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版非临床PK药代分析

合集下载

新旧两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比

新旧两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比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本对比8月27日,卫计委官网正式挂出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距上一版《原则》的发布已过去10年之久。

新版《原则》与旧版原则相比较,增加了合理预防用药和相应监测、管理的可操作性,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增加3个关于预防用药方案的附录。

具体如下:对比1:新版《原则》将“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更改为“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明确了非手术患者的预防用药范围,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未做过多更改,用药指征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旧版《原则》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新版《原则》中规定原则上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除了上述疾病外,新增以下疾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管(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

对于非手术患者的具体预防用药指征,旧版《原则》并未体现,新版《原则》进行了细致的列表说明。

预防感染种类包括: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脾切除后/功能无脾者菌血症、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眼炎、肺孢菌病、百日咳、新生儿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实验室相关感染。

具体预防用药对象及用药指征参见新版《原则》中附录1。

对于有预防用药指征的患者医生可参照《原则》中的附录1,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

除附录1中相关疾病的预防性应用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药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对比2: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改为“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对预防用药目的和指征、手术切口分级、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维持时间等作了更为清晰、详尽的叙述。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新旧对比表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新旧对比表

立题目的与依据注册分类2:需要专门说明拟解决的问题和支持其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证据。

2号证明性文件申请制剂提供辅料的合法来源证明文件,包括辅料的批准证明文件、标准、检验报告、辅料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销售发票、供货协议等的复印件4号自评估报告原4号:对主要结果结果的总结与评价的部分内容申请人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的总结,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方面对所申报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判断能否支持拟进行的临床试验或上市申请。

申请人应建立科学委员会,对品种研发过程及结果等进行全面审核,保障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申请人应一并提交对研究资料的自查报告。

上市许可人根据《MAH制度试点方案》,符合试点行政区域、试点品种范围和申请人条件,申请成为药品MAH的申请人,应提交:1)资质证明性文件。

2)药品质量安全责任承担能力相关文件。

说明书相关5.1类药品说明书:提供生产国家或者地区药品管理机构核准的原文说明书,在生产国家或者地区上市使用的说明书实样,并附中文译本。

包装、标签设计样稿:需提供该药品在生产国家或者地区上市使用的包装、标签实样。

药品标准:中文本必须符合中国国家药品标准的格式。

原研药信息提供:合法来源证明(购货发票、赠送证明等)、实物照片、原研上市证明文件、说明书、质量标准(如有,请提供)、检验报告等。

非临床药物临床前研究应当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其中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GLP。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在经过GLP认证,符合GLP要求的机构进行。

2类需在相关研究中增加原研药品对临床报临床:临床试验计划及方案不需事先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鼓励申请人提供的临床试验方案事先通过伦理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审查。

3类口服固体制剂:报临床前不需要BE3类口服固体制剂:报临床前进行BE备案及完成BE(疑惑:对已获得临床。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针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非临床阶段进行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了《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1.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需要重点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如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药物的药效学参数等。

还需要对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途径、体内分布等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

2. 研究设计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研究设计应当科学合理,确保能够获取可靠的数据。

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选择、采样时点等因素,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试验操作药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的试验操作应当规范严谨。

需要严格按照研究方案执行,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在各个环节中应当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还需要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数据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的分析应当科学准确。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研究结果的解释。

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药物的代谢特性和体内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结果表达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

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数据表达方式,确保结果的可读性和易于理解。

同时需要标注实验条件、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等关键信息,以便他人对研究结果进行复制和验证。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规范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新药PK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新药PK

