区的黄土地带,是我国第一大风沙源地,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有气候条件、植被破坏、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科学耕作、防风固沙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原因
(1)气候条件: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容易造成土壤缺水,从而引发水土流失。

(2)植被破坏: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非常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植被根系无法固定土壤,容易被雨水冲刷。

(3)人类活动:过度的采煤、开垦、畜牧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的完整性,加速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2.治理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根系固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科学耕作:采用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隔河排渠、地势整理以及梯田建设等,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损害。

(3)防风固沙:通过修建风沙固定带、搭建遮风棚架等措施,防止风沙侵袭,减少土壤侵蚀。

(4)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筑沟渠、梯田、沟坎工程等,使地表水迅速排出,避免长时间静水滞留,减少土壤侵蚀。

(5)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以上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的简要介绍。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
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实施长期可持续的水土保持工作,以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黄土高原的资源。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条件下的土壤干化问题3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条件下的土壤干化问题3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条件下的土壤干化问题3王 力1 邵明安2,1(1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 介绍了土壤干化的概念及其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和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不利影响,说明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化现象的出现是树(草)种选择不当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论述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几十年来没有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人类活动的逆向作用,包括植被类型选择失当,群落生产力过高,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在植被恢复演替中的重要作用等。

这些不合理的措施一方面导致了大面积低效低产林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恶化了植被赖以生存的水分生态条件,加速了土壤干化现象的出现。

由于其对植被建设的严重不良影响,必然影响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建,在此意义上,解决土壤干化问题是目前退耕还林(草)工程面临的最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化 退耕还林 植被演替 生态环境So il D esicca tion under the Return i ng Farm s to Forests on the L oess Pla teauW ang L i1 Shao M ing’an2,1(1State Key L abo rato ry of So il E ro si on and D ryland Farm ing on the L oess P lateau,In stitu teof So il and W ater Con servati on,CA S,Yangling,Shaanx i,712100;2In stitu te ofGeograph ical Sciences and N atu ral R esou rces R esearch,CA S,Beijing,100101)Abstract T he defin iti on of so il desiccati on w as exp lained,and its harm s to environm en t and p ro ject fo r retu rn ing farm s to fo rests w ere discu ssed.T he p ap er though t that so il desiccati on is the resu lt of un su itab le sp ecies u se and over2em p hasis on econom ic ben ifit.In additi on,the reason s fo r failu re of vegetati on con structi on in L oess P lateau w ere studied,that is the negative functi on of hum an activities such as un su itab le vegetati on typ e,over2h igh comm un ity p roducti on,and overlook ing the b i o2diversity,etc.T ho se m easu rem en ts cau sed the fo rm ati on of large areas of low efficien t and p roductive p lan tati on,deteri o rated the eco2conditi on s of so il w ater,and accelerated the so il desiccati on.T herefo re,w e shou ld p ay m o re atten ti on s to so il desiccati on that has very bad effect on vegetati on resto rati on and environm en t recon structi on,and to so lve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 r retu rn ing farm s to fo rests.Key words:loess p lateau,so il desiccati on,retu rn ing farm er2land to fo rests,vegetati on successi on, eco2environm en tΞ 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就注意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干化现象[1],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土壤干化现象愈演愈烈,形成严重的土壤干层,其厚度不断加深,从最初的1~2m发展到10m深左右,多年生林草植被下的土壤强烈耗水层达到10m以下,土壤水分出现极度负补偿状况[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成因分析1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黄土和黄土状堆积物的广泛分布,是黄土高原最明显的地理特征。

对黄土孢粉的研究证明,黄土形成于半干旱的草原或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干冷利于黄土的发育。

对黄土高原14C 年代学的研究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黄土高原以堆积新近黄土为主,总的来说指示了黄土高原的古环境存在着气候干凉的趋势。

