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训练原则

合集下载

意拳的紧、松、懈:

意拳的紧、松、懈:

意拳的紧、松、懈:
意拳之紧: 指意拳站桩时,用意识支配肌肉进行快速、缓慢、持久收缩,即“第二随意运动”新体系。

共有15个部位,分别是脚掌(左右)、小腿(左右)、膝盖(左右)、大腿(左右)、臀部(左右)、腹部、腰部、背部、胸部、肩部(左右)、臂部(左右)、手部(左右)、颈部(左右)、面部(左右)、舌部。

目前多数意拳习者,既不懂“肌肉紧”的训练,也不懂“关节松”的训练,更不懂先大动
(甩肩、转胯、涮腰),后小动(曲臂、贴身),再不动(站桩),不动之中求速动(肌肉紧松)。

所以出现了“太极十年不出门,意拳久站不出功”。

意拳之松:实际是“关节灵活”,非肌肉放松。

指肩、胯、腰关节灵活性,即通过甩肩、转胯、涮腰、低三角步训练,达到肩、胯、腰三大主体关节,强迫性松弛、灵活、协调,单纯的用大脑意识支配肌肉放松,其结果只能造成肌肉松懈无力,与“关节灵活”无缘。

、意拳之懈(一味追求肌肉放松):即没有“第二随意运动”新体系肌肉紧、松训练的站桩。

站桩时,要进行关节灵活、肌肉紧松和各种攻防技能训练,不是摆个空架子“死站桩”。

大多数老师教站桩抱树、抱纸球、气球,习者心烦意乱地傻站,等着天上掉“馅饼(功夫)”,此乃意拳站桩之“误区”。

意拳的身法与整劲

意拳的身法与整劲

意拳的身法与整劲意拳发力时要身撞,头领,脚蹬,手发。

身撞的要求是: 手的前臂要像一枚大的钉子(要把上臂当作是不存在),而身是一个很大的槌子。

身(槌子)往前撞到前臂(钉子)上,把力发出去。

这话说明身体的移动,也就是身法,与发力的完整有密切的关系。

做好身法无疑是可以帮助发出整劲来。

意拳身法变化多端,时而向前或向后,时而向上或向下,时而向左或向右,使敌莫测,但也使初学的人莫名所以,无所适从。

一般而论,身是随手而动的。

手往那儿去,身便得紧紧跟上。

不过,身也有和手反向而行的。

身手同向身手同向用得很多。

做撑抱桩时,我们的手往前,往里,往下微微移动(一厘米左右)。

这时胯坐好,两脚也轻轻蹬地,在头的带领下,把身轻微往前送。

回来则动作相反。

可以看出身随手前后轻微晃动是离不了头与脚的配合。

全身从头到脚像一棵竹,前后颤动。

姚成荣老师说这样练出来的力是意中力,是锻炼整劲的初步。

浑元桩由撑抱桩衍出,不同在于浑元桩两脚不是平行,而是一前一后。

所以做浑元桩时,两脚一蹬一踩像踏桥桥板似地把身和手微微送出,和带回。

据说浑元桩最能培养浑元力。

我想可能是它的底盘比撑抱桩宽,发出来的力也大得多之故。

而且它比较实用,因为推手和实战都是用技击桩,少用平步桩。

站桩动作小,身与手脚的配合比较简单也容易。

试力和走步动作大,所以比较难。

做钩挂,分挂,平推,扶按,开合,拨水等试力时,身是随手前去,后回。

但也不能忘了坐胯,头领,脚蹬踩以求劲整。

掌法试力或发力时,腰腿要随手掌斜斜下击同时扭转,才能力达掌根。

做不直的直拳,钻拳,横拳,和栽拳时,身也随手前后,左右,上下而转动。

走摩擦步时,身要随脚做之字形向左右前进或后退。

此外,身也要竖立起来把后脚带起再往前移,踏时后才慢慢下坐,之后动作又不断重复。

摩察步的身法对侧面进攻或侧面退避敌对头部的攻击有利。

其他垫步或外环绕步法,也是身随步而动。

总之,走步时,身随步动。

走步试力比走步难,因为身除了要随步动之外,还要配合手而动。

意拳(大成拳)之用意、练(养)气、凝神、塑形、摸劲

意拳(大成拳)之用意、练(养)气、凝神、塑形、摸劲

意拳(大成拳)之用意、练(养)气、凝神、塑形、摸劲武术重形,丹道练炁,禅佛修心。

武术有内家和外家之分,作为内家拳的意拳(大成拳)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使身体能达到外强内壮、筋弹骨坚、神全气旺,身体呈现一种神内敛,意不着象,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形神合一的浑圆状态。

用意贯穿意拳(大成拳)整个训练过程,意念活动(假借)有丰富的内容,并与不同的功法一一相对应,目的是为了改造生理,激发本能,发挥良能,具体的讲是为了神足气旺、骨坚筋弹、肌肉若一(练气),构建劲形合一的肩架结构(塑形),培养六面拳劲(摸劲),使后天返先天,呈现元神(练神)。

用意要旨在于似有似无之间,过于执着会使精神疲劳,没有意念诱导无法集中精神。

练时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

练时由有形有意,经得意忘形,到无形无意,即所谓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练时就有形无意,无劲可寻;就有意无形,流于虚幻,因此,一定要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转形必随。

意(劲)和形如秤不离砣,形影不离,所谓的六合指的就是劲形合一。

意拳(大成拳)所练的形是整体肩架结构,整体代表整体力(劲),肩架结构指的就是形。

整体力培植肩架结构,肩架寓有整体力,最高的境界是由意得神忘形。

练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

目前比较流行的周天之法,有丹道周天、意念周天和经脉周天之分,意拳(大成拳)的自然呼吸和气贯周身之法,可以外强筋骨,内持五脏和六腑,脑健神足。

练气要养形,才能达到形正气顺,形神俱妙的状态;练气要遵循动静相济,以内领外,以外随内,内外合一;练气要遵循“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原则。

