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72)03
2泻下剂
![2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cacfc09602d276a201292e16.png)
使用要点
肾虚便秘—老年、肾虚、无热
《 伤 寒 论 》
十 枣 汤
大戟
甘遂
芫 花
· 十枣汤 ·
主治:水饮壅盛之证
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心下痞硬, 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苔白滑,脉沉弦。
水肿:一身悉肿,尤以下半身为重,腹胀喘满,
二便不利,脉沉实。
【病机与证候分析】
饮停胸胁 上扰清阳
温下剂
组 成
[功用] 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
[主治]
阳 虚 寒 积 失温 寒积内结(脾阳不足,寒积中阻) 阻滞
便秘腹痛
绕脐不止 苔白脉沉迟 手足欠温 口淡不渴 不布 不通
脾气 下陷 久痢 赤白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
(积、痛、寒)
温补脾阳
攻下冷积
附子、大黄
干姜、人参、甘草
四逆汤+人参、大黄
方义
干姜
(臣)
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
应权衡表证与里施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
攻里,或表里双解。若兼血证、虫积、痰浊等 则宜配合活血、祛淤。驱虫、化痰之法。
注意:
2、别虚实: 3、中病即止:泻下剂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 慎勿过剂。 4、禁慎范围: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 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 补益扶正之品。 5、注意忌口: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 油腻或不易消化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6、煎服法
配伍意义
附子:辛温大热,温里助阳散寒,祛寒止痛。 大黄:性味苦寒,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 大黄与附子相配、寒温同用,以奏温下之功,共为君 药。 细辛:辛温宣通,温经散寒,通痹止痛;助附子以 温散脏腑之积冷,用以为佐。 两者同用,辛热力较大,散寒作用颇强,是仲景治疗 寒邪内伏阴分的药对,互相协同,增强祛寒效力。
4泻下剂【执业药师 精品资源】
![4泻下剂【执业药师 精品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091e1eb70975f46527d3e1e2.png)
第四章泻下剂凡以通导大便,治疗里实所致的各种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泻下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通便之功,兼有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适用于肠胃积滞、实热壅盛、肠燥津亏或肾虚津亏、水饮停聚等引发的病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寒下通便剂、润肠通便剂、峻下通便剂、通腑降浊剂等四类。
其中:寒下通便剂主要具有泻下、清热作用,主治邪热蕴结于肠胃所致的大便秘结,症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腹胀纳呆、口干口苦、牙龈肿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
润肠通便剂主要具有润肠通便作用,主治肠燥津亏或年老体虚所致的大便秘结,症见大便干结难下、兼见口渴咽干、口唇干燥、身热、心烦、腹胀满、小便短赤,或兼见面色咣白、周身倦怠,舌红苔黄、或舌红少津、或舌淡苔少、脉滑数或细数。
峻下通便剂主要具有攻逐水饮作用,主治肺、脾、肾等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的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症见蓄水腹胀、四肢浮肿、胸腹胀满、饮停喘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淡红或边红、苔白滑或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通腑降浊剂主要具有通腑降浊、活血化瘀作用,主治脾肾亏损,湿浊内停,瘀血阻滞所致的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腻、脉弱或弦。
临证须根据各类及各成药的功效与主治,辨证合理选用。
本类中成药大多苦寒降泄,能伤正气及脾胃,或有滑胎之弊,故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慎用或禁用。
_、寒下剂通便宁片【药物组成】番泻叶干膏粉、牵牛子、砂仁、白豆蔻。
【功能】宽中理气,泻下通便。
1【主治】肠胃实热积滞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腹胀纳呆、口干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方义简释】方中番泻叶干膏粉是番泻叶的加工品,性能功效与番泻叶相同。
其苦寒清泻, 甘黏滑润,善清泄实热、泻下导滞,治热结便秘,故为君药。
牵牛子苦寒降泄,善泻下清热、消积导滞, 以助君药清泄肠胃湿热积滞,故为臣药。
砂仁、白豆蔻辛香温散,均善化湿、行气、温中。
泻下剂
![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60f6cb01c281e53a5802ffc1.png)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枳实(12克)、厚朴(24克)芒硝(9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
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
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
“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
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
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功用:清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调胃承气汤: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瓤,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泻下剂
![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4b67bb57312b3169a451a4bf.png)
方解
麻子仁丸
*君:火麻仁 — 滋脾润燥,滑肠通便。
* 臣:杏仁 — 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 — 养阴以助润下; · 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 佐:大黄 — 通便泄热以除燥结之屎。 枳实 下气破气,行滞消胀, 厚朴 助黄、麻以降泄通便。 * 使(兼):蜂蜜 — 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方证分析
大承气汤
本方证由于伤寒之邪传入阳明之腑,入里化
热,或温病热入中焦,邪热与肠中燥屎相结,
壅结肠中,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不通,频
传矢气,脘腹痞满而硬,腹痛拒按;阳明之经
气旺于申、酉之时,腑热蒸腾,上扰神明,故
日晡潮热,甚则神昏谵语;四肢禀气郁阳明,
阳明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大承气汤 方证分 析 至于热结旁流,自利清水,乃腑热炽盛,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大黄牡丹汤
功用
泻热破瘀 ,消肿散结
主治
大黄牡丹汤
【病证】肠痈初起。 湿热郁蒸:热 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肠痈初起 结于肠中 气血凝聚:瘀 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 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 甚则局部肿痞。 【病机】湿热蕴结肠中,与气血搏结,气血凝滞不畅, 瘀热壅盛,血败肉腐。
