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_异延_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

合集下载

德里达

德里达

德里达“延异”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1967年,《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巨著的出版标志着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解构主义的确立。

德里达从解构‘在场’和颠覆程序入手,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瓦解了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独创了“延异”论,把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延异”解构主义的翻译观。

一、德里达的“延异”内涵德里达利用文字游戏创造出了différance (延异),意指“区分”和“延搁”。

具体地说,“延异”表明:在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具有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义,使词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只能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态)上,符号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

可见,“延异”是一种原型差异,意味着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延迟。

二、“延异”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1.给译者提供了创造性空间“延异”指出,意义处于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

因此,文本的意义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中。

译者无需被原作者赋予作品的终极意义所束缚,应该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文本自身的语境,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等对文本进行翻译。

尽管不同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述不同,但这种理解与阐述的差异为原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翻译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寻找那些不确定的差异意义。

外国名著在我国多译等现象说明影响与制约翻译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激起不同译者对原文差异意义不确定性的探索。

2.对译者多重身份的认可所有的翻译都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本。

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学能力,并且至少要熟悉一个以上的互文本。

在互文参照下,原文本被看成是一个前文本,译文就是这一前文本的再生文本。

在把前文本转换为再生文本时,译者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前文本的读者、欣赏者、阐释者、再生文本的创作者,同时履行对文本的阅读、阐释和改写等多项重任。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所能对文本进行解读,且应在较高层次上把握文本,采用各种表达技巧或策略对其进行阐释,最终充当作者,将理解的意义变成翻译的最终产物即再生文本。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刘军平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

本文认为,通过对结构和翻译的解构,德里达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作者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如延异、踪迹、可重复性、确切翻译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说明德里达的翻译理论不仅是形而上的构建,也可运用到翻译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解构翻译延异踪迹可重复性Résumé : Il s’agit d’une analyse de la théorie de traduction derridienne sous six aspects différents. Par la déconstruction de la structure et de la traduction, Derrida réussit à jeter une base solide pour la théorie de traduction du déconstructionnisme. Des notions clés, telles que différance, trace, répétitivité et traduction exacte, sont abordées avec minutie de façon à démontrer que la théorie derridienne est aussi bien une construction métaphysique qu’une application théoriqu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许多著作都是“通过翻译而思”,用翻译来思考哲学问题。

试探德里达“延异”论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试探德里达“延异”论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认 为语 言符 号和 现 实 世界 是不 可分 的 , 为“ 认 事物本 身就是 符 号 ” 。
“ 异” 延 指代 的 是一切 存在 物 的差异 性 。这 样一 来 , 里达 的“ 异 ” 德 延 观 的外延 就无 限扩 展 , 指代一 切事 物 的差异 性 。 从 根本 上说 ,延异 ” 是语 言观 , 的是 意义 与 差异 之 间的 关 “ 论 指 系 ; 究其 根本 , 而 翻译 的基 础 正是 语 言 文 字 , 此将 “ 异 ” 应 用 因 延 论 于翻 译可 以得 出一 系列 相关 的翻 译观 。 首 先 , 意义 ” 无“ 可译 。“ 延异 ” 论最 为 强调 的便 是 “ 义是 在 差 意
凸显。
某 种结 构 的核 心 ,这 意 味着 它 即必 须涵 盖 结 构 中的每 个 东西 又 不 能是 结 构 中的任 何 成分 , 以不 可能 在结 构之 内 。比如 ,北 京 大学 所 “ 是 一流 学府 ” 句 话 中 , 这 决定 北京 大 学是 否 是一 流 学府 的并 不 是其
1 里达和解构 主义 德
解 构主 义是 2 0世纪 6 0年 代 后期 在法 国兴起 的一 种颠 覆传 统 的批判 理 论 , 张 多元地 看 问 题 . 破 结构 的 封 闭性 以及 颠 覆二 元 主 打 对 立 的西方 哲 学 传统 ,其对 当代 西方 人文 科 学 的影 响超 过 了其 他 任 何流 派 。作 为解 构 主 义理 论 的代 表 人物 。 里达 于 1 6 德 9 6年在 美 国约 翰 ・ 霍普 金 斯 大 学发 表 了题 为 《 构 , 号 和 人 文科 学 话 语 中 结 符 的 差异 运动 》 的演 讲 ,并 在 次年 连续 出版 了三 部 重要 理论 著 作一 《 音与 现 象》 《 文 字学 》《书写 与 差异 》 声 、论 、 ,由此 标 志了 解构 主 义 的诞 生 , 此 , 们 也 习惯 于 将德 里达 称 为“ 因 人 解构主 义之 父 ” 。 解 构 主 义以解 释 哲 学作 为基 础 ,其核 心 在于 消解 统 治西 方 两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作者:任淑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8期摘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966年,年仅36岁的雅克·德里达以《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语惊四座,次年更以3本文集《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érance)、《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和《论书写学》(Of Grammatology)奠定了他作为“解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翻译成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与翻译息息相关,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捉摸的现象,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概念。

