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古音通假

合集下载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和上古声部关于“双声”,前人认为“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

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

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但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古代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现在却不双声或者叠韵了;现在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在古代却不是双声或者叠韵。

前边我们看过上古韵部了,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上古声部。

(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

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

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而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異文: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指古代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

室之兩旁也。

”注音:指古代的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

《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

從人分聲。

《論語》曰:‘文質份份。

’彬,古文份。

……”諧聲字:即形聲字。

《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

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

古音概说

古音概说

方言差别的存在就要求有一种共同语作为 各地的通用交际工具,当时的共同语叫 做“雅言”。“雅”是“夏”的意思, 即中原一带华夏族的语言,后来引申为 高雅的意思。《论语·述而》:“子所雅 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 严格地区分不同的谈话场合,在读经书、 参加礼仪的时候,一定用雅言,不用他 的鲁方言。雅言是高于方言之上的。
时代越早,语音变化越大。《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用现代普通话来读,首章的韵 脚“鸠、洲、逑”是同韵的,二章的前四 句的韵脚“流、求’韵母都是iou,自然 也同韵。但是二章后四句的韵脚“得、 侧”和“服”现在读来,主要元音不同, 一是e,一是u,差别很大。三章的韵脚 “采”和“友”、“芼”和“乐”,现 在读起来,不仅主要元音不同,韵尾也 不一样。
中古音 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魏晋时 期被认为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 渡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 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语音 材料比以前增加了。汉末人发明了反切, 汉语音韵学从此产生;三国时出现了韵 书。反切和韵书都是以前没有的语音材 料。
南北朝时期,语音的一个特征是韵母“繁化”, 韵部比以前分得多。中古的四声体系确立了, 有很多上古时期收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变成去声。 唐五代时期,韵母系统又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韵部减少了。实际的口语里,四声的调值有分 化,各有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高低的情况。 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往往要 借助于古音。比如史书里边记录的一些 民族或国家,后来去向不明,其名称用 字的古音就是一条寻找的线索。历史学 家考证汉代的“发羌”是后来藏族的祖 先,证据之一是“发”字的古代汉语读 音近似[pwat],跟藏族的自称[bod]很相像。

古音说略

古音说略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三、古音通假问题
(GO) (GO)
(GO)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二)上古音的声类 (三)上古音的韵部 (四)上古的声调
(GO) (GO)
(GO)
(GO)
(BACK)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
三、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BACK)
(四)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 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 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 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我们认为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BACK)
二、 中古音的系统
“中古音”,主要是介绍《广韵》音系。《广韵》是宋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的一部韵书,它根据隋陆法言所编的《切韵》增广而成。
(一)《广韵》的声母: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论古音通假2

论古音通假2

论古音通假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那么它具体指什么呢?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白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但是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会有很多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还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研究学习,而我们写错了就是明明白白的错别字、不可取的呢?”首先,何为古音通假呢?“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也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由于各种原因,写的人没有使用它的本字,而是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因而有人认为一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他是写的错字,只是后人都来竞相效仿,也就是“趋之若鹜”久而久之,这种“错误”普遍被人接受、默认甚至延续。

到后来,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造成中国古书难读。

然而,古音通假和现代汉语中的别字现象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来探讨古人为什么喜欢写“错别字”了。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的我们用文字交流,要求用字的速度快,这样就很难对文字做更细致的要求;而在古代,从事文字工作的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这些人要么位置显赫,要么以读书人自居,他们轻视农民耕种几乎不从事劳动工作,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仔细研究文字、语言,所以通假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规律性比较强。

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字广泛地被普通人所使用,人民群众对文字的改造作用也愈加明显,所以国家对于文字的规范也就更加地重要,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整理异形词,以及各种考试来进行规范。

