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教育研究发展脉络管窥--基于学术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

合集下载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探讨——潘懋元教授学术沙龙观点荟萃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探讨——潘懋元教授学术沙龙观点荟萃

作者: 陈慧青[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教育与考试
页码: 94-95页
主题词: 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质量;潘懋元;问题探讨;质量问题;本科化;研究生招生;教育规模;学术氛围;教育资源
摘要: 二十多年来,每逢周六晚上,不少老师和研究生成群结队,自觉来到潘懋元先生家,感受由潘先生倡导、师生共同营造的学术氛围。

置身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学生受到的学术熏陶,对他们学术视野的开拓、学术问题的启发、学术思维的历练以及学术信仰。

潘懋元先生的学术风格与治学特色

潘懋元先生的学术风格与治学特色

On the Academic Style and Study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f. Pan Maoyuan
作者: 高宝立[1]
作者机构: [1]《教育研究》杂志,北京100088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37-4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9期
主题词: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学术风格;治学特色
摘要:潘懋元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优秀的教育活动家,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和治学
特色,表现为: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敢为天下之先;透视古今,贯通中外,学术底蕴深厚;
远见卓识,眼光深邃,体现战略思维;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善于捕捉前沿;深入浅出,由博
返约,平实中见深刻;教学相长,教研结合,在互动中精进。

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作者:来源:《走近科学》2011年第07期他90岁高龄还在带研究生,他对教育的研究与思考贯穿于一生的教育实践中。

2010年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

这是一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谋划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颁布,将直接影响到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才的培养方向。

《纲要》呈现出很多新的亮点,比如,把促进公平作为我们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还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等问题。

作为这个《纲要》起草咨询委员会专家,潘懋元先生对《纲要》的起草和制定有着深入的了解。

《纲要》颁布后,潘懋元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强烈反响。

他说,这个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群众和专家的意见。

光是征求全国的意见,就有两次,而且时间都很长,前后将近两年。

我们很多思想,都反映在这个《纲要》里面了。

我感觉到,我平时所提倡的许多东西在这个《纲要》中都有体现。

比如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次规划纲要里面也写进去了。

一般来讲,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高于50%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我国在2002年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目前入学率为24%。

世界上仅有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早在2000年,潘懋元先生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就提出,高等教育要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潘懋元认为,人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术性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还有一类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能型人才;还有大量的是培养工程师、管理人员,能够将科学理论转换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全国有近2300所高等学校,有1200所是高职,100所左右研究型大学、900多所地方大学和普通高校。

对于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潘懋元认为,我国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现在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是博士、硕士,是从研究型学校培养出来的。

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思想探赜

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思想探赜

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思想探赜作者:韩延明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04期摘要:科学分类是高校有序发展的前提,准确定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紧扣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生成的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思想,特别是其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等应用型高校分类定位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其能并建立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作用。

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思想的生成逻辑,包括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潘懋元先生的挚爱教育情怀、理论创新勇气、实事求是精神,以及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胸怀和气派,值得学人效法。

关键词: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生成逻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2)04-0012-09今年102岁高寿的中国高教泰斗潘懋元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地活跃在学术論坛和教书育人岗位上。

他多年兢兢业业从事高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且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探索。

其高等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完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的重要作用,而蕴蓄其中的高校分类定位思想亦是含英咀华、问道求真,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独特贡献。

一、潘懋元高校分类定位思想的理论支撑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要使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各展其能、各具特色,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与准确定位。

如此,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服务面向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可行性、高效性。

21世纪伊始,潘先生就敏锐地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问题;二是高等教育的分类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三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这四个方面,成了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其中不少成果成为政府决策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论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生成、进路与贡献

论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生成、进路与贡献

4<<<论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生成、进路与贡献韩延明道衍天地,时节如流。

百年春秋,忽焉将至。

2020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学科创始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先生百岁华诞暨从教85周年。

作为在国内外高教界享有崇高声望的泰斗,潘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战略家,其诸多原创性、开拓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研究成果,推动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高等教育学科群,推进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学派走向世界。

国际学术界誉他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之父”,称他是一位“对中国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其人生历程和教育贡献,既是他个人生平事迹、活动足迹、学术轨迹和创业奇迹的一个时间剪影,也是百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时代映照。

值先生百岁华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决定重修再版多卷本《潘懋元文集》,其中包括笔者编著的《潘懋元教授纪事年表》一书。

该书不仅记载和收录了潘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更是一个学科群和一群学科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体记忆和世纪探索。

鲁迅先生曾言:“伟大也要有人懂。

”[1]作为编者,我想结合年表内容和潘先生的教育人生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和概括,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领会这位百岁大师的生平、思想、理论、人格、修为和贡献等。

