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件
小结:
一般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4) 字典厚6 米。 ( 厘米)
(5) 大树高8 米。 ( √ )
(6) 教室长10 厘米。( 米 )
厘米
2.手指宽为1( 厘米)。
一本书厚约1(
)。
手掌宽约8( 厘米)。
操场长为60( 米 )。
课桌高约65( 厘米)。 一条跳绳长2( )。
米
10 个小朋友的身 高加起来差不多 和旗杆一样高。
旗杆的高度应 该是13 米。
做一做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宽60(厘米) 长1( 厘米) 长28( 米)
请帮小明改一改!
早晨,我从2 厘米米长的床上起来,穿着20 长的厘米拖米鞋来到卫生间,用15 长的厘牙米米刷刷 牙,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然后去吃了早 饭,吃完早饭,我步行了500米来到了学校, 路上碰见了身高160 高的王老厘米师米。来到 学校,开始上早自习了,我马上拿出我1 厚的书开始厘米看米了起来。
() ( ×)
√
2.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B号填在括号里) (1)一把凳子大约高( )。
A.42 米
B.42 厘米
(2)一棵树大约高5( A )。
A.米
B.厘米
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改正。 (1) 数学书长26 米。 ( 厘米)
(2) (3)
灯管长50 厘米。 ( √ ) 房间高3 厘米。 ( 米 )
3 同学们的手掌宽约5( 厘米 )
上 合
4 操场跑道长100( 米 )
适
5 一把米尺长100( 厘米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本节课的导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导入问题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们平时遇到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2.举一个小例子,我们来一起看看如何解决问题。
三、学习内容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了解解决问题的基
本步骤。
2.带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几个部分。
3.让学生合作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分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设计好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意见。
五、合作实践
1.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设计好的数学问题的解答。
2.鼓励学生合作,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3.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六、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作业布置
1.练习册上关于解决问题的习题。
2.每人选定一个自己遇到过的问题,写一篇小结,包括问题的出现、解
决过程和解决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勇敢面对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课件
3.圈出合适的答案。[教材P10 练习一 第9题]
估计
比10厘米
○长 短
比1米 比1米
○宽 窄 长 ○短
测量
比10厘米
○长 短
比1米 比1米
○宽 窄 长 ○短
4.谁说得对?在括号里画“√”。[教材P10 练习一 第10题]
√
√
5.量一量,乌龟要爬( 6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 要解决什么问题?
判断旗杆高13 厘米还是13米。
依据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空间观 念,可以结合物体的实际长度,选用 正确的长度单位。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 怎样解答?
1厘米这么长。
13 厘米就这么高, 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厘米在尺子上是一格,一根手指大约宽1厘米。13厘 米就是13根手指并排起来的宽度,大约相当于小朋友一 拃的长度。
3.电视塔高85厘米。
(米 )
4.一节动车车厢长25米。 ( √ )
五、巩固练习
五、把两根12厘米长的木条钉在一起,接头处长 2厘米,接好后的木条长多少厘米?
12-2=10(厘米) 10+12=22(厘米) 答:接好后的木条长22厘米。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单位?(厘米和米) 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 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 长吗?
