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变异的发生及其遗传效应

合集下载

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在真核生物的体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

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

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最早是在果蝇中发现的。

遗传学家在1917年发现染色体缺失,1919年发现染色体重复,1923年发现染色体易位,1926年发现染色体倒位。

人们在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上,对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详细的遗传学研究。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各种射线、化学药剂、温度的剧变等, 内因有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失调、衰老等。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断裂端具有愈合与重接的能力。

当染色体在不同区段发生断裂后,在同一条染色体内或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以不同的方式重接时,就会导致各种结构变异的出现。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结构变异的情况。

1. 缺失。

缺失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缺失的断片如系染色体臂的外端区段,则称顶端缺失;如系染色体臂的中间区段,则称中间缺失。

缺失的纯合体可能引起致死或表型异常。

在杂合体中如携有显性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则隐性等位基因得以实现其表型效应,出现所谓假显性。

在缺失杂合体中,由于缺失的染色体不能和它的正常同源染色体完全相应地配对,所以当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可以看到正常的一条染色体多出了一段(顶端缺失),或者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中间缺失),这条正常染色体上多出的一段或者一个结,正是缺失染色体上相应失去的部分。

缺失引起的遗传效应随着缺失片段大小和细胞所处发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在个体发育中,缺失发生得越早,影响越大缺失的片段越大,对个体的影响也越严重,重则引起个体死亡, 轻则影响个体的生活力。

在人类遗传中,染色体缺失常会引起较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如猫叫综合征等。

深度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带来的遗传效应

深度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带来的遗传效应

深度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带来的遗传效应染色体结构变异带来的遗传效应教材中染色结构变异有四种,即重复、倒位、缺失和易位,学生基本能分清楚。

重点要关注染色体缺失和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区别,易位和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区别。

但是,对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所带来的遗传效应往往就理解不了,甚至认为重复并没有丢失基因,应该无害,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适当拓展,以利于遗传本质的理解。

也不要以为,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是通过联会影响遗传效应的。

问题: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带来什么样的遗传效应?01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染色体结构会发生改变。

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营养、温度、生理等异常的变化;外因主要指物理诱变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中子等)和化学药剂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和重接。

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均与染色体的断裂以及重接有关。

由于对染色体超微结构知之甚少,故染色体受损伤后发生断裂及重接的机制还属于推想,主要理论是断裂重接假说。

断裂重接假说主要内容是:每一断裂产生两个断裂端,这些断裂可按下列三种方式发展:①保持原状,不愈合,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丢失。

②同一断裂的两个断裂端重接,恢复为原来的染色体结构。

③某一断裂的一个或两个断裂端与另一断裂所产生的断裂端连接,产生新的染色体。

这三种类型中,第二种不发生结构变异,第一和第三种在染色体断裂和重接过程中可能发生结构变异。

玉米和果蝇是研究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较理想材料。

玉米的10对染色体在形态上可相互区别,减数分裂的粗线期各染色体均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如着丝粒的位置、染色粒的分布、两臂的相对长度等。

这些标记一旦发生改变,便标志着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果蝇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形状很小,但幼虫唾腺细胞中,核特别大,其中的染色体比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和其他体细胞的染色体大几百倍。

唾液腺染色体有明显的横纹,横纹在染色后清晰可辨。

高中生物 4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 4染色体变异

重复区段较短:难以鉴定。
正常染色体
重复杂合体及其联会
ab c de f
a b c de f
a
b
c
d
e d
e
f
3.重复的遗传效应
(1) 扰乱了基因的固有平衡体系; (2) 具有剂量效应和位置效应。 果蝇的眼色遗传
v—朱红色(隐性) V+—红色(显性) V+vv重复杂合体→朱红色 果蝇的棒眼遗传
缺失纯合体:具有缺失了相同区段的一对 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2.缺失的检出
断片检查:适用于最初缺失。 同源染色体联会的形态
末端缺失:末端是否长短不等,形成较细 的
末端臂。 中间缺失:形成缺失环结构。
正常染色体
a b cd ef
末端缺失纯合体 及其联会
aa bb
cc dd
a末
b
端 缺

c染
pl
PL
P1
×
pl
PL
绿株
紫株
X射线
pl G
P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L
pl
F1
PL
紫株(732株)
pl
绿株(2株)
玉米株色遗传的假显性现象
二、重复
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而 引起的变异现象。
1. 类型
正常染色体
顺接重复
反接重复
错位重复
2.重复的检出
重复区段较长:联会时,重复区段拱出一 个环,称为重复环。

d体
中a
间 缺
b

染c

体f
末端缺失杂合体 及其联会
aa bb
cc dd

染色体变异的发生及其遗传效应

染色体变异的发生及其遗传效应

染色体变异的发生及其遗传效应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与正常情况不同。

染色体
变异可分为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两类,其中结构变异主要包括缺失、重复、倒位、转座等,数目变异则包括单体、三体和四体等。

