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课件2)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

展
的
法家 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高
课堂练习 1 . (24年广东清远一模)对联对于培养家国情怀有着重大价值。“讲屋 宏开,群仰海邦领袖; 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此对联体现孔子教育 方面的主张是( ) A.豫时孙摩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2 . (24年广东中山一模)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之前尧舜用禅让的 方式传承帝位,受人尊敬,被誉为圣王,但燕王禅让给大臣却使燕国因内 乱而亡国……由此看来,是非善恶随时势而变化。该观点属于 ( )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即贫穷)的颜 回,穷居卫国的曾参都成为孔门高足。又如: “子路,卞之野人(即乡野之人);子贡,卫之 贾人(即富商巨贾);颜涿聚,盗也(即盗贼); 颛孙师,驵也(即马匹交易);孔子教之,皆为 显士。” ——《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引《尸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影响 (1)古代:
三、百家争鸣
2.代表派别
“兼爱”、“非 墨 墨 攻”、节俭、贤人 家 子 治国
著作 《墨子》 战国时期,出现了 兵 孙 吴起、孙膑等兵法 家武家 著作 《孙子兵法》
墨子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 《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 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 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 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 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上《1.2百家争鸣》PPT课件 (2)

☻墨家: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作自己,像爱自己一样爱这个小孩,并按对自己 处罚的标准,来处罚这个小孩。并帮助小孩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墨家主张
“兼爱”,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法家:认为小孩的偷盗行为已是罪大恶极,应该对这个小孩作出严厉的处罚, 以匡正社会风气,维护国家统治秩序。
• 外儒内法
知识点拔
守株 待兔
“守株待免”的故事违背了哪一学派的政 治观点?这对于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
法家 ①应树立科学发展观;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不应墨守成规。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治国思想
【法家主张“法治”,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无为而治
• 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 有教无类
连 • 因材施教
• 以法治国
连
• 民贵、君轻
看 • 兼爱 、非攻
• 教育平等、均衡发展 • 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和谐 • 以人为本 • 以德治国 • 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 依法治国方略
• 小明的儒家思想,主张德治、礼治,汉武 帝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的正 统思想。
三、法家思想
变法:管仲、李悝、吴起、商鞅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治国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 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 也”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 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 不亡之术也。”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以吏为师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积极/消极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
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问题:为什么说他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3、墨子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 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 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法家思想:法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启示:社会环境自由——思想文化繁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等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 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 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摆 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 安宁。 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第1、2课百家争鸣

必修三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复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依据课本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和自测,记忆带“★”的问题,并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一、孔子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家、家和家,是学派的创始人。
______国人。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中。
★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和“”,其主要内容是“”、“”孔子提出“仁”学,含义:要求统治者体察,反对和任意;提倡广泛的和意义:这有利于调整关系和稳定社会,建立社会。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
孔子追求的“礼”,实质:是要恢复西周的制度,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为了实现“礼”,提出的主张,②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以“”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把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主张“”②教学方法:实施“”③学习方法:主张把结合起来;敢于坚持。
3.孔子思想的影响: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
②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二、老子1.地位:老子是_________时期重要的思想家,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_____国人。
《道德经》是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整理的老子思想的著作。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①“道”的思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他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同时他强调小国寡民,实施“愚民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 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 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 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 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
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
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
性出都来是 的恶“的善,”而是人人表为现教育欲饱,“寒今而人欲之暖性,,劳饥而而 的结果( “ 人之性恶, 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其善者伪也”)。如果 …… 辞让则悖于情性
荀子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 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的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 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C、墨子 B、孟子 D、韩非子
6、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2、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 子
)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B
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 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新课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
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
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孟子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的修养和义利观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
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孟子
荀子
儒家重要代表人 物,视为儒家的 以礼教为 天行有常, 异端,集百家思 主,礼法 性恶论 制天命而 想之大成,对中 并施 用之 国哲学发展具有 深远影响。
二、墨 子
1、墨子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 创始人。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 (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2、墨子的思想: 兼爱 尚贤 非攻 尚力
三、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 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 称为老庄。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 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 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 服从自然规律。
探究二: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政治 :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的 崩溃、周天子权威的丧失等)和争霸战争为各个 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 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 城镇兴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 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集团的兴起、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 而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 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 治国。”
第2课百家争鸣学案王凤霞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命题人:王凤霞审核人:邱昌满时间:12-09-05 编号:002班级姓名学号面批时间:【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1.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
2. 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预习自测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1.地位:2.思想主张(1)核心:仁政①内容:②途径:③发展:(2)人性论:(3)义利观:3.影响:(1)(2)荀子1.地位:(1)天命观:(2)人性论:(3)治国策2.影响:(1)(2)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2.思想主张:(1)(2)3.影响: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2.思想主张:(1)哲学观:1.为什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2.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者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C.老子和孔子D.荀子和墨子4.荀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课堂探究案】探究一: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二:理解百家争鸣各派的主张。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
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法)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 ④“节用”、“节葬”
⑤“尚贤” 墨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有等级差别的爱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无等级差别的爱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 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耕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2.下列古迹与孔子办教育有关的是() A.曲阜孔庙杏坛 B.白鹿洞书院 C.文渊阁 D.天坛
百家争鸣2

