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明清时期的女性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
人文科技
从《红楼梦》看明清时期的女性观
赵继安
(郑大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摘 要:从女性观的视角品读《红楼梦》,发现这部古典文
学小说堪称是一部女性的赞歌。

小说中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每一位女性身上都散发着空前、独特、超越时代的精神,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女清男浊”的世界。

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尊重女权、尊重女性的鸿篇巨制。

本文深入分析了《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女性观,并探讨了《红楼梦》中女性观的成因及启示,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时期;女性观0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女人戏,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女清男浊”、“女子胜男”、
“才女有德”的思想。

这部小说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是一道旖旎的风光,美不胜收。

一个个独特的女性共同唱响了一首“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千古悲歌!为何《红楼梦》的女性有才、有德、有美,最后却都不得善终。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1 《红楼梦》女性观的独具一格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兼具“才德美”,不仅容貌美,心灵也特别美,而且由内到外都美得很有个性。

拿林黛玉来说,“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让从小在女儿群里长大的贾宝玉都看失了神。

不仅如此,林黛玉还有绝世的才情和诗人气质。

就连《红楼梦》中的丫鬟们一个个也是臻于妙境,晴雯傲气、小红乖巧、鸳鸯灵巧。

就像贾宝玉说得那样“我见了女儿就感到清爽,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水做得骨肉”,钟灵毓秀,文韬武略、诗情才气、治家才干样样不输男人。

反观《红楼梦》中的男人,一派庸碌无能的景象。

《红楼梦》中体现的最独特的女性观是女性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封建落后制度的坚决反抗。

林黛玉被贾母设计调包后,郁郁而终;鸳鸯宁死不给贾赦做妾;晴雯被扣上“狐狸精”的骂名,宁死不肯低头;司棋与表哥相恋,敢作敢当。

作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高度赞美,表达了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肯定,传达出一种“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的观点。

2 《红楼梦》中体现的明清时期女性观2.1 《红楼梦》进一步肯定了女性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
《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并非十全十美,但她们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甚至令男人望尘莫及。

才情和诗人气质是林黛玉自我价值的体现。

林黛玉从不掩饰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大观园日常作诗活动中,林黛玉总是占据翘楚位置。

元春省亲回家时,黛玉不仅大展奇才,还主动帮助宝玉作诗。

她所作的《葬花吟》就是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真实写作。

探春不似黛玉这般“弱不禁风”,她是一位女中丈夫,有着见识非凡,时刻想着出去见一番世面。

面对贾府日益衰败的局面,她决心改革,力挽狂澜。

连王熙凤都夸赞她“更厉害一层了”。

晴雯虽是个地位卑贱的丫头,却从不认为“谁又比谁高贵些”。

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的丫头。

这说明她对人格平等的大胆追求。

《红楼梦》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有着明确的自我追求,为了追求自我本质、自我价值,敢于和封建制度、封建权威作斗争。

2.2 《红楼梦》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揭示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红楼梦》的女性虽然才情不输于男性,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情。

但是,在才与德之间,她们的思想天平仍倾向于德。

这说明在封建社会女性“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束缚下,女性是根本不可能完全觉醒的。

一方面,她们想要追求独立、自由;另一方面,社会也没有具备让女性独立的环境,她们找不到与封建社会及制度作斗争的出路。

这就是《红楼梦》中女性所处的生存困境。

曹雪芹通过描写女性对传统道德标准的维护和社会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扼杀揭示了《红楼梦》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红楼梦》中的女性虽然个性鲜明,又颇有才情,但并没有背离传统的道德标准。

这体现在她们对传统妇德的自觉维护上。

宝钗是自觉回归传统妇德的代表。

若论才情,她虽比不上黛玉,却也是佼佼者。

但她却拒绝加入诗社,认为作诗这些活动是没有必要的。

而且她还经常告诫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

湘云性情豪爽,对女性的才情也比较宽容,却也奉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这反映出了《红楼梦》中女性对传统道德标准的自觉维护。

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她对男权社会中的男女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十分不屑。

这点从她对“红拂”这位女丈夫的追捧可以看出来。

但是,对于封建妇德,黛玉一直保持游离态度,她自己从不做女工,也不反对别的女性做女工。

这是由于她从小所处的宽松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黛玉虽然有着初步的女性觉醒意识。

但整个封建社会对黛玉的这种意识根本不认可,甚至极力扼杀。

贾府里那些姨太太、婆子也都经历过天真烂漫的时代,最终也变得和男人一样污浊不堪,因为她们的思想已经被男权社会同化和改造。

黛玉的叛逆性是《红楼梦》中女儿之最,却也会在宝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下感到羞愧。

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婆子也都认为宝钗比黛玉更适合做宝二奶奶。

换个角度说,黛玉最终没能和宝玉走到一起,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觉醒意识扼杀的结果。

2.3 《红楼梦》对建设和谐两性文化的思考《红楼梦》中提到了“意淫观”,这实际上是曹雪芹对两性文化以及两性关系的一种美好愿望。

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可以看出,“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表达出一种和谐的两性观,即两性之间是基于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建立起来的一种“良友”关系,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成分。

贾宝玉最后出家的结局告诉我们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这样和谐的两性文化只是曹雪芹的一个梦,终将化成泡影。

但是,曹雪芹对建设和谐两性文化的思考给后世的启示是值得肯定的。

3 《红楼梦》女性观的社会成因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是时代使然、社会使然、命运使然。

曹雪芹巧妙地将《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对自由、婚姻的破坏以及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扼杀。

曹雪芹通过钗黛悲剧全面地揭示了爱情、婚姻与整个社会的联系。

在封建社会,爱情和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而且关乎两个家庭的利益。

在这个利益关系中,女性受到压迫欺辱的不平等待遇。

无论是像黛玉一样大胆追求女性觉醒意识,还是像宝钗一样自觉压制自身的女性觉醒意识,结果都是以悲剧收场。

这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环境是根本不允许女性觉醒意识萌芽和发展的。

4 结语
本文通过《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的探索,可以窥视到整个明清时期女性所处的生存境遇。

虽然小说以女性群体的悲剧性毁灭结尾。

但笔者认为这样彻底的毁灭更能激发更多女性觉醒的意识,引导女性思考:应该如何生存?单从《红楼梦》本身而言,《红楼梦》中女儿们“清”就“清”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上。

参考文献:[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6-77,51,1101,1055.[2] 杨隽.谈《红楼梦》的女性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3] 薛海燕.《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J].红楼
梦学刊,2000(2).[4] 吴新雷.红楼梦与曹雪芹江南家世[J].明清小说研究,
2006(4).[5]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