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合集下载

70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70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宋辽和战 宋夏和战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
宋夏和议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时期的两个少数民族 ——契丹族与党项族。
2、梳理辽与北宋的关系。
3、梳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民族政权并立

西夏
北宋
北宋、辽、西夏政权表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10世纪初 960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东京
赵匡胤 (今开封)
11世纪前期 元昊
(2)澶渊之盟
材料一: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 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 是两国不交兵一百二十年。
影响?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 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 “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 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澶渊之盟
评价?
材料: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 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 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 现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 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 双方都是划算的。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 藏
知识小结

、 西 夏
两个民族 崭露头角





立 战争与和平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二、战争与和平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8/3/24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 丹 ( 辽 建立时间: 十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十一世纪初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夏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2018/3/24
北 宋
二、党项族
西夏铜牌
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
2018/3/24
西夏买牛契约
课堂小测验
契丹族 十世纪初 元昊 上京
党项族
960年
阿保机
开封
北宋
十一世纪前期
赵匡胤
兴庆
2018/3/24
2018/3/24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 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 十六州。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2018/3/24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儿皇帝” 幽云十六州是唐宋时期的 幽州和云州等十六州的总 称。五代中期,辽太祖耶 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建立后 晋,作为条件。45岁的石 敬瑭向34岁的耶律德光割 地、称臣、称子,自称“儿 皇帝”,同时割让幽云十六 州给契丹。
2018/3/24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8/3/24
史事链接
宋朝建立时,五代 十国的分裂局面已 经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 者依照先南后北的 同一方针,陆续消 灭了南方的割据势 力,结束了分裂局 面。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 宋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2018/3/24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不 断 向元 北昊 宋称 边帝 境后 大, 举西 进夏 攻军 。队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 带铜面具,所向披靡,屡著战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960 年
北宋建立
1004 年
澶渊之盟
和是主流
1125 年
金灭辽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和,蕃平汉交人往户1休2养1年生息,人
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唐 朝的建 立
历史解释
“西夏”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
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1]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2-3]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 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宋辽澶渊之盟的影响、评价(积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 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宋夏和约的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和约签订的影响: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宋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 。 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约订立的影响:积极影响:使双方边境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宋给 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赋税负担。
侯课背诵·北宋政治
wenguzhixin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行政:在中央,分化 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③财政: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防止武将专权。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2)重视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积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45张PPT)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45张PPT)
吴天墀(1913—2004)
《西夏史稿》
敦煌西夏壁画




西夏琉璃瓦当
石 雕 人 头 像
位于银川西部、贺兰 山东麓。存帝陵九座,陪 葬墓二百零八座。
谈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 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 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 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探史明理
2.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 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 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 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 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 万两,绢二十万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史·营卫志序》
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发现时未经盗

契丹贵族只有耶律、萧两大姓氏,形成两大通婚集团, 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权所仅见。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
较早创制的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是一
字 《 宣
种拼音文字,可 以用为数较少的

“原字”拼出无

数的新字、词。

历史第7课知识点梳理

历史第7课知识点梳理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
1、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史称西夏。

3、元昊的治国措施:
(1)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业;
(3)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澶渊之战
(1)时间:宋真宗时(2)交战双方:辽北宋
(3)地点:澶州(古称澶渊)(4)关键人物:寇准宋真宗
(5)战争结果: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2、“澶渊之盟”
(1)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影响: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评价: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议和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宋夏议和促进了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但也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谈史明理(理解)
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因此,我们要平等的对待各个民族,友好相处……。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①积极: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②消极:
和议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赋税负担, 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检测提升
B 1、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朱温
8、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搜集了“契丹的兴起”“党项族建西夏
D ”“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贵羊贱猪”成为社会饮食风尚, 羊肉地位突出。到神宗时期,宫廷每年食用 羊内高达四十三万斤之多。北宋东京市场上 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有“旋煎羊”“批切羊 头”、“软羊”等数种。
——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研究》
问题思考:北宋吃的 羊肉从哪里来?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游 牧民族。9世纪后期 ,契丹已经有了先进 的农耕、冶铁和纺织 等产业,开始建筑房 屋、城邑。
西夏政权信息:
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大夏皇帝) 民族:党项族 国号:西夏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李元昊
1003—1048年
西夏王陵 元昊
李元昊在全国上下实施剃发令、造西夏文字、 修宫室、迁新都、建官制、定兵制等一系列变 革。在政治体制上,模仿宋朝官制模式设立军 政管理组织。
西夏货币
“辽”抑或“宋”?
材料11:(宋辽之间)每年贸易总值,仅河北地区,就逼近百五十万贯,对宋 来说,每年可以获得四十余万的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收益,大致可以补偿宋在岁 币上所受的损失......

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西夏的建立: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 夏皇帝,定都 兴庆府,史称西夏。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
月7日-1048年1月19日),又 名赵元昊,小字嵬埋,出身党 项拓跋氏,即皇帝位后,放弃 唐朝赐姓李与宋朝赐姓赵,改 姓嵬名氏,更名曩霄,是西夏 开国皇帝(1038年11月10日- 1048年1月19日在位)。
⑶影响:增加百姓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 保持了很长时间和平局面,利于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宋真宗赵恒(968 年12月23日-1022 年3月23日),宋朝 第三位皇帝,宋太
宗第三子
寇准(961-1023) 北宋政治家﹑诗人, 汉族。字平仲。华 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人。
澶渊之盟示 意图
辽中京大明塔遗址
C
6.《三字经》里写道:“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 这里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机 B.元昊 C.阿史上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 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德光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兀术
C
8.下列选项与辽、西夏和北宋对峙局面符合的是( )
西夏
西夏
西夏
西夏王陵
西夏文契约 武威市西夏
博物馆
西夏货币
西夏“敕燃马 牌”意思是“敕 令驿马昼夜
疾驰”
2.辽与北宋的和战
⑴. 战: 宋真宗时,辽军攻宋至澶州,寇准力主真宗 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澶州之战”)。
⑵.和: 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向北宋称兄,辽朝退兵, 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答: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 打败辽军,是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 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 要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和平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的示意图是( C )
金辽 北宋
北宋
西 夏