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
学习单 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厘 米”?哪些地方用到了“米”? 回答: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材P7 例8]
[教材P10 练习一 第11题]
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1、大乌龟下了86个蛋,小乌龟比大乌龟少下了9个蛋,小乌龟下了多少个蛋?2、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只。
去年有多少只?3、植物百科全书要32元,小玉想买一本,但还差15元。
小玉现在有多少钱?4,一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
还剩多少个?5、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6美术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7二(1)班有36幅画,二(2)班有27幅画。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幅画?已经贴好了41幅,还剩多少幅没贴好?8、运走了18箱橘子,还剩下29箱橘子。
一共收了多少箱橘子?还收了43箱柚子,橘子和柚子一共收了多少箱?9、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
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电线够不够?10、10小明今年13岁,爸爸比小明大28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妈妈比爸爸小3岁,妈妈今年多少岁?11、二(2)班植了48棵树,二(3)班比二(2)班多植9棵。
二(3)班植了多少棵树?12、小军有50张邮票,小丽的邮票比小军少24张,小丽有多少张邮票?13、小龙参加毽球比赛踢了18个。
小丽比小龙多踢了15个。
小丽踢了多少个?小丽和小龙一共踢了多少个?14、台灯52元。
小红想买一台,还差16元,小红带了多少钱?15、儿童玩具商店元旦搞促销,每件玩具一律优惠8元。
布娃娃:32元汽车:48元飞机:55元一个布娃娃要多少钱?(2)一辆玩具汽车多少钱?16、我们已经做了34朵小红花,还要做16朵小红花,一共要做多少朵小红花?如果再做30朵小黄花,一共要做多少朵小花?17、猴子投进了42个球,猩猩比猴子多投进17个。
猩猩投进了多少个球?18、我已经读了35页,妹妹比我读的少8页。
妹妹读了多少页?19、一共有15条花金鱼。
红金鱼比花金鱼多24条,黑金鱼比花金鱼少6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估测物体长度的实际问题。
2.会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尺子学生准备尺子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预设生1:食指宽大约1厘米,图钉长大约1厘米,课桌面距离地面大约1米。
生2:一支铅笔大约长12厘米,我的身高大约是1米20厘米。
……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操作指导: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说出一支铅笔的长度及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都是对刚刚学过的知识的回顾。
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板块二探究新课,解决问题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能猜出它的高度是多少吗?预设生1:我觉得旗杆的高度是20米。
生2:我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00厘米。
生3:咱们学校的旗杆应该有15米。
……(2)合作探究: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学案
判断旗杆高13( )还是13( )?
(2)怎样解答?
方法一:结合身边的“尺”进行判断。
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 ),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3( ),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是13( )。
方法二:借助参照物判断。
看图可知,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 )多一些,(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是13( )高。
参考答案
1.3 4 5
2.(1)厘米米(2)厘米厘米米米10米(3)厘米米
3.(1)米(2)厘米
4.厘米厘米米
5.(1)厘米(2)(3)米
6.60+10=70(厘米) 70+10=80(厘米)
60<78 70<78 80>78
答:新房子的门不合适。
每日口算:35 94 37 69 66 50 50 85 65 32
(2)灯管长50厘米。( )
(3)房间高3厘米。( )
6.小山羊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新房子,爸爸量得新房的门高78厘米。小山羊的身高是60厘米,妈妈比小山羊高10厘米,爸爸比妈妈高10厘米。请你帮它们算一算,新房子的门合适吗?
每日
口算
27+8= 85+9= 42-5= 63+6= 26+40=
56-6=42+8=90-5=73-8= 82-50=
(3)解答合理吗?
验证上面结果的合理性,可以根据身பைடு நூலகம்的事物来推理。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 )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
3.根ɡēn据jù生shēnɡ活huó实shí际jì在zài括kuò号hào里lǐ填tián上shànɡ厘lí米mǐ或huò米mǐ。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例8》(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8》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除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除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例8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用乘法口诀求商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出答案,并说明求商的方法。
(2)除法算式的读法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并学会读法。
(3)计算除法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总结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强调除法计算注意事项。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除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解决问题例8》的教学中,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学生掌握除法计算的关键,因此,这个细节是教学中的重点。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1. 乘法口诀求商的引入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例8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情景图中可以展示一些物品或动物,如:15个苹果,每3个苹果放一堆,问可以放几堆?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3乘以5等于15,那么15除以3等于5。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究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乘法口诀求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PPT课件
(2)用一拃的长度和旗杆的高度比一比,显然13厘米不合 适。旗杆比一个小朋友的身高高很多,相当于13个小朋友 的身高,所以13米比较合适。
规范解答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米 ) 小明身高124( 厘米 )
黑板长2( 米 ) 课桌高90( 厘米 )
1、一张单人床长2
米。…………………………………………( √ )
2、一块橡皮擦厚10厘 米。……………………………………( ×)
3、一支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
米。………………………………( √ )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5 米。……………………………………( ×)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 些。……………( × )
1.填空。
1支铅笔长25(厘米 ) 操场的旗杆高13( 米 )
1本书长22(厘米 ) 根粉笔长约10(厘米 )
2.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
米
厘米
刷牙,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
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里)。
