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科技智慧差异因素探析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6-02-26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文化史研究。
第18卷第2期2016年0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No.2Mar.,2016·文学与文化研究·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地域、文化、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方式和进程大不相同。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被很多学者热烈讨论过。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与科学关系不够紧密,社会各方面因素不够包容来接受新事物以及传统文化保守和不够开放进取,让原本在古代远远领先的中国科学固步自封,最终在近代被西方科学超越。
关键词:中西比较;科技;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2-0074-06纵观世界历史,16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欧洲中世纪以后到近代这段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的四百年中,中西科技发展的脚步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史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人熟知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系列问题,也称“李约瑟难题”,那就是:中国人的智力与欧洲人相同,伽利略、牛顿等伟大人物为什么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15世纪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后来却被赶上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尖锐而切中要害的。
此后的中外学者一直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解释。
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本身以及中国的哲学观、自然观中寻找答案。
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原因
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原因
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基于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性、经验性,但缺乏理论支撑。
而西方科技则更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强调理论推导和科学规律。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科技在发展路径和速度上存在明显不同。
其次,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的时期发展到顶峰,四大发明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一直高于西方。
然而,在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进入总结时期,缺乏创新。
与此同时,西方科技却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和创新。
最后,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这都不利于技术的社会影响扩大和技术革新。
而西方则逐渐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这些都为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原因主要包括基础和特点的差异、历史进程的差异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差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西方科技在发展路径、速度和成果上的不同。
如何与为何——浅析中西科学之差异
“如何”与“为何”——浅析中西科学的差异摘要:中国与西方大多数国家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传统。
本文将分析中国与西方科学传统的差异并探讨差异的原因与影响,以及对我国日后科技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科学;中国科学传统陶行知有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普列汉诺夫亦云:“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可以说,科学首先是一门“提问题”的艺术,那么,所谓科学传统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就在于“问题”侧重点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科学爱问的是“如何”,而西方科学更愿意追究“为何”。
这种似乎不起眼的提问方式差异,导致的是东西方科技发展之殊途乃至整个世界格局之形成。
首先,我们先要弄清何谓“如何”,何谓“为何”。
“如何”,相当于英文中的“what”与“how”,也就是“怎么样”与“怎么用”,注重感性认知,综合概括与现实运用。
“为何”,相当于“why”,也就是“为什么”,着眼于理性理解,原因追究和严格验证。
这种“如何”与“为何”的差异首先体现在科学研究的目的上。
中国人讲究“经世致用”,注重实用价值,也就是“如何”内涵里的“怎么用”。
杰出的思想家荀况就明确说:“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
”(《荀子》君道)意思是说,对“天地万物”,只求“善用其材”而不求“所以然”,即不必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对“百官之事、技艺之人”,只需“善用其功”而不“与之争能”,即不必了解有关技术原理。
像《甘石星经》、《浑天仪》等是为了制定历法和确定季节服务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是为了使农业有好收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是为了更好地治病……而西方的科学研究目的却如亚里士多德强调的那样:“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东西方智慧比较分析
东西方智慧比较分析王玉恒一、东方智慧孔子、孟子、庄子是创造中华智慧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人物,五千年的文化发展,是东方智慧的坚实基础。
我们的祖先生存于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之中,周围是以河谷为主体的地貌结构,这种文明起源的早期生态环境,规定了他们以治水为主、以农业立国的生存方式。
由于原始氏族内部的血缘宗法关系,保留着“人和”的习性,于是产生了人与自然流动变化的节律,社会生活秩序和睦相处的传统。
在这个传统中,渗透着许多带古朴而神秘的色彩,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生态直觉”。
他们相信直觉思维,并致力于直觉思维的发展与研究,由此而构成了东方智慧体系的核心。
东方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物我不二”的精神境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诗情画意。
“孔孟之道”一统天下,长达五千年之久,这种“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至使东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然而,这却成就了东方的文化发展,从诗经到史记,从唐诗到宋词,元曲与京剧,西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
东方的历代文豪各领风骚,李白、杜甫、苏东波,白居易,鲁迅、巴金、老舍都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东方的文化博大精深,东方的文明史源远流长。
东方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模式,工业科技相当落后,更谈不上科学研究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真正的科技经济发展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然而,在这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发生了一场爆发性的革命,并由此而引导了一场知识革命、思想观念革命和智慧革命。
