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优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优质

课题 课时 主备人学习目 标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观察物体(1)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欧俊审核人课型 新授课 江艳萍执教时 间执教人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 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 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 学点习难 教点学准备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 自 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 主 实自主学习的任务。

同时, 学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 习 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 ︵ 和时间要求。

约7分钟︶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合 作 探 究 ︵ 约 1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 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 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 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 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0分钟︶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 图):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 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 决。

1汇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报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展 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示 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 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约10分钟 ︶达 标 检 测 ︵ 约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 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 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 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 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 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 讲解。

7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 视图保持不变。

【新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2)班数学导学案三、自我检测(一)填空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 )。

( )个顶点,( )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

2、长方体的最多有( )面是正方形。

3、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叫做长方体的( )、( )、( )。

长方体有( )条长,( )条宽,( )条高。

http://w ww.xkb1.c om(二)说出下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多少?(单位:厘米cm )长 ,宽 ,高 ; 长 ,宽 ,高 ;长 ,宽 ,高 ; 长 ,宽 ,高 ;(三)、判断(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3)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相等。

( ) (4)一个长方体最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 (5)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 四、拓展延伸1、看右图填空(单位:厘米):①、它的前面是( ),长是( ),宽是( ),高是( )。

②、它的上面是( ),它的长是( ),宽是( )。

③、它的左面是( ),它的长是( ),宽是( ),。

2、思考:试求右图长方体所有棱长的和。

思考:怎样求长方体所有棱长的和,试总结出公式。

棱长总和=152265517128512710五年级数学导学案二、展示交流三、自我检测(一)、填空。

1、正方体是由()个完全相同的()围成的立体图形。

2、正方体有()个顶点,()条棱,它们的长度()。

3、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二)、看图并填空。

(单位:厘米)(1)这是一个( )体。

(2)它的棱长是( )厘米。

(3)棱长之和是( )厘米。

(4)每个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三)、法官我来当X|k | B| 1 . c |O |m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归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达标检测


7分钟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如图:
(1)长方体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汇报展示

约10分钟

课堂上老师尽量多让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情况,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个人或小组解决的问题,丰富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学习的经验。
1、归纳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达标检测


7分钟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哪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的棱长度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合作探究

约10分钟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④给水池抹水泥
汇报展示

约10分钟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达标检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部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部导学案

第一单元导学案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图形 (1)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二、预习导学单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

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探究提示单1、课文第3页的例1.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2、课文第4页的例2.(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分组讨论)(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自己动手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单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一)、填空1、轴对称图形一定有对称轴,而且至少有条对称轴,常见的有:、、、、、、。

2、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梯三角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圆和圆环有条对称轴。

3、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的图形能够重合,就说这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图形的。

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

(二)、想一想,选一选。

1、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①W ②A ③E ④S2、是轴对称图形的是()①2 ②5 ③3 ④83、等边三角形()对称轴,平行四边形()对称轴。

①有一条②有三条③没有④有无数条(三)、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四)、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请连线。

五、总结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第二课时旋转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word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word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课型: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3.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

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⑤给水池抹水泥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三、过关检测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2.完成P36练习T4~6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 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45-46页) 课 型 探究+展示 主 备 人 孔祥莲 课时分配自学 课时时间 展示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1、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2、单位“1”的含义。

3、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4——6号同学不做。

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质疑 学案导学一.旧知链接1、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41和85分别读作什么?二.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45-46页内容并回答问题: (1)分数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做单位“1”和分数单位?2、单位“1”的含义:我们可以把一条线段,一个圆或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就叫做单位“1”, 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 ), 可以表示( )3、分数的意义。

(1)说一说41的含义。

把一个( )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就是( )。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4、想一想。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分成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分数的意义:( )、( )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 )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 )或( )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小组展示、交流,师点评 三、达标检测 (一)必做题。

1、填空。

(1)在进行( )、( )或( )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 )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2000多年前,中国用( )表示分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图形的运动(三)学习目标:1、1、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2、通过对具体图形观察和抽象,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图形的运动(三)学习目标:1、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图形的运动(三)学习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平移、旋转的方式用七巧板拼组鱼图。

2、欣赏图形拼组所创造出的美,感受平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学习目标:1、探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学习目标: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学习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班级: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课题: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学习目标:1、经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运算的探索过程;2、能灵活的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的内容练习十六的3、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约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例4: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练习十六的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

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设计:约分(四)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教后反思:优点: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

1.1观察物体(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1观察物体(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1观察物体(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五年级下册的数学,人教版。