练气属于武法,养气属于文练,养练要相结合。

练气、养气之后可以练神。

练神是去除散乱识神,涵养凝聚先天元神,以达到灵明知觉,感而遂通的境界。

练神要以意为核心,用意必有神,用神必有意。

用意通神,以意传神,即为神意,所以王芗斋先生把大成拳也称作意拳。

静能养神,杂念劳神。

守静恬淡,念起则不随,元神呈现,识神退去,本能唤醒。

意拳训练原则

意拳训练原则

总而言之,“舒适得力”是一个首要的训练原则,它要普遍地、长期地指导着我们的训练。
下面我斗胆注释一下姚承光先生的《意拳养生桩入门》一文,括号内是我的文字:
意拳养生桩入门----姚承光
意拳的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入门桩法。
(养生离不开,技击也是从中而来。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意拳”实际上是只有一桩一劲,无非在不同的阶段老师给加的东西不同而已,其实完全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搁到一个桩中。学好了一个别的就会触类旁通。)
1.“站舒服桩不能出功夫”。
首先不明白“舒服桩”为何物?这里的“功夫”又是何意?强猜之,“舒服桩”说的是没有这儿撑着、那儿抱着、还有哪儿托着,而是简简单单摆个姿势、松静祥和地往那里一站吧?“功夫”说的是拳术所需要的各种力量吧?如果所猜不错,这个问题就有些好笑了。首先,这种观点认为站桩——甚至是健身桩就是意拳训练的一切内容;其次,混淆了意拳训练的阶段性。有这两点,其实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意拳训练的科学性,就是说“舒适就不能得力”。
意拳养生桩的练习,与所谓气功的气沉丹田、大小周天,完全有着本质的不同。
再说几句题外话:
1.和别人交流应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提这个话题?就是要学习者摆正心态。学拳学的是原则原理,不是一招一式,更没有什么屠龙术。大道至简,凡是搞得神秘兮兮的东西,我劝朋友们还是离远点。其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条就是:不要乱打听别人的练功感受。这是一条老规矩了,各门各派都有。我见过的老师对凡是喜欢乱打听别人练功感受的学生一律大声呵斥,予以制止。为什么呢?因为感受是*不住的。同一个人今天是这种感受,明天又会是另外一种感受。学习的内容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一个练习者如果总想着为什么别人有这种感受,我怎么没有呀?为什么老师要别人那么练,却要我这么练呀?等等,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分散了注意力,最后吃亏的是学生自己。当然,也有一些感受是共通的,但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比如,站桩到了一定的阶段就特别想动,这是好现象;又比如练拳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有一种打架的冲动,这不仅仅是学者的修养问题,也是长期心理训练的一种反映,我就是让姚承荣老师摔了个跟头后才败掉了这把心火。

意拳练习对「松」和「紧」

意拳练习对「松」和「紧」

意拳练习对「松」和「紧」意拳练习对「松」和「紧」有严格要求,因为拳劲的产生源自意念和身体的松紧转换,所以在练习中往往要求学者对「松」和「紧」要理解得透彻,而站桩正正就是了解松紧的捷径。

站桩要求形松意紧、松而不懈、紧而不疆、松肩垂肘、肩撑肘横、头顶悬、胯后靠下坐脚下踩、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初学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要求很矛盾,无从入手。

我认为无论是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一些客观标准,表面看来的确很矛盾,例如站桩时要求「松肩垂肘」但又要求「肩撑肘横」,让人听来有点无所适从,常碰到有些学员问我这样到底是要求我们的肘向下沉还是往横撑,我认为都不对,应该同时具备两种要求才对。

我会将这些原则和要求理解为一些客标准或底线,单以此为例,松肩垂肘和肩撑肘松虽然表面上各自代表着某种状态,看上去很矛盾,但实际上是有根据的。

意拳要求「斜面三角」,三角形间架的支撑力要比长方形来得结实,「斜面」是相对于「平面」而言,何谓「平面」?我理解为水平线和垂直线,斜面三角的间架应该处于和这两条线成夹角的线才对。

如果单纯要求松肩垂肘,那肩松多少、肘垂多少才合理?如果单纯要求肩撑肘横,那又应该肩撑多少、肘横多少?如果要同时具备这两种要求,那斜面三角的间架不就出来了吗?站桩的练功要领很多时都是这样,又要求这又要求那,又不要这又不要那,就如上述的,松和紧、动和静、下沉和横撑等等,其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学者在这些要求之上慢慢揣摩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间架。

例如站桩时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疆」,但又要求「松多紧少」,试想当你肢体完全松懈是没可能形成架间的,但过度用力维持架间导致肌肉疆紧又不附合练功要求,松要松多少?紧要紧多少?这样你就得从中找到附合这些要求又适合自己的间架了。

最近这半年由于工作和学业非常繁忙的关系,除了一星期两课教拳之外平日就只能坚持个多小时的站桩和走步练习,想不到这半年的专注练习反而带给我进一步的提升。

我对「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有了新体会,将这种站桩运动体会套用在试力、推手、发力会更加得心应手、更舒适得力、发力更脆更冷。

练习意拳步法有哪些注意事项?----薄家骢

练习意拳步法有哪些注意事项?----薄家骢

练习意拳步法有哪些注意事项?----薄家骢
意拳的步法练习又称摩擦步,初学走步的时候一定要规规矩矩按照动作要领去认真的学习,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传统的口诀“提、趟、扒、缩”,“掖胯磨胫”那是非常重要的。提,是指把整个脚从泥地里提起来。趟,就是趟泥前进的感觉。扒、缩,是指脚落地的时候五趾要抓地,脚心要往里缩。通过扒、缩体会前脚髌骨力向前指的技术要领,等于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就好像弓上弦,一放松就把箭射出去了一样。掖胯也是蓄力。磨胫就是走步中间两脚并拢时要求两小腿的内侧要有接触的感觉。前面说的是练习走步开始的时候的练功状态,等练到非常熟练的时候,就没有这么细致的要求了。在应付技击的时候就应该是“乱踩乱点皆成步法”。在走步练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要领,经常被人们忽略,就是在落脚的时候往往一味的前搓,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弄不好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最少就像脚下踩了滚珠一样的极不稳定。在落脚的时候一定要往横向移动,就好像滑冰运动员冰上刹车制动一样。这一点是一定要牢记在心的,以往的教训不可不引以为戒..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于心意拳。

