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1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察举、科举制度总括而言,考试科目方面,察举能应当时的需要、反之唐的科举则欠缺实用;取士标准方面,唐代的科举制虽较汉察举制为公平客观,但其「温卷制」亦有不足之处;又於汉代的察举以孝廉为标准,故其士风纯朴,而唐的科举制确能选到真正的人才,但由於科举制没有参看士子之德行,故所选之士则有欠缺德行之弊病;政权的体现方面,汉的察举和唐的科举制都能使政权开放,收到调和文化之效;察举制使孝廉充斥仕途,而唐科举亦使仕途拥塞增加国家的开支;结果,两个取士制度都导致朋党之争的出现。

共同点:不论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而且这两种途径都与举荐有关系,以期严谨。

无论是哪种选官制度都要对官员的行为道德进行考察。

不同:1、察举制将选官的权力分散于地方政府,地方主官实际上掌握着职官选拔的权力,很容易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宗派集团,对中央集权的体制维持构成一定的离心力量。

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2、察举制考察标准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因此其随意性比较大,家世背景对选官有重要的影响。

而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子弟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而考试成绩作为量化标准,远比察举制更能避免选任时个人的主观性,有利于政府运作过程的客观化和理性化。

3、察举制因难以避免为世家豪族所控制,所造就的是一个相对凝固的等级社会。

科举制实施之后,许多下层社会成员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身份,因而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构成,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科举是一种官员,尤其是文官的选拔制度。

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

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中国自古在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如魏晋时“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中国几乎消失。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章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章
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他教育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应不惜任何代价,以至牺牲生命。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才经得起任何磨难,坚持不懈,成就大业。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
提倡严格教育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
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特点:重农和重教。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 里,无论帝王和臣民都把读书当作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 亵渎行为。旧时代的广大读书人,尽管经济状况都不太好,被人们称 为“穷秀才”,但在知书达礼这一点上,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封建 国家也以科举为手段,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吸引一部分读书人参与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敬学的文化心态。
颜之推:论家庭教育
提倡尽早施教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伯禽:
叨陪鲤对
叨陪鲤对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关键词】 本节关键词】
• 人文性 • 包容性 区域文化 境外文化 • 伦理性 道德感化 个人与整体 道德修养 内圣与外王 • 和谐型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 • 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 入世精神 实用理性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思考题】 本节思考题】 1. 为何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征? 2. 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 流中体现出什么特点? 3.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 德倾向? 4. 在全球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当下,天人合 一思想有无可资发掘的合理因素? 5. 知行合一观念中“知”和“行”的含义是 什么?两者之间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6. 何谓情景合一?举例说明情景合一在艺术 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5 务实精神 ① 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体现在不主张构造 彼岸世界和灵魂永存的幻象,也不去深 究空疏世界的玄奥,而是告诫人们立足 于此岸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② 务实精神使中国人在宗教方面未陷入迷 狂,尽管中国本土产生有宗教,也输入 了一些宗教,但历史上从未有哪种宗教 成为国教。
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2.农耕经济 • 在近代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育以前, 中国经济结构的主体是农业型自然经 济。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 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 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3.社会结构 • 社会组织结构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 系,即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所存 在的互动,它是社会秩序统一的体现。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从先秦迄 于明清,尽管社会形态有所变化,但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结构却长期 沿袭未变,它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极为 鲜明的烙印。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通论之八

中国文化通论之八



Four Tigers of Asia East Asian Tigers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The term East Asian Tigers refers to the economies of Hong Kong, Taiwan,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They are also known as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看今年的《东方杂志》才知道金华 又有斗牛,不过,和西班牙却两样的,西 班牙是人和牛斗, 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鲁迅全集》第五卷《伪自由书》)
金华铜山白鹤庙斗牛娱神
斗牛前给牛盛装打扮
牛主牵斗牛入场
两根牛鼻绳牵斗牛入场
斗牛前在水田里扬场三圈
2004年4月金华铜山寺斗牛
金华斗牛的六种技巧
《狼图腾》


