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多点平皿培养法与常规试管培养法的比较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准确、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离临床诊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亟待改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底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要求在2020年以前加强临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基本要求,推动真菌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能力。
一、术语和定义(一)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称为酵母菌(yeast)。
临床致病的酵母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等。
(二)丝状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延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又称霉菌(mold)。
临床重要的丝状真菌包括曲霉菌、毛霉菌、镰刀菌等。
(三)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相;而在普通培养基,25 ℃培养时呈霉菌相。
二、环境和设施要求真菌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设计应确保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
(一)环境要求真菌实验室应与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区分,以防发生交叉污染。
其面积以满足工作和安全要求为宜,合理布局。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应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二)基本设施设置防飞虫纱窗和门禁,有充足的照明、应急灯、通风、供水、供电、紧急疏散标识及信息系统,工作区设有洗手池、应急淋浴和洗眼装置;门外有生物安全级别标识[1]。
配置生物安全柜和不同温度培养箱(至少包括25~30 ℃以及35~37 ℃)。
真菌培养方法和步骤
真菌培养方法和步骤《真菌培养方法》咱来说说真菌培养这回事儿哈。
要培养真菌,第一步得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你得有培养皿,这就像真菌的小房子。
还有培养基,这是真菌的食物。
另外,无菌操作的工具也不能少,像接种环啥的。
然后呢,把采集到的样本放到培养皿里。
用接种环轻轻地把样本在培养基上涂抹均匀。
这时候得注意,动作要轻,别把培养基弄坏了。
弄好之后,把培养皿盖上盖子,放到一个温度合适、湿度也合适的地方。
一般来说,二十多度就差不多。
在培养的过程中,得经常去看看。
看看真菌有没有长出来,长出来的样子对不对。
要是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就得赶紧找找原因。
等真菌长出来了,还得观察它的形态、颜色啥的。
看看是不是自己想要培养的那种真菌。
培养真菌其实不难,只要细心点儿,按照步骤来,就能成功。
再跟您说一说真菌培养哈。
培养真菌,就跟照顾小宝宝似的,得用心。
先把该有的东西准备齐全,像干净的培养皿、专门的培养基,还有接种用的小工具。
接着去找真菌样本,就像在大自然里寻宝一样。
可以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或者是一些变质的东西上找。
找到样本后,小心地放进培养皿,用接种环慢慢把它铺开在培养基上。
这一步可不能着急,得稳稳当当的。
放好了,就给培养皿找个舒服的“家”,温度湿度都得刚刚好,让真菌能舒舒服服地长大。
这期间,要像关心孩子一样关心它们,多瞅瞅有没有变化。
等到真菌冒头了,那可得好好瞧瞧,看看是不是咱们期待的那种。
只要您有耐心,培养真菌不是啥难事,说不定还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呢!《真菌培养步骤》今天咱来唠唠真菌培养的步骤。
得把东西准备齐活了。
有培养皿、培养基,还有消毒的接种工具,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然后去找真菌的样本,这可得有双火眼金睛。
可以在一些发霉的东西上找,比如说放久了的水果、长黑斑的蔬菜。
找到样本后,在无菌的环境下操作。
打开培养皿,用接种工具把样本轻轻放到培养基上,均匀铺开。
弄好之后,把培养皿盖好,放到恒温箱里。
温度一般调在 25 度左右,湿度也得合适。
2007年第2卷中文总目次
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 万力 李伟 王永强等 (3 2) 中 国大陆 马尔尼 菲青 霉病 的临 床表 现及 流行 病学 特征 的 系统评 价 … … 赵 国庆 冉 玉平 向耘 ( 8 6)
利用 蛋 白质 组学 技术 筛选 隐球 菌作 用血 管 内皮 细胞后 差异 表 达蛋 白
王 强 李铁 男 ( 4 ) 16
我 国首 例肌 曲霉 病及 其试 验研 究
…… …… …… …… …… …… … 李 东明
…… …… …… …… … 农 东晓
修典 荣
李菊裳 朱敬 先
艾 滋病 合并 咽 喉马 尔尼 菲青霉 菌病 的研 究
林 生 地霉所 致小 鼠系统感 染 的形态 学研 究 …… …… …… …… … 尹瑞 瑞
土 曲霉致 双外 耳道 曲霉 病 … …… …… …… …… …… …… …… … 李发增
冉玉平
代 亚玲 等 ( 2 ) 19
对多烯类药物耐药的 1 株黄曲霉临床株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 刘伟 万结 陈伟等 (3 ) 13
