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和汽化 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e04d2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3.png)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改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师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体验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尊重和信任。
3.学生能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汽化和液化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在作业小结环节,注重及时反馈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分享自己的作业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1d14d2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b.png)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能够描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热情况,能够运用吸放热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演示和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放热情况。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思维能力。
2.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3.3汽化与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3.3汽化与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51892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c.png)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例如,在讲解蒸发和沸腾时,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讨论实验现象。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同时,我会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你们是如何观察到蒸发和沸腾的现象的?”等,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我会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其次,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关注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壶中的水蒸发、夏天空调中的冷凝水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状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汽化与液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出汽化与液化的特点和条件。然后,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操作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6371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8.png)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afaa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d.png)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2《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
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
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课程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关蒸发概念,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FLASH动画、幻灯片。
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42589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a.png)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感。
4.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的蒸发冷却、热水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评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天喝冷饮时杯子外壁出现的滴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通过示例和图片解释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及其区别。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4949a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6.png)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23331b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2.png)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如“你觉得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何?你的同伴是如何评价你的?”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为什么说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的方法有哪些?”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规律。如“观察实验现象,汽化和液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鼓励他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的过程。”
在教学案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水烧开时的蒸汽、夏天冰棍的融化等,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7d41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3.png)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雨后的彩虹、冰棒的冷却、冰箱的制冷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感受到物理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现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总结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以及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3.强调汽化和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物理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醒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雨后的彩虹、冰棒的冷却、冰箱的制冷等。
4.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雨后的彩虹、冰棒的冷却、冰箱的制冷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bcbc0276a20029bc642d08.png)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篇一:《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二:《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师: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2.沸腾学生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3.蒸发让学生对比沸腾特点得出: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探究,现猜想,后实验验证——强调控制变量法)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五、板书设计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与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与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6e15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5.png)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开始了对汽化与液化的讲授。我首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片,为学生解释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让他们能够形象地理解这两个物理过程。然后,我详细讲解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包括蒸发和凝结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耐心辅导,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同时,我还注重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选择了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热水壶烧水。我拿出一个正在加热的热水壶,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会逐渐减少,而水壶里的温度却越来越高?这个现象与汽化和液化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生活实例的导入,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bcbc0276a20029bc642d08.png)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篇一:《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二:《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师: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2.沸腾学生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3.蒸发让学生对比沸腾特点得出: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探究,现猜想,后实验验证——强调控制变量法)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五、板书设计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16008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0c.png)
4.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也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评估和反馈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生自我反思: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课程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有进步,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2.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4.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汽化和液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868c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1d.png)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因素。
2.让学生回顾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及其作用。
3.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汽化和液化的关键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热水沸腾和冷凝水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通过动画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
3.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观察热水沸腾的过程,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汽化的影响因素。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
2.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他们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如观察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思考如何应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6ac1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a.png)
中学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案例【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的认识兴趣。
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
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片面*和干扰*障碍。
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汽化和液化案例(共5篇)
![汽化和液化案例(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22c6c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f.png)
汽化和液化案例(共5篇)第一篇:汽化和液化案例汽化和液化於亚萍菱湖一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蒸发和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实验与发现1、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2、把塑料袋中的酒精倒在地上问学生闻到了什么没有?为什么?请学生回答。
请学生总结,并的出结论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从而引入课题——汽化与液化二、新课讲解(一)蒸发请学生举生活中有关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例子。