整个训练体系包括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实战散手等。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意拳的试力的基本技法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争力。

前膝与后胯要有争力,同时又要有合力。

2、要留意肩部放松下来。

不少人肩都不松。

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争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地蹬裂(意识)。

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

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

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

对方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

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

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转变。

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

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

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谓之争力。

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

7、平常要练整体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捧、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

9、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

头胸为敌人要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

重心保持皆在腰。

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处横胀的感觉。

勿忘,切记。

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左右、上下亦然,也可反向练习之)。

越练身体越浑圆。

11、试力时意念活动有争力,动作也应有争力的表现。

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态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冗杂的场合。

13、要练习西洋拳来商量中国拳,"洋为中用'。

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关键。

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

意拳的功法皆来源于桩

意拳的功法皆来源于桩

意拳的功法皆来源于桩.又回归于桩.平步撑抱桩是意拳的基本桩法,练法如下:双脚分开约于肩宽,以舒适为宜,脚后跟微着地,意念脚后跟踩蚂蚁,不能放跑,也不能踩死,两腿微曲,臀微下坐,意念臀下坐凳子,膝前顶,两腿及裆部意念各夹一球,不能用力夹破,也不能使球落下,腰后拉,意念腰部有一绳向前拉,我腰后拉,与之相争,两臂抬起,在胸前环抱,十指相对,撑开,两手相距约三,,意念两臂抱一球,左右手指间如有弹簧,两手间抱一球,十指间如各夹一小球,肘下如压木板,下颌微收,如夹一鸡蛋,口微闭,意念牙咬一牛皮纸,微后拉,目视前方,头顶上悬,意念有一绳向上拉,全身放松,如站水中,形松而意紧.以上各种意念活动不可能一下就全部掌握,初练者可一个一个的求取,直到全部掌握.
上次我们谈到意拳平步撑抱桩的站法,这次我们重点聊一下站桩时的意念活动.
在平步撑抱桩的站法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意念:将手中的球向里挤,然后向外拉,如此循环,一挤一拉.慢慢就会体会到两手之间有东西,时间长了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来重,感到挤不动,拉不开.刚开始动作幅度可以加大,有感觉后可越做越小,直到外人看不出,但练功者知道自己还在动.要不露形,露形不为能.
以后还会地桩中退出更多的东西,先把手上感觉找到,
这为以后练习六面力打直基础.以后的功法会在原先在基础上增加,是有机的溶和,而不是简单的堆砌.只有把站桩基本的东西练好,才会练好以后高级的功法。

王芗斋前辈谈意拳练习要点

王芗斋前辈谈意拳练习要点

王芗斋前辈谈意拳练习要点(一)拂钟无声此即劈拳也,此法可作为进击发力,亦可作为接发力,此法系利用分布力也。

设对方单手起,当其已发未至之际,我起左手,横截其中节部位,内藏裹揽吞坠之力,出左足。

同时我右手自我左手臂之上出击,奔对方面部往下搂劈,手足要同起同落,作成一个动作,在此动作中,腰脊至关重要,起左手出左足之时,全身由左向右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发出旋力,贯于我之左手臂,至彼周身,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同时我之左手臂与我之右手臂相交,别住彼之右手臂,我用炸力往下搂劈,敌必翻出,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出右手时,向我发起穿裆踏重之势,我则退左步,其他动作与上同,此为退步接发力。

此项打法与形意拳之劈拳毫不相同也,于现实生活中,我尝观泼妇打架,常抓脸挠胸,操之如本能然,颇引我之兴趣,世人常谓“打人不打脸”,此其过人之处也,由此我遂悟出劈打之法,听我言自会有人讥笑意拳,彼或谓连泼妇打架之术亦纳入意拳,实荒诞之至也。

但我认为鉴定拳学高明与否之标准是实践,不论我所操之物是茶壶,抑或是夜壶,只要打上你,就是宝贝壶也,意拳之打法,多属此类。

凡世人所谓不地道者,意拳却采用之,此即意拳手奸处也。

平日操练此法时,要左右前后互换,进退皆能发力均整适当,要由开展,逐步练到紧小脱化,有象而无形,无形而神似,两手之锋刃,有如宝刀利剑之拂钟无声,断金如泥也,练习时还要体认力之运用,我之断敌来之手须含蓄吞吐之意,引进彼力使之落空,丧其作用点,我之进击之手既要有的放矢,又要莫知至而至,遇高则高处即为作用点,逢低则低处即为作用点,总之,触实即发力,缠绵不断续,敌身离我手,收势劲又蓄。

此分布力之妙也。

(二)蛰龙探首此项打法,可作直拳,亦可作指拳;可用于发力,亦可用以接发力,为意拳之缠打法也。

设对方出右手击我头部,我左右手同去,同时出右足,我之左手以撑缠之旋力自其右臂内侧直击对方面部,或拳或指,与此同时,我之右手以掌型砸其右腕,并以我之左肩为垫,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一:意拳(又名大成拳)概述意拳(又名大成拳),源于“心意拳”。

相传心意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

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龙峰(名际可,山西蒲州人,人称神枪)于终南山所得,他按拳谱钻研、朝夕苦练,根据六和、五行、阴阳、进退,起落等原则原理首创“心意六合拳”。

所谓六和乃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姬际可又将拳传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曹于清代中叶将拳技传给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心意拳”改“形意拳”。

据说山西人发音“心”与“形”相近,故“心”“形”二字不分,心意拳被传成了形意拳。

戴传技于河北深县李然能(世称李洛能、李老农)李授技于郭云深,车毅斋等人,其中尤以郭最为著名,人称“形意巨臂”,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清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1885.10.29—1963.07.12)就学于郭。

王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的器重,遂将形意之法秘授。

王芗斋先生尽得郭老真传,在郭老做古后,他为了在拳道上精益求精,游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切磋交流,此间所遇高手甚多,对中国拳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上世纪20年代初,王芗斋先生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形势,忽略实战的片面倾向,为恢复拳学的本来面目,在上海创立了“意拳”,提出“不求形骸似,只有神意足”,并著《意拳正轨》。