两性 霉 素 B和伏 立康 唑对 临床 真菌 的体 外抗 菌活 性分 析 … …… 窦红 涛 北 京朝 阳医院深 部真菌 感 染 的临床 分析 和药 敏试 验 徐英春 杨启 文等 (3 ) 17 杜 小玲等 (4 ) 10 徐 红等 (4 ) 13 李 若瑜 等 (9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楠
邹豪
温 海等 ( O I) 沈柱 ( 4 1) 温海 等 ( 0 2) 张 明昱等 ( 7 1)
甲真菌病 多 点平皿 培 养法 与常 规试管 培 养法 的 比较 …… …… …… …… …… …… … 刘斌 威 海地 区 5 7例 甲真菌 病真 菌培 养结 果分 析 … …… …… …… … … 岳喜 昂 刘 卫兵 4 束 状刺 盘孢 的体 外培 养条 件研 究 … …… …… ……… … ……… … …… … 杨连 娟 徐红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1.环形扩散法:环形扩散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之一、该方法将抗真菌药物以不同浓度滴入含有标准化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
通过测量最小抑菌浓度(MIC),可以判断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环形扩散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比较准确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2.E测试法:E测试法是一种可定量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一种含有不同浓度抗真菌药物的梯度试纸条,将试纸贴附在含有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
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可以通过读取试纸上的抑菌浓度值来测定。
E测试法具有快速、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3.微量平板法:微量平板法是一种适用于真菌药敏试验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该方法在微孔控制出菌的琼脂平板上,以液体方式将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加入孔中,并装入真菌菌悬液。
随后,通过观察孔内菌落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微量平板法适用于大规模组织后续处理的真菌药敏试验,具有扩增快、操作简便的特点。
4.流式细胞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一种新兴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真菌菌株进行染色,然后利用多色激光激发荧光信号。
通过检测细胞死亡、增殖和产生细胞壁变化等生物学特性,可以评估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
流式细胞仪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总的来说,环形扩散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E测试法、微量平板法和流式细胞仪法等新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可以更准确、快速地评估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研究对象和实验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皮肤点刺试验在甲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多 , 响结果的准确性 。 影 皮 肤过 敏点刺 试验方 法简单 , 部疼 痛轻 , 局 易被 患者 接 受 , 人体 内过敏 原量 比皮 内法 较低 , 进 引起全 身反应 可能性 小, 安全 , 且假 阳性 率较低 。因此 , 对过 敏性疾病 的诊 断是一
种 很适 用 、 效 的 方 法 。 当然 对 于 某 些 过 敏 原 皮 试 阴 性 者 也 有
进 行 分 型 : 端 侧 位 甲 下 型 甲真 菌病 ( L O)O个 , 端 甲 下 远 DS l 近
当前 甲真菌 感染 检验 方法 主要 行直 接镜 检及 真菌 培养 等。直接镜检方法简便 , 时间短 , 需染 色。但有 时 因孢 子 、 无 菌丝数量少或位于 甲板 中 , 收集标本 或真菌鉴 定技术 的局 限 性, 易造成镜检假阴性 , 甲真菌病诊断难 获满意结果。真菌 病 培养能诊 断病 甲的真菌 属性 , 又可分类 , 要求条件 高 , 时病 有
真菌病 。另外 , 穿鞋 过紧和潮 湿环境也 可使足部 角质松 软和
糜 烂 , 甲 前侧 面受 损 伤 , 促 使 甲真 菌 病 的发 生 。 使 也
1 1 一般 资料 : 组 3 . 本 2例 甲真菌病患者 中, 1 , 1 男 4例 女 8 例, 平均年龄 4 . 15岁 , 甲外伤史者 7例 , 有 有糖尿病病史 者 1 例, 有甲沟炎 、 甲真菌病史者 4例 , 家族 史者 6例 , 穿鞋 过 有 有 紧史者 1 , 6例 有潮湿环境作业史者 1 5例。对本组 4 4个病甲 0
要作具体分析 , 尤其 要 考虑 是否 为病 毒感染 引起 的哮 喘 。 本研究通过比较真 菌多点接种培养法和皮肤过 敏点 刺试验对 甲真菌病致病 真菌检 出的情况表 明, 甲真菌病真菌 培养 中 , 在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 2015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 2008 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2015 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参加制定本指南的顾问: 吴绍熙、廖万清、金学洙;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爱平、李福秋、李若瑜、刘维达、吕雪莲、章强强、温海、潘炜华;秘书: 余进; 特邀审阅:郑岳臣、李春阳。
