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是指马克思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观点。
本文从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历史渊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现代农业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结合现实实践,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未来,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有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当代价值、历史渊源、当今社会、重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启示、现代农业实践、环境保护、当代意义、现实应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注重农业生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强调农业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当代社会,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农业发展理念。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提出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优化,为现代农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借鉴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历史渊源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关注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他认为,农业生产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
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受到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生态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黑克尔的观点。
浅析马克思视域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
整 理 马 克 思 有 关 农 业 科 技 的思 想 , 既有 助 于 为 我 国 农 业 科 技 发
展 提 供 理 论 支 撑 , 可 为 其 发 展 提 供 导 向指 引 。 也
学 的发展 。 土地 的 肥 力 也 在 变 化 , 为 这 种 能 使 土 地 的要 素 立 因
问 题 探 讨
农 经 与 技21年 3 第0朔 总 9期) 村 济 科 0 第2巷 5 ( 第2 2 3
浅析马克思视蠢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
刘 素盼
( 海理 工 大学社 会科 学部 , 海 上 上
【 摘
209) 003
要 ] 马 克 思 的 诸 多 文 本 中 , 管 没 有 一 本 关 于 农 业 科 学 技 术 的 专 著 , 其 有 关农 业科 技 的 前 瞻 性 论 述 是 在 尽 但
散 见 于其 著作 中 的 。其 中 , 克 思 有 关 衣业 科 技 在 农 业 生 产 中地 位 的认 识 以及 对农 业科 技 自身 特 殊性 , 马 以及 在 此 基础 上提 出的 农 业科 技 生 态 化应 用 的 灼 见 。 于 当今 我 国农 业科 学技 术 的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指 导 意 义 。 对 [ 键 词 ] 克思 ; 业 科 学技 术 ; 态化 应 用 关 马 农 生 农 业 科 技 是农 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 今年 中 央 一 号 文 件 就 明 投 入 ) 一 般 单 纯 的 耕 作 一 样— — 只要 这 种 耕 作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和 合 理 地 进 行 , 就 是 说 . 像 以前 美 国 奴 隶 主 那 样 对 土 地 进 行 也 不 野 蛮 的 掠 夺 ( 过 为 了 防 止 这 一 点 , 地 所 有 者 先 生 们 得 到 契 不 土 约 的保 证 ) — 会 改 良土 地 , 加 土 地 产 量 , 使 土 地 由 单 纯 的 — 增 并 物 质 变 为 土 地 资 本 。一 块 已 耕 土 地 , 一 块 具 有 同样 自然 性 质 和 的未 耕 土 地 相 比 较 大 的价 值 ” 有 。而且 ,随 着 自然 科 学 和 农 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了关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农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业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农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其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联系。
首先,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农业的现代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农业生产中涉及到土地、劳动力、农业生产工具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调整和发展思想紧密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1. 科学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供了指导。
2.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村产业,加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 农村改革与农民收入增长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参与。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改革至关重要。
农村改革需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要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的发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创立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在农业领域,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一、农业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产业的现代化同等重要。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供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低下。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革命变革,释放农业生产力的潜力。
2. 农业合作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深入发展。
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方案,通过集体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这一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对农业现代化的实践1. 农业科技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显著,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福利,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点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农村工作领域。
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理论与实践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针对农村发展所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的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农业农村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主体群体。
因此,马克思主义为农业农村工作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农民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与社会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农民的地位不应被忽视。
因此,在农业农村工作理论中,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与农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劳动看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也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在农村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农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农业农村工作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
农业农村工作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提倡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推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
二、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的实践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及促进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
以下是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实践的具体措施:1. 实施现代农业技术与科技创新。
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工作倡导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包括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改良农作物品种、智能化农业管理等。
2.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社会主义农村工作强调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英国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们俩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
他们都生于德国,也都与当时最为先进的英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人籍律师家庭。
马克思除了青少年时代在德国就学以外,他的革命活动和科学研究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英国度过的。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于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的家庭。
从1842年开始,恩格斯的绝大部分经商活动都在英国,而英国当时的纺织中心曼彻斯特则是恩格斯最为熟悉的地方。
早在1845年,他就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而成为全面分析英国工人的经典之作。
