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临床麻醉学-麻醉3课件
合集下载
麻醉医学课件ppt

麻醉医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麻醉学概述 • 麻醉基础知识 • 临床麻醉技术 • 特殊病人的麻醉管理 • 麻醉并发症与处理 • 麻醉学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麻醉学概述
麻醉学的定义与目的
总结词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医学科学,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减轻手术 带来的痛苦,以及提高手术效率。
麻醉学的分类和应用
总结词
麻醉学主要分为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急救复 苏等几个方面,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口腔科、妇产 科等领域。
详细描述
麻醉学主要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急救复苏 等方面。临床麻醉是麻醉学的核心领域,主要涉及各种 麻醉药物的选用、给药方式、监测及管理。重症监测与 治疗是麻醉学的延伸领域,主要涉及对危重患者的监测 和治疗。急救复苏是麻醉学的另一重要方面,主要涉及 心肺复苏和紧急救治。麻醉学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口 腔科、妇产科等领域,为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发挥 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乙醚、氯仿等麻醉药物被发现并应用 于外科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并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如今,麻醉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高度
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医学科学,为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型麻醉技术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吸入和注射麻醉外,新型麻醉技术如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区域麻 醉等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医学与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医学的兴起
围手术期医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强调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 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康复,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录
CONTENTS
• 麻醉学概述 • 麻醉基础知识 • 临床麻醉技术 • 特殊病人的麻醉管理 • 麻醉并发症与处理 • 麻醉学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麻醉学概述
麻醉学的定义与目的
总结词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医学科学,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减轻手术 带来的痛苦,以及提高手术效率。
麻醉学的分类和应用
总结词
麻醉学主要分为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急救复 苏等几个方面,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口腔科、妇产 科等领域。
详细描述
麻醉学主要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急救复苏 等方面。临床麻醉是麻醉学的核心领域,主要涉及各种 麻醉药物的选用、给药方式、监测及管理。重症监测与 治疗是麻醉学的延伸领域,主要涉及对危重患者的监测 和治疗。急救复苏是麻醉学的另一重要方面,主要涉及 心肺复苏和紧急救治。麻醉学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口 腔科、妇产科等领域,为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发挥 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乙醚、氯仿等麻醉药物被发现并应用 于外科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并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如今,麻醉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高度
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医学科学,为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型麻醉技术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吸入和注射麻醉外,新型麻醉技术如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区域麻 醉等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医学与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医学的兴起
围手术期医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强调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 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康复,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麻醉学课件

术后加强对高龄患者的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
康复。
合并症患者麻醉处理策略
合并心血管疾病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麻醉 药物,并在术中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等指标。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的麻醉 药物,并在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呼吸道分泌物。
合并内分泌疾病
对于合并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应整。
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原则
快速评估
对急症手术患者进行快速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
,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紧急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应优先处理危 及生命的病症,如大出血、呼 吸衰竭等,同时进行必要的术 前准备。
麻醉在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包括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等。
与危重病医学的关系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麻醉医生与其 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共同为病人提 供全面的救治。
02
麻醉前准备与评估
麻醉前准备
01
