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板书)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PPT课件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PPT课件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道德经》
思考
• 结合春秋战国时的历史背景,分析 “百家争鸣”局面影响
3、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 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②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 的源头.
各抒己见
• 你认为“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今天仍 是有用的?
本课总结
第三组 (阶级变化)
· 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自耕农、 新型地主的产生; · 士阶层活跃并受重视;
自行束脩(十条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
——《汉书· 艺文志》
第四组:(文化方面)
·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论语心得
知识链接
百家争鸣 • “百家”是泛指,一是指思想之多, 二是指学派之多。 • “争鸣”就是“诸子百家”之间互 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全班分成三组,根据所给材料分别 指出儒家、法家、道家代表人物的主要 思想观点,探究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 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会阶层 之间的关系。
孟子:
“仁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 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 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梁惠王上》
楚币
韩赵魏币
宋币
齐币
第二组:(经济方面)
• • • • 生产力提高:铁制农转让买卖; 诸侯和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攻城略地;

华师大版第2册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word教案

华师大版第2册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word教案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导入:周幽王晚年宠爱褒姒,准备废除申后所生的嫡子宜臼,并将王位传给褒姒的儿子伯服。

宜臼逃到他的外公申侯所在的申国。

申侯联合一些诸侯国及蛮族犬戎进攻周幽王所在的镐京。

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所杀。

申侯拥立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后面对犬戎的威胁,和被战火荼毒的镐京,无奈之下宣布迁都洛邑。

后人就把动迁的周朝称作“东周”。

东周的时间限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结束。

在中国历朝历代,非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迁都。

周平王的东迁,标志着周朝开始走向衰落。

周王室东迁后也一蹶不振。

周的权力开始从天子下移。

根据东周时期不同的特点,后人又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来自孔子所做的《春秋》一书。

表明春秋时代政治权力属于各国诸侯。

战国一词来自西汉刘向所编的《战国策》,表明战国时期各国相互兼并,战事不断。

春秋战国时期,上承西周封邦建国体制,下启秦国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这一时期到底发生了哪些变革、变革的影响是什么?一、社会大变革(一)、政治领域1、王命不行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各诸侯国对周平王的态度各有不同。

拥立周平王的有他的外国申侯所在的申国,帮助他平叛的郑国及晋国。

然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而周幽王被杀是由宜臼串联犬戎导致的。

周平王有弑父的嫌疑,这是宗法制所不容的。

所以以东方的鲁国为代表的诸多诸侯国不服周平王。

这样,周天子的威仪受到了质疑,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诏令,周王室走向了衰微。

师: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执意对抗周天子的原因有哪些?生:师:从血缘角度,分封之后的数代人之间的感情开始疏远,联系周朝的宗法制逐渐衰落。

从实力上讲,周王室东迁后,实力锐减,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开始不服周天子管理。

2、列国内乱东周进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王位继承也受到挑战。

各国相继发生公子撺掇国君王位的事情。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时期)时间跨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春秋、战国: 动荡时期、转型时期、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的时期1东周的建立与分期1)平王东迁都城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东周时期是一个政治上分崩离析,道德上危机重重的时代。

(2)分期:春秋(前770——前475年)得名:《春秋》•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战国策》•A政治体制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变,历经500年,完成社会大转型。

•B分裂: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连年战争,社会动荡。

(由统一走向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列国进行内政改革:•1)背景:A经济领域的变革,铁器、犁耕的使用,土地的买卖和竟占;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B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改革2)目标:富国强兵(改革的原因:背景+目的)3)内容:废世卿世禄制,起用贤能之士;耕战并重等4)结果:A推动社会转型,封邦建国体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B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秦强大起来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2)礼崩乐坏(政治体制变革、分裂混战)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铁器、犁耕技术的使用瓦解了井田制;(新经济)•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内政改革,封邦建国制破坏,社会动荡;(政治)• C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士”活跃(新阶级)• D整个社会追逐利益、注重实力竞争,百家争鸣(思想、社会风气)•(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权力转移的轨迹:•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政治权力逐步下移。

•最后不同程度地朝君主集权方向发展。

•(列国内部的权力纷争,大体沿着这一轨迹转移)(1)生产力发展(直接代表——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1)农业:提高到新水平(原因或表现)A 新工具: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铁制农具:铲、锸、镢•农用动力变革:犁耕依据: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青铜牛尊• B 耕地面积:大量空旷生地被开垦(为农耕熟地),耕地面积扩大• C 政策鼓励:各国推行奖励农耕的政策2)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A 先前“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在官营手工业之外出现私人手工业——代表:鲁班• B商业活跃——代表:越国范蠡•(2)生产(社会)关系变革:• A 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以PBL 引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例: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环节1:图片导入环节2:分组学习,活动建构学生讨论交流:第一组: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社会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二组: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争霸事业使诸侯对人才渴求,更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一个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组: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老子 庄子韩非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环节3:创设情景,突破重点PPT出示:·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PPT出示:PPT孔子三十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相传有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