音韵学课件2015版5章4节 上古音知识的运用

音韵学课件2015版5章4节 上古音知识的运用

第五章上古音系第一節上古韻系第二節上古聲系第三節上古調系第四節上古音知識的運用一.普通話學習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三.形聲字讀音演變分析四.其他語音現象分析一.普通話學習1.分辨平舌音和翹舌音2.分辨鼻音和邊音方法和原因⑴:兆桃♦終冬♦湯♦暢♦▪翹♦▪翹♦▪ 翹澄母定母章母端母透母徹母方法和原因⑵:上古:①舌上(知組)歸舌頭(端組)②照三(章組)近舌音(端組)澄母d=定母d徹母♦=透母♦方法和原因⑴:内芮 匿若壤曩n 鼻n 鼻n 鼻泥母日母娘母日母日母泥母方法和原因⑵:上古:娘日二紐歸泥(娘母同泥,日母近泥)娘母n=泥母n日母 ≈泥母n一.普通話學習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三.形聲字讀音演變分析四.其他語音現象分析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1.《詩經》押韻分析2.《詩經》韻例説略1.《詩經》押韻分析(一) 《魏風·碩鼠》第一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魚部上聲《魏風·碩鼠》第二章: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嵗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職部《魏風·碩鼠》第三章: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平聲宵部第四節上古音知識的運用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1.《詩經》押韻分析2.《詩經》韻例説略句句韻:《陳風·東門之枌》第二章: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緝其麻,市也婆娑。

∆∆∆∆歌元對轉歌部元部歌部歌部隔句韻:《大雅·瞻卬》第七章: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無忝爾祖,式救爾後。

∆∆∆侯東對轉侯部東部侯部虛詞不入韻:《小雅·正月》第八章:心之憂矣,如或結之。

今玆之正,胡然厲矣。

燎之方揚,寧或滅之。

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質月旁轉質部月部月部月部虛詞入韻:《大雅·抑》第九章: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语音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以加强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深 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古音通假不同于假借字和古今字,它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借 用,而不是永久替代。
古音通假的形成原因
语音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不断发生 变化,导致一些字的发音与古代 不同,从而产生了通假现象。
方言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方言, 方言间的差异导致一些字在特定 语境下被借用来表示不同的音节 或意义。
书写习惯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 • 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关系 • 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双声叠韵
双声
定义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芳香”中的“芳”和“香”,它们都以“f”为声母,属于双声。
叠韵
定义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彷徨”中的“彷”和“徨”,它们的韵母都是“ang”,属于叠韵。
04
实例分析
双声叠韵的实例分析
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如 “玲珑”、“蜻蜓”。这些音节中的 声母都是“l”,因此它们是双声。
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如“徘 徊”、“崔嵬”。这些音节中的韵母都 是“ai”,因此它们是叠韵。
古音通假的实例分析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些音节 由于发音相似或相同,可以互相替代 的现象。如“罢”通“疲”,“蚤” 通“早”。
对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目前对双声叠韵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双声叠韵的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等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语料调查和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深入探 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一、什么是双声叠韵(一)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zh-”“道德”声母都是“d-”但是,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舌头(舌尖中音)音,发音部位相同,也是双声。

一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哪么,“纽”又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里就有“玄黄”、“参差”、“踯躅”等等。

但是双声的不一定是联绵字。

双声是就某一时期具体的音系而言的,如“唐棣”,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而不能算双声。

(二)叠韵:亦作“迭韵”。

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iɑo”,“螟蛉”的韵母都是“inɡ”,各自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而“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而言的。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他们将汉字按声母相同的归为一类,并在每一类里找出一个字来代表声母。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1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

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而古音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仅仅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

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

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那么古音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联系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1、古音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相关。

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

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古音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相关。

2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对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古音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讲 训诂方法之声训

第五讲    训诂方法之声训

第五讲训诂方法之声训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又叫“音训”,就是“因声求义”,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二、音与义的关系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音义之间无联系”。

在语言发生的起点,音与义之间是约定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汉语中大量的同音词,意义上并没有联系,如:秉、丙。

另一种是“音近义通”。

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之后,在词义引申和新词孳生的过程中,一些(不是全部)意义有联系的词往往会在语音上也有联系。

