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构主义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教学法解析

建构主义教学法解析

建构主义教学法解析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教学法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

它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法的核心原则1. 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

2. 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被接受和记忆,而是通过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来建构的。

3.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建构知识,互相交流和分享思想。

4. 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法倡导将学习情境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入或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2. 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图书、实验器材、互联网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3.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4. 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也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 检查和评估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四、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培养。

- 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 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注重学习的情境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应用场景。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探索科学现象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并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应该是一个反思和提供反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和学生作品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并重视评价的反思和反馈功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启示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应用中给教学或学习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以下观点:(1)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和易于发挥创造性。

(3)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

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3)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5)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传统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景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从而启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景正是数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1.2 情景教学1.2.1什么是情景?柏拉图有这样的说法: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好比住在洞穴里的人,背向洞口,面向洞壁,只看见影子而看不见投射影子的实物——这就是哲学里有名的『洞穴学说』。

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

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

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全做)1、理解什么是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作业要求400字以上)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

任何学习活动的目的对于学习者都是清楚的。

2、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

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不幸的是,学生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

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达到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

3、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

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4、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2、谈谈你对知识观的认识(作业要求400字以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1. 什么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主张认知的发展是基于个体通过互动和体验建构出来的,教育过程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开展,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 注重幼儿自主学习。

强调幼儿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2) 重视互动环境。

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在互动交流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应该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

(3) 强调情境学习。

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贴近生活实践,以情境为基础,通过实践探究来学习。

(4) 重视个体差异。

认为幼儿的个体差异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来设计教育活动。

(5) 强调问题解决。

认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1) 环境创设。

幼儿园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让幼儿在互动交流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2) 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互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主张幼儿需要在互动交流中学习,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个性化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幼儿的个体差异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5) 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评价应该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注重幼儿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能力的培养。

4.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1) 重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园应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 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

幼儿园应该提供多元化的互动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培养其交流合作和自我表达能力。

建构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那么你对建构主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建构主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建构主义的介绍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柯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1999年亚历山大· 温特发表《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 构主义通过10年 的发展,建 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温特认为,组织或国家的行 为都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 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皮亚杰(J.Piaget)-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 科恩伯格(O.Kernberg)、 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强调个体的主 卡茨(D.Katz) 动性 维果斯基(Vogotsgy)-“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 2
3 4 5
什么是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及观点
主要研究内容
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结束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又称为社会建 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 · 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 ,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 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 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 者的角色。
四、建构主义进入中国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新发展促进了国内 相关研究。朱德米《经济特区与中国政 治发展》与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 理》等,“不约而同”地导入观念分析 ,或者结合观念分析与制度分,研究 观念变革与中国政治转型,或者将观念 路径导入“制度范式”并尝试建立比较 政治分析框架。 杨光斌老师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 研究中国政治发展,注意到制度变迁关 键时刻“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他指出:思想观念影响制度结构,并和 制度结构一道影响着制度安排,或者直 接影响着制度绩效。
二、代表人物
皮亚杰 维果斯基
三、建构主义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 么是学习”)

几种数学教育理论

几种数学教育理论

几种数学教育理论一、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一)“数学现实”原则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

在运用“现实的数学”进行教学时,必须明确认识以下几点:第一,数学教学内容来自于现实世界.把那些最能反映现代生产、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数学教育的内容.第二,数学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内部的内在联系,还应该研究数学与现实世界各种不同领域的外部关系和联系。

这样才能使学生一方面获得既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现实的数学”内容,掌握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可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去.第三,数学教育应该为所有的人服务,应该满足全社会各种领域的不同层次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

(二)“数学化”原则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必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

现实数学教育所说的数学化有两种形式:一是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即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二是从符号到概念的数学化,即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

对于前者,基本流程是:1、确定一个具体问题中包含的数学成分;2、建立这些数学成分与学生已知的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3、通过不同方法使这些数学成分形象化、符号化和公式化;4、找出蕴含其中的关系和规则;5、考虑相同数学成分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方面的体现;6、作出形式化的表述。