1前言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
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存在很大挑战。
随着强效、安全的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新疗法的问世,给甲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
但是,在甲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存在诊断不清、盲目选择口服药物等问题,导致治疗结果不够理想。
近年来,国内在甲真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2008 年“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发表后,使甲真菌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合理,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但是鉴于篇幅的限制,该指南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建议。
2010年相关专家又对具体实施指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在甲真菌病诊治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真菌病指南,规范甲真菌病的诊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我们制定了本指南。
2定义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
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
3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 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发病率也存在地域差别。
检验科真菌学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真菌学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在检验科真菌学中,常见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多种,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
一、直接镜检法直接镜检法是最常用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待检样品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利用显微镜放大功能,检测并鉴定真菌的存在。
该方法操作简便,可以迅速获取初步结果,但其只能观察到菌丝、孢子等大型的真菌结构,对于微小的真菌可能存在漏检的情况。
二、培养法培养法是真菌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待检样品放置于培养基上,促使真菌生长繁殖,从而观察和鉴定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培养法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信息,如真菌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鉴定。
然而,培养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且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真菌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
三、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在真菌学中,PCR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分析真菌DNA,从而确定真菌的存在和种类。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敏感性和快速性,能够快速检测到微量真菌,并且可以对样品中的复杂菌群进行分析。
然而,PCR技术需要专门的实验设备和试剂,且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
四、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质荷比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真菌学中的检测和鉴定。
通过将待检样品进行质谱分析,可以得到真菌的分子质谱图谱,进一步进行真菌的鉴定和分类。
质谱分析具有高灵敏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准确地确定真菌的种类。
然而,质谱分析设备昂贵且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综上所述,真菌学的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培养法、PCR技术和质谱分析。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验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在真菌学研究和检测过程中,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真菌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羊肚菌菌种生产中平皿的使用
羊肚菌菌种生产中平皿的使用传统母种的生产以试管(斜面)为准,因此母种也被称之为试管种。
