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称谓语的来源及其时代色彩
从小称呼的变化看大时代的变迁
从小称呼的变化看大时代的变迁建国前后或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大都知道,在老世纪里,青少年时候还是在红楼梦及一些近现代作家的作品里能读到一些诸如公子、小姐、丫鬟、先生、老板、太太等等那时一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认为是旧社会的、陈旧庸俗的、不合适宜的称呼。
那时候,年轻人们对这样的称呼真的是感到别扭、拗口——也许是那时候幼稚吧。
当然了,那时的现实生活中,本家自己和街坊邻里之间的称呼固然还是按照辈数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的。
诸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伯婶娘、姑父姑母、舅舅舅妈、姨夫姨妈、姐夫妹夫、姐妹兄弟的称呼那是很自然的了。
不过,要是到了社会面上,或出门在外,遇到了不认识的人或在一般的公众场合,对人的称呼却不是这样的,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就是两个字——“同志”。
没有考究过“同志”这一称呼在中国开始于什么时候,估计应该开始于清朝末期。
那时,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者称呼“同志”,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再后来称“同志”一词的,则是在中国风云变幻时期,同一个政治团体内部人士相互之间称呼。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很快接受了这一新的称呼,可以说全国社会流行“同志”这一称呼。
从此,这一最早应该是在解放区和革命队伍中形成的称呼,流行到了全社会。
“同志”这一新的称呼取代了旧社会的那些“小姐”“公子”“先生”“老板”等等的称呼,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那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称之为新社会。
“革命队伍,都是同志,新社会里,同志最亲”。
那时候,哪怕是不认一个字的翻身农民,都会这样说。
并且,很高兴的用“同志”二字称呼他人或让他人用“同志”二字称呼自己。
在某些场合,你若不称呼他“同志”,那可能还会被反过来责问呢。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一称呼真是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解放几十年来,到处可以随时听到“同志”的称呼和看到“同志”这两个字。
然而,可能是这一称呼似乎有点滥用了吧!二十世纪末叶,改革开放以后,“同志”这一称呼从北向南愈来愈不时髦了。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1
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专为新浪网博客提供,媒体或网站未经博主许可不得转载,个人博客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堪称是最大的流行语,在称谓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走向。
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称谓出现3次大的转变,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变迁既令人好奇,又可看出中国社会的走向。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
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
“同志”一词源远流长,春秋时“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是最早的表述。
然而同志一词广泛的使用却是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打江山的时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找到同志。
1959年,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彼此之间互称“同志”。
“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
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
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一词虽然流行,但由于有些书面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用老和小来称呼,尤其是对官员的称呼。
如年轻人对年长者或是上级官员,往往是称其为老王、老李,老年人对年轻人或是上级对下级,也常常是小马、小赵这样叫。
对德高望重者或是名人,只不过是把老字和姓颠倒了个,叫做季老、钱老等等。
不被称作“同志者”,那就是被阶级斗争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另类人。
原先被称之为“同志”者,一夜之间不叫同志了,那说明此人有问题了,就如同今天哪个官员在媒体报道上姓名之后没了同志两字,这个官员大概就是被“双规”了一样。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中的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从过去的“学生”、“老师”到如今的“师兄师姐”、“学长学姐”,这些称谓语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展现出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本文将就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浅谈。
要从学生、老师这两个最基本的称谓入手。
在过去,学校里学生们称呼老师为“老师”,老师则称学生为“同学”或者“学生”。
这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称谓,也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一些新的称谓语开始在校园中流行起来。
“师兄师姐”、“学长学姐”等称谓的出现,这些称谓语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逐渐被接受并使用。
学生们对老师的称呼也从“老师”逐渐变成了“师傅”、“师父”等更加亲切、年轻化的称谓。
一些老师也更乐于被学生称为“导师”、“领路人”等更加亲近的称谓,这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变得更加平等和和谐。
