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通假11

合集下载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个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被称为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通假字的使用基于古音的相同或相近,用以达到表达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5、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7、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8、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9、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10、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2、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ɡ)”:通“耸”,高耸。

1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15、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6、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7、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8、技止此耳! (《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9、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概念古音通假是指古代家族字音受到某些规律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字的音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韵母变化和声母变化两大类。

其中,韵母变化是古音通假的主要方面。

古音通假主要体现在韵母的变化上,而韵母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

平声韵和仄声韵的韵母通常由三个元音组成,分别是a、o和e。

在古音通假中,这三个元音之间的变化是非常常见的。

首先,a和o之间的变化是古音通假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的韵母由o转变为a,这一现象在古代方言中比较普遍。

比如,古代有些字音中的"某"字现代字音是"母","拇"字现代字音是"木"。

这些都是o转变为a的例子。

而在古代有些字音中的"a"音,在现代方言中又变为了"o"音。

比如,古代的"卧"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我","哦"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她"。

其次,e和a之间的变化也是古音通假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古时的字音中,有些字音的韵母是a,而在现代方言中变为了e。

比如,古代字音中的"大"字现代字音是"得","你"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奈"。

这些都是a转变为e 的例子。

而在古代一些字音中的"e"音,在现代方言中又变为了"a"音。

比如,古代的"波"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坡","可"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卡"。

此外,a和e之间的变化也是古音通假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古代字音中的"a"音,在现代方言中有些字音变为了"e"音。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一)定義:古代漢語書面語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而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即由甲字代替乙字。

(二)假借字的分類:1、本有其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

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比如:“剥”字的本义是剥开,假借为“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麋”字的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假借为眉毛的“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这种假借,属于临时借用。

大概相当于现代人写别字。

东汉的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这种假借会给阅读古籍带来麻烦。

如果不知道古书中是假借,只是因形取义,就难免望文生义,造成错误。

还有这样的情况,假借字不是偶一用之,而是在古籍中常常出现,似乎成为高雅的表现,比如:“信”字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老子》八十章:“美言不信。

”经常被借来表示“伸展”的“伸”,《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庄子·秋水》:“鸱鸺夜撮蚤。

”经常被借来表示“早晨”的“早”,《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这种假借,一般是相当固定的,不会随意乱借,而且只是单向的,不能颠倒过来。

第二种情况,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了。

比如:“桼”字的本义是树上流下来的树漆,《说文》:“桼,木汁,可以鬃物。

”后来借表示水名的“漆”字表示这个意义。

本字“桼”废而不用了。

有本字的假借,人们一般称之为通假。

2、本無其字的假借:就是说,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用来记录它们的字,就根据这个字的声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其意义。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1 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

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

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 、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

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 )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

如:惠~ 慧。

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 伸,详~ 佯。

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

如归~ 馈,阙~ 掘。

诗律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保留了古音通假的成语

保留了古音通假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保留了古音通假的成语的例子:
1. 衣锦夜游:在古代,“衣”和“依”是通假字,因此“衣锦夜游”也可以写作“依锦夜游”。

2. 博闻强识:在古代,“识”和“志”是通假字,因此“博闻强识”也可以写作“博闻强志”。

3. 引经据典:在古代,“经”和“径”是通假字,因此“引经据典”也可以写作“引径据典”。

4. 鱼目混珠:在古代,“混”和“溷”是通假字,因此“鱼目混珠”也可以写作“鱼目溷珠”。

5. 墨守成规:在古代,“墨”和“默”是通假字,因此“墨守成规”也可以写作“默守成规”。

这些例子表明,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异体字,它们可以在一些成语中相互通假。

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

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

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童”是“同”的假借字。

《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现象在古书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先秦古籍,假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

以《诗经》中的《卢令》篇为例,这首诗短短六句,二十四字,其中假借字就有六个,占全篇总字数的四分之一。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第五十五章:“蠭疠虫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