大黄牡丹汤
君: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活血祛瘀 大黄、桃仁配伍,泻热破瘀力强 臣: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与大 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辛苦微寒,凉血化瘀 佐使:冬瓜仁—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诸药合用,既可泻热破瘀,又可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反张等症。针对这种阳明实热内盛,燥屎内
泻下剂方歌
![泻下剂方歌](https://img.taocdn.com/s3/m/7866ddd75fbfc77da269b19d.png)
泻下剂方歌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革更)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二.温下剂
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四.逐水剂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中医方剂‖泻下篇
![中医方剂‖泻下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19d30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b.png)
中医方剂‖泻下篇二、泻下剂(一)泻下剂1、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据证用药量.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特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附方:(1)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据证用药量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特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亦可用之。
2、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甘草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特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3、复方大承气汤组成:厚朴大黄桃仁莱菔子枳实赤芍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特征: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4、大陷胸汤组成:大黄芒硝甘遂据证用药量功用:泄热逐水主治:结胸证特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12g附子10g细辛3g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特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2、温脾汤组成:大黄12g附子10g干姜6g党参10g甘草3g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足特征: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3、三物备急丸组成:大黄干姜巴豆据证用药量功用:攻逐寒积主治:寒实冷积特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三)润下1、麻子仁丸组成:麻仁赤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据证用药量功用:润肠通便,泄热行气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特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2、五仁丸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李仁松子仁陈皮据证轻重定量功用:润肠通便主治:津枯肠燥特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3、济川煎组成:当归15g牛膝6g大云10g泽泻6g升麻3g枳壳6g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老年肾虚特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四)逐水1、十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特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主治:(2)实水特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2、舟车丸组成: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440878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2.png)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 芒硝、甘草
功效:泻热通 便,消食导滞
主治:阳明腑 实证,热结便 秘,腹胀腹痛, 苔黄厚,脉滑
数
方解:大黄泻 热通便,芒硝 软坚润燥,甘 草调和诸药, 共奏泻热通便
之功。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 枳实、大黄、厚朴、杏 仁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 消胀
主治:肠燥便秘,腹胀 腹痛
寒热泻下剂:适用于寒热错杂, 脾胃虚弱,大便不通,腹痛腹胀 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泻下:适用于热邪内侵,脾胃 积热,大便秘结,口干口臭等症 状。
寒热泻下剂的注意事项:使用寒 热泻下剂时,要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药物。
03
泻下剂的禁忌症
孕妇禁用
泻下剂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孕妇应避免使用泻下剂,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产后及月经期妇女慎用
产后妇女: 产后身体 虚弱,不 宜使用泻 下剂
月经期妇 女:月经 期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月经 不调、痛 经等问题
孕妇:孕 妇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流产、 早产等问 题
老年人: 老年人体 质较弱, 使用泻下 剂可能导 致脱水、 电解质紊 乱等问题
儿童:儿 童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腹泻、 脱水等问 题
作用机理: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泻下剂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注意用量和用法,避免过度泻下,损 伤正气。
虚证泻下
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症状:大便稀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中益气 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泻下剂_精品文档
![泻下剂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a3829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病机】肾虚精亏,肠道失以滋润
便秘。
【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方解
·济川煎 ·
君:肉苁蓉 —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臣:当归 — 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 — 补肝肾,强筋骨。 佐:泽泻 — 渗湿以泄浊;
枳壳 — 下气宽肠以助通便; 升麻 — 宣以升清阳。 * 三药降泄浊气而升清阳,以助通便。 * 配伍要点: · 肉苁蓉 + 当归; · 肉苁蓉的作用特点。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
.