食用菌生产中,试管被用于进行母种生产主要是因为管口较小不易污染,且在存放和观察方面比较方便。
依据菌种保藏、活化和生产等目的的不同,常使用15×150mm、18×180mm和20×200mm等大小不同的规格试管。
如在羊肚菌母种的生产操作中通常以18×180mm规格的试管为宜,一支试管可进行6-8瓶原种的转接。
小规格试管接种量则不够,大试管则操作不便。
在实际的生产和科研中,也有使用平皿进行母种的培养,优势是平皿容积较大,是试管生产量的数倍;且开合方便,便于大规格生产。
但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在科研中,平皿培养在菌种分离、菌丝形态观察、菌株鉴别、活力检测中也优势明显。
下面就平皿在羊肚菌菌种生产中的使用进行详述:平皿的种类和选择平皿,也被称为平板、培养皿,分玻璃制品或塑料制品。
玻璃制品可反复清洗灭菌使用,塑料制品通常为无菌的一次性产品。
平皿呈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称为一套。
研究和生产中常以直径9cm规格的平皿为宜,另有12cm直径,但不要超过15cm,大平皿的单手开合动作更为复杂。
塑料平皿通常是已经经过环氧乙烷或伽马射线消杀处理过的无菌产品,储存在密封的塑料袋内,一次性使用,不可反复灭菌再用。
相对应的玻璃平皿则可以反复清洗,晾干、灭菌后使用。
玻璃平皿的灭菌玻璃平皿的灭菌可以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的灭菌方法和常规试管斜面或培养基的灭菌方法相同,用牛皮纸或双层旧报纸或平皿灭菌专用不锈钢铁桶将清洗干净并晾干的平皿,按照一套套的包扎捆绑,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121℃灭菌30min,之后置于50℃烘干机中烘干24h后使用。
在使用前所有的平皿都被牛皮纸或旧报纸捆扎严实,不与外界直接接触,且必须烘干彻底。
干热灭菌是实验中玻璃制品的常用灭菌方法,具体操作是将清洗晾干的平皿按照一套套的装入灭菌铁桶中,或用牛皮纸捆扎(不可用报纸,报纸不耐高温),置于干热灭菌柜,165℃灭菌4h;冷却后使用。
甲真菌病的种实验诊断方法
免疫荧光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快 速地检测出真菌抗原。
应用
在甲真菌病的诊断中,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检测甲 样本中的真菌抗原,从而辅助确诊甲真菌病。
缺点
免疫荧光法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和特殊的荧光标 记抗体,操作较为繁琐,不适用于大规模的筛查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原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再加入 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通过底物显色反应,观察颜色变化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考虑培养时间
不同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因此需要考虑培养时间,以便能够得到 可靠的结果。
03
CATALOGUE
分子生物学诊断
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
通过探针法或SYBRg/μl的真菌 DNA。
常规PCR
可检测到5pg/μl的真菌DNA,但易出现假阳性。
否为甲真菌感染。
鉴别诊断
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甲真菌病 与其他甲病变,如甲营养不良等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特异性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特异性诊断方法,可以 识别甲板中的甲真菌抗原。
优点
该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能够准确地区 分甲真菌病和其他甲病变。
参考价值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为甲真菌病的诊断提供重 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于疑难病例。
将大量探针固定在芯片上,与标记的样品杂交,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真菌的基因序列。
蛋白质芯片
将抗体、抗原等蛋白质固定在芯片上,与样品中的蛋白质结合,可检测病原真菌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
04
CATALOGUE
血清学诊断
免疫荧光法
原理
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ICS 65.100B 17N 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Pesticides guidelines for laboratory bioactivity testsPart 2:Petri plate test for determining fungicide inhibition of mycelial growth2006—07—10发布2006-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刖吾《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为系列标准。
本部分是《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的第2部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春雨、吴新平、徐文平、张弘、邱涧平、李钟华。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解释。