细察百年,潘懋元先生步履铿锵的跨世纪辉煌教育人生及其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一、1928~1940年:少年好学立志从教与抗日救亡淬炼时期1928年至1940年,是潘懋元先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好学储能、立志从教与“抗日救亡”淬炼时期。

1920年8月4日,潘懋元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升平路集贤里一个小商贩家庭,祖籍揭阳,乳名如德,学名连培,曾用名潘茂元,笔名隽、业、隽之、隽芝、忆琴、潘隽之、潘隽芝、潘苑元等。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潘懋元)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潘懋元)

"规律即关系.……本质关系或本质之 间的关系".(列宁)教育系统与其它子 系统以及社会诸多要素本质之间的关系, 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外部关系规律的表述:教育要受社会 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所制约,并对社 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二)教育内部关系基本规律
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诸多因素.它们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与关系, 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教育效果起作用.最基本 的关系与作用有: ——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 ——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 特征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既要受教育对象身 心发展,个性特征的制约,又要引导和促使教育对 象的成长朝向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
(一)运用教育外部关系研究宏观——高等教育通向农村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挑战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二)运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研究微观高等 教育问题举例:
——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问题 ——大学生的情感生活问题
(三)结合两条基本规律研究高等教育问题 举例:
人口资源地理生态民族宗教等等存在必然的联系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宗教等等存在必然的联系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要受社会其它子系统和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对教育要受社会其它子系统和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对其它子系统和诸多要素起作用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 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报告人:潘懋元
一,问题的提出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是教 育工作的要求也是研究工作的要求.这一要求 在研究工作中,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以 实证论证理论. 2.实际"联系"理论——以理论指导研究 ;将具体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上.
(一)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解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的少年潘懋元

解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的少年潘懋元

解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的少年潘懋元作者:王晓波来源:《学园》2014年第10期【摘要】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开创者。

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组编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又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谱写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个“第一”。

但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其立志投身于教育事业,又如此倾其一生地钟爱着教育事业的呢?或许他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关键词】潘懋元潮州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29-02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生活对潘懋元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贯穿其一生的。

本书开始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于1920年8月4日来到这个世界,按农历计算是六月廿日,出生地点是广东省汕头市,祖籍揭阳,小名叫如德。

”他生长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地域文化——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正统的说法应为潮州文化,因为在历史上,现在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都为潮州府所管辖,而文化正是在这个历史区间形成的。

潮汕临海,所以潮汕文化也兼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儒家文化所不同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即重农渔又重商贾。

正如潘懋元在书中所说:“由于这里临海,很多居民以渔业为生,并且很早就与海外贸易往来,所以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

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特别是与南洋文化(东南亚一带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得文化上既具有很强的保留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又因其自然环境和地理历史的原因,自古出商人,人们都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有潮州人就有商业。

正因为这样,潮州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说明潮州人跟犹太人一样擅长经商,很多潮州人从做小商小贩起家最终发财致富。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州地区的文化锦上添花。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作者:余小波黄好刘潇华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04期摘要: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完备,内容博大精深。

潘懋元先生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经历是其高教管理思想的实践基础,他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是其高教管理思想的理论支撑。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术为本,争创一流和追求卓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分类定位与特色发展、教学发展与管理创新,以及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化等。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色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关键词: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特色分析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4-0013-10潘懋元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目前学界对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开创、理论研究、问题研究、为师之道等方面,对其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还不多①。

潘懋元先生自己也一直以当教师为荣,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说得很少。

今年是潘懋元先生百岁华诞暨从教八十五周年,通过学习和整理潘懋元先生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深感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内容博大精深,特整理如下文稿。

一、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基础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伟大的人物及其思想都离不开实践的历练和积累。

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与他本人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密不可分。

潘先生教育管理实践主要包括四方面: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教育管理实践;大学教育管理实践;其他教育管理实践。

潘懋元先生的从教经历始于小学教育,其教育管理实践也初始于小学。

从18岁开始,潘先生就先后到普宁县泥沟乡锲金小学、墩圩高埕乡高埕公学分校(属小学)和潮阳县桥柱新寮乡仰高公学(小学)任教,并兼训育主任②。

2008年6月12日—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2008年6月12日—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潘懋元教授来我院调研
2008年6月11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课题组一行7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潘懋元教授率领下来我院就应用型大学建设实践及课题合作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和调研。