运用-续
·大承气汤 ·
3.现代用治: · 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 炎 等疾病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
4.名词术语解释: · 急下存阴 · 釜底抽薪 · 通因通用
5. 衍化方 6. 类方比较 7.病案分析
大黄
.
·泻下剂 ·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下剂 ·
主治
·十枣汤 ·
1.悬饮证。 上迫于肺 — 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
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胸胁牵引作痛, 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 心下痞硬;
犯胃,胃气上逆 — 干呕; 上扰清阳 — 头痛目眩; 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 · 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
麻 子 仁 丸 (《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二升
枳实炙,半斤
厚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蜂蜜
【用法】
.
·泻下剂 ·
命名
• 成无己曰:“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 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 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气脾为约。”方中以麻子仁润肠通 便为主药,且服用中制以丸剂,故名脾约麻仁丸,或名麻 子仁丸。”
泻下剂的介绍
![泻下剂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ceaee3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8.png)
君 杏仁—滋肠燥,降肺气而利大肠
臣 桃仁—润燥滑肠,以助杏仁之力
润
柏子仁—性多润滑,润肺治燥,治虚秘
肠 佐 郁李仁—质润性降,润滑肠道
通
专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便
松子仁—润五脏,治虚秘
佐 陈皮—理气行滞,使气形则大肠得以运化
使 蜂蜜—助润下之功
济川煎 《景岳全书》
肾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肾虚津亏,开合
大陷胸汤《伤寒论》
心下痞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 水热互结
水 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气不得通
邪
热
热 日哺小有潮热—邪热误陷波及阳明,未达到腑实 与
水
结 短气烦躁—邪热扰及胸膈
饮
胸 舌上燥而渴 邪热在胸,水饮
结 于
证 大便秘结 互结津液不能敷布
胸 中
脉沉紧按之有力—邪盛于里而正不虚
君 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便秘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
冷
或喜食生冷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 脾
积 腹痛 —寒主收引主痛
阳 不
便 秘 证
或久痢不止 —寒湿久留,冷积不化,损伤肠络
足 冷
手足不温 —脾阳不足不能达于四末
积 内
停
脉沉弦 —阳虚有寒,冷积内停之体征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 君 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
泻 热
臣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助大黄破积散结,通腑泻热
逐 水
佐 甘遂—苦寒尤善峻下泻水逐饮并能泄热散结
与硝黄伍用以逐水泻实热,使结于胸中之水
热从二便而去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寒 胁下偏痛—虚寒之气上逆 积 发热—寒实内结肠胃,阳气内郁 腹 腹痛便秘—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 痛 手足不温或厥逆—阳虚有寒不能达于四末 证 苔白腻,脉弦紧—寒实内结之体征
泻下剂2
![泻下剂2](https://img.taocdn.com/s3/m/50b3abfde53a580217fcfe2e.png)
概述
一、定义: 1、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2、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 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
3、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二、立法依据: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 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三、分类
1、寒下——热结——大承气汤等 2、温下——寒结——温脾汤等 3、润下——燥结——麻子仁丸等 4、逐水——水结——十枣汤 5、攻补兼施——正虚邪实——黄龙汤
四、使用注意:
1.泻下剂不可多服、久服,否则易耗伤胃气。 2.年老体弱、经期、孕妇、产后、病后慎用泻
下剂。 3.里实内结易阻碍气机,故泻下剂常配理气、
行气药。 4.表证未解,里实以成,应先解表,后攻里,
或表里同治。 5.忌食油腻。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
•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 类及使用注意。温脾汤、济川煎、黄龙汤。 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黄 附子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苦寒通降,泻热便 荡涤胃肠湿热积滞
臣——芒硝
咸寒润降,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以除燥坚