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也与学生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学生们只是以自己的年级和专业来进行称呼,比如“大一新生”、“化学系的学生”等。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自我认知方式的不断更新,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开始更加强调自己的社会角色认知,比如“社团主席”、“学生会成员”等。
这些称谓语的流行,不仅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的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新的称谓语也开始在校园中流行。
“小伙伴”、“室友”等称谓语在微信、朋友圈中频繁出现。
这些称谓语突显出了年轻人交流方式的变化,也使得校园中的称谓语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学生或者同学,还有其他更多层面的身份认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认识自我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源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反映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方式的变化。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规范的称谓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规范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亲属称谓、朋友称谓、师生称谓、同事称谓等。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亲属称谓主要用于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朋友称谓则主要用于表示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称谓,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有些人在使用亲属称谓时过于随意,甚至出现了混淆的情况;有些人在使用朋友称谓时过于随意,导致了关系的模糊化;还有一些人在使用师生称谓时过于正式,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僵化。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一些网络用语也逐渐进入了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虽然这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引起误解,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降低语言的规范性,影响人们的交流效果。
在使用网络用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规范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A. 称谓系统的历史沿革称谓系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个体的称呼和尊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谓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格的规范,体现了尊卑、亲疏、长幼等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古代称谓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称谓系统的变革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重新认识。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称谓系统以“名”如“子”、“臣”、“君”等。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2
有重庆网友感叹:以前逛个商场,营业员小妹赶着叫“美女”,听得人起鸡皮疙瘩;现在有新发现,兴喊“亲爱的”。唉,时代进步硬是快哟,跟不上节奏了。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287期
与“老板”类似的是“某总”。据说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在飞机上常常被“尊称”为“盛总”,其夫人、日本钢琴演奏家濑田裕子则被“尊称”为“濑总”;某公司,全公司员工不足1000人,但可以称“总”的不下100人,包括:总经理(含副总经理)——各部门“老总”——销售大区指挥部“老总”——××省总部“老总”——××市分公司“老总”——××区市场部“老总”。因此上述那个关于经理的段子被篡改为:砸死的十个人里,九个人是总经理,剩下一个是副总经理。
由此,1981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发起“五讲四美”倡议就属于迫切之举。在此背景下,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先生”、“小姐”称谓俨然就是改革先锋。尤其是“小姐”,既不像“女士”那样在年龄上有模糊性,又比“夫人”来得活泼、亲切,容易获得被称呼者的好感。
“先生”、“小姐”的称呼在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风行一时,且被视为高雅的措辞。1987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施,在随后制订的《国家公务员手册》中,“先生”、“小姐”被列为公务员礼貌用语。山西传媒人张丽荣1992年到上海读书,在商场购物时第一次被服务员称为“小姐”,当时她19岁,“心里一阵荡漾,心花怒放,但又有些不太敢正视这个美丽的称谓” 。1994年她在家乡太原再次被服务员称为“小姐”,由此意识到“小姐”这个美丽的称谓已经深入到内地。
郭建崴是横幅的制作者之一,当时他是北大生物系81级学生,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做了一件影响历史的事:“从‘毛主席万岁’到‘什锦八宝FANS’,没有‘小平您好’是无法过渡的。”
郭建崴回忆当年制作横幅的过程:最初有人提议写“邓主席万岁”,“这种带有‘文革’遗留的口号立马被大家否定了”;后来决定直接问好,从“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讨论到“邓小平同志您好”,最后连姓氏也省略掉,成了“小平同志您好”。把写好的六个大字往床单上钉时,床单太小钉不下,有人提议干脆把“同志”两个字省掉,本来很热闹的宿舍一下子静了下来。要知道,“小平同志”已经很大胆了,之前老百姓就没有这样称呼领导人的;直呼“小平”,会不会被当成大不敬,甚至反革命?不过他们毕竟是年轻气盛,觉得“不至于上纲上线”, “小平您好”遂敲定。
浅析近三年新词语产生的来源和原因
浅析近三年新词语产生的来源和原因近三年出现的新词新语丰富了汉语词汇,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词新语的来源有普通话新创词语、吸收方言词语、借入外来语等等,新词新语的原因有社会原因、语言因素、科技文化因素以及认知心理的影响等。
