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三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政治教材目录表---人教版[1]

(完整版)高中政治教材目录表---人教版[1]

高中政治课本目录经济生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一框经营公司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效率优先与公平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第二框依法纳税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向经济全球化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政治生活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3、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2、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3、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4、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2、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1、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的宗教政策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1、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2、: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2、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感受文化影响2、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继承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哲学生活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本质2、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1、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第三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领会艰苦奋斗含义及其新时期内涵,理解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坚定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信心和决心,并贯彻在实际行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归纳、图片数据展示,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纪实报道、流芳百世、辩论赛场、艰苦奋斗工作坊四个学生活动,领会艰苦奋斗含义及其新时期内涵,理解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并在实际行动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爱国热情,坚定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艰苦奋斗新时期的内涵、意义。

三、与两纲的结合点1、民族精神教育: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培养了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为实现目标而奋发图强的信心,强化了“国家意识”培养;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效对学生进行了“文化认同”教育。

2、生命教育:通过亲身活动体验、大量的史实理解知识,培养了学生客观、全面分析问题习惯。

四、教材与学生分析本框教材着重讲了两个方面,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艰苦奋斗精神。

后者为本框落脚点,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精神。

针对九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归纳、图片数据展示为主,后者设计了4个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学习课程内容,同时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

五、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选择在国庆阅兵式上最能展现我们中国人不怕困难、乐于奉献、艰苦顽强精神风貌的故事,以现场报道形式展示交流。

2、教师寻找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网上成就展览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展示]网址:/GB/67481/89000/index.html(从党旗红得更鲜艳、大江南北展宏图、国计民生谋新篇、百姓眼中新生活四方面进行展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更 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 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 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价值鲜明、导 向明确,系统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 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科学论断,构成了一个结 构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反映了我们#34;建设"到"建成"
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 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 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 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 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只有 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 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 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 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 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 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 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生态文明 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 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 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 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 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 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1第二课时 全面建设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第二课时 全面建设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你知道我国为了实现共同富 裕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吗?
5、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三步走” 、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 三步走” 三步走
三步走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 目标(反映国家 人民生活目标 完成情况
的经济水平) 的经济水平)
1981第一步 1981-1990 翻一番 1991第二步 1991-2000 再翻一番 20012001第三步 2050
2008年 年 2940 38210 47580 34760 41730 7412
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 比较好, 教育、 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 方面的水平还不高, 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 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 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 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 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 满足。 满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 日本 美国 新加坡 加拿大 世界平均 1980年 年 220 10390 13030 4860 11150 2540
(单位:美元) 单位:美元 单位
低水平
1990年 年 320 26400 23560 11730 19800 4090
1999年 年 780 32030 31910 24150 20140 5020
“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江泽民第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 西部大开发 次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全面实施 年全面实施。 次提出西部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全体会议公报: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全体会议公报: 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基地(辽宁、吉林、黑龙江) 基地(辽宁、吉林、黑龙江) ,促进中部地区崛 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西), ),鼓 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西),鼓 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 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姓名:武佳琦学号:2011041682【教材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相对于富国而言,人均物质产品尤嫌不足.●文化充满活力,就是说,一方面,由科学精神、中华伦理和先进文化主导社会生活,国民精神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另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精神产品丰富,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居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或福利水平差距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方面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当代人需求的增长及其满足不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代价.●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就是说,〖JP〗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发达的产业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思路与原则一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挑战的变化,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着演变.从时间上划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发展即是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一观点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传播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第三个阶段,认为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坚持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将在这一时代推进,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最新的发展理念.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一方面,要从总体上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合理选择公平目标.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3年,人均GDP虽已超过1000美元,但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依然很靠后.2001年,按世行汇率法换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为89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NI为4260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999年,中国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PPP值,下同,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目标的选择,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又要虑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可能.三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受到限制的.首先受限于国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水平.中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裕.中国人均耕地只有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只有130~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不全,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会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到,确实有若干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由贫困国家或地区向“丰裕社会”的转变.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的总量相对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发国家已经在世界资源分配领域“占得先机”,后发国家要想在既定的分配格局中分上“一杯羹”,不仅会加剧世界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会改变世界资源分配格局,对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构成挑战,谈何容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对国际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尽管在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只及美国的%,日本的%,但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产生深深的忧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将继续加深.据国际能源组织发布的世界石油市场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12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为35%;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幅将降至10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超过 30%,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为亚洲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必将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其三,受制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容量.人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发展容量不是无限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地球将不再宜于人类生存.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其庞大的人口来说,适宜于人类的空间不足.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业已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不断加重,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水体污染继续加深,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近海赤潮发生频繁,70%的城市在“垃圾”包围之中.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生态环境形势造成日益显着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受到来自世界环保主义者等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的追求必然是有限度的,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算起,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推进了50多年.但是,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未能完成.表现为:第一,虽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就业于第一产业;第二,虽然城市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城市化水平不到40%;第三,虽然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发展,但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第四,虽然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主要依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将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20年.然而,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必然受到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必须与信息化同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阶段性要求.五借鉴国际经验与发展理念的演变相适应,对于发展的度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关注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将教育、医疗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纳入度量范畴;第三个阶段,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的扩大,国际相关组织提出了许多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或指标体系,诸如人文发展指数HDI、世界银行提出的国民财富计量标准、亚太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这些体系中,我们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构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最具有借鉴意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比较吻合.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涉及如下方面:1.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就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主题;2.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依法治国、基层民主、社会秩序等主题;3.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主题;4.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主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者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不能一一对应,但是,综合起来看,两者的“交集”是非常之大的,或者说,两者的交叉重叠之处是非常多的.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经济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联合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经济”和“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前者的“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后者的“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当然,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六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其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必须体现综合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各方面享受到的最低增长“红利”水平.其次,必须体现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只能是那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反映这一发展的指标可以多达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近年来,随着统计工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指标体系复杂化.这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统计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却模糊了统计的本来意义,降低了统计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杂,唯恐不够全面,有所遗漏;一种是过分看重加权指数,把含义明确、直接的指标模糊化、间接化和神秘化.。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构想,是在审视20世纪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来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主要发展目标。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