泻其“实” 润其“燥”
佐
厚朴(重用):下气除满——除其“满” 枳实:行气消痞——消其“痞”
大承气汤
【配伍特点】
咸寒共投,通因通用 。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 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 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 要点。
附方 1、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 功用: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 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中医常用方剂-36种泻下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中医常用方剂-36种泻下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00350f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8.png)
风痰,热痰、湿痰、食积痰,及痰饮、流注、痰毒等。
苍术、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各二两(60g),白术、芫花、大戟、大黄、葶苈、黄柏、黄芩、黄连、栀子、枳实、陈皮、青皮、香附、灵脂各一两(30g),连翘、桔梗、薄荷、白芷、赤苓、川芎、当归、前胡、郁金、瓜蒌、槟榔、灵仙、羌活、防风、苏子、皂角、明矾、白芥子、萝卜子、僵蚕、全蝎、木鳖仁、延胡、细辛、菖蒲、雄黄各七钱(21g),白附子、草乌、木香、官桂、黑丑、吴萸、巴仁、红花、干姜、厚朴、轻粉、炮甲(研)各四钱(12g),姜汁、竹沥各一碗,牛胶(或加党参犀角)一两(30g)。
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11
泻下剂
寒下剂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0
泻下剂
逐水剂
舟车丸
逐水行气
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胀而坚,大小便秘,舌苔白滑腻,脉沉数有力。
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
桃仁、羌活、大黄、当归、火麻仁。
宜空腹口服
《奇效良方》
29
泻下剂
润下剂
芍药汤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泻下剂》PPT课件
![《泻下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113922700abb68a982fbf7.png)
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 温 下
泻下剂
大黄附子汤 Ⅱ类
《金匮要略》
温下剂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发热,手足厥冷 证
寒实佐证—— 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
附大细
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温脾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 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温脾汤
第三节 润 下
泻下剂
麻子仁丸 Ⅱ类
《伤寒论》
润下剂
病机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甘草
阳明腑实
气血不足
黄龙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攻补兼施的代表方,又是治疗阳
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
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 黑,脉虚为辨证要点。
黄龙汤
阴肾 津阳 不虚 足衰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 脉沉迟。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济川煎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解
肉当牛枳泽升
苁
麻
(
蓉
归
膝
壳
泻
炒 )
君
臣
佐
济川煎
配伍特点 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济川煎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
泻下剂
![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09f47ce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d.png)
分类
一、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二、温下 温脾汤 三、润下 麻子仁丸。济川煎 四、逐水 十枣汤 五、攻补兼施 黄龙汤
谢谢观看
泻下剂
化学物质
目录
01 简介
03 使用注意事项
02 分类和适应证 04 分类
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排除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可以泻下里实证的一类方剂。 主要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脘腹胀痛,或脏腑有寒凝积滞,或水饮内停引起的严重水肿,胸腹积水体质壮实 者,或虚、实便秘。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剂(见下表)。
简介
泻下剂用治里实证,若表邪未解,里实已成,须表里双解。泻下剂除润下外,性均峻烈,故孕妇、妇女经期 禁用 ;年老体弱、产后、病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失血脱水者慎用。另外,泻下剂易伤胃气,有效即止,均勿过剂。
分类和适应证
便秘系实邪停留大肠,腑气不通,浊气不降,使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并见脘腹痞满胀痛,不思饮食,舌苔 厚等属里实证。里实便秘多因热结、寒凝、津亏等引起,故泻下剂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3类,分别适用 于热结便秘里实证、寒积便秘里实证、阴伤津亏血虚肠燥便秘证。