标签:新词新语;来源;原因词汇在语言要素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敏感,最具有时代性。
新词新语正好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加强对新词新语的研究分析,将对汉语词汇的理论构建、语言的认知理解及字典辞书的编撰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拟对2011年到2013年新词新语产生的来源和原因作一探讨,望方家正之。
一、新词新语的来源1.普通话新创词语普通话中新创不少新词语,用来形容新现象、新状态或者命名新事物、新事件。
这类新词包括两小类:一类是复合词,如:“超级月亮”属于偏正结构的新词语,指月亮在距离地球较近距离时看上去又大又圆的状态。
该词2012年出现,如《南国都市报》2012年12月30日中的《肉眼可见大彗星超级月亮》一文。
“成功锚”属于偏正结构的新词语,指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通过回想以前美好、成功的事情来应对当前的挫折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
该词2011年出现,如《东方卫报》2011年11月8日中的《成功锚》一文。
另一类是派生词,如:(1)“体”类以“体”为词缀的新词语,迅速在汉语普通话中窜红,得到广泛使用,在报刊上频繁出现。
例如从2012年春节后开始,南方许多城市大雨连绵。
网友忍不住在网上吐槽,说:“下雨是因为白素贞找不到许仙”。
于是很多网友在微博大呼“许仙真的不在我们这里,别再下雨啦!”被网友称为“白素贞体”。
该新词2012年出现,可参看《白素贞体横空出世》〔1〕。
类似的“体”类新词语还有很多,如“厕所体”是针对2012年的到来而写出的一种网络文体,其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多做快乐事,少做烦心事。
“甄嬛体”则是模仿2012年4月热播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台词而创造的一种网络文体,其特征是语言复古、略带古韵,接近红楼体的特点。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称谓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
这
些称谓语不仅是对老师、同学等角色的称呼,更是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进步,反映了
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不同需求。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过去一般都是用“老师”来称呼教师,但随着教育打破传统、多元化发展,教师职称也越来越细化,人们对不同职称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现在常用的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称谓语。
其次,学生方面也出现了大量新的称谓语。
在过去,学生之间互相称呼一般都是用
“同学”或“师弟师妹”等,但现在随着时代进步,年代变迁,更多年龄层次、身份认同
的称谓在学生间也崭露头角。
例如当前的网络词汇,“老铁”、“小伙伴”等词汇已经逐
渐传入校园,成为学生间互相称呼的新方式。
最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内外交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于是也出现
了更多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称谓语,如对于校园形象代表人物的“学霸”、
“学神”,各种新兴的特色兴趣小组的名字,等等。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校园称谓语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多样化
和个性化。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身份和角色,并开放心态、广泛
接受不同的称谓语。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校园里的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传统的称呼到现代的时髦称谓,校园称谓语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人们的观念变化。
回顾过去,传统的校园称谓语主要为“同学”、“师傅”、“老师”等。
这些称谓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尊重和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
在这个称谓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学生们对老师的尊重是一种传统的观念。
而老师则以“师傅”之名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
这种称谓语传递了一种师者尊重、徒者敬重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称谓语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校园里的称谓语除了传统的称谓外,还有了很多时髦的称谓。
“学弟学妹”、“学长学姐”、“兄弟姐妹”等。
这些称谓更加亲切和自由,体现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团结的精神。
在这个时期,学长学姐们会给新生们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帮助。
而新生们则通过称呼学长学姐们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这种称谓语传达了一种学长学姐兄弟姐妹般的友情和互助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校园称谓语还会有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辅导员”、“辅导长”、“导师”等。
这些称谓语体现了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辅导和指导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学生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个人发展,而老师们则以辅导员的身份来帮助学生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称谓语传递了一种师者助人、徒者自主的理念。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体现了社会观念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从传统的尊重和师徒关系,到时髦的兄弟姐妹关系,再到亲切的师生关系,以及现代的辅导关系,校园称谓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师生关系的不断变化的认识,也展现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校园称谓语的变化和发展,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和进步的产物。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
