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原则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四)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 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翻译理论
人物语言
• 例4:The lath-like stripling frowned. "Who be you,then, John Dur-bey field, to order me about and call me ‘boy’? You know my name as well as I know yours!"(Ch.1 p.4) • 孙译:那板条一样精瘦的小伙子皱了皱眉头。 “约翰• 杜伯菲尔德,你算啥人物头,你凭什么给 我下命令,还叫我小子?我们俩谁还不认识谁 呀?” • 合译:那个瘦长的小伙子皱了皱眉头:“约翰• 德贝菲尔,你算啥人物?倒支使起俺来了,还叫 俺‘小子’?咱俩谁不认得谁呀!”
• 区分翻译目的 手段
• 对目标与运作的关系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 阐述: 其翻译目标 毋宁说是理想) 是完整传 达原文的优点以重现其。全部效果
贡献
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 译者必须精通原作与译作两种语言及原文 题材 • 如原文意义不明或有歧义则译者需要有足 够的判断力,不可一味模仿原文的暧昧 • 译者有适度增删的自由,但这种增删是有 限制的 • 保证意义的忠实性无疑是任何翻译原则中 最重要的一条,译者翻译任何一句话,都 必须对原著的上下文有充分的理解,充分 揣摩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泰特勒的翻译主张基本上直接来自自身的翻译实 践经验, 并无具体理论的宏观指导, 尤其是缺乏一 个关于语言和思想的宽泛的理论框架支撑。
过多借用他人理论
• 与泰特勒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译论家中, 以德莱顿对泰特勒的影响为最大。此外, 泰 特勒显然还借用了多莱的翻译思想。 • 如:德莱顿: 一般而言, 作者的本意应是神 圣不可 违背的参见Lefevere, 1992: 105) 。 • 泰特勒: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参 见Lefevere, 1992: 128) 。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度 11___级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期末论文授课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名称: 中国译学通论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课程学分: 2学生姓名: 彭娟娟学号: 113103302任课教师姓名: 孙晓晖论文评语(comment):得分_______________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德伯家的苔丝》两译本为例摘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从《德伯家的苔丝》译文忠实性、景物描写和人物语言的翻译等方面对孙法理的译本和孙致礼、唐慧心的合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利弊,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透过译作领略原作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文学翻译苔丝1 引言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以及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小说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描述了美丽的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的冲突,表现了“文明社会里爱的毁灭”。
要将这样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名著译为中文,并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确非易事。
本文选用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其中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即孙法理的译本《苔丝》(199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孙译)和孙致礼、唐慧心的合译本《苔丝》(2003年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合译),原著引自"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003年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例句末冠以章节和页码,如Ch.1 p.20为第一章第二十页。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
你觉得翻译标准定的上下文, 特别包括翻译目的,所翻译题材的内容,翻译作品的 服务对象等。这样便产生了在什么层次上厘定翻译标 准和可以厘定多少翻译标准的问题。
有学者把翻译标准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主张。 消极方面,我们主张:(一)不分裂翻译的标准; (二)不分裂直译和意译;(三)不完全根据中文心 理。积极方面,我们主张:(一)内容与形式要求统 一;(二)宁信而“不顺”;(三)采用白话。翻译 本来没有死板的标准,像度量衡那样可以测量长短大 小轻重。在意义方面,必须真切地表达原文;在字句 方面必须力求接近中文。中文里有现成的词儿和语法, 应当尽量利用,以求译文的通顺。
我国的笔译传统虽然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 《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 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我国翻译历史上第一个高 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 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 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 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概念的界定 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 翻译原则之厘定
“翻译标准☞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 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 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
翻译标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做决定 时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评判译文 的准则。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公元4世纪,东晋名僧道安将梵文译成中文,主张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也”,他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
1978年,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说,翻译的原则是 “从信、达、雅到正确,通顺,易懂”。
葛传椝在《翻译通讯》1980第2期中谈到:“说‘信’ 也好,说‘忠实’也好,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 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翻译理论
