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思 想 学 说
历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法:就是法律、法治,立法为治民, 主张变法革新。 赏罚并重。 人性论:性恶论 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手段。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权威。 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影响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 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 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诸子百家之哲学观
材料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儒政、道哲、法变革”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五)孙膑和兵家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见: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见人性本善说。

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见: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见“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见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全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见(1)主见“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见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斗。

(2)提倡“尚力”,主见“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铺张。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见(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实行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见(1)主见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见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2张PPT)

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2张PPT)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大家听说过“三教九流”这个词吗?谁知道 三教具体是什么?九流具体是什么?
三教是儒教、道教、佛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表。
在《汉书•艺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阴 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农家(除表格中的兵家以外)。九流这个 词表明战国时期的学派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 3、阶级基础:士人阶层崛起,对当时的社会 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 4、社会环境:私学兴起;各诸侯国君主为了 称霸争雄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使各个学 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 材料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 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 德行仁政者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在人生之中的某天,某个时刻,如果还是会想起,那就只不过是一道模糊的风景,是不能追忆的苦痛。向前看,向后看,在那一望无际的忆海之中,又怎么能够有一个参照物,找到
投无路了,你只要足够坚定,运气会眷顾你;永远不要轻易放弃,或许再坚持下这个坎儿就过去了,一旦熬过阴霾,你会发现发现自己会变的无比强大。人生在世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必须激
励自己努力前行。不少朋友会写一些励志的话语贴在办公桌上,那么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经典有气质内涵的句子,看看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生机,向着美好的 未来前行!一、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1、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2、穷则思变,既要变,又要实干。3、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4、不去追逐,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永远原地停留。5、勇气不是感觉不到恐惧而 是感觉到恐惧也继续做下去。、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7、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8、现实很近又很冷,梦想很远却很温暖。9、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10、东西,让你羡慕,却 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11、人生应该树立目标,否则你的精力会白白浪费。12、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13、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14、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 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15、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7、过去是经历,现在是尝试,未来 是期待。经历过,尝试着,就有期待。18、别放弃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19、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20、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二、经典有气质内 涵的句子1、不要问自己收获了多少果实,而是要问自己今天播种了多少种子。2、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3、如果你热爱一件事, 那么你整天都能埋头于这件事而不觉得无聊,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领域内出类拔萃。如果你全力以赴地去做你真心热爱的事情,那没有人会是你的对手。4、把圈子变小,把语言变干净,把成绩往上提,把故事往心里收一收, 现在想要的以后都会有。5、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会变得越来越宽容,所以很多事情到最后并不是真的解决了,而是算了吧。6、人和人真是说不清的劫数,你为了一个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个人又为了别人,神魂颠倒 食不知味。7、突然发现有些感情,有些事,不是几句煽情的文字就能决定的,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波涛汹涌以及现实的无奈。8、过去的人,有他们出现的意义,但不要太念念不忘。过去的人有过去的好,但最好的,都是你 身边的那个。9、不是谁辜负了誓言,而是被时间扯淡了思念。0、总有一天,你会在我的世界里下落不明,我会在你的世界里杳无音信1、在前进的路上,别急着一口气狂奔到底。静得下心,才能守住目标,沉得住气,才 能持续发力。以笃志力行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努力,踏踏实实的你,终将变得很了不起。2、不再向往单纯,而是让心底的单纯唤醒梦魇迷住的躁动与孤寂,于是慢慢的,开始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生命中那些 真正重要的东西,有一种单纯的幸福幸福。3、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4、因为平时你们没有利益 冲突,自然相安无事。但有些人就是一旦触及利益,就绝不会忍耐你。所以啊,看一个人爱不爱你,重点是看有矛盾时,他会不会忍你。忍你的是好心,吼你的要当心。5、心,是静的才好,能静下来的,才是心情。不然, 烦躁中怎么能让自己染上心思。心思,是美的那种,女子的心思就是在安静的时间里,想一些事,看一本书,想一个人,那种心情只能在静的环境里生存。6、如果自己都在偷懒,命运又怎么会认可你。别再虚度光阴,叫醒 那个沉睡的自己。记住,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7、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懒惰。别指望撞大运,运气不可能永远在你身上,任何时候都要靠本事吃饭。你必须拼尽全力,才有资格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5、庄子的成就--------文学造诣深。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又一著 名思想家,思想体系庞杂,被视 为异端。但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 的影响。 1)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 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 2)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 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 育由恶变善。 3)主张治国应当是儒法并用,以 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为政以德”
继承、发展
“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王道和霸道: 王道——以德服人 “以德行仁者王”。 霸道——以力服人
2、认为实行君为轻”
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九合诸侯 一臣天下 五霸之学 治国之法
利 措 施 。 赏集治大励击积的实社说法族心韩 《 罚权,力耕商极恶 会的制, 国 分的建加战工发劣无“核国法他是作 韩 明封立强,之展风战无心”家抨韩者 非 是建一思另民生气之耕 ,重击非韩 国国个想一。产。危之他是要了思非 子 而劳抨韩人躺想, 富家统文方他,主 有而击非物是学战 》 兵,一化面一排张 贵有了思,社说国 强还的专又方斥让 之富当想“会的末 的认君制要面和百 有为主统求鼓打姓尊之时学以贵核期 ” , .
3、影响: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成 为古代统治的思想基础。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 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 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 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 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 趣。
课堂设问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
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 用的权威。
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 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二)墨子与墨家
(三)庄子与道家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与道家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2)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
“逍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所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 (3)自然观: 上有深远影响。与 天与人“不相胜” ——顺从自 儒学理论互补共同 然,天人合一。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 3、庄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主干。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变革的先驱——韩非与法家
1、韩非生平
2、韩非思想及影响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前后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重义轻利: 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主张”教戒为先“
2、孙膑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 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 势,重视人 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吴起、孙膑和兵家
吴起和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1、吴起 军事思想 (1)”文德“与”武备“兼重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 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 “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文学、美学
4、庄子思想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家学派:孟子、荀子