1.从古代汉语的称呼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称呼语,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了很多新的婉转且谦虚的称呼。
例如在古代,既可以称一般父亲“爷”,
士爷”,也可以称“老父”;而现在更多的人会用“爸爸”,“爹”等较为婉
转礼貌的称呼来称呼父亲。
2.随着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称呼语。
例如在汉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叔叔”“阿姨”,“伯伯”等来称呼长辈;而在蒙古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负头长”“顺头长”等来称呼长辈。
3.有的族群还有特定的称呼语,只有这个族群才有。
例如,在藏族中,有一种称呼叫“贾崇”,它只用于称呼犯错者或表恭敬之意,而在其他
族群中没有这种称呼。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陈明珠、马飞跃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
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
具体内容如下:(一)职务称谓语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7)基层工作人员称谓语村官、大学生村官、灰领(8)其他职业称谓语教师、警察、解放军、医生、大夫、护士、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商人、农民、农民工、工人、缝纫师、建筑师、设计师、会计师、翻译、裁判、保安、司机、侦探、外交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网管2职衔称谓语职衔称谓语是指按职衔、官衔来称呼对方,其中职称指的是一些职业领域中的专业技术职称,标志着某人在某项专业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
中国称谓礼仪的历史和变迁
社交场合的称谓礼仪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较为亲切和 随意的称谓方式,如“你好”、“很高兴认 识你”、“再见”等。同时,对于不同年龄 、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也需要根据具体情 况选择合适的称谓方式。
05
CATALOGUE
中国称谓礼仪变迁的原因及影 响
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因素
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 之路等,这些交流使得中国称谓礼仪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僚属
官员的下属,有着不同的职位和职责。通常根据僚属的职位和亲疏程度,人们 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他们。
家族称谓礼仪
祖先
家族中的长辈,被视为家族荣誉的象征。人们通常使用“祖先” 来称呼他们。
父母
家族中的长辈,有着养育之恩。人们通常使用“父母”来称呼他们 。
子女
家族中的晚辈,有着传承家族血脉的责任。通常根据子女的性别和 亲疏程度,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他们。
蒋介石的称谓变迁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袖,他的称谓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他被称呼为“委员长”、“总裁” 、“总统”等;而在私人场合,他则被家人和朋友称呼为“介石”。
04
CATALOGUE
中国现代的称谓礼仪
现代社会对传统称谓礼仪的保留与传承
传统称谓的沿用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的称谓仍然被广泛使用,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 这些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家庭关系的亲疏与感情的远近。
社交称谓礼仪
先生
对有学识、有地位、受人 尊敬的人的尊称。通常用 于正式场合或初次见面时 。
女士
对女性的尊称,通常用于 正式场合或初次见面时。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校园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从最初的“老师”到如今的“教授”、“导师”等称谓,校园中的称谓语不仅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称呼,更是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反映。
在这篇文章中,将就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浅谈,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称谓语的演变1. 从“老师”到“教授”在过去,学生们对教育工作者的称呼通常是“老师”。
这是一种尊重和亲切的称谓,同时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了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对于教育工作者称谓的改变。
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学生们开始使用“教授”来称呼教育工作者,这是对于教育工作者学术地位和成就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学术导师在学术研究和指导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生们开始使用“导师”来称呼自己的指导老师,这是对于导师在学术研究和指导方面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二、称谓语的发展1. 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听从。
而现代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称谓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教育工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指导中的角色,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称谓也更加趋向于学术和专业化。