在《哲学的边缘》(M argin s of Ph ilo sophy)的论文中德里达杜撰了一个新词“différance”,“延异”被规定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是指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间。

德里达有意改变一个字母(difference—différance)意在表明,语言中任一要素都不是自足的,必与其他要素相关,但又彼此有别。

例如,所指与能指相关,能指并不就是特定能指的能指,所指也不一定先于能指存在,两者的联系是有差异和不确定的。

!!!“延异”与“解构”的多重表达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

!!!“延异”与“解构”的多重表达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

“延异”与“解构”的多重表达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中国学者引介德里达大约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对德里达的引介实际上还刚刚开始,这表现在以下几点上:首先,德里达的一些主要著作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到目前为止被译成中文的不到德里达著作的四分之一;其次,中文对德里达的翻译在很多术语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造成了对德里达理解的困难性;再次,在对德里达的研究性论文和著作中大部分都只是抓到德里达思想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展开,鲜有对德里达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整体性清理的论著,不可否认已有的研究性论著对德里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如果仅有这一类型的著作,那就意味着我国对德里达的研究并没有深入。

当然造成如此研究现状也和德里达思想本身的特点有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大家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德里达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几个哲学家之一。

对西方人来说,德里达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西方人难以摆脱对象性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影响,难以摆脱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惯性浸入西方人的骨髓,而德里达恰是要对这一思维惯性发起挑战。

更为困难的是,德里达在表达他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实际上还是以这种思维方式在表达,但是他却想造成一种反这种思维方式的结论,这一点西方人难以理解。

而对东方人来说,由于我们对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传统1缺乏深切的体验,因而我们往往很难明白德里达所谈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果完全以东方人的眼光去观照德里达,我们或许会形成自己的德里达,但是东方的德里达往往会和西方的德里达产生断裂。

理解德里达是难的。

但是如果不理解德里达,要想在今天谈论哲学那就更难,因而我们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下面我将分七个小点对德里达的思想做一次系统地清理。

我们这种努力或许会遭到德里达本人的反对,但是我们认为即使是零碎而断裂的世界也有一定的统一性,彻底的非统一性是不可能的。

一、解构及其思想来源德里达自称是一位永远流浪的“无家可归”的思想家。

德里达_异延_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

德里达_异延_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

2008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5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5No.6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彭桂芝(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摘要]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

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

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关系。

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在德里达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

因而德里达“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由于原文意义不可能确定,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关键词]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6-0116-04因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巨著的出版而宣告确立的解构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最为强劲的思维之一。

“从解构‘在场’(presence)和颠覆程序入手,德里达一方面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另一方面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主义”[1]277。

