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合集下载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北洋政府教育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第一,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盲从美制”。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但“新学制”提出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等,说明仍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
第二,“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以及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未能考虑到师资、教材、设备缺乏等社会、教育实际;
第三,“新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级的标志,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了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可贵的创造性和庄重的使命感。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一、平民教育活动1917年,陶行知在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提出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1918年,正式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主张;1919年4月,陶行知和蔡元培等邀请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杜威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陶行知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留校的2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3人一组,分别到茶馆、旅馆等处广泛接触车夫、小贩,进行文化调查。

其后,在南京创办了暑期学校,有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平民教育实践活动。

1919年12月,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方案》,公开提出男女同校和招收女生等改革意见,促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2月24日,针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1921年11月,陶行知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委员,陶在《新教育》“学制研究专号”生陆续发表了《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新学制草案》、《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等文章,从而为我国1922年11月颁发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四制”)做出了贡献。

1921年12月,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1923年6月20日,陶行知与朱其慧等人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靠募捐创办了3所实验平民学校,每校50人。

同时号召用《千字文》替代《百家姓》,中间发现了有趣的教学方法:识字的可以教不识字的;学完一课,教别人一课,并将其命名为“连环教学法”予以推广;在北京等各地建立了“平民读书处”,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二、乡村教育活动1926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

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

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

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

”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他还现身说法——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

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

试论孟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_王小丁

试论孟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_王小丁

1作者简介2王小丁,男,四川内江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博士(2007)资助科研项目(中外教育交流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试论孟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王小丁1摘 要2保尔#孟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哥伦比亚的中国留学生格外关注。

他良好的声誉和学术水平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认同。

他是继杜威之后被邀来中国的美国教育家。

他与中国教育界同仁精诚合作,与他的留美学生一道,赴各类学校实地考察,到民众中调查走访,在中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指导,着眼中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中学教育、教师培养、学制制定、平民教育等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谱写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篇章。

1关键词2孟禄;实用主义教育;中国教育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 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12-0047-04 保尔#孟禄(PaulM onroe ,1869~1947)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世纪美国的教育史家,是对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准的提高作出了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是中美教育关系呈上启下的人物,对中美教育关系中的具体教育事务参与最多的美国教育/发言人0。

/直至今日在中国的教育界仍然拥有美国的巨大影响力的基础,其原因之一,应当说就是通过孟禄等人的努力所积累的始于解放前的漫长的教育交流传统或遗产0。

[1]孟禄著述较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5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史资料6(1904年)、5托马斯#普莱特与16世纪的教育复兴6(1905年)、5教育史教科书6(1905年)、5教育百科全书6(1910-1913年)、5简明教育史教程6(1918年)、5中等教育原理6(1928年)等。

其中,以5教育史教科书6[2]最为著名,也是孟禄最早了解中国教育的珍贵纪录。

陶行知生平大事记略

陶行知生平大事记略
负 责组 织工 作 。
1 2月上旬 , 在北京组织 了十几个平 民读书处 , 在
12 9 1年
家 中成 立 “ 山平 民读 书处 ”鼓励 儿子 教祖 母识 字 。 笑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 ( 校名并存) , 陶行知任教授与教育科主任。 协 同美 国教育家孟禄组织教育调查 团,调查南 京、 上海 、 广东 、 福建等地的教育状况。
名发表《 我们 的政治主张》 要求有一个“ , 好政府 ”不 , 久又撰写了《好政府 ” “ 之最后一幕》 。 7 , 月 负责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 召开首届年会
的组 织工 作 。
2月 4E,新教育评论》 l《 创刊 , 撰写发刊词《 本刊 之使命》 。 8月 , 负责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举行的第 四届
秘书 。
用; 与蔡元培 、 蒋梦麟 、 胡适联名邀请杜威来华讲学 。
1 1 3年 9
5月 , 同杜威 到 南京 、 陪 上海 等地 讲演 , 担任 翻译 。 并 5月 9 H, 南 京小 营演 武 厅六 千 人 大会 上 发 表 在
任《 金陵光学报》 中文版编辑 , 发表《 金 陵光> < 出
入 寸 蒙童 馆读 书 。
1 7年 91
10 9 6年
3 , 月 发表《 中国在转变 中》 于英 文杂 志《 留美青 年》 3 第 卷第 3 期。
1 8年 91
入 歙县 县城 基督 教会 学校崇 一 学堂 求学 。
1 0 年 98
崇 一学 堂停 办 , 前一 年毕 业 。 提
主持南京及全 国教育状况 的系统调查。
年会的组织工作 ,在会上演讲 《 中国教育政策之商
榷 》 。
发表《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 《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陶行知生平年表(一)1891-1918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897年6岁旸村蒙童馆方庶咸秀才,代为之开蒙。