课题组陆续了解我院整体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大纲、科研工作情况及学生就业等情况;参观了文物修复中心、模拟法庭、城市与地理信息系统、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等文科、理科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关专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详细了解我院为适应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历程;参加了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和优秀毕业论文答辩会,对我院教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基本素质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双方就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潘懋元教授对我院所进行应用性教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我院
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课题组还将进一步在我院就应用型大学改革深化问题进行考察和调研。

(党政办公室供稿)
2008年6月15日。

潘懋元教授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

潘懋元教授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

潘懋元教授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
马凤岐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8(000)003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马凤岐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515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国内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著作——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评介 [J], 李枭鹰
2.思辨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读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J], 汪雅霜
3.潘懋元教授指出研究生要通过“研究”来学习 [J],
4.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记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开拓者潘懋元教授 [J], 白蓝
5.潘懋元教授与我国高等教育学 [J], 达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7 年 ,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潘懋元组织编写了一本

1957 年 ,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潘懋元组织编写了一本
1966 年 “文 革 ”爆 发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和 科 研 陷 于 停 顿 状 态 , 全国各地的教育刊物和大学学报全部停刊,致使建国后前十七 年已经形成的以教学研究为重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被迫完 全停止下来。 当时的高等教育文章主要发表在《人民日报》、《红 旗》和《教育革命通讯》等报刊上,基本上是宣传“文化大革命” 中所提出的错误的主张,并对“前十七年”教育路线进行否定和 诋毁。
1978 年到 1984 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起步和建立 学科的阶段,当时的许多重要工作都可以载入中国高等教育研 究的史册。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较过去发生了一系列质的 变化:
16 中国高等教育 2009 年第 18 期
— ——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专门研究机构和 专职人员的出现,使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一门专业。
1957 年 开 始 的 “整 风 ”、“反 右 ”、“大 跃 进 ”等 政 治 运 动 使 高 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冲击, 高等教育研究被迫中止,取 而代之的是对“教育革命”和 “红专大学”的宣传。 60 年代上半 期,高等学校教学秩序有所恢复、知识分子政策得以执行,为高 等教育研究的恢复提供了契机。 1962 年和 1963 年,为贯彻“高 教六十条”,教育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就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主要讨 论 了 如 何 解 决 运 动 过 多 、劳 动 过 多 ,贯 彻 “少 而 精 原 则 ”、“教 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半工半读等问题,这些研究多 数以经验总结为主,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理论性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
高 等
高等教育研究走过了一条艰 难而非 凡 的 道 路 。 1978 年 以 前,它是一个相当薄弱、几乎 不 为 人 知 的 弱 小 领 域 。 1978

潘懋元教育哲学与高教热点问题研究——学习潘懋元教育思想的体会

潘懋元教育哲学与高教热点问题研究——学习潘懋元教育思想的体会

潘懋元教育哲学与高教热点问题研究——学习潘懋元教育思想的体会潘懋元教授,广东揭阳人,1920年出生。

青年就读于汕头市中学(四中)、海滨中学(华侨中学),参加青年抗联革命活动。

之后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

潘懋元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兼顾问、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估组召集人。

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并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深圳大学等30余所研究机构和高校担任兼职或名誉研究员、教授。

潘懋元教授在50年代就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中全会之后他的倡议得到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与支持。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独立的二级学科。

潘懋元教授所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基础。

1978年潘懋元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1年开始招收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1984年教育部将该室改所并下达编制,潘懋元教授被任命为所长;1986年该所被评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潘懋元教授被评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等教育学博士生;1988年该所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重点学科点;1998年,该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在该所基础上成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文科重点科研基地之一;2004年以该所为基础,建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扩大研究范围,并增加研究生数量。

1991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特别津贴待遇;1999年,英国Hull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2001年,他坚持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成就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93-19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潘懋元教授 大学教师 院党委副书记 高等教育科学 名誉所长 自主学习 视频会议专业知识 高等教育学
摘要:<正>2014年3月9日下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教授应学院党委副书记卫荣凡教授邀请,在我院视频会议室作了题为"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动力"的学术报告。

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卫荣凡教授主持。

学院副院长唐晓萍研究员、副厅级调研员罗勇岐副教授以及学院各部门领导50余人聆听了报告。

潘懋元教授在讲学中,对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动力分别进行了讲解。

他指出,教师发展往往需要借助某种形式的培训,但更要重视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化发展。

要在教育中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从教师培训到教师发展,在理念上体现了教师教育的个性化和现代化;大学教师发展在内涵上包括三个方面,即涵盖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学科专业水平,包括教育知识、教学能力的教师职业知识技能,以及具备学者人文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的师德;教师发展在方式上主要包括派出进修、集中培。