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_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_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 9]
因而,
延异 !一词的杜撰, 本身就是反对传统语言观点 的一个例证。 在德里达看来, 语言不是可以被自 由支配 的工具 , 语言所表达的是文字本身或者语言本身, 而不是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 ! 语言本身是一个意义开放的系统 , 而且其结构本 身也是不稳定、 不明确的。每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都没有明确的边界, 所以说 意义不是来 自语言 之外的 所 指 , 而 是 来 自 与 其 他 能 指 之 间 的 差 [ 6] 异 ! 。在此基础上, 德里达又认为, 任何语言符 号都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记 ( trace), 它的意义总是 在语言符号漫无目的的自由嬉戏当中 , 以延异的 形式存在。而且 ,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延迟和差异, 符号的意义无尽地 散播 ! ( d isse m ina tio n) 开 去, 这里一点 , 那里一点, 没有任何的中心 , 没有任何 的明确意义 , 最终消解在无穷无尽的符 号当中。 意义就像流淌在语言符号之间的幽灵 , 彼此之间 都有存在的痕迹 , 似乎相识 , 但又全然不是。所有 的意义永远都是语言符号中的 进行时 !而不是 完成时 !。另外, 德 里达的名言 语 境外无 物 !, 也是对 延异 !的准确阐述。任何意义都是 一种语境事件, 而我们所看到的语言 , 都是经过时 间、 空间延异的意义的踪迹 ( trace) 。这些意义环 环相扣 , 既没有起点, 也没有终点。脱离了原先的 语境, 就不可能理解语言符号在当时语境中的意 义。显然, 德里达在否定了语言的终极意义的同 时 , 也肯定了语言的历史语境, 并不是有的学者所 抨击的那样, 认为他 割断了文本生成的 历史条 件 , 又脱离了作者作孤立的分析 , 是一种极端的反 历史主义倾向 ! 。 解构主义显著的成果之一就是证明了意义或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摘要:解构主义是针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出现的一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潮。

作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核心观点是消除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二元对立, 排除本源和中心。

凯瑟琳·戴维斯的著作《解构主义与翻译》在传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础上, 根据其研究重新思考了翻译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重新认识德里达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Derrida’s View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Comment on Davis’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32, Jiangxi)Abstract: Deconstruc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thought,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s the forerunner of deconstructi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dvocates the elimination of logocentrism. Based on Derrid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Kathleen Davis presents her medit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book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rrida as well as his works on deconstruction. Meanwhile, it exerts a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Derrida一、引言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原版《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两大特征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解构任何一个命题或者 一种观念,就是通过对其修辞方法的分析,破坏它所依赖的基础。解 构主义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寻找到一个命题或者观念中的二元对 立面,并且指出这两个对立面事实上是流动的和不可完全分割的,而 非两个完全的对立面。
解构主义影响到了很多领域,例如建筑、服装设计、电影、语言 研究等等。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在德里达对女性翻译者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女性译者不是 简单地亦步亦趋,她不是原作者的秘书,而是原作者所眷顾的人。在 原作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行创作。翻译即写作,不是文字转换意义上 的翻译,而是由原作激发的创造性书写。”
4 结语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所引发 的热潮已经退去。由于难以给解构主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总像雾 里看花一样对它只有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却无法明确解释“什么是 解构主义?”所以学术界和大众刊物一直以来对于解构主义都是争论 颇多。在学术界,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疯 狂。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 象征。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尽管它只繁荣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 解构主义仍旧是一个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解构主义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它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和二元对立论以及一切封闭的体系它要打破新批评的自足性和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大力主张消散一切意义延伸指向自由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23 内江科技 2010年第4期
学术研讨
பைடு நூலகம்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郭晶晶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瞄准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德里达发出了瓦解动员令:“要解构 二元对立,在特定的时刻,首先就是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他不仅 言语激烈,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发起多项解构努力。其中最成功的语

解构主义思想下延异的翻译观

解构主义思想下延异的翻译观

浅析“延异”视角下翻译的意义重构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翻译进行阐述,通过浅议解构主义的“延异”的思想,从而对翻译理论进行概念整合并将其意义重构。

本文对解构主义中的“延异”了的“翻译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细致的分析,从而重构了的“延异”着的翻译,特别是“翻译”的民族心理和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解构延异翻译社会文化民族心理译者主体性【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in 3 views. With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deconstruction, we discuss the theory of the translation. The author dwells on the différance, in which we can use Derrida’s theories into the translation,especially from the ethnic psycholog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一、引言解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德里达等著名学者将它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那种形而上学的翻译观,在当时充满理性被概念化的翻译界引起一阵改革热潮,更加注重翻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得翻译更加灵动。