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英国度过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83年3月14日和1895年8月5日病逝于伦敦。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内容之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来源是什么?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当作教条遵守和实施,因此,搞清这一思想的来源对于我们求实客观地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论土地国有化》为其标志,它是马克思对第一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总结,它阐发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问题的思想;第二阶段以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为标志,它是恩格斯对第二国际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总结,阐发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改造农民的主张。
我们把马克思第一阶段的农业思想概括地归纳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基础的农业计划经济。
它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完整形态的分析相适应,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全面概括,其思想来源主要是英国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农业问题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农业问题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思想体系,其旨在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方法。
农业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农业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在农业问题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力主要依赖人力劳动和简单的工具,农民以个体户的形式进行生产。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农业制度通过集体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工农业的协调发展,确保农业生产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关乎农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共同富裕。
通过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支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经济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经济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可以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农民进行产权保护,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提升。
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理论将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强调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关注农民的利益,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特征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科学技术的推动: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农民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中,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农民的利益至上,注重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3)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注重市场调节和供求双方的平衡。
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实现资源和要素合理配置,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局限性和挑战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工作理论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农业的本质、发展阶段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农业的本质社会主义农业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农业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即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土地、农机具、生产资金等归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所有。
这种公有制的建立和巩固,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基石。
二、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阶段在农业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户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壮大,私人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被废除,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2.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阶段在农业集体化阶段,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通过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所有制的转变,农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
3.现代化社会主义农业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进步。
通过创新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确保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
三、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农村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村工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农村地区是农产品主要产地,保障农业生产能够稳定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工作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融合等措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维护农民权益农村工作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马克思,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其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外,马克思也对农业科技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农业科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启示意义,更对当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对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他指出,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下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马克思也强调了农业科技与劳动力的关系。
他认为,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所需的劳动力会减少,这可能导致农民失业。
马克思提出了国家应该通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等措施,来解决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失业问题。
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人们认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认识农业科技对劳动力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这些思想对当代农村振兴,尤其是农业科技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对乡村振兴的启示1.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只有通过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解决农民劳动力问题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民所需的劳动力会减少,这可能导致农民失业。
为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就需要采取措施,培训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也需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3.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为了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就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合作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他对农民合作社的理念、农业合作对农民的益处、农业合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制度原则以及合作社制度的实践意义等方面。
农业合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对当今农业生产仍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农业合作的原则和方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当今社会,农业合作仍然是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理论,农民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度,农民益处,实践意义,原则,借鉴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合作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合作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他对农民合作社的理念的倡导和对农业合作在农民和农业生产中的益处的深刻分析上。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合作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他还指出,农业合作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合作社制度原则,包括平等、民主、集体所有制和公益性等,为农业合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合作社制度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在当今农业生产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正文2.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合作社的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农民合作社的理念。