02
03
了解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 括既往手术史、麻醉史、 用药史等。
术前检查
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 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等。
常见并发症防治策略及处理方法
循环系统并发症 防治策略: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处理方法:及时给予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常见并发症防治策略及处理方法
神经系统并发症 防治策略:选择对神经系统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控制麻醉深度。
处理方法:给予营养神经药物、脱水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机器人辅助技术:利用机器人技术辅 助完成复杂手术,减轻医生负担,提 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康复。
合并症患者麻醉处理策略
合并心血管疾病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麻醉 药物,并在术中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等指标。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的麻醉 药物,并在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呼吸道分泌物。
合并内分泌疾病
对于合并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应整。
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原则
快速评估
对急症手术患者进行快速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
,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紧急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应优先处理危 及生命的病症,如大出血、呼 吸衰竭等,同时进行必要的术 前准备。
麻醉在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包括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等。
与危重病医学的关系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麻醉医生与其 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共同为病人提 供全面的救治。
02
麻醉前准备与评估
麻醉前准备
01
02
03
了解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 括既往手术史、麻醉史、 用药史等。
术前检查
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 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等。
常见并发症防治策略及处理方法
循环系统并发症 防治策略: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处理方法:及时给予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常见并发症防治策略及处理方法
神经系统并发症 防治策略:选择对神经系统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控制麻醉深度。
处理方法:给予营养神经药物、脱水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机器人辅助技术:利用机器人技术辅 助完成复杂手术,减轻医生负担,提 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麻醉课件ppt

麻醉深度监测
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维持适 当的麻,防止高热或 低体温。
03
麻醉操作技术
麻醉前的评估和准备
病史收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现 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
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心 、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 能检查。
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 。
02
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的种类和特点
01
02
03
非挥发性麻醉药
包括丙泊酚、依托咪酯、 氯胺酮等,具有镇静、催 眠、镇痛的作用。
挥发性麻醉药
包括乙醚、氟烷、异氟烷 等,具有镇痛、镇静、催 眠的作用,并可松弛骨骼 肌。
局部麻醉药
包括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等,用于局部 麻醉,可阻滞神经传导。
麻醉药物的给药方法和途径
麻醉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麻醉前的准备
在接受麻醉治疗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 的身体状况和麻醉风险。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相关的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麻醉前的注意事项
在接受麻醉治疗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如停止吸烟、限制饮食、排空膀胱等。此外,患者需 要告知医生所有的药物过敏史、手术史和其他重要病史。在麻醉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麻醉医生在场 ,并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急救药品。
术后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指导患者进行 适当的活动,以促进术后恢复。
04
特殊病人的麻醉管理
孕妇和胎儿的麻醉管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控制血压,预防子痫发作。
早产和足月分娩
在分娩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以减轻疼痛 并确保母婴安全。
临床麻醉PPT课件

特点:1 完全可逆 2不留任何后遗症
常用吸入麻醉药体内代谢、分解 少,大部分以原形排 出,故吸入麻醉 容易控制,安全有效,仍是较常用的 全身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
概念:静脉麻醉是指将药物经静脉注入 体内, 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CNS,而产 生全身麻 醉的方法。
三类方法:1 静脉基础麻醉 2 静脉诱导麻醉 3 静脉维持麻醉
适应证:体表手术、内镜手术和介人性检查 的麻醉。
常用局麻药 : 普鲁卡因一般用0.5%~1%的溶液 利多卡因用0·25%~0.5%溶液. 布比卡因的常用浓度是0.2%~0.25%溶液, 对于普鲁卡因过敏的病人可选用利多卡因或布 比卡因。
操作方法
先以24-25G皮内注射针刺人皮内,推注局 麻药液造成桔皮样皮丘,然后用22G长lOcm 穿刺针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
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穿刺部位 蛛网膜下隙穿刺常选用L3-4棘突间隙
确定穿刺点的方法是: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作联 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第4腰椎或L3~4棘突 间隙
体位 :一般采取侧卧位.采用重比重液时手术 侧向下.采用轻比重液时手术侧在上面.