西 夏

北宋

西北 夏宋
A
B
C
D
8、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说明了( D )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③汉、契 丹、党项族矛盾不可调和④中原政权和少数 民族的战争不断,但交流发展并未停止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 C ()
3、A.宋市与舶辽使、宋与B西.夏宣订政立院和议C后.,榷对场双方D产.生十的三主行要影 响是( A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4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B)
➢ 资料三:辽圣宗时萧太后(萧绰)倚重汉官韩德让 ,与北宋结好,”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元昊任 用汉人为官,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管制,兵制,法律 ,并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辽、西夏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辽和西夏还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重视儒学、铸造货币、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识图、材料题
1.(1)请你填出图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辽、北宋、西夏并立,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2)图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
价一下这一途径。 (政权的并立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对这种实现和
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对宋和对国 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开封,宋军打退辽军之后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州)之战
宋真宗
时间: 1004年(宋真宗)
交战双方:
攻方: 辽 守方: 北宋
澶州
交战地点: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关键人物: 宋真宗
东京
寇准
战争结果: 宋打退辽军,辽宋议和, 签订“澶渊之盟” (1005),辽撤军, 宋给辽岁币。
契丹货币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崛起 1.生活区域: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
2.民族历史:原属西羌族的一支 3.唐朝时期: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4.时间:11世纪前期(1038年)
5.建立者:元昊(拓跋氏)(大夏皇帝)
6.民族:党项族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 地理燕位云置十:六大州致,相即当今于北今京北、京天、津天全津境及,河以北及、河山北西北北部部地一区带、。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 瑭军约事为地父位子:。对石于敬北瑭宋按来照说契,丹是的重要要求的把天燕然云屏十障六,州对割于让契给丹契来丹说,,使占得领辽它国则的占疆据域了扩对展中到原长 城地沿区线的。战燕略云主十动六权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崛起
9.治国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 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 ,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预习导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预习导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教材中关于契丹和西夏部分文物的相应信息。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辽建立的相关知识。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学习任务二】耶律阿保机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学习任务三】梳理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学习任务四】元昊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学习任务五】澶渊之战,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学习任务六】怎样评价澶渊之盟?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4集《澶渊之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影响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 之中。 2.宋夏议和 (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历史解释
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1)战: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对辽、 西夏来说是进攻、掠夺,对北宋来说是自卫、防御。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 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和: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虽然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 沉重负担,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11.(2022百色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 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C)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答案:澶渊之盟。以经济损失换取和平。
材料三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金]刘迎
[探究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带来的客观历史影响。
答案:促进了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 [探究4]概括图中A与B政权、C与B政权订立的两个和约的共同点。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标导航
1.知道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 者、民族、都城。(重点) 2.了解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重点) 3.结合辽宋议和和宋夏议和,认识民族友好交往是 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话题NO.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目标: 1、了解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2、了解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辽太祖。
契丹文字 契 丹 货 币
契丹鸡冠壶
契丹国建立后,发展生产、创 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辽的扩张: 辽太宗时,辽取得了 幽云十六州 (P36“相关史事”), 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山川之险与长城防线(图册P17)。从此, 与中原政权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辽、宋关系友好。
辽宋战和
战:
宋太宗时,向辽 多次发动战争,意图 夺回“幽云十六州”, 但以失败告终,只好 采取防御政策。 和: 澶渊之盟
1、都是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 2、都建立了政权 3、都是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响
4、与北宋的关系时战时和
一、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1、辽的兴起: 916年 2、与北宋的关系: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辽太祖
宋真宗
辽攻宋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二、西夏的兴起,及其北宋的关系:
1、西夏的兴起: 1038年
2、与北宋的关系: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西夏攻宋→宋夏议和
1、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 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 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 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之盟 时间: 1004年 人物: 宋真宗、寇准 地点: 澶州城
结果: 澶渊之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澶渊之 盟内容:
内容:辽 澶州 撤兵,北 宋每年送 给辽岁币 银10万两、 东京 绢20万匹。 宋真宗
寇准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 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 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 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 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 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 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 地区生产得到发展,双方还通过“榷 场”进行贸易。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阿保机治国措施: 阿保机建 国后,发 展生产, 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 位于内蒙古宁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城的辽大明塔 契丹鸡冠壶 增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的兴起和西夏的建立 时间: 11世纪前期(1038年) 民族: 党项族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 争是侵略战争吗?
答: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
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北宋 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 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民 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北宋 西夏
4.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 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 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银川)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元昊治国措施:
元昊仿效唐宋制 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并 鼓励垦荒,发展 农牧经济,还创 立了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西夏铜牌
西夏买牛契约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占领幽云十六州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 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 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 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916年 960年 1038年
阿保机 上京 赵匡胤 东京
பைடு நூலகம்
元昊
兴庆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 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 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澶渊之盟是下列那两 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宋朝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建立事件: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国名: 契丹(辽)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民族: 契丹 时间: 916年(10世纪初) 定都: 上京临潢府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战:西夏与北宋多次进行战争 和:1044年,西夏与宋订立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思考:
议和后有何影响?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 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 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