孔子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

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农民出身的子张,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海南汇中学包克林【背景与场景】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这段文献是评述,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但缺少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陈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叶老师教学充分的做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东周的分期、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理解: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革表现、成因及其影响②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其意义。

阅读教材,知道东周分期、百家争鸣含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②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和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①重点: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主张②难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西周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制度上有何创新?(教师提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西周时期制度创新师:这种制度在西周末年被逐渐破坏了。

同学们一定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西周末年,少数民族犬戎乘机攻破了西周都城镐京,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历史上叫做东周。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师:这个段历史时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得名是由于鲁国史书《春秋》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有其它说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探究。

板书:一、东周的建立——大动荡ppt:展示春秋、战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春秋战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个时期的特点——大动荡。

师: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初年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渐走向了瓦解。

西周初年诸侯们表面上还能给周天子面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如齐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们连周天子的招牌都不打了,周天子连生计都要依赖诸侯了。

出示ppt: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宋王应麟《三字经》板书:二、大变革1、经济:铁农具、牛耕、土地私有2、政治: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改革内政3、阶级关系:自耕农—地主阶级产生4、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5、思想: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师:经济决定政治。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上海中学李娟[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东周的历史分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理解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2、方法和过程:(1)在学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的推动作用的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通过阅读诸子百家经典,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初步理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学会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春秋战国前后500年的激荡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到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社会转型。

(2)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说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的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产领域的变革;政治领域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难点:生产领域的变革;社会变革产生的背景和结果。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诗词典故入手,讲授西周的灭亡。

)2、平王东迁,东周建立3、社会大变革4、百家争鸣[板书设计]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六大变化:对周天子的尊奉与不尊奉;②对“礼”和“信”的遵守与不遵守;③祭礼、聘享制度之执行与不执行;④饮宴时赋诗与不再赋诗;⑤血缘原则(宗姓氏族)的讲究与不讲究;⑥周天子的讣告和策命之下达与停止下达。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海南汇中学 包克林背景与场景】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 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 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 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 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 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 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 这段文献是评述, 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 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 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 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 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 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 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 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 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 但缺少 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单纯的史料教学体现了史料实证, 但仅依靠技术性的史实认识却无法从根本上达成对历 史真切的、 实质性的整体认识, 它仅仅是一些未加拼合的碎片。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西周时期制度创新
政治 西周
封邦建国体制
经济
土地国有、井田制度 土地国有、
思想文化
严格的礼乐制度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课
一、社会大变革
观察春秋时 期的政治形 势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样的变化
礼乐崩溃 列国纷争
战国时各国变法
魏国 楚国 齐国 韩国 秦国 李悝 吴起 邹忌 申不害 商鞅
导致春秋战国政治局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导致春秋战国政治局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儒家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法家
道家
老子
有利于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有利于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 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儒家创始人——孔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 ——
儒家----孟子,荀子 (发展—战国时期)
孟子(约前372~ 289),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372 ),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政 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 仁政” 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提 以民为本” 仁政” 出“以民为本”。 “仁政” 学说是对孔子“仁学” 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继承和发展。
孟子
荀子
荀子( 前313 ( 313年—前23 313 23 8年),赵国人,名况, ) 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 者。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 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 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 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主张“人性本恶”。熔礼、
法于一炉。
法家: 法家:韩非子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29
4、道家学派 5、法家学派 (1)兴起于战国初期。 (2)主要思想:a、法治: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 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 激进的功利主义。 b、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3)评价: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 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而也十分明显。 思考:法家的思想在什么时候上升为统治思想?
12
土地制度变化
• “方里而井,井九百 亩。其中为公田,八 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
• ——《孟子·滕文公上》
13
14
15
思考:土地买卖与私有反映了土地制度有怎样的 变化?
16
3、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根源。 (1)原因: (2)内容 a、土地制度变化:买卖与私有: b、战争目的变化: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 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9
•中国最早记载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 •春秋时期,中国已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铁器。 •铁器的使用,标志着中国从战国之际开始进入封建时代。
10
铁耙
十二支铁灯
铜柄铁剑 春秋时期兵器
大铁铧和装有鐴土的铁铧 陶甑铁釜
11
3、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根源。 (1)原因: (2)内容 a、土地制度变化:买卖与私有:各国之间,以 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 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秋战争表
交战国家
宋国VS郑国
战争次数
52
春秋兼并国家总数
齐灭国10
齐国VS鲁国
晋国VS楚国 吴国VS楚国
25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先依据地图,向学生介绍春秋战国形势: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列国变革,百家争鸣。