5、在阐述翻译性质的时候,为译者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指明了这些矛盾中 应优先考虑的因素: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 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3、 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 4、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 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
乔姆斯基:理论三个层次:1、由“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构成的基础成分(base component)生成; 2、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这一结构通过转换规(transformational rules)变换成 3、表层结构(surface stucture)
奈达EugeneA. nida:1、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 值现原语的信息
2、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论的核心
3、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
西塞罗:《论善与恶的定义》《论最优秀的演说家》“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
贺拉斯:《论诗艺》坚持活译,意义对意义(sense for sense)\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必要时可创 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
哲罗姆: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
提出四大翻译原则:
5、认为有必要区别文本等值关系和形式对应关系
威尔斯wilss:1、认为翻译科学应该是认知性cognitive、解释性hermeneutic、联想性associative科学
2、翻译过程的重要特征是翻译的语际性、单向性和不可逆性,这特征决定了回译法back translation来对翻译进行客观检验时只能起有限作用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摘要:泰特勒提岀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针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从与严复“信、达、雅”加以比较和中译三原则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泰特勒三原则。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信、达、雅”中译一、引言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泰特勒的理论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似乎是西方翻译史上尝试将翻译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三法则和翻译标准恰似一条自然科学定律,包含了该定律的必要条件和结果。
这对后世的翻译论者,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影响极大,因而可以认为是泰特勒对现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
泰特勒对传统译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澄清并深化了人们对译者是画家这一译界传统比喻的认识。
对于这个流行于18世纪西方的著名比喻,泰特勒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译者(与画家)的工作则有天壤之别。
译者所使用的色彩与原文不一样,却需要令译文有与原文相同的感染力和效果。
译者愈是战战兢兢地模仿原文,他的译文便愈不能像原文般流畅。
译者同时乂要行文流畅,乂要忠于原文,哪里会容易做得到呢?(张南峰,2000:14)泰特勒对译者与画家工作性质相异之处的独到分析同样源自他对翻译的与手段的区分。
译者与画家的LI标是一致的,即追求其作品与原作的最大程度的相似,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手段截然不同:画家使用的是与原作完全相同的色彩,且模仿原作时受到的约束和羁绊较少;译者使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色彩(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因而翻译时面对着巨大的束缚和障碍。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应如何?严复是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的翻译实践和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
《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
言可近而取正也。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
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
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作者:王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5期摘要: 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理论原则。
国内外很多翻译界的学者都对翻译的原则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在翻译中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
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忠于原作,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差异。
关键词: 文化翻译文化再现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必然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一、文化翻译的原则对于翻译,有人提出“译学无成规”,认为翻译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活动,无需什么原则指导。
然而,更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理论原则。
金缇和奈达在合编的《论翻译》中指出,“每一个人的翻译实践都有一些原则指导,区别于自觉和不自觉,在于那些原则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实践证明,用一些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18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提出了翻译的三条原则:一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是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然而,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和翻译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function equivalence)理论,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culture reappearance)。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原则指在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
原则对人们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
翻译工作者应该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不同于其他任何劳动,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能根据特定情况灵活处理。