关于复方药物
• 对于新的复方制剂,应通过复方与单药药 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其相互作用,以考 察组方的合理性。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重要作用
•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 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 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 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 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 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 信息。
• 单次给药 • 多次给药
• 对于临床需长期给药且有蓄积倾向的药物,应 考虑进行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 药试验时, 一般可选用一个剂量(有效剂量)。 根 据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求得的消除半 衰期,并参考药效学数据, 确定药物剂量、给药 间隔和给药天数。
3、分布 的研究
• 选用大鼠或小鼠做组织分布试验较为方便。 • 选择一个剂量(一般以有效剂量为宜) • 至少测定药物在心、肝、脾、肺、肾、胃肠道 、生殖腺、脑、体脂、骨骼肌等组织的浓度 • 特别注意药物浓度高、蓄积时间长的组织和器 官,以及在药效或毒性靶器官的分布。
试验设计
• 1、受试物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 、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使用的受试物及剂型应 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的一致,并附研制单 位的质检报告。
• 2、试验动物
一般采用成年和健康的动物。常用动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鼠、大鼠、兔 、豚鼠、犬、小型猪和猴等。动物选择的一般原则如下: • 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 •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动力学研究最好从同一动物多 次采样。 • 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中一种 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如犬、小型猪 或猴等)。其他药物,可选用一种动物,建议首选非啮 齿类动物。 • 经口给药不宜选用兔等食草类动物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张晓颖2013/11/01内容概要•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内容•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对修订后的非临床药理毒理指导原则的分析–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个人感悟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内容•有效性:药效学研究–体内和体外–多种模型–没有具体的指导原则(除了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毒性:毒理学研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K行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历史•1993版: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药理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西药、中药)–系统总结,探索经验•1999版:ICH指导委员会–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系统介绍,制定全新指导原则•2005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转化国外现有指导原则–丰富指导原则体系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现状(2013版)•关键点:–中化药合并–毒代动力学常规要求–动物数增加–阶段性符合国际现状–方法学问题–受试物方面分别表述–GLP相关要求•现有指导原则的修订/合并:–一般药理学研究合并修订–急性毒性研究合并修订–长期毒性研究合并修订–刺激性研究合并修订–药代动力学研究修订•新指导原则的制定:–供试品分析–毒代动力学–QT间期研究对修订后的非临床药理毒理指导原则的分析•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关于中药、天然药物2.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稀释可靠度–残留–组织分布样品–需提供的色谱图3.物质平衡4.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研究5.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6.关于采样点7.关于胆汁排泄8.术语变更1. 关于中药、天然药物•修订前: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修订后: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参考1. 关于中药、天然药物•研究对象:活性成分、活性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单一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和化学药物基本一致–非单一活性成分但物质基础基本清楚的:其中药效或毒性反应较强、含量较高的成分,一般需进行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活性成分复杂且物质基础不太清楚的:应在其中部分已知成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是否进行有明确毒性成分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如某类结构相似的成分中某一个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属性可以代表该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2.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a. 稀释可靠性(增加)•目的:样品稀释不应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方法:通过向基质中加入分析物至高于标准曲线上线浓度,并用空白基质稀释该样品(每个稀释因子至少5个测定值),来证明稀释的可靠性•要求:准确度和精密度应在±15%之内;稀释的可靠性应该覆盖试验样品所用的稀释倍数a. 稀释可靠性(增加)•Case study本实验考察超出定量上限的大鼠血浆样品,经空白血浆稀释后的准确度。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新旧版对比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新旧版对比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新旧版对比新版(红色字体):NMPA于2020年06月30日发布的《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通告(2020年第44号)》旧版(蓝色字体):CFDA于2016年03月09日发布的《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号)》新旧两版均将化药注册分类分为5个类别,具体差异如下: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

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

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2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

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

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1含有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活性成份的光学异构体,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酯,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盐(包括含有氢键或配位键的盐),或者改变已知盐类活性成份的酸根、碱基或金属元素,或者形成其他非共价键衍生物(如络合物、螯合物或包合物),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1含有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活性成份的光学异构体,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酯,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盐(包括含有氢键或配位键的盐),或者改变已知盐类活性成份的酸根、碱基或金属元素,或者形成其他非共价键衍生物(如络合物、螯合物或包合物),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2.2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剂型(包括新的给药系统)、新处方工艺、新给药途径,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2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剂型(包括新的给药系统)、新处方工艺、新给药途径,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制剂。

2.3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复方制剂,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动物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存在差异,需根据目标动 物的性别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饮食因素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01
食物可以改变胃肠道的pH值、胃排空速率和肠道蠕动,从而影
响药物的吸收。
食物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02
食物可以改变血液的pH值和血浆蛋白的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
分布。
食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定义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是指在新药研发早期阶段,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潜在毒 性。
意义
为新药研发提供药代动力学依据,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暴露量和药效, 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
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
区别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而临床 药代动力学则是在人体内进行研究;此外,药物非临床药代 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相对较为基础,而临床药代动力学则更加 关注药物在人体内的实际应用和疗效。
02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 法
体内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利用动物模型,如鼠、犬、猴等 ,对药物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 究,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等特性。
药物排泄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 过程,包括排泄途径和
排泄速率。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与长期毒性试验设计
试验目的
长期毒性试验旨在评估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对机 体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
试验方法
长期毒性试验通常采用大鼠、犬等动物模型,通过给药一定时间后 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等指标的变化。
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等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暴露量和 药效,预测药物的潜在毒性,为新药 研发提供决策依据。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的研究方法,提醒药物在体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根本药代动力学参数,说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说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说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根底,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展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展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容包括进展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工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展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根本原则进展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根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展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平安性的样品。