2. 教育工作者的多元化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他们不仅仅是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角色,更多的是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们在称谓语的选择上也更加注重教育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成就。
三、称谓语背后的意义1. 对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和尊重2. 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反映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也反映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老师”称谓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听从,而现代的“教授”和“导师”更加注重了教师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指导中的专业化和学术化。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校园称谓语也在逐渐演变和发展。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的称谓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称呼方式,而是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本文将从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变化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传统的称呼方式基础上,学生们开始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影视剧中的台词、甚至是一些新兴流行语来称呼同学和老师。
这些称谓语既有新意,又不失尊重和友好,例如“小可爱”、“大佬”、“酷酷的校长”等,都成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常见的称呼方式。
这种多样化的称谓语不仅注重表达个性和亲近感,也反映了当代学生群体的新风貌和时尚潮流。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色。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外来的称谓语也逐渐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用语。
一些日韩流行文化中的称谓语,如“兄弟”、“姐妹”、“老铁”等,已经在学生间广泛使用,并且逐渐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成为学生们之间共同的话语方式。
这些带有文化特色的称谓语的流行,也反映了学生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融合,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也呈现出一定的时尚化趋势。
随着社交平台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年轻人习惯使用一些网红词汇和表达方式来称呼身边的人。
“小姐姐”、“小哥哥”、“老铁”等词汇,都成为年轻人交流时的常用称谓语。
这些时尚化的称谓语不仅紧跟时代潮流,也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增添了新的乐趣和活力,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发展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称谓语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称谓语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对称谓语使用的看法和态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积极向上、文明有礼的称谓语。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对称谓语的引导和规范,希望通过对称谓语的规范化管理,塑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文化化和时尚化的趋势。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回内地过春节的 ( 利路泽先生 , 一事 $ 从此 ( 先生 ,+ ( 太 ( 夫人 ,+ ( 小姐 , 等称谓重返社会的舞台 / 与此同 太 ,+ 时$ * 同志 , 这称谓流行范围逐渐缩小 $ * 师傅 , 也仅局 限于体力或一些技术活行业对比较有经验的工作者 的称呼 $ 不再是从工厂到社会 $ 从老师 + 警察以至到解 放军战士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泛称 %
,--. 年 / 月 & 第 , 期 $总第 01, 期’
0 语言与文化研究1
社会科学家
!"#$%& !’()*+(!+
2345!,66. " *78,9:;<;43= *7811,>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钟 尹
!暨南大学 深圳旅游学院外语系 "# 广东 深圳 $%&’$()
关键词 ! 称谓语 *经济 *语用 *共变 摘 要 ! 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 " 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 #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 "直接地体现了 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 "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 $ 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港台方言称谓语涌入内地
进入九十年代 % 随着内地与港台地区的进一步接 触与交流 % 大量涌入的港台方言* 成为这一时期称谓语 的一大特点 % 例如,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称谓语定义
称谓语定义引言在人际交往中,称谓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适的称谓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社会礼仪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称谓语的定义、演变和使用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称谓语。
定义称谓语是用来表示称呼、称赞、尊重或表示身份关系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使用的一种常见语言形式。