1、下面三条线中,( ②)是线段。 ①② ③ 2、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③)来量。 ①三角尺 ②米尺 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①)。 ①45厘米 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②)。 ①厘米 ②米
1.黑板长3( m )
6.窗户的高大约是2( m)
2.小刀长5( cm )
7. 图钉的长是1(cm)
3.电视屏幕宽29(cm ) 8. 语文书长21( cm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4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4 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将介绍一些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等。
然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策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将进行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问题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2. 学生准备纸和笔,以便进行画图和列举等操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一些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2. 副基本策略及运用3. 正文:- 画图- 列举- 猜想与尝试- 实例讲解- 练习- 小组讨论- 总结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并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讲解。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1. 黄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红花有多少朵2. 动物园里有黑兔24只,白兔比黑兔少8只,(1)白兔有多少只?(2)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多少只3.停车场有卡车35辆,有轿车24辆,有自行车25辆。
(1)汽车一共有多少辆?(2)开走多少辆汽车就和自行车一样多了?4.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
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接力赛5. 食堂原来做了64个馒头,早上吃了38个,还剩多少个馒头晚上估计要用46个馒头,最少还要做多少个馒头?6.车上有乘客46人,到站后下车了19人,又上来了15人。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7、草地上有白羊87只,黑羊的只数比白羊少39只,黑羊有多少只8、食堂运来一批大米,吃了56公斤以后,还剩34公斤,食堂原来有大米多少公斤9、公共汽车上有25人,到站后上来12人,又下去19人,这时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10、小妹在家捡鸡蛋,第一天捡28个,第二天捡25个,第三天比前两天和少18个,第三天捡多少个11、小明一次拍球28下,小红比小明多,小芳比小明少,小芳最多拍多少下小红最少拍多少下12、小军写了38个大字,小明比小红少写了7个大字,比小军多写了15个大字。
小明写了多少个大字13、果园里有桃树32棵,梨树比桃树多34棵,苹果树比桃树少15棵。
梨树有多少棵苹果树有多少棵14、三个小朋友做的彩花情况如下表。
①小芳比小红多16朵,小芳做了多少朵②小明做了多少朵③要使小红和小明同样多,小红应给小明()朵。
15、少先队员参加活动,三(1)中队有39名少先队员参加,二(2)中队有42名少先队员参加,两个中队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参加活动16、54个同学去田里摘黄瓜,男生有20人,女生有多少人17、羊和兔一共有86只,猪和羊一共有58只,羊有22只。
(1)兔有多少只(2)猪有多少只18、同学们做红花,第一组做了38朵,第二做了24朵,第三组做的红花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红花的总和多12朵,第三组做了多少朵19、原来车上有乘客54人,下车16人,上车23人,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20、小芳:我有邮票55张,小明:我比你少12张(1)小明有多少张邮票(2)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21、篮球72元,文具盒16元,乒乓球38元,足球45元(1)买一副乒乓球和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2)一个蓝球比一个足球贵多少钱(3)小丽只带了50元,想买一个文具盒和一个足球,还少多少元22、一顶帽子12元,一件上衣比一顶帽子贵64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0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7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现,能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根据已有的长度表象,通过比较、排除、估测等方法利用身边的物体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估测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能用多种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利用表象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出问题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师:1 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说明)你觉得一厘米有多长?你呢?还有什么物体的长度也是1cm? 10厘米有多长?你们真能干!师:1 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师:5 米呢?怎么表示?(请同学们上来拉着手感受一下)2.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厘米和米已经有不少了解。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它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了解厘米和米。
【板书课题:确定长度单位】师:今天厘米和米要来我们班,却因为一些问题起了争执,我们一起看看。
课件:厘米:教室约有 3 厘米高米:教室约有 3 米高师:它们在争执什么问题?(教室的高到底是 3 厘米还是 3 米?)【设计意图: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回顾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对本课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解决问题,建立观念(一)经历过程,明确方法1.师:这也就是我们要帮他们解决的什么问题。
【板贴:要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教室的高约是 3 厘米还是 3 米?】2.师:问题清楚了,我们该怎么解答呢?先在脑子里想一想,组织好语言再举手回答。
【板贴:我们这样解答】学生回答预设①:我认为教室的高是3米,因为3厘米只有这么短(用手比划),教室有这么高,不可能是 3 厘米,所以是3 米。
师:这位小朋友会用手进行比划,让大家都看得明白,他是排除了 3 厘米,进而选择了3 米。
【板书:排除】你怎么想?那你怎么知道 3 米就一定对呢?预设②:我有一米多高,教室比我还高,大概有3个我那么高,所以选3米。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材: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解决。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如:已知条件、未知数、求解目标等。
2.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等。
3.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阅读题目、分析问题、选择策略、解决问题、检验答案等。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分析、逻辑思维等。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准备一些教具,如:图片、卡片、小黑板等,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本要素。
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阅读题目、分析问题、选择策略、解决问题、检验答案等。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解决。
2.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7只
6只
练一练: 练一练:
56+42-65= 98-(25+17)= 86-(18+24)= 56-6×8=
家庭作业
一、分别将下面的式子改成一个式子。 分别将下面的式子改成一个式子。 (1)58+24=82 82-33=49 (2)15+24=39 50-39=11 (3)54-17=37 62-37=25 将下面的式子改成两步算式。 二、将下面的式子改成两步算式。 (1)96-38+12=70 (2)54-12-25=17 (3)99-(25+17)=57 三、解决问题 买来28米布,做上衣用去15米,做裤 子用去9米,还剩多少米? 写出两种写法) (写出两种写法)
二、新课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还可以怎样算?
