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2015年嘉兴市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评比结果

2015年嘉兴市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评比结果

关于品德课课前调查的理性思考 携手地方课程,优化品德教学 三部曲,奏响品德高效课堂的乐章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学科的生活化课堂 表扬卡,让小学品德课堂“新”意十足 多样方法,成就精彩品生课堂 探寻品德课程的源头活水 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之我见 立足“生活”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 精选典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以点盖面
贴合需求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嘉兴市南湖区东栅中心小学 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郑月凤 周英 计国英
品生在还原生活、低碳活动中绽放异彩 给学生以富足,让品德绽放更多精彩 依托网络资源平台 提升课前调查效益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运用“五气”之道,打造灵动课堂 激“情”教学,营造灵动纯真的品德课堂 农村小学高段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前调查能力的培养践 基于儿童发展,搭建品德活动作业评价的有效平台
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 平湖市实验小学 嘉兴市光明小学 桐乡市崇德小学
海盐县教育局 海宁市实验小学 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 嘉善县惠民小学
张伟莲 马喻琴 朱建婷 陆丽慧
三等奖(共78篇)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设计活动,让品德课沐浴生活的阳光 借助故事让品德课“活”起来 “学为中心”贯穿品德课堂前中后 桐乡市河山镇中心学校 海盐县元通小学 秀洲区王店镇中心小学 陈小英 吴凯燕 糜霞 李文磊 金晓 单黎峰 金海虹 周艳 平湖市钟埭中 顾明希 群 倪娟琴 俞红燕 王春连 徐再飞 马玉

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论文]

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论文]

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就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探讨。

品社课教学氛围学习兴趣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共同打造一个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实物、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绘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之始就能集中精神,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超市和商场,这些超市和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

”接着,就要对学生进行提问:“春天到了,棉衣都要换成春秋装了,如果我想买件春天穿的衣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

这时要抓住时机对这些回答进行一些必要的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只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真正领会,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植根于儿童生活;其次,它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次,它搭建了心灵沟通的平台;最后,它倡导人性化的道德。

构建和谐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和道德情感;让心灵燃烧的火花在心灵间碰撞;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围绕学生心间。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课堂;生活;和谐;精彩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32-0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让品社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品社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指出,品德课程首先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生活成为指引儿童进取的一种基本趋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笔者认为,回归儿童生活,就是将儿童在生活中与朋友,与同学,与自己亲人等发生的事,作为学习课程的一种资源。

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将所发生的这些事情与自己相应课程进行参照、对比、融合,形成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我们的课程本身就是儿童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和研究、一起感受美好与向往,他们用相通的语言密码谈论他们喜欢的事情,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曾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自己与他人面前,其中有他们的烦恼和喜悦,有他们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所以,去除了真正的距离,那么课程和教材本身自然增添了许多亲和力、感染力,其兴趣也油然而生。

品管理论文(5篇)

品管理论文(5篇)

品管理论文(5篇)品管理论文(5篇)品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第一,正确树立品牌意识。

一个知名品牌的六大特征是:品质优、特色突出、知名度高、信誉度好、市场掩盖率高、附加价值高。

品牌是企业整体素养,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的综合表现,是消费者在很多次的购买和长时期的使用中验证出来的。

许多中国企业在品牌资源匹配上缺乏起码的常识。

首先就是喜新厌旧。

中国企业对新品牌总是情有独钟,新品牌很简单出胜利,因此往往中国企业推出新品牌就是老品牌缄默的时候。

消费者在浮躁的心态引导下也快速地做着不断尝试的新消费。

另外,中国的企业家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单纯地以为品牌就是打广告,做活动,搞宣扬,做标志设计。

他们以为品牌是市场部的事情,是给客户看的。

其实,品牌是与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是由内而外的。

员工,经销商,产品,组织体系,内部机制都体现了品牌,都是品牌的载体。

因此,一个在外部可以感动消费者的品牌,在品牌的内部肯定有坚实的基础,有相应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匹配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理念,体现了品牌价值的各个维度。

品牌必需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以后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意识构建的品牌。

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许多中国日化品牌的品质和信誉度并不比外资品牌差。

但由于品牌意识不正确,中国的许多企业人格特征模糊,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有可能相互冲突的人格表现,但是,都没有对于品牌人格的自觉构建。

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粗放型和小规模宣扬,使得自身的知名度与外资品牌无法相比,也没有告知消费者其价值所在,进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不能有大的突破。

由此看来,中国的本土品牌们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一个长远的进展,首先要从意识上有所更新,明确品牌的含义,不仅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更要创出自己的名牌。