称谓语通常以名词、代词或特定的短语形式出现,用于指代或称呼他人。
称谓语的演变从传统到现代在古代,人们对待长辈、上级或者陌生人时,常常使用一些敬语或尊称,体现了尊重人的传统观念。
例如,古代对尊敬的长辈常称为“尊”,对贵族或者高级官员称为“殿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摒弃了繁琐的称谓方式,更倾向于简洁、直接的称谓方式。
平等和包容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念。
因此,在称谓语的使用上也体现出了这种变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亲切、随和的称谓,强调平等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现在常用的称谓有“先生”、“女士”、“同志”、“亲爱的”等,都是体现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称谓。
新的称谓方式的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行,一些新的称谓方式出现了。
例如,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更喜欢在网络上使用网名、昵称来称呼对方。
这种称谓方式更加随意和自由,强调个性和创造力。
使用方法尊称的使用在日常交往中,尊称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长辈、领导或者陌生人,使用尊称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先生”、“女士”、“教授”等尊称。
在正式场合或者公共场所,使用尊称是非常必要的,能够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友好称呼的使用在亲密关系或者熟人之间,使用友好称呼对于增进感情和加强交流非常重要。
使用友好称呼可以减轻紧张气氛,让沟通更加顺畅。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亲爱的”、“宝贝”、“朋友”等友好称呼。
网络称呼的使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地使用网络称呼来称呼对方。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校园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老师、同学到如今的师生关系、同窗情谊,校园称谓语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就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
以往,学生会比较倾向于称呼老师为“老师”、“老师好”,一味地将老师视为权威的代名词。
而如今,学生更愿意使用“老师”+姓氏的方式称呼老师,如“老师好”变成了“赵老师好”。
这种称谓方式减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亲切和融洽。
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亲近。
校园称谓语的变化也反映在同学之间的称呼上。
以前,同学之间一般会称呼对方的名字,如“张三”、“李四”,或者直接称呼为“同学”、“小王”。
而现如今,同学之间更倾向于使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等称呼方式,这不仅是对同学之间关系更加亲近的体现,也体现了学生之间对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校园称谓语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在网络平台上,校园称谓语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称呼,而是更多地使用虚拟形象和昵称作为称呼方式。
这种变化既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网络社交的依赖,也呈现了校园称谓语在数字时代的更新和发展。
校园称谓语的变化还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的情感表达上。
以往,同学之间比较少用称谓语表达对彼此的情感,而如今,在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对同学的友情、对学校的依恋等方面,学生更愿意通过称谓语来表达,如“亲爱的老师”、“最好的师兄”、“我最亲爱的母校”等称谓语的运用,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尽管校园称谓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称谓语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对师长的尊重和崇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使用校园称谓语时,还是应该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既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又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现代汉语网络称谓语分析4000字》
现代汉语网络称谓语分析一、网络语言中的称谓语的兴起 (1)(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1)(二)网络称谓语的特色 (1)1.标新立异 (1)2.形象传神 (1)3.幽默诙谐 (2)4.粗俗泛滥 (2)(三)对网络称谓语的评价 (2)二、网络称谓“亲”的研究 (3)(一)“亲”的网络词义的阐释 (3)1.粉丝对崇拜偶像的称呼 (3)2.网络尊称 (3)(二)网络称谓“亲”的特点 (3)1.时代性 (3)2.广泛性 (4)三、结语 (5)参考文献 (6)一、网络语言中的称谓语的兴起(一)网络语言的定义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二)网络称谓语的特色1.标新立异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称谓语最大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创新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
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同传统的称谓语相比较,网络称谓语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瞳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己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前者如“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4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pr.,2004第3卷 第2期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 ence)V ol.3No.2=收稿日期>2003-11-25=作者简介>艾叶芹(1964- ),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