2004年至2005年的国内图书市场,最响亮 的书名是《狼图腾》。小说出版策划人在 编者荐言中还不惜拿出耸人听闻的标题— —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狼图 腾》中还有明确的结论:中华龙图腾是从 草原狼图腾演变而来的。 现已开拍电影。《虎兄虎弟》导演 齐秦《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1)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totem worship) 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 亲属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 严复于1903年将英国学者《社会通诠》中 “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通用 译名。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最早是氏族 图腾。
第八章:中国文化专题之四:信仰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主讲人: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

2018至2019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模块)教案课程(模块)编码:0935037总学分/总学习负荷:2/52开课时间:2018年9月3日第1-7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16秘书学使用教材:《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年出版系(院)别/教研室: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一授课教师:__________本课程(模块)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历程,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制度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本课程(模块)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自主学习总体设计分2个项目:1次书评、1次社会调查。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要求学生就课堂涉及的相关课题,展开讨论;2、撰写课程论文。

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1、与本课程教学大纲较接近;2、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适合学生自学。

考核方式考核成绩(IoO)=小论文(50)+学习笔记(10)+书评(40)教学参考资料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曾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对教案的分析总结①疆域: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并巩固。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咯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Iooo多万变不离其宗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5037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28先修课及后续课:无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秘书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秘书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渊远流长、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它对于中国古代乃至于当代的政治和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都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和今天的各种社会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服务。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和成果,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主体意识,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通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讲授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中西文化特点的比较。

第2章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论讲授10学时)了解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时期的一统帝国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文化隆盛的隋唐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时期游放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明清的文化专制与启蒙、开新。

讲授内容:1.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时代。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文化通论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际的编辑学习与今后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功底。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三、先修课程古代文学史、古代书法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宗教、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艺术,通过这些章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七、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1)文化的界定(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2.重、难点提示(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1.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2.重、难点提示(1)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多样性有何影响(4)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6)隋唐:隆盛时代(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9)明清:沉暮与开新2.重、难点提示(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重、难点提示(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导论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导论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本节要点】
1.地理环境
• 一面临海,其他三面与域外陆路交通极不便 利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的状态,一方面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 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 身规律而自我发展。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 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 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摄能力,最终将 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 中国与外部世界虽相对隔绝,但疆土广袤, 腹里纵深,有着极为宽绰的回旋余地。
文化范畴中的几组关系
四、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真理体系,而是一个糟粕 与精华并存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因此,整体的转换 或不加批判、改造的继承,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文化, 只有批判、扬弃传统文化中的内在局限,继承、改 造其合理内核,才能重新融铸和发展民族的新文化。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或范畴,有的在历史上 就体现出鲜明的封建性特征,本来就是消极落后的 东西,有的则超乎阶级或阶层之上,具有历史的合 理性,经改造与继承,在今天仍有提倡和弘扬的价 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文化遗产时,要体现出历 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
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本节参考文献】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 本)(第一章)商务印书馆,2000。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要点】
1 人文性
① 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 宗教性倾向,重人道轻神道。
② 人文性特征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 现。它不主张人去追求灵魂的不朽,而 是要求人们关注现实人生,把内在的道 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即“内圣” 和“外王”结合起来,努力地立德、立 功、立言,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一、文化的含义
【本节关键词】
• 文化 • 广义文化 • 狭义文化 • 文化的外显模式 • 文化的内隐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第h龟?民砍文化遊合和中外文化交汇-文化交ift与疋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人中也了什么(V用?屮国文化不仅在内篤各娱文化的相互融釦用互涪透中得到发展• ffiUL' j外ffllttt界的按H •先后受客r 中童游牧丈化、波斯文化、化、冈拉他文化.敕洲文化-中w文化系统或以外來文化作补充,或以外米文化年蚁壮刑.快廉个机伍俣将吒廉的牛•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任'冲国文化的广泛怨牺中股妝《?养、进润口身的肌体.二试析”曲学*渐”和“余学穴渐-的文化功能.•种文化BE有其民倏性,只有时代性。

