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主张: “法”、“术”、“势”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国家 变法革新
影响: 战国到秦,为何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法家政治上主 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奖励耕 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 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仁的思想 孟子 荀子 战国末期 仁义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爱人 仁政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性善论 性恶论
异 人性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孔子说:“性相近也”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感受高考】
(2012天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无为而治
实行仁政
强调法治
概括材料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 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评价: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是一wenku.baidu.com消极思 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 定的。
三、墨家思想——墨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 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1)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提出这 一思想的社会基点是什么?(6分)
老子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老子认为动荡的根源 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 (2)朱元璋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他辑有 《孟子节文》,删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这是为什么?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有何 重大意义?(8分) 孟子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君为 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此句意思与明太 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和意图是有冲突。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三、墨家思想——墨子
墨 家 思 想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尚同 非攻 节葬 尚贤 节用
主张:
特点 :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 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 的历史价值。(15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 解析: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 作用突出。(6分) 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价值”,总结二者法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 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 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 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 动者地位的上升。
四、法家思想 ——韩非子
年代: 战国末期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 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 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 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 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 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 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 “打倒日本狗!” 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 “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 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反对防共自治运动!” “反对卖国的对外政策!” “立即停止内战!” “立即向日本宣战!”
孟子:①治国需要法制;②权力不能干预执法;③当法律与人伦 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 ①守法是正义行为;②法制关乎城邦存亡;③法律 至上,严格守法。(5分)
4.(2015·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需要法制,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时,维护人伦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守法是正义行为 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 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②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意义: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 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影响着后世的政 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二、道家思想——庄子
哲学观——“齐物” 人生观——“逍遥” 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 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西安华 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 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 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 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 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 族战争的转折点。
国籍: 韩国人(贵族) 君主要以法治国, 主张: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 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 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 家
地位:
韩非子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理论来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分 化发展而来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法 观点主张 非 家 子
发展趋势
作 用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变法革新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朝统一全 国奠定理论基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前提问】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 成“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汇总
学派 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孙膑 时代 主要思想 春秋 “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战国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材料: (2012北京)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家的“辩证”思想 (《老子》)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 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儒家的“仁政”思想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社会之变
思想之变
(2015·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需要法制,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时,维护人伦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守法是正义行为 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 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 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都想富国强兵,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 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奠定了 人才基础)
这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 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 “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 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 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一、儒家思想——孟子、荀子
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 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提出养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①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孟子〃滕文公》 ③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