而后进一步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最终王芗斋先生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包括“神、意、气、形、力、声”六方面,亦不能过分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

王老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的冷,脆,快之力;吸收了八卦掌的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功法的精华,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法的长处,推陈出新,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北京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并在当时民国《实报》上刊登文章,申明拳学要义,并公开声明:为印证拳术,愿与武林诸家研讨技击实战,不分国籍,公开较量,交流拳技,接受各界挑战。

意拳的意感

意拳的意感

意拳的意感意拳的原则:求整—形整,力整,动整—吞吐,开合意感平衡站桩的意感要始终放到手上,偶尔放到背上,两腿,试一试两腿和背部是否能蹬上劲,各部分的间架,姿势是否合适-----头如线系,肩撑肘横,身如铅灌。

意拳的站桩中的松紧就是形松意紧。

所谓形松(或者他们所谓的在技击中的松)实际上是松整,挺拔松静,你来信说意念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紧,说明练对了,这个紧实际上就是得力,你可能认为得力怎么不舒服,其实你还不会运用试力,哪个地方紧,就用意使它更紧,用肩撑肘横,背紧,两腿提顿的意感把这个地方拽一拽,然后再松下来,经过这么几次,这个地方就会动了,全身筋肉都会动了,都会松紧了,这不就是化劲了。

站桩时全身的筋肉骨骼都在蛇行蟒动,不就是筋肉如一了,加上顺力逆行的感觉,再加上周身鼓舞,自然感觉到浑厚无执,这不就是芗老所说的全身没有顺当的地方,但又极顺当,整个身体充满了矛盾。

进一步就可修炼四处牵挂,如临大敌,训练极端状态下的感应了。

站忘是养生的,调整思想紧张的,调整呼吸的,那是针对毫无基础的初学者而设的,对训练听劲有帮助,技击桩和养生桩交替进行,对你可能有些帮助。

但站桩的原则是不忘不失,勿忘勿助。

身体的无形是在桩功和试力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不思而作,光靠养生桩很难用于技击。

你可能会感觉要么就僵,要么就轻飘飘的,这是由于练功的时间短了,试力的功夫不够,沉住气,慢慢来,功到自然成。

僵实际是紧的不够,有极紧,才有极松,僵紧了就试试力,体会一下松紧变化,还僵紧,就动的大些。

轻飘飘了,就动的小些,或者再站站桩,找回整的感觉。

芗老在拳论中说蝤放本同。

所谓蝤,就是紧,所谓放就是松,松就是紧,紧就是松,松松紧紧勿过正,是指松紧都不能时间长了,否则易犯执着的毛病。

站桩不可练的太过了,要循序渐进,练的身上紧了,就动一动,,试试力,换个姿势再站,千万不能硬挺。

否则功夫越深,身体越僵。

意拳的修炼不能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按照某些要求站桩时,要似是而非,不可执着,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

学习意拳的基础要求

学习意拳的基础要求

学习意拳的基础要求王芗斋是近代杰出的武术家,他所创立的意拳在继承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意拳的基础要求。

欢迎阅读!学习意拳的基础要求1、呼吸的要求:均、匀、慢(静)、细、深。

2、许多拳家都练的四肢,不懂得练身体,练主干是关键。

不能光练四肢,要练精神,要练童真之勇,不要后天的造型。

许多拳术家没有发挥人的本能,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本能。

今天练拳要提高本能,发挥人本能的作用,不是限制人的本能。

所谓本能,就是人的身体物质条件和精神作用同时发挥良能,合乎人的生理条件。

拳术的这一招那一式都是框框,都是人的精神枷锁。

人光靠本能的锻炼不行,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本能作用。

什么是科学的锻炼方法呢?要总结吸收前人的合理经验,补充个人的不足。

以精神假借与体认为根本,不动中求体会,微动中求认识,松紧鼓荡作用于空间,无人当有人,有人当无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乃生生不已之动)。

所谓拳理:合乎力学原理,知道角度、面积的变化,利用本身的矛盾,解决和对方的矛盾。

如和对方一搭手,在对方预动没动之间的时候,掌握对方矛盾的变化,这是胜败的关键,这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别人制。

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

3、做到“恭、慎、意、切、合”五字诀。

4、知养知发(知练)。

桩功、试力、发力(松紧锻炼)同时锻炼,主次分清,不可偏废。

5、求劲别学招。

6、武是尚武,强壮身体。

力大神意足。

术是活的,力学、技巧。

7、虚灵先定意,意在先。

熔炉大冶身,讲的是形,练的是形。

陶冶性灵指的是内。

8、功力和技巧没有止境。

武是力量,术是技巧。

9、心诚则实,实则静,静极必动,动中出高功。

意拳五行

意拳五行

意拳五行意拳五行是意拳第二步功夫试力的内容。

意拳桩功是静式运动,五行则是意拳的动功,静动相兼对于防治疾病、健身效果良好,只要持之以恒、保证一定的练功时间、在2—3年内可以达到一般较好自卫技击的能力和祛病健身之目的。

五行可以同时练习,也可以只练习其中的一、二形、三、四形;可以单式独练,也可以五行连续反复练,怎样练习根据练功者的目的、要求来选择。

练习方法一、虎形两脚稍息状(或丁八步)站立,前脚占全身重量三分,后脚占全身重量七分,谓之前三后七。

两手掌心向左右前上方抬起。

高不过头,两手略宽于肩。

要求是前脚尖、心口、鼻子三点成一线。

两手抬起后不停地向前下方拍打。

向前拍打时两胳膊不要伸直,前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后脚脚跟不要离地。

前下方拍打后不停,两手、臂慢慢抬起,高不过头,继续向前下方拍打。

注意:两手臂前抬时身体、臂部向后下坐,两膝弯曲,向前拍打时身体上起,前膝微曲,后腿伸直。

意念诱导:内视手、臂全身热胀麻,假借齐腰深的水,水上有一气球,拍出去,拉回来,反复进行。

步法:在原地虎扑进行熟练以后,练习行进中的虎扑。

向下拍打同事前脚向前移动,后脚紧跟。

注意:两脚向前移动时步子不要大,间隔不能超过本人脚的长度。

落脚时脚尖先着地,后脚脚后跟不要抬起,两脚起落要平。

意念诱导:除同前面的内视、假借外,脚下如趟泥。

效用:长期坚持增加两手、两臂向前拍击的力量,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肺气肿、肺结核、肩肘炎、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效果明显。