1898年7岁入休宁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

1905年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

英籍堂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1908年17岁:崇一学堂因堂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

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离杭州后暂居苏州表兄处,靠质当度日。

1909年18岁:由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介绍,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1年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中途曾返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

半年后,又回金陵大学复学。

1912年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

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大《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

研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笔名“知行”。

1913年22岁:倡办《金陵光》中文版(第4卷第1期起),先后任编揖和主笔。

夏,全校考试,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

在金大校长包文博士(Dr. Bowen)及亨克博士(Dr. 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 Jenke)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一书的影响,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义的人。

1914年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代校长文怀恩发给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由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授中文文凭。

金家从歙县迁南京。

与其妹陶文之同学汪纯宜结婚。

在金大校长及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9月18日抵旧金山。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报 ,2 0 ( ) 0 5 2


月 上

[ ]杨启亮. 2 课程与教 学变革 中的继承与借鉴 []. 育研 究 J 教
与 实验 ,2 0 ( ) 0 7 6
改革规范坚持 以本土为导 向则是保 障改革者树立 “ 本土意 识”的外部保 障。 由于变革是教 育 自身 周有属性 .所 以我 国有关基础教育改革 的学术研究经 久不衰 ,常议 常新 。诸
但 同时 ,这些研 究 中也 确实 混杂着拿 来主 义 、生搬硬 套 、 简单 推演等学术不端 行为 。这种行 为折射出改革者 “ 本土
意识 ” 弱 化 的 同 时 ,也 潜 隐 着 有 关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 ]廖哲勋. 6 简论课 程研 究国际化 与 民族化 []. J 教育科学研
多 研 究 项 目 、课 题 、论 文 如 雨 后 春 笋 , 的确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 ]乔亚利 ,李 臣之. 3 强化 “ 土行 动” 本 :深化新课程 改革的
思考 []. J 天津市教科 院学报 ,2 0 5 0 8( )
( ]王本 陆. 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 4 论 J 北京师 范大 学学报
参考 。
化 疆 界 ” [ 可 以说 ,当 今 的 “ 。 ’ ] 知识 ” 已经 成 为一 个 行 业 ,
高等教育作 为知识 的载体 和代理 ,也成为 了这个行业 的核 心 。在对知识 的追求 中 ,高校文凭也 成 了通往 成功人生 的

张通行证 ,为 了获得一 份理想 的工作 ,越来 越多 的人 出
( 新 民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课 程 与 教 学 研 究 院 潘 博士生 北京 10 7 责 任 编 辑 :林 再 峰 1 085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早年经历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

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生涯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学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

学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

学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作者: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0年第06期201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带来提案:“12年中小学教育太漫长,建议缩短到10年。

”莫言的观点没有得到官方支持,但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长意见,这些家长往往都是在10年甚至更短的中小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制从未统一,改革从未停止。

改革与实验一路走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确立了全面实施小学义务教育的目标。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中国的中小学“六三学制”进行改革。

改革后的学制内容为:实施幼儿教育,幼儿园收3足岁到7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发育。

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以7足岁为标准。

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中学或其他中等学校。

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

修业年限各为3年,均得单独设立。

教学内容采取一贯制的精神,同时照顾到分段的需要。

初级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以12足岁为标准;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高级中学或其他同等的中等专业学校。

高级中学,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以15足岁为标准;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各种高等学校。

1970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成为主旋律,全国小学定为5年,中学改为4年,初中、高中各2年,有的地区则推行中小学“八年一贯制”。

197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10年,小学为5年,初中3年,高中2年。

并提出对多数农村地区的九年制中小学,应有计划地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学校逐步过渡为全日制十年制学校。

九年制学校、农业中学等教学计划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订。

1982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联合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投入使用,部分地区开始实行十二年制基础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

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为全国统一的五年制小学和实验性质的六年制小学编写课本。

学期教育法草案心得体会

学期教育法草案心得体会

学期教育法草案心得体会学期教育法草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期制的改革,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展个人的潜能。

在阅读草案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和体会。

首先,学期制的实行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期制将教学内容按学期划分,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我国的学制普遍是半年一学期或者一年两学期,而学期制则将一年的学习任务分为两个学期,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练习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同时,学期制实行了更为科学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了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

这将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因此,学期制的实行有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期制的改革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传统的学制模式下,学生学习任务较为单一,缺乏自主选择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机会,使学生变得缺乏学习的动力。

而学期制则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不同的学科和模块,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的选择,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学期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的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另外,学期制的实行将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个性化教育。