东方是“天命论”的多神论,这就使东方的文化与科技,呈“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理论体系,也构成了各霸一方的分散的思想与观念。
二、比较分析西方哲学认为只有“人的理性”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东方哲学认为“天道”是世界的本质;西方哲学主张“人能征服世界”,东方哲学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西方哲学一直追求“人能认识自然世界”,东方哲学相信“直觉思维”;西方哲学致力于“解释自然世界因与果的关系”,东方哲学强调“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西方创造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东方创造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系统思想。
3从“李约瑟难题”视野浅谈中西科技发展比较
从“李约瑟难题”视野浅谈中西科技发展比较摘要:随着“李约瑟难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西科技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相反状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基于探究的视野,对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比较中心科技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来揭示中西科技发展速率差异之谜,从而对中国的科技反展研究问题有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西科技比较综观中西科技发展,可以看出双方所走的道路渐行渐远。
观照、对比近代的西方和中国,就会明晰地看到双方在这方面的巨大反差。
近代的西方洋溢着科学发展的旺盛的“文化驱动力”,科学活动的主体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而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完全陨灭,其直接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人很少像欧洲人那样有浓厚兴趣获得科学革命所必须的人力资本”1本文想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西方史学界对比较史学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这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历史学家所作的工作主要是把不同社会中出现的类似的制度和观念在仔细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二是认为比较史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解释或研究方法,它通过把一个社会中的历史现象与另外社会中的历史现象相比较,从而以比拟的方式对这个社会中的历史现象做出解释,三是另一些学者把比较史学定义为是一种研究逻辑或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指导历史学家系统地收集历史事实,然后运用这些历史证据去检验历史解释理论假设的正确与否。
2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研究者把某一个社会中出现的A现象归结为是B社会状况的结果,那么他可以考察其他社会中A现象的出现是否伴随B社会状况,从而对自己的理论假设作出验证,四是有的学者也把比较史学理解为是一种使用类比来说明不同时空中的历史现象的研究倾向。
因此,比较史学可以被看作是建立在对两个以上社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的对过去的研究。
这四种说法都有非常合理的成分,从不同层面和内涵上阐述了比较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中图分类 号] F 0 27
[ 献标识 码] A 文
[ 文章编号 ] 1 0 - 3 4 (0 0 o — 0 1 — 0 0 8 622 1)5 O8 4
n s” es 是指研 发成果 的可 转化性 , 非投 入 与产 出效 并
率 的 概 念 。1 9 ] 9 7年 , E D 发 表 了 《 家 创 新 系 O C 国 统 》 Nain l n vt n ytms 专 题 报 告 , 出 了 ( t a n o ai S se ) o l o 提
构 、 入 结 构 和 创 新 环 境 等 。 因 此 , 高 西 部 地 区 的科 技 创 新 效 率 , 须 更 加 注 重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 高 劳动 者 投 提 必 提 素 质 、 加 科 技 经 费投 入 和 加 快 企 业 产 权 制 度 改 革 等 。 增
[ 关键词] 科技创 新 创 新效 率 差异 原 因
NO 5, 2 0 01
我 国 东 \ \ 部 地 区 科 技 创 新 中 面
效率 声 差 界 及 其 原 因 分 析
严 红
( 中共 四川 省 委 党 校 , 四川 成 都 6 0 7 ) 1 0 2
[ 摘 要] 区域科技 创新 效率是 区域科技 投入 的利 用 效率 , 高 区域 科技 创 新 效率 意味 着相 同的科 技 提 投入 , 以创造 出更 高的科技成 果 。本 文运 用灰靶模 型对 我 国 东、 西地 区的科技 创新 效率进行 了测 算 , 可 中、 结 果是 东部 最 高、 西部最低 。影响 我 国各 地 区科技 创 新效 率差 异 的 因素 主要 有 劳动 者 素质 、 业 结构 、 企 产业 结
由此 可 见 , 域 创 新 效 率 决 定 了 区域 创 新 能 力 , 域 区 区
探究中西方科技差异原因
探究中西方科技差异原因摘要:中国与西方科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是由文化,机制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当代科技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步发展与科学技术相适应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原因文化机制世界化民族化当今中国与西方在科技上的巨大差异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史,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西方科技还是中国科技,都不是永远先进或者永远落后的。
不能说孰优孰劣,中西方科技发展道路的不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而这些原因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科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首先,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技术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这造成中西方在对科学技术认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因此,中西方在对科学的研究着眼点就有很大不同,中国主要从宏观上去分析,而西方主要从细节方面分析。
中西科技文化对比分析
中西科技文化对比分析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大约从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为止,中间有二百年左右的过度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
宋元时期对应的历史时间段是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而这个时间段对应西方欧洲的却是黑暗的中世纪。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尤其是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以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 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知识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当然阻力重重,停滞不前。
那么,为什么领跑的中国,具有悠久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中国却一点点落没了呢?归其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 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独领风骚,使中国盲目乐观,以“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而自居。
这种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中国从宋朝以后忽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不思进取,满于现状。