二、熊形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手半握拳,两手拳眼相对,向前向上举至胸前,两臂似曲非直。

不停如身腰向左转动,右拳前伸、左拳曲至右拳和前胸的距离二分之一处,眼向前平视,不停,然后起腰身再向右方转动,左拳前伸、右拳收回到左拳和胸口距离二分之一处,两眼向前平视。

反复进行。

意念诱导:内视体内热、胀、麻,假设两根皮筋,一手一根,前端系在手上,后端系在脖颈上。

步法:身腰转动的同时,带动腿脚向前转动。

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

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

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十字原理在意拳训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比如通过抱能产生撑的效果,通过开合能产生拉近的目的等等。

总之要从弓箭的发射原理去探讨十字原理,为什么弓背的上下压缩与伸展能把箭向前发射出去。

意拳发力下肢的技术要领,有前膝与后胯的争力建立。

如果你只是简单的考虑直接作前膝与后胯的一争,那无论如何感到使不上劲儿。

这时你从十字原理上去追求:前膝与后胯之争是前后之争我们需要从上下去考虑这就是十字原理的运用。

芗老说:全身争力之枢纽在于上下就是这一含义。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有一次讲到这个问题,有一个学生很动脑筋,他说:是不是像灯笼那样从一个卷筒形状,通过上下的压缩打开成圆球状那样的现象,把灯笼的骨架向横的方向撑开完成灯笼的使用过程。

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每个练习意拳的同好都应该效仿的。

大家可以试一下,是否通过身体的上下运动,更能体会前膝与后胯的争力实感的建立。

这是意拳在十字中求生活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打开灯笼的比喻不单是说明了意拳的十字原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体现了拳术爆炸力的状态。

因为灯笼的骨架与整体上下的压缩呈不同方向的十字支撑。

所谓爆炸力是没有一定的方向,拳劲儿需要的是这种力量。

而平常所说的爆发力是有一定的方向的。

灯笼原理会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收获。

十字原理是意拳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我以前的博克中有过专门的论述。

如控制人不能从坐着的椅子上站起来,不要往下压他,而是用手去推他的脑门儿。

在推手的时候,对方往下压我,不去直接抵抗,而是要往前后、左右方向移动。

这都是十字原理的运用。

在推手放人的时候,下肢发力的要求是臀部往下砸一个大弹簧,前腿膝部与后胯之间好像有一条绳索要一下子把它崩断。

这在站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培养前膝与后胯的二争力了。

那么怎样体现膝、胯之间的争力呢?一开始都直接想着前后撑劲儿,总感觉用不上劲儿。

换一个角度从十字原理去考虑想着上下压缩大腿根部的弹簧,你一下子就会感到前后的争力有了。

意拳的发力

意拳的发力

意拳的发力意拳的发力可分为:前发力、后发力、左右发力、上发力和综合发力。

前发力:预备、全身尽量放松,平心静气,以斜面技击桩之“撑抱桩”姿态站立(身体重心分配大略是前三后七),双手突然向前方拧转,掌心略微朝下,十指尖爪射抓扣,掌心内涵,掌根及外沿与敌接触,同时前脚顺势向前插进大约10--25厘米,自己的脚掌长度的80%,成技击桩之“支撑桩”姿势(身体重心分配大约是前七后三)。

爆发时猛然坐后胯、支撑后膝盖,膝盖与脚趾顺向一致,前膝盖有力支撑与后腿成对等支撑平衡,发力后如同踏在弹簧板上,随即被反弹回来,往复不已。

要点:爆发时身体不得有大的起伏,以腰脊弹抖之力崩胯兜丹、压缩聚合带动整体运动,后腿不因上步而拉直,撞击时不因重心转移而破坏斜面支撑轴,前踏时遵循“全身同时、用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压缩”的用力方式。

后发力:预备、在斜面技击支撑桩姿势(重心分配是前七后三),后脚跟略抬起,然后重心猛然后退大约5-10厘米,自己脚掌的60%距离,全身整体沿斜面支撑轴斜后下方向压缩至后脚根,同时双手向下、向内滚裹扣砸,至自己心口略下位置成斜面技击桩之之支撑桩略低姿势(重心分配是前三后七),下颚微收,双腿对等支撑平衡。

要点:以前腿的支撑力把身体推移,同时全身配合协调一致,仍然遵循“全身同时、用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目标)压缩”的最佳用力方式。

左右发力:预备、以斜面技击“撑抱桩”姿势站立,身体重心分配大约是前三后七,以后腿的蹬力把整体推动前进,前脚向前踏进大约10--25厘米距离时,双手同时外翻同时向左(或者向右)撞击,其动作要领与前发力相同(参照前发力)。

要点:做左右发力时,虽然是以手掌为接触点,但应以肘臂横击为佳。

以左姿势为例(左腿左手在前)做左发力时,左肘及左小臂猛烈撞击对方的中线,右手同时扣抓打击,更以“首领”“变脸”领劲增加爆发力度。

以左姿势向右发力时,右手臂和右肘撞击对方中线同时左手互助。

心意拳必练的十种方法

心意拳必练的十种方法

心意拳必练的十种方法
心意拳是中国传统的保健术之一,被誉为“动静合一”的生命科学,它结合起养生和保健的功效。

它能帮助人们排除疾病,加强体质,提升自身对于抗病和抵抗疲劳的能力。

心意拳要求用“心意”和“意志”来指导,遵循“调理气息、缓慢行动、轻松心情、平衡内外”的
几大原则。

有效的掌握和练习心意拳可以得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1、在安静的环境中,依据专业老师的指导进行动作的练习,可以
使身体更好地调整自身的气息和姿势。

2、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几招心意拳练习,可以适当激发身
体内部的能量,同时保证拳法准确性和安全性。