(水洒在桌子上会变干、湿头发会变干、湿衣服会变干……)问:夏天把水洒在桌子上水会干,春天和秋天呢?冬天呢?学生回答:会。
问:这种汽化现象对温度有限制吗?答:没有。
结论:我们把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质疑:蒸发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平时是怎么样晾衣服的?怎么样才会使得衣服早点干?学生回答:晾在衣架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底下,在洗衣机里甩干。
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8d166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e.png)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炎炎夏日的午后,室内空调吹出的是冷风,而室外太阳炙烤下的地面却热浪滚滚。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汽化和液化。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部分,我首先明确了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并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接着,我详细阐述了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两个过程。
1.实验探究:学生将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从而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共同分析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规律。
3.问题解决:学生将针对生活中的热现象,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释和解决方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3节+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第3节汽化和液化”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案例适用于初中物理学科,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
案例中,我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在实验中,学生们发现水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产生蒸汽,从而实现从液态到气态的汽化过程。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汽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使他们对汽化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知识层面,学生应能描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解释相关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点:
汽化和液化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3.3优秀教学案例
![汽化和液化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3.3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609b35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2.png)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化和液化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化和液化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根据作业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共性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汽化和液化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3.3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汽化和液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热量和能量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重要内容。汽化和液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结合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验技能为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汽化和液化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化和汽化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兴趣和对相
关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的难点:
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和液体沸腾时温度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教学的重点:蒸发的特点和蒸发吸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以及通过实验总结出沸腾的现象和沸腾的特点。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有物质存在三种状态的知识,知道物体升高温度要吸热,日常生活中见过一些汽化和液化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在技能方面,已会初步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液体温度;上节课后练习中初步接触过图像的绘制方法。
2、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关系:是一个上位、下位的关系;新学知识中的汽化和液化是并列的关系。
3、学习目标的类型与先决条件: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第1、2、3条目标是陈述性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第2条是程序性目标。
在掌握好陈述性目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理解和实现程序性目标。
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
会用实验方法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会用压缩体积和降低气体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教学器材
塑料袋1个,热水,细绳,、锥形瓶、表面皿、冰块若干、乙醚、针筒、电脑课件、分组实验: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橡皮塞、铁架台、火柴各24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电脑模拟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提出问题:夏天凉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想想做做:将一透明的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子把袋口扎紧,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会看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呢?引入课题“二汽化和液化”应尽量指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塑料袋的大小变化,以及袋的侧壁上有变化。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问题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教师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指出汽化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蒸发,另一种是沸腾。
板书:液化、汽化的定义以及汽化两种方式。
二、观察蒸发现象,了解蒸发
特点活动1:找两位学生上讲台,在其手背上涂一些酒精,引导学生观察手背上酒精的变化,并交流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什么感觉?活动2:把温度计放在投影仪下,在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个“活动”的共同点是酒精都是由液态变气态,酒精的这种状态的变化,物理上称“蒸发”。
那么,温度计示数变化又说明什么?结论:蒸发要从周围物体吸热。
生活中的蒸发,引导学生汇报生活中还有哪些蒸发现象,并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提问:同学们在家烧过开水吗?见过水的沸腾吗?那么,水在沸腾时有何特征?下面我们来探究以下水在沸腾的特点三、探究沸腾的特点,区分与蒸发异同提问:要探究水沸腾,你认为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教师帮助补充铁架台等器材。
提问:把水加热开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缩短水烧开的时间,有什么改进方法?活动:分组探究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特征。
要求:1、按照右图安装实验器材,学生提醒学生加热过程中注意安全。
2、加热温水,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描述的点: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水加热发生现象的剧烈程度)交流自己的体验汇报观察结果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关蒸发现象的经验和体会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用温水注意观察现象初步感知液化和汽化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交流能力提高可视度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能力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交流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关注,并思考其中蕴涵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会进行实验方案的改进和修正确定观察的重点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1、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注意随时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直至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
2、注意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同时,根据探究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在右图表格中描绘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3、小组讨论交流,年、描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4、围绕图线进行小组讨论:(1)沸腾前,对水加热,水温度如何变化?(2)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度如何变化?发生的程度如何?(3)停止加热,水温度又如何变化?此时水能否沸腾?(4)水沸腾时从液态变成什么状态?是否要继续吸热?小结并板书: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在标准气压下的沸点是100℃。
引导学生观察沸点表,并形成在标准气压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的认识。
液体沸腾时,从液态变成气态,并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知道人们利用水沸腾的产生的量的蒸汽制造蒸汽轮机。
7、思考并回答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要求简单描述,不要求全部答出,教师补充)分工合作,随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时间/min012……
温度/℃90
思考:水沸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围绕问题小组展开讨论查阅沸点表,比较不同液体沸点阅读相关材料蒸发沸腾
相同点
不同点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学会交流与评估探究过程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和汇报形成基本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STS意识学会比较和区分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探究液化现象,了解液化方法1、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雨水来自江海湖泊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那么,气态的水是如何变成液态的水的呢?2、探究活动:模拟雨的
形成如右图示,将锥形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个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内放入适量的冰块。
看一看:瓶口的附近是否出现什么?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并思考: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3、液化的两种方法(1)教师引导:与雨滴的形成一样,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看来,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提问:液体蒸发时会吸热,那么,气体液化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呢?活动:如右图示,用电脑模拟加热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球形烧瓶内水沸腾时,水蒸气进入水槽中的试管,水槽中的温度计示数变化?得出结论是:液体液化时会放热。
(2)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发生液化,生活中还有其他方法吗?活动:如右图示:在投影仪下,用注射器吸少量的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用手握住针筒一会,再向外拉活塞,当看不见乙醚液体时,开始用力向里推活塞,注意观察针筒壁上出现什么?实验说明要使气体液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事例?小结并板书: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分别是降低气体温度、压缩气体体积。
积极思考结论: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时,会变成液态的小水滴。
形成雨滴的条件是水蒸气遇到低温物体。
出现液态的乙醚小液滴压缩气体体积煤气罐存储煤气、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
引起认知冲突与矛盾模拟雨的形成,化抽象为形象实验缩短授课时间,提高实验可视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学到了什么?效果测试,反馈矫正,布置作业。
自主测试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