在学期制的改革下,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而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

学期制不仅要求教学内容的质量,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的个性化调整。

这将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学期制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学期制的要求,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最后,学期制的实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

评1922年新学制

评1922年新学制

评1922年新学制
1922年新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在教育思想、体制、课程和教材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以下是对1922年新学制的评价:
一、教育思想的进步
新学制提出“以民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与民族、人民的需要相结合,注重培养具有高度国际观念、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人才。

这种理念体现了民主、科学、人文的价值观念,为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
新学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实行选派生源、招生考试制度,这对中国教育的民主化、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新学制逐步扩大了女童教育的覆盖范围,增加了农村和工业企业等地方办学、兴办中等职业学校等举措,有利于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三、课程的改革
新学制取消了科举所倡导的八股文和经义课程,增加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如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体育等科目。

这样的改革强调实用性、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能力,使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教材的创新
新学制改革了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使之更为科学化和符合实际。

其中一些经典的教材和著作仍受到后代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赞誉,如《实用数学》、《地理大意》等。

这些材料制定了一种为中国区域所独有的标准,同时也为后代的教育工作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1922年新学制是一次涵盖广泛、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改革。

它推动了中国教育从封建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化思维的国际化人才。

尽管在职业教育方面,教育物质基础和质量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整个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奠定了基础。

你对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看法

你对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看法

你对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看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同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到义务教育各个学段,贯穿基础教育各个学科,体现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如何看待这一举措?《意见》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和老师。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初三学生张倩一直以来都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并不喜欢被“强迫”,而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可以让自己不用再苦读书,“这样挺好的!”张倩说。

张倩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学校一直努力读书,很少玩乐,希望能通过知识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但由于课业较重,也从未有过快乐的时光,只能靠大量的阅读来打发时间。

在采访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希望义务教育学制改革能够更加完善。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发展,更加偏向于“应试教育”,“虽然目前初三阶段的课业比较繁重,但也不乏需要培养兴趣的学科。

”张倩说。

由于竞争激烈,许多初中生觉得每天作业太多,睡眠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健康。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将会缩短课时,放宽作业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让孩子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通过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张倩相信,自己不用像之前那么辛苦地学习,就能考上心仪的高中,并且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金华市第二中学初三学生吴琪原来觉得作业非常多,经常在夜里写到11点才睡觉,自己平时爱玩手机游戏,也因为熬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后,我可以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除了规定的作业外,不用每天熬夜,就可以准时完成其他事情,周末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

”吴琪说。

金华市第二中学初三学生李文婷认为,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可以让自己更加快乐地学习,“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后,我可以参加更多的社团活动,并获得一些社会荣誉,感觉非常自豪。

制订好计划,备战新学年

制订好计划,备战新学年

制订好计划,备战新学年2023年,新学年即将开始,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制订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备战新学年显得尤为重要。

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

在本文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如何制订好计划,备战新学年。

一、适应新学制2023年,新的学制将会开始实行。

根据新学制,中学阶段将变为三年,高中阶段将变为三年。

因此,学生需要及早适应这种新的学制。

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可以在暑假期间多加练习,在学生开学前完成一部分课程,争取从开学第一天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适应新的学习规律。

二、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计划的核心就是时间管理。

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必须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去学习。

学生需要制定一个学习日程表,明确每一天应该学习哪些科目、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

只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才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明确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

在制定学习计划前,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具体的成绩目标、学习方法目标等等。

学习目标上要量化、可达成、有时间限制。

比如,“期末考试数学成绩达到85分以上,每天阅读英语文章半小时,等等。

”这样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地去完成计划。

四、制定详细计划学习计划要具体、详细,不能一成不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计划。

计划应包括每天每周的安排,具体安排要包括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以及补充自己的弱项等等。

可以在每周计划中设置很多的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小目标在实现中,增加学生信心和动力。

总之,学生需要从具体和长远两方面,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合理分配时间学习计划中,不只是要安排学习时间,还要安排其他活动时间。

学生需要在学习之余,保证足够的睡眠、郊游、运动、娱乐等等。

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平衡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中国基础教育学制优化调整建议

中国基础教育学制优化调整建议

中国基础教育学制优化调整建议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是指中国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规定和体系。

虽然目前的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的基础教育学制,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开展全面的学制:当前的学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缺乏多元发展等。

因此,应该进行全面的学制,包括学制设置、教育课程、评价制度等方面的调整。

学制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中心,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

二、加强素质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学制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优化教育课程设置:当前的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目过多、内容冗杂等。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先进经验,精简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和实践。