二,从思维特点来看,欧洲自然哲学遵循形式逻辑原则,力求形式的圆满;而中国自然哲学遵循辩证逻辑原则,注重哲理的思辩,不考究命题在形式上的统一;西方科学有一种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精神,注重单个因素的作用;而中国科学一直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境界,注重整体的完整一致,忽视个体的力量。
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古代的自然哲学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一种是自然哲学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和严格的实验相接合,形成自然科学理论;另一种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和道德观念相结合,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伦理哲学。
结果,西方走上了第一条道路,而中国走上了第二条道路,中国哲学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说教的工具,而自然科学一开始就缺乏严密的理论指导,只凭经验和需要选择研究方向,所以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从东到西的科技创新有何差异?
从东到西的科技创新有何差异?一、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强调个人创新能力和自由思想。
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注重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强调市场竞争和利润追求。
而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倾向于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东方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更注重积累和借鉴外部的知识,追求整体发展,注重社会效益。
二、投资与支持体系的不同西方国家有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链条,注重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同时西方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提供各种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创新。
相比之下,东方国家的科研体系和产业链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投资较为保守,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有效措施,使得创新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的不同西方国家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同时,西方国家有一套完善的创新机制,包括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孵化器等,鼓励创业和技术转化。
东方国家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基础教育的学习成绩和传统学科的培养,缺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导致创新人才培养相对薄弱。
四、政府角色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政府对科技创新有较为积极的介入,提供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政府还鼓励私企与政府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相比之下,东方国家的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介入相对较少,更多通过引导和推动市场力量实现创新发展。
同时东方国家在科技发展战略上更注重制定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方案,强调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
总结起来,从东到西的科技创新存在着文化背景、投资支持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和政府角色的差异。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注重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而东方国家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注重知识积累和整体发展。
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投资、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上相对完善,政府的介入力度较大;而东方国家在这些方面相对薄弱,存在特定的文化和政府支持环境。
从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比较谈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
从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比较谈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中西方科学在古代的发展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中国科学主要表现在哲学思想、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发展;而古代西方科学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视观察和实践,注重经验总结。
中国古代科学家大都采取观察自然现象、实验验证的方式来研究问题,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例如《黄帝内经》的医学发展就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
二是重视理论推理和逻辑思维。
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论研究,更多地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强调理论的严密性和逻辑的连贯性。
例如《周易》的卦理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是通过推演、类比、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三是重视继承和传承。
中国古代科学非常重视经典著作的研究和传承,注重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无论是从天文学、数学到医学,中国古代科学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
相对应的,古代西方科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西方科学在古代就强调实证主义和实验验证,重视实践的观察和验证。
古希腊的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
其次,西方科学强调理性和形式化的思维。
古希腊的科学家注重理论的严密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例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成为了西方科学的基础。
最后,西方科学也重视创新和突破。
古希腊的科学家如阿基米德、伽利略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概念,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然而,近代中国科学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历史的原因。
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较低,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此外,由于清代后期的内忧外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也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其次,文化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验和传统的传承,重视经验总结和前人的智慧,但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结果。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论观念的差异:
二、方法论的差异: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实
证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验证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而
中国传统以及部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更注重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科学研究的设计、执行和
解释过程中各有偏重。
三、科学价值观的差异:
四、学科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科
学研究中学科划分明确,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并注重学科间的
相互促进和交叉融合。
而中国科学研究传统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学科观念,重视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学科发展的差异也会
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影响。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
同的认识论观念、方法论、科学价值观以及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
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从中西建筑的不同看智慧的差异
从中西建筑的不同看智慧的差异人类最初的想象力主要是围绕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下功夫,想要发明什么工具也是围绕在这四个方面。
但是首先是在“住”和“行”二大方面下的功夫最大。
在“住”的方面,人类热衷于建筑。
只是人类的愚昧,才会更热衷于建筑祭坛、神庙,帝王宫殿和陵墓。
在“行”的方面,人类热衷于制造马车与船舶。
直到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用于纺织机的“衣”的方面来提高工效之后,人类的各项创造发明才越发不可收拾了。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在最初人类涉足的建筑上,去探讨东西方智慧有哪些行径走向可寻。
我曾写过《浅析东西方文明比较下的建筑风格》、《中国的长城之谜》、《石与木建筑不仅仅是硬度的不同》、《螺丝的启迪》、《欧洲三桅船的历史启发》等篇文章。
从工程建筑这个角度上来分析,最远要追朔到四千年之前古埃及开始,我发现这已经是东西方智慧的起跑线。
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起步了,只是彼此发展缓慢,又相隔遙远,无法比较。
这是不同智慧,不同思维之间的发展轨迹,优劣之处虽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短板最短的一方,才有今日显著的落后结局,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东西方文明虽说长期处在二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上各自发展,使得近代中国人无法比较过去的优劣,或者何时谁更进步,谁更落后,都不清楚。
在没有比较之前,中华智慧一直无法显露出缺陷,所以才沾沾自喜,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上等。
但是中华智慧一旦与西半球另一端的人类智慧碰撞,就会立即相形见绌。
我始终深信,中华智慧的落后不是在近几百年才刚刚发生的偶然现象,而是长达几千年渐变积累的结果。
中国往往是那种满足于有了小智慧而失去大智慧的民族。
东西方不同点就在于:1、东方的智慧和成就,会很快经过中间地段的阿拉伯世界,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的西方,但是不见西方的智慧和成就很快传回到东方。
即使传过来的,也只不过是农作物的品种和鸦片,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完全不会进入中国。
2、西方人往往以求知者的姿态和激情主动地吸收外来文明,中国人则往往以失败者的悔屈被动地接受外来文明,又往往不搞到“亡党亡国”的时候,是决不会承认别人的东西也值得自己学习。
中西科幻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科幻差异之思每次看到国人为一部又一部的院线欧美大片沉醉神往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阿凡达那样的科幻巨作。
细思研究,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掀起了一波科幻风。
从1818年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开始,整个欧美迅速的发展起科幻的狂潮,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时至今日,整个欧美已形成了一个从文学小说至科幻电影的成熟生产线。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过近200年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科幻文学体系呢?大家津津乐道的较多还是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同样经历过一战,二战,战争因素并未成为阻碍科幻文学进步的阻碍。
有人说: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科技水平。
虽然科幻不等于科学,但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题材,它的产生与发展都需要社会生活中充分的科学意识与氛围,需要以观察、推理、实践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思维做前提。
那么,我从科技因素上对中西差异进行一定的说明:科幻文学作品中,科技是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在自身不断创新的同时带动了文学的发展。
科幻作为与科技关系紧密的文学表现形式更是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影响。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时代,在这期间人们推崇政治,鄙薄技艺,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
儒家重视人文科学轻视自然科学,重人伦而轻技艺。
道家已是“绝圣弃智”,更是反对任何技术革新。
封建专制,中国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底下,科学事业和科技人员都是为皇权服务,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未能形成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独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一百多年前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过:“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科技在中国近代发展的迟滞也是科幻题材文学作品缺失的重要原因。
这种科技的滞后使得中国科幻作品的科技想象力不足,尤其是在对未来的科技发展的幻想上显得很“幼稚”,不能真正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掌握科技的未来。
中西科技成果及成因对比
一.中国科技成果概览
名称
领域
朝代
评价
夏小正
天文历法
(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夏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石氏星表
战国
现存最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浑仪
元朝(郭守敬)
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简仪
元朝(郭守敬)
革新浑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授时历
氾胜之书
农学
西汉
氾胜之
总结了当时黄河流域汉族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农书
元朝(王祯)
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兼论南北农业技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并广泛介绍各种农具
元朝(郭守敬)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测定回归年长度,与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对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九章算术
数学
东汉
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算盘
元末明初?