3、穿刺方法可分正入及侧入两种:
⑴正入是指穿刺针由棘突间隙连线中点 垂直刺入,穿 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 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三层突破感)
适应证:四肢肘或膝以下的1-1.5h之 内的短小手术。
神经及神经丛阻滞麻醉
概念 : 神经阻滞也称传导阻滞或传 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 暂时地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 无痛和运动麻痹的方法。
由于外周神经干是混合性的,不仅 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断,运动神经和交感、 副交感神经纤维也同时被不同程度的阻 断,能产生无痛、良好的肌肉松弛和外 周血管扩张等作用。
常用吸入麻醉药体内代谢、分解 少,大部分以原形排 出,故吸入麻醉 容易控制,安全有效,仍是较常用的 全身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
概念:静脉麻醉是指将药物经静脉注入 体内, 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CNS,而产 生全身麻 醉的方法。
三类方法:1 静脉基础麻醉 2 静脉诱导麻醉 3 静脉维持麻醉
适应证:体表手术、内镜手术和介人性检查 的麻醉。
常用局麻药 : 普鲁卡因一般用0.5%~1%的溶液 利多卡因用0·25%~0.5%溶液. 布比卡因的常用浓度是0.2%~0.25%溶液, 对于普鲁卡因过敏的病人可选用利多卡因或布 比卡因。
操作方法
先以24-25G皮内注射针刺人皮内,推注局 麻药液造成桔皮样皮丘,然后用22G长lOcm 穿刺针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
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穿刺部位 蛛网膜下隙穿刺常选用L3-4棘突间隙
确定穿刺点的方法是: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作联 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第4腰椎或L3~4棘突 间隙
体位 :一般采取侧卧位.采用重比重液时手术 侧向下.采用轻比重液时手术侧在上面.
3、穿刺方法可分正入及侧入两种:
⑴正入是指穿刺针由棘突间隙连线中点 垂直刺入,穿 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 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三层突破感)
适应证:四肢肘或膝以下的1-1.5h之 内的短小手术。
神经及神经丛阻滞麻醉
概念 : 神经阻滞也称传导阻滞或传 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 暂时地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 无痛和运动麻痹的方法。
由于外周神经干是混合性的,不仅 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断,运动神经和交感、 副交感神经纤维也同时被不同程度的阻 断,能产生无痛、良好的肌肉松弛和外 周血管扩张等作用。
临床麻醉Ⅲ PPT课件

(血中药物浓度突然>阈值)
③局麻药吸收加快
(A血管丰富 B未加付肾?)
④对局麻药耐受差 常见于 A 体质差 B 病情重
C 肝功严重受损
血药浓度↑
中毒症状
局部麻醉5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早期:烦躁不安或嗜睡 中期:恶心呕吐,颜面肌抽搐 晚期:全身肌肉痉挛抽搐、昏迷
循环系统
早期:BP↑ 心率↓ 随后:面色苍白,冷汗 BP↓ 不处理容易出现心衰、心跳停止
8
局部麻醉方法---表面麻醉
概念及适应证
渗透性能强+穿透粘膜+麻醉局部神经末稍 眼、耳鼻喉、气管、尿道等浅表手术或内窥镜检
常用表面麻醉及麻醉方法
眼部滴入法+咽喉、气管、支气管内喷雾法 环甲膜穿刺法+鼻腔粘膜填敷法+尿道内滴入法
注意事项
药量控制+吸收速度差异 阿托品干燥粘膜(气管、支气管咽喉) 气管导管外壁局麻药软膏,水溶性、起效>1min
呼吸系统
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呼吸停止
5
局部麻醉
预防
麻前应用镇静药,纠正病人的病理状态 例如
高热、低血容量、心衰、贫血及酸中毒等 术中避免缺氧及CO2蓄积。
局麻药小心使用
A 不超量 B 无禁忌时加付肾 C 采用较低有效浓度 D注药前回抽是否有血
下列情况应减量
A 年老体弱 B 肝功不全 C 病情严重 D 血管丰富区(如:颈部、骶尾部)
蛋白结合率与作用时间:正比
局部麻醉
体内过程 吸收
与剂量、部位、血管收缩剂使用 肋间>骶管>硬膜外>蛛网膜下隙>皮下浸润 分布 生物转化与排泄 酯类—可被血浆假性胆碱脂酶水解
③局麻药吸收加快
(A血管丰富 B未加付肾?)