思想主张
1、“仁”的思想:“仁者爱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民本思想:主张以德 治民,反对苛政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 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 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是具有 重要的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至圣” 受到后人的景仰。
重点
主要流派和代表
百家争鸣的原因
思与练
1、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某学派观点,孟子 评价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史记·太史 公自序》认为:“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 也。”据此判断,这一学派及观点是( ) D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 道家的“齐物” 思想C.法家的“法治”思想 D. 墨家的“兼 爱”思想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学兴办
三、主要流派和代表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代表人物 孔子(春秋)孟子(战国) 荀子(战国) 老子(春秋) 墨子(战国) 韩非子(战国) 庄子(战国)
四、历史地位和意义
思想主张
1、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 同时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2、伦理观:主张“性本恶”,强调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德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 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影响
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 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 派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更 加完整,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 家中的蔚然大宗。
2、庄子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五目,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儒家:自主阅读第二 五目 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 分钟 分钟)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 之气, 之气,舍生 取义, 取义,先义 后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认识: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分封的地位。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的地位。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百家争鸣》教案(2)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二、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制作名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探讨案例,从互动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成武文亭山名称的来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传说春秋时,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与“ 三冉” (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成武文亭山,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 会文亭” ,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
反映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讲授新课:学习过程一:自我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学习过程二:【角色扮演】归纳:由于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又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百家争鸣》2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和“德治”;“因材施教” ,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战国
荀子
“礼”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落后的局面;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人类向大工厂时代过渡 ;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负面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
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法家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3.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4年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3年至1957年实行三大改造;1956年 召开中共八大。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魏源、严复等的主要思想 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成了《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 背景: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使美洲的劳动力锐减,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本动力是奴隶贸易的高额 利润;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百家争鸣2