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

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

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

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

小平同志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时间表,说实现小康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0年算起,用10年时间,使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到2000年再翻一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这个小康是很不宽裕的小康、在全国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从现在起再经过50年的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
全面小康的建设就是要改变总体小康的低水平、不 全面、不平衡的发展状况。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时 表述的“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同心、 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方针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
(一)抓住机遇: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 1、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 2、可能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腾飞的“推进期”。 3、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高水平调整我国 经济结构的“成熟期”。 4、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 的“磨合期”等。
未来50年内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跨过城镇化、信 息化和知识化三道坎,才可能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 化。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必须跨越城镇化和信 息化两道坎。采用“运河战略”我国落后区域应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缩小与发达地区 的发展差距,尽快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河段。
欢迎指正、赐教!
谢谢!
助落后地区;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扶持贫困群体; 政府创造让不同经济主体平等进入社会、平等参与竞争的机遇; 积极培育中产阶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三)选准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征
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 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
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
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
二是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

2023版《概论》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后习题答案

2023版《概论》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③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⑤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只有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初三政治期末备考知识

初三政治期末备考知识

20XX年初三政治期末备考知识期末就要来了,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政治期末备考知识以供大家学习!初三政治期末备考知识:弘扬民族精神(一)挺起民族脊梁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民族精神产生于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民放文化的深刻本质;②民族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已经融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④只有弘扬和实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焕发我们的进取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以百倍的勇气和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1)含义:P114(2)作用: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已经融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④只有弘扬和实践民族精神,才能焕发我们的进取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百倍的勇气和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二)培育民族精神3、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①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民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

②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③改革开放以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治观念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

A、这些精神素质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传统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b、我们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把这些精神素质加以凝练、提升、使之成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崭新内容。

4、如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国家:①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②积极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③坚持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及取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坚持不懈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能力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知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教材分析及处理导语导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情景再现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

引言通过“小康”一词的广泛使用,引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着重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着重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含两个◎。

第一个◎用数据和事实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个◎通过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具体规定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过程性。

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含两个◎。

第一个◎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全面小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际性、可行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明确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

阅读与活动阅览人生通过阅读《畅想全面小康》一文,告诉学生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中,感悟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深化本课主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全党要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

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明确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