同时,要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可以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五、推行终身学习理念:基础教育学制应该鼓励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可以引入一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立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机构,为成年人提供职业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机会。

六、加强教师培养和教育管理: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义务教育学制改革需审慎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关于调整义务教育学制的建议屡见不鲜,要么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要么建议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适当延伸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限。

这些建议看似科学合理,实质上并未科学审慎地考虑义务教育制度设计本身的规律和原则要求,也没结合法律要求和社会发展实际,还需要审慎而为。

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适龄受教育对象必须完成的教育,是法定的责任和义务。

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免费和强制两个方面。

凡纳入受教育范围的对象,除特殊对象不具备受教育条件法定可以豁免外,其他适龄对象必须依法接受,监护人和社会必须依法予以保障。

目前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凡适龄少年儿童必须接受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强制性免费教育,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义务教育成才奠基基础功能和国际通行做法。

虽然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和落实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良好成效和制度初衷,实现了义务教育最高水平的保障和落实,但目前轻易将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或者向学前阶段延伸以及随意变更学制仍不合时宜,并非切合实际的科学理性行为。

按照目前的基础教育制度设计,普及高中教育指的是普及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并不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普及也并非要求强制性绝对完成。

完成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可以通过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种方式继续深造,当然也有部分中断学业的学生符合法定年龄后通过务工等方式进入社会。

如果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让所有初中毕业生必须接受强制性免费高中教育,这并不现实,因为一部分文化底子差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等途径实现成才梦想。

如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更显操之过急。

“幼有所育”确实已经成为拥有幼儿家庭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民生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适龄学龄前儿童都能而且必须接受强制性教育。

3—6岁适龄儿童最需要的教育是保育引导,最需要的是家庭和亲情的呵护及陪伴,而且不同家庭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培养方式是迥异的,强制性、统一性的教育并不可取。

我的学制改革与我对大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我的学制改革与我对大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我的学制改革与我对大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认识发展,是由变化而来的发展.没有变化,又何来发展?纵观历史至今,中国一直都在蒸蒸日上地发展着:经济发展了,政治发展了,道路发展得宽了,楼房发展得高了.几乎每个角落,每个事物都在或快速或至少舒缓地发展着.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得到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有新的变化,十年如一日的守旧似乎早已成为了属于历史的特性,而非今日的.然而近日来,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中国现在的学制与当今飞跃发展的社会越来越不协调,越来越显得落后.查阅资料后吃惊地发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动力-------教育,虽然在形式上有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然而就像大树的枝干一样的学制,居然长达半个多世纪都不曾改变!当然,学制就像是大树的主要枝干,是一个主要框架,似乎不太可能有真正的、根本性的改变。

然而,我们是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对其进行调整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与表达我的构想,我把摘自黄济著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中的学制系统图呈现如下:新的学制描绘如下:幼儿园的学习年龄是3~6岁,这与社会现状基本无大改变,因为3~6岁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且独立自主性较差,因而适合老师照顾比较全面、所谓的在作游戏中学习的幼儿教育。

况且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的出现,以至于无法分得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和教育孩子,也使得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当然,幼儿教育并不作为强制义务教育中的一环,这是由实际情况而决定的。

小学教育为五年,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1951年的学制系统图中看出过去的确实行过五年制的学制。

由于当时的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遇到过一些挫折,后又改为六年制。

那为什么现在的客观条件就具备再次采用五年制吗?我认为是的。

现在是信息时代,小孩子接受教育的途径广,且从幼儿就开始接受教育,甚至在幼儿园都已经把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都学到许多。

我们还明显地感觉得到,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聪明,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而已,而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营养丰富、受教育早、以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现在孩子确实比几十年前的同龄人智力水平更高一些。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陶行知生平年表(一)1891-1918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897年6岁旸村蒙童馆方庶咸秀才,代为之开蒙。

1898年7岁入休宁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

1905年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

英籍堂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1908年17岁:崇一学堂因堂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

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离杭州后暂居苏州表兄处,靠质当度日。

1909年18岁:由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介绍,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1年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中途曾返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

半年后,又回金陵大学复学。

1912年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

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大《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

研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笔名“知行”。

1913年22岁:倡办《金陵光》中文版(第4卷第1期起),先后任编揖和主笔。

夏,全校考试,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

在金大校长包文博士(Dr. Bowen)及亨克博士(Dr. 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 Jenke)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一书的影响,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义的人。

1914年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代校长文怀恩发给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由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授中文文凭。