沈兼士《声训论》:“凡义之寓于音,其始也约定俗成,率由自然。

继而声义相依,辗转孳乳,先天后天,交错参互,殊未可一概而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要不断地丰富,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产生新词。

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之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

如:元的本义为首。

首是人体的最高处,引申为高而上平之地,这个意义脱离原词独立,分化出平原的“原”。

这就是词语的分化,也就是派生词。

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就是同根词。

同根的一组词里,常常是读音相同或音近、意义相通,这就是“音近义通”现象。

“音近义通”的说法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

下面是一组同根词。

长,本义为生长。

长,由生长引申出变长。

生长的结果是变长。

因为读音有变,所以属于另一个独立的词。

张,《说文》:“施弓弦也。

”施弓弦要把弓弦拉长,引申出“张挂”。

帐,《说文》:“帐,张也。

”张挂起来的帷幕。

胀,《急救篇》颜师古注:胀谓腹鼓胀也。

掌,《说文》:“手中也。

”朱骏声:“张之为掌,卷之为拳。

”从语音上看,这些词上古韵同声近,读音相近。

以上诸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联系,可以根据声音的线索推求意义,即进行声训。

三、声训的对象——同源字(此)和假借字(词)1、什么是同源字由同一个词分化出来的若干新词由于有共同的母体,彼此之间具有形异、义通、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字形不同、意义相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族。

同一族的词,同出一源,是同源词。

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
(1)定义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2)通假字形成的原则
①同音通假
②音近通假:双声或叠韵,但双声的字韵必须相近,叠韵的字,声母也必须相近。

(3)通假字产生的情况
①本有其字:例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假借为“早”。

②本无其字
a.既没有为本义造字,也没有为假借义造字。

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我”一开始就借用本义为“一种锯类工具的我”来表示,后来并未为本义的那个词造字,也没有为第一人称的“我”再造字。

b.为本义造字。

例如,“莫”的本义是日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造“暮”字表本义。

c.为假借义造字。

例如,“辟”的本义为法律,后假借为避开,故造“避”表其假借义。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联绵词
• 唐棣 流离 蝃蝀 蝤蛴 蒹葭 • 萑苇 町疃 蟋率 颉颃 踊跃 • 匍匐 踟蹰 说怿 挑达 邂逅 • 颠倒 趋跄 拮据 参差 玄黄苤苢 朴樕 驺虞 芄兰 • 扶苏 勺药 沮洳 蜉蝣 仓庚 菡萏 • 绸缪 婆娑 栖迟 敖游 逍遥 虺隤 • 差池 婉娈 恺弟 猗傩 窃纠 忧受 • 夭绍 偃蹇 徘徊
章节中部分音素的重复,和押韵一样,形成回环 反复的韵律美。
• 现代汉语 : • 珍珠 zhēnzhū 声母:zh • 光芒guāngmáng 韵: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 分析古代的双声叠韵,应该考察当时的读音。 • 双声:缤纷(古是而今非); 叠韵:仓庚/芣苡
(古是今非)
• 古今音比较
古今不同的例子:
双声兼叠韵
• 辗转 契阔 蔽芾 觱发 栗烈 • 厌邑 伊威 蟏蛸 逶迤
五、关于古音通假
• 1、古音通假,指古汉语书面语里 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教材P546)。
•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 分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 六书假借。
• (1)用字通假:即本有其字,而人们在 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或音近字。
② 假借字的形式比较自由,往往只要同 音或音近就行;如:亡-无、噤-吟。 • ③ 但是也要根据习惯,在同一地域和同 一时期,写法还是相当一致的。如:早-蚤, 伸-信。
• 3.区别假借与通假: 共同点:借音表意
•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借音表意,产生在用 字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属于 训诂学上的问题。通假字的借用需要有极严格的 语境,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丧失了借用的条件。
2、古无舌上,指两汉前无舌面前音。
•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 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例如