我们将进入“观察物体”这一章节,这一章节主要让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来学习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

我们将学习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同时,我们也会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我们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观察物体”这一概念,我准备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以及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

孩子们则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记录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球体,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两个物体,并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接着,我会进入导学案的学习,我会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我会指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如从上面看,从正面看,从侧面看,等等。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如何观察和描述物体。

例题会包括如何观察和描述一些复杂的物体,比如组合物体。

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给孩子们一些随堂练习的机会,我会让他们观察一些物体,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如物体的形状、结构,以及观察物体的角度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会包括一些观察物体的练习,比如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也会有观察物体的绘图练习,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哪些孩子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哪些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通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通分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的()分数,叫做通分。
4.我还有()不明白。
5.先把下面的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和 和
温馨
提示
知识准备:最小公倍数的相关= >黄豆
3.相等同分母
4.略
5. = = > ,所以 > 。 = = < ,所以 < 。
9通分
项目
内容
1.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和2025和3533和119和10
2.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经常食用有益于人体健康。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化成()的分数。
= =
= =
所以 ○ ,()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轴对称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页。

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我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我能运用对称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学习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

课前(独学)阅读教材第2—4页。

1.欣赏教材第2页主题图,我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写下来:2.生活中,有许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如:。

3.教材第3页上面的六幅图形都是图形,它们的对称轴有条。

我能把它们的对称轴都画出来。

4.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一、激情导入新课二、独学检测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新课标第一网三、合作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自主学习课本第3页例1。

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1)A点与()点重合,B点与()点重合,C点与()点重合。

A点与()点,B点与()点,C点与()点,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

(2)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组交流后,代表汇报交流。

3.师生小结归纳。

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互相重合的点叫做点;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二)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自主学习课本第4页例2,并与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法。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画得又快又好?我的想法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归纳。

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是:(1)找出所给图形的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点。

(4)按所给图形的连接各点,画出所给图形的另一半。

5.试试身手:第4页“做一做”。

4.小组交流:第8页第2题。

5.我能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教材第8页第1题)。

五、自我评价w W w .x K b 1.c o M今天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第【1】篇〗《奇数和偶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数星星课件,电影院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谜面。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挂银灯。

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

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

2、学生猜中后揭示谜底,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信息。

二、认识自然数。

1、介绍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师说明: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接着画出数轴,边画边介绍用数轴表示数的方法。

3、让学生观察画出的数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了解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的意思,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三、认识奇数、偶数。

1、播放电影院座位排列的资料片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了解电影院座位排列特点,讨论两个小朋友能否坐在一起。

2、让学生说一说单数有哪些,双数有哪些,在交流的基础上说明平时说的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

0也是偶数。

四、尝试应用。

1、教师指出生活中经常用到奇数、偶数。

接着师生进行报数、分队等活动。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2、提出教材83页试一试的写数要求,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写出的数列。

教师板书出来。

3、观察两组数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1~30之间的连续奇数、偶数各有15个,相邻两个数都相差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课约分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2)进一步掌握把低级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教具、学具准备:xx教学过程备注一、基本训练1、判断: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6个。

()7/9是最简分数。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2、练习第一题的上面一行:请个别学生板演在投影片上。

3、反馈校对:说说错误在什么地方?你是怎样思考导致错误的?怎样改正?例如:24/15=8/3;一种改正方法是将答案改正;如果使答案不改工的话,怎样改题?(这里改题有多种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过程)4、老师这里收集了同学作业中的错误,请同学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15/45=5/370/28=35/142又36/24=3/2提醒学生:一般情况下,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5、针对下面的最大公约数,并组成有关的两个分数。

24和30;56和49;110和121;80和72;54和42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二、变式(运用)训练1、学生约分后有什么用处呢?2、出示: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4/9和32/2060/25和72/301又15/5和1又28/7反馈并比较。

3、出示: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带分数。

2125米=()千米80分=()小时1米40厘米=()米4050千克=()吨2小时20分=()小时76分米=()米反馈,讲评。

备注4、练习5:你从约分后的结果中的得到什么信息?用哪种结果表示好?为什么?师:看来约分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很大。

三、深化训练我们已经学会了约分,但是有一些分数比较大,那怎样月份呢?1、出示情景:某小学共有学生988人,其中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有388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已经整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已经整理)