染色体变异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突变、交叉互换、非等
位基因转移、染色体非整倍体等。

染色体变异的遗传效应主要表现
在下面两个方面:
1.表现型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导致基因组的不平衡性,从
而引起表现型的变异。

例如,某些三体染色体携带了相对较多的遗
传物质,导致这些个体有较多的器官表现,如外貌异常、智力发育
迟缓等。

2.后代易感性的增加:有些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一些特定疾病
的易感性增加。

例如,染色体三体综合症患者身体存在严重缺陷和
智力低下的情况,而其后代很容易出现结构不正常的核型,进而发
生染色体畸变症状;此外,某些染色体重复等异常变异也被证明是
某些遗传疾病的原因。

总之,染色体变异的遗传效应是多方面的,但也需要注意到,
染色体变异并不总是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时它也会为生物的多样性
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染色体变异(公开课)ppt课件

染色体变异(公开课)ppt课件
多倍体定义
指细胞内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嵌合体形成原因
在受精卵分裂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分裂不 同步,使得部分细胞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多倍体形成原因
主要是由于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 染色体不分离或提前分离,从而形成具有多个染 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在植物中较为常见,如四 倍体小麦、三倍体无籽西瓜等。
易位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 生交换,从而引起变异的 现象。
倒位与易位的影响
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如影响个体的表型、生 育能力等。
环状染色体与等臂染色体
1 2 3
环状染色体
染色体两端发生断裂后,两端重接形成环状结构 ,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等臂染色体
两条同源染色体在着丝粒部位发生断裂后,两条 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分别重接形成四条等臂染色 体,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指导育种实践
通过了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 特点,可以指导育种实践,提 高动植物的品质和产量。
医学应用
染色体变异研究在医学领域具 有重要应用价值,如用于遗传 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
生物进化研究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 驱动力之一,通过研究染色体 变异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和机制。
02 染色体结构变异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入研究染色体变异的机制
进一步揭示染色体变异的分子机制和细胞生物学过程,以及它们如何 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发展新的染色体变异检测技术
继续改进和发展更灵敏、特异和高效的染色体变异检测技术,以便更 好地诊断疾病和评估风险。
探究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
研究染色体变异在物种进化和适应性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生 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概念 2.变异的种类 (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组 2.二倍体 3.多倍体
4.单倍体
三、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
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因 为命运只有一半在上帝的手里,另一半则 掌握在你手里。
(2)二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如果蝇。
(3)多倍体
①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②实例:香蕉(三倍体)、马铃薯(四倍体)、普通小麦 (六倍体)。
③ 特点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
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④人工诱导多倍体(以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为例) 普通西瓜的 幼苗(或萌 发的种子) 秋水 仙素 处理 幼苗 (染色体加倍,4N) 生长 四倍体植株 4N瓜肉 3N胚 二倍体植 四倍体植株♀
甲中含有
4
个染色体组;乙中含有
3
个染色体组。
思考与讨论:如何判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
要确定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判断: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 细胞内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该细胞中就 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下图所示,细胞中每种形态相同的染 色体有4条,则此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5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 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染色体变异: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比较明显 的染色体变化。 染色体结构变异
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
个别染色体增减 染色体成倍增减
7
智障“天才”舟舟
舟舟是一个先天智力 障碍(三体综合症)患者 病因: 常染色体变异,比正常人 多了一条21号染色 ■ ■ ■ ■ 姓名: 胡一舟 出生: 1978年4月1日 智商:30 重度弱智 (正常人的最低70) 演出: 自1999年1月在保利剧场进行第一场指挥表演 以来,至今已演出20场,与国内外十余家交 响乐团进行过合作。 8