其次,认真讨论消费者心理,立足己有市场,合理延长品牌。

消费者的理性和感性之分,是一种很常规的消费分析,表面上,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越高,其消费就越理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社会阅历和消费阅历越丰富,其消费就越理性,这是基本的事实,但实际上,消费者理性与否,并不体现在详细的消费行为中,实质上,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而其每一个购买决策,则都是感性思维作出的,所以,“理性思索,感性消费”才是最根本的消费规律。

小议“品社”课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小议“品社”课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本 身, 往 往 看 不 出 问题 , 与 其 他 事 物 进 行 比较 , 就 能 提 出 比较 有 探 究价 值 的 问题 。 其 二 是 设 计 有 启 发性 的 问题 , 为学生引路 。 关 于 设 计 启 发 性
极 引 导他 们 正确 处理 同 学 之 间对 材 料 的 选择 和 运 用 。学 生 往 往 会 形 成 两 种 根 本 对 立 的观 点或 几个 大 的 意 见 。 这时, 教 师 要 帮助
处设 问。 这些提法 , 对 品德 与 社会 课 的 问题 设 计 有 重 要 的指 导 意
集 的资 料 , 选择 、 组合并排列相 关资料信 息 , 确 定 出验 证 假 说 所
需 要 的信 息 呈 现 方 式 , 拟 订 出 问题 的 解 决 方 案 。 教 师 要 鼓 励 学 生 使 用 各 种 形 式 展 示 与 交 流 探 究 成 果 , 比如 将 研 究报 告 形 成 小 论 文, 还 可 以写 体 验 日记 等 。然 后 经 过 师 生 之 间 的 交 流 、 讨论 , 形 成 最 终 的 学 习体 会或 研 究 成 果 。
任 务 是 帮 助 学 生 根据 自 己 的假 说 去 做 社 会 调 查 和 查 阅 资 料 , 积
就 派 人 去 台湾 ?” 的 问题 有探 究价 值 。教师 可 以采 取 以 下两 种 策 略使 学 生发 现 和 提 出 比较 有 探 究 价 值 的 问题 :
其 一 是 引导 学 生 从 对 比 中 发 现 问题 。许 多 事 物 单 单 看 事物
问题, 我 们 一 直 强 调“问题 要 提 在 点 子 上 ” 。具 体 来 说 , 就 是 一 要 提在要点 上, 即 围绕 教 学 要 点 设 问 ; 二要提在难点上 , 即 针 对 学

师德论文

师德论文

默默耕耘,永为学生品德的雕塑者仲宫镇东泉泸小学刘延强我国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教育。

不过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更是如此。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我认为建构有效支点,实现《品生品社》课程教育学的高效性。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使学生愿意接受。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所思所想,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愿意接受。

随着学生身高、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也在增长。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我教过一个孩子——吕金龙,调皮的冒尖,滋事生非,打架斗殴,无所不能。

学习上松皮懈骨,没有上进心。

他百般不是,唯有一点好处有极强的荣誉感(热爱班级、重哥们义气)。

管理班级时很让人头疼。

我担任班主任主课语文又兼本班的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

在近年来的培训和实践中,我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一些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何有效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死板地使用教学方法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氛围。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出现了生搬硬套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活动化教学,将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

事实上,活动化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2、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奉行培训中的案例和套路,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品德课程要求教师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然而,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1、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放任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学生的研究惯无法养成。

2、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师生平等,过分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2、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

多元“作业” 别样“精彩”论文

多元“作业” 别样“精彩”论文

多元“作业”别样“精彩”《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根据课标的要求,要想提高品社课教学的实效性,努力改变以往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不能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有过高要求,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别有生趣的品德作业也有可能成为连接课程与生活的纽带。

从而使课程不断地动态地向生活延伸,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进行作业的多元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

一、课前作业——多为源头注活水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

”通过预习,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了总体的了解,并肯定学懂了部分内容。

那么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对于已经懂得的知识,他会等待印证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对自己预习中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就会更专心地听。

品德课课前预习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有学科的独特性。

品德学科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习中进步,品德课预习不仅熟悉教材,更是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去学习或开展相关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做好课前作业,不仅减少教师很多事,更利于发挥学生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习更具有实效,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好效果。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些感性认识、体验、感悟,才能够品德课成了“源头活水”。

才能够让品德课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待到课堂教学时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品德认识,更能够锻炼实践能力。

城郊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现状论文

城郊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现状论文

城郊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现状之我见【摘要】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弱势学科,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作者通过周边城郊小学的走访和交流,从师资队伍不稳定,思想上定位不准确;学科意识不强,领导不重视;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滞后;在教学中贪多求全,教学目标不明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出品德教育不容忽视,真诚希望周边城郊小学能在学科大背景的带领下,加入到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

【关键词】城郊小学品德学科弱势学科教学现状【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60-0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越来越被重视,关注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说实话,我真的很感动。

可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我的看法有点改变了。

各校真的实实在在重视这门“副课”了吗?本学科以引导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课程将“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常常偏离或者违背这一目标理念。