”除“蠭”是“蜂”的异体,“赫”是“螫”(shì)的形讹,“据”是“鸷”的音误,“虫”是“虺”的古字外,“疠”、“孟”、“捕”分别是“虿”(chài)、“猛”、“搏”的借字。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望文生义,不仅扞格难通,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曲解前人的原意。

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

”不能理解成蓝溪的水厌恶生疏的人。

句中的“厌”是“餍”的假借字,诗说蓝溪的水饱餐活人,即多少人葬身鱼腹之意。

《管子•重令》:“犯难离患而不辞死。

”句中“离患”与“犯难”并列,“患”与“难”(nàn)同义,“离”与“犯”也应该同义。

“犯”的意思是干犯,有触及义,在此句中释为遭遇、遭受,则知“离”是“罹”的假借字,“罹患”也是遭受祸患。

如果不懂假借,望文生训,把“离患”解释为脱离祸患,就恰好把意思说反了。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可见在阅读古书时,不可拘泥于字形,而应当按照通假的原理去寻求本字。

按照习惯说法,通假字分为“本无其字”的通假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大类,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划分的。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是汉字发展历史中的两种重要现象。

虽然两者都与字形形态和音韵有关,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古音通假是指一个字形状相似,但音韵不同的现象。

例如,“王”字本义为“美玉”,但后来用于指“君主”时,因为发音相同,而通假成为一种表达方式。

类似的还有“土”字本义为“土地”,但后来用于指“泥土”时亦通假成为了一种新的意义。

可以说,古音通假是通过同音而形成的字义扩展。

而六书中假借则是指一个字同音异形,甚至发音都不同,但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借用。

比如,“子”字原为表示“儿子”的,但用于表示“某个物体的一部分”时,则属于六书中的假借。

“的”字本义为“域地”,却因为和“得”、“地”音相近而被借用表达语气。

显然,六书中假借是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借用而产生的字义扩展。

通假和假借虽然不同,但都对汉字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假的出现促进了语言文字的灵活应用,而假借则扩大了汉字的含义,丰富了表达方式。

同时,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也要注意通假和假借的区别,避免误用,并加强对汉字语源的学习和了解。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
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都作泥母 。
章太炎提出,他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 ,见《国故论横》上卷。
异文: “仲尼(日)”又作“仲泥 (泥)” 《淮南子 · 原道训》“行柔而刚,用弱而强”,高诱注 “而(日)读为能(泥)”。
谐声:奴(泥)—拏(娘) 弱(日)—溺(泥)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五音七音唐宋时期人们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大类这就是所谓五音五音之外又有两小类叫半舌音半齿音加以来又叫七音
一、普通话声母分析
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
塞音 清音 b p
塞擦音 清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m f
不送 送气 不送
送气
双唇音
谐声字:形声字的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具有相同声符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现代汉语方言:南方方言尤其是闽方言中保留一些古音。 汉藏语的比较:通过几种语言的同源词或关系词的比较,探 索原始母语的特征。
二 )上古声母演变的重要条例
1、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並明”。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和 《潜研堂文集》。 异文:古读“封”如“邦”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释文》 “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郑本作封内。” 注音:《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谐声:非——悲 甫——補 反——版
连绵词绝大多数具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双 声 雕琢 学习 上古 ∨ × 中古 × × 现代 × ∨ 叠 韵 光明 舒服 ∨ × × × × ∨
双声叠韵在语音史上的意义:反切注音的方法就是以双声叠韵 为依据的,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古音通假浅说

古音通假浅说

作者: 陈壬秋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6页
主题词: 通假字;通假义;古音通假;古今字;假借字;破读;语音;古字;王念孙;异体字
摘要: <正>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又称文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因为通假字同本字在读音上必须相同或相近,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是凭借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来理解对方思想的。

古人在记录语言里某一个词的时候,有时用本字,有时不用本字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