对于后者,基本流程是:1、用数学公式表示关系;2、对有关规则作出证明;3、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4、对得出的数学模型进行调整和加工;5、综合不同数学模型的共性,形成功能更强的新模型;6、用已知数学公式和语言尽量准确的描述得到的新概念和新方法;7、作一般化的处理、推广。

建构主义观后感

建构主义观后感

建构主义观后感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强调认知活动是人的学习和思维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构建是主动、个性化和基于经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在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教学应该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提倡通过实践、体验和反思促进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通过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我意识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主动构建知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理念,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我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发现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建构主义理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也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挑战。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

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

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

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2)学习观。

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

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建构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三四大学习理论(共28张PPT)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三四大学习理论(共28张PPT)
罗杰斯解释说,(1)小孩在一起玩耍,没有思想负 所以,罗杰斯嘲讽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是不带心志的、没有情感的脖子上面的意义学习。
二、几年前我系专科班有一位同学上课看似很认真,每科基本都挑前排坐,老师上课基本瞪大眼睛看着、竖着耳朵认真听着,还不时点头示意, 课后也认真完成作业了,但每次考试基本都挂科。
担、没有压力,心理很放松,即在无压力、放松、 学习的条件。
11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 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12
2021/11/21 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
鱼牛图——青蛙与鱼的故事
13
问题与思考
• 1.鱼听了青蛙对奶牛的详细描述后,对奶牛形象 的构建为什么会如此走样?问题出在哪儿?
• 2.为防止鱼对奶牛形象的理解、构建出现如此走样,
青蛙可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即用什么办法可让鱼 对牛形象的构建更接近真实的牛? • 3.我能从“鱼牛图”寓言故事中归纳出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的基本思想是:……
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 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 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 的意义的过程。
学习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学习 者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
马斯洛的主要贡献:建构了一个性善论和需要 层次论为基础的自我实现人格心理学论体系;人格 的自我完善和实现;潜能的实现和发展。
课后也认真完成作业了,但每次考试基本都挂科。
效应器 反应发生器 我能从“鱼牛图”寓言故事中归纳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学生是信息作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还是方法?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还是方法?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还是方法?作者:黄雯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一、温特的建构主义概述温特的建构主义运用了诸如认同、规范、文化、互动等核心概念对国家、利益、冲突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其理论内容大致可分为:纯粹理论、国家利益论、国际体系论、国际体系转换论。

纯粹理论是指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

温特对自己理论的定位是:理念主义的本体论,承认物质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共有观念才能够产生意义;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强调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承认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温特的国家利益论认为,国家利益虽然国家利益与权力联系密切,但其本源上是由认同或身份界定的,根植于规范及其结构之中,受到社会化和国际规范的巨大影响。

国家利益从国际互动以及国际规范中而来。

温特的国际体系论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

温特根据霍布斯式、洛克式和康德式三种文化结构,对应地假定了三种国际体系模式:在霍布斯式国际体系中,国家把生存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国家的安全,增加国防能力,国家间互为“敌人”。

在洛克式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双方是承认主权的,战争既合法也应该限制。

在康德式国际体系中,国与国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国家期望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

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转变也应当与角色认同结构的转变有关。

他认为,目前的国际体系正处于洛克式向康德式转换的过程,有四个变量对于目前洛克式国际体系向康德式国际体系转换十分关键,即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以及自我约束。

若所有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就最有可能推动体系转换。

二、“理论”的标准与对温特建构主义的分析肯尼思·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理论”的判断标准。

下面,笔者就运用华尔兹判断理论的标准,对温特的建构主义进行分析。

首先,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不能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什么是社会建构主义?

什么是社会建构主义?