黄土中的水分状况深受这种气候特征的影响。

黄土高原各地降水偏少,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为300~650m。

而蒸发量却相对很高,达623.8mm(青海门源)~1254.0mm(宁夏同心),最低值接近于年均降水量的最高值。

这种“低降水高蒸发”的环境对土壤的干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黄土高原内部从东南到西北土壤干化的严重程度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程度的方向性变化一致。

黄土高原从东南到西北,气候渐趋干燥,降水逐渐减少,而土壤干化程度和干层厚度也渐趋严重和加深。

2土壤水分物理性能的影响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包括持水性能、蒸发性能、稳定湿度和深层储水状况[9],因受土壤质地的制约和影响均呈现出有规律的方向性变化,即从东南向西北,持水性能渐次降低,蒸发性能渐趋增加,稳定湿度逐渐降低,深层储水渐次减弱。

在这些水分物理特性的制约下,黄土高原的植被由东南向西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愈向西北,植被草原化程度愈趋强烈,原因是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受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渐趋减少,土壤干化程度渐趋增强。

3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

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

其中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a)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约14.5万k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的特征决定了其水土资源极易流失。

据统计,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泥沙平均多达16亿t,这些泥沙都是富含营养物质的表土层流失的结果;输送泥沙的洪水径流达34亿m3,即意味着每年有如此多的水资源从黄土高原流失,这无疑使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短缺加剧,干旱趋于严重。

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土壤干化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黄土的土壤水库功能来保护黄土高原水资源,对防止土壤干化有积极作用。

4植被类型选择失当
植被类型选择失当是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干旱少雨的山西北部,大面积栽植喜水湿的杨树,在民勤营造大面积人工乔木林和耗水性较强的灌木林,都是明显的植被类型选择失当的案例。

耗水性强的林分和灌木一般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给,而在黄土高原的许多地区,干旱少雨,天然降水补充不足,种植的乔灌木为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必然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内部的水分。

由于耗水性乔灌木根系发达,土壤内部的水分被强烈吸收,甚至可以延伸到很深的部位,在连续干旱条件下,被吸收的水分得不到补偿,最终导致土壤干化,形成土壤干层。

因此,在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的地区,不宜大面积发展蒸腾作用旺盛的乔木树种,而应以耗水少,固沙能力强的灌木树种为主。

一般认为,在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地区大面积营造乔木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些地区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适合灌木生长的地类栽种乔木林,在适宜栽植旱生乔木树种的地段栽种耗水性强的速生树种,其结果都会导致土地退化和土壤干化。

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需求差异很大,落的衰败。

因此,植被类型的
选择一定要依据环境中主要的生态因子(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因子是水分)的状况,使所选植被类型的生态要求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差距尽可能最小。

5群落生产力过高
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生态角度,人们都希望营建的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只有高的生产力才可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高的生产力应是持续稳定的,而不应是短暂的。

许多地方正是忽视了这一点,脱离了环境的气候生产力限制(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分的限制),一味追求高生产力,虽然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这种以超限度的土壤水分损耗换来的高生产力不能维持长久,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土壤的干化及其所导致的植被衰退。

70~80年代,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在发展畜牧业、缓解天然植被不足的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未对沙打旺群落的高产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和调节,结果因耗水过多导致土壤干化、群落衰退、产量急剧下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因此,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适当控制群落生产力是防止土壤干化,保证植被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6群落密度过大
在一定条件下,密度决定着群落的生产力,同时也决定着植物对水分的消耗量。

因此,过高的群落密度就预示着过高的水分消耗,在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不足的黄土高原地区,过高的群落密度是造成土壤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估算,在中卫沙地,1年生花棒、柠条和油蒿的栽种密度分别应为1700,1800和7700株/hm2,而实际种植密度均在60000株/hm2左。

这种超出环境水分荷载能力数10倍的密度只能导致水分过量消耗,土壤干化,从而使土地衰退,植被死亡。

许多人工林草地由于生产力过高而造成土壤干化,就是没有将群落密度调节到适当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