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就叫通假字。

例如早晨的“早”,本应写作“早”,但是在下列句子里却写作“蚤”:。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语音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以加强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深 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古音通假不同于假借字和古今字,它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借 用,而不是永久替代。
古音通假的形成原因
语音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不断发生 变化,导致一些字的发音与古代 不同,从而产生了通假现象。
方言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方言, 方言间的差异导致一些字在特定 语境下被借用来表示不同的音节 或意义。
书写习惯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 • 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关系 • 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双声叠韵
双声
定义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芳香”中的“芳”和“香”,它们都以“f”为声母,属于双声。
叠韵
定义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彷徨”中的“彷”和“徨”,它们的韵母都是“ang”,属于叠韵。
04
实例分析
双声叠韵的实例分析
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如 “玲珑”、“蜻蜓”。这些音节中的 声母都是“l”,因此它们是双声。
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如“徘 徊”、“崔嵬”。这些音节中的韵母都 是“ai”,因此它们是叠韵。
古音通假的实例分析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些音节 由于发音相似或相同,可以互相替代 的现象。如“罢”通“疲”,“蚤” 通“早”。
对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目前对双声叠韵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双声叠韵的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等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语料调查和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深入探 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通论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通论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在一起表示共同的意思。 從古音上來說,聯綿字 多有雙聲或疊韻的關係 。
4.聯綿字 如果兩字同屬一韻部, 爲疊韻關係。 若上古兩字的韻部屬於四 種親近關係之一,它們爲 準疊韻關係。 一些聯綿字在上古雙聲 兼疊韻。
三、古音通假
1.定義
2.假借
1.古音通假的定義 古音通假,即古代漢語書 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 的通用和假借。 關鍵:上古音同或音近
疊韻:兩個字韻母相同
2.雙聲疊韻爲一歷史概念
現代漢語的雙聲疊韻與 古代漢語不同。
此處主要指上古漢語的 雙聲疊韻。 要瞭解此情況應查表。
3.如何識別兩字在上古是否雙聲 疊韻? 查表 之、子——疊韻——之部 得、德——疊韻——職部 笛、幼——疊韻——幽部 學、工——不疊韻
3.如何識別兩字在上古是否雙聲 疊韻? 查表 注:疊韻:主要元音、韻 尾同則可,不管韻頭。
通論二 雙聲疊韻與古音通假
一、上古的聲母 1.紐
2.傳統36字母
3.上古32字母
4.上古漢字的歸紐
1.紐 古代無拼音字母,古人用 漢字來代表聲母,這些代 表聲母的字叫紐,或叫聲 紐,或叫字母,或簡稱爲 母。
2.傳統36字母
大致反映了中古漢語(唐 末宋初)聲母系統情況。
3.上古32字母
反映上古漢語聲母系統情 況。
四、古音通假在訓詁學上的運用 1.訓詁學 訓詁學,今叫詞彙學。 解釋詞語的學問叫訓詁 學。
2.在訓詁學上,要識別一字是不是通 假字(甲通乙),有兩個要求:
(1)聲音相同或相近(指 上古音)
(2)必須有證據
①該語言現象在古書中有很多 例子。 ②或要有異文。
上古的兩個字: (1)音同:同聲紐,同韻部
①同紐,韻部相 近 ②同韻部,聲紐 相近(旁紐) ③聲紐相近,韻 部相近

古音通假的定义及其原则

古音通假的定义及其原则

古音通假的定义及其原则古音通假,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深奥,不过别担心,咱们慢慢聊聊。

古音通假其实就是古代汉语里一种有趣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的发音可以代替另一个字,尤其是在写作的时候。

你想啊,古人可不像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字典和工具,有时候想写个字,发现脑袋里就是转不动,这个时候,如果能找个发音相似的字来代替,那真是太方便了。

