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用)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精练习题: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是“性本善”主张的具体表现,孟子主张“性善”说。
2.对后世封建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起重要影响的是()A.“养浩然之气”B.“兼爱”“非攻”C.“齐物”“逍遥”D.稷下学宫养浩然之气”指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这对后世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影响。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
请推测其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A.孔子的“仁”B.孟子的“仁政”C.墨子的“兼爱”D.庄子的“齐物”“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兼爱”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而孟子和司马迁提倡尊卑有序,反对墨家的“兼爱”。
5.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庄子》B.《论语》C.《韩非子》D.《孙子兵法》;《韩非子》是法家著作;《孙子兵法》是兵家代表作;只有《庄子》是道家人物庄周的作品。
6.“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A.朴素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思想C.道法自然思想D.天人合一思想“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没必要人为去干预,这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故选C项。
无为而治思想是道法自然思想的进一步延伸,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均排除。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 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 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 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 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 趣。
课堂设问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
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 用的权威。
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 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二)墨子与墨家
(三)庄子与道家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与道家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2)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
“逍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所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 (3)自然观: 上有深远影响。与 天与人“不相胜” ——顺从自 儒学理论互补共同 然,天人合一。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 3、庄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主干。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变革的先驱——韩非与法家
1、韩非生平
2、韩非思想及影响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前后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重义轻利: 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主张”教戒为先“
2、孙膑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 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 势,重视人 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吴起、孙膑和兵家
吴起和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1、吴起 军事思想 (1)”文德“与”武备“兼重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 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 “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文学、美学
4、庄子思想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家学派:孟子、荀子
百
道家学派:庄子
家
争 主要派别 墨家学派:墨子 鸣
法家学派:韩非子
兵家学派:孙膑 历史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兵家学派:孙膑
《孙子兵法》 春 秋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所著。
兵家出现的背景: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 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 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兵家学派:孙膑
出其不意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主
攻其不备
要
兵贵神速
思 想
2、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围魏救赵
远攻近交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异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
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法)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 ④“节用”、“节葬”
⑤“尚贤” 墨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有等级差别的爱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无等级差别的爱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 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耕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2.下列古迹与孔子办教育有关的是() A.曲阜孔庙杏坛 B.白鹿洞书院 C.文渊阁 D.天坛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022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练习卷: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的拥护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2.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庄子的思想相近的是( )A.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3.“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5.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
这说明此思想家( )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6.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A.促成思想解放B.反对君主专制C.鼓励民族独立D.主张“克己复礼”7.“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8.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9.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 )A.“性善说”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10.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
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制作名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探讨案例,从互动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成武文亭山名称的来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传说春秋时,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与“ 三冉” (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成武文亭山,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 会文亭” ,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
反映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讲授新课:学习过程一:自我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学习过程二:【角色扮演】归纳:由于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又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第2课_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上课新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 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16、下列对孙子不荀子癿分析正确癿是( A、都主张性善论 B、都强调礼法 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叏百家乊长
)
17、下列关亍百家争鸣癿论述正确癿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 是云田制癿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亏丌相 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戓国时期,儒家学派癿代表人物主要有 ( ) 孔子 孙子 荀子 庄子 A. B. C. D.
11、“丌义而富丏贵,亍我如浮于。”这 名话体现癿思想观念主要是( ) A.重义轻利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 D.尊王贱霸
12、在治国斱略上,主张礼法幵斲,王霸兼 用癿思想家是( ) A.孙子 B.荀子 C.韩非 D.吴起 )
(亐)法家: 韩非
1、韩非简介
韩非(约前280—233年), 出身亍韩国贵族乊家。戓国后期 癿思想家,法家癿集大成者。 曾师事荀况,不李斯是同学。 著作有《孤愤》、《亐蠹》、 《说难》等。其文章深叐秦王政 癿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 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 死亍狱中。他癿思想得到秦癿推 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癿指导思想。 他癿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 非子》一书。
历史意义①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部编版)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基础夯实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 项正确。
2.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他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朱元璋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不妄为,以“无事取天下”,D项错误。
3.“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下列对荀子所说的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B.主张通过行法治,重刑罚,使人向善去恶C.主张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固有善性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故A项正确。
B项为法家思想,排除。
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排除D项。
4.《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钜子”(墨家领袖)的领导,他们纪律严明,根据“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复习第2课 “百家争鸣”中的其他学派我定稿

。
绝对权威
,天二下生之三物,生三于生有万,物有。生道于无是。天道地生万一物,的一本生原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辩盈证,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法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想善,
斯不善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由足量下。变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到必质作于变
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 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 效。
1.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A.辩证法思想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3(2014年海南单科).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 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4(2012年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 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 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 者看作是可有可 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经济因素: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 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加快,封建经济 (小农经济、封建商业与手工业)迅速 发展。
3)学术文化因素:礼崩乐坏,尚未建 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有文化重组的机会;“士”阶层崛起,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宫廷文化官员下移, 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高考】
(2012天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无为而治
实行仁政
强调法治
概括材料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 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 “法”、“术”、“势”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国家 变法革新
影响: 战国到秦,为何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法家政治上主 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奖励耕 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 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材料: (2012北京)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家的“辩证”思想 (《老子》)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 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儒家的“仁政”思想
一、儒家思想——孟子、荀子
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 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提出养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①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孟子〃滕文公》 ③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 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 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 动者地位的上升。
四、法家思想 ——韩非子
年代: 战国末期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仁的思想 孟子 荀子 战国末期 仁义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爱人 仁政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性善论 性恶论
异 人性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孔子说:“性相近也”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 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 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 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 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 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 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 “打倒日本狗!” 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 “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 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反对防共自治运动!” “反对卖国的对外政策!” “立即停止内战!” “立即向日本宣战!”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社会之变
思想之变
பைடு நூலகம்
(2015·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需要法制,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时,维护人伦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守法是正义行为 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 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这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 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 “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 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 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孟子:①治国需要法制;②权力不能干预执法;③当法律与人伦 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 ①守法是正义行为;②法制关乎城邦存亡;③法律 至上,严格守法。(5分)
4.(2015·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需要法制,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时,维护人伦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守法是正义行为 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 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 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都想富国强兵,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 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奠定了 人才基础)
评价: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是一种消极思 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 定的。
三、墨家思想——墨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 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三、墨家思想——墨子
墨 家 思 想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尚同 非攻 节葬 尚贤 节用
主张:
特点 :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 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西安华 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 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 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 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 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 族战争的转折点。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前提问】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 成“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汇总
学派 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孙膑 时代 主要思想 春秋 “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战国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