3、每天花几分钟进行呼吸调息,调整心态,修正拳法,这样可以
使身心得到放松,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将心意拳的动作灵活运用,有效地减少僵硬的状态,改善肢体
的活动,从而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5、着重培养精神上的意志力,包括坚定的意志、锻炼内心潜能、
修正心智状态,使身心紧密统一,增强拳法的准确性。

6、多多接受专业指导,了解心意拳的宗旨和规律,使心意拳的技
法完善,并遵守拳法的纪律。

7、保持拳法的特点,勤练拳法的圆满性,完成一道拳法所需要的
真功夫,以提高拳法的完成度和精湛度。

8、在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身体的节奏,注重
肢体的灵活性,明确动作的方向,以确保拳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9、注重体会调理身体机能的感受,加强联系身与心的关系,实现
身体和心灵的和谐,达到有效的保健作用。

10、每次练习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后就可以停止练习,过多的
练习不会有进步,久而久之会容易出现偏颇。

意拳定步发力秘诀,传统武术格斗实战威力惊人

意拳定步发力秘诀,传统武术格斗实战威力惊人

意拳定步发力秘诀,传统武术格斗实战威力惊人一、意拳发力概要发力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的站桩、试力、走步等训练都是为发力创造条件的。

要想练习好发力,必须要求具备扎实的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所以说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二、意拳发力1、定步向前发力定步向前发力是意拳的最基本的发力。

其站立的步法、手形与左式丁八步平推试力的起式相同。

身体重心前三后七。

首先,意念假借前方似有大块烧红的热铁;向前发力时,右后脚猛然下踩前蹬,摧动身体、头部向前撞击,前腿膝部力向前指,前脚掌猛然下踩,似把脚掌踩入地里。

在发力的瞬间,两腿内侧猛然向内挤合,头与右脚似有弹簧上下斜面相争,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前后、上下相争。

双手、双臂同时配合,向前、向上弧线上提,突出两掌根部,掌高肘低,猛然发力,似有穿透、撞飞红铁之意。

双手向前发力时,双臂内侧似有外分、内裹之意。

此时,身体重心为前七后三。

一发即止,一紧即松,手形的姿势,身体重心仍回到后七前三的起式位置。

在练习向前发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意念假借全身各部仿佛都粘满了泥沙或水珠,在向前发力的瞬间,猛然地把泥沙或水珠全部抛飞。

总之发力的意念假借是多种多样的,练习时不可拘泥,只要能不违背“发力全凭后足蹬”和周身各部相争的发力原理,发力的意念可以灵活运用。

右式的发力与左式发力原则要领相同。

(见图1-3)2、定步扶按球发力站立的步法、手形与左式丁八步扶按球试力下压按球时的起式相同,周身各部的意念活动也相同。

站好之后,意念假借自己身如巨人,在双手臂下面扶按着一个很大的铁球,双臂要把这个大的铁球猛然下按到地里。

首先站立的右后腿猛然下踩,左前脚掌五趾猛然扒地,两腿之间内侧相系的弹簧猛然前后、左右有拉断之意。

意念假借两腿内侧、裆部、臀部同时配合猛然下坐,仿佛一下就把大树墩坐进了土地里。

由于后腿的猛然下坐微靠,身体也同时配合下坐微靠,双手臂也要配合身体把巨大铁球一下拍进地里。

向下发力时,双手要以掌根为主,双肘、双臂根部配合为辅。

意拳要点(王芗斋口述,何镜平记录)

意拳要点(王芗斋口述,何镜平记录)

意拳要点王芗斋何镜平录一、总则︰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

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

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

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二、桩法︰1、站好姿势,意念放大,先由头部开始,逐渐使全身毛孔放松,有过堂风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项部肌肉使之起变化,要求达到虚灵守默,具体悠扬,毛发如戢之感。

2、初练时宜远看,静观宇宙,默念全机。

觉得有懒惰心情,再将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内空虚,悠然荡然如浮太空之中。

3、绵绵若存,似有若无,身在烘炉大冶中,无物不包容。

4、练功时不可有执着之心,从虚无中求实际,不可着象,着象的非真。

5、神动,意动,力量动。

6、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7、形体不动,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气血犹如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8、心比烘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熔,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运动时保持浑圆,动作如一,不拘形式,不可执着,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9、在松静中求挺拔,在运动中求舒放,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内轻松而外脱化,由动而静,接近神明,使气血肌肉处于氤氲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蕴灵虽动,仍须保持静中原状。

10、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

11、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12、站桩的单双重,不偏不倚的调配方法,使浑身血行曲折,路线适当,要使曲折面积得力,无处不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

调配有养息、治疗、锻炼之分,总之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

13、加强锻炼一定要解除疲劳才可以加强锻炼,总要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超过身体负担能力为适当。

论意拳修炼的原则

论意拳修炼的原则

意 修烁 的第 l二个特 征姚 址突… “气 ”的专 f Jj JI “气 ”是指行 于体『~的 “九人 ” fI J“J, 人 气 ”, 体之 L}J难以将 lW种 “气”分丌 我 J 解刮 .1呼l『J乏之气l乖u体 l~之气 址人有 跫联 的 .没有u l』乏i i9气体 交换 .体I~之气姚变
既然是意擎的修炼原则要符合意拳的原理 , 么 .我们 就应该首先删解和研究透彻意拳的原理 意擎又叫大成擎 , 大啦擎这个名字 更能够概括 本拳学的实际意 义和拳学 高度 本擎学 的前 辈们 为_r低测和谦逊 .沿 袭了意擎的称滑 ,已经 形成 爿惯 从意拳这个简单的名称而青 .意拳强 _r一个
|l,43
这些 。 所 “意
由于意拳修炼突出 “意”和 “形 ’’的兼顾 洲练 ,我们确 定第二个意拳修炼的原则就 是 , “意” “形”兼顾。 “意 ” 的 lI练不空而做,要以 “形”的支撑为条件, “形”的训练 要有内在的东两 ,要以 “意”做灵魂 。
三、突出 “气”的专r] ̄Jii练
随着意拳拳学的发展和普及 ,越来越 多的武术爱好者 , 积极投 身于意拳 训练的行列 研 究和确立意拳修炼的原则 , 对于大家把握意 拳练拳规律 .朝着正确的方 ruJ,沿着 确的 轨道 ,合理 高效地修炼意拳具有重要意 义 研究和确立意拳 修炼 的原910,要 以意拳的原理为依据 ,使意拳原910符合意聋 原 通过 原则保证在意拳的修炼 中 失真 、不越轨 、 背 道
催主,技 到无心 始见 奇 ”但是 ,绝 不可忘 :}IlI奇}ljf{平
常 ,脱俗 来 自积 累 没有平常的用 “意” ,隶虻 ·J‘能有 }4I奇
的无心 ;没有 _【}j“意 ”的反复 积 累,就 呵能 有蜕俗的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训练原则意拳训练原则意拳训练的原则无非“舒适得力”而已。