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说话时,偶尔会把“说”和“水”搞混,反正意思都差不多,哈哈!说到这个古音通假,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就好比咱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听到朋友说“我去买菜”,结果菜市场关门了,他就立马转头去买水果。

虽然买的不是菜,但他心里想着“吃的就行”,这和古音通假有些相似,字虽然换了,但意思差不多,能让人明白就好。

古人有时也是为了让诗歌更押韵、更好听,没办法,谁叫古人的生活也需要点儿艺术呢!比如,唐诗里就有不少这种通假现象。

李白的诗句一读,就觉得那种豪放和潇洒,结果发现其中有些字其实是通假字,让你回过头去再琢磨一番,哦,原来如此。

这就像在逛街,明明有家店铺叫“小吃一条街”,结果老板为了显得特别,就给它起了个更有诗意的名字,真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说说古音通假的原则。

其实也没啥复杂的,最主要的就是音相似、意相通。

你说这不就是跟咱们在聊天时,有时候为了让话说得更顺畅,顺口就把某个字替换成另一个字吗?这就像你和朋友聊到美食,提到“饺子”,结果你一高兴,嘴一滑说成“包子”,不过大家都懂,想吃的还是那种热乎乎的好东西,这才是关键。

而古人呢,他们也不拘一格,什么字都能来个灵活运用。

就像你在聚会上,突然发现有朋友给你带来了你最爱的零食,心里那个开心啊,跟古人发现好字一样,乐得合不拢嘴。

古音通假其实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利用语言的灵活性来达到表达的目的,真是够机智的。

再说说这个现象的影响。

它不光是字与字之间的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你想啊,这些古老的诗词流传千年,大家依然津津乐道,虽然有些字的用法在现代已经不那么常见,但这其中的智慧和幽默感却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着光芒。

通假字1

通假字1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 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 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 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 地尔。”
距——拒 指——旨 庭——廷
第一、音同形似
例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才cái
例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具——俱jù
例11: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列——裂liè
第二、音同形异
例1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裁——才cāi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 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 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 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 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 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yōu 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 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 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 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 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 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 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在《毛诗古音 考》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 正走上正确的道路。
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 基者。顾氏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 的规模。
顾炎武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 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以《静女》为例:
第一章“姝”“隅”“躇”押韵, 是侯部,是一韵到底。
第二章“孌”“管”押韵,是元部; “炜”,是微部,“美”是脂部, “微”“脂” 合韵,中间换一次韵。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
杂,可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
如《静女》二章:
(3)交韵 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如《静女》第三章: 自牧归荑,——奇句,韵脚是“荑” 洵美且异。——偶句,韵脚是“异” 匪女之为美,——奇句,韵脚是“美” 美人之貽。——偶句,韵脚是“貽”
“荑” “美”属于脂部——奇句相押。 “异”是职部, “貽”是之部。职、之合韵——偶
(3)方音材料:例如列举了古籍中“无”读音为 “毛”的材料后,钱大昕指出:“今江西、湖南方 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
(4)反切材料:列举了《广韵》中一些轻重唇互切 的例子。例如:《广韵·二十五德部》中有一个小韵 的反切为蒲北切,同音字有菔、踣、仆、垘等字; 《广韵·二十文部》有一个小韵的反切为无分切,同 音字有蠠、闻、闽、阌等字。
双声兼叠韵
辗转 契阔 蔽芾 觱发 栗烈 厌邑 伊威 蟏蛸 逶迤
六、关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 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教材 P546)。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分 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六书假借。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1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

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而古音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仅仅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

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

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那么古音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联系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1、古音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相关。

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

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古音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相关。

2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对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古音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讲:古音通假

第五讲: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看出来),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于是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早”和“蚤”。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就会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这里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P283页)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早”字还没那时产生,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左传·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代“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照三 牙音 见
穿三 溪Βιβλιοθήκη 床三 群 疑审三禅