1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平皿法测定杀菌剂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杀菌剂对病原真菌菌丝在平板表面生长抑制作用测定的农药登记室内试验,其他试验参照本部分执行。
2试验条件2.1试验靶标试验靶标应选择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菌丝能沿水平方向、有一定生长速率且周缘生长较整齐的真菌,如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Hchum capsici)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等。
记录菌种来源。
2 2仪器设备2.2.1电子天平(感量0.1 nag);2.2 2生物培养箱;2.2.3培养皿;2.2.4移液管或移液器;2.2.5接种器;2.2.6打孔器;2 2 7卡尺等。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不同培养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微生物实验室是一种重要的科研场所,而在实验室中要进行的实验,便是不同培养方式的微生物培养。
不同的培养方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不同培养方进行一些详细的分析。
1.常规培养法常规培养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这种方法通过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来进行细菌的检测。
常规培养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和易于操作性,同时这种方法也非常适用于许多微生物的培养。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培养的时间比较长,需要约24至48小时,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培养设备才能进行。
2.快速培养法与常规培养法不同,快速培养法是一种速度更快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细菌的结果。
快速培养法通常在18至24小时内就能够产生有效结果,因此在某些实验时其速度和效率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但快速培养法的缺点也不能被忽视,因为其结果的准确性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微生物而言其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有所下降。
3.选择性培养法选择性培养法是一种能够使得特定微生物有更多的生长机会的技术,并避免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提取和鉴定微生物。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选择性培养法也能到达比其他培养方法更高的结果准确性。
但选择性培养法的劣势在于,其培养基制备工作复杂,也非常需要技巧和经验。
4.营养缺失培养法营养缺失培养法是一种让微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去除细菌生长所需的某些成分来培养细菌。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筛选出微生物中的某些特定成分,因此其在一些应用上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然而,营养缺失培养法的缺点也相当明显,因为细菌在极端情况下的生长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其在常规环境下的真实生长情况。
5.微流控培养法微流控培养法是一种相对新兴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微生物与体积小的培养液进行单独隔离培养。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微生物的进行高通量的筛选和检测,因此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效率。
如何选择适合的培育技术试管和培养皿
如何选择适合的培育技术试管和培养皿试管和培养皿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用于细胞培养和研究。
选择适合的培育技术试管和培养皿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形状和尺寸、涂层和表面特性等方面介绍如何选择适合的培育技术试管和培养皿。
材料选择是选择适合培养技术的试管和培养皿的第一步。
常见的材料有玻璃和塑料。
玻璃制品具有耐高温、抗化学腐蚀和较好的透明性等特点,适合于长期培养和高温实验。
而塑料制品则具有低成本、耐摔等特点,适合于一次性使用和大规模培养。
根据实验需求和经济性,选择合适的材料非常重要。
形状和尺寸是选择合适的培养皿的关键因素。
试管通常分为直口试管和锥形试管两种形状。
直口试管适用于液体培养、稀释、混合等常规实验,而锥形试管则适用于沉淀、离心等需要分层或扩大容量操作的实验。
而培养皿通常分为培养瓶和培养皿两种形状。
培养瓶适用于长时间培养和大规模培养,培养皿适用于观察和显微观察。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方便性。
涂层和表面特性也是选择合适的培养皿的重要考虑因素。
培养皿可以涂层以提供细胞黏附的表面,常见的涂层有明胶、明胶/明胶酶、凝胶、聚-乙-赖氨酸(PEG)等。
涂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细胞类型和实验需求而定。
例如,明胶/明胶酶涂层适合于从组织中分离的原代细胞,凝胶涂层适合于三维细胞培养。
此外,培养皿的表面特性也会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例如,有些培养皿具有低附着性表面,可减少细胞聚集和黏附,适合于单细胞分离和分析。
此外,还需考虑培养技术的适宜性。