制作简单,价廉物美。随着商业的发展,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传播到东亚及东南亚
农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
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二.西方科技成果概览
三.
中西科技文化差异原因
一、中西科技文化差异原因(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文化进步。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
(4)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5)清朝之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吸取了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6)中华民族具有传统美德和精神。
(7)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②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③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④教育的落后。
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2、中国落后的原因①中国虽然在明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一方面使广大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使剥削者用钱去买田置地,直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就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明代的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等政策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3、西方领先的原因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作为长久稳定并广泛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影响人们行为、科学乃至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大相径庭。
简单而言,中国的科学是一种性理科学,西方的科学是一种智性科学。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关注现象,不太注重本质的分析与探求,这极大地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西方人崇尚知识,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作为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知识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长久以来科学研究的极大进步。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
第二,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注重现实,注重实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精神。
而西方思维精神是比较超越现实的,西方人对科学的研究是出于一种兴趣或好奇心,是一种纯粹求知的欲望。
启示最深的就是老师上课播放的《光的故事》,光作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以中国式的思维很难想到以此为科学研究对象,探究光的真谛;而事实却是大自然通过这最常见的事物传递着它的几乎所有“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后趋于下降。 然 而 在 欧洲 。 在 文 艺 复 兴 以后 出现 了科 技 革 命 . 推 动 了科 技 发 明 的 日新 月异 . 更 是 出
现 了像 伽 利 略 、 牛 顿 这 样 的 标 志着 近 代 科 学 产 生 的 大 科 学 家 。 而 中 国却 未 能 迈 出这 关 键 的 一 步 .
中医既有理论 体系又有实 用成果外 , 中 国古 代 科 学 就整体 而言 . 没 有 着 力 于 从 理论 上 探 索 自然 和
社 会 的奥 妙 . 没 有 进 行 理 论 上 的 积 累 以及 记 载 , 因
明清 以后 . 中国科 技开始 明显 落后于欧洲 。为什
么 近 代 科 学 诞 生 于 欧 洲 而 未 在 中 国 发 生 值 得 深
思 。总 结 有 益 的历 史 经 验 教 训 , 对 于 当代 中 国科
此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科 学理论体 系。正如 中国现 代 著名 科学 家 吴大 猷所认 为 的 中国古代 只有技
( 1 9 8 1 一) , 女, 重庆人 , 硕士 , 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英语教育 。
1 2 0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 院学 报
第2 4卷
大 多 停 留 在 对 表 象 的 关 注 以 及 对 自然 现 象 与 社 会 政 治 联 系 的探 究 . 却 忽略 了对 自然 的本 质 探 究 。
世 纪 以前 . 中国 约 占 5 0 %至 7 1 %的重 大 科技 成 果 .