分组讨论,还可以怎样算。 分组讨论,还可以怎样算。
4×4﹢3=19(人) × ﹢ = (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只鸟? 3﹢6﹢4=13(只)
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4×2﹢3=11(只)
乘加、乘减应用题( ) 乘加、乘减应用题(1)
一、复习
1.商店里有 盒彩色笔,每 商店里有4盒彩色笔 商店里有 盒彩色笔, 盒6枝,一共有多少枝? 枝 一共有多少枝? 2.商店里有 个红皮球和 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 商店里有 17个花皮球,卖出去 个花皮球, 个花皮球 卖出去35 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乘加、乘减应用题( ) 乘加、乘减应用题(2)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 个 第二天吃了15个 妈妈买了 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 个。 个果冻
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学习中,第一单元的第 4 课时主要聚焦于解决问题。
这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节,因为它能帮助大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用。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课时通常会涉及到哪些类型的问题。
比如说,会有关于物体数量比较的问题,像是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有 8 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还有关于物品分配的问题,比如老师把12 颗糖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颗糖?那么,要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小朋友们得认真读题,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
就拿前面说的小明和小红苹果的例子来说,我们要清楚知道是在比较他们苹果数量的多少,而且要知道谁多谁少。
接下来,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题啦。
对于数量比较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减法。
就像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有 8 个苹果,要知道小红比小明多几个,那就用 8 5 = 3,所以小红比小明多 3 个苹果。
对于物品分配的问题,像老师分糖的例子,这时候就要用到除法。
12 颗糖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那就是 12 ÷ 3 = 4,每个小朋友能得到 4 颗糖。
在解题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不能粗心大意哦。
比如说,计算的时候要认真,别把数字写错或者算错啦。
还有,做完题之后,最好再检查一遍,看看答案是不是合理。
为了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小朋友们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
比如说,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数学游戏,让他们出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考考自己。
或者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小组讨论,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想法,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启发呢。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用很多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小朋友们理解。
比如说,用一些小道具,像水果模型、小棒之类的,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还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问题融入到故事里,这样小朋友们就会觉得更有意思,也更容易理解。
家长们在家里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 测量,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测 量结果,注意所用的长度单位 是否正确。
今天,我在家测量了许多 东西,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树, 高8米,我的房间高3厘米,长 10厘米,屋顶的灯管长50厘米, 我量了我的数学书和《新华字 典》,数学书长26米,字典厚6 米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 • • • • 一根黄瓜长26( 一条毛巾长50( 一条马路宽8 ( 一棵松树高34( 小明的身高1 ( ) ) ) ) )25(
8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13 米?
判断旗杆高13 厘米还是13 米。 13 厘米就这么 高,旗杆不可 能这么矮。
பைடு நூலகம்
1 厘米这么长。
我1 米多高,才到旗 杆的这个高度。旗杆 应该是13 米高。
10 个小朋友的身 高加起来差不多 和旗杆一样高。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 厘米长, 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说明:欢迎您阅读该资料,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欢迎您分享出来,让我们大家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教学流程: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复习导入: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例8》(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8》(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解决问题”这一概念,并掌握常见的解决问题方法。
2.能够通过实例学习思考能力,掌握分解、比较、找规律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决2~3道简单难度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分解、比较、找规律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彩笔、教材、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1:整体呈现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解决问题》这一概念,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
Step2:解决问题方法教师介绍难度逐级上升的四种解决问题方法:分解、比较、找规律、设想。
Step3:分组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学方法,分别解决几道有难度的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可以自主选择所要解决的题目,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Step4:数据汇总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汇总每个小组所解决的问题和所采用的方法,同时对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Step5: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进行梳理,以便日后自主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效应用。
Step6:作业布置布置2~3道简单难度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记录在练习册上。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检查学生的练习册,评估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1.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更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呈现,如教学动画、游戏等。
2.可将不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运用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现,能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根据已有的长度表象,通过比较、排除、估测等方法利用身边的物体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估测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能用多种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利用表象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说明)你觉得一厘米有多长?你呢?还有什么物体的长度也是1cm? 10厘米有多长?你们真能干!