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先生访谈

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先生访谈

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先生访谈潘懋元,陈春梅,粟红蕾■■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潘懋元(1920-),广东揭阳人。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其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

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顾问、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

现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大学教师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等。

1999年,英国赫尔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该校校长迪尔克思(Dilks)教授称他是一位对中国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Presctor)还专门发来了贺信。

2014年,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他培养的研究生现在成为知名学者、专家的近50人,已获得学位的硕士、博士百余名。

至今,他已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30多本。

2015年12月,《潘懋元文选》英文版由荷兰博睿出版社(BrillPress)正式出版。

该书是迄今为止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唯一一本由博睿出版社出版的专书。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出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是以教育研究国际化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典范。

摘要:世界大趋势、个人因素以及时机问题是潘懋元教授创建高等教育学的三大缘由。

访谈中,潘教授主要围绕微观教学研究、双一流建设、青年教师发展、互联网+教学以及混合所有制办学等热点问题谈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并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观教学;双一流建设;互联网+;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7)02-0003-06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探析

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探析

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探析作者:朱乐平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2期朱乐平内容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泰斗、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

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的教与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本文针对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泰斗、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

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的教与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探讨和总结他的教学方法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情,本文将概括潘先生对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论述,分析先生对于教学方法主要特点的看法与观点,并结合潘先生对高效教学方法的亲身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认识及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之内容教学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具有不同的授课方式。

潘先生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

而狭义的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

另外,潘先生在后来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形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这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懋元的教育思想透视古今、贯通中外、博大精深。

前人关于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研究,思辨居多。

虽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潘先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学者[1](40-47),在高等教育学的高被引论文作者中排第一位[2](60-61),却未从整体上以实证方式分析潘懋元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对于高等教育学的贡献。

本文拟以中国知网(CNKI )上收录的潘懋元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以知识图谱直观、整体、动态揭示潘先生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重点及其发展脉络,发现那些隐埋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和不易察觉的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途径(一)理论基础本文运用的研究理论为知识图谱理论。

知识图谱以科学知识为对象,以数学、图形学、计量学等为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探究知识结构与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学科范畴上,其属于科学计量学。

[3]知识图谱一般也称之为知识可视化图谱,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研究问题的前沿热点、演化规律及亲缘关系等。

目前该理论已成为学术研究中分析研究热点、发现前沿、辅助决策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情报学、管理学、科学学、教育学等领域。

(二)分析工具及方法本文以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III 为分析工具。

CiteSpace 是Java 编程语言的以可视化形式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知识图谱的应用程序,其设计理念是“改变看世界的方式”①。

[4](13)CiteSpace 能够把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成可视化图谱———即知识图谱,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并能发现那些隐埋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和不易察觉的事物。

潘懋元教育研究发展脉络管窥———基于学术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于小艳1 卢晓中2(1.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广州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摘要: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研究问题的前沿热点、演化规律。

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潘懋元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四个阶段中引领或紧抓中国教育的时代脉搏,提出和解决当时的重大教育问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

时间线视图则揭示潘先生的教育研究具有继承性、发展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

潘懋元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高等教育学科及其研究者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研究风格、治学精神也会持续不断地影响一批批高等教育研究人员。

关键词:潘懋元;知识图谱;研究重点;聚类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5)-10-083-14作者简介:于小艳,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编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第10期No.10,2015(总第23期)SHANDONG HIGHER EDUCATIONGeneral No.23·2015年第10期共现分析是把多种信息源中共同出现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分析出信息的关联和特征。

在本文的分析中,共现分析主要采用关键词。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时间线视图,描述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与结合,以揭示潘先生不同阶段的学术研究重点,展示其主要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二、数据采集及处理(一)数据采集知识图谱绘制的科学性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代表性为基础。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为数据基础,2015年5月12日以“作者”为“潘懋元”为检索途径,初次检索论文331篇。

然后按照发表时间的先后,剔除内容重复(转载)的论文,即相同文章标题的论文仅保留最早公开的那一篇,最后得到研究论文311篇,每年的发文量见图1。

(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遵循CiteSpace 的步骤,并结合实际分析对象的密集度、时间跨度等设定数据参数。

首先,将311篇论文的作者、作者机构、出版期刊及刊号等信息、关键词、摘要(对于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的论文,CNKI 自动抽取了关键词和摘要)等数据信息以纯文本文件提取待分析。

其次,选择数据处理参数,主要包括时区切片选择、分析对象选择、阈值选择等。

时区切片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为划分时区的依据。

潘懋元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和引路人,他的研究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