第五讲:古音通假

第五讲: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看出来),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于是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早”和“蚤”。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就会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这里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P283页)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早”字还没那时产生,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左传·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代“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36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一作较,无韵),高下相倾。 (耕部) 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鱼部) 三十辐,共一毂。(职屋合韵,这 是老子的特点。)
37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盲爽狂妨,阳部,聋,东部,东阳合 韵。) (老子)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铎部) (庄子•秋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职部) (荀子•劝学)
34
❖ 例如: ❖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冬部)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月部) (左传隐公元年)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鱼部)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鱼部)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鱼部) (战国策•齐策)
35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微部)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之 部) (论语•微子)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月部)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之部) (孟子•公孙丑上)
❖ 《楚辞》在时代上比《诗经》晚了至少二三百 年,在地域上也相差 很远,但是《楚辞》的用 韵和《诗经》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冬部已经 从侵部分化出来。
❖ 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有押韵 的。《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 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常有用韵的地方。而 这些韵语所用的韵部,也和《诗经》韵部相合。
26
❖ 有些在《诗经》里没有用作押韵的字,古 音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 语(见后)和谐声偏旁把它归入韵部,这样就 得出整个先秦古韵。
❖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 例如我们已知“侧”字属於“得”“服”一类, 那么“则”“测”也不会属於别的韵部。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三)汇编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三)汇编

此外,地名的读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 们也可以据此确定“古无轻唇音”。
费县 阿房宫 逢泽






2.古无舌上音
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 提出的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论断。 指的是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端透定泥” 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在上古不分。即三十六字母 中的“知彻澄娘”这一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 到了六世纪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出来。
2.浊上变去: 即中古时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演变成了去 声字。而次浊上声不变。 3.入派四声: 即中古时期的入声字,分化到了现代汉语普 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阴 平 阳 平 上 声

去 清、次浊

去 声日泥 Nhomakorabea“日”母字在上古读作“泥”母。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 出的。“喻三归匣”指的是中古的“喻三”(曾称 “於”母)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归定”指中 古的“喻四”(曾称“余”母),在上古应“定”母。
例(1)
云——魂
喻三

“喻三”(於)母字在上古读作“匣”母。
通论十五 音韵学常识(三)
上古音的声类研究

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上古声母,指的是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 代表是《诗经》音系。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 通假字、联绵字等。
2.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一般是通过语言材料反映的事实,证 明中古的某些声母是否存在。 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 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 母。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照三 牙音 见
穿三 溪Βιβλιοθήκη 床三 群 疑审三禅

古音三十二声母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舌 音 齿 音 喻四)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余(喻四) 章(照 三) 精 庄(照 二) 昌(穿 三) 清 初(穿 二) 溪 晓 船(床 三) 从 崇(床 二) 群 匣(喻 三) 来 日 疑 心 山(审二) 审二) 书(审三) 禅 审三) 邪
二 上古声母演变的重要条例 一)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和 潜研堂文集》. 《潜研堂文集》. 异文:古读" 论语》 且在邦域之中矣" 异文:古读"封"如"邦"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释文》 邦或作封"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释文》 《释文》 "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郑本作封内. "郑本作封内."
上古声母演变的条例 双声叠韵 古音通假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如"伏羲"又写成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伏羲" 庖羲" "庖羲". 注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 说文》 读若鹿" 注音:同音字注音,"读若" ,如《说文》"睩……读若鹿" 读若鹿 谐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 谐声字:形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具有相同声符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概念古音通假是指古代家族字音受到某些规律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字的音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韵母变化和声母变化两大类。

其中,韵母变化是古音通假的主要方面。

古音通假主要体现在韵母的变化上,而韵母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

平声韵和仄声韵的韵母通常由三个元音组成,分别是a、o和e。

在古音通假中,这三个元音之间的变化是非常常见的。

首先,a和o之间的变化是古音通假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的韵母由o转变为a,这一现象在古代方言中比较普遍。