新时期称谓语的来源及其时代色彩艾叶芹(邵阳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邵阳 4220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称谓语慢慢进入了我们的语言,其中一些新称谓语不仅传之于部分人的口耳之间,还不露声色地进入了大众传播媒介,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的宣传进入了千家万户。
透过这些称谓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称谓语;演变;时代性=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4)02-0084-03称谓语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繁衍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许多新岗位、新机构的产生,使人际关系向更广和更新的方面发展,因此导致新的称谓语的大量产生,它产生的速度之快、来势之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大变动所引发的称谓语的产生不能比拟的,其产生演变的轨迹更为清晰,发展中的某些现象也更引人注目。
一 新称谓语的构成和来源所谓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称谓语,是指1978年以来进入普通话的称谓语,这里的/新称谓语0是广义的,新称谓语从来源上讲比较复杂,主要有:新近创造的;旧称谓语的复活;从方言中吸收;从外语中吸收。
1、新近创造的。
这是新称谓语的主要来源,这类称谓语,无论从语素的构成还是词语的构造方式上都符合普通话的特点,如/烟民0、/法盲0、/科技示范户0、/国脚0等。
使得普通话创造新称谓语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新的社会群体的产生,促成人们去创造新称谓语指称他们,例如:/钟点工0、/贵族学校0等;二是原来的称谓语比较陈旧,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邮差0、/剃头匠0、/清道夫0等称谓语便销声匿迹了。
2、旧称谓语的复活。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出现的某些现象的需要,一些旧称谓语正在被人们积极启用,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旧称谓语的复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复活的旧称谓语多是经济领域以及社交、亲属方面的,前者如/股东、董事长、总裁、经纪人0、/老板0等,后者如/先生、小姐、太太、夫人0等;二是复活的旧称谓语,多不是/原装0,含义和指称范围多有变化,如/老板0一词,在解放初期指剥削者,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对象,现指雇主,又指各种经济实体的经理和总揽财权的人,而且个别单位用来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或顶头上司。
又如,/小姐0本是尊称,1949年以后变成对四体不勤、娇生惯养的年轻女性的蔑称,谁也不愿使用这个称呼。
新时期/小姐0又回来了,指从事脑力劳动或轻微体力劳动、穿着打扮入时的年轻女性,近几年,在夜总会等一些娱乐场所,/小姐0又成了/三陪女0的代名词,褒贬色彩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从方言中吸收。
方言中有许多称谓语表意明确、色彩鲜明,而普通话中又找不到合适的相应称谓语代替,于是人们便把这些方言称谓语吸收进普通话。
我们发现,新方言称谓语多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所在的方言区,另外还有一些称谓语来自香港和台湾,来自其他方言区的很少。
来自北京方言的新称谓最多,这是北京的独特地位决定的,例如:/倒爷0就是一个典型的北京方言词,指从事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的人。
随着80年代全民经商热的兴起,这个称谓语风靡大江南北,已经是妇孺皆知了,正如民谚所说:/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往外跑0。
但是普通话对于方言的称谓语,并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是让其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生发一系列的新的称谓语,例如/班爷0、/息爷0/款爷0是仿/倒爷0而造的,而/官倒0中的/倒0就是/倒爷0。
另一个广泛使用的北京方言称谓语是/托儿0(儿化词),指受雇于卖主,装作顾客从中帮卖拉生意的人。
这84种人全国各地都有。
由于/托儿0这个词特点形象,很快便传遍全国。
它最初只用于北京一带的报刊,后来渐渐地扩大到全国性的报刊。
从/托儿0派生出来的称谓语也不少。
例如:托儿姐、托儿星、铁托儿、婚托儿等。
源于上海、广州等地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使用比较广泛的称谓语,例如:源于上海方言的/阿混0;源于粤方言的/打工仔0、/打工妹0、/炒鱿鱼0、/排档0、/拖拍0等。
上海方言的/阿混0原是滑稽戏5阿混新传6中的人物,后来用于指无所事事、生活苟且的人,/阿0为词头,是江浙一带的用法。
粤方言的/打工仔0、/打工妹0从/打工0一词派生而来,/打工0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粤方言词,现在这两个称谓语早已风行全国,家喻户晓。
而且,近来还出现了/打工汉0的说法,指那些年纪较大的男性打工者。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港台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港台的读物、音像制品、歌曲等大量进入内地,从而使普通话受到影响,一批港台称谓语进入普通话。
/发烧友0是香港对着迷人的称呼,/发烧0一词据说源于香港俚语,指的是对某一事物狂热依恋,以至如醉如痴入神入迷,其他还有/影帝、影后、帅哥、大哥大、大姐大0等。
4、从外语中吸收。
某些国外存在的现象,汉语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称谓语,人们便把指称这些对象的外语称谓引入汉语普通话。
汉语吸收外语称谓的主要方式是意译和音译两种。
/白领工人0是英语White-collar worker的意译,是西方社会对企业中无需从事体力劳动,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事务员、会计、文书及自由职业者的统称。
这些人员工作环境较为清洁、上班时仍可穿白领衣工作,故名。
现在我们有时也用它来指称国内相应的阶层。
另外很大一部分是音译词,如称出租车为/的士0,称公共汽车为/巴士0。
港台较流行的音意译及谐音双关外来词,在中国大陆也颇被看好甚至仿效。