二是划分区间的潘先生的发文量(发文量太少则共现关键词太少且词频过低,不利于生成图谱;发文量太多则共现关键词过多导致知识图谱过于杂乱,脉络不清)。

本文将1954-2015年的62年分成4个时间间隔,分别是1954-1978年的前学科高等教育研究阶段;1979-1998年的高等教育学科形成阶段;1999-2004年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阶段;2005至今的高等教育学科完善阶段。

时间线视图以整个研究时段1954-2015年为一个研究分区。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和时间线图谱中,分析对象皆为关键词。

阈值的选择为TOP N ,即图谱的数据对象为共现频次的前N 位。

三、知识图谱绘制及其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能够显示不同的内容。

关键词共现图谱主要展现潘懋元各个时间段的研究重图1潘懋元1954-2015年各年度CNKI 发文量统计注:因数据收集时间为2015年5月12日,故潘懋元的2015年的发文量为3篇。

点。

时间线视图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潘懋元研究的进程和研究内容的交互影响。

在知识图谱解读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重在解读潘懋元的教育研究重点,时间线图谱重在解读研究发展的过程和相互影响。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其分析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3-5个词,但却是论文的“关键”,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

关键词词频高低的统计及可视化能清楚反映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潘懋元正是在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创建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为划分时区的依据,实际上也反映了各个时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样态。

1.前学科高等教育研究阶段:1954-1978年在1954-1978年前学科高等教育研究阶段,旧的社会制度虽然被打破,但整个社会还没有进入协调有序的发展而处于较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都处于很低的水平。

与当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基础教育落后、高等教育底子薄,再加上高等教育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政治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在此区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增长率时而低至-60.31%,时而高到107.98%。

[5](18-24)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但在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恢复和调整时期,至于专业的高等教育研究还十分薄弱,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尚处在萌芽阶段。

1954-1978年潘懋元的众多研究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而在那个时期,我国的学术期刊发展处于初级阶段,1954年,我国的期刊出版种数为304种,到1978年也只有930种,不到2013年统计数据的9877种的十分之一。

②这一阶段共有110个关键词,其中出现2次及以上的有13个,出现3次及以上的有4个(详见表1),以TOP20的共现关键词生成知识图谱,详见图2。

表11954-1978年潘懋元先生发文的高频关键词前20位序号词频中心性年份关键词序号词频中心性年份关键词160.561954教育思想1120.561955深堂230.001956工作能力1220.001954教育内容330.871959教学效果1320.401954新教育430.871954近代教育史1410.211954下推520.001954教育理论1510.001954三年620.401955中所161 1.371954九二72 1.031954平民教育1710.001955一侗82 1.051954教育目的1810.211955事类920.211954教育观点1910.001954中国教育会1020.401954教育史2010.001963中国现代教育史根据图2节点的大小可发现热门关键词。

图2显示了潘懋元的研究在改革开放前的前学科高等教育研究阶段的关键词及频次,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史”、“教育理论”、“教学效果”、“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工作能力”、“教育史”等方面。

“教育思想”是最大的节点,出现于1954年,与之相连的节点有“教育史”、“近代教育史”、“教育内容”等。

潘懋元以史为鉴,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的论文,先后对杨贤江(李浩吾)、毛泽东、胡适、蔡元培、鲁迅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文化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教育原理、教学原理、中国革命中教育的理论[6](12-116),教育的效能、教师的任务等[7](127-139)。

对待前人的教育思想,潘懋元态度鲜明,肯定了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主张,认为其在“客观上起着掩护新思想萌于小艳等:潘懋元教育研究发展脉络管窥———基于学术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2015年第10期芽的作用”[8](86-98),批判了胡适的曲解教育的作用等思想,揭示了其思想在教育上的影响[9](57-65)。

1955年,潘懋元35岁,在学术研究上,只是刚刚踏上征途,不管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都值得后来者学习。

“教学效果”也是此时期潘懋元研究的一个重点。

该节点出现于1959年,与之相连的节点有“教育目的”、“教育理论”、“工作能力”等。

潘懋元在1956年第三期的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的《试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中重点论述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解答了“实际”是什么,理论和实际如何联系,理论和实际谁先谁后等问题。

正如潘懋元所说:“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不是实用主义。

在教学中,要摸清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等理论水平提高了才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与理论讲授是同时存在的,不容一刻稍迟。

”[10](1-17)该文为1959年的《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的矛盾与统一》中理论联系实践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的矛盾与统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命题。

在《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的矛盾与统一》中,潘懋元分析了高等学校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之间的矛盾,并论证了其间的本质联系,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1](43-57)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其任务、活动过程、活动规律各有侧重,“全面结合,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达至教育目的和效果。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当今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生产劳动”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