…个Kfthd创i&文化•井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址文化的民族性。

•个民荻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和屮它乂必然接受别的民杖的艾化,哝进竹文化交茨,这就足文化的时代性.民旅性与时代・fflX«“総•不可.继呎传统文化,就足保持文化的民欣性:吸牧外⑴文化.进行文化交流. 就足程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恢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題是会贾沏始终的.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卜.n 20[u纪以来.岀现了•种提GIF油曲化-的規点.••个盘两化“和文化殳流有联系•现任.累个社会.不(H中IN,而11赴仑世界•怖牡西方文化占星斯地位.这是勺实,川济嘟•样余艸不足问力文化?电灯电话.禮上渋卜•祝说我们这穿的.从头IfiMtl •全足艸方化jj这个代化不是坏忖‘1 •"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虬引进就是“化”・fu “仝范西化.不行,不能只宵经线.没存纬线,“全盘西化“ 4理论I•讲不通.件事实卜办不列.我怕不能只曲凹化•不讲“东化” •.东化”.报纸I:没竹这个诃儿•肚我发明的•我疽划逋•汉枕的时候•是咳化”的.BI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占冲国.在期末携初以询确实有过宋学州渐.不能只虫.也“贱学东沿”而忽视-农学凶4T •根据历史少实.在也曲文化交流史・• “东学回渐”从來卅没有中断ii.中华文化的烬人脸吸引了N方传教士.蚱JS佑人、国学牛・•冏人翳的注盘,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插到世界并地.在文化交说方面.中田是•个很育转色的国欢.从狱狀的远占起•几乎迪从•灯丈化开如中国文化屮秋仃外來丈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如/F容乃大”.不爸兄协喷的•还兄裕神的,只尖对找们右利•我们妙8收•約纳仃川•断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没育中断过.弟八甲中国语言文学31A 9-中国讲言文了-耐述汉谄汉字的待点及其亦世界讥言文字中的堆位.在世界的齐种语打中.汉语使用的人口巌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也分之•因此汉语足产合国揣址的七种工作谣含Z-.汉诸的特点:汉涪没4衣小松広关条的列形变化:汉讲没右词的形恋变法,家歴屈W词用花小讲法关套;汉语兄仃声调的语:"汉谄有大竝的同西字:汉7的持点:汉了的细7方汎及規卸A木悅8P◎形.讯爭.细、形声.转江.假借其中用点、划来折岀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w •是•种抽象的胡切会总即细合两个以henzT •衣达舒的宜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汉字形体先际经W rTtt文.金文.小《. 书、柄书等字休的受化.一举例说明汉诰汉字所承孩的文化伯息.汉诰汉了所承栽的文化倍息「艺昆阳汉谥诰:队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禾捉的文化倍总•与汉语汉7用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讣如屮皆文的"土•字I& 了记录这个词外•忌以其俅袴头之刃的构形备诉人朴占代统治軒兄张虫力统治天下的.这红估息由于述占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T”的词义本巾煤御。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课程编号:022230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师范类)先修课程:大学语文、哲学通论后续课程:伦理学、中国哲学史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其精华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与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提高他们的文史素养,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4学时)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本章重点:文化的内涵。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难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0学时)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自然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四、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关系;氏族关系。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五、上古文化分布华夏文化集团。

东夷文化集团。

苗蛮文化集团。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部落的发祥。

尊神重巫。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完备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制礼作乐。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成士阶层崛起。

激烈的兼并战争有利于文化传播与重组。

列国争霸提供宽松学术环境。

学术下移推动私学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百家所指称。

百家所依归。

百家所论述。

三、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兼并战争带来文化融合。

华夏族渐趋形成。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7期总第420期作者简介:陈海燕(1974-),女,山东曹县人,文学硕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陈海燕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中国文化通论》作为当今中国高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到: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重视教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的结合,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师以这样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关键词院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知识视野教学气氛创新思维★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中国文化通论》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的研究成果当今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高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单位,在课程教学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文化通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中国文化通论》(或名为《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容乐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工作,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正在聆听这门课程的大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就《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情况浅谈几点认识。

一、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目前关于中国文化通论方面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得当的教材,对于《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

这门课程,我校长期使用徐克谦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这本教材。

2007年,该教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6年,其修订本列入“全国高等学校重点规划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次修订除了对初版的内容作局部修改外,还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增加了部分视频教学资源的二维码链接,以进一步方便读者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教师姓名:向海求
部门:基础部
教学对象:08 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授课题目章节]_ 第八章古代教育
[教具使用]__
[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版[教学目的]_ 让学生理解古代教学的类型,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学方法] ____ 讲授
[课时安排]__ 2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中国古代官方教育和私塾教育的发展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