应该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早在建党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举什么旗,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旗帜代表前进方向,旗帜代表共同意志。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实际上,从党的十二大开始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之后,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20年间召开了五次党代会,每一次党代会报告的题目里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3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3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第3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永远的怀念——邓小平 邓小平 永远的怀念
姐弟俩都知道要干活
社会主义的最终最终目标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1、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 、只有鼓励一部分人、 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起来。 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五大 1980 1990 2000 2020 党的十六大
第一步 第二步 解决温饱问题
2050 年
第三步 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大雅·民劳 “小康”一词,在《诗·大雅 民劳》中 小康”一词, 大雅 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 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 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 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 上小康的生活。 上小康的生活。
子 好 过 。
所 谓 小 康 社 会 , 就 是 虽 不 富 裕 , 但 日
—— 邓 小 平
★ 什么是小康
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 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 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生活的充实
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 社会福利、劳动环境的改善
农民新村 交营养化 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吃 ———营养化 穿着五彩缤纷 通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
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 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培养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 识和创新能力。 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培养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培养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保护资源环境, 保护资源环境,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引言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这一方面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减轻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天气气候灾害1。

天气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气气候灾害明显增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

1995年以来,每年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1998年高达2998亿元。

如果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1黄荣辉,1996,《中国气候灾害的分布和变化》,气象出版社2阮均石,2000,《气象灾害十讲》,气象出版社- 1 -剧增加。

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是过去42万年来的最高值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预测: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4-5.8℃。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课堂笔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课堂笔记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框:生活在民主国家(一)课堂部分:1、追求民主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

(P30)(2)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P30)(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P30)2、中国追求探索民主价值的历程(1)近代史: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没有实现“还权于民”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中国革命胜利人民民主胜利(2)现代史:①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民主②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

3、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全面依法治国。

(第二单元序言P29)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3)通过法治来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们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P33)4、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新型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P30)(2)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就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30)(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P33)(4)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P33提炼概括)a、有利于充分发展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人民的合理要求、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b、有利于推动法治建设、促使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人文化。

c、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5)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6)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我国的民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第二框征税和纳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统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第二框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判断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A4政治学科教材目录(单元、课题、框题、目题

A4政治学科教材目录(单元、课题、框题、目题

《经济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滨城区一中张永强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2、货币的基本职能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2、消费的类型3、消费结构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消费心理面面观2、做理智的消费者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2、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1、公司的类型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1、劳动和就业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2、我国的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1、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2、稳健的投资----债券3、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1、财政及其作用2、财政收入与支出第二框:征税和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1、市场调节2、市场秩序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加强宏观调控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民主的生动写照2、广泛、真实的民主3、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1、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2、神圣的权力庄严的义务3、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民主选举面面观2、选举方式的选择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1、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2、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3、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1、基层民主自治历程2、最广泛的民主实践3、共建祥和文明社区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1、谁监督监督谁2、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3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1、“公仆”的本色2、政府的职能3、便民利民的政府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1、解读市长的承诺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求助有门,投诉有道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公共权力,切莫滥用2政府依法行政3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1、群众喉舌政府镜鉴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3、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肩负着人民的重托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1、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2、执政参政特色鲜明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1、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统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1、国际社会的构成2、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3、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1、国家交往剪影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1、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2、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1、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中国外交硕果累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文化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2、文化是什么3、文化的力量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1、互相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2、互相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2、潜移默化的影响3、深远持久的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精神世界2、增强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2、透视文化多样性3、尊重文化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2、传统文化在今天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中华之魁宝,民族之骄傲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2、永远高攀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阳光下的阴影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3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2、抓紧中心环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2、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哲学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客观存在的的反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第八课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学期,我读了《形势与政策》一本关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本书,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明白了其中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

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但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得不了解什么是“小康”。

所谓小康,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

据考证,“小康”一词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

”而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就是“小康之家”。

首先,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第二步,到上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现在,前两步目标已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但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标;不但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但强调发展要有速度,而且要有质量;不但更加注重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兼顾社会公平,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怎样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怎样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者:高洁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31期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

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

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

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 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村还有近2600万人没有解决问 题,城镇还有22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 障线之下的贫困人口,占总人数的3.7%(而国际 贫困标准是一天不到1美元,中国有1.35亿人.占10%)
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 帜,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 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而奋斗。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 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4年,邓小平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 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 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 高,达到丰衣足食„„”
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图 示 人民生活 富强 小康 温饱
“中国人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 了别的国家用了几个世纪的成就。”
中国和美国GDP比较

