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4.结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设计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表现、原因、影响等,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教育:强调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4.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表现及其影响。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针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分析工具。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历史角色的立场,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考纲课标解读】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
探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主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概括梳理】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1)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官僚资本。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逐步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2、表现:3、影响:三、洋务运动(官僚资本产生)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本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时期: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代表人物(1)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历程:(1)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失败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失败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评价(1)积极作用:引进了_____________培养了____________在客观上既刺激了_____________,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分析
b.洋务运动在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的作用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3.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要求同学们认真作答,及时提交,教师将针对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和讲解。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深入剖析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过程和原因。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意义。
3.教学策略: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活动。
-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图片和数据,如“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等,让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产生直观的认识。
2.提问:“为什么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案12: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梳理】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表现(1)家庭棉纺织业破产①取代②,使“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2)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③。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⑤。
3.代表(1)中央:奕䜣。
(2)地方:⑥、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4.主要活动(1)创办近代工业(2)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⑨三支海军。
(3)兴办近代教育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⑩的先河。
5.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⑪ 的失败。
6.积极影响(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⑫ 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1)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2)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5.影响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⑬ 产生了。
智能测试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2.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3.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 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
《考纲要求》: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认知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案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看图、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 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
2、教学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学案辅助教时:1课时导入新课:请将下列史实用一段话联系起来(通过图片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
引入新课)西方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被迫走向近代化。
补充:什么是近代化?现代化:(又叫近代化)表现为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过度:中国是如何开启近代化的呢?其冲击表现为新课讲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变动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板书)合作探究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解体的原因表现或影响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①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②自给自足;③以家庭为单位;变动二:自然经济的解体解体原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破坏性和建设性)内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展示材料: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奠定了基础。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讲授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系统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知识;
(2)针对难点内容,通过设疑、解答、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注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4)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强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3)提出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的成就与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知识学习】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考纲课标解读】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
探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主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概括梳理】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1)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官僚资本。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逐步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2、表现:3、影响:三、洋务运动(官僚资本产生)、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本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代表人物(1)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6、历程:(1)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失败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8、失败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9、评价(1)积极作用:引进了_____________培养了____________在客观上既刺激了_____________,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_____________。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形成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最后,我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同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和图片,以及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历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史。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进行了总结归纳。我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变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珍惜当下的发展机遇,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小结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通过史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让学生亲自参与历史研究,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增强历史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史料、分析史料,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经济结构变动的方面,如小农经济解体、洋务运动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近代中国经济的变迁,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利用多媒体展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图片,如农村景象、城市风貌、工厂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经济结构的变动。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小农、企业家、外国资本家等,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
3.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史料搜集、整理、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跟进: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陈鲲——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课标要求】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1、识记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及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企业。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要求。
3、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前言——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
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
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变动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入侵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在华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二:非法创办早期在华企业。
(导学一):你如何看待外资入侵给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过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在导致中国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
【变动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点一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影响: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主要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②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2.内容3.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4.意义(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条件(1)列强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图解历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历史纵横】 (教材第40页)本段文字阐述了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因其物美价廉的优势,严重冲击了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上的土布、土棉等产品。
这不仅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且导致原本就不发达的出口贸易更加落后了。
【图示巧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图解历史】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名师点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属于封建性质的近代企业。
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激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1.选择题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中的选择题部分,加深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基础知识的理解。
2.分析题: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如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等),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和影响。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字数在500字左右。
3.案例研究: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位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或商业家,研究其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的作用。每组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人物简介、主要事迹、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贡献及影响。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设计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3.深入分析,拓展思维: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列强侵略、国内政策等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1.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2.针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针对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历史必修II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导学案