其中,德里达自创的的“延异”思想为翻译注入了活力,他反对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他宣扬的主题是:消散,意义的延异以及能指自由。

换一句话说,它强调的是语言的自由。

在德里达看来,符号概念本身被涂改而易于阅读,遭到破坏而又清晰可见。

(Derrida,1999:969)我认为:解构主义所要宣扬的并非是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踪迹”。

它是难以确定,难以捉摸,无形无踪的,但是又无时不在,有人形象的描述解构主义为“戴着镣铐舞蹈”。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摘要: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 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里达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 运用“延异”和“ 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 延异; 播散; 马克思主义德里达( Derrida, 1930 - 2004), 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 《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 ABC》、《署名活动的语境》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 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 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 永远在撒播。

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以解构主义的哲学方略, 力图瓦解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基础, 继而动摇整个西方哲学大厦。

一、言语与文字: 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即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之外, 存在着一种独立的本源性的实在(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 这种本源性实在的存在和变化是由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所支配的, 这种支配万物生灭变化的本质和规则, 就叫做“逻各斯”( logos); 我们的一切经验、思想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种本源实在及其背后的那种“逻各斯”的表达和再现; 准确地把握这些本源性实在, 孜孜以求地去努力领悟和掌握宇宙的这种“ 逻各斯”,是我们包括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活动的中心任务, 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德里达认为,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这一哲学术语开始, 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基督教的“上帝的话语”, 从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沙的“实体”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以至到分析哲学的“语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等等,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而这种对它的固守实际上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因为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真理、终极意义、普遍规律、绝对精神和永恒本质。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摘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基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前言: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爆发大规模的反传统的、反权威、反对一切禁锢自由思想教条的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

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为,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另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拆解”概念汲取灵感,提出“解构”概念,并通过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逐渐形成了德里达式“解构主义”思想。

在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哲学界奠定了根基。

随后,德里达去美国讲演,解构主义随之传播到整个欧美大陆。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打破了结构的封闭性和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以此颠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该理论涉及到了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等人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德里达一直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概念问题。

翻译是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探讨的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来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这些学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一、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质疑理性、颠覆传统,是一种全开放性的理论,发起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旨在消解西方传统的逻各斯心主义(logocentrism)。

基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延异”概念的译者主体性

基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延异”概念的译者主体性

esteachers@ Te —027*********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很显然,译者在翻译该句时采用了增译的策略,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比喻的修辞.将“道德修养”比喻为“美服”,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理解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除了比喻之外,杨先生的译文中也不乏夸张的修辞手法。

例如1:“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译文:And melilotus leaves I took to stem,the tears thatstreamed down to my garment's hem.译文中的stream实际为夸张地表现岀原诗中泪水“浪浪”的样子.并且从词性的角度来说,是将原文的形容词“浪浪”转换为译文中的动词stream.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岀泪水娟娟落下的悲伤情感,渲染了译文的美学效果。

例2:“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文为I would rather die and never live,that way thoes valgarpeople do.其中never live实际上是对die的一种加强作用,原文中并没有这样表达,译者是为了通过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明知自己处境艰难,也不愿改变自己对忠直之道的追求,不愿与人同流合污,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的高洁品质。

又如,“摄提贞于孟瞰兮.惟庚寅吾以降”被译为When Sirius did in Spring its Light display,a child wasbom,and Tiger marked the Day.此句中"摄提"被译为Sirius,意为天狼星,在汉语文化中,“摄提”是指寅年.但是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将其替换为西方文化领域中比较熟悉的概念。

虽然看上去译文没有很好的忠实于原文,但就其原文的特殊性而言是可行的。

这与翻译中“归化”翻译策略一致,即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胡正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33-0174-02作者简介:胡正茂(1967—),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汉英翻译,跨文化沟通。

外语翻译摘要德里达倡导的解构主义以颠覆主导当时思想体系的结构主义为己任,并试图推翻“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而推出其核心概念之一“延异”。