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 想一想,为什么法家思想会 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古为今用,请你说说诸子百家思想在现实 社会的利用价值.
• 儒家的“仁政” 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以德治国 •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结合当时历史 情况,你更喜欢哪 家观点? 为什么 ?
百家争鸣 争鸣
百
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背景)
时代背景
•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 代表者 所处时代
孔子 孟子 老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春秋晚期 “仁爱”“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 春秋晚期
轻”“性善论” “无为”
“兼爱”“非 攻” “法治”“性恶论”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法家
兵家
墨子 战国前期 韩非子 战国时期 孙武 春秋末期
; / 微信刷票
nih16qfi
亮的诸人了。”“怎么,比爷的福晋还漂亮?”“那当然了!小四嫂美得,真是让妾身心服口服。”“福晋的评价真是高呢!既然福晋都心服 口服了,爷也信服。”“唉,您说,这老天爷为什么不能把好事让壹个人都占了去呢?小四嫂空有这么漂亮的模样,有什么用呀,她可真是可 怜呢!”“福晋何出此言?”“她居然连四哥都不认识,那他们是怎么成亲、怎么敬茶、怎么行礼、怎么归宁的呢?难道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四哥都不在场?还是说四哥从来都没有……”“唉,这些事情,爷哪儿知道是怎么办的?你也就别瞎操心了,四哥这么做,壹定有他的道 理。”“再有道理,这么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整日里被冷落成这个样子,没几天,还不……。既然不喜欢,还不如不娶呢。”“谁让她姓年?你 知道有多少人抢着要娶她?先不说别人,光是十四弟,就已经跟四哥和额娘闹翻了。”“啊?十四叔也看上小四嫂了?”“谁知道怎么回事儿! 四哥不说,爷也不好问。”“唉,不知道小四嫂要是被指婚给十四叔会是什么结果?也被十四叔晾在壹边不理不睬?”“福晋!你今天的话实 在是太多了吧!这种话也是能从你的口中说出来的?”“爷息怒,爷息怒!妾身只是觉得小四嫂太可怜了,才口无遮拦,妾身知错了,望爷不 要治妾身的罪啊!”第壹卷 第111章 平息送完十三夫妇两人,众女眷眼巴巴地望向爷。可是王爷根本没有看任何人壹眼,目不斜视地走掉了。 大家壹看这个情形,只好极不甘心地就从霞光苑各自回了自家院子。不过,大家的心里都非常的不痛快!就这么结束了?本来还打算再继续看 壹出爷教训冰凝的重头戏呢,怎么除了那句“丢人现眼”以外,爷连句话都没有?这件事情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凭什么啊!就因为她是 侧福晋,就可以特别优待,就可以不遵守王府的规矩吗?众人气愤难平,特别是淑清!虽然自己最得爷的宠爱,可是如果犯下这么天大的错, 爷哪里能轻饶了自己?罚跪佛堂壹定是跑不了的,额外的处罚肯定也还要有。可是,爷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放过了她?第壹次,她对这个新嫁进 来的侧福晋有了危机感和愤恨感。王爷当然知道各位女眷气恨难平,不但她们,连他自己都是恨得咬牙切齿。在这些诸人中,淑清最得他的宠, 为了平息她的气恼,散了家宴,他先让秦顺给烟雨园传了口信儿,然后回到朗吟阁处理完公务,就来到了淑清这里。淑清得知爷要过来,激动 万分!爷好久都没有来她这里了,虽然爷对她还是壹如既入往地温柔体贴,珠宝首饰、绫罗绸缎就像流水似地进了她的烟雨园,看得别人既眼 谗不已,同时又心酸不已。可是这些东西哪儿比得上爷的大驾光临啊!她的烟雨园,爷都有两个多月没有歇过这里,好像就是从爷被赐婚那时 候开
百家争鸣教案 (2)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激趣导课: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当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时,文化、历史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龙应台讲授新课:今天我我们就来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结合教材分析。
1、经济上,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
(课件演示相关内容)2、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
3、社会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6、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时的各家学派学派:(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1)春秋时期鲁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四书》书影 “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孙膑兵法〉解读》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孙膑祠堂里的孙膑影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围魏救赵”作战示意图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围魏救赵”想象图(坐于椅上指挥者为孙膑)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马陵道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 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减灶”之计诱魏太子 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 申被掳,庞涓自杀。
鲁迅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不仅“晚周诸子莫能 先”,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 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 ——郭沫若《庄子与鲁迅》
郭沫若
返 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韩非与法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韩非
今版《韩非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韩非思想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执也。 ——《韩非子·定法》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入
《诸子集成》书影 这一整套《诸子集成》于1935年编辑出版,蔡元培题笺,囊括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晏子、管子、商鞅、孙子、韩非 子等“诸子之精粹合成一书”。
返 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荀子与儒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孟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荀子与儒家 ■墨子与墨家 ■庄子与道家 ■韩非与法家 ■孙膑与兵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入
《稷下学宫图》 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 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铁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 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 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返 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与墨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
墨子故里(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思想 墨翟认为当时的“大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 其所以如此,他认为是由于人之不相爱。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 间,都应该“兼相爱,交相利”。这就是所谓“兼爱”,这是墨家的一 个中心的理论。……墨家所主张的兼爱是“爱无差等”(墨者夷之对孟 轲语),不分轻重厚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除了轻重厚薄,还有一个先后问题。 儒家主张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推及别人的“亲”。墨翟主张“必吾 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中》)。这也 是“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的区别的一种表现。 ………… 墨翟认为“兼相爱”必须表现为“交相利”。他号召人具体地实行 互相帮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尚贤下》)。在互相帮助下,“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身 寿;幼弱孤单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兼爱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 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 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 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助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 孟子·尽心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 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母。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牌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孟子》书影
《孟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 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 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 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把“兼爱”的原则推广到人民生活上,墨翟主张“节用” 、“节葬”、 “非乐”。他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 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节用 上》)。这道理是不错的,去掉了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墨子)反对 “厚葬”、“久丧”,认为那样做“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他 特别指斥“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 寡者数人”(《节葬下》)的奴隶制的遗风。他很有见地地指出:丧葬方式, 有的民族用火葬,有的民族“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完全是“便其 习而义其俗”(《节葬下》)的事,并不是什么“圣王之制”。他认为听乐 妨碍耕织。“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对此三 患,“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非乐》)”,完全是 无用的,并不能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邮票
返 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与道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故里(今河南商丘)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庄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言论和学者的评价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篇》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翟提出“非攻”的主张,极力反对“大国攻小国”的进攻战争。他对正 义战争和不义战争进行区分,而不是一般地反对战争。有人责问墨子:你以攻 战为不义,那么过去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这是什么原故呢?他回答 说:那不叫“攻”,而叫“诛”。这种诛伐的战争,当然是不应反对的。“诛” 与“攻”的区别就在于,攻是“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 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覆其老弱,迁其重器”(《非攻下》)。而“诛”则是讨伐有罪之国。墨翟对 战争的这种区分,较之当时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的主张,是有其独创之处的。 ——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 也。 ——《韩非子·八经》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返 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孙膑与兵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三戈铜戟(湖北省随县出土)
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孙子兵法·八阵》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 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 ——《孙子兵法·八阵》 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逸胜劳。 ——《孙子兵法·积疏》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孙膑
山东临沂市银雀山出土的 西汉竹简《孙膑兵法》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铜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靴形铜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铁兜鍪(湖北铜绿山出土)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箭镞
蝉纹铜矛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 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 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 睹矣。……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