他认为,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救的途径,是农民通过合作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的有效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农民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和农村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和农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农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论,对于推动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1. 马克思主义中对农业的定位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中,生产者与自然直接接触,实现劳动与生产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将农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提出了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2. 农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生活保障,也是国家独立、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提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发展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1.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农村是农民群众的根据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居住地和生活场所,农村发展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农村发展应关注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促进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发展思想1. 农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强调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创新的现代化等方面。
通过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村工作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工作应该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
社会化农村工作可以集聚社会资源,形成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3. 农业产业化马克思主义鼓励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散见于《资本论》和其他论著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农业科技与土地肥力相关联,是科技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化。
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技术科学化发展阶段后,自然生态被确定为农业科技的着眼点与功能边界。
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农业形态的更新过程。
农业科技具有强大的社会变革力,是形成共享性财富关系的助推器。
农业的技术创新应当成为一种国家责任。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究农业生产活动,从古代刀耕火种、驯化豢养,到近现代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农业机械应用等,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技术和以科学为指导的近现代农业技术。
马克思毕生关注农业问题,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
他深刻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P108)马克思对农业科技的论述,散见于《资本论》及其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中。
一、农业科技是土地生产力农业是种植业、养殖业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各类副业的统称,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形成的基础产业门类。
从目的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通过控制和强化其生长过程,从而获得人类生活所需的动植物养分。
从过程层面上说,农业就是运用或改变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因素,模拟或改良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马克思在研究农业时,把土地分析置于首位。
他说,土地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2](P916)。
对于人类来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分以外,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就是土地。
如果说,工业把“土地只是作为地基,作为场地,作为操作的基地发生作用”[2](P880),那么,在农业中,土地作为农作物赖以生长发育的母体和劳动力一起,构成现实劳动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土地的自然属性,促使农作物生长发育,并形成最终的产品。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与农村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与农村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农业。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提供了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以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提出了农业观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农业是一个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他关注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本身,更是农业与其他生产领域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财富的重要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还包括对农民群体的关注。
他提倡农民群众的觉醒和团结,认为农民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他主张农民应该通过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参与社会治理和政治决策。
二、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发展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发展理论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农村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主张在农村实施土地改革,实现农民对土地的公有和集体使用权。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发展理论还强调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和权益保障。
他们主张农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治理和决策过程。
这可以通过建立农民代表机构、加强农村自治等途径实现。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发展理论还关注了农村社会和文化建设。
他们认为,农村社会应该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意识。
三、农村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在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经常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作为指导思想,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例如,在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针都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强调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倡工农联合,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地探讨了农业合作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他们的观点,农业合作是一种生产方式,通过集体合作和劳动分工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他们认为,农业合作可以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生产关系上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强调了合作性和集体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农民之间的合作和团结,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他们对农业合作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这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他们看来,农业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壮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村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
他们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正确的道路,即通过农业合作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富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 正文2.1 农业合作理论的基本内涵农业合作理论强调农民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通过集体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孤立无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劳动分工的合理安排。