德里达倡导的解构主义告知翻译研究者应摒弃二元对立之思维,树立原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共生”意识,清晰意义之不确定性以及探索意义的艰辛,警惕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忠实”、“精确”等所谓“标准”,而应更多地去探索文本的多重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结构主义逻各斯延异Revelations of Derrida 's Deconstructionism to Translation //Hu ZhengmaoAbstract Led by Jacques Derrida in the 1960's,deconstruction-ism aims to subvert structuralism and its essence of "logocen-trism",through the concept of "diff érance".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alerts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o the dubious though popular translation criteria.Key words deconstructionism;translation;Derrida;structuralism;Logos;diff érance1前言翻译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蓬勃发展,其中很多是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也有些是从文学、文化、社会等的视角探讨,有静态的规范性模式分析,也有动态的多元系统模式分析,有微观的文本细读,也有宏观的意识形态审视(见Munday(2001),Gentzler(2004)和谢天振(2008)等)。

论德里达_延异_概念对文学翻译批评_忠实_伦理观之消解

论德里达_延异_概念对文学翻译批评_忠实_伦理观之消解

论德里达"延异"概念对文学翻译批评"忠实"伦理观之消解作者:杨镇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当代文坛英文刊名:FORUM FOR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ART年,卷(期):2010(1)参考文献(13条)1.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4(06)2.周良沛盲谈译诗 19863.D.Mervyn Jones Five Hungarian Writers 19664.P.Lewis The Measure of Translation Effects 20005.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20046.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trans 19727.K.Davi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20018.W.K.Wimsatt Jnr;M.Beardsley The Intentional Fallacy 19729.R.Barthe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Image-Music-Text,trans.Stephen Heath 197710.P.V.Zima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al Theory,trans 199411.W.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trans.H.Zohn,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awrence Venuti eds 200012.S.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20021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2000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朱炜.Zhu Wei论索绪尔的差异原则和德里达的延异思想[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7(4)2.张丽红.Zhang Lihong解构忠实--读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期刊论文]-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5)3.马可云.罗思明.Ma Keyun.Luo Siming"解构'忠实'"之解构——与王东风教授商榷[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6,27(4)4.黄汉平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期刊论文]-学术研究2004(6)5.谢思田.XIE Si-tian"达"和"雅"解构之下的中西翻译忠实观融合研究[期刊论文]-外国语2007(3)6.杨镇源.YANG Zhen-yuan从德里达"延异"的概念反思传统翻译批评的"忠实"标准[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7.唐韧.TANG Ren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延异问题:女性主义视角[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6)8.黄勇昌对翻译忠实性原则的解构分析[期刊论文]-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9.杨镇源论"忠实"之后的文学翻译伦理重构[期刊论文]-当代文坛2010(4)10.朱伊革.ZHU Yige林纾与庞德误读和误译的解构主义理据[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wt201001014.aspx。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观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观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观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胡红梅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7)005
【摘要】解构主义开启了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多元动态的翻译观.在客观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对解构主义语言与意义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历时性、跨文化性与多元化更能体现翻译的本质.解构主义不只是注重消解和破坏,它更强调意义变化轨迹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解构背后的重构性,在坚持终极意义“缺席”的同时更体现了不断靠近最适切意义的积极的翻译精神.解构主义不是翻译准则,但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给我国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总页数】5页(P96-100)
【作者】胡红梅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晋中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原型范畴理论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阐释 [J], 刘著妍;李海珍
2.翻译边程中语言的生长:原文的再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J], 尹衍杰;刘玉华
3.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 [J], 彭桂芝
4.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J], 殷海红
5.德里达究竟对翻译说了什么?——兼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非文化取向及其他”一文 [J], 陈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来源和兴起