金家从歙县迁南京。

与其妹陶文之同学汪纯宜结婚。

在金大校长及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9月18日抵旧金山。

抄袭的拼音

抄袭的拼音

抄袭的拼音
抄袭[chāo xí]
释义:
1.绕道袭击敌人。

2.窃取别人所作文字以为己作。

3.谓不顾客观情况,照搬或沿用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

引证:
《红楼梦》第八四回:“那些童生都读过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叶圣陶《倪焕之》十四:“自来所谓大家的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摹拟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些什么东西?”
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建筑最忌抄袭;拿别人的图案来造房屋,断难满意。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甚至于有人竟想抄袭基督教的制度来光复孔教。


近义词:
剽窃[piāo qiè]
释义:
1.掠夺。

2.抄袭窃取。

引证:《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对于那些追求个人私利,互相封锁,不搞协作,甚至垄断、剽窃等等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错误思想和作风,应该进行批评教育。


反义词:
独创[dúchuàng]
释义:独特的创造;独自创造。

引证:
鲁迅《呐喊·端午节》:“只要看伊近来不很附和,而且常常提出独创意见,有些唐突的举动,也就可以了然了。


郭沫若《天地玄黄·今屈原》:“这是独创一格的草书,不仅前无古人,亦恐后无来者。


张天翼《新生》:“这些话并不是他独创的见解,叫别人听了会冷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第七届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1],拟订学制草案,征求全国意见,以为将来修正实施之准备,立意甚好。

壬子学制[2],经10年之试验,弱点发现甚多。

近一二年来,思潮猛进,该学制几有不可终日之势。

故此次所提草案,确要适应时势之需要而来的。

我们对于这应时而兴的制度,究竟要存何态度?我以为建设教育,譬如造房屋;学制,譬如房屋之图案。

想有适用的房屋,必先有适用的图样。

这图样如何画得适用?我以为画这图的人,第一必须精于工程。

第二假使所造的是图书馆,他必定要请教图书馆专家;科学馆,必定要请教科学专家;纱厂,必定要请教明白纱厂管理的人;舞台,必定要请教明白管理舞台的人。

有这两种人参议,才能斟酌损益,画出最适用之图样。

制定学制,也可以应用这理。

不过学制包括的范围更广,所应询问的方面更多了。

此次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征集各省教育界的意见,就是为了要顾到各方面的情形。

所以我觉得凡对于学制有疑问有反对有主张的,都应提出充分讨论研究实验,使将来修正之后,各方面之教育,都有充分发展之机会。

换句话说,虚心讨论研究实验,以构成面面顾到之学制,是我们对于学制草案应有之第一个态度。

建筑最忌抄袭:拿别人的图案来造房屋,断难满意。

或与经费不符;或与风景不合;或竟不适用;以后虽悔,损失必多。

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热,都非健全的趋向。

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

这次学制草案,颇有独到之处。

但是不适国情之抄袭,是否完全没有,要请大家注意。

诸先进国办学久的,几百的;短的,亦数十年。

他们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参考的,却是不少;而不能采取得益的,亦复很多。

今当改革之时,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

这是我们对于研究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二个态度,
为造新房绘图易,为改旧房绘图难。

因为改旧房时,须利用旧房,以适合改造之需要。

然旧房有可利用的,有断不可利用的。

有将来要拆,而改造时不得不暂行存留的。

这都是绘图的人应加考虑的事。

我们的旧学制,多半应当改革,但因国中特别情形,或亦有宜斟酌保存之处。

大凡改制之时,非旧制遭过分之厌恶,即新制得过分之欢迎。

这两种趋势,都能使旧制中之优点,处于不利之地位。

所以我们欢迎新学制出现的时候,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掉了东西没有。

这是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三个态度。

图案是重要的,但只是建筑房屋的初步。

学制是重要的,亦只是建设教育的初步。

徒有学制,不能使人乐学;也如徒有图案,不能使人安居。

如何使纸面上的图案变成可以安居之房屋,与如何使纸面上之学制,变成更优良最有效率之教育,是一相仿的事业,不知要费几许金钱脑力时间去经营,才能成就我们所想成就的。

我们切不可存学制一定即了事的观念。

我们更要承认学制以后之事业问题是无穷的。

无穷尽的事业,要我们继续不已的去办理他。

无穷尽的问题,要我们继续不已的去解决他。

所以学制虽是个重要问题,但只是前程万里的第一步。

他原来是如此,就应如此看待他。

这是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四个态度。

总之,当这学制将改未改之时,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态度,考虑社会个人之需要能力,和各种生活事业必不可少之基础准备,修正出一个适用的学制。

至于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适用的,就回避他。

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适用,就除掉他。

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和旧。

能如此,才能制成独创的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学制。

(《新教育》第4卷第2期,1922年1月)
[1] 1921年10月底,在广州召开。

[2]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这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中华民国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