这是一切训练方法的纲,是原则,是大方向,其他都是目。

我们的训练违背了这个原则、偏离了这个方向肯定会犯错误。

某些人对这个原则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其实都是一个认识方法的问题。

就象王永祥老师常说的那样:练意拳的人首先要接受意拳的哲学思想。

这个思想说白了就是对立统一,就是矛盾论。

意拳的一切运动都是在矛盾中产生的,都是在矛盾中完成的。

对待“舒适得力”这个原则必须完整地、统一地理解、认识,如果静止地、割裂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练习将失去明确地指导,而妨碍我们的进步。

对于“舒适得力”的正面阐述,在王芗斋先生和姚宗勋先生的拳论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健身与技击都是从这四个字中出来的。

能“舒适”但不“得力”,修为不高;似乎能“得力”但不“舒适”,必是下乘。

这正是中国武术的优点所在:任你七老八十、重病缠身,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能练,而且能练好。

下面谈几个与之相关的似是而非的问题:1.“站舒服桩不能出功夫”。

首先不明白“舒服桩”为何物?这里的“功夫”又是何意?强猜之,“舒服桩”说的是没有这儿撑着、那儿抱着、还有哪儿托着,而是简简单单摆个姿势、松静祥和地往那里一站吧?“功夫”说的是拳术所需要的各种力量吧?如果所猜不错,这个问题就有些好笑了。

首先,这种观点认为站桩——甚至是健身桩就是意拳训练的一切内容;其次,混淆了意拳训练的阶段性。

有这两点,其实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意拳训练的科学性,就是说“舒适就不能得力”。

意拳训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注重这一招那一式,注重的是拳学的原则原理。

落实到每一个练习者的身上各有不同,不要求整齐划一。

就像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一样,好的意拳老师对学生也要“察颜观色”乃至伸手试劲,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相信每一个跟老师学过拳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就说站桩,跟老师学过拳的朋友都见过,在训练场上大家的站桩姿态那真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但都是老师摆的,你不这么练老师肯定不高兴。

而且对所有的初学者,包括学习过其他门派很多年而初习意拳的,统统要求站“舒服桩”——就是简简单单摆个姿势、松静祥和地往那里一站。

只有舒适了,人的血脉才会流畅、神经才会敏感,只有这样才能卸掉身上的“僵劲”——就是常人所习惯的局部用力,特别是卸掉思想上的“僵劲”——就是增强神经对肢体的统帅能力。

如果您一上来就这儿撑着、那儿抱着、还有哪儿扥着,您还没有学会最基本的意力统一运动,就把自己五花大绑起来,万一把自己的心脏撑爆了,您负责么?这个火候必须由老师来掌握。

学过的都知道,这个时间不会很长,反正老师第一天就教了我五分钟,就让我自己练了,第二天就加其他内容了。

但这个“舒服桩”我每天必站,老师也每天必看,不断地调——调姿态、调意念,这是一个长期的功夫,不管你现在已经学发力了、还是学推手了,“舒服桩”——也就是健身桩是绝对不能丢的,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另外,我也不知道这些看不起“舒服桩”的朋友们是怎么站这个“舒服桩”的?最基本的“头如线系”您做到了么?“如坐高凳”,您坐下去了么?反正我见过几位朋友的“舒服桩”,不知是师傅把关不严还是没有师傅教,真是“惨不忍睹”——下巴仰着、腰椎折着...真是不如不站,这样的“舒服”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舒服”吧?!“舒适得力”讲的就是健身与技击的统一,意拳的任何功夫、任何练习内容莫不如此。

最基本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站桩可以健身,试力、走步就不能健身了?技击对身形有要求,健身对身形就没有要求了?这些都是统一的,割裂了就不是意拳了。

2.“要吃大苦,要浑身酸痛”这话说得也是似是而非,看着挺对,但没有说到点子上。

练功夫,自然要下功夫,不吃苦还行?!我以前和一位王先生的学生一起练拳——其实是请人家边练边指导我,没吃没喝的,溜溜练一整天,到后来那滋味确实不好受,怎么办?忍着呗!后来天也晚了,我打声招呼就先走了。

过了几天,他老兄看见我,问道:“那天你什么时候走的?我练完了抬头一看怎么满天都是星星了?怎么周围一个人都没了?”嘿!非得对周围不知不觉,象入魔了似的——这么着才能出功夫呀。

浑身酸痛也是自然,练拳浑身酸痛,爬山、跑步就不浑身酸痛了?是运动都这样。

但是这些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说出来,就是吃苦也好,浑身酸痛也罢,都不能违背生理卫生,也就是虽然筋骨肌肉酸痛难忍,但心跳、呼吸并不失常,甚至更加平稳,只有这样才算对路子,才算是恰当的运动。