如细胞悬浮培养可采用离心管或24孔板进行,而细胞附着培养则需要采用较大的培养皿或96孔板等。
根据不同的培养技术,选择适当的培养器具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效果。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
例如,在高通量筛选中,可以采用多孔板或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培养。
而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中,需要选择适合装载的玻璃平底培养皿。
根据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的限制,选择适合的培育技术试管和培养皿是非常重要的。
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有哪些
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有哪些真菌的营养要求不向。
在一般细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真菌培养及鉴定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真菌培养及鉴定的资料,仅供参考。
真菌培养及鉴定1.采集标本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
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abouraud agar)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
必要时可行小培养协助鉴定。
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
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真菌培养的方法与直接镜检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对大部分真菌感染的灰指甲作出准确的鉴定,也是诊断灰指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时间、菌种鉴定三方面来了解一下灰指甲的真菌培养法。
1.培养基的选择通常培养真菌会同时选用两种培养基,如果单用一种培养基,则容易忽略其它种类的真菌诊断。
常见的两种培养基,一种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抗菌剂,常为氯霉素和放线菌酮;另一种是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仅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
2.培养时间各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报告的时间也不同。
一般皮肤癣菌生长较缓慢,在26℃-28℃的环境下需要培养2-4周才能发报告,但是,皮肤癣菌含盖的菌种较多也需要区别对待;酵母菌生长较快,通常2-3就可以发报告,如果为阴性则需要观察1周;霉菌生长也比较快,一般2-4天就可以发报告。
3.菌种鉴定(1)丝状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和霉菌,根据菌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情况,菌落表面及背面的形态、色素,培养基中有无色素,培养物用乳酚棉蓝染色后镜检找特征性标志结构。
(2)酵母菌:分为形态学鉴定及生化试验。
形态学鉴定主要观察有无假菌丝产生,如有则为念珠菌属,如无则为念珠菌以外的酵母菌;生化试验最为常用的是API系统,用此法鉴定准确,但价格较贵。
双瓶血培养与之前单瓶血培养检测结果比较
双瓶血培养与之前单瓶血培养检测结果比较【摘要】目的:通过病人实行双瓶血培养后,与之前单瓶血培养的检测结果做比较。
方法:疑似血液感染病人,不同部位采血作双瓶血培养,血培养仪器阳性报警后再做细菌分离鉴定。
结果:双份血阳性率高于单份血的阳性率。
结论:双瓶血培养阳性率高于单瓶血培养。
【关键词】双瓶;不同部位;血培养利用血培养检测病原菌是菌血症、败血症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依据,采取不同部位的双份血进行培养,能有效的提高阳性率,更快速、准确的为临床提供参考。
血培养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一种人工培养法.用于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的病因学诊断.一般需要5-7天,才能出报告。
一般用于以下情况:1.早期诊断细菌是否进入血液,防止败血症。
2.血液中一旦检测有细菌生长,应准确分析是哪种细菌,同时作抗生素敏感实验,以便指导医生准确使用抗生素。
3.监控血液中抗生素浓度及细菌杀死情况。
1.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全部标本均来自我院住院发热或有全身症状的患者。
其中单份的为2007年一月至六月,双份的为2008年一月至六月。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血标本(成人不小于5ML/瓶,儿童不小于2ML/瓶)。
双份血在左、右或上、下肢等不同部位采集,快速注入BACT/ALERT配套血培养瓶中,混匀后立即送检。
1.1.2 仪器和试剂。
1.2 方法。
单瓶血为随意采取一处静脉,双瓶血则同时采取不同部位静脉血,成人患者每瓶不少于5ml,儿童每瓶不少于2ml,按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操作程序上机培养监测。
当仪器提示阳性后,取出培养瓶,抽取少许接种血、麦琼脂培养基,培养24小时候后作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
2.结果单瓶血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912份,阳性标本为47份,阳性率为5.2%;双瓶血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共1012份,阳性标本为72份,阳性率为7.1%。