使用注意事项
泻下剂专治里实便秘。若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可用泻下剂;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要权衡轻重, 或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较峻烈,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故年老体 弱、孕妇、产后、久病体虚、津伤阴亏、血虚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 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泻下剂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加大剂 量煎成汤剂服用;若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成丸剂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和不易消 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泻下剂
![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bd9b83d1d15abe23482f4d21.png)
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大黄四两(12g)厚朴半斤(24g)枳实(5g)芒硝(8g)1、主治:阳明腑实证(邪热和肠中糟粕互搏形成燥屎,邪热蕴结胃肠腑气不通)邪热与燥屎互结成实大便秘结伤寒邪气热结胃肠证脘腹痞满,胀痛拒按化热内传气机壅滞胃肠热结伤津口燥咽干,苔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病机:熱结阳明,热盛伤津。
3、治法:泻下泄热(急下存阴),行气消积。
4、方解:君:大黄——泄热通便,善治热结便秘。
(泻下)臣:芒硝——泄热、润燥、软坚、泻下通便。
是治疗里热燥结的要药。
(大黄芒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佐: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降气)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满。
是消胀除满之要药(枳实厚朴相配,助大黄芒硝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5、辨证要点:大便便秘,腹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口燥咽干、舌红苔黄或燥,脉迟或实。
温脾汤附子(8g)干姜(6g)人参(6g)大黄(12g)甘草(6g)1、主治: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便秘证。
2、病机:脾阳不足,寒积内结(胃肠)。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阴寒内盛积滞不行)3、方解:君:附子——温壮脾阳大黄——泻下攻积臣:干姜——温中散寒佐:人参——补脾益气使:甘草——和中调药4、辨证要点:大便不通,腹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第三节润下麻仁丸麻仁(48g)芍药(24g)枳实(24g)大黄(48g)厚朴(30g)杏仁(24g)1、主治:脾约证2、病机: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3、治法: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4、辨证要点:大便干硬,小便频数,口臭,舌红苔黄或腻,脉浮涩。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十枚)一、主治:1、悬饮证(胸膈之处水饮称为悬饮)上迫于肺——咳嗽、短气,甚则不得卧水饮内停犯心——心慌邪气壅盛犯胃——胃气上逆,干呕(水饮内停压迫脏腑)(壅塞亢盛)上扰清阳——头痛目炫水饮内结——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一身悉肿,以下身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https://img.taocdn.com/s3/m/a33c040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3.png)
“属统疗用攻凡
下于称里为积以
法八为实主、通
”法泻证,逐便
中下的用水、
的剂方于等泻
。剂治作热
,
、
分类
方剂
适应症 注意事项
一类
二类
三类
寒下剂 温下剂 润下剂
逐水剂 攻补兼施
剂
大承气汤、大 黄牡丹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十枣汤
济川煎
黄龙汤、增液 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黄附子汤、 三物备急丸 五仁丸
禹功散
里热积滞实证 (热结)
生姜 大枣 甘草
(佐使药)
和中益胃
人参(佐药)
益气
谢谢 和 美 仪
是 很 有
德 , 学
进 友 谊
闻 茶 、
通 过 沏
感 之 道
就 是 品
式益习,饮茶。赏
某图
。的礼美茶、
茶
一法心、赏
的
观看 出 品
种,修增茶 、
美
气滞
热结
津伤
大承气汤
实(腹痛拒按)
大黄(君药)
苦寒泻热 攻积通便
峻
助下
热 结
芒硝(臣药)
泻热通便 润燥软坚
燥(肠中燥屎)
速 泻 泻热破气 之 推荡积滞 功
满(脘腹胀满)
厚朴(君药)行气除满行 气助枳实(臣药)
下气 开痞散结
痞(胸脘闷塞压重感)
大承气汤
方剂
组成
大承气汤 硝黄枳朴
小承气汤 黄枳朴
调胃承气汤 硝黄草
共同点
泻热通便 都用大黄4两
区别
痞满燥实 (阳明腑实
重证)
痞满不燥 (阳明腑实
轻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为何能峻下热结? 难点分析】 4.为何能峻下热结?【难点分析】 为何能峻下热结 硝黄相须配伍,峻下力强。 ①硝黄相须配伍,峻下力强。 四药针对性强,针对痞满燥实。 ②四药针对性强,针对痞满燥实。
七、应用: 应用:
1、用于实热积滞热结之证,以痞、满、燥、实、 、用于实热积滞热结之证,以痞、 苔黄燥、脉沉实为使用要点。 苔黄燥、脉沉实为使用要点。 2、现代医学: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 、现代医学: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 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 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肠 梗阻、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梗阻、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3、某些热性病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惊厥, 、某些热性病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惊厥, 发狂。 发狂。
四、主治: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 发热,但热不寒, 发热,但热不寒,日晡加剧 主症 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胸痞腹满 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 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烦躁谵语 兼症 汗出 目中不了了,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归纳: 归纳: 痞 满 燥 实 自觉胸脘有痞塞压重感 脘腹胀满,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大便干燥,坚硬难下。 大便干燥,坚硬难下。 发热,腹痛拒按, 发热,腹痛拒按,便秘不通
四、应用: 应用:
1、肠痈有湿热瘀滞和寒湿瘀滞之分,本方只用于湿 、肠痈有湿热瘀滞和寒湿瘀滞之分, 热瘀滞之肠痈,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 热瘀滞之肠痈,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 苔薄黄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 苔薄黄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 2、重用大黄、冬瓜仁各30克。 、重用大黄、冬瓜仁各 克 3、注意老人、孕妇、体虚慎用。重型急性化脓性或 、注意老人、孕妇、体虚慎用。 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禁用。 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禁用。
现代医学阑尾炎有关诊断要点: 现代医学阑尾炎有关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持续性疼痛阵发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性加剧。 性加剧。 2、右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反跳痛和肌 、右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紧张。 紧张。 3、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白细胞数 、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增加, 升高。 升高。
壅盛于里之证。代表方如十枣汤。 壅盛于里之证。代表方如十枣汤。
三、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表证未解,里未成结实者,不 、治疗原则:表证未解,里未成结实者, 宜使用泻下剂。表证未解,里已成结实者,先 宜使用泻下剂。 表证未解, 里已成结实者, 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2、峻下剂伤人体正气,孕妇、产后、月 、峻下剂伤人体正气,孕妇、产后、 经期及年老体弱、病后伤津亡血慎用。 经期及年老体弱、病后伤津亡血慎用。
六、方解: 方解:
大黄 泻热通便, 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 滞 芒硝 枳实 厚朴 实(君) 燥(臣)
软坚散结,泻热润燥 软坚散结, 破结消痞导滞 行气除满散结
痞 佐——行气除痞满 行气除痞满 满
1.津伤为何不养阴? 难点分析】 1.津伤为何不养阴?【难点分析】 津伤为何不养阴 因为本方证病理中心是实热积滞, ─ 因为本方证病理中心是实热积滞, 只要泻出实热,就能保存津液, 只要泻出实热,就能保存津液,反之实热 不去,既便养津,也不足以复津。 不去,既便养津,也不足以复津。 2.体现的治法 急下存阴法、 体现的治法: 2.体现的治法: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 通因通用法。 法、通因通用法。
病机:邪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肠,灼伤津液, 病机:邪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肠,灼伤津液,影响 肠胃气机, 肠胃气机,大肠传导失职 。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苔黄燥、脉沉实。 苔黄燥、脉沉实。
2、热结旁流: 、热结旁流: 下利纯水无粪, 色青异臭, 下利纯水无粪 , 色青异臭 , 泻下痛不 减 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①症见 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烦躁谵语 苔黄燥, 苔黄燥,脉沉实或滑数 ②为何能治?因为病理机制与阳明腑实证完全 为何能治? 相同。 相同。 ③主症:便下粪水色黑异臭,腹痛拒按,苔黄 主症:便下粪水色黑异臭,腹痛拒按, 脉滑数(多见于单纯性的肠梗阻) 燥,脉滑数(多见于单纯性的肠梗阻)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热厥:因邪热郁遏阳气所致的手足厥冷, 热厥:因邪热郁遏阳气所致的手足厥冷, 必有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口舌干燥, 必有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口舌干燥, 脉沉迟有力或滑数等实热症状。 脉沉迟有力或滑数等实热症状。