什么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实践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文化、语言和社会生活等因素被看作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不是客观的、自然的存在,而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建构主义:一、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建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个体的认知、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是由社会构建而成的。

这意味着,我们的观念、理解和语言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不是由自然因素直接决定的结果。

因此,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人类认知和实践,而这些最终会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角色。

社会建构主义者还认为,人类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者,还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者。

因此,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塑造和发展的。

二、社会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社会建构主义最重要的思想是“社会构建现实”,这意味着文化、语言、社会实践等因素是构成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基础。

这种思想要求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更为开放和宽容,不应该仅仅基于我们自身存在的经验和观念来评价和理解其他的观点和行为。

社会建构主义者还关注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下,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实践基础上的。

因此,对于人类认知和行为的理解,我们应该从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三、社会建构主义的典型代表社会建构主义有很多典型代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伯格(Peter L. Berger)和卢克曼(Thomas Luckmann)合著的《现实的社会建构》。

这本书是社会建构主义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但它并不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全部。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性思想,例如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和多重现实(Multiple Realities)等。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客观主义的学习观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
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

人们思维的目的乃是去反映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由此过程产生的意义取
决于现实世界的结构。

由于客体的结构是相对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判
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

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转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转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强调内部认知过程;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强化。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凭整体认识。
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
关键词:认知结构 学习风格 加工策略
典型应用:直观教学、演示教学
分析:图表在教学中的作用、先行组织者
是认识主体,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世界万物、真理 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在人与外界的关系上,皮亚杰持一种“适应”的观 点。所谓“适应”是指已结构化的有机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协调, 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有机体的“适应”又分作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同化”, 即把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的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有机体 以改变自己来应付环境,随着环境变化,有机体也发生变化。
什么是知识
❖ 柏拉图: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事物本质 的反映和表述。
❖ 笛卡尔: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 有的;只有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独有 的。
❖ 杜威:一种知识是有效的或真正的知识,那么它一定提高 机体探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否则是无效的、错误的知识。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以及建构主义知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建构主义知识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方式的看法。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包括它如何影响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建构主义知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它对我们未来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建构主义知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论是当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知识并非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产物。

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创新。

建构主义注重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不同的情境会导致知识的意义发生变化。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再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习者的社会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思维碰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的,因此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坏事,反而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教学设计应该尊重这种不确定性,鼓励学习者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在讨论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时,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建构主义。

简单说,就是一种认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构建知识的理论。

想象一下,孩子们就像小小的科学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四处探险,发现世界的奥秘。

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趣?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建造者。

这种学习方式,既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一举两得!想必你会想到孩子们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

比如,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看到植物的生长,听到水循环的故事,或者在户外观察小虫子。

他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在说:“哇!这太神奇了!”这就是建构主义的魅力所在。

教育者不再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看,这就是植物。

”而是鼓励他们去问:“为什么植物会长得这么高?雨水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就像是打开了宝藏的钥匙,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世界。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实验室里,满脸兴奋地搅拌各种颜色的液体,最后得到了奇妙的变化。

那一刻,谁还会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小脑袋去思考,这种亲身体验,绝对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来得更深刻。

就像古话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啊。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互动。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讨论,这种氛围就像一锅热汤,大家在里边翻腾,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小明说:“我昨天在家里做了一个火山爆发!”小红听了,立刻眼睛一亮:“哇!我也想试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科学探险。

多么有趣呀!他们不再是孤单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团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的精神,不仅让学习变得有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作为教育者,咱们也得打好辅助的角色。

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资源,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就像厨师备好食材,让孩子们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同时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的例子

建构主义学习的例子

建构主义学习的例子一、什么是构建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以学生为中心。

二、构建主义在教学的应用: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

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构主义理论前的教学回顾建构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教学的普遍认识是:学生的学习是把来自于教师和社会实践当中的分散信息资源和相对孤立的各种技能集合起来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将已有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传送给学生;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普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从教师课堂讲授中得来。

教育评价也是通过知识考试来进行,这在应试教育阶段是很普遍的通常是以讲课为传授知识的方法,以笔试和其他考试方法作为传统的评估方法。

这传统教育中,教学与学习的重点都是围绕知识这个核心,教师依据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围绕知识进行学习,评价也是以知识为核心。