甲真菌病的3种实验诊断方法研究
甲真菌病的3种实验诊断方法研究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甲真菌病检验方法。
方法:对121例拟诊甲真菌病的患者分别采用KOH直接镜检法和浸软法进行病损指、趾甲的真菌镜检,并与真菌培养法进行比较。
结果:直接镜检法检出58例(47.90%),20% KOH 溶甲法检出118例(97.52%),真菌培养法检出72例(59.50%)。
结论:20% KOH浸软法真菌镜检是一种适合临床的、检出率高、可行性强的甲真菌病诊断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a simple, reliable and useful laboratory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onychomycosis. Methods: Nail samples from 121 clinically suspected cases of onychomycosis were screened by direct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using potassium hydroxide (KOH) and KOH macerate pretreatment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withfungal culture. Results: Fungal elements were detected in 58 cases (47.90%) direct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using KOH, 118 cases (97.52%) by KOH macerate pretreatment and 72 cases (59.50%) by fungal culture. Conclusion: Fungi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using KOH macerate pretreatment is a reliable method that has high positive rate in the diagnosis of onychomycosis.[Key words] Onychomycosis; Direct microscopy; Culture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南方地区最常见的甲病,通常认为甲真菌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1],占真菌病的20%~30%[2]。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下面将介绍一般的培养方法。
首先,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菌和真菌生长的营养基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或者含有特定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
其次,消毒操作。
在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实验室器皿和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
以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消毒操作可以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器或者紫外线消毒箱进行。
接下来,接种操作。
将需要培养的细菌或真菌接种到培养基表面,可以采用平
板法、涂布法或者滴播法进行接种。
接种后需要用消毒棉签沾取75%酒精对接种
环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然后,培养条件设置。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条件,包
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一般来说,细菌培养需要在37摄氏度下进行,而真菌培
养则需要在25摄氏度左右进行。
最后,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形态和颜色,记
录下生长情况。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鉴定和分离培养。
总的来说,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包括准备培养基、消毒操作、接种操作、培养条件设置以及观察和记录。
通过以上操作,可以有效地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工作。
三种不同平皿接种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对比观察
2 结 果
注意休息 , 以免 因 咳嗽 、 喷 嚏 等 引起 并 发 症 等 。让 每 个病 人 打
都 了解 术 后 可 能 出 现 的 症状 、 征 及 注 意事 项 。 的 合 并 糖 尿 体 有 病 的患 者 不 注 意 限 制 饮 食 , 食 物 的 种类 不 加 选 择 , 对 这样 使 血 糖 一 起 很 高 。 们针 对 这 种 情 况 , 病 人 讲 解 不 注 意 饮 食 的危 我 对 害性 及 饮 食 在 治 疗 中 的 意 义 。 样 不 但 限 制 了食 物 的摄 取 , 这 使
数据 以( ± ) 示 , 间 采 用 t xs 表 组 和 检 验 。
病 人 对 限制 饮 食 的重 要 性 加 深 了 认识 ,也 使 血 糖 降 至 正 常 范
围 , 口 I 愈 合 , 少 了并 发 症 的发 生 。 切 期 减