④对局麻药耐受差 常见于 A 体质差 B 病情重
C 肝功严重受损
血药浓度↑
中毒症状
局部麻醉5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早期:烦躁不安或嗜睡 中期:恶心呕吐,颜面肌抽搐 晚期:全身肌肉痉挛抽搐、昏迷
循环系统
早期:BP↑ 心率↓ 随后:面色苍白,冷汗 BP↓ 不处理容易出现心衰、心跳停止
8
局部麻醉方法---表面麻醉
概念及适应证
渗透性能强+穿透粘膜+麻醉局部神经末稍 眼、耳鼻喉、气管、尿道等浅表手术或内窥镜检
常用表面麻醉及麻醉方法
眼部滴入法+咽喉、气管、支气管内喷雾法 环甲膜穿刺法+鼻腔粘膜填敷法+尿道内滴入法
注意事项
药量控制+吸收速度差异 阿托品干燥粘膜(气管、支气管咽喉) 气管导管外壁局麻药软膏,水溶性、起效>1min
呼吸系统
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呼吸停止
5
局部麻醉
预防
麻前应用镇静药,纠正病人的病理状态 例如
高热、低血容量、心衰、贫血及酸中毒等 术中避免缺氧及CO2蓄积。
局麻药小心使用
A 不超量 B 无禁忌时加付肾 C 采用较低有效浓度 D注药前回抽是否有血
下列情况应减量
A 年老体弱 B 肝功不全 C 病情严重 D 血管丰富区(如:颈部、骶尾部)
蛋白结合率与作用时间:正比
局部麻醉
体内过程 吸收
与剂量、部位、血管收缩剂使用 肋间>骶管>硬膜外>蛛网膜下隙>皮下浸润 分布 生物转化与排泄 酯类—可被血浆假性胆碱脂酶水解
麻醉教学课件ppt

术中管理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 测,包括心电图、血压、 呼吸、体温等。
麻醉深度监测
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 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 。
术后镇痛与康复
术后镇痛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性质,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方法。
术后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恢复。
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低血压
术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发现低 血压应及时处理。
特殊病人的全身麻醉优缺点
特殊病人的全身麻醉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易出现呼吸 循环抑制等。因此在进行特殊病人的全身麻醉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命体征。
06
术后镇痛与慢性疼痛治疗
术后镇痛的原则与方法
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01
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吸入麻醉的优缺点
吸入麻醉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可控性强、起效快等。 但同时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使用麻醉机、易造成呼吸 循环抑制等。
静脉全身麻醉
01
静脉全身麻醉的原理
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
制,达到无痛觉、失去意识的麻醉效果。
02 03
静脉全身麻醉的流程
静脉全身麻醉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药物的准备、静脉通道的建 立等。在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药物的注 射速度和用量。
麻醉教学课件ppt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麻醉学概述 • 麻醉基础知识 • 临床麻醉实践 • 区域麻醉技术 • 全身麻醉技术 • 术后镇痛与慢性疼痛治疗
01
麻醉学概述
麻醉学的定义与内涵
《临床麻醉学》PPT课件

The increasing complex nature of operations
sparked the development of anesthesia . Advance
in related basic science especially in research in
anesthesia per 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灰)
1956 halothane (氟烷)
1972 enflurane (恩氟烷)
1981 isoflurane (异氟烷) 1990 sevoflurane (七氟烷) 1992 desflurane (地氟烷)
(2)Intravenous anesthesia (静脉麻醉)
· 1934
Lundy 和waters
2、临床麻醉学(Clinical anesthesiology)
3、麻醉与危重病医学(anesthesiolog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and critical care
二.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和范围 (The scope and task of Anesthesiology)
The scope and basic tasks of anesthesiology include: 1.Clinical anesthesiology
(1).To perform preanesthetic visit and evalualion ,
三.如何学好麻醉学 (How to learn anesthesiology)
《临床麻醉学》课件

《临床麻醉学》PPT课件
这个《临床麻醉学》PPT课件将深入讨论麻醉的各个方面,包括定义与分类、 药物种类与作用机制、给药途径的选择与注意事项等。
麻醉的历史演变
通过了解麻醉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了解到麻醉学的进展与发展,以及现代麻醉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
古代
古代人们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
现代
2
物质来实施麻醉。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进 行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麻醉期间的监测与处理