2013年中国GDP核算数据为:568845亿元人 民币折算成美元为:918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 168030亿美元的54.66%;中国人均GDP6767 美元,美国为53152美元
1、如何理解我们现在总体上达到的小康? P37-38/总起+3点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 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 国家的平均水平。…… 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就是要推动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建设比较均衡发展的小康。就是要使城乡差 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 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 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阅读天地 保护母亲河
美丽的苏州河
三.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1、艰苦奋斗精神的含义? 2、为什么要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3、青少年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旺与衰亡,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责任,个人 是弱小的,但是不能放弃自己的一份责任。尤其是 在大敌当前,国家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更应该以 天下为己任。只有每一个人都承担起为国家的分忧 的重担,才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格言警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奋斗精神?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每个人在学业上、今后在事业上 要有所建树,都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在同各 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中自觉进行磨练,把艰苦困难、 挫折、失败都当作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精神的磨刀石。 ⑴思想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⑵学习上………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⑶生活上„„„自觉磨砺艰苦奋斗的意志。
材料一: “十五”期间,我国GDP从2000年的 8940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超过 150000亿元。但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 中国人均财富拥有量只及日本的2%。 中国人均GDP在过去25里增加了6倍, 但也只及日本人均GDP的1/30,在世 界上排一百多位。
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人均水平低。
80年 再增长一倍 (人均800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人均4000美 元)
翻一番
国民生产总值 2050年
90年
2000年
一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小康 小康社会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小康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 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情况
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
鼓起来的钱袋子 低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精起来的饮食 长起来的人均寿命 大起来的住房 多起来的私人轿车 靓起来的衣着服饰 高起来的文化程度 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 样的变化?
吃 ——营养化
行——现代化
我们已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国际舆论评论:
1989
国内生产 总值
人均GDP 2002 2004 2005 2013
1.69
万亿元
10.2
万亿元
18 56.884 5 万亿元 万亿元 万亿元
13.65
经济总量 世界排名 发展中 国家排名
300 美元 10
2
900 美元
7 1
1000 美元
6 1
1700
6629
美元
4 1
美元
2 1
中国发展的十大跨越 •经济总量进入世界“重量级”阵容 •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 •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买方市场” •经济体制初步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历史性转轨 •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转为全面开放 •国家财力由“弱”到“强” •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 •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就斐然
总结
2000年的总体小康:(现在的小康)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的小康.
•2020年的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 衡的小康.
旧 时 的 日出东方、照亮中国大地,中国共产 苏 党领导人民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 州 世纪,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相信 河 中国的小康建设一定能很快实现,. 而我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 我们要………..。
1、全面建设小康的时间: 开始——2000年 完成——2020年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目标: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 更加全面的小康,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P67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
内容:
P67-69三点
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 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 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 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 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 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 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第二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历史上关于“小康”的说法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 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 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 是这个意思。
我们党关于小康社会的提法
◇“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
1.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有人认为,革命战争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要提倡艰 苦奋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发扬艰苦奋斗。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 有人说:艰苦奋斗就是过清教徒式、苦行僧的生 活,对吗?为什么? 分析: 艰苦奋斗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苦一 点”、“累一点”、“差一点”、“旧一点”等,不 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克服困 难、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即使我们的国家 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全面发展的 小康(更全面的) 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 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 的生活。(发展比较均衡的)
3 在城乡、地区和各阶层 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
4 从消费类型来说,是生 是发展型消费,包括:教育、文化、
存型消费,主要是生活 医疗保健、各种社会保险和旅游休 消费 闲等等消费
3、什么是艰苦奋斗(含义)? 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 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奋斗精神 创业精神 奉献精神 4.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思….优良品德和作风. 5. 青少年现在在学业、今后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想一想: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发扬艰苦
我们青少年要按照胡锦涛 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 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 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培 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承 担时代赋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因为: 社会主义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新的内涵.
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看法
◇我们讲艰苦奋斗,不是主张人们过苦行僧的生活, 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和获取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物质 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勤劳节俭、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的精神。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 精神不能丢,也不会过时。 ◇从内容上看,艰苦奋斗包括两个方面:在生活方 面,艰苦奋斗是指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 浪费、奢侈挥霍;在工作方面,艰苦奋斗是指不畏 艰险、坚忍不拔、奋发图强、拼搏创业。所以,我 们讲艰苦创业,除了包含物质消费方面的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 ◇民间传说中的铁杵磨针、凿壁偷光的美谈 ◇古籍史料中的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的记载 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体现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 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