重 难 点 难点:动手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相互展示。
学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 一.课前复习。
修改意见
1、自学教材 P2-P4 的内空,并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复习旧知)。
2、认真自学 P3,并在书中画出图案的对称轴。
(2)5 是因数,20 是倍数。
()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小,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这个数
大。( )
(4)一个数的因数一定小于这个数的倍数。
()
2、找出 1—25 以内符合条件的数。
20 的因数
4 的倍数
3 的倍数
修改意见
3、完成练习二的所有练习。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 最大的倍数。 五、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图 形 的 变 换
课题
轴对称
教材第 3~4 页例 1 和例 2
课型
新授课
执教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
年级 教学目标 教学
五年级
课时
2 课时
1、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掌握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重点:掌握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1)9 是奇数,因此它不是合数。
()
(2)质数和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
(3)11 和 4 都是 44 的质因数。
()
3、20 以内的质数有( ),合数有( ),即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的有(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是( )。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第【1】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

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4、观察杯口,找规律: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校本教材内部使用)目录第一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 (3)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1.因数与倍数 (7)2.2、5、3的倍数的特征 (11)3.质数和合数 (15)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9)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3)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7)整理与复习 (39)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 (41)2.真分数和假分数 (49)3.分数的基本性质 (53)4.约分 (55)5.通分 (63)整理与复习 (73)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图形的运动(三) (77)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83)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87)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91)综合应用打电话 (97)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99)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 (103)导学案的的设计与使用说明一、本导学案设计思路:设计了“课前预习、设疑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延伸)、归纳总结、达标检测、课后反思”等环节。

二、在使用导学案时,建议教师根据个人的需要对导学案每个环节的设计情况进行删减或者增加,使之更能适用于自己。

三、使用中按照以下方法操作:1、课前:教师务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下节课学习内容;学生课前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2、课中:(1)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导入新课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2)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结合本节课导学内容,有必要检测的可进行检测);(3)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进行组内、班级展示交流;(4)根据需要安排拓展提升(延伸)内容;(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6)学生完成达标检测,教师课堂上抽批小组长的达标检测,了解掌握学习效果,然后小组长检查组内达标检测完成效果;(7)少留或者不留课后作业。

3、课后:课后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学生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班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多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但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多数孩子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能力,但在合作中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的基础差、习惯差,究其原因是经常上课走神,课后不做作业;需要时时刻刻地督促辅导。

从上学年的质量检测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本学期需要继续与这家长沟通,做好问题孩子的转化工作,争取更多人取得更大进步。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有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

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

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平面图或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7.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并根据统计图做出简单的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五、教学措施:1.努力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1)营造宽松、合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关注学生的个人体,作好参谋;(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

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2)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重点,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

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7、扎实开展培优辅差。

(一)优秀学生培养措施: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培优指导。

(二)后进生辅导措施: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对后进生做到:诚心、爱心、耐心。

2、加强对后进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

3、及时辅导后进生,课堂上多给后进生机会,适时的给与辅导,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4、后进生的作业要尽量做到当面批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5、多进行家校联系,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共同促进后进生进步。

六、教学进度:见下页周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3.4-3.10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22 3.11-3.17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的含义【1】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1】练习课【1】 2、5的倍数特征【1】43 3.18-3.24 3的倍数特征【1】 2、3、5倍数特征练习课【1】质数和合数【1】奇偶性【1】练习课【1】54 3.25-3.31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1】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1】表面积解决问题【1】4 月考5 4.1-4.7 表面积练习课【1】体积和体积单位【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1】3 清明节6 4.8-4.14 体积单位的进率【1】容积和容积单位【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整理和复习【1】探索图形【1】57 4.15-4.21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产生和意义【1】分数与除法【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1】真分数和假分数【1】假分数化的转化【1】58 4.22-4.28 练习课【1】分数基本性质【1】最大公因数【1】公因公因数的应用【1】约分【1】59 4.29-5.5 约分练习课【1】最小公倍数【1】 2 劳动节/月考10 5.6-5.12 公倍数的应用【1】分数大小的比较一【1】分数大小的比较二【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1】511 5.13-5.19 整理和复习【1】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认识旋转【1】画旋转后的图形【1】练习课【1】描述图形的运动【1】512 5.20-5.26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分母加减法【1】练习课【1】异分母加减法【1】练习课【1】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513 5.27-6.2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1】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应用【1】练习课【1】打电话【1】4 月考14 6.3-6.9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1】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2】415 6.10-6.16 总复习一因数与倍数【1】 1 测试16 6.17-6.23 总复习二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1】 1 测试17 6.24-6.30 总复习三图形与几何【1】总复习四统计与广角【1】2 测试18 7.1-7.7 期末检测教师:***2018年3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

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

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

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

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