历史必修II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导学案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基础知识: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影响:(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二、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局面。
(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2.代表(1)中央:。
(2)地方:、、、等。
3.活动(1)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①目的:以“”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李鸿章创办的、左宗棠设立的、崇厚创办的。
(2)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①目的:以“”为旗号,以解决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和,张之洞创办的和。
(3)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南洋和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选派出国深造。
4.结局:失败。
其标志是。
5.评价(1)进步性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外国的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1)的逐步解体。
(2)受丰厚利润的刺激。
(3)受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1)时间:。
(2)地区:在。
(3)阶层:一些官僚、和商人。
3.著名企业(1)上海的。
(2)广东南海的。
(3)天津的等。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生产方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利川市第五中学_一_年级历史_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第9_次教案课题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晚清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时数 4 主备课人向成龙审核人高一历史组授课时间班第周星期第节课班第周星期第节课课型新授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代化的起步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含学法指导内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学案9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晚清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教材归纳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变动之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变动之二洋务运动的出现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生产逐渐走向商品化。
)(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如《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开放通商口岸等),向中国倾销工业品、购买农产品,一卖一买,破坏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一织一耕,一要买(布),一为卖(丝、茶等),与市场发生密切之联系。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直接、根本原因);2、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3、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个体小手工业生产落后。
5、资本主义萌芽。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材料包世臣(1775-1855)《安吴四种》:“淞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淞太布市,削减大半。
”《嘉定县志》:“往者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自洋布盛行,土布日减,计其新赢,仅得往日之半。
”自主探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表现:1、“纺”与“织”分离,2、“织”与“耕”分离(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第一步:“自纺、自织”的破坏,家庭手工业由自给自足走向破产)3、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掠夺原料)(第二步:个体农业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4、劳动力的转移归纳提升“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重大标志,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催化剂。
学案14: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清单】知识点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①经济势力的入侵。
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表现(1)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出现②、③的分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使中国农产品日趋④。
3.影响:刺激了中国⑤的发展,又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轻巧识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知识点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⑥的窘境。
2.主张:“洋务派”主张,在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⑧、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5.活动(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一批⑨。
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后期为辅助军事工业,以“⑩”为旗号,兴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已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学堂。
如京师同文馆等,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6.破产: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7.影响: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⑪的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⑫作用,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8.败因: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图示巧记】洋务运动的内容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受⑬利润的刺激和⑭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⑮,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代表企业:上海⑯、南海⑰、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要点识记】要点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特点?提示:(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学习目标】.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梳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________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形成猛烈冲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________”与“________”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________。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________的窘境。
(2)概况: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________。
③代表:在中央是_______,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④旗号:前期打出“_______”旗号,后期打出“_______”旗号。
(3)实践:①创办________。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________,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____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________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意义: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____的发展。
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________的瓦解,对________________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条件:①丰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诱导;③的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2)概况:①时间:;②分布:;③代表企业:、、。
【基础练习】.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百里不闻机声,”大量洋纱占据了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②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明显优势③家庭手工业受到政府抑制④增加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主备人:吴宝国审核:高一历史教研组使用日期:2012-3 年级:高一
【课标解读】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掌握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
2、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主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学习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知识梳理】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解体的原因及过程:(课本40业第一段、第二段)
洋纱输入“纺”与“织”分离
列倾销商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并非男耕女织
强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侵逐渐解体略掠夺原料:列强收购农副产品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并非自给自足
2、解体的影响(课本40业第二段):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课本40——41页)
1、洋务运动的概况(40页最后一段)
背景: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底
代表人物:奕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主张: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结果: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2、主要活动:(课本41页第一段、第二段)
(1)19世纪60年代,打着“自强”旗号创办军用企业;
(2)19世纪70年代,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企业;
(3)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水师;(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开中国教育之先河。
3、代表企业:(课本41页第一段)
创办者企业名称特点性质
军用企业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机器生产,产品分给军队使用,不投放市场,采用封建管理方式,是官办 封建性质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企业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机器生产,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开平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4、洋务运动的影响:(课本41页第三段)
课堂辩论: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原理:
A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评价
B 辩证法原理
C 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 (1)意义:
①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对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2)局限性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植根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之上必然失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课本42页)
1、产生的原因:(课本42页第一段): 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 ③外商利润的刺激 ④地主、商人爱国心的驱使
2、概况 (课本42页第二段)
(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合作探究】
探究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第一目相关知识,分析归纳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一:
鸦片战争洋货大量涌入
1、思考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传统经济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2、材料2说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三: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3、材料3说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1843年1860年增长
生丝1400担69000担48倍
茶叶13万担153担11倍
4、材料4说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探究二:
材料一:中国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1、根据两则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及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两人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危机?结合课文归纳洋务派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1)解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实践: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3、俾斯麦所言“归而行之”与“购而用之”,分别指中日两国的什么重大事件?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4、从俾斯麦的介绍来看,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日本侧重于制度和文教,中国侧重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
5、俾斯麦预言“三十年后”的强弱之分在哪一个历史事件中得到体现?俾斯麦为何能做这一预见?
(1)体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洋务运动重在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触动和改变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无法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探究三:探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材料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鸦片战争后到1894年,外国在中国的制造业约有80家,投资额约合2791万元,航运企业共21家,投资额约合2643万元。
两项合计5433万元。
材料2: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
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有了这些洋玩意就可以富国强民了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