师:1米有多长?(学生比划)
师:5米呢?怎么表示?(请同学们上来拉着手感受一下)
2.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厘米和米已经有不少了解。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它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了解厘米和米。
【板书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师:今天厘米和米要来我们班,却因为一些问题起了争执,我们一起看看。
课件:厘米:教室约有3厘米高
米:教室约有3米高
师:它们在争执什么问题?(教室的高到底是3厘米还是3米?)
二、解决问题,建立观念
(一)经历过程,明确方法
1.师:这也就是我们要帮他们解决的什么问题。
【板贴:要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教室的高约是3厘米还是3米?】
2.师:问题清楚了,我们该怎么解答呢?先在脑子里想一想,组织好语言再举手回答。
【板贴:我们这样解答】
学生回答
预设①:我认为教室的高是3米,因为3厘米只有这么短(用手比划),教室有这么高,不可能是3厘米,所以是3米。
师:这位小朋友会用手进行比划,让大家都看得明白,他是排除了3厘米,进而选择了3米。
【板书:排除】你怎么想?那你怎么知道3米就一定对呢?
预设②:我有一米多高,教室比我还高,大概有3个我那么高,所以选3米。
师:哇,你会用自己的身高和教室作比较,估测出教室大约有3米高,真是个好办法!
【比较、估测】
预设③:我的橡皮的高度大约是3厘米,教室比我的橡皮高多了,教室应该有3米。
师:你真会比,知道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来比较,得到想要的答案。
3.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多,还记得我们刚刚解决了什么问题吗?(教室的高度约是3厘米还是3米。
)
师:是的。
你们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那我们的结论是?教室的高度是3米。
师: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仅要会排除错误的答案,还要对另一个答案进行验证。
师:你们真了不起,会用标准长度,或者自己的身高以及熟悉物品的长度作标准进行推断,用多种方法选出了正确的长度单位,帮厘米和米解决了大问题。
给自己鼓鼓掌。
(二)自主探究,内化新知
师:有了方法,我们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了。
来,让老师看看你们的本领。
拿出学习单。
铅笔多长?
看要求:
1.独立思考,填写学习单。
2.把自己的判断结果以及理由4人小组说一说。
(每个人都要说)
3.组织好语言,上台向全班同学汇报。
上台汇报,多种方法。
预设1:选2厘米:因为2米很长,不可能是2米。
预设2:选2米:2厘米大约只有这么长(比划)不是2厘米,所以选2米
预设3:我们认为既不是2厘米也不是2米。
2厘米只有两个手指的宽度,筷子不肯能这么短,2米比我们人还高,也不可能是两米。
(孩子们言之有理即可,多多展示他们的想法)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的用排除法,两种可能性都要进行判断和验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既然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那你们能帮帮忙,改变一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吗?
学生改正。
预设:2分米或者改成20厘米等。
师:你们真厉害,不仅能改单位,还能改变数。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判断: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用手势表示。
(1)数学书长26米。
()
(2)一根旗杆的高度大约是12米。
()
展开:你怎么证明一根旗杆的高度大约是12米?(与楼高作比较)
(3)一个杯子高15米。
()
(4)一支粉笔长约7厘米。
()
师:佩服佩服,大家都能够又快又对的判断。
小明是个爱写数学日记的孩子,今天他要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日记。
我们一起来看看。
2.小明的数学日记
出示小明的数学日记:这周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老师让我们回家估一估,量一量家里物体的长度。
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要东估估,西量量。
我的拖鞋大约有22米长,穿在我脚上正合适。
还有那张我们一家人一起用餐的桌子,有120厘米长,90米宽呢。
瞧,书桌上推着爸爸的资料,足足有8米高。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我那柔软的床,它有2厘米长,够我一个人滚来滚去了!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哈哈大笑啊。
你觉得哪里有问题,请你改一改,选择一处举手说一说。
四、回顾反思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研究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别人的?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教室的高度约是3厘米还是3米?
排除法、比较、估测
教室的高度约是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