在麻醉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进行监测,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设备管理
并发症处理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 和度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对麻醉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麻醉团队的配合与沟通
麻醉团队的配合与沟通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团队配合
麻醉师、外科医生、护士等麻醉 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确保手 术顺利进行。
沟通
协作
及时沟通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效 果和患者状况,减少误解和错误。
通过清晰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 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妥善管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麻醉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麻醉方案,确保麻醉 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麻醉诱导与维持
麻醉诱导和维持是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合理使用药物和监测麻醉深度。
麻醉诱导
使用适当的药物和技术将患 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麻醉维持
通过监测和调节麻醉深度, 确保手术过程的平稳进行。
药物选择与围手术期管 理
及时处理麻醉并发症,包括呼吸 道梗阻、低血压等。
术后镇痛的方法与管理
这个《临床麻醉学》PPT课件将深入讨论麻醉的各个方面,包括定义与分类、 药物种类与作用机制、给药途径的选择与注意事项等。
麻醉的历史演变
通过了解麻醉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了解到麻醉学的进展与发展,以及现代麻醉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
古代
古代人们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
现代
2
物质来实施麻醉。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进 行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麻醉期间的监测与处理
在麻醉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进行监测,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设备管理
并发症处理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 和度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对麻醉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麻醉团队的配合与沟通
麻醉团队的配合与沟通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团队配合
麻醉师、外科医生、护士等麻醉 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确保手 术顺利进行。
沟通
协作
及时沟通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效 果和患者状况,减少误解和错误。
通过清晰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 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妥善管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麻醉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麻醉方案,确保麻醉 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麻醉诱导与维持
麻醉诱导和维持是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合理使用药物和监测麻醉深度。
麻醉诱导
使用适当的药物和技术将患 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麻醉维持
通过监测和调节麻醉深度, 确保手术过程的平稳进行。
药物选择与围手术期管 理
及时处理麻醉并发症,包括呼吸 道梗阻、低血压等。
术后镇痛的方法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剂量琥珀胆碱:兴奋交感神经节的N受体和交 感神经纤维,儿茶酚胺类释放,导致心动过速。
大剂量则主要兴奋心脏胆碱能M受体引起心动过 缓甚至窦性停搏。可促进心脏释放组胺。
术中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缺氧、低温、洋地黄等 药物及手术刺激心脏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
结构特点:A.横管粗大; B.肌质网不发达,贮钙量少。
2. 决定兴奋性的因素
兴奋性的高低:主要决定于Na+、Ca+通 道处于何种状态即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 与阈电位差距的大小。
3. 兴奋性与心律失常
(1)兴奋性的不均一性与心律失常:
兴奋性恢复初,细胞群之间兴奋性恢复先后 差别最大,使兴奋性、不应期和传导性处于很不 均匀一致的电异步状态。
兴奋在某些部位易于通过,一些部位难以通过,较 易发生传导延缓和单向阻滞而形成兴奋折返。许多微 折返同时出现,则可形成纤维性颤动。
第四章 麻醉与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电活动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 非自律细胞 2. 自律细胞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正常人约为-90mv。 K+平衡电位( EK )
(二)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的并能传播出去