和 西方古 代科 学相 比 . 从 整体 上 来说 , 中 国 古 代 科 学 最 大 的特 点 就 是 重 实用 、 轻 理 论 。 这 正 好 与 古 希 腊 的科 学 相 反 . 古 希 腊 科 学 最 大 的 特 点
维方式 上就是从 整体直观 出发来描述研究 对象 . 而 注 重 实 用 和整 体 思 辨 . 形 成 了古 代 中 国人 观 物 取象 、 直 观 类 比 的方 法 论 中 国人 对 自然 的认 识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1 8
基金项 目 : 本 文 为 重 庆 理 工 大 学 青 年 科 研 项 目星火 支 持 计 划 “ 匹配 还 是 失 配— — 理 工 科 大 学 英 语 中学 生 学 习 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关系研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4 X H 2 8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作者简 介 : 黄斌 ( 1 9 8 2 一) , 男, 重庆 人 , 硕士 , 重 庆 理 工 大 学 语 言 学 院讲 师 , 研 究方 向 : 英语 教 学论 ; 毛梅娜
不 同 民族 的 文 化 背 景 与 实 践 行 为 造 就 了 不
同的 思 维 特征 。 中 国 古代 的思 维 模 式 以整 体 思 维 、 类 比思 维 和辩 证 思 维 为 特 色 科 学 研 究 的思 地结合 起来 , 使得 近 现
代 科 学 在 西 方 有 了历 史 性 的 巨大 发 展 。
“ 其 对 自然 的理 解 和 解 释 . 往 往 是 通 过 生 产 实 践 和
次 的发展 。如 : 古代 “ 四大发明” 以及农业 、 医学 、
地理、 和 化学 等领 域 的发 明 。 基 本 上 呈 现 的 是 重 技 术工艺含 量 . 轻 科 学 理 论 含 量 的 特 点 。 尽 管 在 这些发 明中也能够找 到多多少少 的科学 因素 . 但 它们 缺 少 基 础 理论 的 支 撑 这 种应 用 研 究 的 目的
关键词 : 科技 ; 智慧 ; 价 值 观 念 中图分类号 : D 6 4 1
0 引 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5 ) 0 2 - 0 1 1 9 - 0 3
初 世 界 的重 大 科 技 成 果 . 其 结果 表 明 , 在公 元 1 6
第2 4卷 第 2期
2 0 1 5年 3月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u ma l o f Cho n g a i n g Co U e  ̄ e o f El e c t r o n i c
Vo 1 . 2 4 N o . 2
Ma r .2 0 1 5
式带有 明显 的模糊性和笼统性特征
朴 素 的 对 立 统 一 原 则 体 现 在 科 学 研 究 的 思
中 国古 代 科 技 在 先 秦 时 期 就 已 经 取 得 了辉 煌 的成 就 , 到 了中世 纪 。 科 学 技 术 更 是 取 得 了 飞 速
的发 展 。 有 学 者 统 计 了 公 元 前 6世 纪 至 2 0世 纪
术没有 科 学【 1 ] . 这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科 学 发 展 不 完 善 的一 种表 现 。而事 实上 在西 方 , 第 一次 科学 革命 后 , 在科技方 面就是既重 视理论研究 。 又 重 视 实 验 和
学技术的发展有积极 的思考和借鉴 意义
1 传 统 科 技 思 维 方 式 的局 限
D O I : 1 0 . 1 3 8 8 7 / j . c n k i . j c c e e . 2 0 1 5 ( 2 ) . 3 2
中西科技 智 慧差异 因素探 析
黄 斌, 毛梅 娜
( 重庆理 工大学 语 言学院 , 重庆 4 0 0 0 5 4 )
摘 要 : 无 论 是 在 中 国文 化 还 是 西方 文化 中 , 科 技 的地 位 都 是 举 足 轻 重 的 。 然 而 , 源 于 中西 方 文 化 的异 同. 中西科 技 智 慧 存 在 着较 大 的 差 异 。这 两种 不 同 的 文化 背 景使 得 中 西科 技 智 慧在 观 念 、 性质 、 方 式、 以及对 象等方 面都存 在 非常 鲜 明的差 异 。本 文 对 比 了中西科技 智 慧 的不 同 , 并分析 了其产 生的 原 因 。