从理论上看,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记忆,在思维中复现这些知识也是无可厚非的。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行为上的改变以及脑力状态的变化。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的改变或调整,它是个人对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某种事件(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筛选出的提高与充实的结果。

认知理论环境下的教学中,重点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思考的作用,也就说对知识成因的分析。

谁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知识的取得应该是在学习者自身的过程体验和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进行。

一种新知识的学习不应是教师全面的讲授,而是要在学习者中进行体验和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谁知主义理论把理解、知识和能力表现当作成功学习的标志。

把学习者的兴趣、学习中的价值观和态度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这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成为学习的动力,这些非直接的学习因素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尊重某种知识,愿意努力去获取它,尔后运用这种知识的关健。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只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学。

他们主张,除了一些必须靠记忆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个,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建构其含义;学生以前对某一问题或概念的理解和思想对后来学习的生成会有巨大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或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变化;与他人合作的学习对学习的动力、支持、模仿和指导都有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支持这种认知的教育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所以人能够从被动的观望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理论含义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的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理论基础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此后,心理学家对人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有机整体和认知的观点分析知识的开发,强调了人可以通过多渠道建构认识,例如:读、听、探索、体验。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体关联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在应用知识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交往建构认识。

萨佛里和杜非等学者也从认知和社会的观点归纳结构主义的特征:当人们与他人交流理解并且探求一致的程序时,产生某种
认识。

求知的目标或目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结果,以及赖以构建新认识的体验。

社会性的切磋,无论是个别进行的或是小组进行的,知识都应运而生。

不同的观点和补充性的信息能够使学习者得知自己的认识的正确性,并且引申出这些认识兼容的新命题。

这些心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开创教育过程的崭新境界和教育理论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基于以上的心理学成就而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通过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理解,以及于其中体验构建成新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继学习行为的基础。

建构主义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为何”的研究,从而打开了学生头脑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智力开发之门。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当今的教学研究支持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育工作者中赢得了重视。

从皮亚杰、维果茨伊等人的研究成果中,建构主义成一种新范式,从基于行为主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为基于认知理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

行为主义认识论关注的是智能、学习目标、知识的水平、知识的增强。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学习者在与所处环境的互动的基础上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的认识论逻辑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学习者在参与主动学习中,从实体方面建构了知。

2.学习者在作出自我的行动表现中,从形象表现方面建构了知识。

3.学习者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理解时,从社会化方面建构了知识。

4.学习者在试图解释他们并不完全理解的东西时,从理论化方面建构了知识。

依建构主义观点,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能达到什么程度。

教师的职责是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能够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中获得知识,并验证其理论的机会。

建构主义的教与学使学习者从死记硬背转为总体性的认知和自我评估。

它促进了一种“验证生活”,支持对价值、信仰和设想作出批判性的反应。

在事业转向靠绩效驱动,任务变得整合化的工作岗位上,十分强调合作共事、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工作是社会化的分工,在这样的社会化体系里,某个人所能做的基本上取决于其他人所做的,行动行为与处理的物品和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课堂教学活动与这样的现实并不一致。

课堂里,生活通常是个人的,根据个人的表现作为评断的基础。

活动与富有实际意义的整体环境脱节,与现实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脱节。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在越来越多需要与他人共事的岗位上工作,学习必须与将来应用于的社会环境相联系。

职业教育工作者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工作相联系的重要,毕勒在指出职业知识的建构中知识的社会本源时,就提到这点。

他指出:专业行家表现出的知识寓于获得它们的环境之中,职业从业的目标靠应用知识的社会实践打造。

校中校就是为学生提供反映提供反映真实世界里的商业、表演艺术、科学等活动而建立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为在真实生活情景和问题中获得知识创造了条件。

它们提供了一种整合性课程的理念,把学习和工作岗位联结在一起。

课堂活动要能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设定个人的工作顺序和进度,能积极置身于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协商之中,从而构成学习。

这样,就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观察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将新的信息和体验整合到他们先前的认识之中,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修正、再认识,以便和新的知识融合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