如果抱着恨病吃药的心态去锻炼,认为越累越好、越痛越好,使得心跳、呼吸失衡,久而久之,这种损伤那是很难恢复的,那是要吃大亏的。

从学理上讲,这种认识其实就是认为“得力就不可能舒适”,这真是与意拳的训练原则背道而驰。

如果练完了神清气爽那还好说,要是脸色越练越黄,那可要当心了。

学拳是为了养生不是为了戕生,学者不可不察。

3.“意拳不是站桩加意念,要有筋骨训练。

我实在不知道说这话的先生到底练的是什么?意拳当然不是站桩加意念,当然要有筋骨训练。

哪个拳没有筋骨训练呢?不训练筋骨还叫拳么?还算体育运动么?我看这个话不但说了等于没说,而且还有副作用,因为这句话还把意拳的特色给抹了。

意念诱导、神经支配、统一气力、统一动作,这是意拳的心法所在,没有了这套东西,那和体操还有什么区别?当然,意念诱导必须落到实处,要借假成真。

使得身心能够一致地运动。

不能够借假成真的意念活动那肯定是胡思乱想。

如果这位先生是为了强调身形间架的作用,那我还是赞成的。

可惜这句话没有说明白。

总而言之,“舒适得力”是一个首要的训练原则,它要普遍地、长期地指导着我们的训练。

下面我斗胆注释一下姚承光先生的《意拳养生桩入门》一文,括号内是我的文字:意拳养生桩入门----姚承光意拳的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入门桩法。

(养生离不开,技击也是从中而来。

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意拳”实际上是只有一桩一劲,无非在不同的阶段老师给加的东西不同而已,其实完全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搁到一个桩中。

学好了一个别的就会触类旁通。

)意拳首要强调的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运用良好的意念活动,使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得到了休息和调整,同时促进了血液循环,中枢神经得到休息调整后,调节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就越强。

血液循环的加强能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就更旺盛,(这就是养生桩可以养生的原因)实际上,养生桩就是精神和肌肉、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医疗体育,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给学习意拳技击功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必须是精神与肢体的同时运动,不然就是妄想、妄动)一、意拳养生桩法——撑抱桩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足心微涵虚,足趾似有微微扒地之意,自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头顶上似有小线上提,头似顶非顶虚领挺拔(头顶悬很重要,大多数人都有扬下巴的毛病),膝关节微曲似有上提之意,脊柱自然竖直。

肩要自然舒展,不可耸肩,臀部似坐一高凳(一定要坐下去。

坐不下去,腰部就容易前挺。

长期下来会伤腰,而且不利于力量的传导。

)意念假借后脑部、后颈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后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非*。

(最好一上来不要这么做,掌握不好容易导致重心后移。

)身体站好后,将双手慢慢抬起平步撑抱桩至胸前呈抱球状,肩要放松,腋下涵虚,时与手掌呈45°角。

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五指相对,双手五指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微张,意有五指缝中各夹一棉球之意,不可用力分开,自然微张即可。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可以不必面面俱到。

其实只要外形大致对了,意念活动调配得当,很快就会感到双手发热、发胀,手指自然就撑开了。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怀中似抱一纸球或气球之感,球与胸部、腹部、手臂、手心、手指内侧,似有轻轻的接触,用力抱球要瘪,无心抱球要落,总之意念中的要求则是似有非有,要有不被微风吹走之意。

(总是在矛盾状态中。

抱是矛盾的主动面,撑是矛盾的被动面,抱住了自然也就撑住了。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腋下及双臂双手下侧似搭放在桌面上或抬起搭放在水中漂浮的球上,尽量运用意念假借,使双臂放松,松到仅能维持手臂重量即可。

练功时,面部表情要似笑非笑,两唇稍露缝隙,颈部肌肉放松,双目前视微向上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要呼吸自然。

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中松的要求。

以上所谈的是站桩时对姿式动作的意念要求,不可刻意一味追求姿式上的意念,而要将自己置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意拳是大写意,注重精神意感,不要被细枝末节所拘束。

先从大的感觉找起,再逐步细化。

总想着我这里做得对不对?那里做得对不对?自己和自己较劲,那是练不好的。

)二、意念的运用①假借自身站在温暖的泉水中,温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体有温暖入微的舒适之感。

这时要着意体会身体的腿部、腹部、胸部、头部正面似有水催动身体的微微阻力和水与身体微微的摩擦之感。

这时身体自然的有微微后*之动,就在身体向后微*运动时,要同时体会到身体的后部仿佛有水微微的阻挡,双脚的五趾同时微微扒地,一微*即止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反之,水从后面缓缓催来,催动身体向前身体的正面仿佛有水微微的阻挡,总之要着意体会水推动身体时从前到后、从上到下时的阻力感。

练习时,只可用意,自然一些,去体味水推动身体的感觉,不可用力去强求。

(这既是养生法,也是技击法。

)②假借自身站在世外桃源中,苍松翠柏,鲜花盛开,远处高山流水,近处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微风拂面,毛发衣服飘飘然,悦耳的歌声随风飘荡而来,心情愉快,仿佛身临其境中般的轻松舒适。

③假借自身站在轮船甲板上,大船乘风破浪向前行进,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海风轻轻吹动我们的毛发和衣裳,海鸥在船的上空飞翔和鸣叫,仿佛似能听见海浪轻轻拍打船边,自身仿佛与船体在水中上下沉浮,随波逐流,和风日丽,胸臆大开。

以上所举之例都是意拳养生桩练习时的意念活动,意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意念活动都可以去想,不可拘泥和执着,要顺其自然。

(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拘泥与执著。

关键在于调配。

为什么要老师看着练?不是老师有什么秘方,而是要老师看着火候,随时进行调整。

)意拳养生桩的练习,与所谓气功的气沉丹田、大小周天,完全有着本质的不同。

再说几句题外话:1.和别人交流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提这个话题?就是要学习者摆正心态。

学拳学的是原则原理,不是一招一式,更没有什么屠龙术。

大道至简,凡是搞得神秘兮兮的东西,我劝朋友们还是离远点。

其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条就是:不要乱打听别人的练功感受。

这是一条老规矩了,各门各派都有。

我见过的老师对凡是喜欢乱打听别人练功感受的学生一律大声呵斥,予以制止。

为什么呢?因为感受是*不住的。

同一个人今天是这种感受,明天又会是另外一种感受。

学习的内容不同,感受也会不同。

一个练习者如果总想着为什么别人有这种感受,我怎么没有呀?为什么老师要别人那么练,却要我这么练呀?等等,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分散了注意力,最后吃亏的是学生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