古音三十二声母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舌 音 齿 音 喻四)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余(喻四) 章(照 三) 精 庄(照 二) 昌(穿 三) 清 初(穿 二) 溪 晓 船(床 三) 从 崇(床 二) 群 匣(喻 三) 来 日 疑 心 山(审二) 审二) 书(审三) 禅 审三) 邪
二 上古声母演变的重要条例 一)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和 潜研堂文集》. 《潜研堂文集》. 异文:古读" 论语》 且在邦域之中矣" 异文:古读"封"如"邦"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释文》 邦或作封"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释文》 《释文》 "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郑本作封内. "郑本作封内."
上古声母演变的条例 双声叠韵 古音通假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如"伏羲"又写成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伏羲" 庖羲" "庖羲". 注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 说文》 读若鹿" 注音:同音字注音,"读若" ,如《说文》"睩……读若鹿" 读若鹿 谐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 谐声字:形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具有相同声符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假借与通假
共同点:借音表意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借音表意,产生在 用字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 属于训诂学上的问题。通假字的借用需要有极 严格的语境,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丧失了借 用的条件。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产生于造字过 程中,是一种必要的文字记词手段。本无其字 的假借是文字学意义上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距关,勿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将之薛,假涂于邹。(《战国策赵策》) 音近假借:指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近。 趣赵兵亟入关。 (《汉书陈胜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诗经静女》)
尺蠖之虫,以求信也。 (《易经系辞 下》)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论语乡党》)
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然亦有改之不尽 者,迄今考之文义,参之古音,犹得更而正之, 以求一心之安,而补前人之阙。”(王引之 《经义述闻》卷三十二,“经文假借”条) 古音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用字现象,就 是古人临时借用音同音近字去替代本字,这种 现象在上古汉语尤为普遍。
澄 娘 床三 奉 床二




照三
穿三
余 书
喻四
审三
禅 邪



照二
穿二
心 山 来 日
审二
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 联系。古代汉语的大部分联绵词都是以 双声、叠韵为手段创构的。 双声:蜘蛛 踟蹰 憔悴 叠韵:螟蛉 徘徊 窈窕 双声兼叠韵:鸳鸯 辗转 缱绻
双声叠韵的作用
加强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对研究汉语语音的作用
双声叠韵
什么叫双声? 蒹葭 呢喃 倜傥 什么叫叠韵? 婵娟 龌龊 苍茫 判断上古汉语中音节是否为双声、叠韵, 要以古音为准绳,不能以今音为尺度。
上古是双声,而今天不是双声:蝙蝠 独 特 契阔 上古不是双声,今天是双声:经济 威望 上古叠韵,今天不是叠韵:仓庚 芣苢 上古不是叠韵,今天是叠韵:知识 清明
牙音 舌音 舌头 舌上 唇音 重唇 轻唇 齿音 齿头 正齿 喉音 半舌 半齿
全 次 清 清 见 溪 端 透 透 彻 帮 滂 非 敷 精 清 照 穿 影
全 浊 群 定 澄 並 奉 從 床
次 清 浊 疑 泥 娘 明 微 心 审 喻 晓 来 日

邪 禅 匣
上古三十二声母
牙音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全 清 见 端 章 帮 精 庄 影 次 清 溪 透 昌 滂 清 初 晓 全 次 浊 浊 群 疑 定 泥 船 並 明 從 崇 匣喻三
产生古音通假的原因
上古用字规范意识不强。 誊抄书稿,记录师授时由于各种原因临 时借用音同音近字代替本字。 尊崇师承,别字代代相传。 传抄翻刻古籍的不同版本,因音近形似 而致误。
古音通假的原则
同音通假以音同音近为条件,“音同音 近”是古音通假的原则。 根据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则,古音通假可分为同音通 假或音近通假两类。 音同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韵完全 相同。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 丑》)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广泛应用,始于王念孙、王引之父 子。王引之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事,依声 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此谓之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 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 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 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 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 有‘当作’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