如:迷你裙(miniskirt)、泊车(park)、作秀(show)、霹雳舞(break、dance)、旁客(punk)、托福(T OEFL)、派对(party)等。
此外,受日语影响产生的两个新潮词缀/屋0(店)、/族0(一类人)派生出来的词语更是/畅销0不衰,如/发屋0、/书屋0、/鞋屋0、/精品屋0、/追星族0、/上班族0、/单身贵族0、/豪华一族0等。
二新称谓语的时代色彩称谓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指称谓语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的,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使用,反映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
刚出现的称谓语其时代色彩更强,我们甚至能嗅到它们浓郁的时代气息。
下面我们就以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称谓语为切入点,看称谓语是如何反映时代面貌的。
1.反映政治生活的第三梯队:指能够继承老一代革命事业的大批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
共产党非常重视/接班人0的问题,/文革0结束后,急需要一批思想过硬、业务过硬的年轻干部, /梯队0建设一度是其工作的中心议程。
公务员: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中国不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公务员0的产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
老三届:指/文化大革命0起始三年的三届初、高中毕业生。
由于受政治风暴的影响,他们以独特的生活阅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
改革家:指敢于冲破旧模式的束缚,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勇于探索的人,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造就了为数不少的改革家。
2.反映经济发展的个体户:指在生产和商业领域以私营方式从事个体劳动的人。
/个体户0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经济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是生产关系的一次大的转型。
如今在我国古老的土地上,千千万万的个体户正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着财富。
万元户:指拥有超过一万元现金的家庭。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出现的称谓语。
它标志着中国人从一穷二白、越穷越革命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追求物质财富,也表明开放政策确实给人民带来了实惠,使一部分人富起来了。
当然,时至今日,拥有万元的家庭已非凤毛麟角,拥有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千万的家庭也屡见不鲜。
合同工:指根据协议招聘的工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担负一定的义务。
过去,我国的用工制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铁饭碗0,厂方没有辞退工人的权力,工人也没有自寻雇主的权力,双方都吊死在一棵树上。
/合同工0的出现是我国用工制度的一项改革。
股民:是从事股票交易从中谋利的人。
近几年来,随着股票市场的建立,股票买卖一度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大量的股民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大潮的一景。
下海:从戏曲界借来的/下海0一词本是指票友(业余演员)转为专业演员,后语义范围扩大,进入演艺界均称为/下海0。
近几年,这个意思逐渐隐去,反而将那些转入商界的人称为/下海0,目前已将所有脱离计划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大海里去/游泳0的人,称为/下海0。
此外,像/专业户、打工仔、股东、双薪阶层、农事秘书0等都是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产物。
3.反映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独立制片人:指影视界个人投资制作、发行影片的人。
独立制片人的出现打破了官方对电影、电视的垄断,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追星族:指对影视演员或歌唱演员的崇拜者。
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电影、电视、通俗歌曲等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人便对某些影视演员狂热地崇拜85起来,/追星族0应运而生。
自费生:指高等院校中,由个人出资接受教育的人。
解放以后,在我们国家上大学是不花钱的。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某些高校除了按计划招收新生外,还招收部分/自费生0,以缓解办学经费的不足。
现在上大学要花钱已成了一条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都成了/自费生0,也就无所谓自费生了。
白衣教练:指体育科研人员,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与白衣教练的劳动是分不开的。
此外,像/博士后0、/宇航员0、/电脑迷0、/二传手0、/棋圣0等称谓语的产生都与文化、科研、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关。
4.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变化的美容师:指给人修整美化面容的人。
/衣食足而知荣辱0,衣食足也知美丑。
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了,也就开始追求自身的完美。
独生子女:指夫妻生育、抚养的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使大部分的家庭成了独生子女家庭。
隔代家长:指对孙辈、外孙辈子女的生活、教育承担主要责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隔代家庭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老人身旁/借读0;二是有些青年父母工资收入低,对孩子/优育0不起,而老人退休工资自给有余,加以爱孙心切,就乐意承担抚养之责。
此外,像/美食家、内当家、家庭医生、礼仪护士0等都反映了日常生活变迁的某一方面。
5.反映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儒商:指经商的知识分子。
自古以来,文人出仕、归隐、从戎,都有许多赞誉之词,唯独书生经商被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