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弱势学科,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1 师资队伍不稳定,思想上定位不准确由于师资所限,品德学科大部分都是兼职,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甚至还有数学老师兼任。

这种兼职方式随意性很大,今年你教品德,明年让他教,并且兼职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负担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德兼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记得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兼职品社的骨干教师,曾经在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但最后她还是放弃了这门学科。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时间上和精力上来不了;压力太大,由于比赛的严肃与严格,导致选手的高度紧张,压力过大,甚至很长时间以后,老师们都害怕再次参加这样的比赛。

论文评选汇总表格

论文评选汇总表格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 易汉文 舒安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32 艾珍秀 贺岭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34 祝芳 庙山二小
浅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
40 张航 明熙小学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7 孔祥苑 庙山小学
统编道德与法制实践与理论的思索和创新
8 胡鸿
一小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
67 周小欢 金水学校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思政教师
18 田家明 庙山小学
如何让品社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42 刘程智 藏龙二小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57 吴启帆 特殊教育学校
教《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45 徐晴 义贞小学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品社教学
52 李述富 贺站小学
小学品社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 吴昌兰 文化路小学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13 何璇
一小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兴趣引导
15 唐明权 藏龙二小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探讨
4 陈平生 舒安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如何实施对学生评价的思考与尝试
7 秦明 碧云小学
2 杨桂红 明熙小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19 肖倩 特殊教育学校
浅议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33 邓丹 庙山二小
浅谈提高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35 胡瑞 庙山二小
浅谈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
26 万文婷 文化路小学
《品德与社会》培养“学生本位”
30 祝烁 金水闸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摘要:现在的一些品社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

品社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自主发展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活力,为”教”与”学”的互动发展搭建了平等的操作平台,使”自主发展”创造了英雄用武之地。

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学生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发展:一、研究课标,挖掘教材我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必须熟练掌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驾驭教材。

首先,用对比的方法与原来教材进行比较,找出”新”的东西,原有教材的”刚性”与新教材的”活性”两者的差异程度,通过认真对比,进而掌握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最终达到理解教材、熟悉教材、运用教材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熟知课标,假若不去研究,就失去了”课标”的”度量衡”意义。

于是,从”课标”的具体要求入手,研究其伸缩性,力求让”三类学生”都能吃饱,都能得到发展。

二是学生掌握分析教材。

《品德与社会》我采取”统揽教材--细读教材--分析教材”的方式,使学生”感知内容--领悟内容--发展内容”,形成”自我研究--合作研究--师生研究”的态势,运用先入为主的原则,达到自主发展的效果。

分析课标,挖掘教材,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任务相同、目标一致,突出了”师生互动”的”自主发展”目标。

二、构建模式,激发活力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也使我的教学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开创诗意品德与社会课堂论文

开创诗意品德与社会课堂论文

开创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古今诗词齐聚首,飞入寻常品社课。

”诗歌,语言凝炼、节奏鲜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为许多文人所爱。

读诗歌,可以丰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社会课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果将诗歌与世隔绝《品德与社会》教学联系起来,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诗词走进品社课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

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

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问,思维也被激活。

众所周知,课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书上的内容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

于是我为学生大量补充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诗词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讲《中秋节与重阳节》吟诵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让学生明白中秋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再让学生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

讲《长江与黄河》一课时用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引入,并适时提问:“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而来么,它发源于哪个省?流入哪个海?”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第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入东海,并让学生迅速从社会图册中找答案,学生们一个个兴致盎然,找到后都迫不及待竞相发言。

这样,一个本来十分枯燥的有关地点的知识轻易就被学生掌握了。

讲《江南水乡》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美景,补充白居易的《忆江南》,补充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从而让学生了解江南的特产有淡水鱼、莲蓬、莲籽。

讲《长江三峡》时感受三峡景色,让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在讲《杭州西湖》时,为感受杭州西湖美景补充民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到苏杭,一世冤枉。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意识培养[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学习意识常见的现象。

因此,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意识发现问题教学过程品社(即“品德与社会教学”,下同)学习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发展进步,事关学生的未来成才与否,《小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品社教学活动对学生在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学习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品社学习意识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

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创造出师生学习情感、求知欲望、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容洽、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学中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设计《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一课时,我就力求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课前我录了操场、观光电梯,缆车等场景视频来揭示课题;然后呈现游乐园的照片,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有没有乱扔垃圾现象;接着让孩子观察垃圾种类及数量;并欣赏录像《生活中的环境》,将孩子们带进环境优美的世界;把抽象的问题和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理解品社,探索真实世界中的生活问题。

可以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而猜想也是推动学生品社思维的强大动力。

如在设计《垃圾的处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处理垃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认知冲突设置问题情景等。