遗传学-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染色体结构变异
第六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Variation of chromosomal structure
主要内容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引言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生物的染色体结构是相当稳定的 遗传现象和规 律均依靠: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的稳定;细胞分裂 时染色体能够进行有规律的传递。但是,在自然或人为 条件影响下,还可能发生变异。 染色体稳定是相对 的,变异则是绝对的。 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断裂-重接假说: 染色体折断 重接错误 结构变异 新染色体 ∴染色体折断是结构变异的前奏。
三、重复的遗传学效应
重复的影响:扰乱了生物体本身基因的固有平衡体系, 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力。 有害程度:取决于重复区段基因数量的多少及其重要性, 与缺失相比,有害性相对较小,但若重复区段过长,往 往使个体致死。
剂量效应 重复的遗传效应
位置效应
1 基因的剂量效应 细胞内某基因出现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1新Fra bibliotek断裂2
3. 联会二价体的形态判别:联会时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 (缺失圈或缺失环),适用于中间缺失杂合体中。必须: ① 参照染色体的正常长度; ② 着丝点的正常位置。
未配对的环
正常配对
果蝇唾腺染色体上的缺失圈
同源缺失
4. 缺失片段足够长 :核型分析。
缺失片段微小: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染色体显带, 原位杂交等方法。
3 倒位的形成 倒位的类型与形成
倒位染色体(inversion chromosome):指含有倒位片段 的染色体。
倒位杂合体(inversion heterozygote):指同源染色体中,有 一条正常而另一条是倒位染色体的生物个体。

染色体变异评课记录

染色体变异评课记录

染色体变异评课记录染色体变异评课记录引言:染色体是生命体的基本遗传物质,通过不同方式的变异,可以产生不同的遗传效应。

因此,对于染色体变异的评价和记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分类、评价和记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染色体变异概述1.1 定义染色体变异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突变等原因导致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信息。

1.2 分类根据染色体发生改变的方式和范围,可以将染色体变异分为以下几类:(1) 染色单体改变:包括缺失、增加、倒位、重复等。

(2) 染色体数目改变:包括多倍化和单倍化两种情况。

(3) 染色单体和数目同时改变:包括易位、环形和片段互换等。

二、染色体变异评价2.1 影响因素染色体变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变异类型: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变异对个体遗传性状的影响不同。

(2) 变异范围:染色体变异的范围越大,对个体遗传性状的影响越大。

(3) 变异位置:染色体变异发生在哪个位置,对个体遗传性状的影响也不同。

(4) 外界环境:外界环境对染色体变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诱变剂、辐射等方面。

2.2 评价指标染色体变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变异类型和范围:根据染色体变异类型和范围的不同,评价其对遗传性状的影响程度。

(2)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染色体是否能够稳定地遗传下去,即是否会出现丢失或重复等情况。

(3) 遗传效应:遗传效应是指染色体变异对个体遗传性状的影响程度,包括有害、无害和有益三种情况。

三、染色体变异记录3.1 目的染色体变异记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种质资源中存在的染色体变异情况,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3.2 内容染色体变异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变异类型和范围:记录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范围,如缺失、增加、倒位、重复等。

(2) 遗传效应:记录染色体变异对个体遗传性状的影响程度,包括有害、无害和有益三种情况。

(3) 稳定性:记录染色体是否能够稳定地遗传下去,即是否会出现丢失或重复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变异的发生及其遗传效应
作者:宋玉蓉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4年第02期
摘要染色体变异内容由于涉及的新概念多,学生学习较困难。

如果能够从学生已知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并演绎其可能的遗传效应,学生的学习将会有力可借,并且提升了学生学习时的思维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染色体变异遗传效应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码 E
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必修二第5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中有关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时,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单倍体、单倍体育种等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从知识的接受角度来说,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以及单倍体等都属于新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即以已知迁移到未知,或者说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再加以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困难可从染色体变异发生的原因以及遗传效应推理来得以化解。

笔者以学生概念学习思维递进层次性为顺序整理了以下内容,以帮助学生克服概念学习的困难。

1 染色体是会断裂的
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由完整的双链DNA分子、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所组成,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质丝组成网状的染色质状态,在分裂期核蛋白纤丝近多级螺旋化形成有固定形态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细胞内酶以及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和环境等外因作用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

尽管断裂经常发生,但显然大部分断裂可“自愈”,而不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化。

但没有先发生断裂,就没有结构的异常,染色体断裂是结构重排、结构异常的重要前提。

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断裂。

2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产生及遗传效应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其发生的机制及可能导致的遗传效应分别如下。

2.1 缺失
染色体如果在长臂或短臂接近末端的一个阶段发生一次断裂,就会造成该染色体缺失远侧节段的现象;如果同一染色体的两臂同时发生断裂,而余下的两臂又从断裂端重接,便会形成环状染色体;如果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一侧的短臂或长臂发生两处断裂,产生3个节段,中间片段脱离后,近侧端(离着丝粒近)和远侧端(离着丝粒远)的断面彼此连接,就会形成一条中央缺失的染色体。

断裂后无着丝粒的片段由于没有纺锤丝附着的着丝粒,所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都会丢失。

染色体的缺失必然导致相应的基因丢失,大片段的缺失甚至在杂合状态下也是致死的,但有些生物很小片段缺失的纯合体能够存活。

如果缺失的部分包括某些显性基因,那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也能得以表现,这称之为假显性。