雅克· 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 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1)解构主义从语言入手来突破封闭而具有结构性 质的语言文本现象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瑞士语言学索绪尔 (Saussure)。他提出的语言符号理论。 传统认识观:本体论认识观。 结构主义认识观: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其本体性。 事物没有永恒的本体性。其暂时的本体性本身有 赖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其他术语和概念: Supplement(替补): Rousseau----education supplements
nature; writing supplements the speech; Derrida: writing supplements the speech and takes the place of speech, because speech is always already written; Nature is always already contaminated with civilization; there is no „original‟ nature.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就在于坚信有某种存在 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原、本质、绝对真理,即某 种终极之“道”或者意义,而仅仅将语言看成是 表达“道”或意义的工具。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形 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将声音(口头语) 看成最接近思想或事件的媒介,而将书写记号 (文字)仅仅看成是声音的派生物。 这实际上就是“语音中心主义”。
3). 对本源(origin)概念的批判,提出踪迹(trace) 的观念。 4). 对有形存在(presence)的批判;强调无形(absence) 的作用。 5). 提出延异观(différance)。 Différance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To differ-它表示永远的差异,永远的变化;(dissimilar) To differre (Latin)-它表示播散;(scatter, disperse) To defer-它表示永远的推延,延迟,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 变化也就成为永恒;(delay) différence与différa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5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5No.6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彭桂芝(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摘要]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

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

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关系。

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在德里达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

因而德里达“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由于原文意义不可能确定,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关键词]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6-0116-04因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巨著的出版而宣告确立的解构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最为强劲的思维之一。

“从解构‘在场’(presence)和颠覆程序入手,德里达一方面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另一方面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主义”[1]277。

以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价值差异论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本体差异论为基础,德里达不断对其加以引申和发挥,独创了“异延”论;进而把这一概念引入解构主义,建立起“异延解构哲学”;并与福柯(Michel Foucault)、巴特尔(Roland Barthes)及美国的德曼(Paul de Man)等著名翻译家相互呼应[1]276,把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异延”解构主义的翻译观。

一、德里达的“异延”内涵“异延”(différance)这个词语,是德里达利用文字游戏从他的三大巨著中创造出的。

“从词源上看,différance是从difference演变而来。

英文difference和法语différence都源于拉丁文differre。

但只包涵拉丁文differre中的第一层含义:即‘差别、区别、不同’,并没有包含第二层含义。

因而德里达自创différance 一词涵盖了拉丁文differre的双重含义”[1]280。

关于“异延”的这种写法,德里达这样说:“异延一词中的字母a表明主动状态与被动状态的不确定,而且这种不确定也不再受二元对立的控制和组建。

”[2]27具体地说,“异延”表明符号总是“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在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具有“非同一的,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义”[3]31,使词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有赖于其他符号,而只能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态)上,符号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使意欲暂时不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把意义意欲付诸实践时所用的方法抹煞或减弱其效果”[3]131,[1]281。

由此可见,“异延”是一种原型差异,意味着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延迟。

如同德里达在《哲学的边缘》中所说:“‘异延’可以被认为用来表明一种构成的、生产的和本原的因果性,表明可能产生或者构成不同事物和差异的断裂和分化的过程。

”[2]8二、“异延”解构主义的核心本质1.“异延”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德里达的“异延”解构思想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价值[收稿日期]2008-05-21[作者简介]彭桂芝(1965-),女,湖北安陆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第6期彭桂芝: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117差异论,另一个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本体差异论。

索绪尔宣称语言中只有符号差异,语言的价值决定于这种差异[4]11。

德里达“异延”论中所指的差异,并不是索绪尔所说的符号层面的差异,而是指产生符号差异的运动,是比符号差异更为根本的东西。

在德里达看来,“异延”的差异运动所造成的是能指和所指两种符号的不断转换和永无穷尽。

当差异作为踪迹被保留下来时,才产生某种意义,而这意义只能是“异延”的一种效应,即只是一种有效意义,而不可能是确定的终极意义。

德里达说他从索绪尔的差异论推出的第一个结论是:“所指概念绝不在一个仅仅指自身的充分的在场中靠本身自行地出现。

每一概念在本质上被合法地刻写在一个系列或者系统中,其中以差异的系统活动或者说游戏的方式而指涉他者,指涉其他概念。

”[5]17按照德里达的观点:“异延”是产生差异的运动,是差异的起源;并且,那种差异并不限制于声音符号的差异,而是广义的符号差异,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的差异;符号的差异构成运动,互相牵涉,转换,并组成一个不可穷尽的网络[4]11。