【收藏】新旧版国家基药目录管理办法对比

【收藏】新旧版国家基药目录管理办法对比

【收藏】新旧版国家基药目录管理办法对比导读:2021年11月15日,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发布关于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为进一步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组织研究修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2015年发布),并形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见附件)。

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14日。

截至目前,我国一共发布过五版基药目录,2018版基药目录总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共调入药品187种,其中化药120种,中成药67种;调出药品22种,其中化药20种,中成药2种。

除了药品数量,2018版基药目录在药品类别上也有所增加,西药部分增加了两大类三小类,分别为,大类:计划生育用药(1种)及儿科用药(3种),小类:喹诺酮类(4种)、抗肿瘤靶向药(6种)、肠内营养药(1种)。

此次发布的2021版基药目录管理办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儿童用药目录”,文中提到:儿童药品主要依据儿童专用适用药分类。

WHO的基药目录分为成人版和儿童版,此次增加儿童用药目录部分也是与国际接轨。

同时,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还明确了基本药物目录3年一次动态调整。

除此之外,“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中的药品不被纳入,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我们梳理发现,修订后的《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与2015年实施的版本相比有一些变化。

(红字为旧版,新版已删除;蓝色的字是这个新增加的)药政网的兄弟号药坛网昨天第一时间,也就国家基药目录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做了深度解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访蓝色链接回看,也可以点击直接关注!重磅文件出炉,独家品种想进基药,难!不列入国家基药目录遴选范围(一)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二)主要用于滋补保健作用,易滥用的,以及纳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的;(三)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四)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五)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六)国家基本药物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最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完整内容新旧对比

最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完整内容新旧对比

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布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这是既2007年10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13年之后再次更新。

一同公布的还有《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两部规章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近期修订时间线:2017年10月24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开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意见2019年9月30日,国家药监局起草公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15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再次发布征求意见稿,共30条修改。

2019年12月10日,内容构架重新调整,国家市场监管局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

本次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由2007年上一版本的177条删减为126条。

新旧注册流程有了比较大的不同,临床批准后变更与报告流程更加清晰,上市申报审评日期更加明确。

本次办法修订还提出了特别审批程序,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依法决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所需防治药品实行特别审批。

对纳入特别审批程序的药品,可以根据疾病防控的特定需要,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使用。

可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为应对疫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开辟了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绿色通道。

当然,除此之外,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还有多处修改,详情如下:以下文章为2020年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与2019年12月10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比,内容红色字体为新增或修改的内容,蓝色字体的含删除线的为已删除的内容。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1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药品注册行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药代动力学 如何进行pk曲线解读

药代动力学 如何进行pk曲线解读

药代动力学的PK曲线解读是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PK曲线(Pharmacokinetic curve)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PK曲线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在本文中,我将从详细解读PK曲线的过程、方法和意义出发,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药代动力学,理解PK曲线解读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一、PK曲线解读的方法1. 描述PK曲线的基本特征在进行PK曲线解读时,首先需要了解PK曲线的基本特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而后可以结合实际研究或临床数据,对比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PK曲线的解读和分析。

2. 利用面积法计算药物曲线下面积在进行PK曲线解读时,使用面积法计算药物曲线下面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可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暴露程度,从而更好地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剂量等问题,为临床应用和药物研究提供依据。

3. 使用模型分析PK曲线除了基本的描述和面积法计算之外,还可以结合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对PK曲线进行模型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规律,为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和方法。

二、PK曲线解读的意义和应用1. 评估药物的吸收和分布通过PK曲线的解读,可以更好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以及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疗效预测非常重要。

2. 掌握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规律PK曲线的解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速度和代谢产物等信息,可以为药物剂量的调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防范提供重要参考。

3. 优化药物的治疗方案和用药监测通过PK曲线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药物的治疗方案和用药监测。

非临床PK讲解

非临床PK讲解

非临床PK/PD研究在抗菌药评价中的价值审评三部审评五室孙涛摘要:本文阐述了抗菌药非临床PK/PD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价值,并提出了PK/PD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抗菌药、PK/PD、评价价值抗菌药PK/PD研究是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研究药物抗菌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揭示体内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的关系。

在抗菌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药理学研究中,PK/PD都是重要的内容,与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

本文主要叙述在非临床研究中,采用动物感染模型进行PK/PD研究对于抗菌药有效性评价的价值。

1. PK/PD研究的主要内容1.1 PK/PD参数通常,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提供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生物利用度(F)、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消除速率常数(Ke)等重要参数。

但这些参数反映的是“量-时”关系,不能反映“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抗菌药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杀菌曲线、抗生素后效应(PAE)等反映“量-效”关系的数据。

而PK/PD研究是采用动物感染模型(小鼠、大鼠)实验性治疗,考察药物浓度、时间、抗菌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