农业合作理论关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体化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合作应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集体合作,才能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农业合作理论还强调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合作应当建立在农民自愿参与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不能强加于农民,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
农业合作理论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农民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体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促进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实质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农业与农村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着独特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农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是革命的先锋力量。
农业生产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农业与工业、交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民群体,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
“群众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要求凡事先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
二、农民与社会主义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农民群众的觉悟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农民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参与农业生产,根据劳动贡献和需要分配相应的收益,实现了农民的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相统一。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农民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通过参加合作社、农民会议等各种形式的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
例如,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民代表大会成为了农民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平台。
三、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注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马克思资本主义农业批判思想三维诠释
马克思资本主义农业批判思想三维诠释摘要:科技、环境、制度,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批判思想的三维诠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进行了辩证的批判,它内在地包括三个方面:科技,即科技既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同时又加速了土地生产力衰竭的科技维度;环境,资本主义农业既建构了崭新的农业环境系统,又破坏了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环境维度;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既是掠夺农业的制度,同时又为建立的合理的农业制度奠定了基础的制度维度。
关键词:马克思;农业;科技;环境;制度一、资本主义农业批判的科技维度(一)科技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极大发展科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技术改变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马克思指出:“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块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1]733第一,农业化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与自然肥力有直接的联系,而土壤是自然肥力的直接体现。
自然肥力相同的两块土地,由于自然肥力的利用程度不同,所收获的作物产量也会有明显区别。
起初农民施用农家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是无法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欲望,他们没有意识到农业化学与土地耕作之间的联系。
而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要求科技的发展,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农业化学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为通过农业化学可以发展种种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料。
农民可以使用矿物肥补充土地由于长期耕种而损耗的肥力,尤其是矿物肥中的矿物元素对土壤肥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化学的发展使农民也由休耕、轮作转为不间断的种植作物,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运用农业化学知识,对土壤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对于硬质的黏土施以流质肥料以提升土壤肥力,推动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存在,是在农业机械上实现了的科技,它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当时这些环境 问题 只是存在于一些 局部地 区, 但是马克思 恩格 斯 以革命导师敏锐的洞察 力看 到了不合理开 发 、 利用环 境和资 源所造成 的这些生 态破坏 , 响了农业 生态链 的正 常循环 , 影 破 坏 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w r s i l d w a h y t o g to ee o—a rc l r ,whc r r v d fr sg td.I iw o r n n es r l ig o et c n l— o k mp i h t e h u h f h c e t t g iu t e u ih ae p o e oe ih e n v e fMa a d E g l , eyn n t e h oo x h g o mp o i g t e meh d f n n ,h i tn n ea d i r v me t f h ol u l y c n b e l e .T ru h te u eo d r c— y fri r v n h t o so  ̄n i g t e man e a c n mp o e n e s i q ai a er ai d h o g s f ot t z h mo en s i
马克思恩格斯 还通过 具体 的事例描 绘 了一幅 幅清晰 的 由
于不尊重 自然规 律 , 对农业 开发不 加 以控 制 , 不注意 保护 环境 而导致生态 的残破 。“ 索不 达米亚 、 美 希腊 、 小亚细亚 以及 其他 各地 的居 民, 为了想 得到耕地 , 把森林 都砍完 了, 但他们梦 想不 到, 这些地 方今天竞 因此成 为荒芜 不毛之 地 , 因为他 们使 这些 地方失去 了森林 , 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 的中心 。 l ”4 “ 阿尔卑斯 山的意大利人 , 在山南坡 砍光 了在北 坡被 细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是研究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问题的理论体系。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旨在揭示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国家的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深入分析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为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首先,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提供了粮食、棉花、石油、蔬菜等重要的生活资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
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农业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
农村人口占国家人口的较大比例,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加强农业经济学研究,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农业是国家扶持的重点领域。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关心农业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自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农业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下面主要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农业经济学中,也要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原则,实行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资供给和土地利用的统一管理,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 农民利益至上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合法权益应得到保护和促进。
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中,要坚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权益得到保护和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马克思生活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使马克思一开始就注重探究农业问题。
他深知“一切工业劳动者都要靠农业、畜牧业、狩猎业和渔业的产品维持生活这一早已尽人皆知的经济事实。
”[1]对农业问题的关注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对农业问题的论述散见于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中。
单从1868年1月3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就不难窥见马克思探究农业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我想向肖莱马打听一下,最近出版的有关农业化学的书籍(德文的)哪一本最新最好?此外,矿肥派和氮肥派之争现在进行得怎样了?(从我最近一次研究这个问题以来,德国出版了许多新东西。
)他对近来反对李比希的土壤贫瘠论的那些德国作者的情况了解点什么吗?他知道慕尼黑农学家弗腊斯(慕尼黑大学教授)的冲积土论吗?为了写地租这一章,我至少要对这个问题的最新资料有所熟悉。