最终意义是无数能指的印痕和无限变化的一种不稳定过程。

文字符号的能指在“异延”的作用下,使每一种话语变成了能指的交织物。

2.“异延”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说:“存在的遗忘是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遗忘。

”[5]18而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本体的差异。

这种在场与在场者之间的本体论差异的领域,正是德里达“异延”论在哲学上的立足之地[4]12。

德里达在《论书写》中写到,“原初书写就是‘异延’,它是‘显现与显现物之间听不见的差异’”[6]65。

那时德里达就已经把“异延”置于本体论差异的领域了。

德里达说:“从它自身的某一方面看,‘异延’肯定只是存在的或本体论差异的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展开。

异延中的a标志这种展开的运动”[5]24而构成在场者。

“正是这种在场者的构成,……我们打算称之为原初书写、原初踪迹或者异延”[5]26。

因此,可以说,德里达在某种程度上用“异延”概念代替了海德格尔的在场概念。

只是“异延”不等同于在场,因为对于“异延”来说,没有存在的在场问题,“异延”的后面没有存在;而海德格尔的在场后面还有存在。

“异延”并不像在场那样是存在的显现,它本身就产生差异,并使之延迟,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意义。

结果是,“在场者变成了符号的符号,踪迹的踪迹。

它不是最终指涉的东西,而是普遍化指涉结构中的一种功能。

它是一个踪迹,而且是踪迹的涂抹的踪迹”[6]63。

三、“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内涵1.文本间的互文性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

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1]286。

在德里达的“异延”语言图景中,人类语言活动处于一个跳跃、断裂的动态开放系统之中,无论是单一文本还是全部话语文本活动都处在无限的“异延”之中,一方面,此处的文本与彼处的文本有空间上的共时的联系,另一方面,此时的文本与彼时的文本有着历时的关联;并且,诸种文本间没有文体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穿行于哲学、文学、甚至建筑学等各门类。

从原则上讲,任何人打开一部作品,就等于同时打开了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品[7]122~123,[8]74。

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互文关系。

即此文本可能是另一个早先存在的译文的翻译,原先的文本又是更早的译文的翻译,如此向前不断循环,直至无限,以致形成一个“无限回归的意义链”[1]285。

2.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德里达认为翻译是通过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regulated transformation)。

在他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translation)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1]286。

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又由于原文意义不确定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跨越目的语的限制,转换原语的文本,扩展译文语言,使译文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译者是译作的创造者,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极大的创造性。

3.“存异”的翻译目的德里达认为,通过翻译,我们能够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地认识[1]284。

这就是说,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方面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被隐藏起来,而应该在新文本中表现出来。

可见,德里达的翻译目的,不是“求同”,(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湖北大学学报118而是“存异”;是尽量保护和表现这些形式的差异。

德里达用“异延”概念来说明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旨在强调通过翻译才能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1]285。

因而他“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1]286。

这种独特的视角实际上为翻译实践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四、“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1.给译者提供了创造性空间按照德里达的“异延”论,意义总是处于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1]282。

因而,文本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中,蕴藏着解释的无限可能性[1]283。

如此看来,原文文本不再是一个“在场”所给定的结构,而是一个永远超出自身意义的索取过程,是一系列运动的“踪迹”[1]283。

译者因此无需被原作者赋予作品的终极意义所束缚,而应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每一个文本,每一个句子或段落自身的话语语境,结合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性情习惯、知识结构以及宗教信仰等对文本进行信息的输出。

尽管译者个体有其不同的理解方式,对文本内容的阐述会有所不同。

但这种理解与阐述的差异为原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延伸了理解的边界。

这样,译者和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就会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有永远不可能达到意义本真世界的困惑,因为他们感知到的也只是“异延”的踪迹。

由此可见,原文的文本意义是不可穷尽的,你可以说你已经接近了原文的文本意义,即所谓“近真”,但你却无法声称自己已经绝对地获取了原文的文本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