1.2 PK/PD分类按照PK/PD特点,一般可将抗菌药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两种类型。

浓度依赖性药物的抗菌效果主要与药物浓度相关,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

此类药物浓度增高时,杀菌效果增强、杀菌时间缩短、PAE延长、细菌暴露于高浓度后在低于MIC浓度下生长较慢。

Cmax/MIC或AUC/MIC是主要参数。

时间依赖性药物的抗菌效果主要决定于细菌暴露于MIC以上药物浓度的时间(T>MIC),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氨曲南、林可霉素等。

其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此浓度以上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提高杀菌效果,并且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恢复生长。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就是通过体外与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与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就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与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就是药效与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就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与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就是供中药、天然药物与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与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与/或上市样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样品。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针对新药物在人体外的代谢、转运、分布和排泄等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的一种技术。

这种研究是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从而指导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

1. 研究设计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性质、预期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场景,从而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研究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选择、给药频率、研究动物的选择、样本采集时机等。

2. 分析方法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

这包括对样本的采集、保存、处理和分析方法的确定。

对于药物代谢产物的检测和鉴定、药物浓度的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以及药物的排泄等动力学参数的计算都需要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3. 数据解读在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对研究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研究数据,根据数据结果推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动力学特性和药效学特征,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4. 质量控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研究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样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化、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保证等。

只有质量合格的研究数据才能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从个人角度来看,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药物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这种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够为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剂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在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我们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总结回顾起来,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这方面研究工作,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Ⅲ段 围产期毒性试验 子代动物
27.03.2020
30
致癌性研究
创新药 ❖ 短期致癌试验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小鼠肿瘤诱发试验
❖ 长期致癌试验
27.03.2020
31
药物依赖性研究
具有精神神经作用的药物需要提供 ➢ 身体依赖性试
镇痛药、镇静催眠药 ➢催促试验 ➢诱导试验 ➢自然戒断试验或替代试验 ➢ 精神依赖性试验 ➢自身给药
1. 大多数品种的研究内容相似
2. 通过代谢来选择相关动物 3. 要求采用啮齿和非啮齿类动
物进行试验 4. 通常没有免疫原性 5. 要求进行遗传毒性研究 6. 要求进行代谢研究 7. 要求进行两年的致癌性试验 8. 有仿制品
27.03.2020
33
27.03.2020
3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7.03.2020
32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主要不同
生物制品
小分子化合物
1. 科学的,“case-by-case” 的 设计思路
2. 通过药理作用来选择相关动物 3. 可采用一种动物 4. 免疫原性非常重要 5. 遗传毒性通常不要求 6. 代谢研究通常不要求 7. 两年的致癌性试验通常不要求 8. 没有仿制品?
27.03.2020
11
具 体 研 究 项 目
27.03.2020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见后)
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排泄
➢ 尿粪排泄 ➢ 胆汁排泄 ❖ 物料平衡(Mass Balance)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代谢转化试验 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2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毒性学特性。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药物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些研究,以及如何解读和应用研究结果。

文章将从技术概述、指导原则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实用的指导手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2.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概述、技术指导原则和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3.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结论性的观点。

4.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相关内容。

本文的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通过逐步展开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案例。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通过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概述和指导原则进行详细阐述,以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指导,促进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进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读者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研究中更加准确地应用相关技术。

2.正文2.1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概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和技术,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包括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 多次给药试验时, 一般可选用一个剂量 (有效剂量)。 根据单次给药药代试验结 果 数据求,得确的定消药除物半剂衰量期、(给t1/药2)并间参隔考和药给效药天学 数。
• ¶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是 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 ¶ 在药物临床研究中,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 给药方案提供有关信息
• ¶ 在药物设计研究中,为药物结构改造和设计 提供结构与动力学关系的信息
研究的六项基 本 原 则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一)试验目的明确 • (二)分析方法可靠 • (三)试验设计合理 •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剂量选择
• 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设置至少三个剂 量组,其高剂量最好接近最大耐受剂量,中、 小剂量根据动物有效剂量的上下限范围选取。
• 主要考察在所试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体内的 动力学过程是属于线性还是非线性,以所得结 果有利于解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发现, 并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信息。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实验设计与评价
Test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non-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for new drugs
新药发现、开发的风险 及淘汰过程的残酷性
• 目前新药淘汰的分类 • 疗效 (10-20%) • 毒性 (30-40%) • 代谢动力学 (30-40%) ? 关心 • 商业因素 (<10%)
• 胆汁排泄:一般用大鼠在乙醚麻醉下作 胆管插管引流,待动物清醒后给药,并 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胆汁,进行 药物测定。
5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