翻译时要坚持“信”、“达”、“雅”的三大标准,但又不能拘泥于此。
笔者认为,忠实地传递原语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精神实质才是最重要的,即所谓“信”;做到通顺流畅;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如果将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那么,无论哪一项都必须服从并体现第一位的宗旨——保证交际双方思想感情的沟通。
2、求真务实,力戒浮华1、忠于原文,确切传神原文是什么?原文就是原始资料或材料。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二是主观世界的东西,诸如概念、判断、推理等。
由于翻译是建立在直接阅读源语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创造过程,故要求译者首先把握好原文的内涵,然后再去寻找适当的表达形式加以反映。
至于采取怎样的手段(技巧)去完成这一使命,倒还在其次了。
因为译者的责任已不仅限于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修辞格、表现手法,尽量增强源语的生动性、鲜明性、丰富性和多样化,给译入语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 A man i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with a book in his hand。
He is about to cross the street。
”(《中国俗语谚语集》,中央编译出版社1989年版)“ A man is sitting on the bench reading a book。
The sun is setting behind him。
”(《英汉美术词汇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A man is standing in front of a house with a book in his hand。
论翻译的原则_英语教学论文,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_英语教学论文,论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
论翻译的美学原则
翻译三原则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翻译三原则由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提出。
《论翻译的原理》内容简介:179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故而,将《论翻译的原则》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翻译家就开始在翻译领域不断地进行探索, 研究并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 有意义的经验和原则。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
想家 , 在介绍西 学 的同时提 出了翻译 的三字标 准——
学的发展 , 在应用三字原则 的过程 中, 多翻译专 许 家和学者 已经发现严复三字原则 的局 限并提 出许
翻译 中所追 求 的 目标 。一 般 来 说 , 复 的 三 字 原则 严
体说来 , 就是“ 易言语使相解也” … 。但是 , 换 ) 如何
用一种语 言文 字把 另 一种 语 言文 字所 表 达 的意 义表 达 出来 , 一方面 , 原语 言 的 文字 必须 准 确恰 当地 翻译 成 目的语 ; 另一 方 面 , 翻译 过 程 中必 须充 分 考 虑两 在 种不 同语言所 反 映的思 想 和文化 。 “ 易言 语 ” 换 之后 是否 能“ 相解 ” “ ,相解 ” 的程 度如何 , 些 问题归 结起 这 来无 疑就是 : 翻译 的标 准是什 么 , 翻译 的方法 应如何 。
外来典籍与思想欲在 中国传播 , 必须借助 翻译。
首先 , 我们 必须弄 清什 么 是 翻译 。 ( 翻译 是 把 一种 语 言文字所 表达 的意义用另一 种语言文 字表 达 出来 , 具
家 们在 翻 译 工 作 中所 遵 循 的 标 准 。它 不 仅 成 为评
估翻译作品的理论标准, 同时也是许多翻译家们在
他 在 《 纾 的 翻译 》 16 . ) 述 他 的 “ 境 ” , 林 ( 93 3 阐 化 说 他 的独 特见 解 达 到 了妙 不 可 言 的 境 地 : 文 字 翻译 “ 的最高 理 想 可 以说 是 ‘ ’ 化 。把 作 品从 一 国文 字 转 换 成另 一 国文字 , 能 不 因语 言 习惯 的差 异 而 露 出 既 生 硬牵 强 的 痕 迹 , 能 完 全 保 持 原 作 的 风 味 , 就 有 那 算 得人 于 ‘ 境 ’” 四 种则 是 严 复 三字 原 则 的反 化 。第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3期
太
原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V 12 N . o.7 o3
Jn 2 0 u .0 6
20 0 6年 6月
J U N LO A Y A N V R IY O CE C N E H O O Y O R A FT I U N U I E ST FS I N E A D T C N L G
可做如下定义 :信”即忠 ,信于原文” “ “ 指忠实于原
文 ;达 ” 像 原 文 一 样 生 动 有 效 地 传 达 意 思 ; 复 “ 指 严
认为 , 现代语 言很难 达到雅 的效果 , 而只有 汉以前
的文 字才 能巧 妙 , 确地 达 到雅 的效果 。 精
1 不 同的 翻 译 新 标 准 的 提 出
文章 编号 :63— 0 7 20 )3— 2 9- 3 17 2 5 【0 6 0 0 3 0
论 翻 译 的 原 则
郭 晓静
( 太原 科技 大学外语 系 , 太原 0 02 ) 304
摘
要: 翻译是不 同文化 , 不同文学间进行 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既有两种语言 , 文
字的相互磨合 , 又有两种思想 , 文化的相互磨合。因此, 一种具有代表性 , 指导性的翻译原
德提出的“ , , 。即“ 信 达 切” 信于内容 , 达如其分 , 切
合风 格 ” 许 渊 冲提倡 用 “ , , ” 为 三字 原则 。 ; 信 达 优 作
他提 到在 翻 译 中一 定 要 把 握 三 个 关 键 问题 : 先 , 首
译 文 应足 够 忠 实 原 文 使 读 者 “ 之 ” 其 次 , 文应 知 ; 译
多新 翻译 标 准 。其 中对 严 复 翻 译 三 字 原 则 所 持 的 观 点 主要 有 五 种 。第 一 种 在 保 持 原 来 三 字 的基 础 上 主要 对 “ ” 加 了新 的概 念 。根据 他 们 的 观点 , 雅 增 除 了传 统 的意 义之 外 , 还 指坚 持 原 文 的风 格 和韵 雅
维普资讯
20 4
太
原
科
技
大
学学Biblioteka 报 20 06年
达 的意义 , 完全 抛弃 “ ” 而 雅 。他们 尽 力去 寻 找 更 贴
切 的三个 字来 作 为 翻译 的新 三 字 原 则 。 比如 , 重 刘
架通过句型改换 , 申, 略及词性转换 等各种方 引 省 法使译文与原文达 到了“ 神似” 同时达到了“ , 对偶 的语言美” 效果。其次, 就是钱钟书提出的“ 化境” 。
“ 、 、 , 信 达 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
很大 。 严复 的翻译 三 字 原 则 近 百 年 来 已成 为 翻译 专
味。第二种则基本赞成前两个字“ ” 达” 信 和“ 所表
收稿 日期 :0 50 -8 2 0 -90 作者简介 : 郭晓静 (9 8一) 女 , 17 , 助教 , 研究方 向为应 用语 言学 。
足够流畅使读者 “ 之” 再者 , 好 ; 译文应足够得体使
读者 “ 之 ” 同 时黄 俊 雄 提 出的 “ , , ” 乐 。 忠 优 美 翻译 原则 :忠 于 原 文 ”, 优 似 主 文 ” “ 如 客 文 ” “ “ ,美 与严
复的“ , , 的区别不言而 喻。从整体论 的角 信 达 雅” 度上讲 , 译文若能称得上 “ 于原文” 就理所 当然 忠 , 是“ , 顺” 翻译的 目的即已大体达 到。因此 , 可以说 , “ 包含着“ , 达” 忠” 信” “ 和某 种程度 的“ ” 雅 。也包
则是 必 不可 少的 。文章 主要 阐述 由严 复提 出的三 字原 则的发展 以及在发 展 过程 中产 生 的
许 多翻译专家奸其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 同时结合例子叙述 了对严复三字原则的看法及观
点。
关键 词 : 译原 则 ; ; ; 翻 信 达 雅
中图分 类号 : 5 9 H 0
文献标 识码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