痉病:咬牙龃齿,手足抽搐,项背僵直, 痉病:咬牙龃齿,手足抽搐,项背僵直, 两目上视,必兼大便秘结,脘腹胀满, 两目上视,必兼大便秘结,脘腹胀满, 苔黄燥,脉沉实。 苔黄燥,脉沉实。 发狂:精神意识不能自主的病。 发狂:精神意识不能自主的病。 注:大承气汤治这三种病乃正本清源之 源清而流自洁。 法,源清而流自洁。 治法: 五、治法:峻下热结
泻下剂概述
一 、 定义: 凡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便泻热, 定义 : 凡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 具有通便泻热 , 攻积逐水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攻积逐水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寒下药:大黄、芒硝 寒下药:大黄、 1、药物: 润下药:麻子仁、郁李仁、柏子仁 、药物: 润下药:麻子仁、郁李仁、 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 逐水药:甘遂、大戟、 2、功用 、功用(1).荡涤实热 (2).祛除寒积 (3).攻逐水饮 荡涤实热 祛除寒积 攻逐水饮 (4).润燥导滞 润燥导滞
3、润下剂 、
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具有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肠燥
津亏,大便秘结证。代表方如麻子仁丸。 津亏,大便秘结证。代表方如麻子仁丸。 4、攻补兼施剂 、 具有泻下补益作用, 具有泻下补益作用,适用于
正虚里实证。代表方如黄龙汤。 正虚里实证。代表方如黄龙汤。 5、逐水剂 、 具有攻逐水饮作用, 具有攻逐水饮作用,适用于水饮
第二节 温下剂
温脾汤
《千金备急要方》 千金备急要方》
一、组成 1.主要配伍 大黄配附子。 主要配伍: 1.主要配伍:大黄配附子。 2.用药特点 温热大于寒凉, 用药特点: 2.用药特点:温热大于寒凉,姜附归大 于硝黄总量。 于硝黄总量。
大黄五两
当归三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芒硝二两
二、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3、泻下剂易伤胃气,中病即止。 、泻下剂易伤胃气,中病即止。 4、调理脾胃,忌进油腻及不消化食物。 、调理脾胃,忌进油腻及不消化食物。 5、禁慎范围:孕妇、产后、女子经期、 5、禁慎范围:孕妇、产后、女子经期、 年老体弱、亡血者、病后伤津者。 年老体弱、亡血者、病后伤津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寒下剂
大承气汤
《伤寒论》
三、方解: 方解:
大黄 丹皮 芒硝 桃仁 冬瓜仁
泻下湿热, 泻下湿热,祛除瘀血 凉血行瘀 软坚散结,泻热导滞 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
破瘀泻热 瘀热同去( 瘀热同去(君)
共为臣
清利湿热,消痈散结为治内痈要药( 清利湿热,消痈散结为治内痈要药(佐) 痈要药
诸药合用, 攻而行之, 荡涤湿热瘀血, 诸药合用 , 攻而行之 , 荡涤湿热瘀血 , 促进肠痈 消散。 消散。
③复方大承气汤(解放后) 复方大承气汤(解放后) 组成:大承气汤加赤芍、桃仁、莱菔子、 组成:大承气汤加赤芍、桃仁、莱菔子、 厚朴24 30g的用量 24~ 的用量。 厚朴24~30g的用量。 主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的有效方。 主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的有效方。
④黄龙汤 组成: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生姜、 组成: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生姜、 甘草、大枣、桔梗(开宣肺气, 甘草、大枣、桔梗(开宣肺气,有利于 肠的传导)。 肠的传导)。 功用:泻热通便,补益气血。 功用:泻热通便,补益气血。 主治:阳明腑实兼见气血不足者( 主治:阳明腑实兼见气血不足者(又 见神疲少气,脉弦或虚)。 见神疲少气,脉弦或虚)。
九、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气虚阴亏,表证未解。 、气虚阴亏,表证未解。 2、中病即止。 、中病即止。 3、孕妇禁用。 、孕妇禁用。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大黄
芒硝
桃仁
冬瓜子
丹皮
一、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主治:肠痈初起(脓未成或脓已成而未 主治:肠痈初起( 溃之证) 溃之证)温热瘀滞。 症状:右下腹疼痛拒按, 症状: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腿屈而不 伸,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郁积,气血凝滞, 病机:湿热郁积,气血凝滞,阻于肠 中,肠络不通。 肠络不通。
3、大黄为何要酒洗? 、大黄为何要酒洗? a.古人用酒洗大黄是为了取酒能上行, 古人用酒洗大黄是为了取酒能上行, 古人用酒洗大黄是为了取酒能上行 使大黄能将上焦的热邪一齐泻出,不用 使大黄能将上焦的热邪一齐泻出, 酒制则恐上焦留邪,变生喉痹、 酒制则恐上焦留邪,变生喉痹、耳鸣目 颈肿诸疾, 赤、颈肿诸疾,酒洗后则无此弊 b.据现代研究,大黄经过酒洗或酒浸后, 据现代研究, 据现代研究 大黄经过酒洗或酒浸后, 其有效成分容易煎出,可增强泻下作用。 其有效成分容易煎出,可增强泻下作用。
八、加减方: 加减方:
①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 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 功用:轻下热结(无芒硝,三药同煎, 功用:轻下热结(无芒硝,三药同煎,用量 轻)。 主治:无燥之阳明腑实证(无频转矢气, 主治:无燥之阳明腑实证(无频转矢气,腹 痛拒按,按之坚硬)。 痛拒按,按之坚硬)。
②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 加炙甘草) 加炙甘草) 作用:缓下热结(无邪气;燥热不甚, 作用:缓下热结(无邪气;燥热不甚, 且无痞满;大黄甘草同煎, 且无痞满;大黄甘草同煎,甘草可兼制 大黄的作用)。 大黄的作用)。 主治: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证。 主治: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