2.2 重复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时候的染色单体如果发生断裂,并且非姐妹染色单体都发生断裂,就会发生重新连接,如果断裂和连接是交互式的,一般只会产生基因的重组,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但如果断裂点不是等同的,又发生了重新连接,就会导致不等交换,使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一小段的重复,而另一条染色体上则缺失了这一小段。

重复的遗传学效应相对缓和,但若重复片段较大,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力,甚至死亡。

2.3 倒位
如果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两处断裂,中间的片段旋转180°后又重新连接起来,就会导致这一片段上的基因排列顺序也会发生颠倒。

倒位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同源染色体都发生倒位,这叫做倒位纯合体;有一些倒位,无论发生在杂合或纯合状态都不会产生表型效应,表明断裂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在植物中尚未发生倒位与突变的联系,这可能是因为能够传递的倒位都是经过配子体筛选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植物的单拷贝基因数目太少,断裂点很少发生在它的编码序列之中。

但许多动物的倒位纯合体有致死作用,这可能与断裂的发生影响了重要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有关,所以有些资料上说倒位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只造成基因的重排,有可能还需深入研究。

2.4 易位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节段的转移所引起的染色体重排叫易位。

如果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中各产生一个断裂,并相互交换断裂形成的片段,就会导致相互易位;如果一条染色体的断片插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末端区段当中(实际是一种转座),就会导致单向易位;如果某条染色体发生三处断裂,其中一个断裂片段插入同一染色体中,形成衍生染色体;如果断裂发生在着丝粒区,就容易发生整个臂(或几乎整个臂)的转移或交换。

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如果靠近易位断点,就会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易位到一条染色体上,出现假连锁现象。

另外,如果易位导致正常位置的癌基因插入正常表达的基因内部,就会激活癌基因,从而导致癌变。

倒位和易位还会影响基因与邻近基因的位置关系,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易位与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导致的基因重组。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发生染色体断裂和连接的主体。

其实,如果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是非等位性的,如2.2所述,就会导致缺失和重复。

3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产生及遗传效应
染色体数目变异有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的,也有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和减少的。

其发生的机制及遗传效应分别如下。

3.1 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一般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提前分离而形成(n-1)或(n+1)的配子,由这些配子和正常配子结合,或由它们相互结合便产生各种非整倍体。

也有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着丝点分裂后二条染色体都移向一极,导致一个子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2n+1),一个子细胞少了一条染色体(2n-1)。

二倍体中缺少了一条染色体,就会形成(2n-1)的单体,由于缺失的染色体尚有同源染色体中的另一条,如果上面有一些隐性的有害基因就会得到直接表达,这和前面所述的由于缺失而导致的假显性相似。

一般二倍体生物的单体是不能成活的,这与丢失的基因有关。

相应的,(2n+1)的三体是比较普遍的,在一般二倍体动物、植物中都有存活的三体,这说明细胞中额外多一条染色体的影响要比少一条的小。

3.2 染色体数目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3.2.1 单倍体
单倍体多数来源于无融合生殖,其中主要是孤雌生殖,也就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如蜜蜂、番茄、棉花、咖啡等,也可能是由精核进入胚囊后直接发育成胚。

目前人工获得单倍体的方法常用的是用花药或花粉进行组培,也有用子房进行培养获得的。

二倍体的单倍体植株弱小,由于减数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所以染色体随机分配的结果是不能形成平衡配子,所以单倍体是不育的。

但也有例外,蜜蜂的雄蜂进行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全部染色体都移向一极,另一极没有染色体,所以,其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减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第二次分裂,产生与雄蜂同样染色体数量的精子。

3.2.2 多倍体
染色体数目整倍地增加可在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如染色体已经复制而细胞不分裂,就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体细胞。

这种情况如发生在受精卵发育初期,就产生多倍体;如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后期,就产生正常个体和多倍体的嵌合体。

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配子,由这样的配子结合而成多倍体。

一个二倍体未减半的配子和正常配子受精就发育成三倍体。

在自然条件下,由未减半的配子受精形成多倍体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人工获得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多倍体的植株由于染色体数目增加了,其茎粗、叶大,花、种子和果实等也大一些。

但也有特殊情况:有的多倍体个体和器官的大小没有明显变化,有的反而比原来的二倍体小,此外,染色体加倍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叶子皱缩、分蘖减少、生长缓慢、成熟延迟及育性降低等等。

学生对于染色体的结构、有丝分裂以及减数分裂是已知的,如果能够在学生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演绎出染色体结构以及数目变化的类型,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前后联系,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所学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就会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思维参与度和深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同步发展,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王亚馥,戴灼华.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02-4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