道家学派:庄子

争 主要派别 墨家学派:墨子 鸣
法家学派:韩非子
兵家学派:孙膑 历史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兵家学派:孙膑
《孙子兵法》 春 秋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所著。
兵家出现的背景: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 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 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兵家学派:孙膑
出其不意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主
攻其不备

兵贵神速
思 想
2、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围魏救赵
远攻近交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 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 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 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 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 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
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
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
性出都来是 的恶“的善,”而是人人表为现教育欲饱,“寒今而人欲之暖性,,劳饥而而 的结果( “ 人之性恶, 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其善者伪也”)。如果 …… 辞让则悖于情性
荀子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 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的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 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C、墨子 B、孟子 D、韩非子
6、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2、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 子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B
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 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学在官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
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法)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 ④“节用”、“节葬”
⑤“尚贤” 墨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有等级差别的爱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无等级差别的爱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 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耕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2.下列古迹与孔子办教育有关的是() A.曲阜孔庙杏坛 B.白鹿洞书院 C.文渊阁 D.天坛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五目,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儒家:自主阅读第二 五目 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 分钟 分钟)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 之气, 之气,舍生 取义, 取义,先义 后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认识: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分封的地位。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的地位。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高一历史: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一历史: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 / 高一历史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落实课标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 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荀子的地位: 、荀子的地位: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从天而颂之, 应之以乱则凶。……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性恶论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 君者,舟也;庶人者, 材料三: 治之经,礼与刑。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
(三)墨子与墨家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纷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 墨家的革离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其人: 、墨子其人: 2、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 思想
•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1.孔子曰 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 爱无差等。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C、谈论的问题不同 • D、两人有矛盾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以德行 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仁政” 仁政 学说和“民贵君轻” 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善论 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养浩然之气”和“舍生取义” 养浩然之气” 舍生取义” 养浩然之气
学以致用
• 2.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 民为贵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 性本善” 人之初, ④“人之初,性本善”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兼爱”、“非攻” 兼爱” 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力” 尚贤” 尚力 尚力” 尚贤 “节用”、“节葬” 节用” 节用 节葬”
3、墨子的影响: 、墨子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 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民获敛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天下之百姓, 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尚) 天下之百姓 皆上( 同与天子。 同与天子。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 五经: 五经: 》《书》《礼 《诗》《书》《礼》 》《春秋 春秋》 《易》《春秋》
(二)荀子和儒家
1、荀子其人: 、荀子其人: 2、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1)自然观: 唯物主义者 自然观: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人性观: 人性观: 性恶论 (3)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君舟民水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你同意孟子的观点吗?墨子的观点代表谁的利益? 你同意孟子的观点吗?墨子的观点代表谁的利益?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无差别?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无差别?你如何评价墨子 的观点? 的观点?
刘德华在《墨子攻略》中出演墨子 刘德华在《墨子攻略》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手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
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 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 儿子说: 彼亦人也,可善视之。 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意思是指该 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 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请问陶渊明的 说法是站何家的立场? 说法是站何家的立场?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文化的觉醒。 文化的觉醒。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4、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一大批文 、文化: 学在官府 士。
学以致用
• • • • • • • • • •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百家争鸣”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①②; B.③④; ③④; C.②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
D B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二、各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影响 各学派代表人物、
(一)孟子和儒家
孟 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观 )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 孟子》 四书: 四书: 大学》《中庸》 》《中庸 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大学》《中庸》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 地位仅次于孔丘。 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2、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士”阶层崛起,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 、阶级: 士 阶层崛起,四处游说、讲学,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
发启于春秋末年,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 1、百家: 、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是泛指,家、名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争鸣: 、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利益的学者希望按照本 阶级的利益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阶级的利益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著 书立说,争相发表见解。 书立说,争相发表见解。 阅读教材导读和p10[阅读与思考 ,分别从经济、 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导读和 阅读与思考 分别从经济、 政治、阶级和文化方面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政治、阶级和文化方面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