的电位变化。
0期(除极期):膜内电位由-90mV迅速上 升到+30mV。主要是电压门控性Na+通道开放、 Na+内流。
三、麻醉与心律失常
(一)自主神经平衡失调
交感神经兴奋:术前恐惧焦虑、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操作、缺氧和CO2蓄积等。提高窦房结和浦肯野细 胞4期自动除极速度,自律性增加,导致窦性心动过 速和异位节律。
迷走神经兴奋:胆囊胆总管区、肠系膜牵拉、眼 科手术及压迫眼球等。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 传导,导致心动过缓。
优势传导通路
窦房结 心房肌
左、右心房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左 、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
(1)兴奋传播的有序性;
(2)“全或无”特性;
(3)不同区段传导速度的差异性;
(4)房室交界对快速兴奋的过滤保护作用。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细胞的直径
(2)电生理性质 1) 0期去极化速度
和幅度 2)邻近未兴奋部位
阈电位之差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பைடு நூலகம்
3.自律性与心律失常 (1)正常自律性的改变: (2)异常自律性: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
常见原因有: A.Na+-K+泵活动减弱; B.复极不一致; C.持续除极或损伤电流。
(3)触发活动:由后除极引起。 (4)心率变异:心电图R-R间隔随时间变化的属性。
(三)传导性 1.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
1期: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恢复到0mV。 由K+一过性外向电流(Ito)引起。
0期和1期合称为锋电位。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Ca2+内流与K+外流相 抗衡。
3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强。 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完毕的时间为动
作电位时程(APD)。 4期:Na+-K+泵和Na+-Ca2+交换转运体活动。
奎尼丁使两者均延长,但ERP的延长大于APD的 延长,ERP相对延长。
在APD内ERP的延长:减少期前兴奋引起反应的 机会,阻断兴奋的折返,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二)自律性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窦性节律 潜在起搏点 异位起搏点 异位节律
窦房结控制方式: 抢先占领 超速压抑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1.自律性的产生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去极速度 (2)最大舒张电位与
(三)麻醉用药
1.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
2.通过神经体液因素间接影响心肌
氟烷:使心肌细胞阈电位上移、最大复极电位增 大、4期自动除极速度减慢而致心动过缓;抑制房室 传导及心室内传导;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氯胺酮:直接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可兴奋交 感神经,提高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而呈现其心血管 兴奋效应,心率增快。
Na+-K+ 交 换 ( Na+-Ca2+ 交换与之 耦联进行 )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转运
心 室 肌 细 离胞 子动 转作 运电 及位 收 缩 曲 线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与心律失常 (一)兴奋性
1.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RP):除极开始到复极达-60mV。 (2)绝对不应期(ARP):除极开始到复极达-60mV。 (3)相对不应期(RRP):从-60mV复极到-80mV。 (4)超常期(SNP):从-80mV复极到-90mV。
心房的易颤期:心电图的R波降支中。
心室的易颤期:心电图的T波升支到达顶峰之前约 30ms的时间内。
病理情况下,当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T波内时, 称“R落入T现象” 。易诱发心室颤动,应紧急处理。
(2) 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与心律失常 APD和ERP呈平行关系,但程度不同
如:利多卡因使两者均缩短,但ERP的缩短小于APD 的缩短,ERP相对延长;
1.对细胞外液的Ca2+依赖性强 2.“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The wall of ventricle of heart
HE
心外膜
Epicardium
心
室
壁
的
心肌膜
结
myocardium
构
(
)
心内膜
Endocardium
二、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一侧心室每分钟 射出的血液量。 5mL/min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膜的兴奋性
3.传导性与心律失常
(1)传导阻滞:分为传导减慢和传导中断。 1)膜电位降低:钠通道失活 2)不应期传导:兴奋落有效不应期内 传导中断 落在相对不应期内 传导减慢。 3)不均匀传导:传导性不同而失同步性,则不均 匀传导。房室交界
(2)兴奋折返:
打断折返: (1)延长不应期; (2)抑制传导或增快传导; (3)促进有效不应期均一。
(二)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静息电位显著降低,传导减慢;对 K+通透性增高,复极加快,导致不应期缩短。传导 减慢和不应期缩短致兴奋折返,引起室颤等各种折 返型心律失常。
低钾血症:对K+通透性降低,静息电位减小、 4期自动除极加快。传导减慢;自律性增高,引起 异位节律。ERP缩短,传导减慢可产生兴奋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