一.变革的背景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都城由镐迁到洛邑,洛邑在镐的东面,史称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大约500年左右)2.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人民都渴望安定,统治者渴望寻找强盛的出路,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二.变革的内容及其意义1.政治上(1)国家体制A.内容:变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经历500年)B.意义: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2)内政改革A.内容a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b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c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B.目标:富国强兵2.经济上(1)内容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B.开辟空旷生地为农耕熟地,耕地可以买卖转让;C.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D.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2)意义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B.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C.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D.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文化上:百家争鸣(1)原因A.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B.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C.文化人士的活跃(2)共同目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3)地位A.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B.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4)学派A.儒家a创始:春秋,孔子,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来塑造理想人格,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b发展:战国,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被视为儒家正统;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被视为旁支。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创始人老子
道家
道家的思想
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 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 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 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利的 追逐。
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 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 影响。
墨子
墨家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 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 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二)百家争鸣
什么是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 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 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 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 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 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 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 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 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 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 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PPT课件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PPT课件


14、抬起了自己粗糙厚大的手掌,捂住了渐渐变红的眼睛,在悲痛欲绝的痛楚传来之前,爆发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15、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撕毁我的满腔热情,我是一个笨拙的舞者,独自迈步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开始离去,最后剩下我孤寂一人靠在墙角,紧握青丝,无力的眼神不再憧憬,呼吸着社会肮脏的气息,

16、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非常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的爱不用说出来,但是我错了,其实爱要说出来,让她明白让她知道你的爱,但我却错过了。

6、要走的,任凭你怎么哭叫也呼唤不回来,不走的,任凭你怎么驱赶,也不会弃你而去远离你的!

7、失去了太多,舍去了太多,放下了太多,埋葬了太多。

8、别离,离我们不再遥远,现在总是美好,终将成为过去,匮乏太多。
孔 子
《论语》书影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孔子杏坛讲学图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9、指尖触掠着匆匆流失的东西,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是不是悲伤消磨了傲气,让我成为了行尸走肉般的傀儡。

10、不曾等待,不知等待的滋味,不曾迷恋,不知说不出的爱的痛苦,你是否还记得,曾经还有一个人是那样深深的爱你?

11、多美的幻想,多美的你,多美的过去,多美的回忆。梦想与现实交错,颓废与纯真相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五课_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第五课_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②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发展。
③阶级结构: 奖励耕战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④经济结构:农业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⑤社会价值: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⑵政治领域:
阶级结构:各国奖励耕战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诸侯争霸: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间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的
13
井田制瓦解
(1)开辟农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瓦解 (2)诸侯为占地,以攻城掠地为目标 (3)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自耕农、 新型地主的产生 (4)呈现追逐利益,竞争的新局面。
14
各国变法
主要改革:从李悝、吴起、邹忌、 申不害到商鞅主持各国变法。 背景:经济发展,列国纷争 目的:富国强兵 措施:贬抑废黜无能的旧贵族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 朴素辨证法
有利于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0
儒家创始人——孔子
“仁”;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 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 系。
21
孔子对“仁”的解释和要求
• “仁者,爱人”
• 对统治者:要行德政,反对苛政和刑杀; • 对平等人:
礼崩乐坏,列国纷争
10


赵齐


西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11
1.经济变革:最深刻的变革
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
战国的铁农具:耙、镰、锄、锸
思考:铁器的特点、 用途、意义?
12
铁器的特征、用途、意义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

材料一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仁 礼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诸侯出。
以德治民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以上材料选自《论语》
材料一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材料二
仁政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 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 ——《孟子· 离娄上》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奴助耕公田越来越缺乏积极性,公 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审分》
私田 的增 多带 来的 影响
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
除铁制农具之外,这一时期牛耕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孔 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 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早已司空见 惯。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 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 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 革。它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樊树志《国史概要》P52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家的 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 的现象?
儒家:
这是学生品德问题,主张批评教育,思想引导。
法家:
这是学生违纪行为,主张严肃纪律,应予惩罚。
道家:
这是学生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期待觉悟。
孔子 孟子 韩非 老子
礼治文明 有教无类
公正廉洁自律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其中 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 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发表自己 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言人, 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主张。 (3)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 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 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 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 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4)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环 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 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前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 提和条件。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意识这一观点。 提和条件。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意识这一观点。
主要 代表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在世不得志; 在世不得志;汉以后 逐渐成为正统; 逐渐成为正统;对对 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孔子 仁者爱人” “礼”、“仁”, “仁者爱人”、 春秋) 克己复礼” (春秋) “克己复礼”
儒家 孟子
(战国) 战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
(1)农业:
新的生产力:铁制农具、犁耕技术
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盛行,私有制产生,井田制瓦解
新的生产关系:各国奖励农耕和军功,促进自耕农和地主产生(封建)
(2)手工业、商业活跃
新的社会价值观:追逐利益、实力竞争2、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大国雄起争霸,社会动荡
(2)在兼并过程中,华夏族与四周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许多小国和部落渐次合并、融合,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为秦汉帝国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各国推行变法改革(废黜旧贵族、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3、思想: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促进思想活跃
(2)封建经济发展,为思想繁荣奠定基础
(3)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宽松的学术环境
(4)“士”阶层活跃,积极思考社会问题
3、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三、总结春期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1)、时代特征:社会转型;战乱频繁(2)、经济上:由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体制
(4)、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5)、社会价值观:追功逐利、实力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