”[2]马克思的农业技术思想以种植业为核心,兼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技术形态,依附于他对农业、农民、土地所有权、地租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一农业及其技术形态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形成的基础产业门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采集野生植物果、籽、根、茎的活动。
农业概念的外延宽广,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泛指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副业,有时还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人类利用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环境条件,从而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等生活资料。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3]398从本质上说,农业生产活动就是变革和控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模拟和营造有利于农作物丰产的良好自然环境。
“农业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因为除了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以外,还有有机过程,而对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只要监督和指导就行了。
”[4]农业技术就是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
从内涵角度看,农业技术就是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出发,依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其生长、繁育过程或种质进行人工干预的机制。
促使农作物丰产的耕作、栽培、管护、收获等环节,以及相关生产资料及其操作程序等要素构成了农业技术体系。
马克思曾多次论及人们对农作物生长的技术性干预。
例如,“印度、波斯等地,在那里人们利用人工渠道进行灌溉,不仅使土地获得必不可少的水,而且使矿物质肥料同淤泥一起从山上流下来。
兴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产业繁荣的秘密。
”[3]561再如,“所谓永久性改良,——这种改良通过各种耗费资本的方法来改变土地的物理性质,部分地也改变土地的化学性质……一块土地天然是平坦的,另一块必须加以平整;一块土地有天然的排水沟,另一块则需要人工排水;一块土地天然有很深的泥土层,另一块则必须用人工去加深;一块粘性土地天然含有适量的砂,另一块则只有靠人工造成这种情况。
”[5]840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6]204其实,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始终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轴心,也是孕育和催生产业技术的温床。
从外延角度看,农业技术因农作物种类、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种类繁多的具体形态。
尽管这些技术形态之间千差万别,但总可以归结为农艺流程技术与品种技术两大类。
前者围绕农作物生长过程展开,由生产资料基础上的耕作、栽培、管护、收获、贮藏等生产环节构成;后者指改良农作物种质的选种、育种、杂交、嫁接、转基因等方法,以及相关仪器设备及其操作程序等构成的体系。
农艺流程技术以农作物生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松散,可塑性与周期性较强,内容庞杂。
从作物生长过程看,它由阶段性与普适性技术单元综合、串联而成。
“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
”[7]65这里的“阶段”是相对于农作物生长周期而言的,如间苗技术只在作物生长的幼苗期施行,收割技术只在作物成熟期使用等。
“普适”是相对于地域、气候、作物品种而言的,如施肥、灌溉技术在多数地域,对于多数农作物都是适用的。
品种技术形态则是在农艺流程技术基础上,分化派生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育种技术体系,兼有农艺流程技术形态的特点,集约程度较高,科学性较强。
[8]这两种技术形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基础。
现实农业技术形态往往因地域、气候、作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呈现出以农作物种类为主线多簇技术体系串联、并存的格局。
与工艺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前后相继、同时并行、循环往复不同,农艺技术主要展现为诸环节在时间上的前后继起,依次出场与退场,难于实现空间上的并行推进与连续不断。
即一个技术环节结束后,只有等到农作物生长的下一个周期的同一阶段,才会重新投入使用。
在这一漫长的间歇期内,该技术环节会暂时游离于技术运行过程,处于“休眠”状态。
同时,某些技术环节是否投入使用,还取决于当时农作物的生长及其环境状况。
这也是农艺流程技术与工艺流程技术的区别。
二小农技术形态的特点小农经济的解体与农业生产工业化的兴起,是19世纪西欧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引起了马克思的更多关注。
他指出,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的这种形式以及由此造成的把土地分成小块耕种的方式,排斥了采用现代农业改良措施的任何可能性。
”[7]66小块地制度是小农经济的基础,“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
”[9]830小块地制度是由小农技术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是封建社会农业技术的必然产物。
即使封建地主拥有大片土地,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而难于实行统一的大规模耕作,还必须通过租种的形式由众多佃户分散耕种。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生产方式开始妨碍工业生产的纵深发展,阻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
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
”[6]830马克思认为,“在小块地制度下,土地对于所有者全然是生产工具。
但是土地的肥沃程度随着土地被割碎的程度而递减。
使用机器耕作土地,分工制度,大规模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开凿排水渠和灌溉渠等,都愈来愈不可能实行,而耕作土地的非生产费用却按照这生产工具本身被割碎的比例而递增。
”[10]在马克思看来,与手工业技术形态相对应,小农技术形态也是封建主义时代技术成就的具体表现形式。
小农技术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低级阶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对农作物生长的干预少。
小农技术以农作物的自然生长为基础,靠天吃饭,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对农作物生长的干预范围小、程度浅。
例如,小农技术体系中很少设有治虫、灌溉、土壤改良、育种等技术环节。
(2)以手工劳动方式为主导。
生产工具多为手工农具,依赖人力、畜力、自然力驱动,使用范围狭小、生产效率低下。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只供个人使用,因而必然是小的、简陋的、有限的。
”[11]229(3)劳动分工层次低。
小农不仅要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总是“独立地经营他的农业和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工业。
”[9]890-891在小农生产方式中,“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
”[6]555这种落后的劳动方式制约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4)技术的封闭性。
与小农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和分散性相对应,小农技术体系相对封闭,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较少,对其他产业技术的依存度低,难于及时吸收外部先进技术成果,因而常常陷于停滞状态。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业革命。
它完全适合于小生产的范围。
在这里,牲畜的作用和以前一样,是搬运和拖拉重物,也就是作为活的动力……动力和工作机的结合也同样不包含新的原理。
把犍牛或马套在犁上,或者套在大车上,是同样容易的。
在单纯采用畜力的情况下,随意运动的原理仍然占主导地位,纯机械动作隐藏在随意运动的外表之下,因而不引人注意。
”[12]417三农业技术的科学化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用价值的逐步显现,在资本的征召与整合下,以求知为核心的传统科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开始朝着推动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向狂奔,成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得力助手。
“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12]570“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12]572科学研究的实用化取向必然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技术也开始自觉地接受科学研究的引导,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以小农技术形态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技术,是农民世代摸索与经验积累的产物,发展缓慢,效率低下,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加快农业科学发展,推进农业技术的科学化、工业化,就成为资产阶级的现实选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的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从而第一次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
”[5]696“资本能够固定在土地上,即投入土地,其中有的是比较短期的,如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等,有的是比较长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设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造经营建筑物等等。
”[5]698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究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古典农学和农业技术体系。
近代以来,在科学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被逐步纳入科学研究范围。
生物学、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验方法,也开始渗入农学研究领域。
人们对作物、土壤、肥料、气候等都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发育健全的农业科学门类,实现了从古典农学到现代农业科学的飞跃。
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农业技术开发,逐步以相关科学成果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从而打破了以经验摸索为主导的小农技术发展模式。
这就是农业技术的科学化。
“随着自然科学和农艺学的发展,土地的肥力也在变化,因为各种能使土地的要素立即被人利用的手段在发生变化。
”[5]867在这里,“被人利用的手段”就是农业技术,它的发展源于科学研究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