比如,古代有些字音中的"某"字现代字音是"母","拇"字现代字音是"木"。

这些都是o转变为a的例子。

而在古代有些字音中的"a"音,在现代方言中又变为了"o"音。

比如,古代的"卧"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我","哦"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她"。

其次,e和a之间的变化也是古音通假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古时的字音中,有些字音的韵母是a,而在现代方言中变为了e。

比如,古代字音中的"大"字现代字音是"得","你"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奈"。

这些都是a转变为e 的例子。

而在古代一些字音中的"e"音,在现代方言中又变为了"a"音。

比如,古代的"波"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坡","可"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卡"。

此外,a和e之间的变化也是古音通假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古代字音中的"a"音,在现代方言中有些字音变为了"e"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音通假(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看出来),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于是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早”和“蚤”。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就会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这里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P283页)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nie4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早”字还没那时产生,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左传·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代“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P291:“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说文·半部》P28:“叛,半反也。

”——段玉裁指出,这是内心叛逆而显于形时。

《尚书·大诰》:“三监及淮夷叛。

”《韩非子·用人》:“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但正如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所指出的:“古多假畔为叛”,如:《史记·夏本纪》:“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

”《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

”疲与罷(罢)——《说文·疒部》P156:“劳也,从疒皮声。

”《左传·成公26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韩非子·初见秦》:“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

”《史记·河渠书》:“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军屡疲,秦军必会。

”可见“疲”就是现在的疲劳、疲累。

《说文·网部》P158:“罷,遣(纵,放走)有罪也。

从网、能。

网,罪网也。

言有贤能而入网,即贳(shi4赦免)遣之。

”就是对犯罪者免于治罪的意思。

古文中常见的“罢职”、“罢官”就是从这里来的,即网开一面,只免去官职而不治罪。

然而,“疲、罢”这两个字在上古同属于并母歌部,是同音字(后来由于语音分化而读作两个不同的音了。

现在仍有以Pí为读音偏旁的,如毛泽东的七律《冬云》诗“雪压冬云百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稀/吹/罴/奇押韵),所以也经常借“罷”(罢)为“疲”,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罢苦百姓。

”《吕氏春秋·简选》:“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

”《吕氏春秋·悔过》:“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史记·秦本纪》:“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

”《史记·秦始皇本纪》:“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史记·项羽本纪》:“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

”对以上“早、蚤”“叛、畔”“疲、罢”三组字,现在学术界一般是这样称说的:前面的叫本字,后面的叫通假字。

当通假字出现在古书中时,我们现在要按照本字的读音来读(如“罢”就不能读成b à,要读为pí),并按照本字的意义来理解。

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只有当A、B这两个字都同时存在时,才有可能借A代B。

(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明明有本字,为什么作者却不写本字而要写通假字呢?这个问题要从四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

笔者曾利用电脑统计,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

《韩非子》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才4次;到《论衡》时代就倒过来了:通“早”的“蚤”6次,直接用“早”36次。

所以总的说来,时代越后,通假字越少,时代越早,通假字越多。

第二,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陔(ɡāi,田陇)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第三,古书经秦火而几乎被烧光,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

但所得甚少。

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著之竹帛”。

由于背诵时只记住一个字的读音,未必能记住它的字形,因而记录时必然会由于方言、口音的差异、记录者的文化程度等影响,而将同一字记成不同的形体。

正因为如此,才产生出了后来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争。

第四,其实,古人好用通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就是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者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

”“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

”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

读者读出此音,闻者听音则知义。

因此,将一个音写成哪一个字形,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因而古人并不十分在意(更何况当时也没有政府出面来规范语言文字,甚至连一部字典都还没有。

所以只好让人随意按照声音来记录)。

文盲不识字,请人代读家信,听音即知义。

道理就在这里。

这种认识是有一定正确性的。

因为,说到底,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

因而记音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能记录下这个字音,就算是完成记录者的任务了。

依据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的不同,可把通假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一是单项通假。