21两组 患 者 术 前 3 mi 压 , 搏 与 人 院时 差 值 比较 , 验 . 0 n血 脉 实 组 患 者 术 前 3 n与 人 院 时 血 压 和 脉 搏 的 变 化 差 值 <对 照 0mi 组 的 差 值 ( 缩 压 t 验 P 0 5 舒 张 压 t 验 P 00 , 搏 收 检 <. , 0 检 <、 脉 5 变化 比值 t 验 P 00 )见表 1。 检 < .1( )
书 面 形 式 ,并 明 确写 明禁 食 水 的时 间 ,要 求 患 者或 其 家 属 签 字 , 一点 , 善 了我 们 的工 作 制 度 , 行 了告 知 义 务 , 为我 这 完 履 并 们 自 己提 供 了 法 律保 护 。避 免 了不 必 要 的 麻 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ate tfD r aooy Xj gH si lF r layMei l nvr t, D p r n em tl , in opt , ot Mitr dc i sy m o g i a h i a U ei
7 03 , hn ) 10 2 C ia
t ert o u ygopadcn o gopW 84 a d 9 3 rset e i e f td ru n ot l r a 6 .% n . % epcvl v a s r u s 4 i y(P = .0 9 .T ecna ia o t W 3 2 O 0 2 ) h otm nt nr e a 1 .% i a s a d .% rset e ( =00 4 ) h e slt n s t o tecn o gopw r dr a pye 7 .% ) yat 1 . n 6 e p cvl P 4 i y .2 6 .T oa df g r u s f ot l ru e em t hts(5 7 i e u i el h r e o , e s(8 s 9 )adm ud 5 4 ) a dtes d o pw r 6 2 , 4 6 ad1. % (P < .5rset e ) o l xdi e- % n ols( . % , t yg u e 4 . % 3 .% n 6 7 n h u r e 0 0 pci l .T t mi fc e vy a2 e n
t n e e t id i h td ru . n so s Mu io n n u ain me o o l l v t h u g ee t n rt ,e p - i sw r i n i e n t e su y g o p Co du i n o e d f h p i ti o lt t d c ud ee ae t e fn a d tc i ae s c o h l o e c al o e n n d r tp ye y a t d mo l s h i t o a lo h l f l n d f r n it n o e mie n e t n fte o y i y f rt o - e mao h t e sa u d .T sme h W as ep u i e e t i f h x d if ci so n - l h s n d s i f ao t o h
【 bt c】 O jcv T o pr t i r c bt e ui i ou tn(t yg u )adr tem t d(otl A s at r bete ocm a edfe e e enm hp n i cli s d r p n u n e o cn i eh f n w e o tn ao u o oi h o r
刘 斌 沈 柱
( 四军 医大 学西 京 医院皮肤科 , 第 西安 7 0 3 ) 10 2
【 摘要 】 目的 比较 甲真菌病病 原体 检测 中多点平 皿培养法与常规试管培养法 的差 异。方法
定。结果
选择 20 年 l 月 ~ 2 04 0 l月
及 20 05年 l 0月 ~l 2月病甲标本 , 分别采用 多点平 皿培养法( 试验组 ) 和常规试 管培养法 ( 照组 ) 离病 原体 并作 菌种鉴 对 分 多点平皿培养法和常规试管培养法之间 比较 , 阳性率 分别 为 6 . %和 4 . % ( 84 9 3 P=0 0 2 ) 污染率分 别为 l . .o 9 , 3 多点 2 %和 4 6 P= .2 6 。致病 菌分 离结果 : . %( 0 0 4 ) 对照组皮肤癣 菌 7 . % , 5 7 酵母 菌 1. % , 8 9 非皮肤 癣菌霉 菌 5 4 试 验组则 分 . %; 别为 4 . % ,4 6 6 2 3 . %和 1 .% 。两组分离菌种 比较 。 67 P值均 < .5 00 。试验组共检 出 2例混合感染 , 对照组则无。结论 平皿培养法阳性率高 , 以提高 对甲真菌病的病原菌的检 出率 , 可 尤其是 对非 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 的检 出率 , 且有助于发现
gop ntedan s f nco yoi Me o s Sm ls f nco yoi f m t s toya e e ce ym hpit ru )i h i oi o yh m cs . t d a pe yh m cs o el tw er w r d t t b u i n g s o s h oo sr h a s e e d o
维普资讯
・
l ・ 4
中 国 真 菌学 杂志 20 0 7年 2月 第 2卷 第 l期
C i JMyo,eray 0 7 V 】 , o 1 hn clFb r 0 , D 2 N . u 2
・
论著 ・
甲真 菌 病 多 点 平 皿 培 养 法 与 常规 试 管 培 养 法 的 比较
甲真菌病的混合感染。但多点平皿培养法污染率亦高 , 应规范无菌操作 。
【 关键词 】 甲真菌病 ; 多点培养
【 中图分类号】 R764 . 5
【 文献标识码】 A
Hale Waihona Puke 【 文章编号】 17- 2 (070 - 1- 633 720 )l 04 3 8 0 0
Co pa io be we n m rs n t e mul po nti c a i n a o i e h d n d ag o i fon c my o i i f i no ulto nd r utne m t o i i n ss o y ho c ss
i o ua in o o t e me h .Th s lt d f n i s l f e s d r u d te c n r l r u e o ae . s l T e p s- n lt rr u i t o c o n d e i ae g ut o t y g o p a o t o p w r c mp d Re u t o u e r s t h u n h o g e r s h o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