二、多媒体教学,培养品社学习意识在传统的品社教学中,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及典型案例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再加上品社概念本身通常比较抽象,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的感官以丰富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高,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课堂容量小,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效率也相应低下。

品德论文

品德论文

源于生活,归去生活,提高实效秭归县两河口镇中心小学——梅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

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五级上册《我有一份责任》一课时,教科书第31页设计了时间调查活动,于是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了解生活和工作中,自己的父母有哪些难处,使学生最终在活动中体验到,父母是平凡人,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忧愁,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就为他们今后深入的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做好了铺垫,偶尔也一定会有所行动,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二、素材选取来源于生活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深化《品社课》教学,提高“养成教育”水准[论文]

深化《品社课》教学,提高“养成教育”水准[论文]

深化《品社课》教学,提高“养成教育”水准小学教育是养成教育,其中包括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方面的养成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教育,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教育这些高深抽象的哲学名词对于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必须将它们具体化为可感可见可知的具体实例和实践行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感化与启发,在分辨事理中逐渐形成是非观念,提高道德自信与自觉,进而养成健康心理,塑造成熟人格。

小学生德育心理养成教育小学教育是养成教育,这里的所谓“养成”是指“培养成人”的教育,其中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养成、体质体魄方面的养成、道德品质方面的养成、心理素质方面的养成,等等。

道德源于社会关系实践及其在这种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理性,道德认知与道德自觉的程度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形成健康心理、塑造成熟人格。

小学生思维意识简单,不能一味地给他们灌输那些抽象、高深的道德观念,应该结合课文图例、把具体形象化的教学与日常行为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分辩是非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道德理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锻炼并提高他们的道德自觉性。

一、榜样的启发激励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图报的情怀,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图报这些高深抽象的哲学名词对于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必须将它们具体化为可感可见可知的具体实例和实践行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感染与启发,在这里榜样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用“雷锋同志省吃俭用,自己舍不得化钱买一瓶汽水,却把钱省下来偷偷地寄给了自己战友患病的母亲”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雷锋叔叔勤俭节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用张海迪大姐虽然下肢残疾但却身残志坚、坚持自学多门外语、翻译多部外文著作,自学医学为他人义务治病的故事来鼓励学生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勇气。

用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寓言《丑小鸭》来启发教育学生要有包容之心,能够包容和谅解别人的弱点,关心他人,尤其是要关心和帮助班上那种父母亡故或离异的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已全方位地展开,构建一种更加符合新时期少年儿童生活,关注人文教育,体现生活教育理论的课程已是当务之急。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课时,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摈弃过去那种纯粹的思想教育,以及过多地说教,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

一、开放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
传统品德课教学把学生禁锢于教室,流行的是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灌输唯上的教学模式,教室是学生唯一活动的天地。

学生只是个容器,任凭教师灌输。

这种教学完全不顾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

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

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

例如,在教学《我们播种春天》时,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畅想春天,引申学生认识3月12日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

在学生明白了树木的好处后,教师接下去安排了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开始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

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

从教材图文并茂的亲切画面中,我们不难了解到:课程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书中那几幅图片,更多的是让他们了解生活,走进生活实际,图片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只是给了孩子们一个清晰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冬爷爷在哪里》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对天气温度变化作一系列记录。

同时带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各种花草树木、人类动物的活动情况,发现冬天的特征,积累冬天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表一下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体会,交流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比如:冬天里有的树木落叶了,有的却仍郁郁葱葱?有的花草枯萎了,而腊梅、水仙却傲霜斗雪,竞相开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为什么。

可能解答的结论不是正确的,但作为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讲,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能否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况且在之前观察记录的时间里,已经培养了的学习科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足够让他们受用一辈子了。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的快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担心学生这个做不好,那个有点难度,喜欢给学生“造阶梯”,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白纸一张。

有时满以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教案定会赢得满堂喝彩,却不料因为不切学生实际而教得一败涂地。

教学不能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教师可以“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向学生传达友好的信息;还可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与孩子们有共同语言。

比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为新年活动提出一些金点子。

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汇总。

儿童的性格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喜闻乐见的点子有“贴鼻子”,“套环”,“画画”,“讲故事”,“猜谜语”,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包饺子”!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更是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倾听人家,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四、用好教材的策划功能,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

课程还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此,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理念,“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

教学中更多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比如,教学《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教师假若是单纯地讲解坐、立、走的姿势和要领,定有不少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

那怎样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呢?教师可以组织“我来当评委”“军营大检阅”等等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来达到目的。

因为展示活动是最令儿童兴奋的,准备训练的过程特别能给学生以美好的体验,它能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到,不论能力的大小,都有事可做。

若教师在活动前能先布置一下教室,用音乐渲染一下现场气氛,用语言不断给以信心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会大大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