即A→B(A代表通假字,B代表本字,下同)。

如以“宵”通“小”。

二是互为通假。

即A→B;B→A。

如可以“亡”通“忘”,“忘”也可通“亡”。

三是一字多通。

即A→B1、B2、B3、B4……。

如“矢”可通“誓”,可通“屎”,可通“陈”,还可通“兕”。

四是几个通假字共一个本字。

即A1、A2、A3……→B。

如古书中分别以“罗”、“离”、“丽”通“罹”。

五是群字互通。

如“材”可通“才”、“栽”、“财”;“财”可通“裁”、“才”、“材”;“裁”可通“才”、“财”;“才”可通“材”、“裁”。

六是隔字相通。

即A→B→C。

如古书中可以“明”通“萌”,“萌”又通“氓”;又如“辰”通“时”,“时”通“伺”。

七是二字连通。

指两个通假字先后相随。

如《左传·昭公十八年》:“大人患矢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章炳麟《春秋左传读》:“患借为贯,习也;矢,借为佚(通逸)。

本不好学矣,惑于众说,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患矢”即“贯佚”。

依据通假字和本字在上古音上的关系的不同,可把通假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同音通假。

如“離”和“罹”(前者是通假字,后者是本字,下同)同音,都是歌韵、来纽、平声、开口、三等(这里说的是上古音,下同)。

二是双声叠韵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声纽相同韵部相同。

这又包括两类:一是声调不同的,如“问”和“闻”都是文韵、明纽,但问为去声,闻为平声;二是介音不同,如“罢”和“疲”都是歌韵、并纽,两字除声调不同外,介音也不同,罢为二等字,疲为三等字。

三是双声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声母相同,韵部相近。

这又分为三小类:1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对转关系,如“疑”和“凝”都是疑纽,疑为之韵,凝为蒸韵,之、蒸属阴阳对转;2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旁转关系,如“惠”和“慧”都是匣纽,惠为质韵,慧为月韵,质、月属旁转;3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通转关系,如“棘”和“急”都是见纽,棘为职韵,急为缉韵,职、缉属通转。

四是叠韵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与本字韵部相同而声母相近。

如“为”和“伪”都是歌韵,为是匣纽,伪是疑纽,匣、疑是旁纽关系;“昔”和“夕”都是铎韵,昔是心纽,夕是邪纽,心、邪是旁纽关系。

五是声韵相近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部都比较相近。

如“归”是微韵、见纽,“馈”是物韵、群纽,微、物为对转关系,见、群为旁纽关系。

依据通假字和本字在字形上的关系的不同,可把通假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通假字为声旁字,本字为相关的形声字,如包和苞、皇和遑惶、感和憾撼等。

二是通假字为形声字,本字为该字的声旁字,如傍和旁、红和工、奸和干、仍和乃、宵和肖等。

三是同声旁的形声字相通假,如被和披、辨和辩、财和材、唱和倡、厕和侧、径和经、渴和竭等。

四是通假字和本字在字形上没有关联,如蚤和早、李和吏、矢和誓、信和伸、而和能、崇和终等。

(三)通假与假借古代无别,现在已分在现代的一般学术著作或大学教科书里,通假与假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假是本有其字,即有本字而没写,写了个同音的通假字;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例如“而”P196本指人的毛发,所以许慎解释为“颊毛也,象毛之形。

”并举出《周礼》中用“而”本义的例子:“作其鱗之而”(即触动了那龙的触须)。

但是,几乎在任何一篇古文中,都少不了表示联结的“ér”,人们并没有为这个关联词另造一个字,而是借用原本表示“颊毛”的“而”来记录这个语言中的连词。

甚至第二人称代词“女”P258、第一人称代词“我”P267,都是“本无其字”而借用的。

第二人称先借用男女的“女”,后来又借用河南省内的一条河流“汝水”的“汝”来表示;“我”原本是古代的一种兵器(1975年已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因与语言中的“wǒ”同音而借用1,人们始终没给它们专门造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